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河源地質局
① 河源地震
不必擔心,河源是個地震活動區,但和上訴三個地區有著本質的不同。
河源並不處在大的地質回斷裂帶上,河答源的地震主要是由於新豐江水庫造成的。
60年代初,新豐江水電站建成,大壩攔住了上游的新豐江水形成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新豐江水庫。新豐江水庫面積達370平方公里,庫容量達139.8億立方米,大壩高度124米,最大蓄水高程超過110米。如此巨量的水對當地的地質結構必然產生影響。1962年3月19日,水庫水位升110.5米時,發生了震級6.1級(一說6.4級)的強震,震中位於大壩下游1.1公里處,震源的深度約為5公里,此次地震對大壩的局部地段造成損害,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質結構的逐漸穩定、水庫蓄水量的逐年減少,地震的強度逐年迅速減弱。
如今新豐江電站因上游來水不足,4台發電機組常年只能開動其中的1台。而汛期開閘泄洪更成了10年難得一見的奇觀了。
因此河源地區的地質應該比以前更安全了。
② 河源市國土資源局的領導及分工
黨組書記、局長 劉振林主持全面工作,負責組織人事和黨務工作。黨組內成員、容副局長 游權富分管源城分局、土地利用管理科、土地交易中心、征地服務中心、雙擁工作。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黃燕飛分管財務處科、黨風廉政建設、內審及扶貧工作。黨組成員、副局長 甘小平分管法規科、地質勘查與環境科、地質環境監測站、廣東河源恐龍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地質安全、計劃生育工作。黨組成員、執法監察大隊大隊長 吳鏡輝分管執法監察科(執法監察大隊)、地價評估中心、信訪科、綜治及維穩工作。黨組成員、副局長 黃建興分管辦公室、土地規劃與耕地保護科、土地整理開發中心、國土資源信息中心、工青婦、內保及交通安全工作。黨組成員、副局長 邵衛根分管礦產資源管理科、礦產交易中心、礦產生產安全工作。
③ 廣東省河源的地質概況如何
河源市區在源城區境內。通過市區有205國道、河惠高速公路和京九鐵路,東江河道直駛惠州、廣州。距離廣州、深圳和香港在200公里以內。市區總的地形地貌為東低西高;山脈主要有桂山山脈;氣候特徵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河流有東江幹流和一級新豐江支流。主要地質情況概述如下:
一、地層
市區出露地層主要有中生界的白堊紀官草湖群和南雄群。此外還有中生界的三疊紀上統大頂組、侏羅紀下統金雞組和上統高基坪組、新生界的下第三紀丹霞群、上第三紀、第四紀更新統和全新統地層。
二、侵入岩
市區侵入岩主要為燕山三期、四期的黑雲母花崗岩侵入岩,喜馬拉雅期則僅在局部有玄武岩類火山噴溢活動。
三、構造
市區主要構造形跡為河源深大斷裂,區域構造線北東向;還有小規模的褶皺構造。
四、環境地質
1、水文地質:與地質構造條件相應,市區地下水可分為鬆散岩類孔隙水、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3種基本類型。
2、工程地質:工程地質特徵與地質、構造、地貌及地下水活動等密切相關。本區岩土體可分為花崗岩類岩組、碎屑岩組、膏鹽含鈣質岩組、沖洪積土岩組及殘坡層土岩組。
3、災害地質:主要有水土流失、水庫淤積、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4、地質遺跡:市區恐龍化石資源豐富,擁有出土大量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腳印化石,成為世界罕見的集恐龍蛋、恐龍骨骼和恐龍腳印化石「三位一體」的埋藏地;獲「中華恐龍之鄉」,成為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世界第一,已成功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將建省級恐龍化石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現已發現恐龍蛋化石14000多枚,恐龍骨骼化石9具,恐龍腳印化石100多個。
五、礦產地質
??? 市區主要礦產類型有螢石礦、建築用河砂、礦泉水、地熱水等等。
④ 廣東省地質單位有哪些
廣東省主要地質專業單位(廣東省地質學會理事單位)一覽表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51號
廣東省物料實驗檢測中心
郵編:512026
韶關市新華南路
廣東省礦產應用研究所
郵編:516008
惠州市古塘坳鵝嶺南路101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3地質大隊
郵編:524018
湛江市椹川大道南20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4地質大隊
郵編:512023
韶關市北江路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5地質大隊
郵編:512023
韶關市工業西芙蓉二路嘉興樓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6地質大隊
郵編:526020
肇慶市端州梅庵路9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19地質大隊
郵編:515021
汕頭市護堤路30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22地質大隊
郵編:514089
梅州市環市路地質大廈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23地質大隊
郵編:516300
惠東縣平山鎮廣汕路107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56地質大隊
郵編:529000
江門市河南中沙41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57地質大隊
郵編:524033
湛江市椹川大道北88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水文工程地質一大隊
郵編:519000
珠海市香洲區梅華東路
廣東省珠海工程勘察院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秀全大道59號
廣東省地質物探工程勘察院
郵編:518023
深圳市寶港路7號
深圳市地質勘查局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建集團
郵編:528000
佛山市衛國路43號
廣東省佛山地質局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工程勘察院
郵編:510510
廣州市廣花路石柱嶺大街34號
廣東省地質工程公司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探礦機械廠
郵編:510620
廣州市體育東路160號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郵編:510620
廣州市體育東路160號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郵編:510030
廣州市豪賢路193號
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郵編:517000
河源市長安路73號
河源市國土資源局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440
廣州市白雲區新市嘉禾園壇嶺路200號
廣州市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663
廣州市天河東圃
廣東省食品葯品學校
郵編:524057
湛江市坡頭區22號信箱
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
郵編:510663
廣州市天河區燕嶺路89號燕僑大廈1404號
廣州泰峰地質環境咨詢有限公司
郵編:510630
廣州市天河北路鴻翔大廈B座2505室
廣州雲金地數碼科技公司
郵編:510060
廣州市環市東路348號(東)
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075
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郵編:510440
廣州市白雲區嘉禾地質大院
廣東煤炭地質局
郵編:511515
韶關市曲江縣犁市鎮
廣東煤炭地質局201勘探隊
郵編:512143
清遠市小市北江三路
廣東煤炭地質局202勘探隊
郵編:510034
廣州市越華路116號
廣東省煤炭工業總公司
郵編:514500
興寧市城鎮106號區
廣東省煤炭工業總公司四望嶂留守處
礦山安全技術事物有限公司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濱湖路1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
郵編:512026
韶關市63信箱
核工業290研究所
郵編:528133
佛山市三水區河口文塔西路11座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1大隊
郵編:510800
河源市18號信箱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2大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花城路48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3大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濱江大道1號
廣東省核力工程勘察院
郵編:512028
韶關市芙蓉北路64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075
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
中國石化新星石油廣州公司
郵編:510275
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郵編:510640
廣州市五山1131信箱地化所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郵編:510301
廣州市新港西路164號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郵編:510070
廣州市先烈南路81號
廣東省地震局
郵編:510403
廣州市機場路111號
中國建材地勘中心廣東總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雲山大道賓館新村二棟
廣東省化工地質勘察院
郵編:510170
廣州市荔灣路陳家祠道48號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東環路4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院
郵編:512026
韶關市新華北路126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2隊
郵編:526040
肇慶市明珠路26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3隊
郵編:516023
惠州市小金口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8隊
郵編:510600
廣州市東風東路846號
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611
廣州市天壽路沾益直街19號
中水珠江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
郵編:510631
廣州市石牌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系
郵編:510405
廣州市番禺大學城外環西路230號
廣州大學地理學院
郵編:528000
佛山市江灣一路18號
佛山科技學院旅遊與資源環境系
郵編:510070
廣州市先烈中路100號
廣州地理研究所
郵編:510060
廣州市建設二馬路23號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230
廣州市前進路157號
廣州四航工程技術研究院
郵編:510631
廣州市五山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郵編:518026
深圳市福中路15號市勘察研究院
深圳市地質學會
郵編:518028
深圳市福田區上步中路深勘大廈410
深圳市勘察測繪院
郵編:518026
深圳市福田區福中東路15號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49號8樓
廣東省黃金公司拓展部
郵編:510030
廣州市越華路116號
廣東省重工建築設計院
郵編:511400
廣州市番禺市橋橋興路29號
番禺區城市建築設計院
郵編:515500
揭陽市北環路8號
揭陽市建築設計院
郵編:512028
韶關市曲江縣沙溪凡洞
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
郵編:512129
韶關市曲江縣沙溪
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地測分公司
郵編:512325
韶關市凡口
廣東省凡口鉛鋅礦坑口地質科
郵編:510510
廣州市天河區天源路808號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⑤ 各期岩漿岩特徵
隨著構造周期性的活動,岩漿隨之多期多階段噴溢和侵入(表1-2),即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東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
(一)四堡期岩漿岩
表1-2南嶺地區各期岩漿演化和岩性特徵表
四堡期岩漿岩分布零星,主要為噴出岩和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小岩體。
1.火山岩
主要見於廣西融水縣和羅城縣,贛西北及東北部、湖南益陽、醴陵、瀏陽等地亦可見到。
廣西早期噴發為四堡群細碧-角斑岩系[8],有細碧岩、角斑岩、熔凝灰岩、火山角礫岩和集塊岩等。產於元古宇四堡群九小組上部和魚西組內,下部以熔岩為主,上部兩層主要為火山碎屑岩。各層火山岩一般厚數十米至百餘米。屬海底噴出岩,以裂隙型噴發為主,局部尚有中心式噴發,且多次噴溢或噴發,早期以噴溢為主,形成下部四層熔岩;晚期噴發為主,形成兩層火山碎屑岩。
湖南冷家溪群中有玄武岩、安山岩、角斑岩等,火山岩系總厚度大於1000m,有兩個噴發旋迴[9]。
江西西北和東北部中元古界雙橋群[10],下部為超基性、基性岩組合,中部為鈣鹼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組合,上部為凝灰質泥砂細屑岩組成的濁流沉積岩組合。岩性有細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及變玄武岩等。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等夾於雙橋山群中,屬海底噴發。
2.侵入岩
岩漿噴溢或噴發之後,隨之侵入。
早期有超基性—基性侵入岩,它們是一套與基性火山岩有著成因聯系的變橄欖岩、變輝石岩、變輝長輝綠岩為主的深至淺成岩類組合。除少數岩體呈岩盆、岩蓋外,多數為岩床狀岩體。大多數岩體集中於文通組細碧-角斑岩建造內及其下伏九小組類復理式建造中。丹洲群沉積覆蓋在岩體之上。早期侵入岩主要分布在桂北九萬大山和元寶山一帶,共有岩體500餘個。
晚期中酸性侵入岩,為中細粒花崗閃長岩和花崗閃長斑岩,呈岩株狀零星分布於羅城大坡嶺、融水本洞等地。岩體出露總面積約80km2。岩體侵入於四堡群及早期超基性—基性岩體之中,並被丹洲群沉積覆蓋。本洞花崗閃長岩體經湖北地質局科研所用鈾-鉛法測定年齡為1422~1340Ma,銣-鍶年齡為1063Ma。
(二)雪峰期岩漿岩
雪峰期岩漿岩分布比四堡期廣泛,五省(區)內都可見到。
1.火山岩
分布廣,五省(區)內都有不同程度發育。岩性有細碧岩、橄欖玄武岩、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等,有些地方受變質作用。以海相噴出岩為主,也有陸相火山岩。
雪峰早期火山岩發育於新元古代。廣西火山岩分布於龍勝和三門兩復式背斜軸部,呈北北東向線狀排列,分別長達數十公里,寬約20km,往北斷續延伸至湖南境內。火山岩賦存於丹洲群合桐組中,由細碧岩、角斑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礫岩等組成。經歷三個噴發旋迴,第一旋迴為基性溢流;第二旋迴活動增強,除廣泛溢流外還伴隨有強烈的爆發活動。由火山角礫岩-細碧岩或細碧岩、角斑岩組成1~7個噴發韻律;第三旋迴大為減弱,以間歇性噴溢為特徵,有細碧岩、角斑岩等。湖南益陽、隆回等地的板溪群中有安山質—英安質火山角礫岩,呈不規則橢圓狀岩錐產出,屬中心式噴發。另外還有角礫狀玻基玄武岩、玄武質熔岩。江西新元古界下部有海相和陸相火山岩。海相火山岩主要分布於萍鄉寒寨—戈陽迎山村等地,為東西向轉向北東向細碧-石英角斑岩帶,賦存於神山群、上野群下部;陸相火山岩分布於江西北部,由杏仁狀安山玄武岩、安山玢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紋岩、熔結凝灰岩等組成,賦存於上野群上部。而在贛北九嶺山地區的落可
雪峰期晚期火山岩賦存於震旦系下統。火山岩受北北東、北東向等構造帶控制。湘、桂、粵三省交界的鷹陽關地區,為一套呈北北東向帶狀展布的變質基性—中酸性海底火山噴出岩,以角斑岩及其相應的火山碎屑岩為主,細碧岩及石英角斑岩較少。可劃分三個噴發旋迴,各旋迴由2~5個以上的火山角礫岩—凝灰岩或火山角礫岩—熔岩的噴發韻律,即屬間歇性噴發,以強烈的爆發繼而出現微弱的岩漿溢出為特點。湖南境內震旦紀火山活動微弱,出露面積僅2km2左右,皆為玄武岩。而江西中南部火山活動較強,多為海底火山噴發,形成拉斑玄武岩和細碧角斑岩建造。贛江以東的武夷山—雩山地區分布較為廣泛,贛江以西的武功山、井岡山、諸廣山一帶分布則比較零星。廣東除鷹陽關地區外,在信宜—羅定—雲浮和連平—和平一帶的震旦系雲開群第二亞群中夾變火山岩,為變中基性火山岩、變安山岩、變中酸性凝灰岩、流紋岩等。
2.侵入岩
侵入岩分布范圍較火山岩小,主要出露於桂北和贛北等地。桂北主要有元寶山和三防(摩天嶺)花崗岩體,贛北主要為九嶺雜岩體。
九嶺雜岩體主要由花崗閃長岩和花崗岩組成的復式雜岩體。沿九嶺復式背斜軸部侵入,形成近東西向的岩基,出露面積為2500km2(圖1-13)。花崗岩至少分三個階段侵入,第一階段為堇青石富斜長花崗岩;第二階段為富斜長花崗岩;第三階段為細粒黑雲母花崗岩、二雲母花崗岩。該岩體侵入中元古界雙橋群,而又被下震旦統硐門組沉積覆蓋。鉀-氬法同位素年齡值805Ma。
元寶山和三防(摩天嶺)花崗岩體,分別產於北東向雪峰隆起構造帶軸部,呈岩基狀(圖1-13),出露面積總計為1448km2。系復式岩體,至少可分四次侵入。一次侵入形成中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岩基,動力變質作用形成片麻狀斑狀黑雲母花崗岩;第二次侵入形成中粒二雲母花崗岩岩基。岩體相變明顯,邊緣相為細粒二雲母花崗岩、二雲母花崗斑岩,並有團塊狀偉晶岩發育。過渡相為不等粒二雲母花崗岩,中心相為中粒二雲母花崗岩;第三次侵入形成不等粒黑雲母花崗岩,侵入於第一次侵入的片麻狀斑狀花崗岩體;第四次侵入形成含電氣石細粒二雲母花崗岩,多為岩株狀或岩脈狀小岩體。岩體侵入四堡群中,北京第三研究所、宜昌地礦研究所和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等單位,根據鈾-鉛和銣-鍶同位素年齡變化在712~808Ma,取值為760Ma,定為雪峰期。
(三)加里東期岩漿岩
分布較廣,南嶺各省(區)均可見到(圖1-14)。以侵入岩為主,火山活動極微弱。
1.火山岩
僅在廣西和廣東局部地區見到加里東期火山岩。廣西地區只在大明山和岑溪局部地區的下奧陶統有角斑岩和下志留統有細碧角斑岩。在廣東羅定分界的下志留統連灘群的變質砂頁岩中,夾一層變質流紋岩,厚6.49~25m[11]。在開平馬山上志留統有中酸性火山岩,為流紋岩、英安岩和安山岩,呈岩穹狀和岩鍾狀。
2.侵入岩
侵入岩與火山岩大不相同,分布廣,活動較強,僅次於燕山期侵入岩。其中又以廣西境內岩漿侵入活動最強,贛中南地區加里東期岩漿侵入活動也頻繁。
加里東期侵入岩以花崗岩為主,其次有混合岩、花崗閃長岩,也有少量花崗斑岩、花崗閃長斑岩、石英閃長岩等。這些岩體侵入於下古生界,部分岩體被中泥盆統沉積覆蓋,並取得同位素年齡值為355~548Ma可資佐證。
花崗岩體出露廣泛,各省區內均可見到,往往形成規模較大的岩基,部分為岩株等。尤以桂、湘交界處較發育,如越城嶺、苗兒山、白馬山等花崗岩基。花崗岩主要為中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片麻狀細中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另外還有黑雲母二長花崗岩、二雲母花崗岩等。片麻狀花崗岩中,片麻理方向與區域構造方向基本一致。
混合岩和混合花崗岩,主要分布於武夷—雲開隆起帶及其兩側,構成南北-北北東向的岩帶。這類岩石有片麻狀斜長花崗岩、片麻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斜長花崗岩等。
花崗閃長岩分布零星,除桂、粵交界的大寧岩體為岩基外,其他地區見到岩株狀小岩體。多出露於北東向或北北東向等深斷裂帶與東西向等構造帶交匯部位。大寧岩體為北西向岩基,主體為花崗閃長岩,但岩體邊緣常過渡為石英閃長岩(或石英二長岩、或二長花崗岩)。該岩體侵入震旦系和寒武系,而被中泥盆統桂頭組沉積覆蓋。
(四)海西期岩漿岩
海西期火山岩分布較侵入岩廣,侵入岩則以小岩體為主,但總的來說,海西期岩漿活動不強。
1.火山岩
由於地殼處於相對穩定階段,海西期火山噴發亦處於相對微弱狀態。僅在廣西、廣東和福建等省區局部地段的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中見到火山岩。主要為間歇性的海底噴發和溢流,形成一套層位多、厚度小,中—基性為主的火山岩。
泥盆紀火山岩。在桂西、桂南和桂中等地,系一套偏鹼性的中—基性海底噴發岩,以熔岩為主,火山碎屑岩次之。產於下泥盆統莫丁組下部為玄武岩,分布於田林縣八步地區;中泥盆統東崗嶺組上部、中部,在龍州局部地段有火山角礫岩、凝灰熔岩、玄武玢岩,粗面斑岩等;上泥盆統底部、中部,在龍州縣板旺、岜都至武德一帶,產於融縣組底部的氣孔-杏仁狀粗面岩。廣西泥盆紀火山岩產於上述五個層位,組成五個噴發旋迴。在廣東中上泥盆統中,分布在恩平—開平一帶鼎湖山群底部的流紋岩、流紋質凝灰熔岩等;上泥盆統的火山岩,在平遠東石一帶雙頭群有凝灰岩、凝灰質砂頁岩等,在開平金雞一帶大烏石組上部有酸性火山碎屑岩、沉凝灰岩。在福建上泥盆統桃子坑組中,局部有中基性火山岩。
石炭紀火山岩,僅廣西、福建零星見到。在廣西靖西等地有早石炭世火山岩,零星發育,產於岩關階中下部,為玄武岩、角礫熔岩及凝灰岩等。而廣東則為中晚石炭世壺天群中夾火山岩,在連平大頂見到輝石安山岩、安山岩、鉀長霏細岩、流紋岩、安山質凝灰岩、火山碎屑岩等。
二疊紀火山岩局部見到。早二疊世童子岩組火山岩,見於粵東興寧、河源、連平等地,呈夾層產於煤系地層中,主要為安山岩、中性含火山角礫凝灰岩和酸性凝灰岩,厚度為0.5~3m;晚二疊世火山岩僅在廣東的連縣九陂石塘、蓮塘,廣州郊區花山,廣西的隆林、崇左—寧明、欽州、柳州等地局部地段出露,以玄武岩為主,以及深灰色凝灰岩呈夾層產於樂平階煤系的上部。這些火山岩厚度薄、延續性差,顯示先噴發後溢出的特點。
2.侵入岩
海西期侵入岩的地層依據較少,主要以年齡數據來確定其時代。就目前區內1:50萬地質圖及各省區域地質志等資料來看,有閃長岩、花崗閃長岩和花崗岩等。這些岩體分布零星,粵北、桂西、福建
廣東仁化漂塘坳和南雄上龍雲輝二長岩都侵入於中泥盆統。它們又被印支期蛇離二長花崗岩體和燕山期花崗岩侵入。雲輝二長岩測得的鋯石、角閃石年齡分別為311Ma、240Ma。
福建境內分布於三明的夏茂、真峰頂,清流的
(五)印支期岩漿岩
該期岩漿活動局部發育,零星分布。
1.火山岩
活動微弱,主要發育於桂、粵、閩局部地區。
早三疊世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廣西那坡地區為一套基性火山岩,由細碧岩、凝灰角礫岩、角礫熔岩等組成,呈層狀產於羅樓群中、上部。憑祥地區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由角礫熔岩-中酸性熔岩-凝灰熔岩組成。廣東連縣九陂石塘的下三疊統大冶群中有一層厚1.5m的玻屑凝灰岩。
中三疊世酸性、中酸性火山岩,產於桂西、桂中和桂西南的百逢組中,在那坡縣百合一帶河口組中部尚夾酸性凝灰岩。在那關山地區火山岩之下有一套石英斑岩(可能為次火山岩)。
上述三疊系下、中統為海相沉積,火山岩為海底噴發或溢流。
晚三疊世廣西板八組中有流紋斑岩、珍珠岩、凝灰熔岩和熔凝灰岩,屬陸相噴發。閩北和閩西南晚三疊世有安山岩、安山質凝灰熔岩,偶見流紋岩,還有凝灰岩等火山碎屑岩,產於焦坑組和文賓山組中。文賓山組為湖相,焦坑組為內陸山間盆地沉積,因此火山岩屬於大陸噴發。
從兩個地區火山活動和地殼運動發展史來看,印支早、中期是海底噴發,晚期變為大陸噴發類型。
2.侵入岩
目前僅在廣西東南部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中找到可靠地層依據,其他地區侵入岩主要依據同位素年齡而定。桂東南酸性侵入岩以大容山花崗岩體為代表,可分兩個亞期。第一亞期為呈岩基產出的混染花崗岩,這一亞期分四次侵入。第一次為堇青石黑雲母花崗岩,普遍具強烈的同化混染作用,呈巨大岩基產出,出露面積6450km2。相變明顯,邊緣相窄,有時有花崗斑岩,過渡相發育。侵入於古生代地層,較寬的角岩化帶。第二次侵入岩多呈小岩株零星分布於大容山岩體西北側或侵入其中,岩性為石榴子石黑雲母花崗岩、堇青石紫蘇輝石花崗斑岩、堇青石黑雲母花崗閃長岩、堇青石黑雲母斜長花崗岩等。第三次侵入岩為小岩體,主要由紫蘇輝石花崗斑岩組成,混染現象明顯,捕虜體較多。本次台馬岩體侵入第二次侵入的大寺岩體。第四次侵入岩為小岩體,稔穩岩體由文象黑雲母紫蘇花崗岩組成,另一岩體那洞岩體呈北東向長條狀產出。主要由文象黑雲母花崗岩組成。這一岩體侵入於第三次台馬岩體中。第一至第三次侵入的岩體均被下侏羅統沉積覆蓋,第一次侵入的大容山岩體侵入最新地層為上二疊統,但同位素年齡值多在238~289Ma之間,數值偏高,因而宜昌地礦研究所、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認為屬海西期。然而第三次侵入的台馬岩體侵入下三疊統,又被上三疊統、下侏羅統沉積覆蓋(圖1-16),即為早三疊世之後,晚三疊世之前的印支期侵入岩體,但取鋯石測定年齡為285Ma,與地質現象不吻合。並且台馬岩體與第一、二次侵入的大容山岩體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相當(表1-3),都有特徵礦物堇青石和石榴子石等,這些岩體應為同期同源岩漿不同階段侵入的產物。尤其是這些侵入岩體的成分(表1-3),與三疊紀的火山岩成分(表1-4)相當,而與晚三疊世以玄武岩為主的火山岩差異較大,故認為三疊紀火山岩與大容山侵入岩體為同期同源岩漿演化的產物。基於上述因素,以及依據侵入關系確定大容山岩體為印支期侵入體。
圖1-16印支期台馬岩體被上三疊統沉積覆蓋圖
(防城教西l00m小河邊,廣西地礦局資料)
印支期岩體(
第二亞期侵入岩多呈岩株產出,零星分布於桂東南和桂東北一帶,主要有牛廟、南渡、西山等岩體。岩性復雜,除黑雲母花崗岩外還有花崗閃長岩、石英正長岩、石英二長岩,多侵入於晚古生代地層中,而被白堊系覆蓋,時代劃分依據不足。另外還有輝綠岩、輝長輝綠岩、橄欖岩—輝長輝綠岩等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侵入最新地層為下三疊統。
(六)燕山期岩漿岩
南嶺地區燕山期岩漿岩分布最廣,活動頻繁而又強烈,是本區岩漿活動鼎盛時期。以侵入岩為主,但火山岩也十分發育。其中又以晚侏羅世岩漿噴發和侵入活動最強,分布最廣,南嶺從東至西均有分布。
1.火山岩
燕山期岩漿噴發活動是空前的,從早侏羅世開始間歇性噴發,至晚侏羅世岩漿噴溢和火山噴發達到鼎盛時期,進入早白堊世其規模和強度才大為減弱,到晚白堊世基本結束。
(1)早侏羅世火山岩
分布廣,但零星,即各省區內局部地段發育。湖南省兩江口酸性火山岩,汝城橫山及桂東貝溪基性火山岩,常寧老盟山安山岩,桂陽月亮村中酸性火山岩。而廣西僅見於北流縣六麻盆地西側邊緣,下侏羅統頂、底均為凝灰碎屑岩和沉凝灰岩,中部為沉火山角礫岩或中—酸性凝灰岩。廣東早侏羅世火山岩出露於粵東北蕉嶺—梅縣—大埔。粵中惠陽—河源,粵西陽春三個地區。並可分為下部金雞組火山噴發亞旋迴和上部橋源組火山噴發亞旋迴。金雞組為淺海相噴發的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活動較強;橋源組為海陸交替相碎屑岩夾酸性火山岩建造,火山活動較弱(圖1-17)。
表1-3印支期花崗岩類岩體岩石化學成分表(wB/%)
據廣西區域地質志資料編。
表1-4三疊紀火山岩岩石化學成分(wB/%)及數值特徵表
據廣西區域地質志資料。
圖1-17粵東早侏羅世火山岩系噴發韻律圖
(據廣東省區域地質志)
J3gj—上侏羅統高基坪群;J1q—下侏羅統橋源組;J1j—下侏羅統金雞嶺組;T3gn—上三疊統艮口組
(2)中侏羅世火山岩
分布范圍較窄,局部見到,且主要見於粵、贛、閩局部地區。廣東中侏羅世有漳平組和馬梓坪群火山岩。漳平組中有陸相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夾層,主要出露於粵中深圳、惠陽、惠東,粵東北連平、梅縣、大埔等地,並以梅縣—大埔一帶最發育,呈北東向帶狀分布。馬梓坪群火山岩出露於粵北曲江馬梓坪、仁化黃坑。
(3)晚侏羅世火山岩
晚侏羅世是火山岩活動極盛時期,南嶺東部活動最為強烈。主要受北北東或北東向斷裂控制,為裂隙式或裂隙-中心式噴出,形成北北東或北東向火山岩帶。
南嶺東部沿海地區,即閩東和粵東地區晚侏羅世火山活動特別強烈,火山岩遍布全區。岩性具有明顯的中性—酸性岩漿演化噴發旋迴。福建上侏羅統幾乎全為火山岩組成,底部長林組砂岩中夾有安山岩和凝灰岩,構成了一個岩漿演化系列;中部南園組以火山岩為主夾砂岩和頁岩,由下而上可分四個岩性段;第一段主要為安山岩、英安岩夾火山角礫岩、集塊岩及少量流紋質晶屑凝灰熔岩等。第二段為流紋質晶屑熔岩、流紋岩、凝灰岩、熔結凝灰岩等,夾砂頁岩。第三段為英安岩、英安質凝灰岩、流紋英安質凝灰熔岩,熔結凝灰岩,常與中酸性碎斑熔岩過渡,夾薄層砂泥岩等。第四段流紋質晶屑凝灰岩、凝灰熔岩、流紋質熔結凝灰岩及石泡鉀長流紋岩、流紋岩,夾凝灰質粉砂岩、砂頁岩、硅質岩、豆狀沉凝灰岩。形成由中性—酸性、中酸性—酸性的兩個半岩漿演化噴發旋迴。上侏羅統上部小溪組以酸性火山岩為主:流紋質晶屑凝灰岩、熔結凝灰岩、石泡流紋岩等。閩東火山岩帶向南西延伸為粵東火山岩帶,亦沿北東至北北東向斷裂帶發育,形成長500~600km的北東向粵東火山岩帶。其中尤以蓮花山帶和南澳—潮安帶規模最大。晚侏羅世火山岩賦存於高基坪群中,是一套陸相及陸相湖泊相安山岩-英安岩-流紋岩建造,形成一套巨厚的中性—中酸性、酸性熔岩及相應的火山碎屑岩,夾少量沉積岩。可劃分為四個噴發亞旋迴:第一亞旋迴為安山質碎屑岩夾中性火山岩;第二亞旋迴為中性火山岩類夾沉積層及鐵礦層;第三亞旋迴為酸性火山岩類夾沉積岩層(圖1-18);第四亞旋迴為中酸性、酸性火山岩類夾沉積岩及鐵礦層(圖1-19)。其中以第三噴發亞旋迴最發育,不僅在粵東,全省都有零星出露,而第一、二噴發亞旋迴僅分布在蓮花山斷裂帶以西,第四噴發亞旋迴僅分布在蓮花山深斷裂帶以東。所以,在時間空間上呈現西部層位偏低,東部層位齊全,由西往東由老到新漸變規律。
南嶺中部地區,贛東北、贛南、粵中、粵西,晚侏羅世火山岩零星分布,主要沿北北東向深斷裂帶與東西向等多組構造交匯部位噴溢,大致有河源—尋烏、新豐—連平—龍南、吳川—四會、鬱南—連縣幾個北東向火山岩帶,火山岩沿著這些帶零星出露。岩性組合和岩石類型較復雜,變化大,均屬鈣鹼性火山岩系列的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且一般可劃分2~4個噴發旋迴。
南嶺西部目前尚未發現晚侏羅世火山岩。
晚侏羅世火山活動的同時或稍後,伴隨有潛火山雜岩的活動。一類與噴溢的火山岩有逐漸過渡關系的次火山岩,其岩性有英安玢岩、石英閃長玢岩、安山玢岩、石英斑岩、花崗斑岩、石英正長斑岩;另一類為超淺成—淺成侵入體,均具有隱爆的特點,不僅有岩漿膠結的隱爆角礫岩,其周圍裂隙中也有火山岩或次火山岩脈。
(4)白堊紀火山岩
是燕山晚期噴出活動,已接近尾聲,大的火山岩漿噴溢已為數不多。岩漿多沿幾組構造交匯部位,尤其是切穿地殼的北北東向深斷裂帶與東西向等構造交匯部位噴發侵入,以中心式噴發為主。這些火山機構沿北北東或北東向排列,呈串珠狀分布(圖1-15)。由西向東分為若干個北北東向岩帶,主要有:湖南的江永回龍圩至瀏陽西樓的北東向構造帶中零星出露的玄武岩帶,雲開北東向深斷裂帶的博白—岑溪北東向次級深斷裂帶中的中酸性火山岩帶,恩平—新豐和蓮花山的北東向深斷裂帶的酸性火山岩帶。
2.侵入岩
燕山期侵入岩,分布最廣,規模最大,同火山岩一樣,活動強度和廣度都是空前的,為鼎盛時期。岩石類型比較復雜,變化較大,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和鹼性岩類均有出露,而以花崗岩類占絕對優勢。
燕山期侵入岩為多期次、多階段侵入的產物,可分為早晚兩期。
早期侵入岩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侵入岩,以花崗岩為主,其次為基性—超基性岩類。岩體多呈岩基、岩株產出;第二階段侵入岩,主要為花崗岩,其次為基性岩等;第三階段侵入岩,主要為花崗岩類,其次尚有基性、中性和鹼性岩類等。本階段花崗岩漿侵入活動,其強度和規模達到極盛程度。大部分形成巨大的花崗岩基,部分呈岩株、岩牆產出。
圖1-18從化、梅縣地區晚侏羅世高基坪群火山岩系第一、二、三岩性段韻律圖
晚侏羅世火山岩系:第三岩性段(J3gjc);第二岩性段(J3gjb);第一岩性段(J3gja);下侏羅統(J1)
燕山晚期侵入岩,主要為花崗岩,其次為基性—超基性、中性和鹼性岩類。
(七)喜馬拉雅期岩漿岩
岩漿活動不但微弱,分布局限,規模很小,而且主要為基性岩漿的溢出和噴發,也有以流紋岩為主的酸性岩漿噴溢。岩漿噴溢後緊接著侵入。
1.火山岩
分布於南嶺東南部局部地區,主要見於福建的漳浦佛曇,明溪雪峰、屏南下村,廣東河源、三水、連平,以及廣西合浦新圩等地。以橄欖玄武岩噴溢為主,安山岩、粗面岩和流紋岩次之,間夾火山碎屑岩。一般發生在第三紀,部分發生在第四紀更新世或全新世。噴溢活動具多旋迴特點,一般2~4個旋迴。廣東三水走馬營粗面岩為47Ma,三水小塘玄武岩為64Ma。
圖1-19蓮花山地區晚侏羅世高基坪群火山岩系第三、四岩性段韻律圖
晚侏羅世火山岩系:第四岩性段(J3gjd);第三岩性段(J3gjc);下侏羅統(J1)
2.侵入岩
零星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江西局部地區。以岩株、岩脈(牆)產出。主要有輝長岩,其次有輝長輝綠岩、輝綠(玢)岩;但在江西南豐縣白含境內有歐龍和郭家山兩個花崗岩體,為細—中粒黑雲母花崗岩,侵入於第三系新余群中,年齡值為37Ma。
大部分岩體侵入於上白堊統或第三系中。
⑥ 廣東河源盆地地質概況
這里所介紹的廣東河源盆地地質背景主要是總結了廣東省地質礦產局(1988)和張顯球等(審稿中)的工作。河源盆地是一個受河源大斷裂主幹構造控制的斷陷盆地(圖2),河源大斷裂由發生在中三疊世的印支運動所引起,形成了一系列大的北北東向和北東向延伸的褶皺,而與老地層伴隨的有斷層活動、岩漿作用以及變質作用,該大斷裂也遭受到燕山運動所引起的變形。燕山運動的一期發生在早侏羅世的末期。在中侏羅世時,湖泊碎屑和火山噴發物充填廣東東部的斷陷盆地,形成漳平組,而在廣東省的北部地區,與其相當的地層為山間盆地相的馬梓坪群。燕山運動二期出現在中侏羅世末期,它引起廣泛的褶皺運動,使得中侏羅統及老地層出現相當規模的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伴隨著晚侏羅世板塊俯沖作用的進一步加強,產生了燕山運動的三期。因而,該區域許多深大斷裂開始活動,伴隨著新產生的斷層,形成分布廣泛的北東向火山活動帶。這一噴發活動尤其強烈,廣泛分布在廣東東部的沿海區域。伴隨著火山運動和深成成岩作用,燕山運動四期和五期分別發生在早白堊世和晚白堊世晚期,但是其程度要比晚侏羅世的岩漿活動弱得多,暗示了那時的燕山運動處於衰退期。在早侏羅世時,隨著庫拉板塊在歐亞板塊之下的消減,海水侵入廣東中部和北部,導致了廣泛的金雞組海相沉積(廣東省地質礦產局,1988)。
圖2 河源盆地北部地層剖面位置圖
在晚侏羅世的末期,發生了大范圍的深成成岩作用,沿長樂-南凹深斷裂帶,產生了高溫低壓的變質帶和混合岩帶。從早白堊世開始,該區域進入一個相對緩和的構造期,表現在出現了一系列由張應力控制的小到中型斷陷盆地。與此同時,盆地內沉積了一套具火山岩的紅色碎屑物,這一沉積一直持續到晚白堊世含膏鹽的紅色序列形成(廣東省地質礦產局,1988)。
河源盆地是廣東省十大盆地之一,面積約725 km2,由上白堊統和古近系構成,該盆地呈東南西北向延伸,為一不規則的「S」形。河源盆地北部是指河源市南郊大塘埔村以北地區,其形狀近似半月形,北北東向。南北長21 km,東西寬6~8 km,面積約160 km2。西北側為河源大斷裂,東側為逆向斷層,地層走向為北北東,傾向北西,傾角為24°~38°。由於西北側河源大斷裂的長期活動,沉積中心偏於西側,不斷由東南向西北方向轉移,形成傾向北西的單斜盆地。河源盆地北部白堊系—古近系地層厚達4000 m以上,與下侏羅統金雞組及燕山三期花崗岩呈斷層或不整合接觸(圖3)。
圖3 河源盆地北部從勝利螢石礦到牛牯寨地層剖面圖
河源盆地北部的白堊系及古近系紅層是一套沉積較粗的紅色碎屑岩,以礫岩、砂礫岩、含礫不等粒砂岩特別發育為主要特色。依岩性特徵,自下而上劃分為上白堊統南雄群的大鳳組、主田組和湞水組,以及古新統—始新統上湖組和丹霞群(圖4)。
圖4 河源盆地地層柱狀圖
大鳳組(K2d)分布在盆地北部東南緣的大塘埔、田心、麻竹窩、陳田、羅屋以及到吉一帶,即河源市南郊及東江以東地區。它以沉積物粗,礫岩及砂礫岩發育和富含圓形恐龍蛋為主要特徵。由自下而上、從粗到細的兩個沉積旋迴構成,厚為837 m。大鳳組底部為暗紫紅色塊狀巨礫岩,礫石粗大,分選性差。80%的礫石為微變質砂頁岩,常夾含礫砂岩透鏡體與燕山三期花崗岩呈斷層接觸或不整合於下侏羅統金雞組之上,厚達237 m。下部為紫紅色含礫不等粒砂岩,中—細砂岩,風化強烈,地勢低平,常被植被覆蓋,厚度約為200 m;中部為紫紅色礫岩夾砂礫岩,丹霞地貌較明顯,厚度為150 m;上部為紫紅色含中粗礫花崗岩屑細礫岩、含細礫粗砂岩、含礫不等粒砂岩、鈣質砂岩。礫石中主要為花崗岩,其次為金雞組的砂頁岩,該組富產圓形恐龍蛋化石,厚度約為250 m。
主田組(K2z)分布於河源市區、黃沙、東源縣城以及仙塘鎮一帶。主田組沉積物粒度相對較細,不同於下伏的大鳳組和上覆的湞水組(圖版I)。主田組為紫紅、淺磚紅色細礫岩、含礫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岩、不等粒砂岩不等厚互層,下部夾粉—細砂岩、含礫鐵質泥岩,砂岩中斜層理發育,普遍具灰綠色斑點、斑條和灰綠色鈣質結核。岩石易風化剝蝕,地勢低平,多呈緩坡低丘與平原丘陵地貌,產龜類、黃氏河源龍(Lü,2003)和長形恐龍蛋化石,厚度為1200 m。
湞水組(K2zs)分布在205國道白頭嶺—神甫一線以南的連塘坪、圍背、步狗岩、馬牯頂、楊梅坪以及禾子田一帶,沉積物比較粗,為白色、紫紅色厚層、塊狀含中礫細礫岩、砂礫岩、含礫粗砂岩夾棕紫色長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以及砂岩含少量灰綠色斑點,上部岩層交錯層理發育,未發現化石,厚900 m。
上湖組(E1s)分布在美石下、黃果塘、坪山、長龍、茅埔以及三扶田一帶,為紫紅、橘紅色含大量花崗岩礫石的細礫岩、含礫粗砂岩、長石石英砂岩,局部夾泥質粉—細砂岩和含砂碳質粉砂岩。礫石成分主要為花崗岩,次為石英砂岩和下伏南雄群的紅砂岩,磨圓度較好,多呈半滾圓狀,砂岩中斜層理發育,斜層系厚1 m以下,未發現化石,厚820 m。
丹霞群(E2dx)分布在盆地西北緣的美石寨、狗比瀝、牛軲寨以及石門一帶,為紫紅、磚紅、褐紅色塊狀礫岩及含中粗礫的花崗岩屑細礫岩。上部以細礫岩為主,下部以巨礫岩為主,礫徑粗大,可達1 m以上。礫石以花崗岩為主,分選性及磨圓度差,鐵質、泥質和砂質膠結,近斷層處硅化明顯、堅硬,常構成懸崖峭壁,如美石寨、牛軲寨、石門等地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未發現化石,厚度為534 m。
河源盆地北部南雄群以沉積物粒度由粗到細再變粗,可劃分為三個部分,下部大鳳組岩性粗,礫岩發育,是盆地發育早期階段。地形差異明顯,剝蝕作用強烈,是快速堆積的產物;中部主田組沉積粒度相對較細,富含灰綠色鈣質結核或鈣質斑塊、斑條,是盆地發育到水體相對較寬、較深、物源較遠,周圍地勢高差不大的環境下沉積的;上部湞水組岩性又變粗,礫岩砂礫岩較發育。以上特徵與標准地區南雄盆地南雄群相似,可以與之進行對比(圖5)。兩者的主要區別是河源盆地的主田組和湞水組沉積物粒度較南雄盆地的粗,細礫岩、含礫砂岩和不等粒砂岩較發育,而粉砂質泥岩和泥質粉砂岩少。南雄盆地細碎屑岩和泥質岩更發育,尤其主田組主要是一套沉積物較細的泥質粉砂岩和粉砂質泥岩夾薄層狀、透鏡狀灰質砂岩、泥灰岩;湞水組泥質岩也較發育。在生物群方面,兩盆地的南雄群大鳳組均產圓形恐龍蛋化石,主田組產竊蛋龍類和長形恐龍蛋化石,但南雄盆地的南雄群化石門類眾多,除爬行動物外,還富產微體化石如介形蟲、有孔蟲、輪藻等(張顯球,1987),腹足類、雙殼類、葉肢介以及昆蟲等多門類化石(張顯球等,2000),而河源盆地北部生物群的面貌顯得十分單調,未發現微體、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等門類化石,不及南雄盆地的生物群豐富。
圖5 河源盆地北部(A)和南雄盆地(B)的地層對比圖
南雄盆地的上湖組是以紫紅、暗紫紅色粉砂質泥岩和泥質粉砂岩為主,富含灰質結核,化石豐富,夾細砂岩,局部夾雜礫砂岩、細礫岩,化石豐富(張顯球,1992a),而河源盆地北部上湖組則以細礫岩、含礫粗砂岩、不等粒長石石英砂岩為主,粉砂質泥岩和粉砂岩少,未發現化石。沉積物明顯較南雄盆地的粗,兩者的岩性差別是明顯的。丹霞群是一套粗碎屑岩,下粗上細,具明顯的丹霞地貌等特徵,與標准地點丹霞盆地中丹霞山剖面的丹霞群非常相似,岩性和地貌特徵可以對比,唯丹霞盆地的丹霞群時代屬晚白堊世(張顯球,1992b)。河源盆地丹霞群時代依據不足,可能比丹霞盆地的丹霞群要晚。南雄盆地兩側的丹霞群是南雄群與羅佛寨群的相變,是一個明顯的穿時岩石地層單位,時代為晚白堊世中期至早始新世。從西往東北獅頭寨丹霞群的層位越來越高,時代越來越新(張顯球等,2000a,b)。總之,河源盆地北部上湖組和丹霞群至今未發現化石,但它們均位於南雄群之上,層序是清楚的,其時代應晚於南雄群。
⑦ 河源是什麼樣子
被譽為「客家古邑 萬綠河源」的河源市位於廣東省北部、東江中上游,南接惠州、汕尾、東靠梅州,西連韶關,北鄰江西贛州,是廣東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飲用水源地。河源1988年撤縣建市,現轄源城區、東源縣、和平縣、龍川縣、連平縣,有95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理、1個農場,1251個村委會、155個社區居委會。市區距廣州約180公里,距香港約200公里。全市面積1.56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348.98萬人,農業人口266.89萬人,常住人口295.35萬人,有少數民族畲族,人口2萬多人。
河源地勢北高南低,山地、丘陵約佔80%,谷地和平源約佔20%。境內有羅浮山、九連山兩大山脈、東江、新豐江兩條河流縱貫全境。全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全市年平均溫度20.5℃,平均降水量1809.1毫米,無霜期324.8天。
河源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自秦置龍川縣至2009年已有2223年歷史,世界第一個客家人越佗擔任龍川縣首任縣令,秦漢時屬南海郡,南齊時始置河源縣,隋唐宋屬循州,清屬惠州,是客家人開發嶺南最早的地區。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心學」流派創始人王陽明向朝廷奏設和平縣,並創立陽明書院,推廣理學文化。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紫金縣是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的入粵始祖地,河源人劉爾崧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批57名黨員之一,河源大地還養育了阮嘯仙,劉琴西。黃居仁等一批早期優秀共產黨員。1927年4月26日,劉琴西等共產黨人地紫金發動「四 二六」武裝暴動,成立全國第一批縣有革命政權----紫金縣人民政府,之後建立炮子紅色蘇區,海陸惠紫成為中國革命著名的紅色根據地。周恩來、彭湃、徐向前、葉劍英、阮嘯仙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河源領導過革命斗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河源是東江縱隊和粵贛湘邊縱隊的重要根據地,龍川是聞名中外的「香港大營救」指揮部之一。
河源是粵東「資源寶庫」。人均礦產、森林、水、土地資源擁有量均居全省前列。全市憶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36種,其中鎢礦、鐵礦、螢石礦和稀土儲量位居全省第一。有新豐江水庫和楓樹壩水庫兩個廣東第一和第二大的水庫,其中新豐江水庫庫容達139億立方米,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唯一授予「中國優質飲用水資源開發基地」稱號。全市森林面積達1800萬畝,森林覆蓋率703.%,生態資源十分豐富。
河源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源源生態環境優良,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等常年保持優級水平。擁有華南第一湖萬綠湖、桂山、蘇家圍、熱水漂流、亞洲第一高音樂噴泉、黃龍岩、霍山、越王山、龜峰塔及眾多溫泉等旅遊景點。擁有眾多的古村落、古民居。還擁有世界上唯一的集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足跡化石「三位一體」的恐龍遺跡,已出土恐龍蛋化石15000多枚,恐龍蛋化石館藏量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研究中心授予「中華恐龍之鄉」稱號。
河源是後發城市。河源交通區位日益凸顯。境內有京九和廣梅汕兩條鐵路,105線、205線兩條國道,惠河、河梅和粵贛三條速公路,已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生活圈」。隨著途經河源的廣河、廣贛、汕昆、河紫、粵湘等高速公路和京九高鐵及連接珠三角的城際輕軌建成通車後,河源將全面融入「珠三角一小時經濟生活圈」,真正成為粵東北陸路交通樞紐和溝通長三角與珠三角的「大陸橋」。河源承接產為轉移勢頭迅猛。目前全市有4個省級產業轉移園,初步形成了食品飲料、礦產冶金、機械製造、電子電器、太陽能光伏、輕紡服裝、建材陶瓷、生物制葯等主導產業。河源擁有國家級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是「廣東省手機生產基地」,「河源手機」區域品牌逐步形成。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416.9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322元;三大產業比重為12.6:53.7:33.7;稅收總收入39.35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18億元;外貿出口額14.1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27億美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013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8元。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河源已經從落後偏僻的山區小縣城發展成初具規模的現代化中等城市,特別是近年來,河源踐行反傳統路徑依賴、反經濟周期操作、反梯度產業發展戰略的「三反」理念,大力發展新電子、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葯等「四新」產業,爭創「生態發展和低碳經濟示範區」,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先後被評為「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治理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港澳及海外華人心目中最適宜居住和創業的城市」、「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最具發展潛力金融生態市」、「中國節能減排二十佳城市」、「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最佳範例」、2008年城市綜合增長競爭排名全國第一位(並列)、2008年中國最有魅力城市200強14名、「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園林城市」。
⑧ 河源地震的原因
地質構造活動引發
廣東省地震局副局長梁干表示,地震發生後,省地震局立即啟內動了四級應急響容應,並派出呂金水副局長率工作組攜多台(套)儀器赴河源市指導工作、加密觀測。沒有收到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告。
由於兩次地震震中均在新豐江水庫周圍,有人懷疑此次地震是因為水庫引起的,但是梁干否認了這一說法。梁干表示,兩次地震的震中,同屬河源-邵武斷裂帶上,五十年以來,該斷裂帶河源地區曾發生1962年3月19日6.1級地震,以及4-5級地震46次。「今年兩次地震的誘因都是地質構造活動引起的。」
⑨ 河源現百公里古道是真的嗎
近期,河源市和平縣發現相連較完整、長約100公里的古道。它是目前河源境內發現專的最長的古道,屬有可能是我國南方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遺存里程最長的古驛道。
浰源鎮野田村存有完好茶亭,亭上有「粵贛第一關」字樣。
10月,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二大隊實地調查和平縣青州鎮至連平縣忠信鎮古道,發現了揚里垇茶亭、松山背石拱橋、水口文筆塔等重要古建築。
近日,二九二大隊古驛道調查組在和平縣熱水鎮又發現大量古建築遺址,包括8座茶亭(合棟茶亭、上合棟茶亭、柑仔山茶亭、燕潭茶亭、馬徑亭、楊梅亭、上石缺垇茶亭、下石缺垇茶亭),2座重要拱橋(黃石坑石拱橋、鵝胸橋)。
好好的保護開發,別讓這么好的古道埋沒。
⑩ 廣東河源地震據說是蓄水湖引發地震,為什麼蓄水湖能引發地震
人類工程活動如注水和修建水庫等均可誘發地震。構造型誘發地震的內因是岩體貯存了構造能,水庫蓄水後可能導致構造應力提前釋放,從而誘發了地震。還有一類是水庫蓄水後庫水壓入溶洞引起塌陷和氣爆,對水體較集中的水庫還可能引起區域荷載重新調整導致岩石滑移而誘發的地震。上述幾類地震均稱為水庫誘發地震,大橋水庫是否會誘發水庫地震一直是工程界和地震界關注的問題。 積極防治
水庫蓄水以後由於局部地殼受力狀態的改變,確實會引起一些地震的發生。水庫誘發地震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原本沒有地震斷裂帶的地區,由於水壩的建設以後形成水庫,水庫蓄水改變了原來的地應力分布,從而產生了局部的地震。這種情況比較普遍,但是,由於水庫增加的水體重量,通常是均勻的分布在一塊較大的面積之上。而且,由於水庫周圍原有山體的比重肯定是高於水體,所以,水庫蓄水後對地殼造成的壓力變化,一定是屬於消除應力集中改善地球表面受力的情況。因此,水庫蓄水引發的微震,不僅不可能造成較大的地震,而且總體上應該是屬於有利於地殼均勻受力的調整。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水庫建成後的實際觀測也說明,僅僅由水庫蓄水引發的地應力改變所產生的地震,一般都非常微弱,大多數都是人們難以察覺的微震。不會對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威脅。 另一種情況是由於水庫蓄水地區域原來就是地震區,有明顯的地震斷裂帶存在。原有的地應力積累就已經孕育著地震的發生,由於水庫蓄水打破了原有的受力平衡,導致了原有地震的延遲或者提前發生。這種情況下發生的地震,其危害和破壞程度主要取決於原有的地震能量。水庫蓄水只是引發或者說誘發了地震,而不是造成地震。 進一步的詳細分析可知,按工程地質條件來分類,水庫誘發地震具有不同的成因類型,主要有岩溶塌陷型和斷層破裂型。岩溶塌陷型水庫誘發地震最常見,不過多為弱震或中強震,破壞性不大。斷層破裂型水庫誘發地震發生的概率雖然較低,但有可能誘發中強震或強震。是我們必須重視的水庫誘發地震問題。 斷層地震的產生機理主要在於,地應力的積累、變化使斷層產生了突然的破裂或者錯動。而斷層地震的發生條件就在於不同方向的地應力的合力克服了斷層之間的摩擦力。當斷層間的摩擦力越大時,需要克服摩擦力的作用力就越大。這種情況下需要地應力的變化積蓄更長的時間、更多的能量,所以,短時間內地震不容易發生,然而,一旦發生後地震釋放的能量也就比較大。相反,如果斷層之間的摩擦力越小,需要克服摩擦力的地震作用力就越小,越容易產生地震,同時地震發生後釋放的能量也比較低。所以說,決定斷層地震爆發時能量強弱的關鍵在於斷層之間的摩擦力。從這一點上看,由於水庫蓄水後將會加大地下滲流,水的侵潤一般只能使原有的斷層之間摩擦力降低。所以,水庫蓄水通常會伴隨出現加速原有地震地區斷層地震發生的現象,不過這也同時還有提前釋放地應力所積蓄的能量,減小原有地震地區的震級的作用。 水庫蓄水能促發地震、減小強震,這也許就是世界上雖然已經建有幾十萬座水壩,雖然水庫誘發地震現象非常普遍(根據國外資料記載,有的水庫蓄水後,曾經觀測到成千上萬次的微小地震),但是,大都是危害性不大的微震和弱震。至今全世界尚未有一起因為地震造成的垮壩事故。 只有在中國廣東省的新豐江和印度的柯依那兩座水庫發生的地震,曾經對大壩造成過輕微的損害,必須要進行工程修復。現在,多年的實際觀測和研究已經使很多學者逐漸認識到,即便是在地震高發區修建的水庫也並非就一定是壞事,在很多情況下水庫誘發的地震,有助於該地區地震能量的提前釋放,對於減小地震災害的破壞性還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當然,這也絕不是說「水庫誘發地震就都是好事」。不過,由於世界上經常發生地震的區域很多,相對於其它非地震地區來說,地震確實會增加人類生存的不安全程度。但是,地球的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巨大的人口壓力,使我們人類根本不可能做到,凡是有地震的區域我們就要躲避開的條件。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不得不冒著地震的風險,在地震區域內生存、發展、建設。中國的唐山、日本的東京、美國的洛杉磯都是強地震區域,但是至今人們照樣還要在那裡生活,照樣還要建設高樓大廈。所以,面對地震的威脅,人類不能簡單的選擇逃避,只能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它,只能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手段,盡可能的減少地震所造成的危害。 地震對大型水壩、水電站的安全性的影響,一直是水庫水壩建設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作為世界上水電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水壩的抗震是我們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目前,中國已經制訂出了一系列的水壩工程抗震設計規范,每個大型水壩工程的修建都必須達到這方面的技術標准。另一方面,我們公眾對於地震對大壩安全性的影響,也不必過分的擔心。就人類現有對地震的研究水平來看,人們總能夠通過已有的地震資料分析和地質勘探,讓准備修建的水庫壩址,避開強烈的地震的斷裂帶。同時,通過對壩址的地基處理和壩型選擇,也可以大大降低地震對大壩工程的危害。 前人研究指出,水庫誘發地震有兩種重要的類型:快速響應型和滯後響應型。快速響應型水庫誘發地震與水庫水位變化密切相關。有的水庫蓄水後,很快發生地震,即屬快速響應型。快速響應型地震的成因之一是岩溶塌陷或氣爆,多發生於溶洞發育的石灰岩庫段。水庫荷載引發的地震也屬快速響應范疇。另一類型地震則要在開始蓄水相當長一段時間後才發生。其 滯後時間長短各不相同,一般為數月到數年不等。滯後響應型水庫地震釋放構造能,它的發生與庫水沿斷層滲透、斷層面摩擦系數降低和岩石抗剪強度降低有關。因此,這一類型地震的強度與水庫水位的變化的關系不明顯。構造型誘發地震的強度主要取決於發生地震的構造貯能,與蓄水時間的長短無關。破壞性大的水庫誘發地震多為滯後型地震。 水庫地震與水庫的作用有關,當然也與一定的構造和地層條件有關,而水的作用只是一種誘發因素。廣東河源新豐江水庫,從1959年蓄水後,在水庫區周圍地震頻度慢慢增加,於1962年3月19日發生了一次6.4級地震,震中強烈度達到了8級,是已知最大水庫地震之一。到1972年為止,該區共記錄了近26W次地震,又如著名的埃及阿斯旺水庫,壩高110M,庫容量達165億立方米,1960年正式開工,1964年開始蓄水截流,1968年正式投入運行。此地區在修建水庫前歷史上無地震記錄,從1980年起出現小震、微震,於1981年11月在壩址西南60KM庫區發生了5.6級地震:於1982年同一地點又發生了5級和4.6級地震。 此外,因深井注水、地下抽水等也可觸發地震。如美國科羅拉多洲有一座落基山軍工廠,為處理廢水鑿了一口3614M的深井,用高壓注水於地下,於1962年發生地震。以後停止注水,地震活動減弱;恢復注水,地震又有所增加,上述地震,特別是水庫地震的成因引起人們極大關注,一般認為,在一定的有利於地震的地質構造條件水庫蓄水可誘發地震。除去人為因素誘發地震外,有些自然因素陣如太陽黑子活動期,陰歷的塑、期望等,也容易誘發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