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大學新星石油
⑴ 青年地質科技獎的授予情況
到目前為止 ,475名優秀青年地質工作者獲此殊榮,其中授予金錘獎95名,銀錘獎380名。同時有21名金、銀錘獎獲得者榮獲了中國青年科技獎。「青年地質科技獎」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學會的品牌,在地質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獲獎者絕大多數已成為地質科技工作的骨幹。(下附部分獲獎者名單)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1989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5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毛景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石彥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建潮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學技術委員會 董樹文 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銀錘獎 (1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安建 長春地質學院 馬昌前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李小彥 西安煤炭科學研究院 李長江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李繼江 山東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質大隊 李榮清 湖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汪振文 新疆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張 韜 寧夏地礦局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明泉 蘭州大學地質系 張哨楠 成都地質學院 張德潤 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楊閩中 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院 羅 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黃紹甫 廣西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 聶風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綜合研究地質大隊 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1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石崑山 河南省地礦廳第三地質探礦隊 湯良傑 地質礦產部西北石油地質局 吳景勤 核工業總公司華東地質勘探局 陳 駿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國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徐學純 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 晏建國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南地質勘查局 317 銀錘獎 (31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渝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王會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地質研究大隊 王英民 成都地質學院 王鶴齡 湖北地質實驗研究所 劉金山 湖南地礦局 405 隊普查分隊 劉蒙華 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 華佑南 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學石油地質系 朱儒峰 內蒙古地礦局第二區調隊一分隊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吳澄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張超群 廣東茂名礦產公司 李乃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隊 周 翊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勘查及城鄉建設工程系 林暢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羅先熔 桂林冶金地質學院 鄭國東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侯建軍 北京大學地質系 段太忠 江漢石油學院地質系 郝梓國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報編輯部 欒文樓 河北地質學院 殷躍平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屬總公司北京地質研究所 耿 弘 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閻子忠 寧夏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 黃建閩 建設部綜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蔣少涌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學地質系 戴鳳岩 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3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9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陳踐發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龐忠和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熱研究室 侯增謙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礦局第七地質隊 趙文智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徐錫偉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郭英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 黃潤秋 成都地質學院工程地質研究所 溫 寧 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銀錘獎(30名以姓氏筆劃排列)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 劍 地礦部成都地質研究所 王恩志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礦局 215 隊物探分隊 韋星林 有色總公司江西地勘四隊三分隊 甘盛飛 沈陽黃金學院地質系 曲國勝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任書才 河北省地礦局第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劉代志 中南工業大學地球物理勘察新技術研究所 劉樹文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杜楊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研處 李延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邱小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區劃室 何思為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探工系 汪東波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張光輝 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 陳衍景 北京大學地質系 邵益生 建設部城市地下水資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羅 強 西南石油學院 周平根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國土地質研究室 周永章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 胡 凱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郜建軍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賀安生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黃運飛 中國兵器工業部勘察研究院 藍先洪 地礦部海洋地質研究所 賴旭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軍 水利部能源部長江勘測技術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學 (北京)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5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宗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朱立新 地礦部物化探研究所 吳吉春 南京大學 周瑤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永飛 中國科技大學 姜欽華 北京大學地質系 胡聖標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郝 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秦四清 中航勘察設計院 舒 航 中國礦業大學 銀錘獎 (共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 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於青春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方維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總隊 王 駒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王 清 長春地質學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質研究所 馮慶來 中國地質大學 任戰利 西北大學地質系 劉 震 石油大學(北京) 劉小宇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劉曉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孫曉明 中山大學地質系 許文良 長春地質學院 宋 彪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張正偉 河南地質科研所 張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張曉培 長春地質學院 張獻民 河北地質學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學地質系 李建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楊夕輝 雲南地礦局三隊 沈樹忠 中國礦業大學 邵龍義 中國礦業大學 陳松嶺 中南工業大學 周樂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院 屈建軍 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學 閭國年 南京大學 唐金榮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勝利 煤炭科學院西安分院 賈愛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章雨旭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續世朝 山西地勘局區調隊 銀劍釗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所 黃 海 地礦部地質技術勘查院 龔漢松 海南地礦開發局高新爆破技術公司 傅雪海 江蘇煤田地質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蔣泰然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解習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學會第六屆(199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何慶成 地礦部環境地質所 李功伯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蘇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學 ( 華東) 范洪海 華東地質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質所 徐義剛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 董國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長春科技大學 銀 錘 獎 ( 共 40 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於學峰 山東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業大學 王文武 化工部遼寧地勘院 王世澤 西南石油局 王建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鄧吉牛 有色北京地質所 田昇平 化工部化學礦產院 全裕科 華北石油地質局規劃設計院 劉 傑 寧夏石炭井礦務局 劉再華 地礦部岩溶地質所 劉俊來 長春科技大學 孫友宏 長春科技大學 朱雲鶴 地礦部南京地礦所 湯 彬 華東地質學院 邢紅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吳培康 石油勘探開發中心 張立東 地礦部沈陽所 張伯友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張招崇 地礦部地質所 張振福 山西地礦局地調隊 李 曉 中科院地質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質所 李俊建 地礦部天津地礦所 楊學明 中國科技大學 楊忠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楊振宇 地科院地質力學所 肖舉樂 中科院地質所 陸建軍 南京大學地質系 陳遠榮 桂林礦產地質院 陳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礦業學院 施澤進 成都理工學院 柳建新 中南工業大學 趙 平 中科院地質所 徐貴來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聶高眾 國家地震局地質所 顧雪祥 成都理工學院 賴紹聰 西北大學地質系 薛良偉 河南省地科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七屆(1999年)青年地質科技獎獲獎名單
金錘獎8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 作 單 位 劉財 長春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 劉福來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孫占亮 山西地勘局區調地質隊 陳國忠 甘肅地勘局第三地質隊 周翠英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秦克章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學(華東)資源系油藏地質研究所 譚永傑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 銀錘獎26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於海峰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王駿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規劃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長春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 王登紅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所 劉國平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李忠 中國科學院地質所 李國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質所 楊曉平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楊曉明 化工部遼寧地質勘查院 邱檢生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陳漢林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訓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與環境工程系 周紹智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設部綜合勘察設計院 姜月華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賀文華 湖南省地勘局418隊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質勘查局 徐揚青 煤炭部武漢設計研究院 徐旭輝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實驗地質研究院 康鳳新 山東省地勘局地礦處 麻土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黃同興 廣西地質調查研究院 賴健清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 譚承軍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規劃設計院 黎良傑 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 魏祥榮 核工業華東地質局二七O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八屆(2001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化建新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 王 成 核工業西北地質局二一六大隊 孫繼敏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強 中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所 汪東波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鄭和榮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銀錘獎(42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馬 明 長江委綜合勘測局長江岩土工程總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史長義 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 劉 敏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學系 劉長禮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劉傳虎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劉貽燦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地質研究所 劉海泉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山東總隊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測井總監 呂修祥 石油大學(北京) 呂曉光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呂新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紀友亮 石油大學(華東) 許強 成都理工大學 閆相賓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德文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張永波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起鑽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總院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張德民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中煤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李青 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科技處 李曉昭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楊計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時成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 陳占成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陳建文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虎維岳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鄭建平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姜在興 石油大學(華東)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趙英俊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唐書恆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隊 唐輝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徐學義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華北石油局井下作業大隊 符鞏固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湘東礦產地質調查所 曾義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德州鑽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 溫書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雲鵬 西北大學地質系 魯安懷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翦知湣 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九屆(2003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鄧運華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劉四新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何宏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尚彥軍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寬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龔士良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謝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處主任工程師 銀錘獎名單(34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萬余慶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 雲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寶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韋國深 廣西地質勘查總院 丘學林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 劉亮明 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劉繼東 甘肅煤田地質局 孫煥泉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 況軍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文鸝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吳珍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發旺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光學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學 李細根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四分隊 邱楠生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陸現彩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陳昌彥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華東分公司 武恆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讀傑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姚建明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5隊 徐貽贛 江西省地礦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 桑樹勛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袁訓來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 焦鵬程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所 韓士洲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韓穎 山西省地質調查院太原分院 雷從眾 新疆油田分公司採油二廠 譚成軒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2005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劉剛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研究所 劉志飛 同濟大學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苗愛生 核工業二0八大隊二分隊 夏群科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庹先國 成都理工大學科技處 鹿化煜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 戴福初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李文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礦產所 甘甫平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劉紅櫻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宏峰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浙江總隊 陳曉東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張元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陳正樂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趙志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學院 程國明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何高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進德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張異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張守林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聶振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楊振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程建遠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學院 張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馬保松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楊文清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一八六隊 於 軍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環境地質研究所 琚宜太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楊自安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資源勘查技術中心 王文峰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王岳軍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劉光祥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 許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質調查所 陳志宏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彭和求 湖南地質調查研究院 李國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調查研究院 陳仁義 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 張延軍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 馮亞生 海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區調分院 王昆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汪 珊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謝文衛 國土資源部勘探技術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一屆(200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於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書來 北京礦產地質調查院 祁生文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國海洋大學 周心懷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溫志堅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葛曉立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董月霞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分公司 覃小鋒 廣西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 韓忠 武警黃金部隊第六支隊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萬玲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豐成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仇建軍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 牛富俊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王之軍 中非地質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華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葉曉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任雲生 吉林大學 劉東輝 福建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 劉忠群 中國石化華北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劉陶勇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 江山紅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石油鑽井研究所 閆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何衛紅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何黃生 江蘇煤炭地質局物測隊 張永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禮中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傳林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張吉壽 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 張家菁 江西省地礦局贛東北大隊 李連生 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鐵軍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單玄龍 吉林大學 和志軍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南方地質調查所 林全勝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武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元平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金勝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侯樹仁 核工業二〇八大隊 趙振宏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品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晏鄂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翁愛華 吉林大學 袁文偉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華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郭彥民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高文龍 北京國電華北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黃偉強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廖忠禮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⑵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應屆生招聘在哪面試
在新星石油公司,北京的話就在北四環,地質大學南邊。要是外地分公司,那就根據公司定了。
該單位不錯哦,祝好!
⑶ 中國海相油氣盆地分析
易榮龍1舒文培1易海2
(1.中國石化荊州新區勘探研究所,湖北荊州434100;2.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局第二海洋調查大隊解釋中心,廣東廣州510760)
【摘要】中國海相盆地的原型有新生代的陸緣裂陷、陸架前緣坳陷及走滑盆地;還有古生代的坳拉槽—台向斜、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周邊盆地及中、新生代的前陸盆地等。其油氣系統各具特色,資源豐度與分布也有所不同。
中、古生界海相盆地歷經了5種改造作用,即抬升剝蝕、疊加深埋、擠壓褶斷、擴張塊斷及熱力變質作用,它們對油氣系統具有建設性與破壞性。與之相應,本文提出了改造型盆地的5種類型極其復雜油氣系統的特點。
改造型盆地的油氣保存條件應視為後天決定先天的條件。淺部區域性優質蓋層是天然氣區形成的必要條件;斷裂系統的發生、發展對油氣具有雙重作用;多種類型的保存單元及地下流體盆地,其油氣水運動與聚集規律不同,是今後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國海相油氣勘探潛力巨大,除中、古生界盆地外,應加強新生代海相盆地的勘探,爭取戰略突破。
【關鍵詞】中國海相盆地;盆地改造作用;油氣系統;石油與天然氣資源
朱夏先生1983年發表的「試論古全球構造與古生代油氣盆地」一文,對於我國海相盆地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九五」期間,受新星石油公司委託,我們編制了《中國油氣資源預測系列圖》,其中新編的《中國海相油氣資源分布圖》反映了我國海相盆地的原型、成油氣條件、油氣系統及資源分布。現就中國海相盆地的油氣地質特徵及資源前景做一簡要分析。
1海相油氣盆地的類型及其油氣系統特徵
1.1陸緣裂陷盆地
如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瓊東南盆地及東海陸架盆地,它們是發育在我國大陸架上的張性斷陷-坳陷盆地。老第三紀為斷陷型湖相及濱海含煤沉積,是重要的烴源層系;新第三紀為坳陷型海相沉積,大量的淺海暗色泥質岩也應是重要的烴源岩。據張啟明等研究,瓊東南深水層序中高位體系域具有較高的有機質豐度和較好的有機質類型,優質烴源岩出現在高位體系域下部。
陸緣裂陷中生成的油氣通過輸導層及斷裂系統向三角洲前緣和碳酸鹽岩台地運移、聚集成藏。
1.2陸架前緣坳陷盆地
如珠二坳陷及東海陸架前緣坳陷。
珠二坳陷已位於陸架與陸坡的交接地帶。老第三系文昌組、恩平組可能已屬於海陸交互相區;新第三系至第四系為海進層序,可劃分為8個亞層序,其中分布著陸坡半深海泥質沉積區—盆底扇—斜坡扇—陸架坡折帶深切谷充填物—陸架上的前積層體,組成為一完整的油氣系統。其烴源區應是陸坡深水低氧的富含有機質的泥質相區。在高壓環境中,岩層內呈現壓實流,油氣應由陸坡向陸架方向運移、聚集(圖1)。
圖1珠二坳陷第三系油氣系統剖面圖(據CNOOC)
1.3走滑盆地
鶯歌海盆地是其典型,萬安盆地也具走滑特徵。大型走滑斷裂的活動控制了盆地的形成與發展。走滑深坳中烴源岩十分發育。早期形成的油氣沿斷裂和不整合面及輸導層向斜坡上方運移;晚期熱流底辟發育,形成「氣煙囪」。油氣從深部沿底辟垂向運移,並聚集在底辟上部或旁側的多種構造及砂體之中。
1.4坳拉槽及後期的台向斜
如塔里木東部的
其主要油源岩為中、上奧陶統海相泥岩、鈣質泥岩及泥質灰岩,優質烴源岩TOC≥0.5%,厚度為80~300m,Ro約為0.9%~1.2%;主要氣源岩是下寒武統含磷層段的黑色泥質白雲岩、白雲質泥岩,優質源岩TOC≥0.5%,厚度約為108~400m。它們主要分布在台向斜的兩翼斜坡區。
早期油氣可沿斜坡向塔北、塔中隆起運移、聚集;晚期油氣則應以垂向運移為主,在坳陷內的大型穹拱、斷裂帶及相關圈閉或地層岩性儲集層體中聚集。
晚期加里東運動使塔北、塔中部分原生油氣藏破壞,但後期石炭系膏泥岩的整體封蓋有利於晚期成藏,形成為大型油氣田區。
1.5克拉通盆地
如塔里木中部的C—P1、鄂爾多斯中部的Pz和四川盆地的P—T2等。
克拉通盆地的主要烴源區是克拉通坳陷,烴源岩為淺海泥質岩及濱海煤系,台地相碳酸鹽岩及膏泥岩是有利的儲蓋組合。隆起斜坡帶伴生有濱海砂壩及三角洲沉積,為較好的儲集層體。
油氣自生自儲,以岩性及地層油氣藏為主。
1.6克拉通周邊沉降盆地
如塔里木北部的烏什凹陷及南盤江地區。
從台地邊緣礁相帶至斜坡帶(含塌積相)至盆地相區,構成側變式生、儲、蓋組合。由於上疊前淵沉積的整體覆蓋,構成一個完整的油氣系統。
1.7前陸盆地
例如川西北、塔里木西南部及北部等(圖2)。前陸盆地發育的早期、中期、晚期以及前期都可能有海相沉積,因此陸相烴源與海相烴源並存是其特點。早期油氣隨地層水排出,沿前陸斜坡長距離運移,前淵快速深埋;晚期油氣成熟—過熟,以產天然氣、裂解氣為主;後期沖斷發育,上、下兩個油氣系統串通,油氣垂直運移,選擇性儲集。
圖2塔里木北部地區油氣系統剖面圖
2中、古生界海相改造型盆地
朱夏先生曾經指出,「大部分古生界盆地或是為中新生界盆地所疊加覆蓋,或是受中新生代構造運動改造」,「中新生界盆地的幾種形成與演化機制,同時也就是對古生界盆地的改造……」。
所謂改造型盆地,即盆地的原型(原始面貌和沉積建造)在後期遭到較明顯改造的沉積盆地(劉池陽,1998)。張渝昌提出以是否經歷變格運動來區分盆地的原型與改造型。我們從油氣保存條件出發,進一步以區域蓋層及油氣系統的「大部破壞」或「部分保存」或「大部保存」來區分盆地改造作用的強、中、弱。
在我國,中、古生界油氣盆地歷經了5種重要的改造作用,即抬升剝蝕、疊加深埋、擠壓褶斷、擴張塊斷和熱力變質作用。它們對原始油氣系統有建設性與破壞性兩方面的影響。
2.1抬升剝蝕作用的建設性與破壞性影響
2.1.1輕微或弱的抬升剝蝕改造
如四川盆地印支晚期的區域不整合面。瀘州—開江古隆起控制了三疊系天然氣的聚集,但是隆起頂部的輕微剝蝕使嘉四段膏鹽蓋層不復存在,因而嘉三氣藏隨之散失。
2.1.2中等程度的抬升剝蝕改造
如四川盆地前二疊系的區域不整合面。除樂山—龍女古隆起外的廣大地區,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剝蝕,但還有大面積的保存;隨之被二疊系、三疊系等覆蓋、深埋。下志留統黑色頁岩得以繼續生烴,並運移到石炭系的岩溶裂隙—孔隙儲層中聚集成藏,形成四川盆地東部的大氣區。
2.1.3強抬升剝蝕改造
樂山-龍女隆起、塔北沙雅隆起及鄂爾多斯中部隆起為較強的抬升剝蝕。這里志留系、泥盆系剝蝕殆盡,下古生界一度暴露,原生油氣藏遭到較大的破壞;但在隆起低部位仍有保存,如哈得遜油田。同時,這里碳酸鹽儲層受到淋濾和溶蝕改造。在後期的區域不整合覆蓋下,晚期油氣聚集,形成大油氣田。
更強的抬升剝蝕發生在米倉山隆起,寒武系白雲岩古油藏已破壞殆盡。
2.2疊加深埋作用的建設性與破壞性影響
疊加深埋對烴源岩、儲集岩和蓋岩都有明顯的改造。
(1)烴源岩隨著埋深增加有機質將經歷低熟、成熟、高熟和最終甲烷4個階段。疊加深埋區烴源岩大體都達到高熟或過熟,並有裂解氣發生。因而疊加深埋區主要提供CH4氣,甚至CO2、N2等非烴氣體。
(2)對於儲集層,疊加深埋造成儲層緻密化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3)對於蓋岩,深埋壓實—增溫—脫水導致泥質岩硬化、脆化。如南方下志留統頁岩,在深部高圍壓條件下是細膩緻密的蓋層及變形層系中的滑脫層;而在圍壓降低或解除之後,則明顯地脆化、劈理化,從而喪失了封蓋能力。
2.3擠壓褶斷改造作用的建設性與破壞性影響
湘鄂西武陵山區被擠壓褶斷為隔槽式褶皺,這是較強的擠壓褶斷改造。晚近時期又抬升到海拔2000m,油氣保存條件受到較大的損害。
川東南褶皺束為中等強度的擠壓褶斷造成的隔擋式褶皺,在寬向斜中的低背斜分布著三疊系、二疊系的大氣田,在高陡背斜帶分布著石炭系的構造—岩性大氣田及下三疊統的岩性氣田。
在川中地區除樂山-龍女古隆起外,均為低緩構造,以岩性油氣田為主。
川西龍門山前屬較強的擠壓沖斷推覆帶,油氣散失較大,僅在山前沖斷構造帶中有海相油氣田保存,如中壩。
2.4擴張塊斷作用的建設性與破壞性影響
我國東部中新生代以來擴張改造作用十分明顯,如華北地台被肢解為26個大大小小的塊體。其中鄂爾多斯區塊面積>10×104km2,屬大型保存單元,海相油氣系統得到較好的保持。這是弱擴張塊斷改造的例子。
沁水區塊和東濮區塊面積在1×104km2以上,屬中等保存區塊,石炭—二疊系的煤成氣得到保存。這是中等擴張塊斷改造的例子。
若乾麵積在1000km2左右的小型區塊及面積在100km2左右的微型區塊是較強的擴張改造的結果,其海相油氣系統支離破碎,由於剝蝕、淋濾較強,難於再次生烴成藏,但可作為古潛山儲體存在。
2.5熱力變質改造作用的建設性與破壞性影響
強熱力變質改造——海相沉積發生區域變質或大規模岩漿入侵當屬此類。它對油氣保存不利,如岡底斯、浙、閩、湘中。
弱熱力變質改造——小型侵入體、局部火山岩夾層以及熱液活動歸入此類。
依據變盆改造作用,可相應地劃分出改造型盆地的原型(表1)。
3改造型盆地的復雜油氣系統
一個完整的油氣系統應包括4個方面的內涵:盆地結構及其演化過程;熱、重力及其他營力所構成的動力學環境;油氣生成—運移—分異—聚集—保存或散失的全過程;油氣流體賦存的岩石介質和圈閉。復雜油氣系統正是在以上因素的多樣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基礎上提出的概念。
改造型盆地的復雜油氣系統的特徵可歸納為:
(1)多種烴源、動態生烴及幕次釋放;
(2)多層位、多種類型的儲集層體與改造型儲層;
(3)復雜的輸導網路,包括輸導層、斷裂系統、不整合面、匯烴脊等;
(4)不同類型、不同尺度的封蓋體系;
(5)保存單元與流體盆地的多樣性、復雜性及流體賦存的特殊性;
(6)復雜圈閉、多套成藏組合及復式油氣聚集區帶。
復雜油氣系統及其各子系統的深入研究與綜合,對我國中、古生界海相盆地的油氣勘探有重要意義。
4改造型盆地的油氣保存條件
我們認為,在改造型盆地的選區評價中油氣保存條件應視為後決條件,即後天決定先天的條件。
(1)「淺部」區域性優質蓋層是天然氣區形成的必要條件。
如庫車坳陷的第三系膏泥岩,川西中三疊統的膏鹽層及上侏羅統頂部的「景福院泥岩」,還有蘇北上白堊統浦口組的泥岩等。
(2)優質直接蓋層與間接蓋層可形成多個成藏組合。
如川東南嘉陵江組2、4段的膏鹽岩層封隔了嘉1和嘉3氣藏組合。
(3)斷裂系統的發生、發展對油氣具有雙重作用。
如前陸沖斷裂既促進油氣的運移、聚集,也造成油氣的散失。同樣,走滑斷裂的深切既促進油氣的運移與散失,但其旁側構造、岩性圈閉也可聚集油氣。
(4)多種類型的保存單元與流體盆地,其油氣水運動與聚集規律不同。
李四光曾經提出盆地的三重含義,即構造的、沉積的和地理的含義,認為石油天然氣是活躍的岩內流體。
改造型盆地一般僅具有構造的和沉積實體的含義,而不一定是地理盆地。流體盆地的概念深化了地理盆地的含義。不同類型的流體盆地地下流體運動與賦存狀態不同,如前陸盆地的重力流、沖斷推覆帶的驅動流、大陸邊緣的壓實流和克拉通坳陷的對流流,它們對油氣水的運動與停積有重要作用(圖3)。
表1中國中、古生界改造型盆地分類表
圖3不同類型流體盆地的地下流體運動狀態(李明誠據Gaven圖改繪)
a.前陸盆地中的重力水流;b.克拉通內坳陷和裂谷中的熱對流;c.褶皺沖斷帶中的構造驅動流;d.大陸邊緣超壓體系的壓實流
保存單元就是包含著若干已知的或預測的成藏組合的區塊或區帶,它具有良好的頂封蓋層、側封邊界以及底封條件。
馬力將保存單元劃分為持續型、重建型、保持型、推覆型及殘余型5類。我們進一步按保存單元大小的數量級劃分出大型(>100000km2)、中型(>10000km2)、小型(>1000km2)及微型(>100km2)區塊,進而對保存單元做出分級評價。
5中國海相油氣資源的分布與勘探前景
中國海相沉積區面積達455×104km2,陸上海相沉積區面積為330×104km2,海域大陸架面積為125×104km2。中國海相油氣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分布在四大海相油氣區:
(1)北方古亞洲古生代海相油氣區,如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吐哈、柴達木、伊寧、騰格里、沁水及東濮等;
(2)南方揚子中、古生代海相油氣區,如四川、蘇北-南黃海、江漢、楚雄、南盤江、十萬大山、湘鄂西等區塊;
(3)青藏特提斯中生代海相油氣區,如羌塘、措勤等區塊;
(4)我國大陸架新生代海相油氣區,如東海陸架盆地、南海北部陸架盆地、萬安盆地、曾母-北康盆地等。
我們估計,中國海相石油資源量在300×108t左右,海相天然氣資源量在30×1012m3左右。油氣各佔一半的資源結構有利於我國能源結構的優化。同時我們認為以往對中、占生代海相的變盆改造研究不夠、對復雜油氣系統的不確定性認識不足等導致資源量預測偏高;另一方面對大陸架新生代海相的勘探與研究較少並受到「生油門限」的束縛導致對新生代海相油氣資源量預測偏低。
李四光先生早年就提出過新華夏系沉降帶是巨型油氣遠景區的預測。
松遼盆地K2坳陷構造層早已成為大型油氣田區,k1斷陷構造層已經出現大氣區的輪廓。渤海灣盆地的E斷陷構造層已經從「破碎的盤子」躍升為全國第一大油氣區。90年代渤海已顯示出大型油氣田區的輪廓,多個新第三系淺層大型油氣田的發現提示我們新第三系坳陷構造層是重要的油氣領域。正如朱夏先生所言,尋找油氣工作必須從盆地整體出發……如斷-坳的轉化與結合以及先後期的疊加等,因而它包含著不同的結構單元與構造層次,具有個別的含油氣性。我們認為,南海北部陸架前緣地帶是新生代海相的重要油氣遠景區;東海陸架盆地的新第三系坳陷層和陸架前緣坳陷也是重要的新生代海相油氣遠景區。加強勘探、爭取油氣戰略突破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我國西部地區在「西氣東輸」的推動下,努力在前陸盆地找氣和在克拉通盆地找油,這必將創造油、氣雙豐收的效益。
總之,我國海相油氣資源潛力巨大。雖然勘探與求索的道路艱難曲折,但前景是光明的。
參考文獻
[1]朱夏.論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6.
[2]關士聰.中國海陸變遷海域沉積相與油氣[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3]翟光明.中國石油地質志,卷1~16[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3.
[4]康玉柱.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油氣田[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2.
⑷ 中國地質大學工業工程專業怎麼樣
中國地質大學是211工程國家重點建設大學,其工業工程專業很好的。
中國地質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簡稱「地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國土資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的理、工、文、管、經、法、教、哲、農、藝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院校,入選「111計劃」、「卓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截至2013年10月,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導的學科體系初步建成。勘查技術與工程、資源勘查工程等兩個專業全國排名第一,被列為自然科學、理學A級以上學校。學校現有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其中「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與「地質學」2個一級學科全國排名第一;有17個學院(課部)、60個本科專業;擁有國家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土資源部地質工科人才培養基地;擁有碩士學位授予點120個,博士學位授予點3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2個;具有高校教師碩士學位授予權;有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藝術碩士(MFA)、法律碩士(J.M)、資產評估碩士、翻譯碩士、會計碩士、旅遊管理碩士和工程管理碩士等10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其中工程碩士包含19個專業工程領域。2005年,新增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博士點,在文科博士點申報方面取得了突破。
⑸ 女生適合讀中國地質大學的什麼專業哦
珠寶(全國唯一的) 地質學基地班(牛得不行了) 資源勘查海外班(分不高,前途不可估量)學得好 以後給你個項目幾千萬 幾百萬 很正常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⑹ 中國地質大學出來做什麼工作 辛苦嗎
全部都分布在以下單位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
⑺ 急!中國地質大學適合女生報的專業有哪些
我們學校女生少啊……不清楚你的分數,關鍵是要看你超分情況。女生合適的好專業…回…又比較適合答你的要求的。
一般情況下:
一本線超分在45左右你可以報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是地大的王牌專業。或者珠寶(寶石材料與工藝學),我姐姐就是這個專業畢業。還有土木工程,也很好的。
超分在60左右可以看看資源勘察,這個專業很牛的。
超分在30左右可以報遙感科學與技術,不過要學物理光學。
最後是你說的偏文一點的,有個工程管理,是經管學院的,還是不錯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⑻ 地質專業 北京找工作求助!
戶口在哪不是都一樣嗎,我也是外地戶口可孩子還是上的北京戶口只要咱們能給孩子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就行了戶口我覺得無所謂的呵呵
⑼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總部及科研單位比較
當然是中石化了,世界500強排名前50,待遇福利優厚~
⑽ 中國地質大學的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怎麼樣
首先,告訴你這個專業在地大還不錯,分比較高。至於說什麼努力了就能感到什麼快樂啊,這個是肯定的,不管什麼學校和專業都是。但是,極少數很努力,大部分將就的過,還有幾個掛n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