全國大學生地質大賽國土資源部
㈠ 國土資源部的結構是什麼地質隊 勘察局 地調院 國土資源局等他們間關系是什麼望有高人指點,十分感謝!
部級的部門設置與下面不同。
國土資源部直管國家海洋局和國家測繪局;負責各級專國家土地督察局;直屬管國家地質調查局。
比如國土資源局什麼的是縣市一級的概念,上面還會有省級的國土資源廳,廳級部門由該省政府直管,不在國家的部級框架下面。
地質隊,地調院什麼的是個局就可以成立,看級別。
㈡ 全國大學生第二屆地質技能大賽開賽地點和時間
北京大學和中國地大北京承辦 九月份
㈢ 求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大賽具體獲獎情況
我知道我們學校的獲獎情況,給你看看吧!
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版賽於日前落下帷幕。本次競賽共權分「地質技能綜合應用」、「野外地質技能競賽」、「地質標本鑒定」、「地學知識競賽」四個單元。中國海洋大學選派的地質學專業2009級張玉祥、王愛美、王群、李朝陽、馬珊和高星華6位同學組成兩支代表隊參加了本次競賽,榮獲單元競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並獲團體三等獎(總排名第九),劉東生老師獲得優秀教練獎,學校獲得優秀組織獎。
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聯合主辦,旨在激勵大學生學習和運用地學知識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地學教育改革,提高地學人才培養質量。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吉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來自全國39所院校、104個參賽隊的300多名選手參加了本次競賽。
㈣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大賽獲獎信息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團體獎名單
團體一等獎:成都理工大學
團體二等獎:桂林理工大學、吉林大學
團體三等獎:東華理工大學、山東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地質技能綜合應用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隊號
獲獎隊員姓名
所在學校
一等獎
12
鄧福理、鍾福軍、李喆明
東華理工大學
一等獎
48
程志國、尤敏鑫、趙佳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二等獎
16
戴 昱、范汝海、黃玉珍
桂林理工大學
二等獎
26
郭雲鵬、於 聰、明添學
吉林大學
二等獎
28
楊明春、張晉瑞、石開波
吉林大學
二等獎
32
肖萬峰、李曉鳳、郭鳳霞
山東科技大學
二等獎
41
朱存金、陳靚穎、潘軍利
西南科技大學
三等獎
10
張夏楠、朱雯雯、劉 龍
成都理工大學
三等獎
17
龔 雲、劉東傑、鍾 雁
桂林理工大學
三等獎
33
田恆次、孫金強、曹長國
石家莊經濟學院
三等獎
34
楊晨英、宋 炯、王鵬飛
石家莊經濟學院
三等獎
45
楊維文、李 平、楊興越
新疆大學
三等獎
46
張寶森、張隆隆、吉 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三等獎
47
孟五一、劉 利、劉 棟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優勝獎
08
賴 楊、熊 波、宋世偉
成都理工大學
優勝獎
09
倪春雨、劉 文、唐軍華
成都理工大學
優勝獎
13
阮 昆、孫 冉、江 海
東華理工大學
優勝獎
19
查明高、盤小新、張 波
貴州大學
優勝獎
23
曾瑞垠、丁 盛、王文祥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
優勝獎
36
毛 偉、張 樂、朱 斌
西北大學
優勝獎
37
李長政、陳雪霏、張子亞
西北大學
優勝獎
39
曾 磊、張 雄、鮮海洋
西南科技大學
優勝獎
42
朱 訊、高 雄、龍 斌
西南石油大學
優勝獎
51
王 江、魏 穎、劉洪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地質標本鑒定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隊號
獲獎隊員姓名
所在學校
一等獎
08
賴 楊、熊 波、宋世偉
成都理工大學
一等獎
09
倪春雨、劉 文、唐軍華
成都理工大學
二等獎
12
鄧福理、鍾福軍、李喆明
東華理工大學
二等獎
16
戴 昱、范汝海、黃玉珍
桂林理工大學
二等獎
28
楊明春、張晉瑞、石開波
吉林大學
二等獎
29
張育芳、羅智勇、黃宇兵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二等獎
36
毛 偉、張 樂、朱 斌
西北大學
三等獎
05
趙曉燕、孫 羽、楊李紅
長安大學
三等獎
10
張夏楠、朱雯雯、劉 龍
成都理工大學
三等獎
17
龔 雲、劉東傑、鍾 雁
桂林理工大學
三等獎
20
趙鳳其、陳正山、楊 慰
貴州大學
三等獎
31
張鳳壘、時 晨、王 康
山東科技大學
三等獎
38
付 玲、南 雲、李智超
西北大學
三等獎
49
姜高磊、梁 蕾、桑 浩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三等獎
51
王 江、魏 穎、劉洪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優勝獎
04
陳 靜、袁學銀、付宛璐
北京大學
優勝獎
15
藍冬妮、李群芳、陸元芬
桂林理工大學
優勝獎
23
曾瑞垠、丁 盛、王文祥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
優勝獎
26
郭雲鵬、於 聰、明添學
吉林大學
優勝獎
37
李長政、陳雪霏、張子亞
西北大學
優勝獎
39
曾 磊、張 雄、鮮海洋
西南科技大學
優勝獎
46
張寶森、張隆隆、吉 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優勝獎
58
姜 爽、張佳佳、程 呈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優勝獎
61
欒東肖、宋丙慧、程俊陽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鑽井岩心地質編錄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隊號
獲獎隊員姓名
所在學校
一等獎
10
張夏楠、朱雯雯、劉 龍
成都理工大學
一等獎
33
田恆次、孫金強、曹長國
石家莊經濟學院
二等獎
08
賴 楊、熊 波、宋世偉
成都理工大學
二等獎
12
鄧福理、鍾福軍、李喆明
東華理工大學
二等獎
17
龔 雲、劉東傑、鍾 雁
桂林理工大學
二等獎
21
荀志國、武立軍、張志浩
河海大學
二等獎
31
張鳳壘、時 晨、王 康
山東科技大學
二等獎
32
肖萬峰、李曉鳳、郭鳳霞
山東科技大學
三等獎
19
查明高、盤小新、張 波
貴州大學
三等獎
28
楊明春、張晉瑞、石開波
吉林大學
三等獎
39
曾 磊、張 雄、鮮海洋
西南科技大學
三等獎
44
梁 靜、吳夢陽、文 馨
西南石油大學
三等獎
45
楊維文、李 平、楊興越
新疆大學
三等獎
54
王首同、王 恆、陸 鹿
中國礦業大學
三等獎
59
楊 茜、宋澤章、王丙鋼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優勝獎
06
張蘇楠、劉 通、汪曉偉
長安大學
優勝獎
07
孟德明、康 珍、姜 超
長安大學
優勝獎
20
趙鳳其、陳正山、楊 慰
貴州大學
優勝獎
22
路文龍、曾賢友、吳金凡
河海大學
優勝獎
25
楊 朋、盧春江、吳曉東
湖南科技大學
優勝獎
30
尹靈強、皮宏章、尚 衛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優勝獎
35
張騰蛟、張 倩、張 龍
石家莊經濟學院
優勝獎
46
張寶森、張隆隆、吉 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優勝獎
56
閆永剛、陳國輝、鄭 蕾
中山大學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綜合地學知識與技能競賽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隊員姓名
所在學校
一等獎
郭雲鵬、於 聰、明添學
吉林大學
二等獎
熊 波、倪春雨、張夏楠
成都理工大學
二等獎
肖萬峰、郭鳳霞、時 晨
山東科技大學
二等獎
張寶森、劉 棟、趙佳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三等獎
楊晨英、田恆次、張騰蛟
石家莊經濟學院
三等獎
李 雨、曹斌風、馬 微
西北大學
三等獎
曾 磊、鮮海洋、張 雄
西南科技大學
三等獎
李專鉷、鄧福理、鍾福軍
東華理工大學
三等獎
戴 昱、范汝海、黃玉珍
桂林理工大學
㈤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簡介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前身為「地質礦產部五六二綜合大隊」,始建於1976年。2000年經中央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更名為「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並進行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建設。
我中心位於京東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境內102國道北側,西距天安門35公里,西北距首都機場25公里,東南距天津120公里,東距秦皇島23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便利。京秦鐵路穿過本區,北京(八王墳)至燕郊的930路公共汽車走高速只需40分鍾。
一、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簡介
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建設規模為5612.92平方米。實物庫功能齊全,設施先進,其中包括岩心立庫、整理區、機加工區、展覽區、觀察室、檢測室、掃描室、計算機房和辦公區,能滿足對外服務要求。設備包括堆剁機、叉車、岩心箱、岩心掃描儀、鑽取機、磨片機、計算機管理系統。存儲岩礦心約40萬米,可滿足15~20年需要。
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面,利用堆垛機、轉移台車等實現存取、搬運機械化;在實物地質資料對外服務方面,利用網路技術,實現對實物地質資料信息資源的遠程訪問、查詢,以多種形式為社會提供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二、業務范圍
主要負責國家實物地質資料的接收、整理、保管及向社會提供服務,並運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對有關的實物地質資料進行測試分析、研究、處理、預測分析,為上級部門提供決策支持和管理支持。具體包括:①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和技術標准規范擬定;②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系統建設與維護;③實物地質資料接收整理與保管利用;④實物地質資料基礎信息研究分析與咨詢服務;⑤實物地質資料軟體開發;⑥相關業務培訓;⑦環境地質與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⑧礦產地質研究;⑨深部地質研究;⑩區域地質研究和實驗測試。
三、成果簡介
成立27年來,我單位先後承擔或參加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課題)120餘項,發表論文420餘篇,專著27部,有42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獎勵(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7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三等獎24項、省部級科技成果四等獎11項)。
㈥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掛靠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要開展以下5個方向的研究:①地應力測量與現今地殼應力場研究,②地表形變監測與地質災害風險評估與管理研究,③活動斷裂與地殼結構演化研究,④構造地貌與第四紀地質環境,⑤新構造與地殼穩定性與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安全研究。
2009年實驗室主要成果
2009年度實驗室共承擔科研項目30餘項,其中包括「973」項目2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科技支撐計劃5項、深部探測專項7項。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3篇,其中SCI檢索13篇。地應力監測儀器研製獲取專利2項,正在申請專利5項。實驗室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國際交流活動,2009年實驗室參與籌辦李四光星命名儀式暨紀念李四光誕辰120周年、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成立20周年學術研討會。參與IAEG 2009成都年會,並組織IAEG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專委會(C24)工作會議,同來訪的美國康奈爾大學Larry Brown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吳宏偉教授等商討科研合作意向。
四川寶興地應力監測台站外觀及室內數據採集和通訊設備
龍門山地震工程地質野外調查人員在彭州小魚洞大橋遺址前合影
北京地區主要活動斷裂微地震監測台網部署圖
㈦ 國土資源部事業單位
(1)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協助國土資源部落實監管平台管理制度,研究監管平台相關標准、規范;負責按非礦權類地質工作項目信息導入模板(表2.1)的格式要求,於每年5月底前將上一年度本單位組織實施的中央財政安排的地質工作項目有關信息提供給國土資源部;負責保證監管平台日常運行經費,組織監管平台業務培訓。
(2)全國地質資料館負責監管平台的日常管理、維護和技術服務等工作。負責接收、驗收、轉送和保管匯交人向國土資源部匯交的成果地質資料;負責接收由國土資源部審批的地質資料保護申請表和向匯交人出具相應的回執,並對申請表提出初審意見;負責向驗收不符合要求的成果地質資料匯交人印發《地質資料修改、補充通知書》,待驗收合格後,通過監管平台將驗收合格信息告知國土資源部;負責代表國土資源部向匯交人發放地質資料匯交憑證,並承辦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地調局」)安排的其他相關工作。
(3)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負責接收匯交人向國土資源部報送的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移交清單和匯交承諾書,向匯交人印發《實物地質資料匯交通知書》和出具收到匯交人提交各類清單的回執,並通過監管平台將有關信息告知國土資源部和全國地質資料館;負責篩選、驗收匯交人向國土資源部匯交的實物地質資料,並通過監管平台將匯交結果告知國土資源部和全國地質資料館;負責協助全國地質資料館做好監管平台的技術服務工作,並承辦國土資源部和地調局安排的其他相關工作。
(4)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負責按探礦權、采礦權信息導入模板(表2.2,表2.3)的要求,於每年5月底前將上一年度國土資源部批準的探礦權、采礦權有關信息提供給國土資源部。
(5)國土資源部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負責按非礦權類地質工作項目信息導入模板(表2.1)的格式要求,於每年5月底前將上一年度本單位組織實施的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安排的地質工作項目有關信息提供給國土資源部。
㈧ 國務院國土資源部有哪幾個各部門
國家海洋局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部內各司局:
辦公廳
國家土地總督察辦公室
政策法規司
調控和回監測答司
規劃司財務司
耕地保護司
地籍管理司
土地利用管理司
地質勘查司
礦產開發管理司
礦產資源儲量司
地質環境司
執法監察局科技與國際合作司
人事司
機關黨委離退休幹部局
國家土地督察局
北京局;上海局;沈陽局;南京局;濟南局;廣州局;武漢局;成都局;西安局
部屬事業單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
天津地調中心;沈陽地調中心;南京地調中心;武漢地調中心
成都地調中心;西安調查中心;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調中心;發展研究中心;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圖書館;中國地質科學院
機關服務局
油氣中心
咨詢研究中心
信息中心
財務審核中心
宣教中心
評審中心
人力中心
寶石中心
整理中心
經研院規劃院
中國大地出版社
國土資源報社
博物館法律中心
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
中國礦業報社
㈨ 國土資源部科技獎勵情況
按照國家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通知要求,在組織各有關單位申報的基礎上,經專家審查和回評選,確定我部推薦答2001年度國家科技獎評選的項目,同時對被推薦的項目統一組織試答辯,為我部科技成果獲得2001年度的國家科技獎,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01年我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表13)。為了讓讀者較系統了解我部獲國家科技獎情況,這里列出了我部2000年獲獎項目(表14)。
表132001年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獎情況
表15第七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