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地質大學開放基金

地質大學開放基金

發布時間: 2021-02-21 23:00:43

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的學術科研

能源學院擁有較雄厚的科研實力,不斷追蹤世界學科發展動態,立足於學科發展前緣。圍繞著含油氣盆地地質及勘探開發,形成了多個特色明顯、處於領先地位的研究領域,如沉積學、層序地層學、含油氣盆地分析、油氣成藏動力學、儲層地質學、有機地球化學、天然氣地質學、油氣田開發地質學、油氣井動態分析、油藏工程、油藏數值模擬等。在長期的科研活動中,能源學院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海油等集團公司及國土資源部等部門開展了廣泛的合作,研究領域涉及到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二連盆地、東海海域、南海海域以及國外等含油氣盆地。先後承擔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攀登項目、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以及橫向合作項目120多項,2004年科研經費增長至1500萬元。許多項目獲得了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的評價,先後有17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出版專著11部,發表論文440多篇,其中,進入SCI、EI及ISIP三大檢索系的論文40多篇。能源學院實驗室建設快步發展,儀器設備性能優良,實驗教學條件良好。下設能源基礎室、有機地化室、沉積岩石學室、油氣田開發室、油層物理室、數值模擬室和能源信息分析室。能源學院依託國有大型石油企業和科研院所(勝利油田、遼河油田、中原油田、大慶油田、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廊坊,通過多年的建設與完善,建成了多個具有多層次(本科、碩士、博士和工程碩士)、多功能(本科生產實習、研究生論文基地、工程碩士辦學點和教師科研基地)特色的「產-學-研實習基地」。另外,我院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油氣地質方向)已被確定為我校工科教學基地。
能源學院一直奉行以科研促教學的辦學思想,提出了「科研成果進課堂,科研參與促成長,科研經費助教學,科研協作搭橋梁」的科研促教學辦學模式。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高素質、有特色的人才培養,形成了重視地質理論基礎、重視實際動手能力、重視創新意識的人才培養特色,著力打造具有地質大學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學生傳統就業率多年來一直居全校之首。新世紀的能源學院正以高昂的姿態、百倍的信心闊步前進。

㈡ 地質大學出過什麼傑出人士或名人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㈢ 學貫中西科教雙馨的地質大學———賀王鴻禎教授華誕

翟裕生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鴻禎先生今年已 90 高齡,他依然思維清晰,興趣廣泛,近年來還不時發表專題論文和詩詞佳作。我們能經常得到他的教誨,也感受到他對時事、校務、學界、友人和弟子們的深切關注之情。他是一位健康、睿智、德高望重的長者,我們向他的 90 壽辰表示最衷心、最誠摯的祝福。

王先生是一位有代表性的著名地質學家,我們大家聚在一起回顧他的業績,學習他的為人,一定能夠獲得很多教益。

一、王先生的簡歷和貢獻

王先生是山東省蒼山縣人,他於 1939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 ( 西南聯大) 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和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地質學會書記和副理事長、地質學史研究會會長、中國古生物學會書記和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等重要職務。1980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先生博學多才、嚴謹求實、目標遠大、勤奮耕耘、開拓創新、成就卓著。他是傑出的地質學家,深入到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等多個學科領域並做出了系統的開創性成果,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他開拓了研究四射珊瑚新的領域,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平; 他提出了以年代地層和岩石地層為主的地層分類觀點,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主編了 《中國古地理圖集》,得到國內外的廣泛重視和好評。他建立了層序地層級別體系,提出了泛大陸聚散周期和地球節律的普遍意義。在大地構造和全球構造方面,他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劃分了中國和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 全面系統地研究了古大陸再造,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的地球史觀。這些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理論觀點對相關學科有重要指導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在地質學史方面,王先生主張 「以史為鑒,繼往開來」,他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正確評價地質學歷史人物,提倡以學科史和學術思想史為主要研究內容,並組織多位專家學者對我國 50 年來的地質科學發展進行了初步總結。在他的言傳身教下,研究會保持了不事張揚的純朴的學術風格,得到廣大同行的贊許。王鴻禎先生學識淵博,勤於著述,共發表論文等 250 篇,出版圖書 27 部。他的多項開創性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 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 項,國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

王先生是熱忱的教育家,經歷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幾個階段,67 年來終身從教,備極艱辛,既曾主持校務,又堅持在教學一線,教書育人,培養了幾代地學人才。他講授過多種課程,我們的 《地史學》課就是王先生教的,內容新穎豐富,重點突出,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和思維方法,還培養了對地質科學的興趣。他編著的 《地史學教程》在地質院校中廣為應用,獲得了首屆高校教材特等獎。他強調地質基礎教育的重要,主張拓寬基礎,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倡導教學和科研的密切結合。他善於通過組織大型科研項目,集中多學科中青年人才,在研究工作實踐中加以培養和提高,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專家學者。

王先生是北京地質學院的建院元老,他是 「北地」建校委員會 10 成員之一,是首任大系 ( 地質礦產勘查系) 主任。在院黨委領導下,他曾長期主持系務和校務,從辦學思想、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材、實習基地、實驗室到教師隊伍建設、開展科學研究等都傾注了大量心血,成效顯著。他還和前輩師長們一道,把西南聯大、北大、清華、北洋等校的優良傳統和科學作風傳承到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對我們這些年輕教師們言傳身教,使我們深受教育。在這樣有深厚科學、文化底蘊的大學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地質人才。王先生他們一代人的歷史貢獻是巨大和深遠的。

作為一位傑出人物,由於他的經歷和貢獻,王先生在我國的地質科教事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色地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一代地質大家,備受地質學人們的敬仰和尊重。

還有一點應當提到的是,王先生作為老一輩科學家,為了祖國的富強和統一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政協工作。他是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還擔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進言獻策,盡心盡責地履行了肩負的歷史責任。以上幾個方面就我所知,談了王先生的部分事跡。

二、我的學習體會

我是王先生的一個學生,從 1948 年我入北大地質系學習起,他作為我的啟蒙老師之一,長期以來一直是我敬愛和尊崇的師長。在我和王先生的接觸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他那很強的事業心、責任心和求真務實的科學作風。他一生腳踏實地,不圖虛名,認真做事,榮辱不驚,委曲時默默奉獻,順利時嚴於律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和事業。從他在西南聯大的破舊鐵皮房裡專心整理、鑒定大量化石標本,到遷校困難時期受命出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再到 80 高齡還親自指導學生們的調研實踐,都顯示出他對地質教育和科技事業的高度負責精神。他幾十年如一日保持了嚴謹求實作風。他的講話和文章都經過深思熟慮,言之有據,力求精準且富有新意。他的多種著述都被同行們視為精品。有一次我同他一起起草一個專家建議,他十分認真,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多次修改才最後定稿。「於細微處見精神」。我想,正是這種敬業精神和務實作風幫助王先生成就了他的不平凡業績。

王先生之所以能作出傑出貢獻,既源於他的個人天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來自他一生的勤奮耕耘。他生活在社會大變革時期,親歷祖國的憂患與崛起、挫折與發展、封閉與開放,時代的需要堅定了他為祖國富強而獻身地質事業的信念。生活的磨煉鑄就了他的堅強意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他幾十年如一日,殫精竭慮,深究地球奧秘,探索教育規律。「為有育人多壯志,敢將格物證丹心」 ( 《八十述懷》中句) 恰好反映了他的心志。他既秉承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又經歷了西方現代科學鍛煉; 既能通曉科技教育,又具備文史素養,達到了古今中外兼容和交匯的很高境界。他既尊師重友,珍視團結,繼承和發揚了前輩地質大師們的學術貢獻和優良學風,又甘為人梯,熱忱提攜青年,悉心傳授先進的科學成果和思想作風。他是學貫中西、科教雙馨、高瞻遠矚、德高望重的前輩地學大家,他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哺育他的祖國和人民。他是廣大科教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時代造就了人物,而人物的活動又豐富了時代內容,在一個或幾個方面推動了時代和社會向前發展。王先生的經歷和事跡就是一個例證。

今天我們國家正處在最好時期之一,科教興國戰略開始實施,建設和諧社會和創新型國家任重道遠。迫切地需要人才和人物。我們和年輕的一代學子都要很好地學習和繼承王鴻禎先生和前輩師長們的高尚品德和傑出業績,將他們艱辛開創的科學和教育事業繼續推向前進,使其發揚光大。

( 注: 此文轉引自 《中國地質教育》2007 年第 1 期)

㈣ 關於印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朱訓青年教師教育獎勵基金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

(中地大京發〔2012〕74號)

各單位、各部門:

現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朱訓青年教師教育獎勵基金管理辦法(試行)》印發給你們,請認真學習並遵照執行。

附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朱訓青年教師教育獎勵基金管理辦法(試行)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2年10月8日

附件: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朱訓青年教師教育獎勵基金管理辦法(試行)

第一章 宗旨

第一條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朱訓青年教師教育獎勵基金由中國地質大學原校長朱訓先生捐資設立,用於獎勵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為發展地質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青年教師,激勵廣大青年教師教書育人、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努力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

第二條 朱訓先生1930年5月出生,江蘇阜寧人,新中國地礦事業的領導人,找礦哲學學科的創始人,為中國地質工作和地質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他曾任地質礦產部部長、黨組書記兼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秘書長兼政協機關黨組書記,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主任;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至十四屆中央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曾先後兼任中國礦業聯合會會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全國地學哲學委員會理事長,中國地質災害研究會理事長,中國地質大學校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留蘇分會會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榮譽院士,烏克蘭國立礦業大學名譽教授,俄羅斯南俄理工大學名譽博士,俄羅斯總統勛章和烏克蘭國家勛章獲得者。

第二章 基金來源

第三條 本基金共計人民幣50萬元。

第四條 本基金為動本基金,每年評選一次,進行獨立核算。

第三章 組織管理

第五條 學校成立朱訓青年教師教育獎勵基金管理委員會,由人事處、教務處、研究生院、科技處、學科建設辦公室、教育基金會等部門負責人和教師代表組成,委員會辦公室設在人事處。

第四章 獎勵范圍與評選條件

第六條 本基金獎勵范圍為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每年評選出5至10名,每人獎勵6000元。

第七條 本基金評選條件為:

1.學校在編在崗青年教師並在教師崗工作滿三年,愛國愛校,熱愛地質教育事業,關心學校發展,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團隊精神。

2.主講本科生課程,本年度教學質量評價為良好或優秀。

3.重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教材建設,或指導學生開展課外學術活動、科技創新,並取得突出成績。

4.在科學技術研究方面勇於創新、學術成果顯著。

第八條 學校授予本基金獲獎教師「朱訓青年教師獎」榮譽稱號。

第五章 評選程序

第九條 本基金評選程序為:

1.個人申報,學院推薦。每年上半年發布評獎通知,符合條件的教師提出申請,各學院根據評選條件擇優推薦並提交相應推薦材料。

2.組織評審。人事處匯總各學院推薦材料,會同教務處、研究生院、科技處進行初審,基金管理委員會就初審材料組織評審。

3.結果公示。基金管理委員會就評審結果在學校范圍內進行公示,無異議後由學校以文件形式正式公布,並呈送朱訓先生備案。

4.頒發獎勵。每年校慶前,學校為獲獎教師頒發「朱訓青年教師獎」榮譽證書和獎金。

第六章 其他

第十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修訂和解釋。

㈤ 中國地質大學獲得和良合理基金獎勵的院士

1995年1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王鴻禎教授獲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獎,
1999年 郝詒純教授、2002年 殷鴻福院士、2006年 趙欣梅院士等均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獎。

㈥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的項目成果

2001-2010年,學院先後承擔國家級項目20項,縱向、橫向項目213項,2009年實到科研版經費達到900多萬元,權校內基金、教學改革項目98項,出版著作、教材9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200餘篇,其中EI檢索45篇,CSSCI、CSCD130多篇,中文核心320多篇。

㈦ 於翔的科研項目

[1] 2004.7-2005.7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04年優秀博士論文扶持基金項目:自潤滑硬質膜制備及其摩擦學性能研究(51223029)/負責人
[2] 2004.5-2006.12 地質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和北京實力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項目:新型硬質工具薄膜/完成人
[3] 2004.2-2006.2 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資助項目:納米氮化碳及其多層薄膜的合成及失效機理的探索研究(Kf04.02)/ 完成人
[4] 2005.1-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DLC基納米復合多層梯度薄膜的合成及其摩擦學性能研究 (50475057)/ 完成人
[5] 2005.7-2006.7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05年優秀博士論文扶持基金項目:自潤滑超硬膜制備及其摩擦學性能研究(51223029)/負責人
[6] 2005.12-2006.1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科學鑽探國家專業實驗室開發研究基金項目(200502):新型納米多層類金剛石工具塗層的研究/負責人
[7] 2006.7-2007.7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06年優秀博士論文扶持基金項目:自潤滑超硬膜制備及其摩擦學性能研究(51223029)/負責人
[8] 2006.12-2009.12 國際科技合作重大計劃重大項目:超低摩阻磨耗DLC梯度厚膜制備技術及其特種應用研究(2006DFB51260)/子課題組長
[9] 2006.12-2007.1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科學鑽探國家專業實驗室開發研究基金項目(200604):用於鑽探機具的類金剛石工具塗層/負責人
[10] 2007.4-2008.2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基金Strategic Research Grant (CityU: 7100037)/ Research Associate
[11] 2007.7-2008.7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07年優秀博士論文扶持基金項目:自潤滑超硬膜制備及其摩擦學性能研究(51223029)/負責人
[12] 2008.3-2008.9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基金Strategic Research Grant (CityU: 7002235) /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13] 2009.6-2012.6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負責人

㈧ 地質大學算名校嗎

是名校。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中國地質大學位於武漢東湖之畔,南望山麓,學校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學科涵蓋理學、工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等門類,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一級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


(8)地質大學開放基金擴展閱讀: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12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724人,聘請校外教師245人,本科課程授課校內教師數1625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25人(長期項目7人、短期項目3人、青年項目15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9人(領軍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20人(特聘教授11人、講座教授5人、青年學者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6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29人。

湖北省「百人計劃」入選者11人(長期項目8人、青年項目3人)、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入選者80人(特聘教授20人、講座教授16人,楚天學子44人)。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9人。

㈨ 馬保松的科研項目

主持或參加的教學研究項目
[1] 《非開挖工程學》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教育部,2010,項目負責人
[2] 《非開挖工程學》精品課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10,負責人
[3] 非開挖工程領域人才培養研究,湖北省教育廳,2005,項目負責人
[4] 國內外地質工程人才培養對比研究,湖北省教育廳,2004,主要參加人
主持或參加的科研項目
[1]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城鎮排水管道非開挖修復更新工程技術規程」專題(2009ZX07318-008-007-005),科技部,2010-2012,專題負責人
[2]復雜條件下長距離曲線頂管及管幕施工關鍵技術研究,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管理中心,2012-2014,項目負責人
[3]HDD 管道穿越環空泥漿固結變形特性研究(編號:5107414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0-2012,項目負責人
[4]大直徑HDD孔內流場動力學特徵及其對岩屑運移的影響研究(編號:5120415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3-2015,項目主要參加人(第二)
[5]國家行業標准《城鎮給水管道非開挖修復更新工程技術規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2012-2013,副主編
[6]國家行業標准《城鎮排水管道非開挖修復更新工程技術規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2009-2011,項目負責人
[7]市政公用設施運行安全和維護管理評價標准體系研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2009-2011,給水排水專題負責人
[8]水平定向鑽穿越弱膠結力中粗砂地層試驗研究,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科學研究院,2011-2012,項目負責人
[9]武漢市非開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基地建設項目)(編號:201061038381),武漢市科技局,2009-2012,項目負責人
[10]合肥地區復雜地層下頂管技術研究,合肥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2010-2011,項目負責人
[11]大口徑水平定向鑽穿越岩石擴孔模型研究,中石油管道局穿越公司,2009-2010,項目負責人
[12]水平定向鑽無線導向控制系統和地下電纜與管道探測技術的研發,徐州徐工基礎工程機械有限公司,2009-2012,項目負責人
[13]新型鑽頂結合法非開挖管道穿越技術研究,深圳市鑽通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2010-2012,項目負責人
[14]廊坊市雨污分流管道工程技術研究,廊坊市建設局,2008,項目負責人
[15]熱塑法套管技術研究,安徽313地質隊,2008,項目第二負責人
[16]U.S. China Workshop on Trenchless Technologies andCritical Underground Infrastructure Issues,美國科學基金會,2007,中方項目負責人
[17]武漢市地下生命線工程災變機理及非開挖防治技術研究,武漢市科技局,2007-2010,項目第一負責人
[18]城市地下管道自動化快捷物流系統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50478084),2005,項目負責人
[19] 非開挖地下管線工程技術多媒體輔助決策系統研究,教育部留學回國基金項目,2004,項目負責人
[20]非開挖地下管線在線更換技術應用研究,武漢市建設委員會,2004,項目負責人
[21]非開挖地下管線(道)原位更換技術應用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基金項目,2004,項目負責人
教學研究論文
新興的非開挖工程學.岩土鑽掘工程(第十三屆全國探礦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2005

㈩ 中國地質大學都有哪些專業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都有哪些專業
工商管理類專業、回地下水科學與答工程專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地質學基地班專業、安全技術專業、地球化學專業、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法學專業、英語專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地質工程專業、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會計學專業、理科試驗班類專業、經濟學專業、地理科學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地質學專業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比較好的專業有:地質學、煤及煤層氣工程、安全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地球物理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寶石及材料工藝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地球化學、環境工程、工商管理類、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土地資源管理、地質學基地班、安全技術、地球化學、管理科學與工程類、材料科學與工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