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兩淮地質局鄧傳利
『壹』 DJZ型全液壓頂驅鑽機
DJZ2000型全液壓頂驅鑽機由安徽兩淮科力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研製。與傳統轉盤鑽機相比,該頂驅鑽機具有回轉扭矩大、提升能力強、上卸扣加減尺方便、無主動鑽桿、立根鑽進效率更高、處理事故能力強、全液壓操作安全可靠、有過載保護功能、大幅降低工人勞動強度等優點。主要用於地質岩心鑽孔及凍結孔、注漿孔、地熱井和煤層氣孔等工程施工。
(一)鑽機主要結構
DJZ2000全液壓頂驅鑽機以液壓方式驅動,鑽機主要由液壓泵站、液壓操作顯示台、頂部驅動及提引卸扣裝置、液壓卷揚、頂驅導軌及滑車系統、鑽塔等部分組成,如圖2-10所示。
圖2-10 DJZ2000頂驅鑽機系統結構圖
1.頂驅裝置
頂驅裝置主要包括水龍頭、頂驅減速箱、拖車、提引器、卸扣裝置和防松保護接頭。頂驅上部由兩個馬達和減速機輸入扭矩,頂驅裝置通過液壓控制實現換擋。頂驅結構如圖2-11所示。
圖2-11 頂驅裝置結構示意圖
頂驅提引器是頂驅裝置的核心技術之一,結構簡單可靠,操作方便。它可以卡住鑽桿鎖接頭完成提拉、旋轉動作,既可在地面加減小根鑽桿,也可以直接加接立根後進入正常鑽進;用頂驅起鑽後還可完成卸扣動作。
2.液壓卷揚
DJZ2000頂驅鑽機採用JY100型液壓卷揚設備(圖2-12)。該卷揚有四個擋位,卷揚滾筒容繩量300m。液壓行星輪系卷揚可以分別通過卷揚手把和操作台手柄兩種方式控制。使用操作台控制反轉下放鑽桿可進行減壓鑽進。
圖2-12 液壓行星輪系卷揚系統結構圖
3.液壓泵站
液壓泵站的功能是為主機提供液壓動力。液壓泵站主要由液壓油箱、油溫散熱器、蓄能器、皮帶輪、聯軸器、分動箱和負載敏感泵組成。泵站由一台160kW 電動機驅動,通過分動箱分別帶動一個雙聯130/130負載敏感反饋泵、單個130負載敏感反饋泵和一個雙聯齒輪泵。
4.操作台
操作台(圖2-13)上裝有視頻顯示器、轉速表、系統壓力表、濾油報警器等。視頻可對鑽塔二層台上的工作情況進行監控,實現了塔上操作和現場工作狀態視頻化,方便操作人員工作。通過轉速表和回轉系統壓力表數值,可更好了解孔內鑽進時的工況,有效控制鑽進參數。電控比例變數手柄的應用使操作台體積減小,內部接線安裝簡單方便。
圖2-13 DJZ2000鑽機操作台
5.鑽塔
採用四角鑽塔,高28m,承載力80t。
(二)鑽機主要技術參數
DJZ2000型全液壓頂驅鑽機主要技術參數見表2-7。
表2-7 DJZ2000全液壓頂驅鑽機主要技術參數表
(三)鑽機應用實例
2011~2013年,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曾在陝西省長武煤礦、甘肅核桃峪煤礦使用DJZ2000型全液壓頂驅鑽機完成凍結孔11個,完成總工作量8714m,最深鑽孔深度916m,終孔口徑為Φ130mm,平均鑽探台月效率1600m(無岩心鑽探)。甘肅煤田地質局146隊曾在甘肅海石灣煤礦使用DJZ2000型全液壓頂驅鑽機施工大口徑地面瓦斯抽排井工程,井深700m,鑽井直徑Φ850mm,下入Φ630mm×12mm套管,均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貳』 安徽哪個地區煤礦最多
安徽省的淮南和淮北煤礦最多。
安徽省兩淮煤炭基地是國家級13個煤炭勘查開發基地之一。截至2013年底,兩淮煤炭基地淮南煤田探明資源量179億噸,大多屬於淮南礦業集團和國投新集公司等企業。
為緩解省內煤炭資源緊張局面,安徽省地勘基金全額投資淮南潘集煤礦外圍煤炭勘查項目,勘查面積約281平方公里。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勘查研究院經過4年普查和詳查階段前期工作,利用地震、鑽探、測井等手段,基本查明勘查區煤炭資源賦存情況。勘查顯示,區域內共有可採煤層19層,平均厚度32.65米,主要為1/3焦煤和氣煤,是理想的煉焦配煤,原煤可作動力用煤。
(2)安徽省兩淮地質局鄧傳利擴展閱讀:
《安徽省淮南煤田潘集煤礦外圍煤炭勘查(階段)報告》近日通過專家評審。報告顯示,此次勘查共探獲煤炭資源量47.92億噸,其中包括1/3焦煤25.73億噸、氣煤22.19億噸,規模達特大型,是目前華東地區單個最大煤礦。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勘查研究院經過4年普查和詳查階段前期工作,勘查顯示,區域內共有可採煤層19層,平均厚度32.65米,主要為1/3焦煤和氣煤。
『叄』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怎麼樣要來招聘了
同學,是梁海剛介紹你去那的吧。作為一名學長,一名心被傷透的學長,有義務內告訴你這個公司的實況容。首先,如果有人告訴你它是國有企業,你可以扇他一巴掌,我可以很負責的講,它不配稱國有企業,你見過一個企業拉你去實習,什麼都不講,直接拖到對上干苦力的嗎?不進行崗前培訓教育,不講待遇發展前途,實習2個月,叫你回去,然後呵呵,對不起,說好的實習每天50快了?然後我得說如果你身材比較瘦或者不魁梧的,我勸你不要去,否則你回來的時候會讓呢爸媽大吃一驚,因為在隊上每天的伙食會讓你狠「記憶深刻」。去之前說好的每天一個葷菜原來就中餐一個葷菜還是最難吃的葷菜「辣椒炒雞蛋」還是辣椒很多的,早上饅頭,晚上饅頭,啥?你還想吃飯,不好意思中午剩下的剩飯不多,去搶吧,去的早可能有。最後我得告訴你,在任何企業都得注意位置自己的企業關系,你必須保持好和他們坐牢出來同事關系好,因為他們不懂啥叫大學生,大學生值幾個饅頭。寫了這么多,可見我對當初被學校騙去實習是有多恨。你可以說這是我片面之間,也可以說我有抵住情緒,但是一個企業作成他那樣,我只能說只次一家。最後祝願你找個好的工作,原理煤田地質局是你當前活著的唯一希望!銘記。
『肆』 安徽華地集團的介紹
安徽華地集團位於安徽省宿州市,是以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和安徽兩淮基回礎工程公司第三答工程處為主體組建的多元綜合企業集團,是國家命名的「功勛單位」。下轄地質勘探公司、華星地質工程公司、多種經營公司、物業管理公司、春塔基礎工程營造有限公司和華春基礎工程營造有限公司,集團下屬各類子企業 27 家。主要從事各類礦產地質勘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延伸工程。
『伍』 安徽兩淮科力怎麼樣
安徽兩淮科力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為安徽省煤田地質局(安徽兩淮建設集團)下屬單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公司坐落在中國著名科教城--安徽合肥,是合肥市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全國唯一生產應用於煤田勘探領域頂驅鑽機的廠家、國內首批生產大型非開挖鑽機的廠家之一,並於2006年先後列入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1346建設項目、合肥市121建設項目及安徽省861行動計劃。
這個公司是新公司,現在看很一般,但是很有發展潛力的,特別是年輕人到這個公司有很多發展的機會。
『陸』 安徽煤田三隊立足地勘主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專題調研報告
2007年7月,國土資源部地勘司組織經研院等單位的有關同志組成專題調研組,對安徽省地勘行業改革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並深入安徽煤田第三勘探隊進行了重點調研。現就有關情況形成簡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成立於1952年,1998年屬地化歸屬安徽省人民政府管理。全局現有職工5932人,下設8個正縣級事業單位。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組建於1965年,位於安徽省宿州市,1998年隨省煤田地質局實行屬地化管理。全隊現有在職職工935人,專業技術人員214人;離退休職工609人。
40多年來,該隊共完成煤炭資源勘探工作量約300萬米,提交各類地質報告和資料200餘件;探明各類煤炭儲量及預測儲量200億噸,經該隊勘探提交的地質報告已建礦井30多對,在建礦井10餘對。
該隊內設機構為「一部、一室、三個中心」,即:地質技術部、報告編制室、物探測試中心、礦井測井站、化驗測試中心、地質測繪中心。形成了地質報告、設計、測井、測量、化驗等一條龍服務、一體化成套技術。擁有先進的地質技術報告編程系統、測量全球定位儀、微機數字測井車等現代化技術設備170台(套)。地質技術由過去單一的對內服務發展到走向市場、面向全國承攬項目,成為全國同行業地質技術服務最完善、最齊全、最具競爭實力的勘查隊伍之一。
10多年前,安徽煤田三隊隨著全國煤田地質系統的戰略性調整,地質勘探任務不斷壓縮,不景氣時全隊一年僅有兩三千米的國家勘探任務,事業費投入缺口越來越大,流動資金虧欠(最低時賬上僅有十多萬元),僅有的10台老千米鑽機多半老化、報廢,職工住房難、看病報銷難,待崗人員多、時間長,地勘經濟十分蕭條。面對重重困難,煤田三隊自加壓力、開拓創新,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逐步探索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特別是近年來實現了持續、跨越式大發展。
近年來,該隊地勘經濟實現了較快發展,總收入由2000年的4092萬元,到2003年突破1.5億元,2004年突破3億元,2006年達到3.6億元。總收入中,地質勘查佔30%,礦井建設服務佔35%,礦井災害治理佔10%,技術服務佔10%,其他佔15%。全隊資產總額由2000年的6400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3.37億元。
全隊在職職工人均年收入由2000年的8869元,增長到2006年的40427元。
該隊先後被授予「全國地質勘查功勛單位」、「全國煤田地質系統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體育活動先進社區」、「全國經典地質隊」、「安徽省十五重大找礦發現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十一五」提出了創建「小康地質隊」、「現代化勘探隊」、「和諧地質隊」的發展目標。
二、改革發展模式
安徽煤田三隊改革發展的基本做法是:立足地勘主業,拓展延伸產業,做活多經業。通過一系列大膽的改革措施,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全新經濟運行機制,從打破專業找煤定式開始,改變思想觀念,創新管理模式,改變用人機制,改革分配製度,進行結構調整,資源整合、優化配置,不斷壯大延伸業,拓展新型產業,實現多元化發展戰略。
在管理體制上,安徽煤田三隊實行「一套人馬、三塊牌子」:一是法人事業單位的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二是安徽兩淮基礎工程公司第三工程處企業法人的市場運作模式。三是安徽華地集團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模式。
在內部管理機制上,根據發展需要,全隊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分別負責、分別核算、確保上繳的「一統三分」管理模式。經營情況實行按季度審計、半年審計、專項審計和年度審計。幹部實行年度考核、動態管理聘任制。財務管理發揮三個結算中心的核心管理作用,隊財務人員實行計分考核制。項目管理以「八個統一為重點」,實行項目承包報賬制、可控成本承包制、鑽機米含量承包制。生產資料、設備資產實行隊統籌調配製。員工實行勞動合同聘用制。年度經營目標層層簽訂合同,獎罰兌現,做到責、權、利明確。
在產業結構和隊伍結構調整中,三隊先後推出了28項改革舉措,進行了「六次重要戰略轉移」,「五次結構調整」,全隊現已形成地質勘探、礦井凍結造孔、基礎工程、水源勘探、建築安裝、地質報告、礦井服務、多種經營及後勤服務等9個產業的基本格局。施工范圍涉及安徽、江蘇、河南、山東、天津、內蒙古、山西等全國15個省(區)。安徽煤田三隊通過資源整合、優化配置,不斷增強主業實力,壯大延伸業,加快推進多元化發展新格局。由過去單一的地質勘探逐步發展成為一支擁有多種技術和施工手段的綜合性地質勘查單位,同時又是一個跨行業、跨地區、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企業集團,有 9個產業,17個公司,28個經營領域,2個合資公司,2個股份制公司。主要施工領域是煤田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礦井凍結造孔、油田勘探、大口徑瓦斯抽放、注漿、注氮,地鐵、路橋基礎工程、數字測井、岩土工程、大地測繪、化驗、機械加工、傢具裝潢、餐飲服務、計算機開發,市政路網、工民建築和房地產開發等。目前該隊已形成國有、集體、法人、合資、股份、承包租賃等多種經營方式、多種經濟形式共存的經營運作模式。
創新體制,重新整合組織結構。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打破傳統的機構設置,撤銷二級機構。把以前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二、三工區進行撤、並、轉,對人員設備和技術力量進行重新整合,成立幾大公司,對凡有創收能力的單位和部門下達年度創收指標,獎優罰劣,廣開創收渠道。實行隊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分別核算、分灶吃飯,確保上繳的「一統三分」管理模式。副隊級領導分兼各公司經理,隊長與各公司經理簽訂年度經營承包合同,公司經理與下屬廠點簽訂承包合同,目標層層分解,一級向一級負責。三隊還成功地與台商合資成立了春塔基礎營造責任有限公司和華春基礎營造責任有限公司兩個合資企業。由於起點高、定位準,使之在上海、深圳、珠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得以迅速發展。為了樹立市場品牌,使經濟增長向規模化、集約化快速發展,增強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抗風御險的能力,又組建了「安徽華地集團」。
推進產權多元化,進行股份制改造。形成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營新模式,成立了2個股份制公司,進一步盤活了資本,激發了活力。抓大放小,放開搞活,走管理效益型之路。一方面從過去的多層分包轉向直接承攬重點項目、重點工程,一方面「借船出海」、借力發展,引進30多台外協鑽機,擴大經營規模。安徽煤田地質還積極探索包括「勞動者有其股」在內的股份合作制,實現管理層、勞動者、投資者共同持股,以充分調動積極性。
主動融入地方經濟,全方位參與地方經濟建設。三隊目前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廣泛開展了承攬市政路網,工民建築和房地產開發等業務,形成了廣泛多元的地勘經濟新的增長點。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以三隊為典型的安徽煤田地質局自2002年以來,連續5年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改革發展顯現成效。
表1 安徽煤田地質局2001~2006年經濟情況一覽表
從煤田三隊的發展成效來看,主要體現在:
(1)地勘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煤田三隊過去一年提交2~3個勘探報告,現在每年提交30~40個報告。而且報告質量很高,評審通過率達100%。平均開動鑽機53台。年鑽探工作量平均完成20萬米。在地質勘探施工中創造了單機鑽效最高突破1000米/月,平均鑽效580米/月,礦井凍結造孔創造了單井盤日進尺1460米,單機日進尺364米,單機台月效率3460米等多項全國最高紀錄。近5年提交各類礦山勘探報告153件。特別是安徽蒙城邵於庄、趙集已探明煤炭儲量79111萬噸。
(2)技術競爭能力不斷提升。依託技術創新,大力實施科技興隊戰略,緊緊依靠科技創新與進步,加快現代化勘探隊建設步伐。全隊現有地質、工程、測量、測井、化驗等各類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14名,佔全隊職工人數的25%。中高級技術工人500名。先後提交各類地質報告200多件,獲得煤炭儲量200億噸,完成Ⅰ、Ⅱ、Ⅲ類科研項目50多個,經三隊勘探提交的地質報告已建礦井30多對,在建礦井10多對。近年先後施工完成全國凍結法成井50%以上工程量,有單井工程量屬全國之最的淮南丁集礦凍結造孔工程,有屬亞洲最深、地層最復雜、施工難度最大的山東郭屯井檢工程,有淮南超800米深的大口徑瓦斯抽放工程,有屬亞洲之最的南京新街口地鐵站連續牆工程,有「西氣東輸」黃河頂管工程,有上海磁懸浮列車試驗線基礎工程等一大批有影響的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項目優良合格率100%,贏得了業主的高度評價。僅近5年就完成地質報告設計153件,提交各類地質報告29件,獲得資源儲量347624萬噸,提交各類礦山服務型報告153件。特別是在安徽蒙城邵於庄、趙集已探明煤炭儲量79111.88萬噸,為國家儲備資源開發提供了重要依據。兩個探礦權普查成果獲省國土資源廳「十五」期間重大找礦發現獎。完成局以上Ⅱ、Ⅲ類科研項目15項,局優秀以上五小創新成果12項;市級「百項創百優」成果多項。在各類報紙、雜志上公開發表技術及管理方面的論文30多篇。
(3)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三隊總收入每年以跨越式的速度穩步攀升,1993年全隊實現經營總收入僅為1783.10萬元,「九五」末的2000年全年總收入為4092萬元。到2003年突破1.5億,2004年突破3億元,2006年3.6億元,始終保持在全局的領跑地位。近5年開動各類鑽機達360台(套),完成施工項目249個,施工鑽探工程量達290萬米,平均每年開動鑽機60台(套),平均每年施工項目40多個。固定資產做到保值、增值,目前資產總值達3.38億元,是10年前的30倍。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發展後勁十分強勁。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4)加快融入地方經濟發展。通過努力,三隊形成了大批較穩固的戰略合作夥伴,加強了與各大型能源企業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密切戰略合作關系,建立了一個良好和諧的內外發展氛圍,市場資源不斷增多。用誠信、業績和實力說話,不斷擴大深入合作交流層次。從兩淮煤田勘探到陝北石油開發,從北上中俄邊境的雙鴨山東榮煤礦凍結孔施工,到澳門珠海口岸廣場工程;從樁基工程搶灘上海、天津市場到地下連續牆工程叩門廣州、深圳……在融入地方經濟方面,充分利用地勘單位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綜合實力,不斷擴大與地方政府的交流與合作。目前三隊正在進行4億~5億元的市政路網建設項目和570畝的舊城改造地產開發項目。
(5)職工收入大幅增長。三隊全隊在職職工人均年收入由1993年的3733元,增長到2000年的8869元,2006年的40427元。為改善職工居住條件、生活環境,2005年以來,新建職工住宅樓13棟,5萬多平方米,解決和改善了432戶職工住宅條件,全隊職工的住房面積由原來的人均不足5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25平方米。
四、反映的主要問題
調研中反映的主要問題有:
(1)安徽煤田三隊是一個歷史長、人員多的老勘探隊,遺留問題多、包袱沉重,面臨困難和問題較多。
(2)隊伍一直從事地質勘探工作,沒有形成自己的主導產品,擁有的唯一成果就是地質報告。現有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經驗、設備等主要是地質勘探方面的。目前該隊只有2個探礦權,其中1個是合作探礦權。礦產勘查開發產業還難以形成,
(3)地勘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三隊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兩淮煤田經過數十年勘探,資源勘探工作基本結束,而兩大礦務局都有自己的勘探隊伍,補充勘探的市場很小,煤田地質勘探難以形成地質隊的主導產業。其他產業由於受專業、人才的限制,缺乏市場競爭能力。在地質災害評估、環境評估等方面,由於資質、地方保護、行業保護等多方面限制,也難以形成產業。
(4)三隊在地勘延伸業及相關產業進行了拓展努力,在凍結造孔、大口徑鑽孔施工及煤層氣勘探成孔方面有技術優勢。但因資質及地方保護、行業保護等方面的限制,難以把自身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5)地勘工作外部環境有待改善。一是勘探市場有待規范,一些個體經營者參與勘探市場,形成惡性競爭,威脅到正規勘探隊伍的生存和發展。二是勘探施工外部環境差,一個地質鑽孔青苗補償動則幾萬,多則十幾萬元,勘探成本大大提高,有的勘探工程形成零利潤或負利潤。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在安徽煤田三隊及其他地勘單位調研,形成以下幾點結論和建議。
(一)當前地勘經濟快速發展受惠於各種有利的機遇條件
可以說地勘單位能夠取得今天的經濟較快發展,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時」就是市場機遇,整個經濟增長的良好大環境的拉動,2002年以來礦業市場的繁榮復甦,資源瓶頸引發的國家對資源戰略的重視,給地勘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地利」指區域資源等自然條件,無論是勘查開發一體化還是別的產業,都需要有相應的自然資源條件。「人和」指的是政策環境、政府支持、人文環境等,屬地化後地勘單位加快融入地方經濟,這是地勘經濟近幾年能夠實現較快發展的根本原因。
(二)地勘單位要突出自身的技術優勢
安徽煤田三隊自我總結這幾年的快速發展的實踐,認為地勘單位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勘探技術優勢。通過技術創新應用,創造了地質勘探單機鑽效突破1200米/月,平均鑽效580米/月,礦井凍結造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單機最高鑽效由2300米提高到4370米,創造了多項全國紀錄。因此,近幾年能夠在眾多競爭隊伍中脫穎而出,做大做強,做出聲譽。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核心糾偏技術,如果沒有鑽效工藝的支撐,就不可能有一批穩固的戰略合作夥伴單位,不可能完成一大批有影響的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不可能創造一大批全國優質工程。從2002年開始,市場有機遇,煤田三隊及時抓住了機遇,加快了發展。這主要也得益於煤田三隊一直重視抓技術隊伍建設,保證了隊伍不散、技術不散,否則也難以抓住市場機遇。勘查資質等技術資質是地勘單位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資質升級是實現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綠色通行證。2006年安徽煤田地質局兩淮建設公司獲得了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極大地提高了安徽煤田地質參與工程招投標的競爭力。調研中地勘單位也希望能夠對於國有地勘單位在資質申報、審批方面給予優惠支持政策。
(三)通過加強與礦山企業合作形成穩定的產業
近幾年,煤田三隊積極探索如何與煤田礦業集團形成戰略合作關系,開展建井服務等技術支持,形成穩定的產業鏈。與礦山企業建立互利合作關系,加快危機礦山、現有油氣田和資源枯竭城市接替資源勘查,大力推進深部勘探和外圍找礦工作。開展共伴生礦產和尾礦的綜合評價、勘查和利用。做好礦山關閉和復墾階段的地質工作。安徽省煤田地質局分別與省內淮南、淮北、皖北、新集四大煤炭企業集團簽署了有關接續礦區開發建設合作協議,形成了穩定的商業性地質工作,也為地勘單位實現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途徑。
(四)通過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積極融入地方求發展
安徽煤田地質局利用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國家政策,集融資、投資、項目建設與政府特許、政府采購等行為於一體,切實做好BT項目建設開發,在幫助地方政府解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足的問題的同時,較好地體現了資本、技術、管理、市場以及政策等資源的有效組合,收到良好的回報。2006年以來共簽訂BT類開發項目9個,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0億元。地勘單位結構調整,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把內部調整與外部合作結合起來,把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統籌考慮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與區域發展的關系。
(五)依法運作礦業權實現跨越式發展
礦權運作是實現地勘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基礎。安徽煤田地質局通過資料二次開發,對具有找礦潛力的區塊積極進行礦業權登記,並投入進行風險勘查。「十五」期間,安徽煤田地質局實現五個區塊的探礦權轉讓,合同轉讓價款累計達16.8億元,實際回收資金達10億元。部分價款以參股等形式與礦山企業進行合作。礦權運作為安徽煤田地質局的發展積累了資金基礎,也為安徽煤田地質局的整體搬遷提供了經濟基礎。
(六)行業主管部門要與地勘單位共同建立和維護規范的地勘市場
這幾年形勢的發展變化,使傳統地勘單位的含義發生了深刻變化。各地勘單位的發展不平衡,有的發展較快,有的還面臨不少困難。需要根據各省地勘單位發展變化的實際,實行分類指導,以促進地勘單位更好更快地發展。迫切需要通過設置合理的市場門檻,取締不具備勘探資質的隊伍。制定指導價格,規范地勘招投標市場,保護具備勘查資質單位的合法權益。安徽省國土資源廳探索對地勘單位領導班子進行考核兌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地勘單位反映,各省統籌改革的力度不一樣,迫切需要出台一個行業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還有的地勘單位建議,國土資源部門作為地勘行業主管部門,應加強與其他各職能部門的聯系協調,為地勘單位多方面建立業務合作關系搭建平台,必要時可將地勘單位的意見和建議以主管部門的名義上報政府。
(2007年7月)
『柒』 安徽煤田地質局水文勘探隊怎麼樣
這個單位在宿州市,主要工作地點在皖北一片,礦上居多,經常在兩淮地區的煤礦出差。我有個本科同學在那,待遇據說一個月拿到手的有四五千吧,還算可以。也不是常年在外,在省內居多。
『捌』 安徽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地勘隊伍及從業人員情況
截止到1006年12月31日,安徽省地質勘查行業共有地勘單位54個。其中屬地化國有地勘單位39個,中央直屬地勘單位1個(中國建材地勘中心安徽總隊);其他地勘單位14個。在屬地化地勘單位中:省地勘局下屬20個單位(不含局機關,下同),省煤田地質局下屬8個單位,華東冶金地勘局下屬10個單位,掛靠省國土資源廳直管的地勘單位1個(安徽省化工地質勘查總院)。全省地質勘查行業共有在職職工17449人(含地勘局機關),離退休人員:13833人(含地勘局機關)。在職職工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9819人。其中:省地勘局地質勘從業人員4213人,其他從業人員4992人;省煤田地質局地質勘查從業人員2266人,其他從業人員1132人;華東冶金地勘局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177人,其他從業人員1100人;省化工地勘總院地質勘查從業人員40人,其他從業人員90人;建材地勘中心安徽總隊地質勘查從業人員79人,其他從業人員62人;其他地質勘查單位地質勘查從業人員2044人,其他從業人員254人。
(二)地勘單位資質情況
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類地質勘查資質的地勘單位48個。其中:區域地質調查甲級單位4個,乙級單位13個;水工環地質調查甲級單位13個,乙級單位10個,丙級單位10個;固體礦產勘查甲級單位25個,乙級單位9個,丙級單位10個;液體礦產勘查甲級單位6個,乙級單位11個,丙級單位7個;氣體礦產勘查甲級單位3個,乙級單位3個;地球物理勘查甲級單位5個,乙級單位14個,丙級單位12個;地球化學勘查甲級單位3個,乙級單位2個,丙級單位8個;遙感地質勘查甲級單位1個,乙級單位2個;勘查工程施工甲級單位16個,乙級單位11個,丙級單位7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甲級單位1個,乙級單位15個,丙級單位8個;選冶加工試驗甲級單位1個,乙級單位1個。按單位具有的最高資質統計:具有甲級資質的單位33個,佔69%;具有乙級資質的單位4個,佔8%;具有丙級資質的單位11個,佔23%。在48個地勘單位中,共有各類甲級資質78個、乙級資質91個、丙級資質62個,分別為34%、39%、27%;按資質類別項數統計:具有1項資質的有9個;2項資質的有5個;3項資質的有2個;4項資質的有5個;5項資質的有3個;6項資質的有6個;7項資質的有10個;8項資質的有7個;9項資質的有1個。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有勘查資質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34個,最高為甲級的單位有32個,佔94%;最高為乙級的單位有1個,佔3%;最高為丙級的單位有1個,佔3%。省地勘局下屬19個地勘單位,省煤田地質局下屬6個地勘單位,華東冶金地勘局下屬7個地勘單位,掛靠省國土資源廳直管的地勘單位1個,中央直屬地勘單位1個。此外,全省地勘行業尚有非地質勘查單位6個。其中:省地勘局1個,省煤田地質局2個,華東冶金地勘局3個。
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共有在職職工15151人(含地勘局機關),比上年增加98人;離退休人員13168人(含地勘局機關),比上年減少14人;離退休人員工作費用26021萬元,比上年增加1885萬元。在職職工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7775人,比上年增加112人;工程勘查施工人員2576人,比上年減少7人;礦產開發人員282人,比上年增加16人;其他產業人員4518人,比上年減少23人;勞動者報酬31463萬元,比上年增加3405萬元。在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共有技術人員4427人,比上年增加107人;地學專業人員3106人,比上年增加53人;高級技術人員880人,比上年增加22人;中級技術人員1606人,比上年增加116人。
(二)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全省國有地勘單位總資產306557.2萬元,比上年增加50766.16萬元,增長19.8%。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72173.01萬元,比上年增加21067.17萬元,增長41.2%;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8229.9萬元,比上年增加2974.68萬元,增長11.8%。總負債196791.5萬元,比上年增加40907.71萬元,增長26.2%。總收入178492.92萬元,比上年增加18290.92萬元,增長11.4%。其中:地勘業收入119815.49萬元,比上年增加10756.8萬元,增長9.9%;礦業權轉讓收入3321萬元,比上年增加1487萬元,增長81%;礦產開發收入810.73萬元,比上年增加235.03萬元,增長40.8%;工程勘察施工收入26403.37萬元,比上年增加2798.19萬元,增長11.8%;其他產業收入28142.33萬元,比上年增加3013.9萬元,增長12%。地勘業收入中:中央財政地勘費590.00萬元,比上年增加38.00萬元,增長6.9%;地方財政地勘費57451.69萬元,比上年增加3198.39萬元,增長5.9%;中央國土資源大調查費1240.95萬元,比上年增加198.95萬元,增長19.1%;中央礦產資源補償費780萬元,比上年增加240萬元,增長44.4%;地方礦產資源補償費7009.88萬元,比上年增加385.11萬元,增長5.8%;礦產勘查勞務收入52554.77萬元,比上年增加6508.15萬元,增長14.1%。國有地勘單位總支出172649.47萬元,比上年增加28596.44萬元,增長19.8%。其中:地質找礦支出86337.95萬元,比上年增加17167.42萬元,增長24.8%;礦產開發支出857.69萬元,比上年減少1072.04萬元,減少55.5%。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截至2006年底,全局人均收入18750元,比上年增長12.8%;離退休人員人均經費20630元,比上年增長11.3%;總資產18.25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生產經營性資產1.57億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0.92億元;總負債11.18億元,比上年增長22.9%;總收入8.51億元(含地勘費),比上年增長17.9%;總支出8.29億元,比上年增長18.8%。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截至2006年底,全局人均收入40147元,比上年增長6.8%;離退休人員人均經費16740元,比上年增長3.1%;總資產7.89億元,比上年增長25.4%,其中生產經營性資產4.70億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1.59億元;總負債5.42億元,比上年增長24.0%;總收入6.98億元(含地勘費),比上年增長5.9%;總支出6.86億元,比上年增長26.3%。
華東冶金地勘局:截至2006年底,全局人均收入20066元,比上年增長49.5%;離退休人員人均經費19638元,比上年增長2.3%;總資產3.93億元,比上年增長32.8%,其中生產經營性資產0.84億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0.24億元;總負債2.72億元,比上年增長48.6%;總收入1.89億元(含地勘費),比上年增長8.0%;總支出1.71億元,比上年增長6.2%。
建材地勘中心安徽總隊:截至2006年底,全隊人均收入3.53萬元,比上年增長23.4%;離退休人員人均經費28400元,比上年增長6.7%;總資產4400萬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生產性資產586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410萬元;總負債2731萬元,比上年增長17.6%;總收入3099萬元(含地勘費),比上年增長6.2%;總支出2574萬元,比上年增長9.8%。
省化工地勘總院:截至2006年底,全院人均收入19000元,比上年增長11.8%;離退休人員人均經費18195元,比上年增長0.2%;總資產1485萬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生產經營性資產408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98萬元;總負債910萬元,比上年增長44%;總收入1556.5萬元(含地勘費),比上年增長6.7%;總支出1556.5萬元,比上年增長6.7%。
(三)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
1.基礎地質工作得到加強
一是開展了安徽1:5萬余集、官亭、桃溪、三河、姥山等五幅區域地質調查。二是完成了安徽1:25萬六安市、蚌埠市、合肥市幅區調修測面積47768平方公里。三是省級財政出資實施1:5萬礦產地質調查項目共7項,總投資1544萬元,完成礦調面積1492平方千米,圖幅11幅。四是編制了省地質勘查規劃,加強了基礎性、綜合性地質研究工作。開展了安徽沿江地區綜合物化探資料二次開發、廬樅地區找礦工程前期研究、銅陵深部找礦方法試驗和綜合預測、淮北市前常—徐樓地區鐵銅礦產資源預查、懷寧地區和皖東地區以及北淮陽地區等區域成礦規律與找礦方法研究等一批基礎性、綜合性項目,發現了一批新的找礦線索和遠景區,為進一步普查找礦提供了依據,這些項目成果對於指導和部署今後的地質找礦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2.公益性地質工作服務領域不斷拓寬,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
一是完成了江淮分水嶺地區地下水資源勘查,施工示範井200多眼,解決了嚴重缺水地區4萬多人的飲水困難,提出了解決該區人畜飲用水新的供水模式。二是針對淮北平原潁河、渦河、奎河、沱河等沿河地區村鎮飲用水污染問題,開展了水質調查與供水方向研究工作,為解決沿河地區村鎮飲用水提供了基礎資料。三是完成了6個地熱勘查項目,先後在淮南、亳州、阜陽等地圈定了地熱遠景區,為我省地熱資源開發提供了資料。四是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完成了廣德縣、桐城市等13個縣(區)1:10萬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調查登記地質災害隱患點5568處,協助當地政府初步建立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開展汛前地質災害調查、汛期地質災害預報,發布3級及其以上地質災害預警預報15次。五是開展全省古生物化石和地質遺跡的調查工作。六是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和評價,制定了我省礦山地質環境防治規劃。七是完成了江淮流域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評價工作,為指導農業經濟區劃和結構調整、保障食品安全、促進名特優農產品發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防治地方病等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八是開展了合肥市城市地質工作,首先對濱湖新區進行了三維地質和水工環調查工作,為濱湖新區建設提供了基礎地質資料。
(四)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情況
2006年全省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出現前所未有的好形勢,投資總額達6.47億元(其中煤炭勘查5.36億元,金屬礦產勘查1.06億元,非金屬礦產勘查500萬元),提交經資源儲量評審的金屬礦大中型礦產地2處,小型9處,非金屬礦大中型礦產地10處。
省地勘局系統承攬省內外商業性礦產勘查資金9804萬元,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鑽探量約10萬米。
省煤田局系統地質勘查工作覆蓋全國近12個省份,承擔大型社會地質勘查項目四項,主要為羅園—連塘詳查勘探、口孜西詳查勘探、朱集東勘探、劉庄深部普查等。已完成鑽孔104個,工程量120075米,正在施工54個鑽孔,工程量41000米。合同預算金額2.05億元,其中,羅園—連塘詳查6072萬元,羅園勘探2561萬元,口孜西詳查5409萬元,朱集東勘探3549萬元,劉庄深部普查2395萬元。完成其他地質勘探項目97個,地震工作量183636個物理點,工程量21802米,礦產勘查勞務收入4.22億元。
冶金地勘局系統商業性地質勘查收入347萬元,比2005年的252萬元增長37.7%。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局實現礦產開發收入810.73萬元,比上年增加235.03萬元,增長40.8%。其他國有地勘單位無礦產開發收入。
(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
2006年,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工程勘查施工收入26403.37萬元,比上年增加2798.19萬元(11.8%)。省地勘局系統收入22462萬元,比上年增加2355萬元(11.7%);省煤田地質局系統收入82萬元,比上年增加26萬元(46.4%);冶金地勘局系統收入3055.79萬元,比上年增加384.24(14.4%)。
(七)其他產業情況
2006年,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其他產業收入28142.33萬元,比上年增加3013.9萬元(12%)。省地勘局系統收入9712.47萬元,比上年增加2776.17萬元(40%);省煤田地質局系統收入13009.56萬元,比上年增加88.46萬元(0.7%);冶金地勘局系統收入4838.3萬元,比上年增加18.27萬元(0.4%)。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的主要經驗
(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促進了地質勘查行業的發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和完善,經濟建設繁榮穩定,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對地質工作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地質勘查市場活躍,地質工作投資增加,工作量劇增,促進了地質勘查行業的蓬勃發展。一是財政投資逐年增加。我省屬地化地勘單位2006年財政撥款總額為5.75億元,比屬地化第一年(2000年)的2.51億元增加3.24億元,增長129%。二是商業性地質勘查投資增加迅猛。從2003年度的9949萬元,猛增到2006年度的6.47億元。平均每年遞增1.83億元。(二)國家有關加強地質工作,鼓勵礦產資源勘查,活躍礦業權交易市場的政策促進了地質勘查行業的發展
「十五」以來,國家加大了對礦業權權益的保護和勘查成果的保護,認真維護地質勘查投資人的權益,鼓勵礦業權的依法轉讓,吸引了眾多的社會投資者,提高了他們從事礦產資源勘查活動的積極性。從我省三個地質勘查局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對地質勘查主業越重視,地質找礦成果越顯著,發現的礦產地越多,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越豐富,那麼其收益就越豐厚,經濟發展就越快。省煤田地質局始終堅持以地質找礦為重點,充分發揮地質勘查主業的力量,在多找礦、找大礦上下功夫。「十五」以來僅在安徽兩淮礦區就累計提交丁集、板集、口孜東、孫疃、楊柳、袁店、青東、五溝、卧龍湖、黃集、騎路孫、龍王廟北段井田等大中型煤炭勘探報告十餘件,提交各類地質、工程等專業報告數百件,獲詳查程度以上的煤炭資源/儲量50多億噸,普查程度的煤炭資源/儲量22億多噸,探礦權轉讓合同價款累計達16.8億元。從而為實現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強勢基礎。省地質礦產勘查局「十五」以來轉讓探礦權19個,獲得探礦權轉讓收益1.63億元。其他地質勘查單位近幾年的經濟發展比「九五」和「十五」初期勢頭強勁,大多也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支持和礦業經濟的發展。
(三)拓寬服務領域,充分發揮地質勘查技術優勢,大力發展地勘延伸業和其他產業是地勘業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
要緊緊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發揮地質勘查的技術和人才優勢,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加強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農業地質和生態地質工作。這是礦產地質勘查的延伸和拓展,是地質勘查改革發展、繁榮昌盛的必由之路。如果沒有這種拓展,地質勘查之路將越走越窄,難以發展。2006年全省地勘行業年末在職職工17449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9819人,佔在職職工總數的56%。而從近幾年實際了解的情況看,真正從事地質勘查工作的還不到統計數的一半,地質勘查單位有50%以上的人員從事地勘延伸業和其他產業。而2006年全省地勘延伸業收入3.49億元,只佔總收入19.88億元的18%;其他產業收入2.83億元,占總收入的14%。由此可見,目前國有地勘單位的生存和發展,主要還是依賴財政撥款和地勘主業的收入。地勘延伸業和其他產業能否穩定發展,對地勘單位的改革和發展至關重要。地勘單位必須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非地勘業的支柱產業、骨幹企業和品牌項目,以市場為導向,以體制改革為突破口,促進企業化發展進程,加速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四)各級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財政用於地質勘查專項費用的增加,促進了地勘業的繁榮發展
國有地勘單位屬地化管理以來,在中央下劃的地勘費撥款的基礎上省財政逐年增加,並落實了國家和地方出台的增資政策。此外,省財政還將省級留成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大部分劃入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費用。中央和省財政用於安徽的地質勘查專項費用,由2001年的5555.6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0.7億元,省財政1.3億元)。「十五」以來,中央和省級地勘專項費投資累計達5.46億元,比「十五」初期增加4.90億元,增長875%。另外,市、縣政府為開發當地礦產資源,一是認真改善勘查投資環境,支持和鼓勵地質勘查單位來當地投資礦產資源勘查;二是擠出部分財政資金用於礦產資源勘查;三是招商引資,吸引社會投資者出資進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由於政府的支持,勘查投資環境的改善,地勘單位和社會投資者投資礦產資源勘查,登記礦業權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地質勘查進入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又一個高峰期。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設想
「十一五」期間,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總體設想是: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按照企事分開的原則,解放思想,轉變機制,深化改革,開拓市場,不斷提高競爭能力,促進自身加快發展。力爭新發現礦產地40~50處,提交可供開發的大中型礦產地15~20處,經濟總量年均遞增15%以上,職工收入年均遞增10%以上。
(一)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的新階段。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加快,我國資源消耗大幅增加,供求矛盾凸顯。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保有資源儲量下降,接替不足,保障程度降低。加強地質工作,是緩解瓶頸制約,保障經濟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要突破傳統思維定勢,敢於和善於集中資金,下大決心,集中人力、財力、物力,抓大項目,做大項目。集中精力抓重要礦種和重要成礦區帶的找礦工作。對國家和全省經濟建設急需,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又有找礦潛力的礦種,要集中力量,加強成礦遠景研究,優選工作區域,集中投入,實現地質找礦的新發現、新突破和新進展。
(二)進一步深化地勘單位改革
全省地勘單位多數仍然存在實力不強、機制不活,市場化、社會化程度不高,基本建設欠賬較多,困難和問題仍然不少。要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進一步深化地勘單位改革,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和國辦〔1999〕37號、〔2003〕76號文件要求,著力解決地勘單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自我加壓、開拓市場,發展壯大。要不斷推進內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改革,鼓勵管理制度創新,著力改進人事用工制度、分配製度、投資體制、經營方式改革;要拓寬服務領域,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到市場上去爭取項目和資金;要進一步落實企業化經營和管理模式,積極穩妥地推進公司制改革,培育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能力,做好轉企的准備。
(三)不斷提高找礦能力和效果
地質工作是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工作,要提高地質工作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鼓勵技術創新、自主創新,鼓勵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形成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尊重創新的良好氛圍。要深入研究成礦理論、成礦規律,找礦方法,推進勘查手段和勘查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提高科技含量。要及時總結經驗,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力爭取得成礦理論、找礦方法、找礦實踐新突破。一方面要大力培養高技術人才,運用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分析研究地質勘查成果資料,在新老成果資料的研究開發上實現突破;另一方面要切實提升地質裝備水平,提高地質工作質量和效率。
(四)礦產資源勘查與礦權運作、礦產開發相結合
地勘單位的思想觀念不能僅僅停留在為國家找礦,為社會投資者找礦上。要牢固樹立為自身找礦,為自身發展找礦和礦權就是財產權的思想意識。有了這樣的思想,才能敢於承擔找礦風險,才能積極於礦權運作和流轉。如礦權融資、礦權轉讓、礦權受讓和礦產開發。礦產資源勘查是礦權運作、礦產開發的前提,而沒有礦權運作和礦產開發的礦產資源勘查是最低層次的勘查,始終為別人打工的勘查,不會有大的發展。我們要勇於礦權運作,勇於礦產開發,從而為地質勘查工作創造高額利潤。
五、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
(一)認真解決阻礙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內部問題,體制改革既要積極更要穩妥
國有地勘單位歷史遺留問題很多,如隊伍龐大、機構臃腫、人員大量富餘,技術人員年齡偏大,專業結構不合理,離退休人員養老負擔重,職工住房及基礎設施落後等。首先要落實地勘單位深化改革的各項優惠政策,解決離退休人員經費不足、地方養老統籌、下崗職工再就業、住房、醫保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過多等問題。要根據各地勘局,各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指導,積極穩妥地逐步推進體制改革。
(二)認真解決阻礙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外部環境問題,繼續鼓勵和加強地質礦產勘查工作
「十五」以來,由於政府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鼓勵政策,吸引了眾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地質勘查工作中來,地勘事業蓬勃發展。國務院出台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迎來了地質工作者的第二個春天。我們要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治理整頓礦業秩序的同時,認真解決阻礙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外部環境問題。要繼續鼓勵和支持各類地質勘查工作,尤其是礦產資源勘查工作。政府要加大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為商業性勘查提供更多的基礎地質資料、找礦遠景區、異常區,降低勘查風險,吸引各類社會資金投入到礦產資源勘查工作中來。政府財政用於礦產資源勘查的資金,也應與國有地勘單位或國有礦業企業採取合資、合作的形式,以吸引地勘單位或礦山企業的勘查資金,提高投資礦產勘查的積極性。
(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