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國立中央大學地質系

國立中央大學地質系

發布時間: 2021-02-23 18:50:45

『壹』 什麼是台灣國立中央大學

台灣國立中央大學網站網址: http://www.ncu.e.tw/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簡稱:中大,英文簡稱:NCU),是一所現址位於台灣桃園縣中壢市的知名大學,其前身為民國4年(西元1915年)成立的國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歷經民國11年(1922年)並入國立東南大學,民國17年(1928年)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民國51年(1962年)在台復校的發展,目前是中華民國教育部認定國內七所研究型大學之一,亦為「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獲選的十二校之一。中大近年與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及國立陽明大學,以「松竹楊梅」為口號共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松是中大的精神象徵,在佔地60餘公頃的校園中,蒼松數量居全台之冠。中大亦為亞洲第一所男女同校的大學。校慶日為6月4日。國立中央大學在英國泰晤士專上教育增刊2007年的評列當中為世界第398名,在國內僅次於台大、清大及成大。另外,由中國的上海交通大學在2008年的世界大學排名,國內共有7所大學名列世界五百大,國立中央大學排名為494名;首次進入世界五百大的行列。

『貳』 為什麼1954年中央要把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拆散成南大東南南師大等幾個學校

1952年的來高校院系調整,自1950年代中期的大學西遷,以及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高等教育大躍進之後,這所學科齊全的綜合大學被解體為多所蘇式高校,以院、系為單位整建制地作為主體成立或參與建立了11所高等學校。

1952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的院系調整中,原南京大學與金陵大學、交通大學等校有關院系合並調整,成為新的南京大學(金陵大學校址鼓樓)、南京工學院(原國立中央大學校址四牌樓,今東南大學)、南京農學院(今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師范學院(今南京師范大學)等大學。

(2)國立中央大學地質系擴展閱讀

「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也是「中華民國國立大學」中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國立中央大學」之近代校史肇始於1902年的三江師范學堂,1921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倡導,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為基礎正式建立「國立東南大學」;

成為當時國內僅有的兩所綜合性大學。1928年5月16日由「國立江蘇大學」改稱「國立中央大學」,1937年遷至重慶、成都等地辦學,史稱「重慶中央大學」,抗戰勝利後遷回南京。

『叄』 國際中央大學到底分成了哪些學校

留駐來南京:

1 文學院,理學院--南京大學源

2 工學院部分院系--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

3 工學院水利系--河海大學

4 工學院化工系--南京化工學院--南京化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

5 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

6 農學院--南京農業大學

7 農學院林學系--南京林業大學

8 南京大學氣象工程系--南京氣象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外遷:

9 商學院--上海財經大學

10 工學院航空系--華東航空學院--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

11 醫學院--第五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

12 工學院食品工程系--無錫輕工業學院--無錫輕工業大學--江南大學 (無錫)

13 工學院農業機械繫--江蘇工學院--江蘇理工大學--江蘇大學 (鎮江)

14 法學院--華東政法學院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15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16 金陵大學影音部---中央電影學校---北京電影學院

17 中央大學醫學院--上海醫學院--上海醫科大學--復旦大學醫學院

18 工學院電子工程系有線電部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電子科技大學(成都)

19 國立中央大學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

『肆』 國立中央大學的學校簡介

「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政府1927年在大陸設立、1949年更名國立南京大學的中央大學。關回於中華民國政答府遷台後以「在台復校」名義創建的「國立」中央大學,詳見「中央大學」等詞條。
自1902年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創辦南大前身三江師范學堂起,歷經兩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幾次更名,這所學校於1928年正式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是民國時期中國最重要的高等學府。
抗戰期間,中央大學遷校至重慶沙坪壩、成都華西壩等地辦學,據中央大學南京校友會會長、南京大學教授徐家福介紹,此時中大所得的教育經費是西南聯大的3倍。地處民國時期首都、陪都的優勢,加上歷任校長用心經營,中央大學的發展蒸蒸日上,1946年9月中央大學擁有7個學院、37個系、6個專修科、26個研究所,是當時國立大學系科設置之最。194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央大學已超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居亞洲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京不再是首都,中央大學更名南京大學,至此中央大學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伍』 業治錚的人物生平


1918年業治錚出生於南京,生長在一個破落的商人家庭,童年時家庭生活維艱。
1937年,畢業於江蘇省立南京中學,抱著振興祖國、尋找資源的熱情,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大學地質系。「八一三事變」後,他隨學校遷往重慶,靠助學金維持生活。
1941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地質系,獲學士學位。同年,業治錚被分到西南礦產勘測處工作,寫出了比較系統的地質構造和礦產資源著作,這是中國地質調查早期的重要文獻。
1941年,大學畢業,到雲南昭通經濟部資源委員會西南礦產測勘處任實習技術員,不久升任助理工程師。他與郭文魁一起調查了川西南和滇東北地質。
1942年,他們在西昌地區調查了攀枝花、瀘沽等地的鐵礦和力馬河鎳礦,並順便考察了雲南東北部第四紀冰川。1944年應中央大學地質系主任張更之聘,到該系任助教。
1944年,業治錚應邀返中央大學任教,1946年8月遠航美國深造,
1944年,業治錚應邀返中央大學任教。
1945年,獲得美國路易斯安娜州州立大學和密蘇里一哥倫比亞大學助學金,於1946年8月遠航美國深造,先後隨R.J.魯塞爾(R.J.Russed)和W.D.凱勒(W.D.Keuer)教授學習現代沉積、地下測井及石油地質、沉積岩石學,於
1946年,獲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資助赴美深造,師從拉塞爾研究現代沉積、地下測井及石油地質,並參加了該校河口海洋研究所組織的近岸海洋地質調查。
1947年2月,轉赴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師從凱勒學習沉積岩石學,翌年獲碩士學位,並成為美國礦物學會會員,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1948年獲碩士學位,成為美國礦物學會會員、美國科學促進會榮譽會員。隨後攻讀博士學位,研究黏土礦物。
1949年,新中國成立,業治錚懷著滿腔愛國熱情、赤子之心,婉言謝絕了美方勸他舉家移民的邀請,毅然放棄即將結束的博士學位學習,輾轉回到北京在中科院地質研究所任副研究員。
1950年3月,業治錚懷著拳拳愛國之心毅然舍棄了優裕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幾經周折回到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1951年,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決定創辦東北地質專科學校。由喻德淵、業治錚等負責籌建。業治錚舉家北上,投身建校工作。
1951年11月該校成立,李四光兼校長,喻德淵任副校長,業冶錚任教務處長。1952年東北地質學院成立,業冶錚任教務長,後任教務長兼岩石教研室主任。
1952年,業治錚參加籌建長春地質學院,歷任該院岩石教研室主任等職。並受聘於國家科委,任海洋工作組成員。
1964年—1970年,業治錚組建地質礦產部南京海洋地質研究所,任副所長。1970年—1985年先後任地礦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技術負責人、所長,同時兼任地礦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所長。
1980年業治錚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
1985年,至今業治錚任地礦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名譽所長、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和大地海洋科學系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任國土資源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早年從事碳酸鹽岩研究,在中國首創碳酸鹽岩結構成因分類,並提出利用藻灰岩的迭層構造識別沉積環境的原則和方法。60年代部署和組織早期海洋地質調查。80年代初從事中國邊緣海沉積學問題的研究。首次總結了沖繩海槽晚更新世沉積物的沉積機制,認為其具有生物源、火山源和濁流作用的基本特點。在西沙生物礁沉積的研究中,首次提出晚更新世風生物砂屑石灰岩及古土壤層的沉積序列和相模式。同時首次肯定中國南海末次冰期風成沉積物的存在,為古海洋學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2003 年1 月3 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5 歲。

『陸』 國立中央大學有多厲害

「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政府於1927年在南京設立,它是中華民國時期內中國的最高學容府,更是當時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吳國的南京太學,近代肇始於1902年的三江師范學堂

1、南京大學;2、工學院部分院系--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3、工學院水利系--河海大學;4、工學院化工系--南京化工學院--南京化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5、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6、農學院--南京農業大學;7、農學院林學系--南京林業大學;8、南京大學氣象工程系--南京氣象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這些都是留駐南京的。

『柒』 國立中央大學是南京大學的前身嗎

是的。
1949年4月23日,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規定,去掉「國立」二字,取名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簡稱「南大」,是一所源遠流長的高等學府。追溯學脈古為源自三國吳永安元年的南京太學,近代校史肇始於1902年籌辦的三江師范學堂,歷經多次變遷,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易名「國立南京大學」,翌年徑稱「南京大學」。為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高校,首批「珠峰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實施高校,是九校聯盟、世界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的重要成員和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高校。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南京大學
外文名稱:Nanjing University
簡稱:南大(NJU)
校訓:誠朴雄偉 勵學敦行
創辦時間:1902年
類別:公立大學
學校類型:綜合類
主管部門:教育部
學校屬性:211工程,985工程,研究生院
現任校長:陳駿
知名校友:嚴濟慈 陸孝同 吳健雄 沙祖康等

所屬地區:南京
主要院系:文學院 天文學系 物理學院 大氣科學學院 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等
國家重點學科:61個
碩士點:213個
博士點:147個
院士:38人
主要獎項:1個國家實驗室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2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
博士後流動站:28個
前身:國立中央大學
舊稱:三江師范學堂、國立東南大學
發展定位:創「世界一流大學」

『捌』 國立中央大學包括哪幾個大學

切記:1949年前的國立中央大學並沒有被拆分,而是全部、完整地改名為南回京大學、被南京大學全盤繼承答了。

現在的南京大學與1949年前的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東南大學是同一所大學。

1949年8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全部、完整地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

1950年10月10日,「國立南京大學」全部、完整地改名為南京大學。

1952年,南京大學與全國其他高校一樣,參加了院系調整,很多院系分了出去,參與組建了幾十所高校,包括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

切記:1952年院系調整時拆分的是南京大學,而不是中央大學,也不是「國立南京大學」,中央大學和「國立南京大學」與1952年的院系調整沒有任何關系,請不要扯上中央大學和「國立南京大學」。

當年政府的權威文件史料明確記載:現在的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是在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時以南京大學的「部分工科院系」為基礎、從南京大學分出來新建的旁支而已,並不是由南京大學改名而來的,並不是正統,只能說是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的「部分工科院系」的繼承者而已。

以上的歷史事實,白紙黑字,鐵證如山,任何人都休想篡改歪曲!

『玖』 林文英的介紹

林文英(1911~1942年),廣東蕉嶺縣新鋪鎮人。清宣統三年(1911)生於印度尼西亞巴達維亞(今印尼首版都雅加達)。3歲喪母,由祖權父帶回故鄉新鋪。6歲入學,14歲考入今梅州市梅縣區廣益中學,18歲考入國立暨南大學,翌年赴南京轉入國立中央大學地質系。民國22年(1933)1月畢業後,在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公路處工程地質部門工作。當時正在計劃興建全國公路網,需要了解公路沿線的地質情況,作為選線和施工的根據。林文英參加該處與中央大學地質學系及實業部地質調查所聯合組織的四川地質考察團,隨同中央大學李學清、巴里加兩位教授及地質調查所李春昱等人入川,調查考察。民國23年(1934)夏,參加國防設計委員會西北考察團,隨同張其昀考察陝、甘、寧、青、綏5省,作甘新公路沿線之調查。次年春,參加行政院京滇公路巡覽團,作蘇、皖、贛、湘、黔、滇、桂之橫斷旅行。林文英被推為幹事,由他王持,把沿途搜集到的資料、實物、圖片集中展覽,為我國的交通建設作出了貢獻。

『拾』 台灣哪個大學有地球化學專業

若你是准備前來台抄灣的交換生,台灣沒有一所大學有直接稱為地球化學專業的.
以下幫你專貼有相關的學系,是以台灣的高考分數線由高到低排序:
國立台灣大學 大氣科學系
國立台灣大學 地質科學系
國立中央大學 大氣科學學系太空組
國立中央大學 大氣科學學系大氣組
國立成功大學 地球科學系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系
國立台灣師范大學 地球科學系
中國文化大學 大氣科學系
中國文化大學 地質學系

至於課程細節得請你自行到這些學系的網頁查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