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大學學術報告蔣干清教授
⑴ 學貫中西科教雙馨的地質大學———賀王鴻禎教授華誕
翟裕生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鴻禎先生今年已 90 高齡,他依然思維清晰,興趣廣泛,近年來還不時發表專題論文和詩詞佳作。我們能經常得到他的教誨,也感受到他對時事、校務、學界、友人和弟子們的深切關注之情。他是一位健康、睿智、德高望重的長者,我們向他的 90 壽辰表示最衷心、最誠摯的祝福。
王先生是一位有代表性的著名地質學家,我們大家聚在一起回顧他的業績,學習他的為人,一定能夠獲得很多教益。
一、王先生的簡歷和貢獻
王先生是山東省蒼山縣人,他於 1939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 ( 西南聯大) 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和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地質學會書記和副理事長、地質學史研究會會長、中國古生物學會書記和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等重要職務。1980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先生博學多才、嚴謹求實、目標遠大、勤奮耕耘、開拓創新、成就卓著。他是傑出的地質學家,深入到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等多個學科領域並做出了系統的開創性成果,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他開拓了研究四射珊瑚新的領域,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平; 他提出了以年代地層和岩石地層為主的地層分類觀點,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主編了 《中國古地理圖集》,得到國內外的廣泛重視和好評。他建立了層序地層級別體系,提出了泛大陸聚散周期和地球節律的普遍意義。在大地構造和全球構造方面,他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劃分了中國和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 全面系統地研究了古大陸再造,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的地球史觀。這些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理論觀點對相關學科有重要指導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在地質學史方面,王先生主張 「以史為鑒,繼往開來」,他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正確評價地質學歷史人物,提倡以學科史和學術思想史為主要研究內容,並組織多位專家學者對我國 50 年來的地質科學發展進行了初步總結。在他的言傳身教下,研究會保持了不事張揚的純朴的學術風格,得到廣大同行的贊許。王鴻禎先生學識淵博,勤於著述,共發表論文等 250 篇,出版圖書 27 部。他的多項開創性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 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 項,國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
王先生是熱忱的教育家,經歷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幾個階段,67 年來終身從教,備極艱辛,既曾主持校務,又堅持在教學一線,教書育人,培養了幾代地學人才。他講授過多種課程,我們的 《地史學》課就是王先生教的,內容新穎豐富,重點突出,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和思維方法,還培養了對地質科學的興趣。他編著的 《地史學教程》在地質院校中廣為應用,獲得了首屆高校教材特等獎。他強調地質基礎教育的重要,主張拓寬基礎,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倡導教學和科研的密切結合。他善於通過組織大型科研項目,集中多學科中青年人才,在研究工作實踐中加以培養和提高,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專家學者。
王先生是北京地質學院的建院元老,他是 「北地」建校委員會 10 成員之一,是首任大系 ( 地質礦產勘查系) 主任。在院黨委領導下,他曾長期主持系務和校務,從辦學思想、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材、實習基地、實驗室到教師隊伍建設、開展科學研究等都傾注了大量心血,成效顯著。他還和前輩師長們一道,把西南聯大、北大、清華、北洋等校的優良傳統和科學作風傳承到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對我們這些年輕教師們言傳身教,使我們深受教育。在這樣有深厚科學、文化底蘊的大學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地質人才。王先生他們一代人的歷史貢獻是巨大和深遠的。
作為一位傑出人物,由於他的經歷和貢獻,王先生在我國的地質科教事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色地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一代地質大家,備受地質學人們的敬仰和尊重。
還有一點應當提到的是,王先生作為老一輩科學家,為了祖國的富強和統一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政協工作。他是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還擔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進言獻策,盡心盡責地履行了肩負的歷史責任。以上幾個方面就我所知,談了王先生的部分事跡。
二、我的學習體會
我是王先生的一個學生,從 1948 年我入北大地質系學習起,他作為我的啟蒙老師之一,長期以來一直是我敬愛和尊崇的師長。在我和王先生的接觸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他那很強的事業心、責任心和求真務實的科學作風。他一生腳踏實地,不圖虛名,認真做事,榮辱不驚,委曲時默默奉獻,順利時嚴於律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和事業。從他在西南聯大的破舊鐵皮房裡專心整理、鑒定大量化石標本,到遷校困難時期受命出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再到 80 高齡還親自指導學生們的調研實踐,都顯示出他對地質教育和科技事業的高度負責精神。他幾十年如一日保持了嚴謹求實作風。他的講話和文章都經過深思熟慮,言之有據,力求精準且富有新意。他的多種著述都被同行們視為精品。有一次我同他一起起草一個專家建議,他十分認真,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多次修改才最後定稿。「於細微處見精神」。我想,正是這種敬業精神和務實作風幫助王先生成就了他的不平凡業績。
王先生之所以能作出傑出貢獻,既源於他的個人天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來自他一生的勤奮耕耘。他生活在社會大變革時期,親歷祖國的憂患與崛起、挫折與發展、封閉與開放,時代的需要堅定了他為祖國富強而獻身地質事業的信念。生活的磨煉鑄就了他的堅強意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他幾十年如一日,殫精竭慮,深究地球奧秘,探索教育規律。「為有育人多壯志,敢將格物證丹心」 ( 《八十述懷》中句) 恰好反映了他的心志。他既秉承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又經歷了西方現代科學鍛煉; 既能通曉科技教育,又具備文史素養,達到了古今中外兼容和交匯的很高境界。他既尊師重友,珍視團結,繼承和發揚了前輩地質大師們的學術貢獻和優良學風,又甘為人梯,熱忱提攜青年,悉心傳授先進的科學成果和思想作風。他是學貫中西、科教雙馨、高瞻遠矚、德高望重的前輩地學大家,他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哺育他的祖國和人民。他是廣大科教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時代造就了人物,而人物的活動又豐富了時代內容,在一個或幾個方面推動了時代和社會向前發展。王先生的經歷和事跡就是一個例證。
今天我們國家正處在最好時期之一,科教興國戰略開始實施,建設和諧社會和創新型國家任重道遠。迫切地需要人才和人物。我們和年輕的一代學子都要很好地學習和繼承王鴻禎先生和前輩師長們的高尚品德和傑出業績,將他們艱辛開創的科學和教育事業繼續推向前進,使其發揚光大。
( 注: 此文轉引自 《中國地質教育》2007 年第 1 期)
⑵ 高考能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嗎,該學校是幾本的,有2A嗎廣東能考嗎,難考嗎,收藝術生嗎
可以報考的,該校來在所有省份都屬自於一本。具體的不清楚你所在省份一本的相關的情況,你可以查詢你所在省份的歷年招考情況。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是大學本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由中國地質大學以前在北京的研究生院擴大規模而成的,和中國石油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情況類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很不錯,很適合學習,校本部的實力也比北京校區強,同時高校的一些專業實力很強,在世界和亞洲都屬於一流。祝願你一切順利!
⑶ 遼寧省考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學基地班至少多少分
是的,不過採取的是流動制,就是對於每次考試成績有一定要求,沒有達到專要求會被「踢出」基地班,而研屬究生階段的兩年也有個前提,就是必須在核心刊物至少發表兩篇論文,否則研究生就是三年才能畢業。。。。。。
有什麼問題你還可以問我,我是基地班08級的。
我可以幫助你,你先設置我最佳答案後,我網路Hii教你。
⑷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哪些不錯的教授
作為馬院同學,來回答一下我接觸過的地大優秀的文科教授。(地大各個門類的文科老師基本集中在馬院哦~)
嚴世雄老師,曾經教過我們倫理學,在社會科學領域的造詣令我映像深刻。
但是老師非常的和善,對同學總是很友好。
要是有什麼問題或者說疑惑,嚴老師總是鼓勵學生勇於和他交流。他還提倡學生要敢於質疑、勤於思辨,要在自我探索中進步。可以說,他手下的學生總是能從他那兒獲益良多。
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關於貫徹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情況的匯報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 王鴻冰
(2012年10月11日)
教育部檢查組:
首先,我代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和行政,對檢查組各位領導蒞臨學校指導檢查工作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
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60年來,學校歷經了創建、發展、搬遷、重建和振興的曲折辦學歷程。期間,1975年遷至武漢,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直接關懷下,在北京地質學院原校址恢復辦學。1987年成立中國地質大學,在京漢兩地相對獨立辦學並成為我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1997年首批進入「211工程」建設行列,2000年由國土資源部整體劃轉教育部管理。2005年大學總部撤銷,京漢兩地獨立辦學。2006年,教育部和國土資源部共建學校,並享有「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項目。目前,學校已發展成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相結合的多科性大學,是國家培養高層次地學人才的搖籃和產出高水平地學研究成果的重要基地。學校現有教職工1200餘人,全日制在校生1.6萬餘人,其中本科生8000餘人、研究生近8000人。今年恰逢建校60周年,學校不久將隆重舉行成立慶典活動。檢查組於校慶前夕蒞臨我校,不僅對我校貫徹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情況進行檢查,更是對學校事業發展和精神風貌的檢閱,必將給學校事業發展帶來有益的指導和幫助。
一、總體情況
學校黨委、行政認真貫徹執行《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直屬高校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意見》,不斷加強「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建設,健全和完善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確保決策制度的貫徹落實。凡屬重大決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運作事項均通過集體研究做出決定,確保決策效果的民主科學,有力推進了學校各項事業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一)「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健全
學校黨委、行政高度重視「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及配套制度的建設,先後修改完善「三重一大」決策制度33項,清理廢除9項。在此基礎上,學校認真研究制訂了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了「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總體要求、主要范圍、基本程序和保障機制。
學校建立並實行「三重一大」決策迴避制度,印發了《貫徹落實<廉政准則>和「十不準」的實施意見》、《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規定》、《黨員領導幹部防止利益沖突暫行辦法》和《機關黨員幹部廉潔自律工作制度》,對於涉及相關利害關系或其他可能影響公正決策的情形,參與決策或列席人員均做到主動迴避。
學校還建立了「三重一大」決策公開與查詢制度,印發了《黨務公開實施辦法》、《校務公開實施辦法》、《關於加強督查工作的通知》,推進黨務公開、校務公開以及決策報告和決策執行督查制度。除涉密事項外,「三重一大」決策事項均按規定通過會議紀要、文件、校園網、宣傳欄、校報等形式予以公開。
學校重視並發揮工會、教代會在學校重大工作事項中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作用。學校黨委專門研究並印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工會、教職工代表大會工作的意見》,讓廣大教職工特別是專家學者參與學校決策過程,確保與群眾關系密切的重大決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學校還制定了「三重一大」決策責任追究制度,把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作為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重要內容寫進領導幹部年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學校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把執行「三重一大」制度的情況,作為年度工作總結及述職述廉的重要內容。截至目前,未發現學校領導幹部有違反「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情況。
(二)「三重一大」決策程序規范
學校堅持將黨委全委會、常委會和校務會作為「三重一大」事項的決策形式,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通過全委會、常委會抓大事、把方向,行政通過校務會具體實施並負責教學科研等工作運行。黨委切實負起領導責任,校長依法獨立行使職權,領導班子團結共事、共謀發展。
學校重視並不斷健全決策程序,制定了《黨委全委會會議規則》、《黨委常委會會議工作規則》、《校務會會議工作規則》。這些議事規則對學校黨政主要會議的職責任務、出席人員、組織工作、會議記錄和紀要、決定事項的落實,以及會議文件立卷歸檔等均做出了詳細規定,為健全民主決策機制、規范集體決策程序和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三重一大」決策機制良好
學校堅持「三重一大」事項以會議形式集體研究決策,避免以傳閱會簽或個別徵求意見等方式代替會議決定。會議決策「三重一大」事項,堅持與會人數符合規定。黨委討論決定重要幹部任免事項必須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員到會,並保證與會人員聽取情況介紹、充分發表意見。會議表決嚴格按照規定,應到會成員超過半數同意才能形成決定。紀檢監察部門負責人、其他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根據會議議題內容列席有關會議。
學校研究決定「三重一大」事項,堅持一題一議,與會人員充分討論,黨政主要負責人集中與會人員的意見並提出結論性意見。會議決定的事項、與會人員及其意見、表決情況、結論等內容,均形成了完整而詳細的記錄並按規定存檔。
二、主要做法
近年來,學校在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學校黨政領導班子共決策事項123項。其中,黨委(常委)會決策事項65項,校務會決策事項58項;重大決策事項95項,重要人事任免10項(涉及23名中層以上幹部),重大項目安排12項,大額度資金使用6項(涉及金額579.99萬元)。
(一)加強學習,提高對「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認識
學校黨委重視「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學習,把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學校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作為學習的重點群體,促進領導幹部深入理解和主動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
學校把「三重一大」決策制度作為重要內容列入校、處兩級黨委中心組學習計劃,通過多種方式組織領導幹部學習討論。學校主要領導在中層幹部會、幹部培訓會等重要場合反復強調貫徹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重要性,其他領導在部署工作時也都強調有關要求。學校還採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多渠道的學習教育提高了各級領導幹部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自覺性和執行力,同時也強化了師生員工的監督意識。
(二)民主規范,保障重大事項決策科學合理
學校長期堅持科學民主決策,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凡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全局和廣大師生員工切身利益,依據有關規定應當由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定的重要事項,均被列入重大決策事項范疇。重大事項提交集體決策前,均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論證,廣泛聽取並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見。與師生員工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通過教代會或其他形式聽取廣大師生員工意見和建議。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重要事項,事先進行專家評估論證,技術、政策法律咨詢,提交論證報告或立項報告。一年來,決策與師生關系密切的事項吸納教職工意見301條,決策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事項前召開專家委員會會議8次。
重大事項確定議題前,我和鄧軍校長先進行充分溝通,再提交會議研究決策。會議研究重大事項時,與會人員充分討論,提出明確意見並說明理由。這樣既發揚了民主,又進行了集中,一旦形成決議即按責任分工抓緊落實。
需要指出的是,學校在「十二五」規劃編制過程中對規劃的主題主線、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等廣泛地聽取和徵求意見。不僅班子成員通過暑期學習、黨委常委會等形式多次進行專題研究,還在全校范圍內充分徵求教師、學生、各二級單位、民主黨派、離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意見,特別是公開徵求了全體教授的意見。「十二五」規劃經過近一年的起草編制,最終由教代會審議通過,充分體現了學校重大事項決策的科學與民主。
(三)嚴格程序,保證重要人事任免公開公正
學校堅持黨管幹部原則,嚴格執行幹部選拔任用有關規定,不斷完善幹部選拔任用程序,全面實行處級領導崗位公開競聘,收到了較好效果。學校幹部聘任工作逐步實現程序化、規范化,體現出「四新」和「四強化」特點。「四新」即:一是在教學單位的處級崗位聘任中增加競聘答辯環節;二是在競聘答辯環節採用排序計分方法;三是採用函詢方式徵求紀委對擬任用幹部的意見;四是將科級幹部作為處級後備幹部納入幹部管理工作范圍。「四強化」即:一是強化細節,充分醞釀討論,制定縝密工作方案;二是強化程序,規范操作,保證過程公平、公正和公開,增強聘任工作公開性和透明度;三是強化民主,堅持民主集中,充分聽取多方意見;四是強化實績,以素質論人才、以實績用幹部,把政治素質、工作能力、工作業績作為衡量幹部的主要標准。
2011年上半年,學校集中開展了新一輪處級崗位聘任工作。期間,發布公告8次,發布處級幹部擬任職公示7次,召開專題研究幹部問題常委會7次。任命的實職處級幹部136人,均經過黨委常委會集體研究決定,並在任命前書面徵求了紀委意見。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還就幹部任免事項書面徵求紀委意見18人次。
(四)充分論證,確保重大項目安排科學合理
學校重大項目安排的決策均嚴格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保證了決策的科學合理。
在基本建設方面,學校根據「校園建設發展規劃」組織實施基建項目。基建部門組織專家評估論證後提出項目選址、定點等初步意見,報校務會研究決定後進行前期手續辦理等工作。在設計方案選擇上,學校遵循「尊重設計、准確定位、集體決策」原則,由設計單位出具多套設計方案,由校務會集體研究並最終確定。學校「十一五」期間完成的綜合科研樓、逸夫實驗樓、交流中心配套樓、綜合游泳館等項目均獲「北京市建築結構長城杯」金獎或銀獎,受到廣大師生一致好評。
在物資設備采購方面,學校對凡入圍中央國家機關政府采購信息類產品嚴格執行政府采購協議供貨、定點采購和網上競價制度,對其他非通用設備採取公開招標方式進行采購,資金節約率在10%以上。學校成立了由主管校領導任組長,財經、審計、紀檢、資產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公開采購領導小組,批量或單價5萬~50萬元的設備由領導小組按照政府采購規定進行采購,50萬元以上由學校委託資質、信譽、服務良好的招標公司以公開招標方式進行委託采購。學校在設備采購過程中,重點做好3方面工作:一是關口前移,把好儀器設備入口關。10萬元以上設備須經專家集體論證、部門層層把關、主管校領導審批等環節。二是陽光運作,把好儀器設備選擇關。資產部門參與采購全過程,其他部門介入,紀檢部門全過程監督。三是細致入微,把好儀器設備驗收關。近年來,學校物資設備采購工作始終堅持規范運作,未收到任何投訴和舉報。
在合作辦學方面,學校與境內外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的合作均以互惠共贏為基本原則,緊扣學校實際,確定合作方向和領域。一年來,學校與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5家國內單位簽署了合作協議,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續簽教育合作協議並合作開設工商管理(地球科學與商務方向)「2+2」國際班,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與美國內華達大學簽署合作協議。這些對外合作事項均經過黨委常委會或校務會討論決定。2011年11月,劉延東國務委員見證了學校與納米比亞大學、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三方簽署合作備忘錄以及學校與納米比亞大學創建孔子學院意向書。
(五)加強監管,確保大額度資金使用安全規范
學校重視財務管理、預決算制度建設,嚴把預算關,集體決策大額資金使用事項,不斷規范大額資金使用程序,先後印發了《財務管理制度》、《資金審批制度》、《內部審計規定》等規章制度,並將財經制度匯編成冊。
根據教育部批復的學校年度預算「一下」控制數,校內部門預算編制須經過「兩上兩下」程序。預算草案提交校務會充分討論並進行修改,報黨委常委會審議後執行。每年年終,校務會均專題審議學校年度決算報告。
對預算調整事項、預算機動費和追加預算的審批,由財經部門根據各部門提出的預算調整內容(包括調整原因、項目情況、調整金額等)進行匯總,按照「三重一大」規定和《資金審批制度》報黨委常委會或校務會決策後執行。此外,根據教育部要求,學校認真組織開展了科研經費自查並形成報告上報教育部,校務會還就加強科研經費管理進行了專題研究。
學校加強內部財務管理和監督,實施財務信息公開,每年向教代會報告年度財務預算執行和決算情況。另外,學校還加強內部審計,對5萬元以上修繕及基建項目均實施審計,確認大額資金支出的真實性、准確性,確保資金使用安全。
三、成效與體會
學校黨政高度重視「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貫徹落實,始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力提升領導班子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能力和水平,確保權力的陽光運行,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一是形成特色制度體系。學校始終堅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建立了「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機制、議事規則和監控機制,按照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要求,逐步完善了具有學校特色的「三重一大」制度體系。二是顯著提升制度執行力。學校始終堅持把提升制度的執行力作為關鍵環節,明確責任主體、責任內容、責任分工、考核方式和責任追究的具體內容,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了「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有效落實。三是促進學校事業協調發展。學校始終堅持把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與加強學校科學管理相結合,與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相結合,實現了重大決策事項的民主決策、科學決策,使學校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四是有效推進和諧校園建設。學校始終堅持依法治校、陽光治校的理念,積極推進黨務公開、校務公開,堅持以人為本,認真傾聽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監督,維護群眾利益,和諧校園建設成效明顯。
在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實際工作中,我們深切體會到:實施「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是教育部黨組貫徹落實中央要求,著力推進高校科學民主決策、促進高校科學發展做出的重要決定;「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執行,有利於推進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落實、增強領導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和治校理教能力,有利於加強黨員幹部的教育管理、規范權力運行,有利於健全決策和監管機制、保障師生員工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是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根本,制度及程序的不斷健全是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保障,認真落實決策事項是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關鍵。
四、不足與建議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學校在貫徹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方面與教育部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全面推動校內各二級單位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有待進一步加強;二是全校范圍內「三重一大」制度的學習、宣傳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
為進一步推動「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在部屬高校深入落實,我們建議:第一,通過此次檢查,要及時總結部屬高校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經驗並加以推廣。第二,進一步加強「三重一大」決策配套制度建設,最好能制定下發部屬高校二級單位,特別是學院層面貫徹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指導意見。
尊敬的檢查組各位領導,我們將以此次檢查工作為契機,緊緊圍繞學校中心工作,以對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事業、對廣大教職員工高度負責的態度,進一步做好學校「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貫徹執行,為學校事業的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以優異成績迎接建校60周年和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謝謝大家!
⑹ 參加中俄哈蒙四國大阿爾泰地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告
張照志 劉永團
一、會議概況
(一)會議背景
2010年9月12日~22日,國家305項目辦公室組織的中國地學領域研究新疆及「大阿爾泰地區」的地質礦產的專家赴哈薩克東哈薩克州烏斯季市,參加由哈中俄蒙四國共同召開的「大阿爾泰成礦省」國際學術討論會。
中國代表團參會代表共24人,分別由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家305項目辦公室」、新疆生態地理研究所、新疆阿勒泰地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等單位的領導、專家和博(碩)士研究生生組成。雖然是第一次參加中亞地學領域的國際會議,多數中國專家認為本次會議比預想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友好的學術交的同時,初步了解了哈薩克地質科研機構和工作條件,中國專家、教授與來自俄羅斯、哈薩克的同行之間建立了廣泛的密切聯系,為國家305項目研究團隊開展多層次中亞國際合作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會議取得了滿意成功。
(二)阿勒泰地區參會情況
2010年3月,應國家305項目辦邀請,張照志、張濤、劉永團、王雯婧4人向哈薩克東哈州會議組委會提交了3篇英文論文摘要。4月,組委會邀請論文提交者參加會議。4月26日,張照志專門向地委副專員、行署常務副專員劉頌東,地委委員劉斌提交了《關於參加哈薩克國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請示》,27日批復同意參加。
9月13日~17日,阿勒泰地委副秘書長、研究員張照志同志帶領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3位博(碩)士研究生參加了此次學術研討會(附件一)。參會費用由「新疆阿勒泰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可利用性研究」項目中列支。
阿勒泰地委副秘書長、研究員張照志提交了名為《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研究》的論文、摘要及多媒體,並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做了主題發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1名博士,2名碩士研究生提交了2篇論文,摘要及展板等會議材料(附件二)。此次會議為阿勒泰地區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提供了寶貴的礦業基礎信息資料。向周邊國家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等宣傳了阿勒泰地區礦業經濟發展情況,也為完成利用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等相關研究項目奠定了基礎。
二、取得成果
本次哈中俄蒙國際「大阿爾泰地質學術會議」是中國代表團首次參加的中亞地區地學領域學術會議,也是新疆305項目研究團隊第一次組團展示中國學者研究中亞的研究成果,通過學術會議了解哈薩克、俄羅斯、蒙古等國研究中亞的地學動態和研究成果,搭建中亞地學研究國際合作的平台。本次研討會收集到豐富信息和資料,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認識,為阿勒泰地區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以及地區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參加此次國際學術會議取得預期效果。
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主題為:亞洲中心大阿爾泰地區獨特的稀有金屬、金、多金屬多樣性與聯系。會議地點在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市的阿爾泰科技園。共設置了4個主題學術報告:①礦床及成礦規律;②區域地質及地球動力學;③方法、技術、成礦預測及找礦實例;④礦產資源、生態、經濟和管理。此次會議以地學主題研討為主,礦產資源經濟、生態環境等為輔。中俄哈蒙4國專家學者發表所從事的研究領域主題發言及討論。
阿勒泰地區代表團提交的3篇論文屬於第4個主題報告內容(附件1,2,3),涉及礦業經濟及組織機制學術研討的范疇。論文收錄於會議公開出版的「大阿爾泰-中亞獨特的稀有金屬-金-多金屬成礦省」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取得了如下成果:
1.對阿勒泰地區礦業經濟,「走出去」利用周邊國家資源等地區關注的問題在會議上進行了研討,達到了宣傳阿勒泰地質、礦業經濟發展現狀、利用周邊國家資源等方面的目的。張照志研究員做了題為《中國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研究》(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Mining Special Area of Altay Prefecture in Xinjiang, China)的主題發言,與會專家學者對阿勒泰地區礦業經濟發展頗感興趣。原定為15分鍾的發言,延長至半小時。從研究員的學術研討視角,而非行政管理人員的角度,主要對阿勒泰地區資源、區位區情、生態環境等進行了深入闡述,提出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特區建設的礦產資源基礎等6大基本要素。在空間布局上提出有步驟地建設4大礦業園區的規劃。最後闡述了特區建設有關組織領導等8方面的保障措施。哈方等國專家學者對阿勒泰地區礦業投資環境及政策進行了討論與研討。
張濤博士研究生等做了《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與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資源勘查合作機制研究》(Study on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for Altay Prefecture with Its Adjacent Regions in Neighbouring Countries)主題發言。劉永團碩士研究生等展出了《新疆阿勒泰利用毗鄰哈薩克地區礦產資源的可行性研究》(Study on Feasibility of Utilization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Adjacent Regions of Kazakhstan by Altay of Xinjiang)展板。
2.了解大阿爾泰區域地質、成礦規律、地礦經濟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動態及方向,對阿勒泰地區成礦規律、找礦、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哈薩克和俄羅斯地質專家學術報告可以歸納為10個方面:①礦區阿爾泰黃鐵礦-金-多金屬成礦省地質背景、成礦條件、成礦作用、礦床分布規律和找礦前景;②大阿爾泰地區構造建造、深部構造、變質變形、變質相石炭系-泥盆系地層對比、劃分;③礦種上除了有金、銅、鉛鋅、銅鎳、稀有金屬外,關注稀土、稀散元素礦床等,還有黑色頁岩(板岩)的綜合利用,而且注意了在黃鐵礦-金-多金屬成礦帶注意鐵礦帶的找礦;④大阿爾泰地區地震與深部構造、岩漿作用、構造動力學、年代學、同位素、稀土地球化學;⑤遙感、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學探礦、綜合找礦方法、預測參數、找礦標志、找礦前景,成礦預測等;⑥選礦技術方面有金砷礦石生物氧化技術、放射性方法選金的硫化物礦石;⑦資源綜合利用和礦床的經濟技術評價;⑧注意到采礦過程中生態監測和減少採礦對環境的負面影響;⑨注意到采礦選礦中造成的跨鏡污染問題和對策;⑩礦業企業人員社會保障問題。上述研究對阿勒泰地區從事相關研究的企業、科研院所、地質隊等所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也對國土資源管理等政府機構編制相關規劃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如第③個主題研討關注稀土、稀散元素礦床等,哈俄兩國的研究成果對阿勒泰地區稀有金屬找礦具有參考作用。還有,資源綜合利用和礦床的經濟技術評價同樣對阿勒泰地區開展相關研究也將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等。
3.收集了一些的資料,了解了中俄哈蒙四國有關地質、成礦規律等方面的情況。收集了大會論文集、多媒體等大量資料。特別是在哈薩克,系統收集了第30~33屆國際地質大會哈薩克代表團論文集。主要有:
(1)1996年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北京),出版《哈薩克地質礦產》論文集,主要內容包括:哈薩克共和國礦產資源,成礦規律及特徵,煤炭盆地、石油、鈾等能源資源前景,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床,稀有金屬礦床,地下水,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學等。
(2)2000年第31屆國際地質大會(巴西),出版《哈薩克地質與礦產成因》論文集。主要內容包括:哈薩克共和國地質與經濟,區域地質、地球動力學、成礦學,礦床地質和有機可燃礦產,水文地質學和地質生態學,地質調查方法與技術等。
(3)2004年第32屆國際地質大會(義大利),出版《哈薩克地球科學》、《裏海及鹹海地區地質》論文集。前者收錄了50篇論文。主要內容包括:地質服務和礦產資源,地質、地球動力學,礦床成因、礦床、模式、方法、技術、水文、地球安全與保護等。後者收錄了來自亞塞拜然、伊朗、俄羅斯、土耳其、烏茲別克等國的地學論文,主要包括地質、地球動力學、礦物學、水文、現代地質作用、生態和地震監測等內容。
(4)2008年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挪威),出版《哈薩克地球科學》和《中亞成礦域》論文集。前者主要內容包括8個部分:區域地質、地球動力學、礦物成因、地震、特殊成礦作用、礦床、油氣礦產成因、礦物原料基地、勘探技術與數學方法、地下水、生態、地質遺產等;服務和礦產資源,地質,地球動力學,礦床成因、礦床、模式、方法、技術、水文、地球安全與保護等。後者收錄了哈薩克、俄羅斯、塔吉克、烏茲別克等國的地學研究論文,包括5個部分:中亞成礦的主要問題、多金屬與銅、金及稀有金屬、鈾及其他礦種來論述中亞成礦域的主要特徵。
另外,此次會議也鍛煉了隊伍,培養了人才,為今後參加類似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積累了經驗。
三、認識建議
(一)幾點認識
1.哈方通關環境有待改善。中方代表團在吉木乃口岸通關時,哈方海關、邊檢等管理人員對中方人員有意刁難。9月13日中方代表團乘汽車處從吉木乃口岸出境,哈方海關不允許過關,找汽車手續不全的問題等。經過了近9個小時滯留,最後到晚上7:30才放行。從齋桑縣出發連夜驅車600多公里,14日凌晨5:00才到烏斯季賓館。
2.雙方語言交流不暢。國際學術主題發言需要英文,但哈方及俄方專家主要以俄語演講,對中方帶來諸多不便。蒙古由於會議經費困難,參會專家相對較少。論文集中的情況也是如此,其中大多數論文摘要為俄文,造成中方人員交流困難。加之哈方翻譯人員幾乎為非地質專業技術人員,且非常年輕。語言障礙對此次學術交流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影響了學術交流的有效性。
3.會議組委會高度重視研討會。會議組委會高度重視此次學術研討會,凸顯哈方對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重視。哈方派出能源礦產部副部長兼地質礦產委員會主席、地質資源科學院院長、教育科學部科學委員會主席參與組織會議並參加會議,會議規格高。東哈州州長、烏斯季市長都參加會議,東哈州立科技大學、東哈州地質與生態研究所、哈薩克地質礦產科學院和東哈州勘探公司抽調多名專家參與會議組織,東哈州政府和烏斯季卡緬諾爾戈爾斯克市政府參與協調。會議安排在東哈州烏斯季阿爾泰科技園召開,8天前哈俄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同一間會議室舉行會議。學術氣氛和設施滿足學術會議需要。往返會場與代表團住地烏斯季賓館之間,以及代表團集體活動的交通一直都安排大巴接送,並有警車開道,方便了參會代表的開會和生活。
4.會議接待規格高,對中方代表團非常重視。一方面,這與國家305項目辦公室前期所做的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有關。另一方面,我國對大阿爾泰地區地學研究投入大,研究人才多,成果豐富有關。會議期間,組委會專門安排了歡迎晚宴,為與會代表表演了具有哈薩克民族特色的歌舞。為了表達對中發代表團的尊重,哈方還專門安排了中國的舞蹈,令中方代表團成員感動。
從各位參會代表體會哈薩克國家目前還沒有完全脫離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物價相當於中國的4~5倍,普通人民並不是很富裕。但是會議組織者,動員多家國家級礦業企業贊助會議,包括哈薩克國家礦業公司合作股份公司「Tau-Ken Samruk」,Kazzinc礦業有限公司和Kazakhsta勘探公司等多9家公司,使得會議注冊費降低到30美元,使得老專家和學生代表費用也大幅度地降低。
5.論文報告稍顯欠缺。就學術論文等交流成果而言,中方代表團提交的論文數量較少,學術報告只有7個,研究內容專而不寬,綜合性不強,多屬於純學術文章。尤其缺乏大成礦區帶的找礦評價、找礦方法、成礦預測、采礦、選礦技術等方面的文章。研究礦種局限於銅鐵多金屬等。但中國學者提交的論文採用的測試數據新,年代學、同位素等研究較為深入且較新,反映出中國對基礎地質研究投入大。而哈、俄地學專家的報告內容雖涵蓋了傳統的地質勘探、礦業所有工作內容,但是數據大多是2000年左右的數據,數據相對陳舊。
6.會議代表年齡結構有所差異。中方代表團專家學者各年齡段的都有,年齡結構較合理。而哈、俄、蒙3國科研人員的年齡偏大,特別是40歲以下的專家很少。這與這些國家對地學投入較少、科研人員待遇較差有關。據了解,很少地學科研人員因無法忍受地學研究的過低待遇而流失到待遇較高的領域或行業。
7.資料收集難度較大。在參會過程中,阿勒泰代表團想收集有關東哈州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最新資料及相關數據,難度很大。我們也到了該市兩家大的圖書館,准備購買有關書籍,但均沒有如願。為此次活動留下了些許的遺憾。
(二)對策建議
1.建議阿勒泰地區地勘單位、礦業企業等機構參加類似的地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大阿爾泰成礦帶橫跨阿勒泰地區,成礦條件好,找礦潛力巨大,大阿爾泰學術研討會所研討的內容多為基礎性地學研究,同時涵蓋了找礦方法、預測、經濟技術評價、環境保護等內容,這些研討主題為阿勒泰地區找礦提供參考和借鑒。同時,為提升阿勒泰地區地學研究水平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台。
2.建議阿勒泰地區重視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的信息化建設。利用對周邊國家的考察、研討等活動,收集整理積累周邊國家資源、政策、市場等方面的資料與信息。形成系統的、動態的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的基礎資料和信息系統。為阿勒泰地區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提供基礎支撐。
3.爭取由阿勒泰地區組織召開「大阿爾泰」地學國家學術研討會。屆時,可集聚中俄哈蒙四國知名地學研究專家學者齊聚阿勒泰地區,對阿勒泰地區地質找礦、礦業經濟等進行研討。組織召開這樣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對於阿勒泰地區並非難事。但對宣傳阿勒泰、促進阿勒泰地區地質找礦實現突破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4.建議阿勒泰地區以此國際學術研討會為平台,建立良好的招商引資渠道。把阿勒泰地區需要招商引資的項目通過展板的形式公布,便於周邊國家有關投資者參考。重點是為大阿爾泰地區周邊國家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及地學科研工作的合作提供一個交流和溝通的平台。
四、致謝
在辦理出國手續以及參會等過程中,得到了國家305項目辦公室王寶林主任、王小文處長等領導的幫助。參加此次會議得到了阿勒泰地委副書記、常務副專員劉頌東,地委委員劉斌,地委委員、秘書長曾舒拉等領導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阿勒泰地委副秘書長陳祺在與哈方的聯系方面給予了中方代表團大力的幫助。阿勒泰地委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李富強對此次活動給予熱情幫助。阿勒泰地委辦林艷峰副主、李玉瑛科長、吳廣平科長、趙江澤副科長、陳新遠秘書等也給予代表團大力幫助。阿勒泰地區外辦在辦理出國手續方面給予了代表團的大力支持。中方代表團在經停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期間,縣委、政府,吉木乃口岸,海關,邊防等單位非常重視,為代表團提供了食宿、通關、協調等方面的便利。同時,也得到了阿勒泰地區第六批援疆幹部的幫助,在此一並致謝!
附件
附件1會議議程及人員名單(略)
附件2東哈薩克州及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市簡介
一、東哈薩克州
東哈薩克州(簡稱東哈州),是哈薩克的14個州之一,位於哈薩克東部,面積28.33萬平方公里,轄15區、10市。東哈州北與俄聯邦的阿爾泰邊疆區接壤,西北與哈薩克的巴甫洛達爾州相鄰,西與卡拉干達州相鄰,南與阿拉木圖州相連,東和東南與中國交界,該州面積列哈薩克地委,人口則為第二。人口密度小於5.8人/平方公里,自然條件(地形、氣候、土壤)的巨大差異使得東哈州一些地區人口分布很不平衡。2008年約163萬人,其中哈薩克族和俄羅斯佔90%以上。
東哈州的自然景觀豐富,有荒漠、原始森林、永久冰川和高山。地貌大部分為高山丘陵,期間有盆地和河谷分布。水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是額爾齊斯河、烏爾巴河等,還有許多高山河流及高山湖泊,但是西部和西南部地區河流較少,流入阿拉湖和巴爾喀什湖盆地的河流在夏季時常變淺和乾涸,此外,哈薩克的大型湖泊也多位於東哈州,如阿拉湖(面積2650平方公里,水深45米)、薩琴克科爾湖(736平方公里)、馬爾卡科爾湖(455平方公里,水深27米)及齋桑湖,後者繼而沿著額爾齊斯河河床形成了哈薩克最大的水庫-布赫塔爾馬水庫,水面總面積達5500平方公里。此外,東哈州還有舒里賓和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兩個大型水庫,額爾齊斯河是世界大型河流之一,它發源於們股阿爾泰山脈的西部支脈,總長4300公里,其中1700公里在哈薩克境內,匯入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鄂畢河,流經東哈州的幾乎整個河段都能通航,東哈州的另一優勢是有利的地理位置,許多過境鐵路線和航空線通過這里,將中亞與西伯利亞地區連接起來,自古以來塞米巴拉金斯克市就是中國、俄羅斯和中亞之間的交通樞紐。
東哈州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20~-16℃,7月份平均氣溫20~23℃,但在東北部的山區最低氣溫可達-55℃。東哈州西部地區冬天常見暴風雪,夏天常起沙塵暴,全州的降水也極不平衡,年均降水量300~500毫米。
東哈州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和旅遊資源佔有重要位置。礦產資源中有色金屬儲量大,多金屬的共生礦多。東哈州是哈薩克少有的資源富集區,特別是礦產資源豐富,儲備了全國51.5%的黃金礦、65.6%的鉭、鈮礦、47.9%的銅礦、47%的鋅礦、27%的鉛礦、37%的鐵礦、27%的鉬礦。有金屬礦120個,非金屬礦308個,年產有色金屬70萬噸。東哈州尤其是東北部的阿爾泰地區是重要的金屬成礦區。森林面積349.9萬平方公里,木材總蓄量為1.74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一)。建立有馬爾卡科爾湖自然保護區、西阿爾泰斯克保護區等。
礦業方面。從蘇維埃政權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開始,東哈州就成為前蘇聯高度發達的工業區之一,采礦冶金聯合體仍是東哈州的經濟基礎,哈薩克出產的所有鎂、和鎂合金、鋅、鎘、鈦、精煉銀,97%的黃金、86%的鉛,40%的銅精礦及許多稀有和稀土金屬都產自東哈州的有色冶金企業,該行業產值佔全州產值的一半以上。鈹及其製品加工在世界上也享受盛譽。
二、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市
東哈州州府,1999年人口31萬人。1720年作為烏斯季卡緬納亞要塞而興建,1868年起稱市。位於哈薩克東部,魯德內阿爾泰山麓、烏爾巴河與額爾齊斯河的匯合處。機場可起降國際航班。距首都阿斯塔納1038公里。該市是哈薩克有色冶金中心,有大型鉛鋅和其他稀有金屬煉制廠。食品工業也比較發達。是哈薩克重要工業中心之一。這里有哈薩克大學、科技大學等高等學府。
在考察活動中發現,烏斯季卡緬諾爾戈爾斯克市沒有寬闊的馬路、鱗次櫛比的高樓、繁華的市場,但是城市建築物整潔,花團錦簇,植被繁茂,噴泉雕塑應有盡有,寬闊的額爾齊斯河河水清澈,微微翻波浪,除了語言障礙,一切都顯得清爽宜人,參會的中國代表都感覺,這是個宜居的中等城市。這是一個既有遵循傳統懷舊,又有文化底蘊很深的城市。承載著中亞文化傳承,經濟發展的宜居城市。城市管理也很有特色。
附件3英文論文(3篇)(見論文著作篇)
附件4部分會議及活動照片(略)
⑺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是專科還是本科呀 高考大約要多少分呀(藝術類考生)
本科,而且相當火,比較難考,不過藝術類不清楚是否和普通理科類一樣。
⑻ 作者生平年鑒及與所在科研組參加學術活動及主要論著目錄
1932年生於廣州,祖籍福建上杭。6歲就讀於廣東潮州大埔旅潮小學,1942年潮汕淪陷於日寇,逃難回福建上杭,就讀於縣中心小學,1944~1946年就讀並畢業於上杭縣立中學,1946年隨母親回廣東潮州,考入廣東省立金山中學高中,1948年北上尋父。1948~1949年秋轉學河北省立高中,畢業後考入國立清華大學地學系地質學組,1952年提前畢業分配於長春地質學院。在地質系普通地質學教研室任助教,師從張壽常教授學習並任構造地質學助教,1956年起開始講授普通地質學,並晉升為講師。1956年8月以進修教師身份被學院派往南京大學地質系師從蘇聯專家麥爾庫洛夫及中國導師郭令智教授。1958年完成進修畢業論文《浙西於潛昌化上奧陶統復理石建造的發現》。
1959年,在導師郭令智教授的指導與鞭策推薦下,以個人進修畢業論文為基礎,與關尹文、顧寶榮合作寫成《皖南浙西上奧陶統復理石建造的發現》一文,發表於1959年《地質學報》。
1958年秋回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任教,講授普通地質學及構造地質學。
1959~1963年在黃汲清院士指導下,協助崔盛芹教授主編東北三省與河北北部大地構造圖(1∶50萬)。
1964~1973年在長春地質學院任教,參加大慶油田乾安地區的教學科研實踐。
1973年仍在長春地質學院任教,赴遼西朝陽地區「開門辦學」,講授「構造地質與地質力學」。
1974年7月調回廣東、在廣東地質學校任教改組組長,講授古生物及地史學。
1976~1980年調佛山廣東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參加1∶50萬廣東省地質力學編圖(全國第52項重點項目地質力學編圖廣東分幅),任主編,晉升為高級工程師。
1981年響應教師歸隊號召,調入中山大學地質系,講授普通地質學、區域構造學,與黃玉昆教授共同培養構造地質學(新構造學)碩士研究生。
1982年轉為中山大學副教授。
1982年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所刊》(3期,P179)發表《廣東的北西向構造》。
1983年參加地礦部重點項目南嶺項目子課題《南嶺區域構造研究》,與廣東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合作開展廣東蓮花山斷裂構造研究,在廣東首次系統研究韌性剪切帶。
1984年上述南嶺項目獲地礦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本人進入受獎名單。同年,受地質出版社教材編輯室委託,由陳書田推薦擔任外國教材引進翻譯,主譯《自然地質學》(上、下冊)全書約60萬字。
1985年晉升為中山大學地質學教授。任區域地質教研室主任、廣東省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1986年在《熱帶海洋》(2期,P3~11)發表《中國東南陸緣帶及其鄰近海域中生代晚期·新生代的裂陷作用》。
1986~1989年代表中山大學地質系參加國家重點項目第54項(油氣勘探)三級課題(75-54-01-02-04)「江南古陸及鄰區構造演化與古生代含油氣盆地的研究」,任課題負責人。參加單位有中山大學、貴州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中國地質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北京大學、成都地質學院、南京大學、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浙江大學。1989年在江西南昌召開了協調會議、會議上產生了編寫總報告的寫作班子,由本人擔任課題總報告負責人,該報告於1990年3月下旬完成,並通過了評審鑒定。
1989~1992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東雲開大山區域構造研究」項目負責人。
1988~1993年參加任紀舜院士主持的IGCP321—《特提斯的演化與亞洲的增生》項目學術活動,先後赴蘇聯貝加爾、韓國、日本等國作地質考察。
1990~1993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49070130)「雪峰古陸加里東期的構造性質和構造演化研究」項目負責人。
1991年與董樹文合作在《中國區域地質》(3期,P262~271)發表《試論構造相,構造相系和構造相序列》。
1991年與研究生合作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所刊》14號發表《廣東蓮花山斷裂帶中新生代多期復合變形變質帶的基本特徵及其形成機制的探討》。
1991年與吳起俊,吉雄等合作在《Tectonophysics(構造物理)》(197卷,72-4期,P257-269)發表《Meso-cenzoic Tanhrogeny and diopersion i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south-east China and the adjacent seas》。
1992年3月23~25日在大州中山大學主持南海及其鄰區地體及特提斯演化會議,任紀舜院士、柳淮之教授、滕吉文研究員到會指導。
1992年赴日本京都參加第29屆國際地質大會,在高知縣地質學會作學術報告。
同年任中山大學地學院學術委員在反學術腐敗反剽竊中與保護主義者斗爭。
1993年與馬文璞合作發表《雪峰古陸(西南段)的構造演化與古生代油氣盆地的疊加改造》一文,見:《江南-雪峰地區的層滑作用及多期復合構造》(地質出版社),P148~181。
1993年丘元禧、陳煥疆主編出版《雲開大山及其鄰區地質構造論文集》(地質出版社),共赴海南島協助指導朱夏院士的博士生野外實習。
1994年在《安徽地質》(4卷,1-2期)發表《從梵凈山飛來峰到蘭田構造窗》。
1994年與研究生合作在《中國區域地質》(12期,P258~267)發表《中國東部及鄰區中新生代大陸邊緣性質的討論》一文。
1996年丘元禧、李平魯、染慧嫻合作在《廣東地質》(11卷,3期,P10~16)發表《南海北部及台灣海峽晚白堊世—新生代大陸邊緣構造演化和構造性質》。
1996年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擔任T391地質觀察路線領隊帶領法、日及非洲與會代表考察雲開大山斷裂變質作用,與彭少梅、張伯友等合著中、英文《雲開變質地塊地質特徵與演化》(《Geological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the yunkai metamor-phic Block》)。
1997年應美國蒂芬諾教授邀請赴美鹽湖參加美國地質學會年會,並在內布拉斯州林肯大學作學術講演。
1997年在《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3期)發表《Some Problems about Cathagsia》。
1998年在《地質力學學報》(4卷,1期,P1~12)發表《論構造復合》。
1999年與張渝昌、馬文璞合作寫成《雪峰山的構造性質與演化》專著,由國家科委學術著作出版基金及中山大學出版基金資助出版。
1999年鄒和平、王建華、丘元禧完成《廣東沿海區域構造專題研究報告》(未刊稿)。
2000年3月在《地質力學學報》(6卷,1期,P33~41)發表《論構造篩分》。
2000年5月在《中國區域地質》(19卷,2期,P175~180)發表《華南古特提斯東延問題的探討》。
2001年3月在《地質力學學報》(7卷,1期,P1~8)發表《似新華夏式伸展盆海系的基本特徵及其形成演化的力學機制》。
2001年12月在《地質力學學報》(7卷,4期,P335~345)發表《中國及其西南鄰區新生代NW向扭動構造體系的成生發展和形成機制》。
2002年3月在《地質力學學報》(8卷,1期,P1~14)發表《區域性南北向構造帶和全球經向構造體系》。
2003年9月在《地質力學學報》(9卷,3期,P220~230)發表《特提斯構造帶和星球級緯向構造體系》。
2003年在中山大學地球科學學系招10名在職研究生。
此外,2003年與上海地震局合作代表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新生代地質研究組與張珂教授一起合作開展浙北地區區域構造格架與活動斷裂研究,完成研究報告(未刊稿)。
2005年起通過廣東省婦聯兒童部向粵北樂昌縣捐資助學,每年捐助六名單親子女上學。
2006年3月出版專著《地質力學與板塊構造學———比較·聯系·前瞻》(地質出版社)。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9年7月被中國共產黨中山大學黨委會組織部評為優秀黨員。
2009年11月廣東省婦女聯合會兒童福利部授予「關愛母親、溫暖兒童」的愛心人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