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東北大學水文地質學基礎

東北大學水文地質學基礎

發布時間: 2021-02-21 13:32:41

❶ 東北農業大學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好嗎

這個專業是農大水復建學院制去年新開的專業,水建學院的學生一向要求有比較好的理科功底的,如果你真的喜歡理科還是可以的,水建學院的最大特色就是就業率在整個學校一直是數一數二的,但是這種純理工專業,對於女生的就業來說還是差點,不過只要在大學的成績不錯,還是沒問題的,關於工資,就得看你的能力了,如果在大學當個幹部什麼的,成績在好點,能去國企的話,工資在2000,3000左右吧,當然能力強的話,錢途無量,我就是這個學院的,希望能對你能有幫助

❷ 考研考地質學一般都有哪些學校,專業課都考什麼!考數學嗎!

考研考地質學的學校有:

北京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師范大學 、河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陝西師范大學等

地質學專業考研科目如下: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10|高等數學
或 614|普通地質學
④800|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
或 806|構造地質學
或 810|地球化學
或 811|礦物岩石學
或 813|古生物地史學

地質學專業培養具備地質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相關學科基礎知識,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研究、教學和管理能力。

能在科研機構、學校從事地質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在地礦、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環境、基礎工程、旅遊開發從事技術開發與技術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2)東北大學水文地質學基礎擴展閱讀:

地質學專業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了解國家科學技術政策、知識產權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了解地質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資源開發狀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質學專業

❸ 渭干河亞系統地下水數值模擬

一、計算區范圍

計算區位於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北起渭干河龍口,南至塔里木河泛濫平原,西起新和縣桑塔木農場,東至庫車縣哈拉哈塘鄉。地理坐標:東經82°15′~83°15′,北緯40°45′~41°45′,面積約5530km2。行政區劃隸屬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新和縣和沙雅縣(圖5-1)。

二、水文地質概念模型

(一)模型邊界及內部結構

渭干河流域分布的主要是多層結構的第四系孔隙含水系統,本研究建立6層結構的三維流模型來刻畫。

平面上,模型的西北邊界取卻勒塔格山前新近系基岩與第四系沉積物的分界線,該邊界可能是零通量邊界。由於塔里木河以南缺乏資料,因此南邊界取在塔里木河的中線,該邊界為第一類邊界。其他側邊界(東北邊界、東邊界和西邊界)均是第四系含水系統的外延,只能取為人為邊界:根據地下水初始水位等值線圖確定流線,沿流線劃定的邊界為第二類邊界,局部地段沿等水頭線劃定的邊界為第一類邊界(圖5-2)。

具體邊界條件由模型識別確定。全部模型總面積約5530km2

垂向上,模型的頂部邊界為潛水面,除塔里木河為第一類邊界外,其餘為入滲補給邊界或潛水蒸發排泄邊界。底部邊界為第3層承壓含水層的底面,該邊界為零通量邊界。

為了與多層結構平原區的分層(潛水含水層、3個承壓含水層及其間的2個弱透水層)在層位概化上銜接,對山前的單一潛水含水層在垂向上也劃分為相應的6層。如此處理就將全區的含水介質概化成6層結構,進行統一的數學描述。

(二)源匯項的處理

1.混合井的處理

採用「滲流–管流耦合模型」來刻畫混合井:「滲流」刻畫地下水的運動,「管流」刻畫井孔中的水流。該方法解決了混合井的模擬問題,大大地提高了模型的模擬性。

2.潛水蒸發處理

依據新和均衡試驗場總結的渭干河灌區潛水蒸發規律和4個經驗公式來處理潛水蒸發問題:

①阿維里揚諾夫公式

ε=ε0(1-D/D0b

圖5-1 計算區交通位置圖

圖5-2 計算區范圍圖

②冪函數型公式

ε=ε0·aD-b

③指數型公式

ε=ε0·ae-bD

④清華大學經驗公式

ε=εmax(1-e-bε0max)

式中:ε為潛水蒸發強度;ε0為水面蒸發強度;εmax為與潛水埋深有關的極限蒸發強度(即該埋深下可能發生的最大潛水蒸發強度)。

εmax=f(D)D為潛水埋深;D0為潛水極限埋深(與土質有關);a和b為經驗系數(與土質有關)。

根據不同的土質及潛水埋深條件選擇適當的經驗公式,提高模擬的模擬性:公式②、④較適用於細顆粒土,但只限於潛水埋深大於0.2m的情況;而對粗顆粒土,則應選用公式①或③。

3.降雨、地表水等入滲補給潛水的處理

我們採用「降雨補給滯後權系數法」來刻畫降雨入滲補給。該方法既能反映降雨入滲補給滯後的實際情況,又很實用。

地表水入滲補給滯後性的機理與降雨入滲的類似,也採用上述方法刻畫。

三、數學模型

依據渭干河流域水文地質概念模型,建立一個含混合井的地下水三維非穩定流數學模型,數學模型描述如下: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

式中:H為含水層或弱透水層的水頭函數(m);H0為計算區初始水頭函數(m);H1為計算區第一類邊界已知水頭函數(m);Kh和Kz為含水層或弱透水層的水平和垂直滲透系數(m/d);Qw和Vw為開采井的開采量和井孔工作段的體積;w為大氣降雨及河流、水庫、渠系、田間灌溉等入滲補給強度與潛水面蒸發強度的代數和(m/d);μs為含水層或弱透水層的單位儲水系數(1/m);μd為潛水含水層的重力給水度;v為含水層第二類邊界已知滲透流速函數(m/d);B1為計算區的第一類邊界;B2為計算區的第二類邊界;D為計算區的分布范圍。

四、校正數學模型

採用任意多邊形網格有限差分法求解。將計算區的每一模擬層在平面上剖分為662個結點、1236個三角形單元(圖5-3)。6個模擬層的總結點數為662×6=3972個,總的單元數為1236×6=7416個。

計算區內地下水水位長期觀測資料的起止時間是2000年11月至2001年11月,取該時段作為模型識別時段,取時間步長Δt=3d(開始Δt取30d,運行模型後,由於混合井的強非線性問題,將Δt改為3d),共計130個時間步長。

模擬層共劃分為6層,每一層又分為14個參數分區。

校正結果如下。

(一)水文地質參數

校正後的模型共6層,每一層劃分為14個參數分區(見圖5-4),各參數分區的參數值見表5-1。

(二)地下水資源

考慮到地下水動態的周期性,選用一周年(12個月:2000年11月1日至2001年10月30日)作為水均衡計算的均衡期,具體計算結果見表5-2、表5-3、表5-4。

從水均衡情況(表5-2)可以看出:計算區地下水的補給主要來源於地表水的入滲,河流、水庫、渠系及田間灌溉入滲補給量之和約占總補給量的96.3%,而降雨入滲對本區地下水的補給非常有限(不足1.5%);計算區地下水的開采量僅占總排泄量的1%左右,而潛水的蒸發蒸騰消耗了大量的水資源(佔97.9%),其中無效蒸發占總排泄量的80.25%。

圖5-3 平面剖分圖

表5-1 水文地質參數分區參數值統計表

圖5-4 計算區第1~6層參數分區圖

表5-2 計算區2000年11月1日至2001年10月30日的水均衡計算結果

表5-3 地下水模型補給項計算數據一覽表

表5-4 地下水模型排泄項計算數據一覽表

注:田間灌溉入滲補給量、降雨入滲補給量、蒸發量等與潛水埋深及岩性等有關,在模型中是不斷變化的;本表中的數值取的是模型識別階段2000年11月1日至2001年10月30日的平均值。

(三)誤差分析

1.降速場的擬合誤差分析

最終求得各觀測孔模擬水位和實測水位的擬合曲線見圖5-5。其中:大實心圓點表示各觀測孔水位的實測值(一個月一個值),小空心圓點表示模擬水頭值(三天一個值)。

為了說明水頭的擬合情況,將觀測孔的擬合水頭的誤差統計於表5-5,將各含水層中觀測孔的擬合水頭的誤差統計於表5-6、表5-7。用作統計的數據是各擬合觀測孔模擬水頭與實測水頭之差的絕對值。

誤差統計表明,ΔH≤0.5m的占總對比數的62.16%,ΔH≤1.0m的佔86.63%。在當前的資料情況下,總的來說,擬合效果還是較好的,某些觀測孔的水位受隨機因素的影響,擬合誤差偏大。

2.梯度場的擬合誤差分析

圖5-6分別為2001年11月第2層和第4層的等水頭線擬合圖(均採用克里格插值法繪制),圖中的實線是實測等水頭線(m),虛線是模擬等水頭線(m)。

五、驗證數學模型

除模型識別時間段外(2000年11月至2001年11月),計算區內沒有其他時間段的地下水開采量、地下水水位動態等統計資料,無法利用其他時段的統計資料來對數值模型進行驗證。但是,在模型識別階段,採用的資料均為實際測量資料,資料的時間序列較長(1a),觀測孔在平面上的控制較好,不論是降速場還是梯度場,擬合的結果是比較好的,識別出來的模型是可靠的,可以用於預報。

六、預報

(一)預報方案的確定

第一方案:保持目前的開采井布局(如圖5-7)和地下水開采量,開采井總數為32個,開采總量為0.1537×108 m3/a。

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已有32個開采井的基礎上,按照規劃的水源地布局(見圖5-8)及開采量,增加70個格點開采井(面井),開采總量為3.57×108 m3/a。

圖5-5 觀測孔水位的擬合曲線

表5-5 觀測孔模擬水頭與實測水頭的絕對誤差

表5-6 第2層中觀測孔水頭擬合絕對誤差

表5-7 第4層中觀測孔水頭擬合絕對誤差

第三方案:設計在潛水蒸發區的第2層大面積開采地下水,通過開采地下水奪取地下水無效蒸發量(見圖5-9)。採取比較實用的試錯法來獲得開采強度ε[單位:104 m3/(km2·a)]的分布。利用試錯法計算開采強度的前提條件是潛水的水位埋藏深度要滿足生態用水對水位埋藏深度的需求,即開采條件下植被區的潛水水位埋深不得大於4.5m(渭干河流域缺乏生態用水的潛水埋深資料,採用經驗值4.0~4.5m),以保證植物根系能夠吸取必要的土壤水。

新和縣西南部的沙漠地帶及沙雅縣東南角的部分區域地下水水質差,承壓水的TDS一般大於3g/L,潛水的TDS甚至更高,不宜開采;西北邊界是零通量邊界,塔里木河河床內也不得布井開采,其他區域的地下水均可以開發利用。

(二)預報期邊界條件和源匯項的處理

預測方案中,降雨量、蒸發量、河流水庫入滲量、渠系引水量等的年動態變化及各類入滲系數均與模型識別階段保持一致。

作為流域級的數值模型,第二方案中的規劃水源地只能按面井處理,將各水源地的開采量分配到該水源地范圍內的各格點上,各格點的開采量按面積比例分配。

圖5-6 2001年11月第2層(A)和第4層(B)的實測及模擬等水頭線圖

圖5-7 第一方案開采井位置圖

圖5-8 第二方案規劃水源地分布圖

圖5-9 第三方案開采強度分布等值線圖

圖5-10 第一方案2011年11月各含水層等水頭線圖

(三)預報結果

第一方案和第二方案的預測時間長度為10年(預測至2011年11月),第三方案的預測時間長度為20年(預測至2021年)。

第一方案:預測至2011年11月,各含水層的等水頭線如圖5-10所示。

在現狀開采條件下,未來10年各觀測孔水位動態基本不變,個別孔水位有略微上升,如B2、B45孔等,這可能是預測期內補給要素(如渠系流量分配等)與排泄要素(如水面蒸發強度等)給定得不甚合理所致。

該方案預測10年的年均地下水水均衡結果見表5-8。

表5-8 第一方案預測10年年均水均衡一覽表

第二方案:預測至2011年11月,各含水層的等水頭線如圖5-11所示。

圖5-11 第二方案2011年11月各含水層等水頭線圖

該方案加大了對地下水的開采量,對於距離水源地較遠的觀測孔,加大地下水開采量對觀測孔水頭動態的影響不大(如C67、C59、C8、C9、B30、B31孔等)。這一現象似乎與以往其他模型不相同,可用如下兩個因素來解釋:第一是本模型是流域級的大尺度模型,觀測孔距離集中水源地較遠,而含水層的水力傳導系數又不是很大。第二是地下水排泄中主要是潛水蒸發,集中開采地下水後,水源地及其附近不大的范圍內由於潛水水位降低而減少的潛水蒸發量足以與開采量相平衡,使得遠處水頭的下降不是太明顯。

對於位於水源地范圍內或其附近的觀測孔,加大開采後水頭呈明顯下降趨勢。總體來說,第2層的水頭下降幅度大於第4層和第6層的水頭下降幅度。

該方案預測10年的年均地下水水均衡結果見表5-9。

表5-9 第二方案預測10年年均水均衡一覽表

第三方案:預報的各含水層地下水等水頭線和潛水埋藏深度等值線見圖5-12、圖5-13。

圖5-12 第三方案2021年11月各含水層等水頭線圖

圖5-13 第四方案2021年11月潛水埋深等值線圖

在強烈蒸發區加大開采,當總開采量增加至10.29×108 m3/a時,計算區內大范圍的潛水埋深仍保持在4.0~4.5m,是可以保證生態用水需求的。與第二方案對比,第三方案的地下水開采量增加了6.71×108 m3/a,而儲存量的消耗只增加了約0.195×108 m3/a,所增加的開采量主要來源於蒸發量的轉化,第三方案中潛水蒸發量減小了6.65×108 m3/a。

第三方案的預測結果顯示:在計算區南部地下水埋藏較淺的區域大面積布置開采井,加大對地下水的開采,不僅可以奪取大量的無效蒸發,而且地下水位下降後可以減輕土壤鹽漬化等環境地質問題。

只要合理地布局,就能夠做到既不影響生態發展又最有效地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

第三方案開采第20年(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的地下水均衡情況見表5-10。

表5-10 第三方案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的水均衡一覽表

❹ 東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建築學院哪個專業好

機構名稱】東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建築學院【成立時間】1958年【曾用名】農田水利工程專業【上級單位】東北農業大學【機構性質】全民【機構類別】教學【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木材街59號【郵編】150030 【電話】【電子郵箱】 [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www.neau.e.cn/index.asp 【負責人】曾賽星【機構設置】設有水利系、建築工程系、專業基礎部、計算中心、水利與建築中心實驗室和農業水利工程設計室等教學、科研和設計部門。【人員結構】職工總數:科技人員:16人高級職稱:11人【業務及研究內容】設有農業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和工程管理4個本科專業和農業水土工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等2個碩士點及水利專業本、專科函授站。農業水土工程學科和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學科被國家教委批准為碩士點。1999年經國家審查批准農業水土工程和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開始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2000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農業工程一級學科。近十幾年來,先後完成了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24項,其中獲省各類獎的17項。如:水井橋式過濾器已在國內廣泛應用;笛形管-差壓計測量裝置及DF-1型水面浮油回收機等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研究成果】獲省各類獎的17項。其中黑龍江省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的試驗研究與推廣獲黑龍江省星火一等獎。 水利與建築學院源於1958年創辦的東北農學院農業水利工程系,後來發展成為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水利系,2000年11月正式組建水利與建築學院。學院成立以來不斷發展壯大,目前擁有一支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豐富教學經驗的師資隊伍。全院教職員工36人,專業教師25人,實驗技術人員5人。教職員工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講師7人、助教6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人,高級工程師1人;其中有博士學位者8人,碩士學位者15人,在讀博士研究生7人,在讀碩士研究生1人;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11人。 水利與建築學院的農業水土工程學科於1988年被國家教委批准為碩士點,1999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查批准開始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2001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和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碩士研究生。同年,農業水土工程專業碩士班開始招生。 學院在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已經承擔的科研項目包括;主持國家「863」節水農業項目1項,參加和主持國家農業開發科技示範項目多項。近十幾年來,先後完成了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24項,其中獲省各類獎17項。如:水井橋式過濾器已在國內廣泛應用;笛形管——差壓計測量裝置DF—1型水面浮油回收機等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黑龍江省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的實驗研究與推廣獲黑龍江省星火計劃一等獎;節能日光溫室結構優化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蔬菜疏旺補淡綜合配套技術及產銷對策的研究等成果獲哈爾濱市科技進步獎。 學院下設農業水利工程系、水利水電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水文水資源系、農業建築與能源工程、水利與建築工程實驗中心和農業工程設計室。此外,黑龍江省農墾水利培訓中心也設在本學院。 學院具有多層次培養專業人才的能力,設有農業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農業建築與能源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水文水資源6個本科專業,有農業水土工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2個碩士點、具有農業水土工程和環境水利博士學位授予權,具有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網路教育、函授教育站點。 在40餘年的發展歷史中,全體教師發揚嚴謹求實、無私奉獻的精神、嚴謹治學、求實創新、身體力行、教書育人,不僅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誠實做人的意識,使學生同時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在專業知識方面精通理論,夯實基礎,在實踐教學中,堅持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面向未來,水利與建築學院將圍繞我校提出的總體目標,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本科教育為主,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積極發展成人教育,堅持規模、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推動學院的整體發展。經過五年的建設力爭使學院的專業設置含蓋水利水電工程、土木工程、管理工程三個一級學科,形成以農業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為主體的學科群,培育出自己的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實現二級學科碩士點四個,博士點一個,使學院的整體實力進一步提高,達到同類院校「省內第一、國內一流」的總體目標。 農業水利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掌握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同時具備從事跨專業(包括水土保持、水電建築工程、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能在農業水利工程領域從事工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及教學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特色 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始建於1958年,現為黑龍江省重點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農業水利工程學科具有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農業水利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必要的水利工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工程管理和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訓練,掌握農業水利工程及其相關專業的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主要課程 工程制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水力學、工程水文學、水利計算、土力學與地基基礎、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學、灌排工程學、水工建築物、水泵機水泵站等。 畢業去向 就業領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和行政機關等。 從業崗位:農業水利科研人員,教師,農業水利工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管理人員等。 水利水電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掌握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在水利水電專業領域內從事工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並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特色 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為校級重點專業。具有「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特點,課程結構整體優化。強調實踐教學環節,重視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建立了相關專業的選修課平台。實踐教學內容體現綜合性、設計性,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主要課程 水利工程測量、水利工程制圖、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建築材料、結構力學、水力學、工程水文學、水利計算、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土力學與地基基礎、水利水能規劃、水工建築物學、水電站建築物、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招投標與概預算。 畢業去向 就業領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和行政機關等。 從業崗位:水利水電科研人員,教師,水利水電工程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管理人員等。 工程管理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的工程管理專門人才。使學生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和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掌握現代工程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在國內外工程建設領域從事工程項目決策和全過程管理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 專業特色 本專業以工程項目為切入點,強調對學生進行工程建設全過程整體化管理理念的教育和培養;不斷充實和完善教學計劃,加強工程技術、經濟、管理和法律等四方面的基礎理論教育;加強基本技能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重視學生敬業精神、創業、創新教育。 本專業畢業生具有較強的運用計算機輔助解決工程管理問題的能力及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學生具有開展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投融資分析與決策、工程概預算、工程合同管理、計算機輔助項目管理、工程計劃與控制、施工現場管理以及開展工程咨詢等工作的基本知識,具備從事工程項目決策以及工程項目全壽命周期管理的能力。 主要課程 經濟學、管理學、房屋建築學、水工建築物、工程結構、土木工程施工、計算機輔助項目 管理、項目管理、工程經濟學、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項目采購與估價、建設監理、項目投資、建設法規、風險管理等。 畢業去向 就業領域:水利與建築高等院校、水利與建築科研院所、水利與建築施工企業和行政機關等。 從業崗位:科學研究人員、教師、工程監理、工程項目管理人員和國家公務員等 土木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等智體全面發展,掌握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並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應用型人才。畢業生能夠從事土木工程設計、施工、工程監理及工程管理等工作,具有初步的工程項目規劃和研究開發能力。 專業特色 本專業注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注重加強學生計算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計算機在土木工程施工組織與管理中的應用;同時注重新觀念、新技術、新理論與教學實踐環節的結合,教學緊密結合工程實踐,新材料、新技術及時充實到教學中,使學生的學業與土木工程技術發展緊密結合,畢業生適應性強,初步具備工程項目設計、施工、管理、研究開發等能力和素質。 主要課程 建築材料、結構力學、房屋建築學、工程地質、工程測量、土力學、彈性力學、鋼結構設計、建築施工技術與組織、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砌體結構、基礎工程、建築結構設計、建築工程概預算等。 畢業去向 就業領域:高等院校、建築企業、建築設計院、設計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行政機關等。 從業崗位:教師、科研人員、規劃、設計人員、管理人員、建理人員和國家公務員等。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基礎,具備計算機、外語的應用技能,獲得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工程師的基本訓練,掌握水文水資源及水環境等方面的專業基本知識與技能,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 專業特色 本專業依託於校級重點學科—水文學及水資源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 本專業人才培養具有後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特點,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課程設置以社會需求為向導,設置了不同的選修模塊,注重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培養。 主要課程 工程制圖、測量學、工程理學、水力學、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自然地理學、氣象學、水文學原理、水文統計、地下水水文學、地下水動力學、河流動力學、水環境化學、水文信息採集與處理、水資源保護與管理、水資源分析與評價、水資源利用工程、水環境保護與修復、水文分析與計算、水文預報、水利水能規劃、水災害防治等。 畢業去向 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設、農林、環境保護等部門。 從業崗位: 與上述部門相關的水文、水資源及環境保護方面勘測、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技術經濟分析以及教學和科研等。 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備農業生產性建築、設施農業工程、農村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能在農業建築與環境、工廠化設施農業系統、農村新能源開發與科學利用等領域從事規劃設計、裝備開發與集成、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物環境工程、建築工程與農村能源方面的基本理論和鄉鎮建設、設施農業與農村能源建設方面的基本知識,接受必要的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訓練,具有專業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與運行管理等基本能力。 專業特色: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物環境工程、建築工程與農村能源方面的基本理論。具備從事鄉鎮建設、設施農業與農村能源建設方面的基本知識,受到建築工程師、農業生物環境與農村能源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專業工程項目建設的可行性論證、工程規劃設計、施工與運行管理等基本能力。 主幹學科: 土木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主要課程: 農業生物環境原理、結構力學、砌體結構、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與傳熱學、測量學、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農業建築設計、農業生物環境工程與農業能源工程等。 畢業去向: 畢業生可以在項目辦、能源辦、建委、科研機構、設計院所、高等學校等部門擔任行政管理人員、建築設計工程師、結構設計工程師、工程管理工程師、教師、科研人員等職務,從事農業生物環境工程、農村能源工程、建築工程等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施工、裝備開發與集成、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❺ 東北有幾所地質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地質也還可以,原來的阜新礦業學院;吉林大學就更不用說了,五大地院之一長春地質學院的前身,水文地質學和礦床學不錯。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簡稱水環所)始建於1956年,是全國唯一專門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和地下水資源評價的科技支撐單位和技術發展核心,是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專業編圖中心。

「973」項目啟動會上為特聘專家頒發聘書

2009年承擔地質調查工作項目11項、地質調查工作內容1項,在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項、973項目1項所屬課題2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課題4項、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項、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項目2項、國土資源大調查安排的科研項目1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6項、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開放實驗室專項2項。獲批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1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華北平原地下水演變機制與調控」喜獲科技部立項並啟動,所長石建省研究員擔任項目首席科學家,總經費4500萬元。

所長兼黨委副書記石建省(中)、副所長張發旺(右一)、副所長張永波(左一)

2009年,水環所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2項,榮獲首屆全國地源熱泵行業評選活動「2009年度系統地質勘察優秀企業」稱號。全年科研人員發表SCI、EI檢索論文3篇,各種科技期刊和學術會議上共發表論文98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90篇,出版專著4部。

2009年科研成果

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綜合評價及專題研究: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石建省研究員,主要成員包括張發旺、張翼龍、王貴玲、陳宗宇、張光輝、張永波、劉少玉等。項目闡明了我國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系統的演化趨勢;劃分了該區地下水系統,對比了華北平原、東北平原、西北內陸盆地地下水系統間的差異性。提出了地下水功能評價方法,首次建立了北方地區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並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的功能評價與區劃。系統總結了北方各平原(盆地)地下水數值模擬方法、應用狀況以及模型建立條件;建成了基於大型資料庫的地下水資源數據共享與動態評價平台,整合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實體資料庫,實現了動態評價服務。重新評價了我國北方各主要地下水盆地的地下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潛力,系統分析了地下水資源變化的影響因素和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開采程度的差異。

地下水動態評價平台

中國地下水系統劃分

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與評價:該項目為地質調查計劃項目,項目負責人為張兆吉,主要參加人員包括費宇紅、錢永、李亞松、王昭、陳京生、張鳳娥等。通過對地下水污染的調查、采樣和測試技術的詳盡研究,研製了采樣設備,建立了有機污染分析測試體系,提出了新的評價方法。通過對華北平原區14萬km2開展的1:25萬和對重點地下水污染區開展的1:5萬地下水污染調查發現:不用任何處理直接可以飲用的地下水(I—Ⅲ類)佔36.49%,經適當處理可以飲用的地下水(Ⅳ類)佔24.25%,有39.26%的地下水(V類)需經專門處理後才可利用。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特點:①污染檢出指標多、超標少;②多為點狀污染,分布廣,多集中在城市周邊和重化工開發區及影響帶范圍內;③以淺層地下水污染為主。項目成果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09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野外現場測試水樣

全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項目:屬於地質大調查項目,負責人為劉長禮研究員,參加人員有侯宏冰、張禮中、張雲等。項目完成了浙江、雲南、四川、甘肅等15省區196個地級以上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建立了188個城市地質環境資料庫,為177個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及汶川災區災後重建提供了地質依據。項目組查明152個城市地質災害特徵與發展趨勢,為78個城市地質災害防治、49個城市地下水保護與污染治理、13個城市地下熱水開發利用、17個城市建築地基適宜性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對策建議,為75個城市論證了後備地下水資源208處,為17個城市未來垃圾的填埋處置初選了26個場地,編制了中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圖集、各類圖件共2168張。

中國地質環境分區與城市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圖

項目成果

珠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孫繼朝研究員,主要成員有荊繼紅、黃冠星、劉景濤、陳璽、張玉璽、王金翠、向小平等。項目探索了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工作流程、技術方法、編圖內容,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編制了具有創新性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系列圖件。自主研發了定深取樣設備並獲得國家專利,創新性地提出了「層次階梯」地下水污染評價方法,為該地區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資源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應用平台,也為我國其他類似地區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提供了經驗和示範。計劃項目和專題研究成果均被評審為優秀,這是我國首次完成的區域性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成果。

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王貴玲研究員,成員包括藺文靜、陳德華、劉志明、陳浩、張薇、楊會峰等。項目收集匯總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地熱井、溫泉開發利用資料,修編了「中國地熱資源利用現狀圖」、「中國地熱資源分布圖」等圖件,編制了《淺層地熱能勘查開發技術規程》,完成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及區劃技術要求》及《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編圖技術要求》的編制工作。開展了地熱資源評價方法研究,提出了我國山區對流型和沉積盆地型地熱可開采資源量計算方法,提出在全國進一步開展地熱資源勘查評價的建議及工作部署。

中國地熱資源利用現狀圖

中國地熱資源分布圖

河套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地質調查項目,項目負責人為石建省研究員和張翼龍教授級高工,主要成員包括劉海坤、趙華、楊會峰、葉浩、陳宗宇、張永波等。2009年開展了河套平原1:10萬第四紀地質和水文地質調查、水文地質物探和鑽探、測試分析、遙感解譯等工作,對調查區內的土地利用、鹽漬化、沙漠化及與地質環境相關的地方病狀況有了較詳細的了解;建立了野外包氣帶水鹽運移試驗場;對河套平原已建立地下水模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並提出建模思路,初步建立起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型。同時,還建立了河套平原區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和社會經濟資料庫系統,為開展地下水循環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內蒙古畢克齊鎮利用RAS—24淺震儀探測水文地質結構

黃河流域基岩區侵蝕成因及預測預報:科技部科研院所社會公益項目,負責人為石建省研究員和葉浩研究員。主要完成人員包括程彥培、侯宏冰、石迎春、郭嬌、吳利傑、王強恆等。主要研究內容是砒砂岩的侵蝕機理。項目經過3年研究表明,粉紅色的砒砂岩抗侵蝕性相對最強,灰白—紫紅色交錯互層的砒砂岩抗侵蝕性相對最弱;利用「3S」技術,對砒砂岩溝邊線的蝕退進行了預測。預測結果表明,砒砂岩的侵蝕不但與岩石的地層組合有關,而且與地表覆蓋物的厚度和鬆散程度有關;提出在現有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礎上,應針對地表不同類型的覆蓋沙進行重點治理,以減輕該地區岩土侵蝕的強度。

水岩作用模擬試驗裝置

污灌區水土污染自然衰減調查評價:該項目為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張翠雲研究員,項目組主要成員包括何澤、張勝、殷密英、李正紅、馬琳娜等。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建立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檢測高新技術。該技術由微生物DNA提取純化、擴增、DGGE分析和測序等多個環節組成。目前利用該技術完成了28m深包氣帶土樣和地下水樣DNA提取純化、擴增、DGGE分析和測序,取得了國內首批厚層包氣帶和地下水樣微生物DNA數據,為污染物在包氣帶和地下水中的自然衰減評價提供了依據。

污灌區地下水微生物 DNA提取純化結果

典型地區1:5萬水文地質調查示範: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王貴玲研究員,主要成員包括楊會峰、陳德華、陳浩、張薇、范琦、劉志明、藺文靜、梁繼運等。開展了水文地質調查、水文地質物探、水文地質鑽探、水文地質試驗(抽水試驗和滲水試驗)、水化學樣品採集、同位素樣品採集,工程測量等工作。查明了水動力場、水化學場的空間分布特徵,對水文地質參數進行了精細刻畫。詳細研究了1:5萬水文地質調查技術方法體系,對各種圖件的表達內容和編制方法進行進一步地總結和優化,制定了1:5萬水文地質調查的編圖技術要求。

項目組進行水位測量

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互饋效應調控研究:水環所與德國蒂賓根大學應用地質中心、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合作開展的項目,中方負責人是張發旺研究員,中方主要參加人員有陳立、張勝、趙紅梅、侯新偉等。項目組歷經3年多研究,開創性地提出了利用採煤塌陷區深厚包氣帶作為接納儲蓄大氣降水的關鍵技術;首次提出黃土地區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物修復技術,為一定規模原位修復石油污染土壤起到了示範作用;利用德方提供的魯爾礦區環境整治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優化了大柳塔礦區和銅川礦區的地質環境整治規劃方案。

石油污染土壤原位修復試驗

❼ 東北農業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好嗎

東北農業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就業情況較好。該專業在全國排名不高,因為開設該專業的211學校有19 所,985學校13 所。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水利中的重要專業領域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水資源的自然資源基礎作用已越來越明顯,我國已確立了水資源三大戰略資源之一的地位。區域人口增長、社會經濟發展使得水資源供需矛盾已成為全球性普遍問題。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中存在著許多問題,諸如水資源短缺對策、水資源持續利用、水資源合理配置、水災害防治以及水污染治理、水生態環境功能恢復及保護等目前已成為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而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正是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中的這一門重要的工程技術學科。設置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本科專業的高校已達到38 所,其中211學校19 所,985學校13 所,這也從側面說明水文水資源在當今社會經濟生活中所佔分量以及社會對水文水資源問題的關注。
東北農業大學:(Northeast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是一所以農科為優勢,以生命科學和食品科學為特色,農、工、理、經、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共建大學、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入選高校、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教育部「援疆學科建設計劃」40所重點高校之一。

❽ 全國大學 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 這門專業的排行

看你實力咯,還有自己的地理位子。要是能力強,考河海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或者成都理工都不錯的。要是一般的話,東華理工大學、南華大學、也行的!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騖遠!祝君好運!

❾ 哪些本科高校開有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

全國開設此專業的高校共54所
以省份首字母排名如下:
安徽:
合肥工業大學版
安徽理工大權學
宿州學院
皖江工學院
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重慶:
西南大學(於2018年停招)
廣東:
中山大學(於2017年停招)
南方科技大學
廣西:
桂林理工大學
貴州:
貴州大學
甘肅:
蘭州大學
甘肅農業大學
河北:
河北工程大學
河北地質大學
黑龍江:
黑龍江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河南: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鄭州大學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城建學院
湖北:
武漢大學
長江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南民族大學
三峽大學
湖南:
長沙理工大學
江蘇:
南京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河海大學
揚州大學
江西:
東華理工大學
南昌工程學院
東華理工大學長江學院
吉林:
吉林大學
長春工程學院
遼寧:
大連海洋大學
遼寧師范大學
內蒙古:
內蒙古農業大學
青海:
青海大學
陝西:
西安理工大學
長安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四川:
四川大學
山東:
山東科技大學
濟南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天津:
天津農學院
西藏:
西藏大學
新疆:
新疆農業大學
雲南:
昆明理工大學
雲南農業大學
浙江: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❿ 東北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細分幾個方向

橋梁工程 道路工程就業比較好的土木工程學院現設有土木工程(包括建築工程、岩土工程、城市道路、橋梁工程、安裝工程等5個專業課群組)和測繪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其中,土木工程專業已三次以優異的成績通過全國的專業教育評估。


一、土木工程專業

1、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能從事土木工程的設計、施工與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項目規劃和研究開發能力。

2、主幹學科:力學、土木工程

3、主要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土力學、工程地質、基礎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測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多高層房屋結構、橋梁工程、施工技術與組織、建設項目管理以及相關的主要專業課程。

4、主要實踐性環節:有土木工程認識實習、測量實習、工程地質實習、專業實習或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等,一般共安排40周左右。

5、主要專業實驗:有力學類、土木工程材料類、土工類、結構類等系列實驗。

專業課群組一:建築工程

我院建築工程課群組的前身是原重慶建築大學建築工程學院的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是已開辦50多年的老專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師資力量雄厚,於1995年首批通過了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工程專業教育評估,在西部乃至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

建築工程是土木工程專業中覆蓋面最廣和應用最廣的專業之一,它主要培養從事工業建築、民用建築中的結構設計、施工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建築工程課群組的主要知識內容包括:從事房屋結構的設計和施工需要較多的力學、結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和鋼結構)以及房屋施工方面的知識。一名合格的結構工程師或施工工程師需要學習和掌握以下兩方面的知識:(一)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即:(1)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的基本知識;(2)土力學的基本原理和實驗方法,具有岩石力學的有關基本知識;(3)材料力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對各種受力基本構件進行正確的抽象和分析;(4)各類結構體系的計算原理和分析方法;(5)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基本構件的受力性能、設計原理及方法以及基本構造措施,會按國家標准進行相應構件的計算和設計;(6)主要建築材料的基本性能,了解其適用場合和選用原則。(二)專業理論知識,即:(1)各類常用建築結構體系的結構方案選擇、體系受力分析,結構和構造細部設計方面的知識;(2)建築結構抗震計算的基本原理,具有一般建設物抗震設計的能力;(3)各種類型基礎的設計知識,能進行一般建築物的基礎設計,了解工程勘察和地基處理的基本方法;(4)建築工程的施工工藝及一般工程擬定施工方案和編制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計劃的基本方法;(5)建築工程項目管理的基本方法,了解建築業的基本經濟規律,掌握建築工程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建築企業科學管理的內容、方法和主要業務活動規律;(6)建築構造基本知識,具有一般建築設計的基本知識。

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建院50年來,該課群組已為我國建築業培養了數萬名合格的建設者和管理者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專業課群組二: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學科的重要分枝學科之一,它是以岩土的利用、改造與整治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承擔了岩土工程學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岩土工程學科創建於1952年,1984取得博士學位授權點,它是重慶大學歷史悠久、綜合實力強、專業特色顯著的學科之一,幾十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輝煌業績享譽國內外,培養造就的岩土工程方面的專業人才桃李滿天下。

該課群組擁有設備一流的岩石力學實驗室和工程地質與土力學實驗室,是建設部和重慶市的重點實驗室,配備有最先進的INSTRON電液伺服數字控制三軸試驗機,擁有有較齊全的岩石力試驗、常規土工試驗和野外測試、勘察設備,為教學、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許多科研項目和重大工程在此進行研究,多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可謂碩果累累,人才輩出。

該課群組通過「九五」國家「211工程」的重點建設,在學術梯隊建設、實驗設備支撐、科研自我發展和培養人才質量方面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岩土工程學科十分重視產學研結合和科研成果轉化,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和三峽庫區建設,長江三峽永久船閘陡高邊坡工程、重慶輕軌和地下空間開發,三峽地質災害預警與防治、重慶市危岩滑坡治理、重慶市地基邊坡和滑坡治理規范制定、重慶市復雜地基處理、岩土工程質量檢測等,都傾注了該學科教師的智慧和心血。

該課群組每年本科畢業生就業形勢良好,招聘用人單位主要包括建築設計院、建築施工單位、工鐵各局、地下人防、高等院校、建設質量監測站和房地產公司等單位,從事邊坡工程、地下工程、基礎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地質勘察、建築質量監測等方面的設計和施工,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岩土力學理論與工程的教學、科研和工程咨詢;該學科設有岩土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岩土工程和地質工程兩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每年招收博士生10名以上、碩士生20名以上,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工作在工程、科研和教學一線的高級人才。



專業課群組三:橋梁工程

道路橋梁工程屬於土木工程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工程中的關鍵性樞紐。自改革開放以來,橋梁建設得到了飛速發展,對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經驗的騰飛,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1996年經建設部報國家教委批准設立城市道路與橋梁工程專業以來,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師資隊伍不斷充實、發展壯大,在教學和科研工作方面,逐步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該課群組設有橋梁與隧道工程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近年來學校已投資100餘萬元新建了路橋實驗室,並在「211工程」二期建設繼續得到投入,為本學科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該課群組旨在培養從事橋梁勘察、設計、施工管理、科技開發以及教學科研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要求學生比較扎實地掌握本專業方向所需的基礎知識;具有橋梁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的能力,具有路橋技術經濟、管理知識;掌握本專業方向所必需的設計、運算、實驗和計算機應用等基本技能,獲得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和初步的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能較順利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具有較好的文化修養,心理素質及一定的美學修養,具有一定的獨立工作能力及創造能力。

畢業生主要在橋梁建設各部門,從事公路、橋梁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管理等工作。自1996年招生至今已培養學生160多名,由於基礎知識扎實,勇於開拓創新,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形勢一直保持著供不應求的良好勢頭,幾年來路橋專業方向每年的供需比均在 1:5以上,並逐年成上升趨勢,2006年達到1:6。

專業課群組四:道路工程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大動脈。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級公路和城市道路得到了飛速發展,對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經濟騰飛,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1996年經建設部報國家教委批准設立道路與橋梁工程專業以來,道路工程課群組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師資隊伍不斷充實、發展壯大,在教學和科研工作方面,逐步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該課群組設有道路與鐵道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目前,我國高等級公路建設處於鼎盛時期。但隨著國家經濟建設重點的西移,公路建設將面臨著區域性特點的難題,課群組針對山區高等級公路建設特點,正在(或已經)開展路基路面典型結構、路用材料、高邊坡防護等方面的研究,許多研究成果已直接應用於公路建設項目,起到了重要技術指導作用,為西部大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該課群組旨在培養目前我國高等級公路建設、國家道路運輸網建設中急需的道路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研究開發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要求學生比較扎實地掌握本專業方向所需的基礎知識,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公路與城市道路勘測設計、施工、監理、養護、維修與管理,交通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掌握本專業方向所必需的設計、運算、試驗和計算機應用等基本技能;獲得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和公路與城市道路方面的基本科學研究能力訓練;能較順利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具有較好的文化修養,心裡素質及一定的美學修養;具有一定的獨立工作能力及創造能力。

畢業生主要在交通或城建部門從事本專業的勘測、設計、施工、監理、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也可以從事大專院校的本專業教學工作。隨著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社會對交通建設與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畢業生分配供不應求,2003年供需比達到1:7。由於基礎知識扎實、勇於開拓創新,本專業培養的學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就業前景良好。



專業課群組五:安裝工程

它主要從事我國的工業建設項目和高級民用建設項目中的設備、結構、管線、電氣、控制等系統等的安裝工程。在我國的經濟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機械、石化、鋼鐵、能源、航空、航天、輕工、城市建設和教育科研等各業行取得的輝煌成果中,安裝行業完成的工作量都佔有相當的比重。

安裝課群組的教學計劃大致設置成四大板塊:

1、基礎板塊:在土木工程大平台下,根據需要,加深了機械設計基礎、電工學與電子學的基本理論。主要學習力學、機械學、電學等基礎理論和土木工程結構的基本知識。

2、工程管理板塊:在該板塊中設置了工程技術經濟、合同、工程項目管理、施工組織設計、工程造價與招、投標、法律法規等系列課程。

3、建築設備板塊:在該板塊中設置了電氣控制、工廠供電、現代消防工程、現代空調工程等系列課程。

4、安裝施工技術板塊:設在該板塊中設置了安裝原理、起重技術、焊接技術、管道工藝等系列課程。該課程設置,其知識點條例國家建造師(安裝)考試大綱的要求。

我校是唯一辦有安裝課群組的高校,每年的本科畢業生僅60餘人,歷屆畢業生供不應求,並且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

由於安裝課群組知識點復合程度較高,今後的發展可以分兩個方面:(一)考研:可以報考土木工程的「結構」和「管理」研究生;(二)工程建造:安裝課群組的畢業生走向工程建造,擁有廣闊的展現自我的表演舞台。



二、測繪工程專業

主要課程:高等教學、計算機程序設計、測量學、測量平差、控制測量、攝影測量、工程測量、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空間定位技術及應用、測量儀器學、土木工程概論、房地產概論、工程經濟學等。

測繪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可在城市建設規劃與管理、交通(包括公路、鐵路與水運)、國土與房產、工業企業、海洋、建築、水利、電力、石油、冶金、國防、測繪、工程勘察、城市與企業信息管理等部門,從事測繪及相關信息工程的規劃、設計、實施與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門、教學和科研單位從事相關工作。具有就業面廣,適應性強,社會需求量大等特點,一般去向為國土資源、土木工程施工、勘察、教學及科研等單位或部門。

學生繼續深造方向:

土木工程學院已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教育體系,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學科如下:

一級學科:土木工程、力學

二級學科:岩土工程、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工程力學、橋梁與隧道工程、土木水利施工

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學科:岩土工程、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工程力學、固體力學、地質工程、土木水利施工、道路與鐵道工程、大地測量學及測繪工程

學院每年招收的碩士研究生在150人以上,在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讀研比例為20%左右。隨著近年來研究生規模的擴招,考研比例還會有較大的提高。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