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學地質科學院
㈠ 中國石油大學 地質學專業
可以到油田搞地質,或者在定向井公司做Geoscientist,名字倒是很好聽啊,叫地球科學家。我是西南學石油工程的,現在在貝克,不過打算再工作量三年去UT@Austin讀個石油工程的碩士
㈡ 東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專業介紹
資源勘查工程(石油與天然氣方向)專業
東北石油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始建於1961年,是東北石油大學最早的專業之一,1998年前為「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勘查」專業。1998年按教育部頒布的249個本科專業目錄調整為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本專業從東北石油大學建校開始就被確立為學校重點專業,後來,先後被列入原石油部、黑龍江省教育廳重點建設的專業,2000年被列為國家管理的專業點,現為國家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
現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礦產普查與勘探」和「油氣田地質工程」2個博士點,「礦產普查與勘探」、「岩石學、礦物學、礦床學」、「地球化學」、「油氣田地質工程」、「工程地質」5個碩士點和以本專業為支承。礦產普查與勘探是黑龍江省重點學科,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教學團隊是黑龍江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團隊,油氣藏形成組是黑龍江省研究生優秀導師團隊。石油工程與地質實驗室是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油氣藏形成機理與資源評價是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天然氣保存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重點實驗室。2003年將《石油地質學》建成省精品課,2004年將《沉積岩石學》建成省精品課。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已有50年的發展歷史,為我國的石油工業培養本科生6000餘人,專科生1000人,博士、碩士研究生500餘人。在全國各大石油公司和石油管理局已有數百名本專業的畢業生成為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術人才,在全國同類專業中名列前茅。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知名教授有盧雙舫、馬世忠、呂延防、付廣、施尚明等。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是黑龍江省重點專業,是在原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物理測井專業的基礎上合並而成。該專業旨在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地質學、應用地球物理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能在資源勘查領域的科研、生產等單位從事各類資源評價、管理、設計、施工等方面工作,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該專業分地球物理勘探(物探)、地球物理測井(測井)兩個方向,年平均培養本科生120人。學生在學習數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的基礎上,主要學習基礎地質學、應用地球物理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知識,具有資源勘查設計、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勘查新技術方法研究和開發的初步能力。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現有教職工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學位8人,碩士學位6人。有儲層參數綜合測量實驗室、多相流檢測實驗室、教學實踐和創新人才培養教學實習基地等教學和科研平台。
地球化學專業
地球化學專業是黑龍江省唯一的地球化學本科專業。該專業2002年批准成立,2003年面向全國招生,同年獲得地球化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地球化學研究方向作為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在我校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經過專業全體教師的不懈努力,地球化學專業已被建設成為國家級特色專業」、「黑龍江省重點專業」和「黑龍江省第一類特色專業」。地球化學實驗室是「油氣藏形成機理及資源評價「省重點實驗室和「油氣地球化學」部級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球物理學專業
隨著油田勘探開發形勢日趨嚴峻,勘探開發的對象日益復雜,需要研究人員具備更深入、廣泛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能力。東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學院依據此需求,於2001年增設地球物理專業。該專業2002年首屆招生,2006年首屆畢業生,所依託的老專業是石油測井及物探專業,學生在掌握地球物理測井及物探知識之外,又掌握了一定的地球物理理論和方法,使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之前就具備了承擔勘探開發實際生產任務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㈢ 中國地質科學院怎麼樣
中國地質科學院,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中國地質科學院更多信息和資訊。
㈣ 中國地質科學院怎麼樣
還是可以的,副部級事業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國土資源部屬回地質科研事業單位,成答立於1956年,1999年重組,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非營利科研機構。目前,該院由院機關和7個研究所(地質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所、地質力學研究所、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岩溶地質研究所)組成。
㈤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地質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可以進外企什麼的么,都有哪幾家,待遇怎麼樣
比較好的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但這3家單位要的畢業生至少是研究生,博士生也可,本科生的話你是李 剛兒子也能進。一般的話就是進地質隊,進地質隊很苦逼的哦。
㈥ 地質科學院歷任院長
中國地來質科學院是中華人民自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領導的中國地質科學技術綜合研究與支撐機構。其前身是中國地質科學院1956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的幾個研究所。1959年成立,稱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1975年改稱現名
第一任院長是著名古生物學家許傑,
第2任院長鄒家尤,
第3任院長地質學家李廷棟院士
第4任院長礦床學家陳毓川院士、
第5任院長趙遜、
第6任院長張彥英、
第7任院長孟憲來
我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曾任名譽院長。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王小烈、副院長朱立新、董樹文、王瑞江。
㈦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簡介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領導的中國地質科學技術綜合研究與支撐機構。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的幾個研究所。1959年成立,稱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1975年改稱現名。首任院長是著名古生物學家許傑,第2任院長鄒家尤,第3任到第7任院長分別為著名區域地質學家李廷棟院士、著名礦床學家陳毓川院士、和趙遜、張彥英、孟憲來等,我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曾任名譽院長。現任領導: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王小烈、副院長朱立新、董樹文、王瑞江。
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要從事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岩溶地質、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岩礦測試技術、勘查技術、礦產綜合利用技術的科學調查研究及有關開發研究工作。
中國地質科學院下屬7個研究所和幾十個技術先進的實驗室,擁有各類儀器設備萬余台。現有職工2300多人,其中各類專業人員1400餘人。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7人,研究員201人,副研究員739人,博士180人,碩士192人。
中國地質科學院建院以來,已完成數千項科研任務,提交了一大批具有高科技水平、明顯社會效益的重要科技成果,獲得了為數可觀的國家級及省部級獎項。
中國地質科學院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實施了數百項合作項目。
在科技體制改革中,中國地質科學院被國家確定為 進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
㈧ 我是石油工程專業的學生,想上研究生,是中國科學院好(有油田開發地質的方向),還是石油大學好
都很好,哪個容易考考哪個
㈨ 東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重點實驗室
石油地質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根據依託石油主幹學科專業群,構建石油工程與地質實驗教學中心的指導思想,東北石油大學石油工程與地質實驗教學中心由石油工程學院和地球科學學院的相關實驗室整合而成。中心擁有油氣井工程實驗室、採油工程實驗室、油藏工程實驗室、油氣儲運工程實驗室、石油地質實驗室、勘查技術與工程實驗室、地球化學實驗室等7個實驗室。這7個實驗室分別依託我校石油工程、油氣儲運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工程、地球化學等相關的學科專業而建設,實驗室與學科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同步,伴隨著學科的發展而發展。
油氣井工程實驗室、採油工程實驗室、油藏工程實驗室、油氣儲運工程實驗室分別依託於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油氣田開發工程、油氣井工程和油氣儲運工程三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及石油工程與油氣儲運工程二個國家特色專業。1960年東北石油大學建校初期,即建成了油氣井工程實驗室、採油工程實驗室、油藏工程實驗室、流體力學實驗室。1996年根據國家教委實施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厚基礎、寬專業知識面,培養適應新世紀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將原來的鑽井工程、採油工程和油藏工程3個專業合並為石油工程專業。1997年新辦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組建了油氣儲運工程實驗室。為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學校根據實驗室建設、實驗教學改革與學科專業建設相適應並相互協調發展的需要,將油氣井工程實驗室、採油工程實驗室和油藏工程實驗室、流體力學實驗室及油氣儲運工程實驗室進行整合,成立了石油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承擔起全校流體力學基礎課程、石油工程、油氣儲運工程及相關專業課程的實驗教學任務。
油氣資源與勘查實驗教學中心
石油地質與勘查是1961年我校建校之初設立的主幹重點專業,同年開始籌建並逐步改進和完善相應的教學實驗室,1979年新辦礦場地球物理測井專業,1980年新辦地球物理勘探專業,並組建了相應的實驗室;1997年,為了「整合教學資源,提高實驗設備的利用效率,促進實驗室管理的規范化,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 石油勘探系(地球科學學院的前身)將原來隸屬於各專業教研室的教學實驗室集中組建成為油氣資源勘查實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