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寧夏煤炭地質局田志有

寧夏煤炭地質局田志有

發布時間: 2021-02-21 05:24:02

㈠ 中國礦業大學的知名校友

中共中央委員
王森浩: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采礦工程專業1952級)
韓英: 中共中央委員、共青團中央書記、全國政協委員(采礦工程專業1958級)
於洪恩:中共中央委員、煤炭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采礦工程專業1958級)
汪嘯風:中共中央委員、海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國務院三峽辦主任(機械工程專業1964級)
柴松岳: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經委副主任、浙江省省長(思想政治教育專業1985級)
陳郁: 中共中央委員、廣東省委書記、省長
省部級幹部
吳子牧:北京市委常委、大學工作部部長
張仲魯:全國煤礦管理總局副局長、全國政協委員
鍾子雲:煤炭工業部副部長、全國人大代表、中顧委委員
張寶明:煤炭工業部副部長、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全國政協常委(煤炭管理幹部學院1986級)
范維唐:煤炭工業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1956年采礦工程專業進修)
姜增偉:商務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
壽嘉華: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企業管理專業碩1987級)
付建華: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采礦工程專業碩1982級)
趙鐵錘: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管理工程專業碩1993級)
彭建勛: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副局長(煤炭管理幹部學院1984級)
孫升林: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副局長(地質工程專業1978級)
候慎建: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副局長(地球物理勘探專業1982級)
周敬東: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全國政協委員(機械工程專業1962級)
張洽: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采礦工程專業1953級)
陶鎧:光明日報社社長、副總編輯(電氣工程專業1959級)
李潤五:北京市副市長、市委委員(機械工程專業1960級)
金生官: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電氣工程專業1965級)
李國芳: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工業設計專業1964級)
尚勇: 江西省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礦山工程力學專業博1982級)
毛志君:海南省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采礦工程專業1954級)
郭開朗:湖南省副省長、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管理工程專業碩1994級)
謝廣祥:安徽省副省長、致公黨中央常委(采礦工程專業博2001級)
陳雪楓:河南省副省長(采礦工程專業1978級)
張國榮:河南省政協副主席(采礦工程專業1955級)
張漢英:河南省政協副主席(地質工程專業1957級)
武三松:山西省政協副主席(采礦工程專業1956級)
靳承序:山西省政協副主席(采礦工程專業1956級)
王信: 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電力傳動及自動化專業博1994級)
路耀華:國務院派駐國家電網公司監事會主席(采礦工程專業碩1989級)
王金華:中國煤炭科工集團董事長(工程碩士班1993級)
劉彩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機電專業1969屆)
張仕和: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采礦工程專業1979級)
解宏緒: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煤炭管理幹部學院1980級)
王虹橋: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1982級)
田會: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企業管理專業博2004屆)
梁鐵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北京研究生部控制工程專業碩1993級)
劉峰: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北京校區博2004級)
張文學: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北京校區工程力學專業2008屆)
兩院院士
張伯聲: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
師昌緒: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陳清泉: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烏克蘭工程科學院院士、世界電動車協會會長
范維唐:中國工程院院士、煤炭工業部副部長
謝和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傅恆志: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校長、著名材料及冶金專家
高景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主席團委員及技術科學部常委、副主任、清華大學校長
宋振騏: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礦山壓力及岩層控制學家
湯德全: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山機電工程專家
鮮學福: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山安全技術專家
張沛霖: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冶金學家
李恆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與金屬物理學家
陳秉聰: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教育家
劉廣志: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地質礦產部科技高級咨詢中心顧問
何傑: 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
沈樹忠,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1986年和1989年分別獲中國礦業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5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王華明,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顧大釗,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組成員、總經理助理,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康紅普,2015年當選中國工工程院院士
武強,中國礦業大學教授,2011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2015年當選中國工工程院院士
金智新,現任山西焦煤集團公司副董事長、黨委常委、總經理,2015年當選中國工工程院院士
凌文,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2015年當選中國工工程院院士
孟建民,現任深圳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2015年當選中國工工程院院士
著名專家學者
張文奇:著名金屬腐蝕防護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沈季良:著名礦井建設專家、中國煤炭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
李棲鳳:著名礦井建設專家
柴化周:著名礦井建設專家
楊力生:著名通風安全專家
張守范:著名礦物學專家
谷鐵耕:著名采礦專家
張仰均:著名選礦專家
席聚奎:著名熱處理專家
吳京: 著名煤礦基本建設及採煤機械化專家
許道生:著名冶金學家
袁慧灼:著名冶金學家
陳澤浦:著名稀土金屬學家
靳錫庚:著名石油勘探專家
袁耀庭:著名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
趙國堂:著名鐵道工程專家,鐵道部副總工程師
譚國富:著名經濟學家(數學專業1978級)
屈金星:著名文化策劃人、詩人
薛剛:著名策劃人、辭賦作家
高校領導
張仲魯:河南大學校長、南京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總務長
高景德:清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主席團委員、技術科學部常委及副主任(西北工學院1941級)
傅恆志:西北工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焦作工學院1946級)
謝和平:四川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礦山工程力學專業博1984級)
劉炯天:鄭州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選礦工程專業碩1986級,北京研究生部礦物加工專業博1995級)
柯文進: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力學師資班1978級)
李進堯:北京人文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采礦工程專業1954級 )
譚書敏:成都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采礦工程專業1978級)
鄒友峰:河南理工大學校長(工程測量專業1990級)
焦留成:河南師范大學校長(電力電子專業博1998級)
徐建培:青島大學黨委書記(地質工程專業1978級)
劉全順:山東工商學院院長(北京校區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2006屆)
盧壽慈:武漢鋼鐵學院院長(礦山機電專業1951級)
孟祥才:徐州醫學院黨委書記(礦山機電專業1961級)
韓寶平:徐州工程學院院長(地質工程專業博1994級)
楊庚宇:華北科技學院院長(工程力學專業博1994級)
朱士中:常熟理工學院院長(工程力學專業1980級)
劉文鍇:河南工程學院院長(北京研究生部工程測量專業碩1986級)
劉大錳:石河子大學副校長(北京研究生部地質工程專業博1991級)
朱川曲:湖南科技大學副校長(工程力學專業博2004級)
李宗柯:江蘇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郭福善:淮北煤炭師范學院黨委書記

㈡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按照《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要求,我廳認真組織自治區境內已取得地質勘查資質的地質勘查單位,填報了地質勘查單位情況表及相關數據。並核查了地質勘查單位各項優惠政策落實情況,對各單位報送的情況表和有關情況進行了匯總,現將我區地質勘查單位調查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目前,我區取得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共19個,其中最高資質為甲級的單位14個,最高資質為乙級資質的單位2個,最高資質為丙級資質的單位3個。

我區實行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有12個,單位名單如下:寧夏煤田地質局(寧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寧夏核工業地質勘查院、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前身為寧夏地質調查院)、寧夏礦產地質調查所、寧夏有色金屬地質勘查院、寧夏礦業開發公司、寧夏回族自治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寧夏地質工程勘察院、寧夏伊斯蘭地質工程公司、寧夏遙感測繪勘查院、寧夏地質礦產中心實驗室、寧夏黃金地質勘探工程隊。

(一)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2006年末國有地勘單位職工人數為3497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2146人,其中地質技術人員1088人。年末離退休人員累計為3087人。

2006年末國有地勘單位總資產為86290.77萬元。其中生產經營性資產25139.32萬元。

2006年末國有地勘單位地勘業總收入為15073.73萬元。總支出為58542.68萬元。其中地質找礦支出為8561.40萬元。

(二)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2006年末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職工人數為3389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2077人,其中地質技術人員1042人。年末離退休人員累計為3014人。

2006年末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總資產為85043.77萬元。其中生產經營性資產23941.32萬元。

2006年末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地勘業總收入為14758.73萬元。總支出為57926.68萬元。其中地質找礦支出為8246.40萬元。

二、國有地勘單位各項優惠政策核查落實情況

經核查,國有地勘單位各項優惠政策(主要是中央優惠政策)落實情況反映較好的單位有寧夏地礦局和寧夏煤田地質局,具體情況如下:

(1)地質勘查費基數與年增長幅度方面。落實較好,寧夏地礦局地質勘查費基數從1999年的4146萬元增加到11017萬元,寧夏煤田地質局下劃撥款基數1022萬元,與2004年比,年增長9.55%。

(2)地勘費基數中10%和礦業權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政策。已落實地勘費基數中10%轉增國家資本金政策。

(3)轉產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寧夏地礦局1999~2001年度、2001年度、2003~2005年度財政貼息資金已落實,2006年度落實10萬元,2002年財政貼息資金未落實。

(4)稅收優惠政策。未落實。

(5)下崗職工再就業優惠政策。1999年屬地化管理以來,一直未落實。

(6)離退休職工養老金保障政策。已落實,基本上靠財政供養,保證按月足額發放離退休職工養老金。

(7)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處置政策。寧夏地礦局已落實。並按照2003年11月11日自治區政府專題會議紀要「對寧夏地礦局及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按照有關規定,經評估後可以採取出讓、租賃、作價出資(入股)或授權經營等方式處置。對利用現有土地改善本單位無房戶和住房困難戶住房條件而改變土地用途的,可免繳土地出讓金。對向地礦局以外的單位或個人轉讓土地時,應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並嚴格按照經營性用地必須招、掛和非經營性用地協議轉讓的有關規定辦理,所得土地收益主要用於地礦局進行結構調整和職工安置」的政策執行。

(8)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補助政策。寧夏地礦局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補助資金在2001年度落實80萬元,2002年度落實100萬元,2003年度落實100萬元,2005年度落實100萬元。但在2004年度、2006年度未落實。寧夏煤田地質局落實60萬元。

(9)住房改革支出政策。寧夏地礦局1999~2006年度在職職工和離退休職工月度補貼已落實,但是1998年以前的在職職工和離退休職工一次性住房補貼未落實。

(10)增加工資政策。各地勘單位均已落實。

(11)基本醫療保險、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政策。寧夏地礦局全局人員都已參加了醫療保險。由於該局是事業單位,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一直未參加,但是全局的合同制職工參加了失業保險。寧夏煤田地質局全局人員都已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

(12)職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政策。由於自治區未出台相關事業單位養老統籌政策,寧夏地礦局是事業單位所以未落實,但該局的合同制職工已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其他地勘單位合同制職工已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統籌。

(13)其他政策。無。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人才匱乏。寧夏地處邊遠地區,經濟落後,工資低,很難吸引地質院校的學生來寧工作。各地勘單位專業人員青黃不接現象也非常嚴重,造成有些項目質量下降。

二是地勘單位屬地化後,資金短缺,用於生產經營、支撐地勘單位發展的優良經營性資產太少,由於資金的短缺,在設備、裝備方面存在不足和老化,短期內很難解決,因而在走向市場時缺乏競爭力,發展潛力嚴重不足。

三是地勘單位底子薄,抗風險能力弱,無力進行風險性的礦產勘查。建議中央、地方建立風險勘查專項基金。

四是礦權設置影響了專業地勘隊伍在區域上的找礦優勢。

四、建議

第一,按照企事分開的原則(改為與自治區事業單位改革同步)繼續推進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積極探索有利於增強地勘單位活力的改革措施。目前,要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要求,首先解決好地勘單位離退休人員和在職職工的社會保障問題,要集中解決國有地勘單位歷史遺留的職工住房(改為住房補貼)、基地建設、設備更新等問題,提高地勘單位改革走市場、自我發展闖市場的能力。地勘單位的住房改革所需資金應列入自治區機關事業單位住房改革制度實施方案,統一規劃,統籌安排。減免地勘單位用於解決職工住房、危舊房改造的市政、城建、消防等相關配套費用,並將住房改造納入城市危舊房改造范疇,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工資、福利與其他事業單位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加強人才培訓,建設高素質技術隊伍,保持地勘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第三,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改善地質工作條件,提高地質找礦效率。

(寧夏回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㈢ 一般來講 地礦局和煤田地質局哪個單位好些 PS:本人寧夏 謝謝大家

就目前形勢來看,金屬礦和煤礦都不太景氣,產能過剩,但是相對而言地礦要比煤礦要好一些,因為煤礦最近工資少了不少。

㈣ 寧夏煤田地質局的成果

50多年來,自治區煤田地質局完成勘探面積9100多平方公里,累計鑽探進尺230多萬米,提交各類地質報告300餘件,探明煤炭資源/儲量314.5億噸,居全國第六位,預測2000米以淺煤炭資源量1721億噸,居全國第五位,奠定了寧夏資源大省的地位,累計探明水資源量9億立方米。勘探建成了石嘴山、石炭井、汝箕溝、呼嚕斯太、寧東、王窪、炭山等重點煤礦。完成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煤田碎石井勘探區詳查地質報告》獲第三次全國煤田優秀地質報告獎;完成的《鄂爾多斯盆地聚煤規律及煤炭資源評價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3年以來,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總體部署,積極參與「一號工程」建設,完成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煤炭資源勘查總體規劃,承擔了基地建設全部地質技術工作和資源勘查任務。完成項目報告88個,完成鑽探進尺40萬米,產值7.2億元,探明煤炭資源量186.72億噸。其中,《寧夏寧東煤田鴛鴦湖礦區梅花井井田勘探報告》榮獲國土資源部特大型優秀地質找礦項目一等獎、《寧夏寧東煤田鴛鴦湖礦區清水營井田勘探報告》榮獲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第十三屆優質地質報告一等獎。在承擔自治區「一號工程」勘探任務的同時,進一步開展「攻深找盲」工作,在陶樂紅墩子勘查區提交新增探明煤炭資源量20億噸,在候家河勘查區提交新增遠景煤炭資源量190多億噸。在1993年和2005年先後兩次獲「全國煤炭工業地質勘查功勛單位」稱號。
目前,自治區煤田地質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胡錦濤總書記「又好又快地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講話精神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為指導,以為寧夏跨越式發展提供煤炭資源保障為己任,以《寧夏煤炭資源潛力評價》、《寧夏煤炭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等綜合研究項目為基礎,加大「功深找盲」力度,力爭在「十一五」期間,為全區新增煤炭資源量30~50億噸,為實現寧夏跨越式發展提供重要的煤炭資源保障。

㈤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局怎麼樣

簡介:寧夏回抄族自治區地質局成立於襲1958年。1999年5月,實行屬地化管理,成為自治區政府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是寧夏地質工作最多、專業門類最全、技術力量最強、找礦實力最強的地質找礦部門,擁有一支具有「三光榮」傳統和「三特別」精神、作風優良、找礦突出、立業輝煌、建功卓著的綜合勘查和地質科研隊伍。
注冊資本:825萬人民幣

㈥ 關於寧夏的一些地質單位

不好意思的告訴你,這些都是事業單位,如果要進,是要像公務員那樣參加公內開考試的,之後容按照成績高低排序,以1:3的比例面試。你覺得這樣算門檻高嗎?

這類單位的工資水平大約1500-2000(剛進去的),不算實習期,實習期好像是80%的工資,時間一般是一年。之後嘛,跟著大家走,按工齡、職務、職稱之類的套工資,漲工資是一年一漲,但是很少

㈦ 寧夏煤炭質量檢測中心怎麼樣

簡介:寧夏煤炭質量檢測中心始建於1956年,行政上隸屬寧夏煤田地質局管轄,技術上受國家煤炭質量檢測中心和區技術監督局的指導。
注冊資本:178萬人民幣

㈧ 急求寧夏煤礦評估單位的聯系方式

寧夏回族自治區煤田地質局 09515672600
寧夏煤田地質局 寧夏回族自治區煤田地質局成立於1956年,是隸屬於自治區國資委管理的區內煤炭地質勘查資質級別最高、種類最全的綜合性地質勘查隊伍。現有職工1190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26人。主要承擔全區煤炭工業地質勘查的規劃、設計、立項、勘查、報告編制、評審等技術管理工作和區內煤炭、煤炭製品生產銷售中的質量檢驗監督等工作。
50多年來,自治區煤田地質局完成勘探面積9100多平方公里,累計鑽探進尺230多萬米,提交各類地質報告300餘件,探明煤炭資源/儲量314.5億噸,居全國第六位,預測2000米以淺煤炭資源量1721億噸,居全國第五位,奠定了寧夏資源大省的地位,累計探明水資源量9億立方米。勘探建成了石嘴山、石炭井、汝箕溝、呼嚕斯太、寧東、王窪、炭山等重點煤礦。完成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煤田碎石井勘探區詳查地質報告》獲第三次全國煤田優秀地質報告獎;完成的《鄂爾多斯盆地聚煤規律及煤炭資源評價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3年以來,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總體部署,積極參與「一號工程」建設,完成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煤炭資源勘查總體規劃,承擔了基地建設全部地質技術工作和資源勘查任務。完成項目報告88個,完成鑽探進尺40萬米,產值7.2億元,探明煤炭資源量186.72億噸。其中,《寧夏寧東煤田鴛鴦湖礦區梅花井井田勘探報告》榮獲國土資源部特大型優秀地質找礦項目一等獎、《寧夏寧東煤田鴛鴦湖礦區清水營井田勘探報告》榮獲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第十三屆優質地質報告一等獎。在承擔自治區「一號工程」勘探任務的同時,進一步開展「攻深找盲」工作,在陶樂紅墩子勘查區提交新增探明煤炭資源量20億噸,在候家河勘查區提交新增遠景煤炭資源量190多億噸。在1993年和2005年先後兩次獲「全國煤炭工業地質勘查功勛單位」稱號。
目前,自治區煤田地質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胡錦濤總書記「又好又快地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講話精神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為指導,以為寧夏跨越式發展提供煤炭資源保障為己任,以《寧夏煤炭資源潛力評價》、《寧夏煤炭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等綜合研究項目為基礎,加大「功深找盲」力度,力爭在「十一五」期間,為全區新增煤炭資源量30~50億噸,為實現寧夏跨越式發展提供重要的煤炭資源保障。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