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參觀地質博物館觀後感
1. 張家口地質博物館觀後感500字
設計新潁、造型別致的張家口地質博物館,引得市民紛紛去參觀。
6大展區亮點頻出
張家口地質博物館位於經工區世紀路12號,佔地面積約25.5畝,共有地上5層,地下1層,建築高度34.6米,總建築面積為24949平方米。
這是一座以服務社會公眾為主體的專題性博物館,主要展示和普及以地質科學為核心的自然科學知識,是珍稀古生物和地質礦產標本的收藏、展示、研究中心,是青少年科普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張家口地區資源環境宣傳交流的窗口。
走進張家口地質博物館展廳,記者被展出的標本、圖片、文字、影音資料、模擬場景所吸引。
張家口地質博物館共分為6大展廳。其中有共享大廳、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古生物廳、地質環境廳、資源與利用廳。
共享大廳,為中空設計,貫穿三至五層,以「天地交合的地球家園」為主題,放置了重點展品華北龍和巴克龍等化石。展廳正面巨型牆體為地層牆,展示地質演化和地球生命進化史。
地球廳,分為「我們的家園地球」和「神秘的宇宙」兩大部分。共設置22個展項,通過標本、模型、模擬翻書、互動體驗、科學實驗等方式,觀眾可以了解宇宙和恆星的起源與演化、地球的誕生、演變及運動、陸地與海洋的形成與變遷等自然科學知識。
礦物岩石廳,分為礦物岩石篇和寶玉石篇,共設置15個展項,打破傳統的標本展覽模式,從微觀角度切入,通過多種實驗性、參與性的展項激發人們的興趣,傳達礦物岩石科學的內涵。側重介紹張家口地區的寶玉石和我國淵源的石文化歷史。
古生物廳,以「展現進化歷程,傳播進化理念」為主題,在大時間線索下,營造一個個不同的敘事空間,突出生命的海陸空輻射演化,展現生命激流的波瀾壯闊,讓觀眾感受生物界與環境協同演化。展廳還展出了張家口地區的古生物化石,特別著重展示了泥河灣生物群。
資源與利用廳,展示了我國礦產、土地、水、生物等自然資源概況,主要突出張家口市自然資源現狀,及其開發利用的情況,介紹了科學、測繪等現代地學科學技術及成果。從人類賴以生存的給養角度切入,展示自然資源,喚起人們對「人與地球資源」的關注和思考。
地質環境廳,主要突出張家口地質特徵和環境特點,包括地理地貌、地質環境、地質遺跡以及在張家口常見的地質災害,同時使觀眾了解地質災害的知識,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以及災害自救意識。
知識性濃趣味性強
張家口地質博物館以標本、圖片、文字、影音資料、模擬場景等方式,系統地展示了地球的滄桑變化、神奇的礦物岩石、生命進化歷程、張家口地質地貌特徵和全國及我市自然資源概況。
除了6大展廳,張家口地質博物館還設有臨展廳、4D影院、科普區和社會教育區。
臨展廳位於一層,建築面積為624平方米,承接各種公益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臨時展覽。
張家口地質博物館,是面向大眾的科普教育基地。除展廳外,二層設有社會教育區和科普區。以兒童、青省年、學生團體、親子團體為主要受眾群體。結合地方特色和博物館資源自主開發科普課程,引導大眾自主學習,培養受眾科學研究的方法,追根溯源的探索精神。
張家口地質博物館,以人們最熟悉、最通俗的視角為切入點,引導觀眾進入展覽,以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布展思路設置故事線,激發人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通過敘事空間和亮點展項,吸引人們的目光、調動參觀情緒,引導觀眾在積極主動的參觀中收獲知識、啟迪思想。
地質博物館,作為以地學為核心的自然科學的展示平台和科普基地,不僅是科學文化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而且是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加快推進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將為發展我市自然科學事業,繁榮我市文化旅遊事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增長知識開闊眼界
張家口地質博物館將科普性、觀賞性、趣味性融為一體,是市民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了解自然、親近自然的場所,也是張家口地區資源環境宣傳交流的窗口。
2. 磁山地質博物館觀後感四百字的
博物館的外面有一片很大的場地,場地里有隻很大的模型恐龍。
博物館的內部很豐富,我們一回進大答門就看見一隻非常大的模型恐龍站在很高的檯子上,體內好像發出一種聲音。再往裡面走一點,便能看到模型火山,火山幾乎馬上噴發出來了一樣,「模擬還挺像的呢!」我不由地嘖嘖贊嘆。再往裡在走一點就更有趣了:有一塊塊寶石和玉石,其中,我和爸爸媽媽看見了一塊很奇特的石頭:海藍寶。海藍寶外面是似透明,而非透明的白色石塊,白色石塊裡面好像裹著一塊藍色石塊,非常漂亮。博物館里不僅有博物、文物,還摻雜著部分科技。比如我們在最頂層看見的三個模型恐龍,我們去的時候就看見了最右邊的一隻恐龍在彈吉他。我注意觀察了一下,恐龍的腳下有一個播音器,所以才唱出這動聽的歌曲來。
我建議大家如果有時間去地質博物館看一看,相信每次的收獲肯定都不一樣的。
3. 地質博物館觀後感
2012年12月22日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參觀地質博物館。
博物館的外面有一片很大的場地,場地里有隻很大的模型專恐龍。
博物館的內部很豐富,我們一進大門就看見一隻非常大的模型恐龍站在很高的檯子上,體內好像發出一種聲音。再往裡面走一點,便能看到模型火山,火山幾乎馬上噴發出來了一樣,模擬還挺像的呢!我不由地嘖嘖贊嘆。再往裡在走一點就更有趣了:有一塊塊寶石和玉石,其中,我和爸爸媽媽看見了一塊很奇特的石頭:海藍寶。海藍寶外面是似透明,而非透明的白色石塊,白色石塊裡面好像裹著一塊藍色石塊,非常漂亮。博屬物館里不僅有博物、文物,還摻雜著部分科技。比如我們在最頂層看見的三個模型恐龍,我們去的時候就看見了最右邊的一隻恐龍在彈吉他。我注意觀察了一下,恐龍的腳下有一個播音器,所以才唱出這動聽的歌曲來。
我建議大家如果有時間去地質博物館看一看,相信每次的收獲肯定都不一樣的。
4. 北京地質博物館200字觀後感
地質博物館觀後感
期末考試後,學校組織我們參觀了位於北京西四羊肉胡同的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有: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史前生物廳和國土資源廳。地球廳主要介紹內動力地質作用:以板塊運動、褶皺斷裂、火山、地震等地質作用為重點;外動力地質作用:主要介紹了水和風的地質作用。
礦物岩石廳展示了自然界種類繁多千姿百態的礦物岩石,這些精美奇特的礦物標本生動地向我們訴說著它們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在自然界中所形成的原因和它們自身的特點。
寶石廳展示寶石、玉石、有機寶石、貴金屬等展品。這些展品旁的文字說明簡潔,再加上講解員的認真介紹,使我們很快了解了它們的形成過程。來展廳參觀後,我們還可以基本掌握寶石的鑒別方法,區分天然品與相似品、合成品與模仿品的本質。還可以在顯微鏡下放大並觀察一些礦物體的顯微結構,直觀地認識寶石。
史前生物廳以生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線索,向我們介紹生物的發展路程和各地質時期常見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發生、進化和滅亡的過程。
通過一個下午的參觀學習,使我受益匪淺,收獲頗多。既拍照了許多值得留念的照片,同時又學到了地質科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在娛樂的同時又豐富了自己的課外知識,可謂是娛樂、學習雙豐收。
5. 延慶地質博物館觀後感,幫幫忙,急急急
請參考以下兩篇寫一下吧
北京地質博物館觀後感
今日,風和日麗,學校組織我們參觀北京自然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博物館,簡稱博物館游。因為是學校第一次組織參觀,所以我異常興奮。天還沒亮,我就在床上翻來覆去,媽媽只好讓我早做准備。終於熬到了起床時間,爸爸開車送我到學校的大巴,坐上車,沒過多久,就到了位於天橋的北京自然博物館,我們一個個迫不及待的沖了進去。
北京自然博物館又動物世界、昆蟲世界和恐龍公園等展區;動物世界又獅子、狒狒等標本。昆蟲世界中的標本可真不少,像蝗蟲、甲蟲和蜜蜂等;而恐龍公園內,一隻只恐龍正在「大開殺戒」,有的張著嘴四處亂竄,有的在自相殘殺,霸王龍是它們中的一隻,它在恐龍群中橫沖直撞,嚇得其它恐龍四散奔逃,迅猛龍也是其中的一隻,它是個「長腿將軍」,只要聽見一點兒咆哮聲,就立刻逃的無影無蹤。
接下來是看3D電影,雖然有身臨其境之感,但影片內容及其無聊,一群螞蟻成群結隊的搬一隻死蒼蠅。電影結束後,我們上了車,在車上大家高高興興地談論著所見所聞,哎,又到了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分四層,八個展廳:化石展廳,礦物展廳等。化石展廳內,陳列著翼龍、三葉蟲等古生物化石;礦物展廳里有晶瑩的水晶、形狀各異的方解石.....,它們都是珍稀的礦物,寶石館內有貓眼、鑽石、祖母綠等珍貴的的石頭。
還沒看夠,回去的時間就到了,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中國地質博物館,踏上了回家之路。車上,許多同學都在閉目養神,而我仍然沉浸在游覽的回憶中,祖國真是地大物博呀!
南京地質博物館觀後感
上周日爸爸帶我去參觀了新建的位於南京市珠江路的地質博物館。
地質博物館我覺得也可以叫古獸博物館。我剛跨上地質博物館的幾級台階,便透過玻璃牆看到展廳里有幾個巨獸的骨架,這令我興奮異常。我一路小跑,沖進了展覽館。喔!瞧,一條暴王龍的骨架霸氣地站在草地,嘴張得好大,那爪一伸一縮,像要與一旁的三角龍搏擊,企圖吃食三角龍,雖只有一具骨架,但仍能從這上發現王者的兇悍之氣。那還有具梁龍骨架,四腳粗粗的,頭伸得老高,嘴努著,像在嗅著樹葉,又像在呼喚著同伴。最有趣的是一個翼龍模型,它兩條細腿站在山上最高處的岩石上,兩只翅膀在不停地劃動飛騰著,像馬上要遨遊太空一樣,好玩極了。接著,我們繼續上二樓游覽。
接下來,我們又觀賞了美麗的礦石、化石和有趣的古代生物。讓我記憶最深的便是各種各樣奇異的古生物,這里展覽了許多鮮為人知的遠古動物模型。先映入眼簾的是海洋生物,有巨型海蝦、菊石一類,那碧藍又深不可測的海,竟是生命的發源地。在幾億年前,還有那麼多奇形怪狀的動物耶!接著館內又如時空隧道,帶著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動物世界,陸地上許多遠古動物在玩耍著,有一隻叫不出名的野獸全身鋪著黑甲,布滿了鋼角,它搖著尾巴,正撕咬著長長的葉子呢!有種古代孔雀後背的屏兒比現代孔雀更加鮮艷奪目,紅紅的花紋,青青的邊兒,精美極了。 此外,那些古河馬、三趾馬、古象、恐龍也都是十分奇異,牢牢吸引住我的眼球。時代隨著自己的腳步向前移動,許多猿人頭骨、化石展現在我面前,這讓我了解古代的猿人也像古獸一樣有許多種類和他們的進化史。原來,我以為遠古只有恐龍這類生物,不料不論天上地下,還是海洋深處,都有那麼多奇妙的生物稱霸一方呀!
離開博物館前,我在留言本上寫下了這樣的觀後感:古獸時代真是奇妙哇!通過這次游覽,我從浩瀚的宇宙到酷熱的地心、從各類猛獸到花草樹林中,了解了這個世界。這個博物館真好!
6. 參觀鄭州地質博物館有感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了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參觀。 走到博物館大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達數十米的汝陽黃河巨龍母子龍的模擬模型。它們好像對我們點著頭,向我們打著招呼,歡迎我們的到來。 地質博物館主要有地球廳,古生物廳,地質環境廳,恐龍廳,礦產資源廳等數十個展廳組成。 當我們進入古生物廳,就像來到了億萬年前的古生物世界。走進恐龍廳,那裡陳列著數百種栩栩如生的恐龍模型和化石,彷彿把我帶到了侏羅紀時代。最吸引我的要數礦產資源廳的礦產資源了,大廳里擺放著數千種精美絕倫的礦物晶體,寶石標本。讓我們進入礦石的海洋里遨遊吧! 透亮的方解石像珊瑚,像瑪瑙,像翡翠,像 ... ... 有淺黃色,淡紅色,淺紫色,淡綠色,海藍色,乳白色 ... ... 那經過了火山嚴峻洗禮,才會那樣晶瑩剔透,光彩照人的紫水晶,把一個約半人高的岩洞簇滿了,它是那樣美麗,那樣耀眼。 還有發出暗綠色光芒,猶如絲絨布般的孔雀石:星光點點,奇形怪狀的閃鋅礦,數不勝數,令人眼花繚亂。 礦產——是地球億萬年物質演化的結晶,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珍希財富,是不可再生的。但人類長期對礦產資源不加節制的掠奪和採掘,部分礦產已日見匱乏。據專家預測,我國43種主礦產至2020年僅剩6種,形勢嚴峻啊! 讓我們行動起來,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愛護自然,愛護礦產,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吧!
7.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觀後感500字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坐落在鄭州市鄭東新區18號,建築面積5800m,布展面積4100 m。建築新穎版別致,獨具風格。權館內設有地球廳、恐龍廳、生物演化廳、古象廳、礦產資源廳、地質環境廳、礦物廳、4D動感影院(多功能廳)和地震海嘯感受劇場;館外有礦石林、科普廣場,恐龍雕塑等。館內收藏了省內外地質礦產、古生物、礦物標本5萬多件。
值得一看,又不要門票,每周一閉館,周一不要去就行了,
8. 蘭州地質博物館觀後感600字
參觀博物館 暑假,我和爸爸一起去參觀博物館. 我們走進博物館中,首先參觀古動物陳列版室權.一進門,只見大廳正中,擺著一具巨大的古動物骨骼模型.它很古怪,小而扁的頭骨,細長的頸骨,足有八九米,龐大的軀體,有腰那麼粗的大腿,他爪子伸得長長的,瞪著眼睛,好像要展開猛烈的攻勢.我們看了都驚呆了,情不自禁地說:"這是什麼動物啊 "這時,講解員走過來告訴我這是動物王國的巨人——河川馬門溪恐龍的骨骼模型,科學家從它顯示出中生代恐龍生活情況.然後我又參觀了許多古動物. 我們又走到了動物第一室.我邊走邊看,瞧,那三角腦袋,紅脖頸,短尾巴,叫響尾蛇.那橢圓腦袋,身上有一道道白環,叫銀環蛇.那條翹嘴的蛇,叫五步蛇……他們張開嘴,舌頭伸得長長的,嚇的我毛孔都豎起來了.然後又參觀了許多海洋生物等等. 我們又參觀了動物第二室.獸類中有長著大犄角的氂牛,有的大熊貓黑眼圈,好像戴了太陽鏡,有的大熊貓黑耳朵,好像戴了黑手套.有頑皮的猴子.鳥類中有美麗的孔雀,有善於學別人說話的八哥. 這次參觀,使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使我更熱愛大自然.
9. 參觀中國地質博物館感想300-400字
有一復天我去參觀了地質制博物館. 博物館的外面有一片很大的場地,場地里有隻很大的模型恐龍. 博物館的內部很豐富,我們一進大門就看見一隻非常大的模型恐龍站在很高的檯子上,體內好像發出一種聲音.再往裡面走一點,便能看到模型火山,火山幾乎馬上噴發出來了一樣,「模擬還挺像的呢!」我不由地嘖嘖贊嘆.再往裡在走一點就更有趣了:有一塊塊寶石和玉石,其中,我和爸爸媽媽看見了一塊很奇特的石頭:海藍寶.海藍寶外面是似透明,而非透明的白色石塊,白色石塊裡面好像裹著一塊藍色石塊,非常漂亮.博物館里不僅有博物、文物,還摻雜著部分科技.比如我們在最頂層看見的三個模型恐龍,我們去的時候就看見了最右邊的一隻恐龍在彈吉他.我注意觀察了一下,恐龍的腳下有一個播音器,所以才唱出這動聽的歌曲來. 我建議大家如果有時間去地質博物館看一看,相信每次的收獲肯定都不一樣的.
10. 寫《上海地質博物館》的感覺作文400字以上
上海自然博物館觀後感 2008年10月15日我們懷著期待的心情來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館,參觀一開始,進入眼簾的第一幕就是那巨大的恐龍的骨架,於是我對後面的參觀產生了何人濃厚的興趣,迫不及待的想去參觀完這里的一切。上海自然博物館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人類學、地質學、天文學多種自然科學的綜合性博物館。主要任務是在收集自然標本及圖書資料的基礎上,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教育。1960年1月27日動物學分館在館本部開館;1984年植物學分館在龍吳路1102號建成,佔地面積1800餘平方米,共六層,建築面積3065平方米。館內的,內容包括"古動物史"、"古人類史"、"中國歷代古屍"3個陳列廳,以及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6個基本陳列廳,內容為植物的進化。 在展廳我們隨處可以看到很多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為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不僅為科學家們更好的讓人們認識生物進化過程提供了有力的證實,也為生物進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在整個參觀過程中我們能夠真切的感受到各物種在不同時間段的生物進進化。進化的進步性地球上的生命,從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生物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從原核生物進化為真核單細胞生物,然後按照不同方向發展,出現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植物界從藻類到裸蕨植物再到蕨類植物、裸子植物,最後出現了被子植物。動物界從原始鞭毛蟲到多細胞動物,從原始多細胞動物到出現脊索動物,進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動物──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又演化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從中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哺乳類中的一支進一步發展為高等智慧生物,這就是人。 生物界的歷史發展表明,生物進化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過程,從中呈現出一種進步性發展的趨勢。一般說來,進化過程的進步具有如下特徵: ①在生物界的前進運動中,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形態結構的逐步復雜化和完善化;與此相應,生理功能也愈益專門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②從總體上看,遺傳信息量隨著生物的進化而逐步增加。 ③內環境調控的不斷完善及對環境分析能力和反應方式的發展,加強了機體對外界環境的自主性,擴大了活動范圍。 生物進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現出種種特殊的復雜情況。除進步性發展外,生物界中還存在特化和退化現象。特化不同於全面的生物學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對某種環境條件的特異適應。這種進化方向有利於一個方面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