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學構造地質學a卷
❶ 我想問一下你是哪個學校構造地質學畢業的啊我也想考,不過我現在是學地理的,不太了解!謝謝啦!
中國地質大學比較強!
❷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資源勘查工程,怎麼樣啊!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為湖北省重點學科與品牌專業,是油氣等專礦產資源勘探屬與開發的主幹專業。專業不錯,尤其是近幾年來,地質行業很火熱。該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較好的科學思維、素養和創新意識;具備扎實的地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工作方法,具有對油氣等礦產地質、分布規律進行綜合分析與研究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是信息時代採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手段和高新技術對地表數千米之下油氣藏進行綜合研究的學科專業,是培養石油企事業領導和專家的搖籃。 畢業生主要從事油氣等礦產資源勘探、開發、評價和管理等領域的工程設計、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管理工作,並能從事水文、環境、城鎮建設等相關領域的地質工作。 除大學理工科本科規定的公共課、基礎課外,學習的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主要有:結晶學與礦物學、沉積岩石學、古生物學、地史學、構造地質學、數學地質、資源地質學、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油氣田地下地質學、油氣田勘探與資源評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測井、油氣地球化學等。
❸ 長江大學地質專業研究生考試
地質專業的研究生主要有以下幾個專業 下面是08年的招生簡章 09年的還沒有出來估計也是差不多的
070901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語
③ 603地質學綜合 或 609高等數學
④ 804 沉積岩石學或 807 石油地質學
非地學專業畢業生必須考609高等數學;
地學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地質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地球物理學、石油工程畢業生考603地質學綜合)
復試科目:構造地質學或油氣田地下地質學
081801★礦產普查與勘探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語
③ 302數學二
④ 804沉積岩石學或 807石油地質學
復試科目:構造地質學或油氣田地下地質學
下面幾個招的人少 不建議你報
構造地質學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 古人類學)
第四紀地質學
另外多關注
地球科學學院留言板
http://dqkx.yangtzeu.e.cn/guest/index.asp 關注這上面的消息
❹ 長江大學的構造地質學研究生好考嗎希望學長學姐們說一說看法。
還可以吧 難度適中 喜歡就考一下
❺ 長江大學地質學
如果你想考工科專業的話就需要考數學,你說的地質是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還是別的什麼回專業?但是如果答你不想考數學的話你就可以去試一下中國地大的構造地質學,這個算是理科專業,不要數學的,其實沒有數學的話考研復習起來還是很輕松的~
❻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學科介紹
地球科學學院具有13個學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博士研究生招生學科:礦產普查與勘探(081801)、油氣田開發工程(082002);碩士研究生招生學科有:礦產普查與勘探(湖北省有突出成就創新學科、省重點學科,081801)、地質工程(081803)、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0818)、地質學(0709)、礦物學、岩石學和礦床學(070901)、古生物與地層學(070903)、構造地質學(070904)、第四紀地質學(070905)、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070503)、地質工程領域工程碩士(430118)等,同時,具有接受在職或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的資格。地球科學學院與校內其他院系合作招收地球科學領域的碩士點另外還有:地球化學(070902)、固體地球物理學(070801)、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081802)、油氣井工程(082001)、油氣田開發工程(082002)等。地球科學學院的本科招生專業有:資源勘查工程(080105,省品牌本科專業)、地質學(070601)、地理信息系統(070703),地球科學學院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近800人(全日制研究生473人,地質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生300餘人),本科生2050人,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研究人員3人。
地球科學學院下設地質系、石油系、地理信息系、院辦公室、院學生事務辦公室、油氣儲層部級重點實驗室、盆地研究中心、GIS研究中心、油氣勘探開發研究所等單位。同時與地球物理學院、地球化學系等單位共同建設有建設有教育部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重點實驗室。本專業具有湖北松滋劉家場綜合地質實習基地、河北秦皇島石門寨普通地質實習基地、河南油田第一採油廠、江漢油田採油廠等四個校外實習基地;具有三峽地層標本長廊、石油科技博物館、湖盆沉積模擬實驗室等三個校內實習基地。教學與科研儀器設備達1248萬元,實驗室面積1936m2。地球科學學院緊緊圍繞學科專業建設,深化教學改革,狠抓專業的本科教育,使本科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資源勘查工程專業2001屆、2002屆、2003屆、2004屆2005屆畢業生考研錄取率分別達51%、64%、53%、44%和46%;碩士研究生考上博士比例為25%-71%;畢業生深受社會和市場歡迎,近幾年來應屆本科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超過95%。
❼ 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理論發展概述有哪些
一、德國地質學家瑙曼提出「大地構造」一詞最早有關地球構造討論的著述,要算是法國地質學家埃利?博蒙(Elie de Beaumont,1798—1874年),他在1830年發表的《地球變動的研究》中已有論述,1830年,收縮理論盛行一時,基本上取代了上隆假說,1852年才全面公布收縮理論內容(見後)。
「大地構造」一詞,嚴格地說,是在1850—1854年德國地質學家K.E.瑙曼(Naumann,1797—1873年)發表的《記錄地質學教程》中第一次出現,其含義是泛指研究地殼的組成和結構。相當一段時期內,大地構造學(geotectonics)與構造地質學(structural geology,tectonics)作為同義語而流行。1936年E.克魯斯(Kras)作過闡述,他說:構造地質學是研究地殼構造和運動的科學,而近代大地構造學一般系指大型區域性,乃至全球的地質構造而言,與傳統的構造地質學有著明顯的區分和分工。
16世紀,地質科學開始從宗教神學桎梏下解脫出來,工業發展對金屬礦產需求日益迫切,人們從尋找礦藏中認識到,首先認識地質構造形式是一條捷徑,德國礦業工程師阿格利柯拉(Agericola George Bauer,1494—1555年)就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在他的名著《論金屬》一書中有系統論述,代表了這個時代的成就。比他稍早一點的義大利的達?芬奇(Leonardo da Vici,1452—1520年)在工程地下發現古代海相生物遺體,使他認識到海岸線不是固定不變的,並提出海洋和陸地有過「滄海桑田」之變,這變化是地殼運動的結果。1669年丹麥學者斯蒂諾(N.Steno,1638—1686年)發表《天然固體中的堅硬物》,書中提出地層延伸理論,指出地層受擾動破壞而傾斜,他以建立義大利托斯卡納地區地質發展史而著名,將該區劃分出六個階段。英國地質學家斯特勒奇(J.Strachyi,1671—1743年)較早做過英國煤田地質構造的研究。德國學者勒(雷)曼(Lehmann Johann Gottlob,1719—1967年)發表《山嶽的形成》;富澤爾(Fuchsel Geoge Christian,1722—1775年)發表《海陸變遷史》,把地球冷卻產生的褶皺認為是構造運動的結果;蓋塔爾(Guettard JeanEtinne,1715—1786年)發表《現代山嶽受海水、河流、雨水之影響而低減》;狄瑪列(Desmarest Nicholes,1725—1875年),在德國,特別是在薩克森地區作過大量區域地質構造調查與研究,但他沒有繼承郝屯的火山熱流是大陸抬升的力源理論,而強調地質突變性的營力作用。俄國學者羅蒙諾索夫(Ломоносовv M.B.,1711—1765年)在名著《論地層》中提出:改變地球面貌的力有內外兩種,「內部作用」就是地震,這種作用能使地殼隆起、沉降、海岸變遷,以及山脈的形成和消失。英國學者郝屯(Hutton James,1726—1798年)在《地球理論》中曾論及說地球是按物理學和力學規律發展而變化,所有地質作用是相互聯系,並按一定順序進行。他提出地殼運動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垂直運動,其中地球內熱的上升力最為重要。1777年在彼得堡科學院的一次講演中,提出山脈的隆起是火山作用造成的。他在地質學上最大的貢獻是第一次提出「解釋地質現象,只能求助於現在仍可觀察到的那些自然力的作用」,完全擺脫神創論的桎梏。
法國地質學家埃利?博蒙(1798—1874年),他在1830年論及收縮理論時,或在1852年全面公布其理論的內容時認為,地球處於一種冷卻收縮狀態,其外殼冷卻到可能有的限度,體積已不再縮小,而地球內部繼續冷卻收縮,地殼內外不相適應迫使地殼「下沉」、表面縮小而形成褶皺,並把褶皺作用當作主要作用,主張水平擠壓力作用形成褶皺。相繼發表的《地球變動的研究》、《山脈形成體系》(1852年)中也論及山脈隆起成因觀點。還有俄國地質學家索科洛夫(Cokoлов,D.И.,1788—1852年)1839年發表的《地球構造學教程》,以及《山嶽體系概念》、《山脈構造的起源和成因》都是以地球冷縮論觀點來論述。索科絡夫是把構造地質學理論系統化的著名俄國學者。
1863年美國地質學家洛甘(W.E.Logan,1798—1875年)發表的《加拿大地質報告》,以及早年發表的《北美地質文獻》中,都強調逆掩斷層形成了斷塊,來解釋地質構造問題。
1838年奧地利地質學家E.修斯(Suess,1831—1914年)在著名的《地球的外貌》中提出「地台」、「大陸沉降」、「地殼運動」等術語和概念,1875在《阿爾卑斯山成因》一文中,提出北美與歐洲之間存在「陸橋」的觀點,引發熱烈的討論。
美國地質學家F.B.S.泰勒(Taylor,1860—1938年)於1909年發表《從第三紀造山帶論地球面貌之起源》,最早提出大陸漂移理論。
法國地質學家G.E.奧格(Haug,1861—1927年)在《地槽與大陸塊》一文中,提出地槽與大陸區分,他認為:在地槽中由於海退的沉降面積超過鄰近陸緣地區,地槽褶皺引起海侵,這就是被譽為「奧格定理」的基本思想,在《地槽系與大陸區》把地背斜和地向斜稱之為「地槽系」,這些著述和論點有力地發展了地槽學說。
1926年美國地質學家R.A.戴利(Daly,1871—1957年)發表的《我們動盪的地球》、《地殼及其穩定》(1933年)、《地應力和地球構造》(1944年)等論著都對地質構造理論作過系統地論述。這個階段構造地質理論的研究,已是地質科學系統中比較活躍的學科。
構造地質學或大地構造學從作為獨立學科起始就假學眾多,學派林立,學術論戰此起彼復,爭論激烈,不同學派對地球組成(起源、運動、演化)有著不同概念和理論體系,形成截然不同的方法論,甚至有著完全對立的地球觀和方法論。
二、美國地質學家霍爾1859年提出地槽概念,揭開構造地質學的序幕百餘年來,歷史上曾有過隆起說、收縮說、膨脹說、均衡說、脈動說、旋迴說、潮汐說、大陸漂移說、重力褶皺說、底辟說、底流說、地殼振動說等各種構造地質學假說(詳見本書第三章第一節)。
1859年美國地質學家J.霍爾(Hall,1811—1898年)通過對阿帕拉契山地區的研究,提出了沉積重力負荷導致阿帕拉契山脈呈槽形特徵的古生代沉降區。1873年,被J.D.德納(Dana,1813—1895年)納入冷縮造山理論體系之中,把這種槽形構造命名為地槽,認為是地球因冷縮而在大陸邊緣出現的凹陷帶。當時得到法國地質學家奧格(Haug,G.E.,1861—1927年)在《地槽和大陸塊》中論證,認為地槽中由於海退的沉降面積超過鄰近陸緣地區,地槽褶皺引起海侵。
舒賀特(C.Chuchert,1858—1942年)、科伯(Kober Leopold,1883—?年)等多次論證,特別是法國地質學家M.A.貝特朗(Bertrand,1847—1907年)在1887年將環狀構造的克拉通稱為造山帶,提出造山旋迴概念,1928年又提出對稱山脈形成模式,在《阿爾卑斯與歐洲大陸的形成》中,提出盛行一時的旋迴學說。
1883—1903年奧地利的修斯(1831—1914年)在《地球的面貌》一書中,發展了沉積建造的時空分帶理論。在地槽學說發展過程中,德國地質學家H?施蒂勒(Stile,1876—1966年)早年也曾提出過正地槽概念(所指優地槽和冒地槽),在《構造演化獲得地殼演化》中倡導比較構造理論,在構造地質學發展史上起過一定積極作用。瑞士構造地質學家E.阿爾岡(Argand,1879—1940年)在其名著《亞洲構造論》及《阿爾卑斯構造地質問題研究》中,樹立起大地構造分析中的力學觀點。德國地質學家勃格達諾夫(Bogтanof)、德國大地構造學家克勞斯(1889—1970年)也都做過論證。
俄國的卡爾賓斯基(Kapпискнй A.,1847—1936年)、阿爾漢格爾斯基(Apxaнгельский,A.D.,1879—1940年)等在《俄羅斯陸台的發展與構造地質學》(1923年)及《論俄羅斯陸台構造》(1940年),建立起俄羅斯陸台和地槽學派,在俄國和蘇聯時代佔有統治地位。後來,著名地質學家巴甫洛夫(Павгов,п.A.,1854—1929年)通過月古利山構造的研究,發展了卡爾濱斯基陸台理論。進入20世紀,蘇聯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大地構造學家,諸如:沙茨基(Щатский,H.C.,1895—1960年),哈茵(Xaин,B.E.,1914—?年),別洛烏索夫(Белоусов,B.B.,1907—?年),柯西金(Kосвiгин,Ю.A.),楊申(Яншин,А.Л)等,強化了蘇聯大地構造學派。在他們發表的《地槽學說百年》一文中,系統地反映出他們的理論觀點及其發展成就。
因此,在大地構造學史(構造地質學史)研究中,都把霍爾1859年提出的地槽學說,作為學科發展的里程碑,為大地構造學的發展拉開了序幕。
地槽地台學說的建立,是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理論研究的標志性的成果,是20世紀前半葉占據統治地位的地殼垂直論、固定論的理論基礎。
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發展史表明:由於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在地質科學系統中所居的地位和作用,新的構造地質學理論的涌現,能反映不同時期的地質科學各個領域的理論水平和發展趨勢,如20世紀70年代板塊構造地質學出現,盡管對該學說尚有頗大的爭論,特別是對大陸地質的乏力,受到質疑和挑戰,但在當時卻有力地推動了整個地球科學的發展,因而說大地構造學是對地質科學有著深遠影響的分支學科,被譽為「地質科學中的哲學」。
❽ 請問文轉理長江大學和成都理工大學以及長安大學的構造地質學哪個好
構造地質學不清楚。
但地質學是成都理工大學好,
和985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是同一水平。
祝你好運。
❾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現任領導
黨總支書記: 羅順社
副院長:龔文平許曉宏
黨總支副書記: 祝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