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地質局徐廣平簡歷
㈠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按照《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要求,我廳認真組織自治區境內已取得地質勘查資質的地質勘查單位,填報了地質勘查單位情況表及相關數據。並核查了地質勘查單位各項優惠政策落實情況,對各單位報送的情況表和有關情況進行了匯總,現將我區地質勘查單位調查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目前,我區取得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共19個,其中最高資質為甲級的單位14個,最高資質為乙級資質的單位2個,最高資質為丙級資質的單位3個。
我區實行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有12個,單位名單如下:寧夏煤田地質局(寧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寧夏核工業地質勘查院、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前身為寧夏地質調查院)、寧夏礦產地質調查所、寧夏有色金屬地質勘查院、寧夏礦業開發公司、寧夏回族自治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寧夏地質工程勘察院、寧夏伊斯蘭地質工程公司、寧夏遙感測繪勘查院、寧夏地質礦產中心實驗室、寧夏黃金地質勘探工程隊。
(一)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2006年末國有地勘單位職工人數為3497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2146人,其中地質技術人員1088人。年末離退休人員累計為3087人。
2006年末國有地勘單位總資產為86290.77萬元。其中生產經營性資產25139.32萬元。
2006年末國有地勘單位地勘業總收入為15073.73萬元。總支出為58542.68萬元。其中地質找礦支出為8561.40萬元。
(二)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2006年末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職工人數為3389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2077人,其中地質技術人員1042人。年末離退休人員累計為3014人。
2006年末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總資產為85043.77萬元。其中生產經營性資產23941.32萬元。
2006年末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地勘業總收入為14758.73萬元。總支出為57926.68萬元。其中地質找礦支出為8246.40萬元。
二、國有地勘單位各項優惠政策核查落實情況
經核查,國有地勘單位各項優惠政策(主要是中央優惠政策)落實情況反映較好的單位有寧夏地礦局和寧夏煤田地質局,具體情況如下:
(1)地質勘查費基數與年增長幅度方面。落實較好,寧夏地礦局地質勘查費基數從1999年的4146萬元增加到11017萬元,寧夏煤田地質局下劃撥款基數1022萬元,與2004年比,年增長9.55%。
(2)地勘費基數中10%和礦業權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政策。已落實地勘費基數中10%轉增國家資本金政策。
(3)轉產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寧夏地礦局1999~2001年度、2001年度、2003~2005年度財政貼息資金已落實,2006年度落實10萬元,2002年財政貼息資金未落實。
(4)稅收優惠政策。未落實。
(5)下崗職工再就業優惠政策。1999年屬地化管理以來,一直未落實。
(6)離退休職工養老金保障政策。已落實,基本上靠財政供養,保證按月足額發放離退休職工養老金。
(7)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處置政策。寧夏地礦局已落實。並按照2003年11月11日自治區政府專題會議紀要「對寧夏地礦局及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按照有關規定,經評估後可以採取出讓、租賃、作價出資(入股)或授權經營等方式處置。對利用現有土地改善本單位無房戶和住房困難戶住房條件而改變土地用途的,可免繳土地出讓金。對向地礦局以外的單位或個人轉讓土地時,應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並嚴格按照經營性用地必須招、掛和非經營性用地協議轉讓的有關規定辦理,所得土地收益主要用於地礦局進行結構調整和職工安置」的政策執行。
(8)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補助政策。寧夏地礦局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補助資金在2001年度落實80萬元,2002年度落實100萬元,2003年度落實100萬元,2005年度落實100萬元。但在2004年度、2006年度未落實。寧夏煤田地質局落實60萬元。
(9)住房改革支出政策。寧夏地礦局1999~2006年度在職職工和離退休職工月度補貼已落實,但是1998年以前的在職職工和離退休職工一次性住房補貼未落實。
(10)增加工資政策。各地勘單位均已落實。
(11)基本醫療保險、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政策。寧夏地礦局全局人員都已參加了醫療保險。由於該局是事業單位,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一直未參加,但是全局的合同制職工參加了失業保險。寧夏煤田地質局全局人員都已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
(12)職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政策。由於自治區未出台相關事業單位養老統籌政策,寧夏地礦局是事業單位所以未落實,但該局的合同制職工已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其他地勘單位合同制職工已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統籌。
(13)其他政策。無。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人才匱乏。寧夏地處邊遠地區,經濟落後,工資低,很難吸引地質院校的學生來寧工作。各地勘單位專業人員青黃不接現象也非常嚴重,造成有些項目質量下降。
二是地勘單位屬地化後,資金短缺,用於生產經營、支撐地勘單位發展的優良經營性資產太少,由於資金的短缺,在設備、裝備方面存在不足和老化,短期內很難解決,因而在走向市場時缺乏競爭力,發展潛力嚴重不足。
三是地勘單位底子薄,抗風險能力弱,無力進行風險性的礦產勘查。建議中央、地方建立風險勘查專項基金。
四是礦權設置影響了專業地勘隊伍在區域上的找礦優勢。
四、建議
第一,按照企事分開的原則(改為與自治區事業單位改革同步)繼續推進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積極探索有利於增強地勘單位活力的改革措施。目前,要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要求,首先解決好地勘單位離退休人員和在職職工的社會保障問題,要集中解決國有地勘單位歷史遺留的職工住房(改為住房補貼)、基地建設、設備更新等問題,提高地勘單位改革走市場、自我發展闖市場的能力。地勘單位的住房改革所需資金應列入自治區機關事業單位住房改革制度實施方案,統一規劃,統籌安排。減免地勘單位用於解決職工住房、危舊房改造的市政、城建、消防等相關配套費用,並將住房改造納入城市危舊房改造范疇,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工資、福利與其他事業單位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加強人才培訓,建設高素質技術隊伍,保持地勘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第三,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改善地質工作條件,提高地質找礦效率。
(寧夏回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㈡ 寧夏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哪家單位做
北京岩土工程勘察院可以
㈢ 關於寧夏的一些地質單位
不好意思的告訴你,這些都是事業單位,如果要進,是要像公務員那樣參加公內開考試的,之後容按照成績高低排序,以1:3的比例面試。你覺得這樣算門檻高嗎?
這類單位的工資水平大約1500-2000(剛進去的),不算實習期,實習期好像是80%的工資,時間一般是一年。之後嘛,跟著大家走,按工齡、職務、職稱之類的套工資,漲工資是一年一漲,但是很少
㈣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局怎麼樣
簡介:寧夏回抄族自治區地質局成立於襲1958年。1999年5月,實行屬地化管理,成為自治區政府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是寧夏地質工作最多、專業門類最全、技術力量最強、找礦實力最強的地質找礦部門,擁有一支具有「三光榮」傳統和「三特別」精神、作風優良、找礦突出、立業輝煌、建功卓著的綜合勘查和地質科研隊伍。
注冊資本:825萬人民幣
㈤ 寧夏煤田地質局的成果
50多年來,自治區煤田地質局完成勘探面積9100多平方公里,累計鑽探進尺230多萬米,提交各類地質報告300餘件,探明煤炭資源/儲量314.5億噸,居全國第六位,預測2000米以淺煤炭資源量1721億噸,居全國第五位,奠定了寧夏資源大省的地位,累計探明水資源量9億立方米。勘探建成了石嘴山、石炭井、汝箕溝、呼嚕斯太、寧東、王窪、炭山等重點煤礦。完成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煤田碎石井勘探區詳查地質報告》獲第三次全國煤田優秀地質報告獎;完成的《鄂爾多斯盆地聚煤規律及煤炭資源評價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3年以來,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總體部署,積極參與「一號工程」建設,完成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煤炭資源勘查總體規劃,承擔了基地建設全部地質技術工作和資源勘查任務。完成項目報告88個,完成鑽探進尺40萬米,產值7.2億元,探明煤炭資源量186.72億噸。其中,《寧夏寧東煤田鴛鴦湖礦區梅花井井田勘探報告》榮獲國土資源部特大型優秀地質找礦項目一等獎、《寧夏寧東煤田鴛鴦湖礦區清水營井田勘探報告》榮獲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第十三屆優質地質報告一等獎。在承擔自治區「一號工程」勘探任務的同時,進一步開展「攻深找盲」工作,在陶樂紅墩子勘查區提交新增探明煤炭資源量20億噸,在候家河勘查區提交新增遠景煤炭資源量190多億噸。在1993年和2005年先後兩次獲「全國煤炭工業地質勘查功勛單位」稱號。
目前,自治區煤田地質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胡錦濤總書記「又好又快地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講話精神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為指導,以為寧夏跨越式發展提供煤炭資源保障為己任,以《寧夏煤炭資源潛力評價》、《寧夏煤炭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等綜合研究項目為基礎,加大「功深找盲」力度,力爭在「十一五」期間,為全區新增煤炭資源量30~50億噸,為實現寧夏跨越式發展提供重要的煤炭資源保障。
㈥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工程院怎麼樣
簡介: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工程院(簡稱寧夏地質工程院),隸屬於自治區地質局。主要承擔地質工程、岩土工程、地震地質、礦產及水文地質勘探、地質工程測繪、地質災害評估(設計)、綜合勘查與施工等工作。
㈦ 寧夏煤田地質局待遇如何具體的月工資是多少
首先要看你應聘的是哪個崗位,其次是看你分配到哪個單位,因為每個崗位和每個單位的工資都不同,但總的來說要比社會上很多單位待遇要高些。
㈧ 水洞溝文化遺址的地理位置
水洞溝,位於寧夏銀川市濱河新區境內,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佔地面積7.8平方公里。水洞溝旅遊景區南距靈武市區30公里,西距首府銀川19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北依綿綿明長城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相接。距機場僅15分鍾的車程,銀青高速及103省道依景區而過,交通便捷,有近距城市遠離鬧市的優勢。 旅遊區的明長城為土夯長城,是寧夏境內相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長城遺址。明長城西至入黃河巨龍的長城小龍頭稱為兩龍交匯處,東至鹽池境內。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南邊的水洞溝景區地貌盡收眼底。我們看到的是東長城,起自黃河東岸的橫城,經寧夏靈武、鹽池兩市縣,入陝西定邊縣。這段長城先後修過三次。成化十年(1474年),總制尚書餘子俊,王越修築的「河東牆」(因在黃河以東,故稱河東牆),自黃沙嘴(今橫城北)至花馬池(今鹽池縣),長387里,同時,還沿長城外側挖了44000個「品」字形的深坑,為使敵騎到達時,不宜靠近長城牆體,以加強防守。時稱「頭道邊」,俗稱「邊牆」。正德元年(1506年),三邊總制楊一清又於靈州秦修「邊牆」,得明武宗允准,因不依附宦官劉瑾等而得罪,被罷免總制三鎮(即三邊,延綏、寧夏、甘肅)軍務,」所築塞垣(即邊牆)僅四十里而已。」嘉靖十年(1531年),總制尚書王瓊因「河東牆」距沿長城所築城堡5至10公里不等,不便於防守,「同賊至不即知」,上奏朝廷,又將長城南移至堡城處修築,以為守御之便,時稱「頭道邊」,又稱「明大邊」。原築於頭道邊之北5至10公里處的「河東牆」,稱之為「二道邊」。明稱「頭道邊」的明長城,自橫城至花馬池,全長360里,稱之為「深溝高壘」,其中自清水營以西至橫牆或河邊之70里的這段長城,是加固了原有的「河東牆」,自清水營以東南移10里重新修築長城牆休,並在牆體的外側挖成寬深各3丈的塹壕,使長城易守難攻。修築長城時,有意將「草茂之地築於其內,使虜絕牧(不能到長城以外放牧),沙磧(沙漠)之地築於其外,使虜不廬(不能設賬篷或蓋房居住)」。而於長城內側又修築了一條寧(即寧夏城今銀川市)鹽(今鹽池縣)大道。其最初是出於繁重的戍軍後勤供應運輸的需要,但自萬曆二年(1574年),清水營「馬市」設立以後,「商販滿關隘,茶船遍江河。」「寧鹽大道」客觀上成為了有武裝保護的茶鹽客商來往的「黃金商道」,在明與周邊各民族的交往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後來,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春,玄燁(康熙皇帝)第三次御駕親征新疆噶爾丹的分裂叛亂,就是由花馬池沿這條「寧鹽大道」西渡黃河,到達寧夏府城今銀川的。
明代於這一帶築長城時,就地取材,多用黃土10至14厘米夯層,其夯築時之可以沿清水河而築,更為取水方便,其靠近黃河處,即就近取用河水,黃河水本為紫銅色,長城及其它設施築成後,呈現紫色,故又有「紫塞」之稱。「紫塞」蜿蜒於崗巒層疊和山澗溝壑之中,似巨龍起伏,蔚為壯觀。明代長城上每隔100米-200米,就有一個凸出牆外的台體,這是古代軍事建築上的一大特點。它們用於敵人兵臨城下發動攻城時,守城將士,一方面可以從台上突出的垛口,居高臨下進行側翼射擊,控制架梯攻城;另一方面又可指揮城頭上的守軍迎擊攻城之敵。這是一種「兩台相應,左右相救」兵法,在軍事工程上的運用。這種台體突出牆體部分一般在5米左右,基寬約10米,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牆台,它的頂部和牆體頂部同高,稱之為牆台,或叫「跨牆墩台」。牆台在平時,可供士卒巡邏放哨,台頂上設有能夠遮風擋雨的簡單房屋。「每墩蓋鋪房一座,以為守軍棲止」,所以稱之為「墩鋪」。
另一種是敵台,其不僅凸出長城牆體之外,而且頂部要高出長城牆體頂部約4米。敵台頂部也建有房屋,平時也可供人居住,又可供儲存糧草、兵器之用,類似於近代的碉堡。 紅山堡是因位於紅山地區而得名。據史書記載,古時在夕陽的照射下,這里山巒一片鮮紅,因命為「紅山」後訛傳為「橫山」,「紅山堡」舊時也就一名「橫山堡」。它是明代長城防禦體系中的一個城障,始建於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總制陝西軍務戶部尚書秦紘秦築,距今已有500多年。「紅山堡」本屬靈州千戶所轄,其為正方形,邊長均為300米,設東門一道,有瓮城,門向南開。牆高8米,底寬7米,頂厚4米,是按照明代長城沿線70里一城,30里一堡的防禦體制設置的。它東至清水營50里,西至橫城20里。
初時,駐堡將士僅為「一百二員」,就是說戍守將士只有102人。到明英宗天順年間(1457—1464年),瓦剌毛里孩、阿羅書、學羅忽三部漸強,入居河套。自成化元年(1465年)瓦剌三部不斷寇掠陝西、寧夏。成化九年(1473年),王越於時屬靈州的紅鹽池大敗孛忽羅等部,迫使他們「渡河北去」。但韃靼部漸強,小王子部又率眾入居河套,經常侵擾邊塞「殺傷以萬計」使生產遭受嚴重破壞。這時,紅山堡等長城沿線防守任務更重。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戶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制三邊(陝西、寧夏、固原)的秦紘,委派寧夏都指使史鏞擴建紅山堡,南北長約380米,東西長約320米;瓮城長30米,寬20米。堡內住軍251名,設守堡官員一名,操守官一名。城堡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原有的房屋基址。如按明代兵制,每5人分住一間營房,紅山堡應有50多間房屋。在城堡西北台地處,我們能見到大量殘破磚瓦和建築構件殘片堆積。這里可能是守堡官員的住所,在沒遭到破壞前,可能是一座檔次較高的恢宏建築。
最初設置紅山堡等城障時,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加強長城線上的防守(這在介紹藏兵洞時已談過);二是「防秋」。所謂「防秋」古已有之,到了明代,韃靼、瓦剌貴族仍然遵循突厥等游牧民族貴族的古例,就是往往於秋天馬肥草盛之際,大舉興兵南侵,這時農耕還正值秋收季節。為此,從隋唐至明,每到這時就要調集大軍戍邊,以保護百姓秋收,因稱之為「防秋」。但在客觀上,其作用並不僅如此。如自嘉靖十年(1531年),王瓊築「頭道邊」,實施「深溝高壘」後,使長城內的「寧鹽大道」和陝北有屏障保護的交通大道相銜接,從而成為商運往來的「黃金商道」。另一方面,又在橫山至清水營各城障設立驛站,其中紅山驛設驛馬18匹,原有驛站3名,新添至7名,往靈州南下關中的驛道,比過去延長了120里,是寧夏鎮軍事供應及軍機文書傳遞、官員往來的必經之道,這就和「寧鹽大道」共同構成了在軍事保護下的兩大主要交通線。另一重要作用,就是長城內外各族人民出入清水營「馬市」及「牛羊小市」進行商品交易和商貿往來,紅山堡是重要通道之一。
據志書記載,明代長城沿線自橫城起至延綏的今定邊界,共有城障21座(城堡之間又根據需要修築的小城堡稱為「障」)。橫城分邊守備17里,清水營守備36里,兩城營之間的18里統歸紅山堡分邊守備。這樣紅山堡一頭挑著橫城營,一頭挑著清水營,其軍事上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正應它在地理上的特殊性,藏兵洞的修建就更容易理解了,大約建於實施深溝高壘的嘉靖十年(1531年)。
紅山堡及其他城障之北的長城基部,一般都設有「暗門」(即類似城門的拱形小券門)可使長城內外相通,由戍軍把手,按照規定開啟。除此之外,明代在修築長城時,還於長城內側每5里築有一座烽火台,紅山堡屬下有4座,即安邊墩、大鶯墩(此墩處的長城上有「暗門」),鎮羅邊墩、窯兒邊墩。烽火台為黃土夯築,也稱煙墩、烽台、烽燧、烽堠、狼煙台,俗稱「煙火墩」。這種墩台,長城上也有設置,專用以軍事報警,白天燃煙,夜間舉火,依次遞相燃放,軍情很快就可傳報到鎮或州所。這種古老的報警方式,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無線電」。
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法令中規定:「合設煙墩,並看守堠夫,務必時加提調整點,須要廣積桿草,晝夜輪流看望,遇有警急,晝則舉煙,夜則舉火,接遞通報,毋致損壞,有誤軍情聲息……傳報得宜寇敵者,准其功,違者處以軍法」。每座墩台一般設三個戍卒看守,日夜輪流值班。至於傳遞軍情,其法令又規定「令邊堠舉放烽炮,若見敵一、二人至百餘人,舉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每座烽火台,通常都配備有旗幟、鼓、弩、軟梯、炮石、火葯、火箭、狼糞、牛糞、柴草等。 水洞溝遺址幾乎從發現之日起就引起了爭議。爭議的核心,包括舊石器遺存的技術特點、文化屬性、來龍去脈,還有它和西方舊石器文化的關系。
由於水洞溝遺址中曾經出土了大量具有歐洲莫斯特、奧瑞納文化特徵的石器,與西方出土的石器技術風格極為相似,有學者便據此提出了水洞溝文化「西來說」。同樣的,水洞溝某些地點和地表存在大量具有我國北方小石器傳統的石製品,又與其同期或稍晚的華北細石器文化存在某種關聯,這兩種類型的文化又支持了「本土起源說」。
大量的考古發現表明:水洞溝在三四萬年前具有豐富的水源和動植物資源,也具有比較優越的生產、生活條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據此推測,大約在4萬年前,有一群原來生活在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的先民受冰期嚴寒的逼迫,輾轉來到水洞溝繁衍生息,並利用已經掌握的技術,就地取材製作了大量鋒利的石器。但不知何故,他們後來又神秘地消失了。
1919年,比利時傳教士肯特在途經水洞溝時,落腳在「張三小店」。偶然間,肯特在水洞溝斷崖上發現了一具犀牛頭骨化石和一件經過人工打制的石英岩石片。不久,他在天津遇到法國地質古生物學家桑志華,並把自己在寧夏的發現告訴了他。1923年6月,桑志華和著名學者德日進在結束對甘肅部分地區的考察之後來到水洞溝。他們信步走到斷崖邊,發現了裸露在地表的哺乳動物化石。不久,一場歷時十二天的考察發掘就此展開,他們總共發掘出了300多公斤的石製品和動物化石,主要包括石核、刮削器、尖狀器等舊石器。
1960年夏季,中蘇古生物聯合考察隊開進水洞溝,對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
1963年,被稱為「中國舊石器考古學之父」的裴文中親自帶隊,又進行了第三次發掘。
1980年寧夏博物館、寧夏地質局聯合考古隊對水洞溝的考古發掘,則是第四次。
2003年至2007年,數十位專家學者滿懷希望又進行了新一輪的考古發掘。這次,是由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組隊。這次考古,參加人數最多、歷時最長、發掘范圍最大,收獲也最豐碩。這次,不僅調動了GPS定位儀、全站儀、攝像機等先進設備,而且邀請了地質學、年代學、古人類學、古環境學的專家到現場研討、授課,其考古成果也格外引人注目。
在水洞溝發現的90年間,史前考古大家裴文中、賈蘭坡,中科院院士劉東生等知名專家都曾前來發掘或考察,美國、韓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專家也都曾遠道而來。 1923年,法國神甫、古生物學家德日進等人首次發掘了水洞溝遺址。後來經過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裴文中、賈蘭坡等人以及寧夏考古工作者的悉心研究,確認其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100處重大遺址之一。還被《國家地理》和《中華遺產》雜志聯合評選為中國「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水洞溝還是我國明代長城、烽燧、城堡、溝塹、藏兵洞、大峽谷、墩台等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水洞溝的神奇還在於它不僅是三萬年年前遠古人類繁衍生息之地,還是我國明代邊賽重要的軍事防禦重地,在我國有長城的地方很多,但是長城、溝塹、城堡與險峻的大峽谷以及沿峽谷絕壁而鑿的藏兵洞共同組成的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唯水洞溝有,遍布整個峽谷絕壁的藏兵洞,場面宏大,設計絕妙,洞內坑道、機關、暗器、瞭望台、兵器庫、水井、將軍休息室、議事廳、廚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在這里您可身臨其境的參觀和體驗明代地道戰的驚險和刺激,戰爭的殘酷和明代守軍的聰明才智在這就可零距離體驗和了解,極大滿足了遊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已成為水洞溝的又一大亮點。
過去,考古界將水洞溝遺址與內蒙古薩拉烏蘇遺址合稱為「河套文化」,經過多年的對比研究,發現這兩個遺址的石器在風格和類型上有著顯著的差別。同時,這兩個遺址的形成環境也有較大差異。薩拉烏蘇遺址所處環境乾冷,而水洞溝遺址的環境卻較為溫和,而且各自的文化性質也不相同,應該加以區分或者分別命名。
作為中國三大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而且是中國最早發現並進行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水洞溝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專家說,90年來,水洞溝雖然先後經歷了5次系統考古發掘,但還有許多秘密埋藏在泥土裡。
㈨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工程院怎麼樣
簡介: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工程院(簡稱寧夏地質工程院),隸屬於自治區地質局。主要承擔地質工程、岩土工程、地震地質、礦產及水文地質勘探、地質工程測繪、地質災害評估(設計)、綜合勘查與施工等工作。
注冊資本:600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