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地質大學
❶ 崩塌勘查典型實例示範
1.5.1長江三峽鏈子崖音頻大地電場法、甚低頻電磁法裂縫、岩溶、煤洞勘測
鏈子崖位於長江三峽兵書寶劍峽出口處右岸,瀕臨江邊的陡崖主體由二疊系棲霞組灰岩構成,底部為煤系軟弱層。在長約700m,寬30~180m范圍內發育有58條裂縫,將岩體切割成3個危岩區,即南部的I區To至T6縫區和北部的Ⅲ區T8至T12縫區以及中部的Ⅱ區T7縫區。其中T8至T12縫區危岩體緊臨長江,南、西分別被T8、T9、T11縫和T12縫切割,北、東兩側臨空,底部煤層基本被采空,是防災治理、監測預報的重點險段。
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經過長期的大量調查研究工作,鏈子崖可見裂縫的分布情況已基本查清;但是,在表土覆蓋地段的裂縫分布、延伸、連通交切情況,隱伏構造、岩溶、煤洞的分布等尚不清楚。針對上述問題,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於1988年採用了音頻大地電場法、甚低頻電磁法勘測裂縫、岩溶、煤洞的分布情況。
1.5.1.1 隱伏裂縫勘測
基於裂縫發育的不規則性和地形條件,勘測中採用了異常追蹤法:即從已知裂縫的隱沒端開始,根據裂縫和異常發育趨勢布設勘探剖面,同時輔以現場地質調查,進行異常的定點、連接,循序漸進,直至查明(圖1-1)。裂縫上方的音頻大地電場和甚低頻電阻率異常曲線一般形態尖銳,幅值較大(圖1-2)。
裂縫勘測結果表明:鏈子崖南部Ⅲ區和北部I區裂縫已相互連通。特別是確定了Ⅲ區分布的 T8-1、T8-1-2、T9、T11裂縫均與T12裂縫連通以及T8-0縫向SE方向延伸至陡壁邊緣,對危岩體穩定性評價至關重要。勘探結果在隨後的工程探槽(圖1-3)和聲波跨孔測試中得到驗證。
1.5.1.2隱伏煤洞勘測
圖1-1追蹤裂縫的測線布置及異常分布
鏈子崖的變形與底部馬鞍山組(P1mn)煤層采空有直接關系。根據調查訪問資料,鏈子崖底部有採煤巷道20餘條,基本沿地層走向分布。為了解其存在狀況,用音頻大地電場法和甚低頻電磁法在鏈子崖頂部展開了面積性勘測。
煤洞的電場異常不同於裂縫,一是幅值較小、寬度較大、規律性較強(圖1-4a)。
勘測共確定煤洞14條,煤洞走向與岩層走向基本一致(SW—NE),長度300~400m,間隔30~40m,勘測結果和實際情況相符。
1.5.1.3隱伏岩溶勘測
平行於鏈子崖陡崖,勘測中追蹤發現一條幅值高、寬度大的異常(圖1-4b)帶近南北向發育,其東側裂縫發育,西側則明顯減少;該異常帶與北部的黃泥巴壁相接,根據異常形態、結合地質特徵分析,推測為一岩溶發育帶,後期的勘探工程證實了這一推測(連克等,1991)。
圖1-2隱伏裂縫實測剖面(T9縫前端)
圖1-3TC3工程探槽展示圖
1.5.2鏈子崖隱伏裂縫的聲波檢測
鏈子崖危岩體存在12組50餘條裂縫,出露最寬約2m,深不可測。其中T8及T9裂縫,北端隱伏於覆蓋層下,是否延伸與T12縫貫通,成為查明岩體結構與方量和確定治理工程設計的關鍵,為此,在上述裂縫延伸的關鍵部位,布兩鑽孔,孔距21m,深150餘m。由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於1989年承擔跨孔聲波測試,查明裂縫的延伸及傾向。
現場地質剖面概況及跨孔聲波測試示意圖如圖1-5a。採用等高同步測試法、扇面測試法,測取的波形記錄分別如圖1-5b及圖1-5c。這些記錄的推論是:接收到的是繞射波,其地質模型應如圖1-5d,即裂縫張開無充填。顯然,只有存在地表覆蓋層的繞射波,才會出現發射與接收點靠近覆蓋層聲傳播時間短,遠離覆蓋層則聲傳播時間加長。為證實現場測試推斷是正確的,在室內按推理的地層模型,進行模型超聲測試,取得和現場一致的測試結果。
圖1-4Ex、ρ。曲線圖
另外,在一個孔內逐點發射,並接收裂縫的反射波,根據反射波的聲波走時,推斷出裂縫的傾向,與地質工程師從地質構造的推論相一致。至此對裂縫的性狀給出明確的結論,為鏈子崖危岩體的治理,提供了依據,受到國家科委表彰(展建設等,1991)。
1.5.3危岩錨固鑽孔內裂縫及裂縫密集帶聲波檢測
長江三峽鏈子崖50000方危岩體防治工程,採用錨索加固處理,錨固孔深30~40m不等,最深達64.2m。危岩體主要以棲霞灰岩為主,裂隙發育且為張性,局部成破碎軟弱帶。錨固施工需掌握上述裂縫、軟弱結構面在錨固孔中的位置,分布及幾何尺寸。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承擔此項特種檢測任務,研製一發一收干耦合換能器,在不能存留井液的水平干孔中,完成了共2670m的測試,指導了施工。圖1-6其中三個鑽孔的測試結果,其中視聲速低於1000m/s(圖中粗實線部分)的低速孔段均為裂隙及裂隙密集帶(展建設、曹修定實測,1996)。
1.5.4岩崩堆積體灌漿補強效果聲波測試
1998年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在三峽庫區遷建城鎮新址岩崩堆積體工程改造現場,完成了灌漿補強前後岩體物理力學強度變化試驗工作。採用「一發雙收」單孔及跨孔聲波檢測對半徑為1.7m圓周等分的六個鑽孔中等邊三角形分布的三個鑽孔作為實施灌漿孔,另三個按等邊三角形分布的鑽孔及圓心的鑽孔作為聲波檢測孔。採用灌漿前、灌漿後7d、灌漿後28d進行聲波單孔測試及跨孔聲波透視。
圖1-5各種方法測試示意圖及推測的地層模型
圖1-6危岩錨固孔內裂隙及軟弱破碎帶聲波測試聲速-孔深曲線粗實線為裂隙及破碎帶
單孔測試採用敲擊作震源產生縱波及橫波,以三分量檢測器貼壁接收;跨孔測試用小葯量爆炸震源的以三分量檢測器貼壁接收。
岩崩堆積灌漿補強分別在四川奉節及巫山兩地各做兩組試驗,現僅以奉節組試驗為例加以說明。圖1-7為灌漿前後單孔一發雙收的時差-孔深對比曲線;圖1-8為灌漿前後跨孔的聲速-孔深對比曲線。由跨孔測試結果可見灌漿後聲速有明顯提高,最高可達60%以上;而單孔測試最高14%、最小僅2%。單孔測試聲速變化小的原因是此法能了解沿孔壁一個波長范圍的聲速,單孔聲速的提高,說明灌漿范圍已達聲波觀測孔的孔壁;而跨孔測試是直接了解兩孔連線間的岩體灌漿情況。
圖1-7灌漿前後單孔一發雙收的時差-孔深對深對比曲線
圖1-8灌漿前後跨孔的聲速-孔深對比曲線
由於測試縱波聲速的同時,還測試了橫波聲速,因此可計算出岩崩堆積體灌漿前後的動彈性力學性能的變化,見表1-4(李洪濤等實測,1998)。
1.5.5長江三峽鏈子崖煤層采空區老空洞探地雷達探測
長江三峽鏈子崖底部煤層采空區的分布及其後期充填情況是評價鏈子崖危岩體穩定性的重要資料,同時也是確定治理工程混凝土承重阻滑鍵布置的重要依據。為此,在充分的地質調查分析基礎上,委託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採用地質雷達技術,利用PD2、PD6和PD1三個勘探平硐對煤層采空區的空洞或充填疏鬆地帶進行了探測,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表1-4奉節動彈性力學參數
地質雷達資料的解釋是靠圖形識別來進行的。具體解釋過程是在資料處理後進行的對比,即對比波在相位、周期(頻率)、同相軸和波形等運動學方面的特點,以及測點間在二維(橫向與縱向)方向上組成的圖形特徵。同時,還應注意到相位的強弱(動力學特點)。圖1-9為PD2沿線的一段探地雷達圖像,圖中44~61m之間顯示為灰岩分布區,在76~85測點之間出現周期加大,相位改變,呈現明顯弧形同相軸,反映的是煤層采空區。根據采空區的這種特徵所得PD2平硐的探測成果列於圖1-10與表1-5中(劉傳正,2000)。
圖1-9PD2Z線雷達圖像(100MHz)
1.5.6金麗溫高速公路崩塌體井內電視探測
由於浙江金麗溫高速公路k81段高邊坡地質條件復雜,岩層破碎,構造擠壓,節理裂隙及斷裂構造十分發育,處於崩塌體范圍內。根據甲方要求對錨索孔B6-5、B6-9、B4-8、B6-16、B6-19、B6-23進行測試,以上各孔孔徑為φ130mm,錨索鑽孔俯角15°。主要查找鑽孔中裂縫(圖1-11)及破碎情況(封紹武實測,2002)。
圖1-10PD2平硐雷達測線布置與探測成果
1—煤層采空區;2—充填但未壓實的采空區
表1-5PD2平硐探地雷達勘查異常解釋綜合表
圖1-11浙江金麗溫高速路k81段高邊坡(水平鑽孔—干孔)裂縫圖片
參考文獻
段永侯,羅元華,柳源等.1993.中國地質災害.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郭建強,彭成,孫黨生等.2003.鏈子崖危岩體勘查中物探技術的應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胡厚田.1989.崩塌與落石.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李媛,張穎,鍾立勛.1992.中國滑坡崩塌類型及分布圖說明書.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李智毅,王智濟,楊裕雲.1996.工程地質學基礎.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李智毅,唐輝明.2000.岩土工程勘查.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李大心.1994.探地雷達方法及其應用.北京:地質出版社
連克,朱汝裂,郭建強.1991.音頻大地電場法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嘗試——長江三峽鏈子崖危岩體隱伏地質結構的探測.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劉傳正.2000.地質災害勘查指南.北京:地質出版社
晏同珍,楊順安,方雲.2000.滑坡學.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展建設,吳慶曾.1991.跨孔聲波穿透法在探測三峽鏈子崖隱伏裂縫中的應用.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張咸恭,李智毅等.1998.專門工程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
❷ 河北任丘第一批大學生的名單
2009-07-20
請考生攜帶本人准考證及時到教導處領取通知書
序號 姓名 錄取院校
0001 王帥 第二軍醫大學
0002 李明翰 天津工業大學
0003 郭楠楠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
0004 史亞敏 南京林業大學
0005 田燁 天津美術學院
0006 宋慧慧 樂山師范學院
0007 王亞敏 河北醫科大學
0008 陳昊男 河北醫科大學
0009 張希 河北醫科大學
0010 劉寬 河北醫科大學
0011 齊佳佳 華東理工大學
0012 李亨澤 南京藝術學院
0013 劉兆一 東北財經大學
0014 郭靖 北京服裝學院
0015 周向前 解放軍炮兵學院
0016 李毅巍 中國石油大學
0017 郭娜 東北師范大學
0018 劉曉麗 天津師范大學
0019 張玉雙 華中師范大學
0020 王玉雪 華中師范大學
0021 韓靜 天津大學
0022 劉幸蔚 天津大學
0023 邊亞微 天津大學
0024 楊致遠 天津大學
0025 庫國偉 北京工業大學
0026 劉濤 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
0027 張宇航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0028 李冬雪 中國農業大學
0029 趙巧嬌 北京林業大學
0030 杜威 上海海事大學
0031 盧翠麗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0032 劉亞雄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0033 王飛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0034 盛淑玲 西南大學
0035 白潔 西南大學
0036 王園園 西南大學
0037 田驍 哈爾濱工業大學
0038 杜雅楠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
0039 柴海潮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
0040 劉艷傑 南京師范大學
0041 宋路微 中國民航大學
0042 葛歡 中國民航大學
0043 黃夢 北京郵電大學
0044 劉娜 北京郵電大學
0045 邢晨燕 北京交通大學
0046 紀佩寧 北京交通大學
0047 范亞坤 北京交通大學
0048 邵鶴森 中國地質大學
0049 趙晨雪 華北電力大學
0050 張興 北京中醫葯大學
0051 田菲菲 江南大學
0052 劉志輝 江南大學
0053 尚艷坤 河海大學
0054 趙正飛 河海大學
0055 劉鵬偉 河北經貿大學
0056 王向東 河北經貿大學
0057 謝翠 河北經貿大學
0058 於策策 河北經貿大學
0059 張寧 河北經貿大學
0060 張昆侖 河北經貿大學
0061 李洋 河北大學
0062 王海紅 河北大學
0063 白躍 河北大學
0064 張丹 河北大學
0065 崔素芬 河北大學
0066 劉惠超 河北大學
0067 楊超 河北大學
0068 王浩男 河北大學
0069 張磊 河北大學
0070 劉竺青 河北大學
0071 周甜甜 河北大學
0072 李志輝 河北大學
0073 劉穎 河北大學
0074 崔雲鵬 河北大學
0075 蔡雪梅 河北大學
0076 李亞靜 河北大學
0077 馮建輝 河北大學
0078 金萍萍 河北大學
0079 劉敏濤 河北大學
0080 郭曉東 河北大學
0081 紀玉賓 河北大學
0082 黃子旭 河北大學
0083 劉子純 河北大學
0084 段然 中國石油大學
0085 潘亞男 中國石油大學
0086 劉雨露 中國石油大學
0087 王紅蕾 中國石油大學
0088 孟美玲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
0089 孫婧 中央民族大學
0090 宋海波 北京化工大學
0091 董洋洋 南開大學
0092 王晶晶 天津財經大學
0093 孫欣 華東師范大學
0094 楊丹丹 哈爾濱工業大學
0095 張冬芳 貴州大學
0096 王海潮 哈爾濱工程大學
0097 鄭瑞平 東北大學
0098 李揚 華東理工大學
0099 宋新軍 河北體育學院
0100 楊安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0101 邊亞茹 河北師范大學
0102 李末 河北師范大學
0103 田天碩 河北師范大學
0104 左姍姍 河北師范大學
0105 陳學慧 河北師范大學
0106 張美麗 河北師范大學
0107 楊麗新 河北師范大學
0108 馮美賢 河北師范大學
0109 劉靜薇 河北師范大學
0110 張潔 河北師范大學
0111 季魁 河北師范大學
0112 任艷芳 河北師范大學
0113 楊亭亭 河北師范大學
0114 耿婉月 河北師范大學
0115 曹志丹 河北師范大學
0116 崔雪茹 河北師范大學
0117 李龍飛 河北師范大學
0118 哈林麗 河北師范大學
0119 毛文舉 河北師范大學
0120 陳亞萌 河北師范大學
0121 趙亞欣 河北師范大學
0122 李薇 河北師范大學
0123 李志超 河北師范大學
0124 高強 河北師范大學
0125 葉露 河北師范大學
0126 李瑞謙 河北師范大學
0127 楊洪波 河北師范大學
0128 王怡萌 河北師范大學
0129 李永芳 河北師范大學
0130 杜伯川 河北師范大學
0131 王海平 河北師范大學
0132 祖志敏 河北師范大學
0133 劉倩 河北師范大學
0134 王素傑 河北師范大學
0135 張素傑 河北師范大學
0136 於雪娟 河北師范大學
0137 隋永霞 河北師范大學
0138 高艷 河北師范大學
0139 邢靖欣 河北師范大學
0140 崔紅岩 河北師范大學
0141 盧艷飛 河北師范大學
0142 吳雲陽 河北大學
0143 史素君 河北大學
0144 齊志遠 河北大學
0145 盧小軍 河北大學
0146 張楠 河北大學
0147 劉翠 河北大學
0148 李雲龍 河北大學
0149 盧學磊 河北大學
0150 徐威 河北大學
0151 張丹 河北大學
0152 史晨磊 河北大學
0153 牛寧寧 河北大學
0154 張娜 河北大學
0155 任雷 河北大學
0156 田偉倩 河北大學
0157 紀會敏 河北大學
0158 李月 河北大學
0159 王南南 河北大學
0160 劉沙沙 河北大學
0161 王寧寧 河北工業大學
0162 王敬月 河北工業大學
0163 王景海 河北工業大學
0164 孫美慧 河北工業大學
0165 呂歡 河北工業大學
0166 朱亞南 河北工業大學
0167 韓亞楠 河北工業大學
0168 劉芳芳 河北工業大學
0169 張春城 河北工業大學
0170 宋紹彤 河北工業大學
0171 隋萌萌 河北工業大學
0172 蘇凱 河北工業大學
0173 鄧嬋娟 河北工業大學
0174 劉美艷 河北工業大學
0175 韓亞凈 河北工業大學
0176 侯琬姣 河北工業大學
0177 李寶勝 河北工業大學
0178 何芳 河北工業大學
0179 張凱 河北工業大學
0180 李寧 河北工業大學
0181 魏亞軍 河北工業大學
0182 張光鑫 河北工業大學
0183 檀靜 河北工業大學
0184 徐曉華 河北工業大學
0185 趙寧寧 河北工業大學
0186 毛彬彬 河北科技大學
0187 邊傑飛 河北科技大學
0188 王飛 湘潭大學
0189 於偉光 湘潭大學
0190 周美靜 南京農業大學
0191 史志佳 河北工程大學
0192 孫金根 河北工程大學
0193 郭高峰 河北工程大學
0194 高峰 河北工程大學
0195 田春旭 河北工程大學
0196 王傑 河北工程大學
0197 馮榮榮 河北醫科大學
0198 魏少影 河北醫科大學
0199 李晶晶 河北醫科大學
0200 鄭金龍 東南大學
0201 王寶軍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0202 劉朋飛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0203 牛丹丹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0204 馮末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0205 趙志強 電子科技大學
0206 高志明 電子科技大學
0207 朱嘯塵 長安大學
0208 王廣庫 長安大學
0209 馬聰 上海外國語大學
0210 舒曼 上海外國語大學
0211 王碧竹 蘭州大學
0212 任利娜 蘭州大學
0213 舒兆輝 吉林化工大學
0214 田建龍 吉林化工大學
0215 馬子健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
0216 賀亮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
0217 郭世偉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
0218 金偉強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
0219 吳嘉楠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
0220 李健男 上海東華大學
0221 劉慧青 大慶石油學院
0222 張蒙 海南大學
0223 丁興旺 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0224 趙姍姍 南京農業大學
0225 宋慶州 揚州大學
0226 黃志朋 中北大學
0227 姚建南 延邊大學
0228 王菲 哈爾濱醫科大學
0229 杜偉 西北工業大學
0230 韓旭鵬 北京理工大學
0231 史錦碩 東北林業大學
0232 張永傑 重慶大學
0233 薛景龍 重慶大學
0234 孫麗君 重慶大學
0235 喬盼盼 重慶大學
0236 李金龍 重慶大學
0237 苑少卿 重慶大學
0238 劉艷茹 保定學院
0239 李鵬 保定學院
0240 何海燕 保定學院
0241 郭偉強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0242 黃丹屏 保定學院
0243 王素娜 保定學院
0244 楊勝傑 保定學院
0245 王芳 保定學院
0246 王斯滕 四川大學
0247 陳穎 四川大學
0248 李永陽 四川大學
0249 殷志濤 河北理工大學
0250 田辰右 河北理工大學
0251 王振濤 河北理工大學
0252 焦陽 大連工業大學
0253 任亞嬌 大連工業大學
0254 劉茜 河北大學
0255 劉丹丹 河北大學
0256 倪東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0257 王嫿穎 浙江師范大學
0258 王天嬌 陝西科技大學
0259 王萌 河北大學
0260 王朋朋 西南政法大學
0261 張巍 上海大學
0262 張晶晶 南京農業大學
0263 張穎達 華中科技大學
0264 紀學志 華中科技大學
0265 田莎莎 燕山大學
0266 劉超 燕山大學
0267 王文雅 燕山大學
0268 張迪迪 燕山大學
0269 劉聖楠 燕山大學
0270 季永寧 燕山大學
0271 葉敏 燕山大學
0272 段浩 燕山大學
0273 高朋壘 燕山大學
0274 董亞寧 燕山大學
0275 王啟東 燕山大學
0276 寧靜怡 燕山大學
0277 張亞娟 燕山大學
0278 崔學嬌 燕山大學
0279 田丹萍 燕山大學
0280 李文喆 燕山大學
0281 郭雅靜 燕山大學
0282 李娜娜 燕山大學
0283 張傑 燕山大學
0284 耿開春 燕山大學
0285 趙麗梅 燕山大學
0286 呂東 燕山大學
0287 盧海勝 燕山大學
0288 周志磊 燕山大學
0289 邢景賢 燕山大學
0290 段亞洲 燕山大學
0291 李海智 燕山大學
0292 王岩浩 石家莊鐵道學院
0293 於立婷 石家莊鐵道學院
0294 黃軍輝 石家莊鐵道學院
0295 陳青梅 石家莊鐵道學院
0296 郭亮 中北大學
0297 謝文潮 中北大學
0298 張明 中北大學
0299 楊澤萌 中北大學
0300 郭言言 中北大學
0301 楊光 武漢大學
0302 張夢冬 武漢大學
0303 崔會敏 吉林農業大學
0304 龐振華 吉林農業大學
0305 孫兵 太原理工大學
0306 謝世超 太原理工大學
0307 王丹丹 太原理工大學
0308 戚娟 華北煤炭醫學院
0309 任秋培 華北煤炭醫學院
0310 褚貝貝 華中師范大學
0311 楊璐 遼寧大學
0312 趙衛玲 遼寧大學
0313 堵紅娜 榆林學院
0314 楊貴琳 陝西科技大學
0315 郭麗微 內蒙古科技大學
0316 劉晗 杭州師范大學
0317 劉婧瑋 北京郵電大學
0318 陳瑜 石家莊經濟學院
0319 李勝男 石家莊經濟學院
0320 劉帥 石家莊經濟學院
0321 李紅慶 石家莊經濟學院
0322 孟亞翠 石家莊經濟學院
0323 蘇雨峙 石家莊經濟學院
0324 郭春曉 石家莊經濟學院
0325 張得仙 石家莊經濟學院
❸ 泥石流勘查典型實例示範
泥石流勘查主要解決鬆散堆積物的分布范圍、厚度等,所採用的方法與滑坡類似,應專用實例參考屬2.5節內容。
參考文獻
鄧清祿.2000.斜坡變形構造.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段永侯,羅元華,柳源等.1993.中國地質災害.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李媛,張穎,鍾立勛.1992.中國滑坡崩塌類型及分布圖說明書.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李智毅,王智濟,楊裕雲.1996.工程地質學基礎.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李智毅,唐輝明.2000.岩土工程勘查.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劉傳正等.2000.地質災害勘查指南.北京:地質出版社
牟會寵.1987.滑坡.北京:地震出版社
晏同珍,楊順安,方雲.2000.滑坡學.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張咸恭,李智毅等.1998.專門工程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
❹ 工程地質學的發展展望
21世紀可以預計的大型工程建設,如跨流域的調水工程、大型水電工程、深部露天采礦工程、地下工程、海洋工程等,其可能發生的復雜的工程地質問題,從理論到設計、施工實踐,從預測到防治,需要我們作為重要研究方向,在原有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創新發展,與其它多學科聯合攻關。
(1)岩、土體工程地質力學的理論方法體系還應進一步發展
工程地質力學具有我國的特色,並在工程實踐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研究岩、土體穩定性中的關鍵問題,如節理面的各種工程地質特性,區域構造應力場和工程區實測點地應力場的研究,岩體穩定性的時間尺度,根據岩體變形破壞的實例建立「地質模型」等(孫玉科)。此外還應進行工程地質技術的開發研究,包括地質探測技術,岩組物理力學測試技術,岩體變形觀測技術和變形破壞模擬實驗技術等。
(2)環境工程地質將獲得迅速的發展
目前大型工程建設涉及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很多。如大型露天開采,地下開挖,深埋長隧道工程,大型水利樞紐,地下硐室,城市垃圾的處置和衛生填埋工程等的建設,就遇到前所未有的更復雜情況。如深埋長隧道工程的開挖,需要查明其所遇到的地質災害問題的形成條件和發生機理,作出科學的評價預測。大型水域水岩相互作用導致水庫誘發地震、庫岸崩滑、大壩潰決、水庫淤積、大面積環境惡化等問題。水庫誘發地震產生的可能性及發震強度的預測難度較大。現中國學者建立了兩種震級預測的神經網路模型,具有較高的預測能力。新的動向是引入突變理論,分析水庫誘震機制,建立誘震的充要條件判據和地震能量的表達式,提出斷層帶弱化和岩體軟化效應誘震的新假說。
當前環境工程地質的研究又進一步延伸向環境地質工程,即主要研究解決和處理地質環境問題的假說和方法。90年代國際環境地質工程的熱點領域是各國城市化和資源開發中固體、液體、氣體廢棄物的排放、填埋處理以及與城市工程建設有關的環境工程問題研究。總體來說,環境工程地質還有些基本問題,如工程環境影響場問題,工程建築的適應度與環境靈敏度之間關系問題,環境容量問題,監測技術、環境綜合分析及反信息技術等問題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3)區域地殼穩定性的研究
目前應進一步加深對影響和制約穩定性因素的認識。如何分析、確定和量化這些因素,直接關繫到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由定性到定量方向發展的問題。近來有用分數維理論描述斷裂和地震的分形結構,耗散、渾沌和協同學等用以描述地殼結構及其動態之自組織過程及探討其內部的相關性。但這些探索尚處於初始階段。此外在技術方法方面,應大力開展深部探測、監測、遙感、計算機、制圖技術和深部地應力測試技術等應用研究,提高區域地殼穩定性諸因素的時空變化的量測精度。
工程地質學發展至今日,需要與現代系統科學理論思維相結合,尤其是非線性科學對於工程地質學的提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黃潤秋根據系統科學原理結合工程地質的應用與實踐,提出了工程地質問題的系統分析原理。應用這些原理可以建立地質過程的機制分析-定量評價,建立過程地質模型和模擬再現,建立過程地質分級、分類系統,認識過程地質體(或環境)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認識災害地質作用發展過程,描述地質體復雜的結構和工程地質問題過程,研究過程預報等。在工程地質學拓展到地質工程的新領域時,做好施工監測與信息反饋,這就是以監控-反饋原理為核心指導思想的「信息化施工」。總之,系統科學的引入,必將把傳統的工程地質學推向新的階段和新的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王思敬.1992.工程地質學的前沿及其拓展.見:王思敬,易善鋒主編.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34~239.
王思敬.1997.論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8卷第1期,19~26.
王思敬,戴福初.1997.環境工程地質評價、預測與對策分析.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8卷第1期,27~34.
毛同夏,石宏仁,張麗君.1996.區域地質環境的定量評價和預測.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41~146.
文寶萍.1996.滑坡預測預報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86~92.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1994.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1998.中國水問題的出路.地球科學進展,第13卷第2期,113~1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編.1995.中國環境.
馮彥勛,陳德基.1997.三峽工程前期地質研究與施工期地質驗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2期,4~6.
古迅.1995.核電工程地質(一).工程地質學報,2.
孫廣忠執筆.1992.十年來我國工程地質科學成就與展望.見:中國地質學會編.八十年代中國地質科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00~104.
孫玉科.1995.21世紀中國大型工程與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學報,第3卷第4期,1~11.
孫成權,施永輝.1997.中國全球變化研究能力評價.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6期,564~573.
劉東生,郭正堂,韓家懋等.1997.當前國際古全球變化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和任務——極地-赤道-極地大斷面.地學前緣,第4卷第1期,63~69.
劉傳正.1997.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和核電站選址核廢料處置的工程電站及環境地質問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2期,32~34.
劉怡芬,胡瑞林,石建省等.1996.地質災害預測防治智能決策系統設計與應用.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劉樹臣.1993.第四紀全球變化地質學.見:肖慶輝,李曉波,劉樹臣等著.當代地質科學前沿——我國今後值得重視的前沿研究領域.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39~48.
朱興賢,朱錦旗.1997.蘇錫常地區地面沉降災害與經濟損失分析.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3期,24.
許兵,牟會寵.1992.90年代礦山邊坡的主攻方向——高陡邊坡穩定性.見:王思敬,易善鋒主編.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43~247.
汪民,吳永峰.1996.地下水微量有機污染.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69~175.
李秀彬.1996.全球環境變化研究中的核心領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國際研究動向.地理學報,第51卷第6期,553~557.
吳樹仁,王瑞江.1996.地質災害與地殼穩定性有機的某些發展趨勢.地質力學學報,第2卷第3期,72~74.
吳錫浩.1993.過去全球變化研究.見:肖慶輝,李曉波,劉樹臣等著.當代地質科學前沿——我國今後值得重視的前沿研究領域.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470~473.
張之一.1990.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現狀和動向.見:中國地質學會主編.當今世界地球科學動向——中國科學家談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124~128.
張宗祜.1991.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北京:地震出版社,1~4.
張宗祜,袁道先.1995.我國跨世紀的重大地學問題——環境地學發展前景.地質科技管理,第5期,60~69.
張梁,郝秀英.1995.地質災害經濟學導論.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6卷第2期,1~11.
陳泮勤,孫成權主編.1992.國際全球變化研究核心計劃(一)、(二).北京:氣象出版社.
陳漢宗,周蒂.1997.天然氣水合物與全球變化研究.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1期,37~40.
陳夢熊.1994.參加「地下水資源未來危機」國際學術會議的報導.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6期,52~53.
陳夢熊,段永侯,哈承佑等.1998.「八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主要成就與進展.地質科技管理,第2期,55~58;第3期,63~64;第4期,55~56;第5期,45~49;第6期,50~54.
陳夢熊.1995.環境水文地質學的最新發展與今後趨向.地質科技管理,第3期,28~35.
陳葆仁,吳吉春,劉淑雲.1994.地下水管理模型在我國實踐中存在問題的討論.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6期,36~39.
陳毓川,張之一,項禮文等編.1997.90年代地球科學的動向——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學術報導.北京:地質出版社.
楊志法,王思敬.1996.工程地質學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7卷第6期,1~6.
楊學洋,陳震,劉淑琴等.1997.地球內核快速旋轉的發現與全球變化的軌道效應.地學前緣,第4卷第2期,187~191.
賀學海.1997.水資源管理模型的研究過程和發展趨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5期,24~26.
胡海濤,劉傳正.1993.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的後顧與前瞻.工程地質學報,創刊號,7~13.
胡瑞林,李向全,官國琳等.1999.土體微結構力學——概念·觀點·核心.地球學報,第20卷第2期,150~156.
閻世駿,劉長禮.1996.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現狀與展望.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93~98.
施德鴻.1990.從應用地學與基礎研究看水文地質學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見:中國地質學會主編.當今世界地球科學動向——中國科學家談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116~124.
錢祥麟.1997.固體地球科學與全球變化研究.地學前緣,第40卷第1-2期,71~75.
費瑾.1996.地下淡水資源管理研究的發展方向.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56~160.
徐衛亞,孫廣忠.1992.地質災害學.見: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53~257.
殷躍平,胡海濤,康宏達.1993.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專家系統(CKUSTAB)及其在黃河黑山峽大柳樹壩址中的應用.見: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主編.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論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00~112.
殷躍平,張穎,康宏達等.1996.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及預測圖編制.第四紀研究,第2期,123~129.
柴育成,田興有,馬福臣.1997.中國的「過去全球變化」(PAGES)研究躍居世界前列.科學通報,第42卷第15期,1679~1680.
郭亞曦.1997.國際全球變化計劃與世界數據中心的聯合行動——1997年聯合數據會議及其啟示.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6期,574~580.
郭進義,洪業揚.1998.過去全球變化研究中環境地球化學進展.地質科學,第33卷第3期,374~379.
黃潤秋.1997.現代系統科學理論與工程地質系統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1期,1~6.
熊尚發,丁仲禮,劉東生.1998.第四紀氣候變化機制研究的進展與問題.地球科學進展,第13卷第3期,265~270.
籍傳茂,王兆馨.1996.區域地下水資源研究的進展和前沿問題.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47~155.
Broecker W S,Denton G H.1989.The role of ocean-atmosphere recoganizations in glacial cycle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465~2501.
Chen Mengfang,Soulsby C.1998.英國地下水保護戰略.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205~209.
Chin-Fu Tsang,Yvonne W.Tsang.1996.Research Directions in Hydrogeology.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43~48.
Chin-Fu Tsang.1998.低滲透性岩層水文地質問題的討論.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85~89.
Dansgaard W S,Johnsen S J,Clausen H B,et al..1993.Evidence for general instability of past climate from a 250-kyr ice-core record.Nature,364:218~220.
1996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7,Feb.,37.
1997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8,Feb.,38~3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Development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Dublin Statement on Wat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ublin,1992.
Song X D,Richards P G.Seismological evidence for differential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Nature,1996,382:221~224.
Vrba J.1998.地下水保護的戰略、政策及管理.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04.
❺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遼寧科技大學
遼寧科技大學編輯 遼寧科技大學簡稱「遼科大」,始建於年(戊子年),是新中國最早組建的冶金高校之一。1958年成立本科學院鞍山鋼鐵學院;2002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鞍山科技大學; 2006 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遼寧科技大學;同時成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學校坐落於鋼鐵工業名城鞍山市,學校是一所面向全國招生,以工學為主, 涵蓋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藝術學等七大門類的多科性綜合大學。學校還是教育部和遼寧省政府共同管理的高等院校,是遼寧省學分制管理試點高校。根據2014年7月學校官網,學校佔地面積147萬平方米,本科、研究生在校人數22558人。創辦時間1948年所處城市遼寧省鞍山市學校類型工科屬性卓越計劃|省屬綜合性大學主管部門遼寧省教育廳學校官網www.ustl.e.cn歷史沿革編輯1948年鞍山工業專門學校;50年東北工學院(鞍山分院),改建鞍山工科高級職業學校;1952年鞍山工科高級職業學校更名鞍山工業技術學校;1953年鞍山工業技術學校更名鞍山鋼鐵工業學校,1953年鞍山鋼鐵工業學校(部分)分建鞍山第二鋼鐵工業學校;1953年鞍鋼業余工業大學創建,鞍鋼業余工業大學更名鞍鋼夜大學;1958年鞍鋼夜大學、鞍山第二鋼鐵工業學校、鞍鋼老幹校、鞍山業余鋼鐵工業學校合並升格為鞍山鋼鐵學院;1962年本溪鋼鐵學院(部分)、遼寧冶金學院(部分)並入鞍山鋼鐵學院;1963年鞍山鋼鐵學院(原鞍鋼夜大學部分)改建為鞍鋼夜大學,現發展為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職工大學;1969年鞍山鋼鐵學院、鞍山鋼鐵學校、鞍山冶金運輸學校、鞍鋼技工學校等7所冶金工業部在鞍山大中專學校合並組建鞍山鋼鐵大學;1978年鞍山鋼鐵大學更名鞍山鋼鐵學院;1994年鞍山市高等職業專科學校並入(合署)鞍山鋼鐵學院;2000年8月遼寧省人民武裝學校,正式並入;2002年遼寧冶金工業學校、遼寧食品工業學校、遼寧省建材學校並入鞍山科技大學;2002年鞍山鋼鐵學院升級為鞍山科技大學;2006年鞍山科技大學更名為遼寧科技大學。[1]師資力量根據2014年7月學校官網,學校有專任教師1041人,其中正高級109人,副高級359人;學校還聘請了20餘位包括兩院院士(特聘)在內的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為特聘教授。[6]- 省級中青年學科帶頭人
- 省級優秀青年骨幹教師
- 省級百千萬人才
- 省級教學名師
- 博士點[8]
❻ 葉良輔:我國地貌學的一代宗師
浦慶余
(中國地質科學院)
地質學界的老人都知道葉良輔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地質學家,袁復禮是我國地貌學的一代宗師,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葉良輔也是我國地貌學的一代宗師。為什麼呢,私以為葉良輔長期患肺病,又長期在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他培養的地貌學研究生又大多任職於地理界。一位地質學者任職於地理界,往往非但不被地質界而且也不被地理界重視,而橫跨學科的人才卻是最難得的人才。
一、葉良輔的生平概要
葉良輔(1894~1949),字左之,祖籍浙江杭縣,出生在杭州,從杭州鹽務小學畢業後,考入上海南洋中學。在讀中學期間,深為在該校任教的丁文江器重。丁文江於1913年受聘為工商部礦政司僉事、地質科科長,創辦地質研究所,專事培養地質人才,葉良輔即考進地質研究所學習。三年後,葉良輔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入工商部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他在畢業時撰寫的《北京西山地質志》於1920年出版。同年1月被派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系進修,除了學習地質方面的課程外,還隨D.W.Johnson教授學習地形學。1922年獲理學碩士學位,並於當年7月回國,仍在地質調查所工作。其間曾一度兼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1927年至1928年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和教授,並受同學朱庭祜之邀,共同創建兩廣地質調查所。1928~1937年受聘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央研究院第一屆評議員。李四光有病時和去北京大學講課時,由葉代理所長職務。後因工作勞累、生活艱苦,葉良輔在1936年患了肺病,不得已在杭州家中養病。
1937年夏,抗戰爆發,淞滬淪陷,葉良輔舉家避居諸暨鄉下,1938年初應聘擔任浙江大學史地系地質學教授。於當年4月攜眷隨校西遷,先至江西泰和,再至廣西宜山,最後抵達貴州遵義,沿途飽受風霜,備受艱難,以致病又加劇,但他一直帶病工作。1943年暑期後,史地系主任張其盷赴美講學,校長竺可楨改聘葉良輔為史地系主任,並負責史地研究所工作。葉良輔一般主持系務會議和所務會議,研究處理重大問題,而將歷史和地理方面的具體系務工作分別交給李潔非和嚴德一幫助辦理。1945年張其盷返校後,葉良輔才得以卸去重擔。抗戰勝利後,1946年暑期,浙江大學遷回杭州,葉隨校東返。按學校規定,回杭州後休假一年,但葉良輔的研究工作卻一直沒有間斷。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不久受聘為浙江大學地理系主任,羸弱之體承受不了繁忙勞累的工作和學習,終因大病,於1949年8月17日下午2時溘然長逝,享年56歲。
二、葉良輔在地貌學方面的成就
講葉良輔在地質學上的成就,就會想到我國首部區域地質著作《北京西山地質志》和《揚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質構造及地文史》,以及他在火成岩方面的成就。對他在地貌學方面的成就,幾乎無人提及,或只是一般性地提及,著墨不多。
《北京西山地質志》分五章,引言,第一章地層系統,第二章火成岩,第三章構造地質,第四章地文,第五章經濟地質,附錄石景山附近永定河遷流辯。有將近1/5的篇幅論述地文發育,這在區域地質著作中是少見的。北京西山的地文期,葉良輔多參照維理士和安得生的研究。與謝家榮合著之《揚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質構造及地文史》主要講的是地文史,實際上是一篇長江中下游古地理發展史和地貌發育史的論文。還有與喻德淵合著的《山東海岸變遷之初步觀察及青島一帶火成岩之研究》等。編著《瀚海盆地》一書。葉良輔在河流地貌、海岸地貌、乾燥區地貌,以及新生代古氣候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
葉良輔為研究生編寫的《地形研究指要》是他研究地形的方法論總結,也是一篇地形研究法的簡論。他在引言中說:「地形研究,除基本學識之外,有兩個必要的條件:一、頭腦清楚,思慮周密;二、身體強健。更有附帶條件:地形測量准確,地圖精良。在決定地形之因素一節指出決定地形的基本因素有三:①內外營力及其作用;②岩石性質;③地質構造。在成因的地形態一節,將地形分為建設性和破壞性兩類,又可概括為侵蝕類和沉積類。在地形發育階段與侵蝕輪回一節,闡述了平衡剖面、準平原、泛平原的概念,介紹了台維斯的河成侵蝕輪回、風成侵蝕輪回、海成侵蝕輪回和冰成侵蝕輪回等。在地文史一節闡述了地文史可分為單式地形和區域地形變遷史,『地文史之重心』,在於地形史實之繼承程序每期之史實,現在確有地形現象為之證明者。按地形現象,為地質歷史最近之一幕,故地文史與地質史應有互相重復之處,或畛域固難分清。」還指出「地文史與古地理學又有重復」。還意味深長地說:「區域地形之變遷,非始於內營力之消長,如造山陸諸運動,岩漿侵入噴出之類。即基於外營力之變換,如河流作用之繼以冰川作用,冰川作用之繼以海蝕作用等是也,變遷之時代,地形學者可以不問,而變遷之先後,不能不顧。兼長地質史者,序述地文,不妨涉及地質史,以收引證之效,但莫忘以地形為目標。專攻地形學者,亦不能完全脫離地質史而獨立」。這里,他論述了地形學與地質學的關系,地質學者和地理學者研究地文可能根據各自的專長有所側重,但都要注意地質學與地理學的結合。這是很有見地的,意味深長的。對後學有著刻骨銘心的教益。在准平面之比較一節中,以美國東部新英格蘭高地的准平面研究歷史為例,說明准平面的先後與交接問題。以此推知相隔千里不同區域准平面的對比,必須審慎。在河成梯階地之比較一節,分別指出沖積階(含純由沖積物組成和有薄層沖積物覆蓋的岩階)和岩階的地文意義,對稱的和不對稱的沖積階的成因,地殼運動和河流水量增減在沖積階形成中的作用,要區別對待。還指出河成階地的區域對比要小心謹慎。最後,在地文區一節,將地文區定義為:「地質構造、自然作用與發育階段,三者相同之區域。其主要地形現象,必是一致之狀態。質言之,亦即地文發育史相同之區域也。是為地文區,亦稱自然區。」他還以美國地文區劃分為例,說明不同級別地文區的劃分原則。而「地形過於錯綜復雜,不易集合成區者,則以土壤氣候地形及地質構造合而觀之,以求其共同之特點可也。」他轉而述說:「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故於地文區之分析,頗有研究餘地。」接著他列舉翁文灝著述礦產地質志,先敘述全國地形區,張其盷編述本國地理,亦先分全國為若乾地形區,克雷曼編著中國地理基礎,梭頗編著中國土壤,均涉及中國地形區。「最近黃秉維編著高中本國地理亦按自然區敘述一切,參考不謂不周。然對於區域地形之材料,略嫌缺乏。」葉良輔此文發表於1940年,而李四光的《中國地質學》英文原著於1939年在英國倫敦出版,當時葉是不可能見到的。李四光在這部著作中也是以中國自然(地形)區為開篇的。葉良輔在文末指出:「總之中國地形之可以分區毋論矣。蒙新高原、康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江河平原、皆是犖犖卓著也。但各區之詳情如何,地文史如何,其他各地以如何分區為最合理,則處處有困難,有問題。據黃先生參考所及,關於邊疆區域之地文材料反優於本部各省,而國人對於本部之地質工作實多於邊疆區之工作,此中參差,必是工作時之目標不同有以致之。試查地質報告,往往有地形一章敘述山河形勢,但於山河與地質構造之關系,有詳明之敘述者,則甚鮮。故吾輩以後欲於地形學有所貢獻,當知如何致力也。」
這就是葉良輔下決心培養20名中國地形學者的原動力。
葉良輔還有《科學方法之研討》和《科學方法與地學研究》諸文,當另行介紹。
三、培養我國一代地貌學家
葉良輔從1938年起就一直在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浙大史地系由竺可楨首創,以歷史與地理合一系,在國內謹有。系主任張其盷是人文地理學家,對中國古代文化情有獨鍾。葉良輔作為一位地質學家在史地系任教,實屬不易,他曾開設普通地質學、歷史地質學、經濟地質學和構造地質學等地質課程,還開設自然地理學,自然地理的教授較為稀缺,地形學是介於地質學與地理學之間的學問。葉良輔留美時除學習地質學以外,還隨美國著名地形學家D.W.Johnson學習地形學,打下了這方面的基礎。葉良輔還是浙江大學研究院史地學部的地形學組首席導師,精心培養了一批青年學者,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地貌學的骨幹力量,並開拓了地貌學的若干新領域,他們又培養了大量新一代的中國地貌學家。
1938年以前,我國地貌研究大多在地質調查時,由地質工作者附帶進行,編寫地質報告時列為地文期一節,而且是很不起眼的一節,或作為新生代地層的一部分——更新統也是一筆帶過而已。這些論述是零碎的、片段的,顯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但是對區域地貌發育很少作全面的揭示。然而,區域地貌發育的研究這一現代地貌學的重要方面,當時在國外已經開展,涌現了不少著名的地貌學家,例如,葉良輔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時曾隨D.W.Johnson教授學習地貌學,D.W.Johnson 教授是著名的地貌學大師Davse 教授的學生,他自己也是著名地貌學家,更專長海岸地貌。而我國當時還沒有一位專門從事地貌學研究的人員,葉良輔在浙江大學史地系擔任教授,不時有一些部門聘他高就,都被婉辭。他常說:我國地質學界現在已經人才輩出,沒有他的服務,地質學的進步不會受到重大的影響,但我國地理學正急需進步,因人才較少,他在這方面的教育工作對國家或許會有更大的貢獻。他有多麼敏銳的洞察力,有甘為人梯為我國地理學的發展作貢獻的精神。葉良輔曾對他的弟子說,他計劃培養20名左右的中國地貌學家,以推動中國地貌學的發展。
葉良輔培養地貌學研究人才的辦法是招收研究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給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開高等地貌學課並開專題講座,如「地形研究指要」、「科學方法與地學研究」、「中國瀚海盆地」、「美國阿帕拉契亞山」等。這些講座貫穿地質史、地文史,從內動力構造變化到外動力流水和風沙等地貌過程,全面地加以分析和總結,還傳播了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理念,使學子終生受用。
葉良輔在浙江大學任教從1938年至1949年,在11年時間里培養了地貌學研究生9人,他們是嚴欽尚、丁錫祉、沈玉昌、楊懷仁、施雅風、蔡仲瑞、陳述彭、陳吉余和李治孝。他們研究論文都是由葉良輔根據當時的條件,學生情況與本人商量而定。葉良輔特別重視學生的野外調查能力的培養和室內分析能力的訓練,對論文認真審讀,後發式地進行指導,反復修改。這批20世紀40年代畢業的研究生大多在地理界服務。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地理界的後起之秀,研究中國地貌學的骨幹。
嚴欽尚是葉良輔培養的第一位地貌學研究生,畢業後在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時,隨地理系並入華東師范大學,後一度調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任教。他是華東師范地理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第四紀沉積學。
丁錫祉為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曾在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系任教授。他在區域地貌、冰緣地貌方面有很深造詣。
沈玉昌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地貌研究室主任,長期致力於河流地貌學研究。如果他不是過早逝世,或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合適人選。
楊懷仁是南京大學地理系教授,地貌學和第四紀地質學教研室主任。新中國成立後,響應黨和政府號召,毅然從英國回來,在南京大學創建我國第一個地貌學專業,從1954年開始至今已培養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本科生600多名,碩士生和博士生20多名。他在地貌學和第四紀地質學領域做了不少開拓性的研究,如第四紀氣候變化,海平面變化,第四紀冰川與冰緣地貌、構造地貌等。
陳述彭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地貌區劃和地貌制圖、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方面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有很深造詣。他參與創建了中國科學院遙感研究所。
施雅風是中國科學院寒區和旱區地理研究所和南京湖泊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現代冰川調查和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由他主持建立了中國科學院冰川與凍土研究所,該所後與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合並為寒區和旱區研究所,他任名譽所長。
陳吉余為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教授、河口與海岸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曾在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隨地理系調入華東師大。他開創了我國河口與海岸動力地貌研究的新領域,為海港建設和灘塗利用及開發作出了貢獻。
蔡仲瑞為原水電部水電總局總工程師,是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工作的開拓者之一,主持編制了我國第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程,與谷德振共同組織工程地質人員,根據水電單位提供的120項工程的總結資料(到現場查勘30項),總結出版了《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一書。
李治孝是原浙江省地質礦產廳教授級工程師,新中國成立後,曾參與負責籌建浙江大學地質系,一度擔任副系主任。他在浙江地質礦產的調查、研究和應用,地質教育方面,均卓有成績。
此外,葉良輔在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任主任兼代所長時,曾對丁驌從事地貌研究給以鼓勵和掖助,丁驌後來在地貌學上的成就一部分實出於葉良輔之賜。其他如地理學家趙松喬、謝覺民、楊利普和海洋學家毛漢禮等,也都在浙大史地系就讀時,得到過葉良輔的指導。
葉良輔生前曾對他的學生說過:「我們教導的諸位,是否成功,要看諸位畢業之後,做人做事的成績如何。諸位的成績遠在若干年後,才可明白,所以我們是否成功,亦須等到若干年後,才見分曉。」我們可以告慰他的是,他的學生真的在若干年後個個作出了驕人的成績,他學生的學生也作出了可圈可點的成績。葉良輔不愧是中國地貌學的一代宗師,為中國地理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四、幾點說明
1)有人在闡述丁文江、翁文灝與李四光的友誼時,舉例說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剛成立時,缺少高級研究人員,翁文灝將葉良輔與李捷從中央地質調查所調動到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這件事有些出入,中研院地質所成立於1928年1月,李四光和翁文灝都是籌備委員,李四光兼任所長。李捷當時在周口店主持發掘,將李捷調給中研院地質所,發掘工作交給了賈蘭坡主持。然而,葉良輔1927年已離開地質調查所,1927~1928年擔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教授,並受同學朱庭祜之邀籌建兩廣地質調查所,1928年,中研院地質所成立後,才調任該所研究員。所以,葉良輔在中研院地質所任職,不能說是翁文灝支持李四光。
2)葉良輔的學生、在天津做中學教師的張穎秋回憶葉師時寫道:「葉師有學識,有能力,具有剛直不阿的性格,這在舊社會里常會遭到人們的嫉妒和受壓制。據說他曾因一句什麼話得罪過翁文灝,以致後來處處受刁難,永無出頭之日。」我們推想,葉良輔離開地質調查所,去中山大學地質系任職,是否是這個原因,或是原因之一,尚待有更可靠的資料才能弄清。可是,當時中山大學的校長是朱家驊,朱與翁是好友,而葉去中大是任教授兼系主任,後來在中研院地質所任研究員,李四光離所時代行所長職務。也就是說朱家驊和李四光是看重葉良輔,在浙大史地系,系主任張其盷赴美深造時,竺可楨校長任命葉良輔為史地系系主任,可見在浙大他也是受到重視的。新中國成立後,他還受聘為浙大地理系主任。因此,張穎秋所說得罪了翁文灝,以致後來處處受刁難,永無出頭之日,是張長期在天津的中學任教,對地質地理界的情況不熟悉的緣故。
3)本文的寫作參考了我的老師南京大學地理系教授楊懷仁為他的老師逝世40周年主編的《葉良輔與中國地貌學》。由於這本書出版較早,又是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的書,印數又少,地質界讀到的人不多。而地質界撰寫葉良輔生平的文章在葉對中國地貌學的貢獻又了解不多,筆墨較少。因此,我不揣冒昧,除了參閱該書外,將我所知葉的學生的情況補充進去,說明中國地貌學的主要力量在地理界,以使讀者了解葉良輔確是中國地貌學的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