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地質局
① 地質調查研究院工作
2012年新開、續作地調局項目65個,經費9660萬元。加上其他地調課題,共計100餘項,總經費逾1.3億。
一、組織完成學校承擔地調項目2012年設計編制、信息採集審核和2013年項目論證工作,全年的統計報表、審計檢查、工作報告等工作均進展順利,其中上年度學校統計報表、財務決算報表均被評為「優秀」。在完成學校地調項目設計審查工作的同時,受地調局委託,地調院負責組織了學校2012年兩個計劃項目的設計評審。
二、推進項目進度。2012年完成14個項目原始地質資料匯交及14個項目成果地質資料匯交;4個地調項目完成野外驗收(優秀2個);13個項目成果評審(其中優秀5個);12個項目經費使用情況進行驗收,其中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11個,內蒙古國土廳項目1個,全部通過驗收。值得一提的是,解決了一個遺留多年的西藏項目成果提交及經費使用情況驗收,預計2013年年初完成該遺留項目的資料匯交工作。
三、在全國區域地質調查優秀圖幅展評中,學校承擔的地質調查項目中有9幅圖獲獎,其中1幅圖榮獲特別榮譽獎,2幅榮獲二等獎,6幅榮獲三等獎。學校共有8名教師榮獲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
四、本年度7月初,完成了學校GB/T1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及GB/T28001-2001安全管理體系的年檢工作,並順利完成質量管理體系的野外現場評審工作。
五、為加強地調項目管理,完善制度建設。2012年6月,配合上級保密檢查工作,制訂了學校地質調查項目《測繪資料及涉密地質資料保密管理辦法》、《涉密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對重要項目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保密檢查工作;2012年9月底制訂了《地質調查評價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修改稿,已經上校務會討論通過)。
六、在開展地質調查工作的同時,地調院也不斷發揮人才及技術優勢,積極服務於社會。3月27日~4月1日以及12月11日~17日組織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以院士為主要成員的調研組前往雲南文山州及麻栗坡縣開展交流及考察,並匯報了學校在麻栗坡鎢業集團開展的科學研究成果,並提出下一步協同創新、合作研究的安排。9月及11月分別開展了北京市國土局及地調局組織的地質勘查管理質量培訓。
七、根據國土資源部與武警黃金部隊部部共建的要求,學校委派1名教授作為派駐武警黃金部隊的指導專家,並承擔武警黃金部隊地質專業人員的培訓工作。10月23日~12月8日,地調院積極參與組織開展了武警黃金部隊百名區礦調技術骨幹培訓工作,聘請近30名學術水平高、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分別開展了室內教學、野外實習和地質填圖比武工作,圓滿完成上級交代的「聯創齊爭」培訓任務,受到了武警黃金指揮部領導和廣大學員的好評。
② 文山州國土資源局的職責調整
(一)加強土地供需調控和總量平衡,落實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強國土規版劃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整體控製作用。加強礦產資源規劃及礦業權市場建設,強化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管理,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加強基礎性地質勘查及地質找礦,強化地質勘查管理。
(二)進一步強化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的職能作用,加強國土資源執法監察。
③ 雲南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是鞏固土地市場治理整頓成果的重要一年,是開展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強地質工作的重要一年。一年來,全省國土資源系統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以「完善體制,提高素質」為動力,抓住資源保護、資源保障、資源市場建設、依法行政以及隊伍建設等環節,開拓創新、積極進取、努力工作,在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效。2006年主要工作成效如下:
● 積極服務經濟建設,國土資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 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
● 繼續開展「兩個」市場治理整頓,市場秩序日趨規范。
● 深化「三權」制度改革,資源有償使用成效明顯。
● 領導有力,組織嚴密,全國「兩會一班」在昆明成功召開。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雲南省轄16個市、州,130個縣、市、區,全省土地總面積3831.94萬公頃,居全國第八位,屬全國土地面積較廣闊的省份。其中農用地3176.84萬公頃,建設用地78.77萬公頃,未利用地576.33萬公頃。截至2006年底全省耕地607.78萬公頃,比2005年減少1.6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5.9%;園地84.08萬公頃,佔2.2%;林地2214.24萬公頃,佔57.8%;牧草地78.25萬公頃,佔2.0%;其他農用地192.49萬公頃,佔5.0%;居民點用地61.03萬公頃,佔1.6%;交通用地9.73萬公頃,佔0.3%;水利設施用地8.0萬公頃,佔0.2%;未利用土地532.0萬公頃,佔13.9%;其他用地44.33萬公頃,佔1.1%。
2006年,年初農用地面積3176.09萬公頃,年內增加面積0.75萬公頃,年末農用地面積3176.84萬公頃。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2006年雲南省各類土地增減總的變化趨勢為:未利用地、耕地、其他土地及其他農用地減少,林地、園地、建設用地、水利設施用地增加。耕地凈減少24.9萬畝,園地凈增加19.4萬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凈增加12.5萬畝,交通用地凈增加4.1萬畝,水利設施用地凈增加1.9萬畝,未利用地凈減少25.5萬畝,牧草地凈減少0.7萬畝,其他農用地減少3.1萬畝。
林地、園地增加和未利用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退耕還林還湖還草,開發荒山,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和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的結果。水利設施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興修水利,大力發展水電事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主要是建設佔用,其他土地增加主要是災毀地,即原耕地變為灘塗。
2.建設用地
2006年全省省級人民政府共審批建設用地10221.84公頃,其中農用地轉用8029.16公頃,耕地5988.04公頃。2006年全省審批用地量比2005年增加了3143.12公頃。主要用地集中在昆明市、曲靖市、德宏州、文山州、玉溪市、紅河州、大理州、楚雄州等地區。
全省省級審批分批次建設用地6590.97公頃,其中商服用地833.71公頃,工礦倉儲用地517.61公頃,公用設施用地371.43公頃,公共建築用地711.48公頃,住宅用地682.61公頃。單獨選址建設用地3630.87公頃,其中交通運輸用地1149.55公頃,水利設施用地1426.71公頃。
建設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近年全省加大了基礎設施的投入,交通、電力、水利設施用地增多;二是大力發展小集鎮建設和工業用地,造成村莊、建制鎮和獨立工礦面積增加。
(三)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情況
2006年全省土地整理項目50個,面積12395.57公頃,投資額20436.48萬元,投資額比2005年的15844.78萬元增加了4591.70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5個,省級項目25個,州級項目4個,縣級項目16個。
全省土地復墾項目21個,面積5635.85公頃,投資額15333.28萬元,國家級項目11個,省級項目5個,州級項目5個。
全省土地開發項目58個,增加面積8340.11公頃,投資額19298.87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4個,面積766.55公頃,投資額2401.85萬元,省級項目17個,面積3435.57公頃,投資額8349.88萬元。
二、礦產資源
(一)礦產資源現狀
雲南省位於西南「三江」成礦帶中南段、攀西黔中區(川滇—滇東成礦帶)、紅水河右江區(滇東南成礦帶)3個資源集中區,成礦條件優異,被譽為「有色金屬王國」。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142種,佔全國已發現礦種的83.04%,在已發現的礦產中,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85種。其中列第一位的有鉛、鋅、錫、磷、銦等9種礦產,第二位的有鉑族金屬、鍺、硅藻土等7種礦產,第三位的有銅、鎳、錳、銀、鍶等9種礦產。
雲南礦業發展迅速,涌現出昆鋼集團、雲錫集團、雲銅集團等一批大型骨幹企業集團,全省礦業產業在職職工人數達32萬人,若加上相關延伸產業的從業人員,全省礦產業直接、間接從業人員達百萬人。2006年全省採煤6300多萬噸,10種重要有色金屬產量達170萬噸,其中精錫約7萬噸(含省外、境外來料加工),居全國第一位,銅、鉛、鋅、磷居全國第二、第三位,鋼鐵產量達到450萬噸。規模以上礦業實現產值1000億元,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0%。礦業已成為全省國民經濟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
(二)地質勘查投入及勘查成果
雲南省境內擁有以省地礦局、省有色地質局、省煤田地質局為主的勘查單位共73個,從事基礎性地質調查、戰略性礦產勘查及商業性礦產勘查。據不完全統計,全省2006年地質勘查投入34779.86萬元(未含社會資金投入情況),比2005年增加投入3830.72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2332.65萬元,地方財政撥款1537.49萬元,企事業投入30909.72萬元。其中投入礦產資源補償費140.00萬元,外商投入575.87萬元。隨著全球以礦產品為主的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揚,雲南省地質勘查投入的主要資金來源以社會資金和外資為主,主要進行煤、鐵、銅、金、鉛、鋅、錫、銻等重要礦種的勘查。全年完成機械岩心鑽探工作量230952米,坑探工作量17229米。直接從事地質勘查人員2607人,其中技術人員994人,勞動報酬支出7769.21萬元。
全省新發現了富源縣桃樹坪煤礦、威信縣玉京山高田煤礦、鎮康縣天生橋多金屬礦、永平縣阿古寨多金屬礦、潞西市王台山鎳礦等一批礦產地。通過地質工作,初步查明煤炭資源儲量10.98億噸,銅礦16146噸,鉛礦178764噸,鋅礦197729噸。
(三)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發證情況
截至2006年底,全省采礦許可證發證數5933件,其中本年新立2012件。開采主要礦產為有色金屬礦產154個、金礦14個、黑色金屬礦產92個、非金屬礦產4833個、煤701個,批准登記面積3074.76平方千米,礦業權使用費419.35萬元。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276個,集體企業1063個,股份合作企業28個,股份公司80個,有限責任公司403個,私營企業3739個。
全省全年批准登記勘查許可證1506件。涉及主要礦產為有色金屬礦產570個、金礦179個、黑色金屬礦產445個、非金屬礦產46個、煤礦242個、稀有(稀土、稀散)礦產3個,批准登記面積32014.87平方千米,礦業權使用費671.49萬元。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199個,集體企業29個,股份合作企業11個,有限責任公司789個,股份公司107個,私營企業219個,中外合作企業10個,外資企業13個。
三、國土資源市場
(一)土地市場
1.土地一級市場
2006年全省出讓土地14728宗,面積3815.81公頃,成交價款97.49億元,純收益15.70億元。其中,協議出讓9685宗,面積2351.97公頃,成交價款46.30億元,純收益7.31億元;招標出讓面積137.45公頃,成交價款5.29億元,純收益0.66億元;拍賣出讓面積124.78公頃,成交價款4.98億元,純收益1.15億元;掛牌出讓面積1201.61公頃,成交價款40.92億元,純收益6.58億元。
2.土地二級市場
2006年全省轉讓土地18211宗,面積1553.91公頃,轉讓金17.36億元;出租土地2921宗,面積19.09公頃,租金0.29億元;抵押土地21032宗,面積21307.81公頃,抵押價款287.22億元,貸款金額199.55億元。
(二)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1.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
2006年全省采礦權出讓798宗,合同金額8075.74萬元,其中行政審批234宗,金額296.32萬元;招標1宗,金額1660萬元;拍賣9宗,金額819.17萬元;掛牌554宗,金額5300.25萬元。全省探礦權出讓584宗,涉及礦種主要有煤、鐵、銅、鋅、金、銀及建材非金屬礦產等。
2.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2006年全省采礦權轉讓40宗,價款28924.09萬元,其中出售33宗,價款27952.09萬元;作價出資1宗,價款800萬元。全省探礦權轉讓26宗,價款5372萬元,其中出售16宗,價款5035萬元,作價出資3宗,價款328萬元。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一)土地違法案件的查處情況
據統計,2006年度全省共發現土地違法案件2770件,涉及土地面積744.28公頃,其中涉及耕地301.55公頃。全省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共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1702件,涉及土地面積578.28公頃,涉及耕地面積197.41公頃。截至2006年底,結案1557件,結案率為91.48%。處理本年發生案件1123件,涉及土地面積430.89公頃。
共拆除構建物4758.03百平方米,沒收構建物131.08百平方米,收回土地31.76公頃,其中耕地16.60公頃,罰沒款1846.95萬元。
土地違法案件發生的原因:①經濟增長的快速期,也是土地違法的高發期,地方政府為了快上項目,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往往忽視依法用地,大量的違法用地也就隨之產生;②投資過熱的產業,也就是土地違法多發的產業。從2006年全省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的動態巡查、清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發現,很多違法案件發生在水泥、小冶煉、房地產、旅遊等投資熱產業。
(二)礦產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據統計,2006年全省共立案查處礦產資源違法案件591件,其中勘查違法案件33件,其餘全部為開采違法案件。
截至2006年底,全省礦產資源違法案件結案553件,其中處理2005年未結案件6件,勘查違法案件33件,開采違法案件512件,罰沒款343.66萬元。
違法案件產生的原因:①近年來,隨著礦產品價格的上升,一些人受到利益驅動,無視國家的政策法規,非法勘探、開采,越界開采現象屢禁不止;②執法隊伍受編制限制,執法裝備落後,無強制執行權,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對礦山的動態巡查和案件的查處。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2006年申請行政復議32件,上年未結案件1件,本年受理32件,本年審結30件。涉及昆明市、保山市、玉溪市、楚雄州、紅河州、文山州、大理州等地區。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2006年全省從事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總人數為10756人。省、市、縣三級國土資源行政管理機構145個,人員7037人,經費收入83088.85萬元,其中中央財政15528.20萬元,地方財政55065.38萬元,其他收入12495.27萬元。直屬事業單位353個,人員 2110 人。鄉級國土所1163個,人員3719人(兼職91人)。
2006年全省參加學習培訓的人數共計5723人次。其中,黨校學習297人次,行政學院學習97人次,其他培訓5329人(國外培訓3人次);學歷教育975人,其中碩士79人,本科509人,大專387人。
七、地質資料匯交、利用和信息化建設情況
2006年全省匯交地質資料181份,涉及固體礦產勘查174份,物化探遙感1份,環境3份,地質科研3份。全年借閱、查閱資料2631人次,查閱份數5563份次。
2006年全省從事國土資源信息化人員1004人,技術人員95人,歷年經費投入13833.54萬元,本年投入2839.35萬元。
④ 文山州國土資源局的內設機構
根據上述職責,文山州國土資源局機關設14個內設機構。
(一)辦公室。負責機關文電、會務、機要、檔案、信息、保密、接待等工作;承擔有關文件的起草和審核、重要會議組織、秘書事務、新聞宣傳和政務公開工作;協調機關日常工作;協調機關財務、資產管理和安全工作;負責機關對外事務;開展國土資源經濟形勢分析,參與經濟運行及有關改革研究,研究提出國土資源供需總量平衡的政策建議,擬訂涉及國土資源管理參與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組織國土資源重大課題調研,承擔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承擔綜合統計和專項統計歸口管理;協調綜合業務工作。
(二)政策法規科。組織起草有關國土資源管理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草案,協調有關立法工作;承擔機關有關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查工作,推進國土資源行業依法行政;承擔行政審批事項的有關核查工作;依法監督國土資源執法活動;負責組織國土資源管理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承擔行政復議、行政應訴的有關工作;承辦國土資源信訪案件。
(三)財務管理科。負責擬訂和實施部門預(決)算、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和基本建設計劃,監督和檢查計劃執行情況;建立和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內部控制制度和國有資產管理制度;負責系統的內部審計工作,按照相關規定,對下屬單位進行內部財務審計和監督;抓好國土資源管理各項稅費徵收管理;承擔國土資源有償使用工作,參與管理土地礦產等資源性資產和國家出資形成的礦業權權益有關工作;依法承擔國土資源專項收入征管;承擔耕地開墾費、土地開發整理復墾資金、土地出讓金、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業權出讓金、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證金等土地、礦業專項資金、基金的有關管理工作;擬訂有關財務、資產管理規定,負責機關和有關直屬事業單位的預決算、財務管理、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和內部審計等工作;負責所屬單位及下屬單位的財務、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
(四)規劃科。組織編制國土、土地利用、礦產資源、地質環境等綜合規劃並監督實施,編制資源調查評價、勘查、開發等專項規劃;編制土地開發、復墾、整理規劃;依法指導和審核國土資源有關規劃,審核報省政府和州人民政府審批的城鎮總體規劃;承擔國土計劃、礦產資源開發計劃和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計劃的編制管理工作;承擔國家、省和州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工作;承擔有關國土資源的區域、城鄉統籌協調、綜合利用、循環經濟和綜合改革試驗等政策措施的研究工作;承擔全州、區域和專項國土資源規劃的編制、修編,指導縣級國土資源相關規劃編制、修編和實施。
(五)耕地保護科。擬訂以基本農田保護為重點的耕地保護辦法和措施,承擔耕地保護責任的監督、檢查、考核等有關工作,監督檢查基本農田保護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的落實情況;承辦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的審查、匯總、報批、監督檢查和竣工初驗工作;負責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招標監管。
(六)地籍管理科。擬訂地籍管理辦法,擬訂土地確權、土地登記發證辦法和土地權屬糾紛調處辦法;擬訂土地調查、地籍調查、土地統計、動態監測地籍庫和測繪工作的技術規范、標准;負責土地資源調查、地籍調查、土地統計和動態監測,承擔土地資源狀況評價、統計監測數據工作;負責組織實施土地調查,承擔土地登記發證和各類土地登記資料的整理、共享、匯交和對外查詢工作;承擔土地確權工作,參與調處土地重大權屬糾紛;指導土地利用資料庫、城鎮地籍資料庫和地籍信息系統工程建設。
(七)土地利用管理科。擬訂並實施土地供應、土地價格、土地資產和土地儲備管理政策;承擔城鄉建設用地和土地管理工作;規范土地使用權出讓、租賃、作價出資的轉讓行為;組織實施節約集約用地評價和建設用地分等定級工作的基準地價等地價制度;對土地市場和地價實施動態監測;承擔確認土地使用權價格工作;負責國有建設用地供應審核報批工作;指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管理;對土地評估機構進行監管。
(八)征轉用地管理科。擬訂農用地轉用和集體土地徵收、徵用以及安置補償等辦法和措施;承擔農用地轉用和集體土地徵收、徵用有關管理工作,承辦報省人民政府審批的農用地轉用及集體土地徵收、徵用的審核工作,承辦報州人民政府審批的農用地轉用、臨時用地項目的徵用審核工作,並負責報批後的監管備案;指導和監督土地徵收、徵用的安置補償工作。
(九)礦產資源開發管理科。擬訂礦產資源開發管理辦法並監督實施,指導監督檢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編制實施礦業權設置方案;負責監管礦業權市場和資源開采活動;負責采礦權市場建立和監督;負責采礦權設置出讓及新立、變更、延續和轉讓審批登記工作;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結果進行備案;參與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徵收管理和采礦權價款的徵收管理;調處礦業權權屬糾紛。負責管理礦產資源性資產和國家出資形成的礦業權權益有關工作。
(十)地質勘查儲量管理科。擬訂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勘查管理辦法並組織實施;負責地質勘查項目監督檢查和儲量管理;參與礦產資源調查和評價,按照年度編制探礦權設置計劃;負責地質勘查規劃的監督執行;組織實施礦產資源調查和戰略礦產勘查評價,負責國家和省級財政出資地質勘查項目、礦產資源勘查的監管,組織實施重大地質勘查專項;承擔地質勘查項目和參與相關基金的管理;承擔地質行業管理和地質勘查資質管理工作;承擔儲量監督管理和礦山企業儲量核銷;開展地質儲量分析與評價,組織開展儲量評審;負責各類地質資料的匯交管理。
(十一)地質環境科。組織協調和監督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承擔監督管理古生物化石、地質遺跡、礦業遺跡等重要保護區、保護地的工作;依法管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和評價工作;組織監測、監督防止因地下水過量開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造成的地質環境破壞;做好地質環境恢復保證金收繳;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承擔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和編制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對地質災害評估機構進行監管。
(十二)測繪管理科。負責編制本行政區域內基礎測繪和數字文山規劃,並組織實施;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測繪市場、地圖市場,法規規定的測繪項目、測繪任務登記、測繪成果、測量標志管護;協助查處測繪案件。
(十三)信息技術科。負責全州土地與礦產資源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研究制定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國土資源信息的統計、分析發布工作;組織協調全州國土資源信息技術應用、推廣和對外交流等項工作。
(十四)人事教育科。承擔國土資源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紀檢監察工作,調查處理國土資源系統幹部違法違紀案件;負責機關、下屬事業單位的機構、編制、人事工作;按照規定負責縣級國土資源部門領導班子建設以及縣級國土資源部門科級幹部的考核、任免、獎懲、退休等有關工作;編制人才規劃、教育培訓計劃,組織開展教育培訓工作;負責單位退休幹部管理。
⑤ 文山州有幾個高鐵站
截止2020年7月,文山州有3個高鐵站,普者黑站、廣南縣站、富寧站。
1、普者黑站
普者黑站(Puzhehei Railway Station),位於中國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境內,是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的鐵路車站,也是南昆高速鐵路上的一個中間站。
普者黑站始建於2016年;於2016年8月完成主體建築和站台的建設;於2016年12月28日正式開通運營。
2、廣南縣站
廣南縣站(Guangnanxian Railway Station),位於中國雲南省文山州,是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的客運站,是南昆高速鐵路的中間站 。
2016年12月28日,廣南縣站開通運營。2017年11月1日,廣南縣站站前廣場停車場、鐵路汽車客運站同時投入使用。
3、富寧站
富寧站是在建南昆客專線上的一個火車站,位於雲南省富寧縣距富寧縣城約6公里的新華鎮各甫村委會者郎村。
2009年6月18日至20日,中鐵二院副總工程師王毅、蔣文良率橋梁、隧道、路基、站場、地質等方面的專家一行10餘人,對雲桂鐵路經富寧縣城方案地質情況進行了現場踏勘。
經過專家的現場分析研究,一致認為雲桂鐵路途經富寧縣城方案無論是在地質、還是在技術上都是可行。
(5)文山州地質局擴展閱讀:
文山州的交通主要是靠公路,文山市是交通中心。文山市北橋客運總站在北橋路,每天都有到州內及昆明、廣西南寧、玉林、百色、貴州興義、紅河州開遠、個舊、蒙自、屏邊、河口等地的班車。文山市南橋客運站在南橋路每天都有到州內硯山、廣南等地的班車,但沒有到州外的車。
文山州的交通主要是靠公路,文山市是交通中心。文山市北橋客運總站在北橋路,每天都有到州內及昆明、廣西南寧、玉林、百色、貴州興義、紅河州開遠、個舊、蒙自、屏邊、河口等地的班車。文山市南橋客運站在南橋路每天都有到州內硯山、廣南等地的班車,但沒有到州外的車。
⑥ 文山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方案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1年5月)
富寧縣是雲南省12個國家級一類防洪縣之一,「防大洪,搶大險,應對突發性地質災害」任務艱巨。舉行此次演練旨在貫徹「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防洪防災方針,檢驗各防災減災指揮部成員單位在富寧縣城遇到暴雨引發洪水並發突發性滑坡地質災害時對防洪搶險調度、險情搶護、群眾轉移、安置維穩工作協調和執行能力,克服麻痹和僥幸心理,進一步建立統一、快速、協調、高效的防洪搶險和應對突發性地質災害機制機制,確保富寧縣城安全度汛,提高應對災害和搶險救災能力。為此,在2011年5月12日「防災減災日」文山防災減災演練在富寧縣舉行。此次演練,省、州及8縣(市)組織了觀摩團進行全程觀摩。文山人民政府副州長親臨現場,並宣布演習開始。現將綜合演練中的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情況報告如下。
一、目的意義
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甚至不可預見性。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基本要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保障,是履行政府社會職責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一項歷史使命。近年來,特別是「5·12」地震之後,各級黨委人民政府以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民生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更加註重提升國土資源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和提高地質災害臨災狀態下責任部門搶險救災應急反應能力,更加關心縣、鄉(鎮)、村、組四級群測群防體系的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富寧縣是文山州地質災害重災區之一,全縣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17處,對住戶存在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54處,共威脅到745戶2884人,其中2011年度重要監測隱患點29個。目前,正值地質災害多發的主汛期,開展好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演練的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富寧縣新華鎮新興社區仁和村小組滑坡隱患遭受連續降雨、強降雨等因素的誘發,滑坡有可能產生的緊急情況下,及時啟動《富寧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通過防災減災演練,進一步提高富寧縣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一旦臨災能迅速有序安全撤離避讓,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進一步完善各部門的公共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三、演練的原則
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四、演練背景
新華鎮仁和村小組滑坡位於該村左側,該滑坡形成於2006年6月,在村子左側可見明顯拉張裂縫組,且裂縫已基本貫通,裂縫總體走向210°,長約320米,寬10~50毫米;2010年9月以來,遇連續降雨(大雨、暴雨)等因素的作用,導致裂縫擴展明顯加劇,目前該項滑坡處於加速變形過程中,有整體失穩的可能性,直接威脅著滑坡體上仁和村小組和滑坡體下方富寧縣高速公路收費站共計287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該山體滑坡隱患點編制有「防災方案」,受威脅群眾持有「防災避險明白卡」。
五、演練時間
2011年5月12日9:00~11:30。
六、預警演練准備
(一)預演
時間:2011年5月11日15:00。
(二)演練指揮部組成人員及各工作組職責
1.防災減災演練總指揮:王毅(縣委書記、縣長);指揮長:崔同富(縣委副書記)
主要職責:
(1)審查批准防災減災演練方案;
(2)發布防災減災演練命令;
(3)主持一級預警會商;
(4)簽發一級預警通知。
2.演練常務副指揮長:楊秀祥(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長)
主要職責:
(1)負責演練全面工作;
(2)主持二級預警會商;
(3)簽發二級預警通知。
3.演練副指揮長及其職責
韋勝輝(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負責受災群眾轉移到安全地點。
韋思亮(縣委常委、副縣長):負責搶險救災物資供應,做好受災群眾善後安置等工作。
孟軍(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負責搶險救災各項工作的綜合協調,督促檢查救災工作。
李艷紅(副縣長):負責受災群眾及搶險隊伍的醫療救治及衛生防疫。
張泉龍(副縣長):負責預警系統電力、通訊搶修維護,保障電力供應、通訊暢通。
蔣捷(副縣長、公安局局長):負責社會治安、交通管制及現場應急搶險等工作。
陳宗友(某部隊領導):負責駐富部隊搶險隊伍的調集指揮。
張國林(縣人武部部長):負責組織民兵應急分隊投入搶險救災。
李思學(縣公安邊防大隊大隊長):負責組織邊防大隊官兵及時深入受災現場開展搶險救災任務。
穆雪鋒(縣公安消防大隊大隊長):負責組織消防大隊官兵及時深入受災一線開展搶險救災任務。
黃志宏(縣國土資源局局長):負責演練具體工作;報告地質災害情況;協調州局及上級有關部門。
4.9個應急工作組及其演練職責
(1)綜合協調聯絡組(車輛3輛,15人)
組長:孟軍(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
副組長:蒙俊生(縣政府辦主任);
成員:毛啟光(縣委辦副主任、縣委農辦主任);
肖平永(縣政府辦副主任);
黃晶(縣委政府督查室副主任);
王炳旭(縣委辦信息股股長);
彭華勇(縣政府辦綜合股股長);
黃仕剛(縣政府辦綜合股副股長);
陸仕標(縣民政局辦公室主任);
夏振東(縣國土資源局辦公室主任);
夏振東(縣國土資源局辦公室主任);
張永周(縣民政局救災股股長);
李金毅(縣林業局辦公室主任);
李連紅(縣農業局辦公室主任);
攝像記者:韋榮;
照相人員:王炳旭;
聯絡員:徐加俊。
職責:掌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協調和督查各組演練;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2)群眾轉移組(50人)
受災群眾安置點設置在:縣第一中學操場。
組長:韋勝輝(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副組長:杜卓春(新華鎮人民政府鎮長);
梁富(縣公安局副局長);
曾正廷(縣人武部副部長);
肖平永(縣政府辦副主任);
鄧發東(縣農業和科學技術局局長);
成員:各部門人員;
攝像記者:李芳晶;
照相人員:新華鎮一名幹部;
聯絡員:韋登格。
職責:組織被圍困人員轉移到指定安置點,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3)應急搶險組(消防車輛2輛,電力搶修車1輛,裝載機4台,人員150餘人)
組長:楊秀祥(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副組長:張國林(縣人武部部長);
成員:由縣公安、交通、水務、教育局,邊防一團,縣人武部,縣公安消防大隊,縣公安邊防大隊,新華鎮,電力公司工作人員組成;
總聯絡員:徐加俊。
職責:迅速組織各專業應急小組趕赴現場組織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統一調集、指揮施救隊伍,實施現場搶險救災;搶救遇險人員;保障電力供應;掌握災情並報告指揮部;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4)災險情調查監測組(車輛2輛,人員10人)
組長:蔣捷(副縣長、公安局局長);
副組長:黃志宏(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成員:由縣國土局、縣氣象局、縣安監局和新華鎮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
總聯絡員:夏振東。
任務:組織專家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引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等級;設立專業監測網點,對災害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對可能再次發生地質災害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災害的措施;提供災害發生地詳細准確的氣象預報;提出人員財產的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縣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5)交通治安秩序維護組(車輛5輛,人員40人)
組長:蔣捷(副縣長、縣公安局局長);
副組長:張恃海(縣公安局副局長、交警大隊大隊長);
成員:由縣公安、交警大隊、新華鎮政府工作人員組成;
攝像記者:吳光斌;
照相人員:縣公安交警大隊一名幹警;
聯絡員:楊禮貴。
職責:組建交通治安管理隊伍;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對搶險救災現場實施交通管制;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現場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組轉移災區人員及財產;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下設交通管制、治安巡邏兩個專業小組)。
(6)網路通訊技術保障組(20人)
組長:張泉龍(副縣長);
副組長:龍源濤(縣文化廣播電視體育旅遊局副局長);
周招祥(縣電子信息管理局局長);
成員:趙祖旭(電信富寧分公司經理);
馮天文(移動富寧分公司經理);
張兵(聯通富寧分公司經理);
攝像記者:婁芳華;
照相人員:縣國土資源局局、電信局各一名幹部;
聯絡員:儂科偉。
下設網路技術保障、通訊保通保障兩個小組。
職責:負責提供演練所需對講機,並充足電量、編排序號;負責演練期間通訊暢通,安排1~2輛通信搶修車對通信基站進行搶修;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7)醫療救護組(人員20人)
組長:李艷紅(副縣長);
副組長:楊靜珍(縣衛生局局長);
成員:班峰(縣衛生局副局長);
農光城(縣衛生局副局長);
張金龍(縣醫院副院長);
徐文善(縣疾控中心副主任);
醫護工作人員15人;
攝像記者:劉剛;
照相人員:縣衛生局一名幹部;
聯絡員:李代艷。
職責: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救治隊伍;負責現場緊急救治和衛生防疫;安排2輛救護車開展救護,同時在團部附近搭建臨時救護所;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8)物資保障及善後安置組(車輛4輛,其中部隊2輛、地方2輛,人員20人)
組長:韋思亮(縣委常委、副縣長);
副組長:肖義慶(縣民政局局長);
陳明抒(縣財政局局長);
付聯翔(縣發改局局長);
龍源飛(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潘文明(縣經濟商務和外事局局長);
柏祖斌(縣民政局副局長);
成員:由以上單位工作人員組成;
攝像記者:翟正文;
照相人員:縣民政局一名幹部;
聯絡員:農榮。
職責:負責搶險救災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負責災民的臨時安置工作;負責防汛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災民提供維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9)新聞采訪發言組(人員10人)
組長:肖義雄(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副組長:龍原濤(縣文化廣播電視體育旅遊局副局長);
成員:由宣傳部、廣電局記者組成。
職責:負責防災減災演練的現場報道、采訪等工作,負責演練對外宣傳、報道,並明確新聞發言人發布新聞;完成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七、應急預案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
1.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
會議由縣人民政府召集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相關部門領導、仁和村小組村小組長等參加。
(會議時間:定於5月11日9時。會議地點:江口縣政府會堂)。
會議內容:
(1)縣人民政府王毅縣長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及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2.參演單位專業隊伍、人數以及演練前需准備的物品
(1)縣人武部、民兵應急分隊、武警中隊共40人。負責其他參演單位所需迷彩服、十字鎬、鏟子、鋼釺等器材的准備。
(2)消防武警官兵6人。負責消防車輛、消防器材、防毒面具、生命探測儀等設備的准備。
(3)縣公安及交警20人。負責治安和交通管制警示標志。
(4)縣國土資源局30人。負責宣傳資料、標語、地質災害監測設備的准備,各應急分隊隊旗等工作。
(5)縣衛生局20人。負責2輛120急救車輛以及急救器材、衛生防疫消殺和演練災民的傷病檢查治療器材的准備。
(6)縣交通局20人。保證至少2台以上交通標志車輛的准備。
(7)縣民政局12人。負責救災、慰問物資、安置災民相關表卡的填報准備,其中帳篷至少准備3頂以上。
(8)仁和村小組180人。富寧縣高速公路收費站10人負責演練前組織、宣傳發動、群眾轉移。
(9)縣建設局4人。負責組織指揮演練場地平整和觀摩台搭建。
(10)縣教育局3人。負責參演學生60人的組織和動員。
(11)縣電信公司5人。負責准備電話機10部,現場的通信保障。
(12)縣氣象局2人、縣移動公司2人、縣供電公司8人、縣自來水公司3人、縣水利局4人、縣安監局3人、縣環保局3人,按各自工作職能准備相應器材。
(13)新華鎮幹部15人。負責演練前演練區域村民的動員和群眾會的召集。
(14)參演師生60人。由縣第一中學(縣教育局局負責組織落實好人員及演練服裝的准備。)
參演隊伍共計440人。
3.應急預案演練工作準備
(1)綜合聯絡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交通治安管理組熟悉仁和村小組滑坡的災害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定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的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准備封鎖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災險情調查監測組熟悉仁和村小組滑坡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設立監測標志,全站儀監測安置地點和監測記錄等。
(4)應急搶險組、後勤保障組熟悉仁和村小組滑坡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悉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受災群眾臨時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及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衛生組熟悉受災群眾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准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材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其他各組做好相關准備工作
(二)演練工作程序
1.2011年5月12日9:00時全體演練單位在縣第一中學操場待命
9:10接新華鎮人民政府報告:「因昨夜連續大雨,新華鎮新興社區仁和村小組出現嚴重險情,簡易監測資料表明滑坡體與後緣母體裂縫加寬,滑坡隨時可能發生,要求縣國土局盡快派人調查處理。」
9:15縣國土局領導:
(1)向縣人民政府匯報;
(2)縣國土局派出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進行險情評估及應急處理,設立全站儀監測點。
9:25縣國土局領導接應急小分隊報告:「新華鎮新興社區仁和村小組滑坡活動性增強,寬度已增大到0.2米,滑坡體處於臨滑狀態。建議盡快報告縣人民政府,啟動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9:30縣國土局領導向縣人民政府報告情況,建議啟動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通知縣地質災害防災應急指揮部的各成員單位立即趕赴仁和村小組集中待命。
9:40指揮部設在太平中學會議室,太平中學體育場為集合地點,各組長向指揮部報到,原地待命。
9:50縣國土局局長向指揮部介紹該滑坡地質災害有關情況。
縣氣象局局長報告天氣情況。
縣國土局局長匯報災情態勢、發展趨勢,提出防患對策及建議。
10:00指揮部:下達命令。
命令:交通治安管理組:封鎖進入危險區的縣鄉公路、進入滑坡危險區的村道;同時設置警戒,除搶險救災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進入該危險區域,對災區實施治安巡邏,保證災區安全。
群眾轉移組:使用音響設備放警報信息或鳴鑼緊急通知危險區域的群眾按原定路線有序安全轉移;應急搶險組,要組織的民兵預備役人員和其他搶險救災人員一共計150人火速趕往災區,按照原定的編制序列目標任務快速趕到災區實施搶救,迅速組織災區師生和物資快速有序安全撤離到安置點。
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跟蹤監測災情,有情況及時報告。
醫療衛生組:組織醫療衛生緊急搶救隊伍進入災區,進行傷、病員的搶救及轉移工作。
後勤物資保障組:負責轉移到各臨時安置點的受災群眾安置工作,認真做好各安置點受災群眾的宣傳思想鞏固工作,解決好災民的吃、穿、住等問題,確保救災搶險指揮通訊與聯絡的暢通。
10:10撤離開始。
10:25撤離完畢。
10:30應急搶險組報告:全線撤離完畢。已設好警界、切斷電源水源。
交通治安管理組報告:通往危險區的公路、道路已封鎖,警戒工作有條不紊進行。
後勤物資保障組報告:撤離群眾基本安置妥當。
醫療衛生組報告:撤離過程中只有兩人因摔跤受輕傷,已得到緊急處理,臨時醫療點已建立,工作正常開展。
災情調查監測組報告:據監測組監測,滑坡變化已趨穩定,建議召開指揮部會議,研究解除封鎖警戒。
10:35指揮部召開會議,下達命令:解除公路、道路封鎖、警戒。由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監測,有情況及時報告;災後重建組負責對危房進行鑒定,提出受災群眾回遷和重建方案,報政府批准實施。
10:40指揮部領導到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看望受災群眾撤離安置情況。
10:45演練工作講評會。總指揮作演練講評。
10:55宣布演練結束。
11:10各搶險救災工作組在現場進行自我總結。
11:20召開演練總結會議。
緊急運送救災物資
救災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