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質勘察大學黃亮
⑴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全部詳細班號 比如:031091 只求前三位代表的學院和專業
03代表材化學院,1代表專業,09代表是2009級的,最後一個1是班號
⑵ 武漢地大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原名中國地質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正規嗎 具體情況 希望不要復制 在線等 謝謝
單位沒你想的那麼好,其實實力非常弱,人員流動很大,也就30人左右。對員工非常苛刻,遲到一分鍾都要扣工資,完全不把員工當人,沒網,沒年終獎,沒五險一金。關鍵是沒人帶,靠自學,項目也不多
⑶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的學院領導
學院領導 姓 名 任 職 職 責 謝 忠 院 長 負責學院行政全面工作版 黃 菊 黨委書記 負責學院黨建權和人事工作 羅忠文 副院長 負責學院研究生教育及管理工作 劉修國 副院長 負責學院本科教學、財務管理工作 胡友健 副院長 負責科研、學科建設工作 周順平 副院長 負責實驗室建設,工程中心、辦公室管理工作 許德華 黨委副書記 負責學院學生黨建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
⑷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落馬校友
冀文林,男,1966年7月生,1985.09 — 1989.07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物探系勘察地球物理專業學習版。新華網北京2014年2月18日電據中權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消息,海南省副省長冀文林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
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的師資力量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學抄術梯隊合理,李江風、王占歧在國內土地資源領域享有盛譽,黃德林、楊力行在公共管理領域造詣高深,曾克峰等在區域規劃、地理信息領域頗負盛名。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7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8人, 行政管理人員10人,實驗室管理人員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有43人(占教師比例為64%),在讀博士學位14人(占教師比例為22%),90%的35歲以下青年教師擁有博士學位,35%的教師有出國學習經歷。
學院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戰略,聘請了多名學術水平高的校內外兼職導師,每年引進2—3位優秀博士。學院要求教師具有國內訪學、國外留學、實務部門掛職三種經歷,建立公正有效的獎懲制度,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培養機制,培育一批具有國際交流能力且在國內外相關領域具有一定學術影響和地位的專家學者,努力構建一支學緣、學歷、年齡、職稱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⑹ 我想報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的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研究生 這個專業的專業課哪些好考啊
專業課《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比較好考,地球物理專業報考油氣方向比較好,地震資料的各種處理與解釋都需要地球物理基礎的,我本科也是地球物理的,現在也在讀研,有問題可以私信我。
⑺ 什麼樣的成績可以入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工程試驗班
如果你沒有被直接錄取,那麼你只有在入學之後,好好學習,根據你第一學期的成績達到申請標准之後才能申請進入,具體你參見學生規程,你們來了之後每人一本
⑻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校友名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 寧津生教授
寧津生教授,安徽桐城人,1932年生,1956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測量系。曾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寧津生教授是中國著名的大地測量學家,長期從事物理大地測量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從50年代至70年代,他主要研究我國天文重力水準的理論、方法和精度,其研究成果完善了當時由蘇聯專家為中國設計的天文重力水準布設方案,部分成果被收入修訂後的《天文重力水準測量細則》,作為重力測量實際作業的依據和標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在國內率先開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確定相對大地水準面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其成果為確定我國大地原點的地心坐標及橢球定位提供了科學依據。80年代中後期,他重點研究局部重力場的逼近理論,由他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新技術項目和國家測繪科學基金項目180階和360階地球重力場模型研究,建立了迄今為止中國階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場模型。他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衛星重力梯度邊值問題的研究」等,是當前大地測量領域新的、代表發展方向的研究課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教授
劉經南,2003年07月至2008年11月3日任武漢大學校長,湖南長沙人,1943年9月1日生於重慶,中共黨員,1982年9月研究生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獲碩士學位。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天文學會副理事長,《測繪學報》編委,國際GPS地球動力學服務組織(ICS)協商成員,國際《GPS World》雜志編委。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是中國知名的大地測量理論和工程應用及其軟體和數據處理專家。中國著名大地測量學專家,主要從事大地測量坐標系理論、衛星定位理論與應用及數據處理軟體開發等方面的研究且頗有建樹。解決了衛星定位技術工程應用中坐標轉換模型選擇與評價、削弱高程誤差影響等理論與技術難題,開發了相應的軟體系統,滿足了石油勘探的急需。正致力於衛星定位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GPS工程技術的產業化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俊勇教授
陳俊勇教授,浙江寧波人,1933年5月生,1960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大地測量專業,1981年完成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衛星大地測量專業的學習,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測繪界的第一位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測繪局科技委員會主任。
陳俊勇同志在幾何大地測量、衛星大地測量、地球重力場參數計算及地球動力學等方面做出了顯著的成就和貢獻。推導出大地測量中許多重要公式。他首次利用衛星大地測量資料對我國參考橢球定位進行詳盡研究,為後來形成的我國「1980西安坐標系」作出了重要貢獻;擔任1975年我國珠峰高程計算組組長;主持推算和提供我國首次民用地心坐標轉換參數並在全國採用;推導的世界「1980年大地參考系」全套參數計算公式被國際組織IUGG於1980年通過並採用至今,這是中國人首次為全球測量基準提供數學基礎。他在建立、完善我國測繪基準、大地測量科技發展、完成國家重大測繪任務等方面做了大量組織協調和技術指導工作。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教授
李德仁,1939年生於江蘇泰州,1957年考入武漢測繪學院,1963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航空攝影測量系; 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後考入武漢測繪學院;1981年獲該校碩士學位;並前往德國留學。1982年首創一種比傳統「丹麥法」更加優越的粗差定位驗後方差選權迭代法,被國際測量學界稱為「李德仁方法」。1985年獲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至今仍保持著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論文得分的最高記錄。並於當年回母校任教。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199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9年前曾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2000年組建新武漢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並入武漢大學;現為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礦業大學環測學院院長 。
⑼ 畢業於武漢地質大學的張黎
學校有教務系統么?
那裡可以查一下的說。
有可能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