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李四光南京大學地質系

李四光南京大學地質系

發布時間: 2021-02-22 05:47:33

㈠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

來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源,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常識人物篇。

㈡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資料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新中國成版立後第一批傑權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中國地質大學第一任校長,湖北黃岡人,蒙古族[1],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並獲博士學位。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後李四光的著名事跡也被翻拍為電影。1932年任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代理校長,之後又任重慶大學教授。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文名: 李四光
別名: 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北黃岡
出生日期: 1889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1971年4月29日
創立地質力學理論
為中國氫彈的研製作出重大貢獻
代表作品: 《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概論》

㈢ 地質力學創始人李四光

李四光,湖北黃岡人。早年留學日本。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創建同盟會,16歲的李四光加入了同盟會。孫中山勉勵他說道:「努力向學,蔚為國用。」回國後不久,李四光又去英國留學。1920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和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50年代任地質部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副院長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協主席。
李四光青年時代懷著「科學救國」的雄心,赴英國伯明翰大學攻讀地質學,開始了他的地質生涯。
三十年代初,為了進一步探討地殼表面各種痕跡的規律,李四光不畏艱險,幾次橫渡大江,跨越秦嶺、南嶺,親自勘探測量,實地觀察地層構造。
1953年,李四光提出了「新華夏構造體系。」1954年,他親自組織隊伍,在松遼平原和華北平原開展石油普查,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相繼發現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接著,李四光與其它地質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國很快找到了鎢、鉻、鈾、金剛石、煤及稀有金屬礦藏,並在開發地熱、地下水,研究第四紀冰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李四光的研究涉獵廣泛,在古生物學、冰川學研究上取得很大的成績。他對第四紀冰川遺跡的研究推翻了過去的「中國無第四紀冰川」的斷言。在地質學理論的研究上,最重要的工作是創建了地質力學。他運用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把各種構造看作是地應力作用的結果。對於中國東部地區的地質特點,李四光運用地質力學的理論分析,他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3個沉降帶具有廣闊的找油前景,從而否定了「中國貧油」的觀點。在地震研究中,李四光強調,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性的基礎上,要認真觀測地應力的變化。

㈣ 李四光幾歲時當上北大地質系教授

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回。1917年,李四光從英國伯明翰答大學畢業,獲得碩士學位。1918年,他回到國內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所以應該是29歲。

㈤ 李四光的資料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中國地質大學第一任校長,湖北黃岡人,蒙古族[1],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並獲博士學位。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後李四光的著名事跡也被翻拍為電影。1932年任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代理校長,之後又任重慶大學教授。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長春地質學院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光緒三十年(1904)五月李四光官費赴日本留學讀大阪高工船用機關科,宣統二年畢業(1910)。因其在日本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1917年,李四光從英國伯明翰大學畢業,獲得碩士學位。
1918年,他回到國內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1920年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28年7月國民政府決定組建國立武漢大學,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部)院長蔡元培任命李四光為武漢大學建設籌備委員會委員長,並選定了武漢大學的新校址(武漢大學內還有李四光選址的雕像)。

武漢大學內李四光選址雕像
1932年任中央大學(後名南京大學)代理校長,1937年任中央大學理學院地質系名譽教授。
1944-1946年,任重慶大學教授,並在重慶大學開設全國第一個石油專業。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凌叔華.陳源夫婦)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中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1年8月中國長春地質專科學校、山東大學地質礦產學系、東北工學院地質學系和物理學系合並為東北地質學院(後名長春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李四光擔任首任院長。1952年李四光再次應邀回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

1965年,李四光在北京察看礦石標本
1958年李四光經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李四光早年為悼念一個好學生曾寫過此詩,亦為其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光輝寫照。
崎嶇五嶺路,嗟君從我游。
峰巒隱復見,環繞湘水頭。
風雲忽變色,瘴癘蒙金甌。
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
編輯本段
突出貢獻

李四光與家人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他確立了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點,並運用這些理論概念探討了中國的地質條件和石油形成條件。早在20世紀40年代,我國地質學家潘鍾祥就明確提出了陸相生油學說,說明中國廣布的陸相地層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反駁了西方所持的中國貧油的觀點。
20世紀50年代,在李四光部長的領導下,通過我國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謝家榮等地質學家的不斷理論探索和實踐下,肯定中國東部特別是東北松遼盆地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地質部的觀點,並根據地質部和李四光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中國人提出的陸相生油理論和李四光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1918年,他回到國內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這時,他已年屆而立,雖然事業有成,但因一直在求學,還沒有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李四光結婚照
到北京後,他認識了溫柔嫻靜而又高雅漂亮的才女許淑彬。許淑彬少有大志。由於家庭開明,她從小便走進學堂。父親去世後,她由母親和已經成家立業的哥哥供應上完了大學。雖然許淑彬比李四光年齡稍小些,但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
經過兩年多的交往,四光和淑彬兩人感情融洽,都感到對方誌同道合,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礙於男子漢的自尊和青年女子的矜持,兩人都沒有向對方提起個人的婚事。許淑彬在和李四光單獨相處時,曾多次想借題發揮,試探李四光對她的態度,但鼓足的勇氣一到臨場就沒了,演講時的口才也「不翼而飛」了。李四光也曾下了幾次決心,試圖當面向她表明心跡,但一見到她,年輕的教授常常找不到話題,只好「顧左右而言他」。
面對如此僵局,李四光很苦惱。他寫信給父親——湖北黃岡鄉間的一位開明的知識分子,徵求父親的看法。

父親很快回信了,信中說:大丈夫要志在四方,以學業為重。過去從湖北到東洋(日本),又從東洋到西洋,為尋求科學救國的道路,你沒有考慮個人的婚事,這是對的;今天已學業有成,應該找一個終身伴侶成家了。「既然你和某人相識兩年多,相互又都了解,況且你已經是三十多的人了,如果她家人同意,就訂婚吧!」 李四光看完回信,原先苦思冥想找不到的求婚方式突然間找到了。他想,何不把這封家信轉寄給許淑彬,再徵求她對此的看法?這樣既可以曲折地表示自己內心的想法,又可以避免直言道出的難堪。
許淑彬看完李四光的家信後,覺得心跳加速,臉上發燒。她明白,盡管四光沒有把她的名字告知父親,但信中說的某人就是她。四光用這樣一個巧妙的方式向她求婚了。 怎麼答復李四光,許淑彬想到自己的家人:母親含辛茹苦把她拉扯大,哥哥也如父親般呵護她,雖然終身大事自己做得了主,但還是應該徵得他們的同意。於是她寫信給母親和哥哥。她沒有像李四光那樣用「某人」來含混,而是寫明了戀人的姓名、學識、職業和人品。 許淑彬的家人經過反復考慮,同意了她的選擇,並很快回了信。這樣,許淑彬拿著雙方家人的回信,一言不發地交給了李四光,然後扭身走了。 李四光和許淑彬兩人沒有海誓山盟,卻很快走進了結婚禮堂。他們相敬如賓,開始了共同的人生旅程。
李四光在農村生活了近14個年頭。從五六歲起,他就在父親教書的私塾里讀書,還要幫著母親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艱苦的生活培養了他刻苦奮斗的精神和倔強的性格。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之後,洋務派興起,湖北辦起了許多新學堂,以講新學而標新立異。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隻身前去投考,以優異成績被錄取。
在新學堂里,他如飢似渴地學習新知識,由於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被省里選作官費留學生,送到日本學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度過了7年,在那裡,他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
李四光回國後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他參加了漢口的保衛戰,作為新被任命的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他親自組織碼頭工人和人力車夫運軍火、上前線。隨後,他被選為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部長。正當李四光准備大幹一番事業之時,辛亥革命失敗了。他發憤專心於科學技術的研究,走「科學救國」之路。他去英國留學,先是學采礦,以後轉到地質。他祈盼著有一天,得見政治清明之世,為祖國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留學生活並不輕松。為了維持不斷上漲的學費,李四光假期到礦山去做工。在伯明翰大學的6年裡,他不僅專業學習成績優秀,而且熟練地掌握了英語,先後獲得了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婉言拒絕了一家礦山的高薪聘請,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請,回到祖國,在北京大學地質系擔任教授。
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名字真正為普通大眾所熟知是在唐山大地震之後。那次大災發生後,坊間流傳著李四光能夠預測預報地震的說法,據說李四光曾經提醒從事地震研究的科研人員要注意河北河間、滄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雲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爐霍,要注意雲南的彝良大關,要注意松潘,要注意唐山等等,這些被李四光點了名的地方後來大都發生了地震,不過,李四光是不是講過這番話,何時講這番話至今眾說紛紜,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李四光主張地震是可以預測的

㈥ 李四光的地質學還發現了什麼

廬山的第四紀山嶽冰川,並且提出了地質力學

㈦ 李四光地質學包括哪幾種構造體系

構造體系的類型劃為3類:①巨型緯向構造體系,在中國境內主要有陰山—天山構造帶,秦嶺—昆侖構造帶和南嶺構造帶;②經向構造體系,有川滇南北向構造帶(即橫斷山脈);③扭動構造體系,根據作用力方式的不同,還分為直線扭動構造(多字型構造、山字型構造、棋盤格式構造、人字型構造),曲線扭動構造(帚狀構造、渦輪狀構造、蓮花狀構造或環狀構造、S型和反S型構造、歹字型構造等)。此外,構造體系還有復合與聯合的現象。復合歸納為:歸並、交接(有重接、斜接、反接、截接)、包容和重疊等4類;聯合構造體系常出現在不同方向構造帶的聯結部位,以邊緣弧形構造出現。

㈧ 李四光地質學。

地質學,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並列的自然科學五大基礎學科之一。地質學是一門探討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學,地質學的產生源於人類社會對石油、煤炭、金屬、非金屬等礦產資源的需求,由地質學所指導的地質礦產資源勘探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源泉。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因此,地質學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

地質學(geology)的研究對象為地球的固體硬殼---地殼或岩石圈,她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於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營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岩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㈨ 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地質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中國著名的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

他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的一個鄉村教師家庭。童年隨父親入村塾讀「四書」、「五經」,學寫詩文。他勤奮好學,愛好勞動。由於常聽父親講甲午中日海戰,中國慘敗,清政府腐朽無能、喪權辱國的故事,他從小就萌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他暗下決心,長大後一定要為中國爭氣,學會造船,打敗帝國主義的侵略。1902年,李四光離開家園,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學堂。由於他每次考試成績都名列前茅,因此學習未滿兩年,沒有畢業就被湖北省選派官費留日深造。1905年8月,由孫中山先生親自主盟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第一批會員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見其年輕,勉勵他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從此李四光更加堅定了刻苦學習,報效中華的決心。他在日本學習造船機械,初步實現了他為祖國學習造船的心願。辛亥革命失敗,李四光心情郁悶,意識到要准備一份更強的力量,必須再讀書10年。1913年7月,他被官費保送到英國學習。他考慮到為祖國造船,不能沒有鋼鐵,要鋼鐵就得先搞冶煉,因此先學了采礦一年,又感到采礦離不開地質,再又決定轉到理科地質系,開始專攻地質學,走上了「科學救國」的道路。李四光在英學習期間,在導師教授的指導下,他一面博覽群書,一面實地調查,不僅在學術上造詣日深,而且在文字語言上提高也很快。英、日、德、法各國文字,均可運用。他視野遼闊,信息敏捷,基礎知識深廣。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學通過了畢業論文《中國之地質》的答辯,獲自然科學碩士學位。畢業後,他婉謝了國外的高薪聘請,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他一面為祖國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積極參與北京大學一些重要的校務活動。在不少重要的科學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創造性的成就。

新中國的誕生,揭開了李四光科學事業嶄新的一章。他注重理論學習,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國的地質事業中去,兢兢業業,鞠躬盡瘁。在他的具體領導下,中國的地質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端的日子裡,毛主席、周總理就詢問過李四光:「中國天然石油這方面遠景怎麼樣?」早在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個鑽井隊,在陝北膚施一帶,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萬美元,因收獲不大就走掉了。美國的大學教授也下了「中國貧油」的結論。但是李四光根據自己對地質構造的研究,樂觀地回答了國家領導人的提問:「我們地下的石油儲量是很大的...... 」就像李四光所說的,中國有豐富的石油蘊藏,幾年裡,普查隊找到了幾百個可能的儲油構造。1958年6月,喜訊傳來:規模大、產量高的大慶油田被探明。 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起來的大慶油田,是根據中國地質專家獨創的石油地質理論進行勘探而發現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充分肯定。

李四光的一生,經歷了祖國幾次偉大的社會變革。他由一個樸素的愛國主義者,參加了民主主義革命,走上了「科學救國」的道路,最終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畢生為繁榮中國近代科學事業,提高地質科學水平,發展地質工作,做出了光輝的業績。他留下了數百萬言的科學論著和豐碩的科研成果,以及他創造性的治學精神、治學方法和奉獻精神,都是祖國科學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這筆財富,我們應當也必須繼續發揚光大!

㈩ 南京大學地質學怎樣適合哪些單位

地質行業將來的就業是地勘單位,如地質隊,地調院,研究院所等等,地內質行業是個冷門容行業,因為大家都不喜歡吃苦了,更不喜歡長時間的出野外,老婆都不願意,一般的搞地質的去的地方都是比較偏遠荒涼的地方,目前比較熱的地方是新疆和內蒙,出野外的時間一次1-6個月不等,平均在2-3個月吧,海外項目除外。地質行業就業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很冷,現在的年青人很少人喜歡學,薪酬還可以,根據單位不同,收入有差別,總體應該是不低,地質學的學習主要是基礎,這個行業的知識更新不快,現在很多學校的教材還是幾十年前的,基礎知識很重要,將來的工作中,慢慢再積累經驗,就可以了,學術方面,地質學術思想很多,大家也不少,地下幾百年,上千年的東西,怎麼說都可以,只要你說的通。沒有一種理論是完美的,李四光也如此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