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浙江大學地質系李平

浙江大學地質系李平

發布時間: 2021-02-18 17:19:02

A. 考研考浙江大學地質工程,其中(828)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 需要看什麼書

你看下學校參考書目裡面應該有,或者去浙大考研,惟學上查看下

B. 浙江大學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生專業怎麼樣啊

我提醒你一點,首先,浙大的gis還可以,有兩個學院開,一個是理學部的內地球科學系,是原容浙大的系,他們的gis就是劉南、劉仁義所帶領的團隊;還有一個是杭州大學的地理系,早就合並到浙大的,叫環境與資源學院,主要偏環境、土壤還有其他應用。前者應該更像gis專業。但是一般招的保送生很多,佔一半以上,考的話相對來說,競爭更激烈。個人建議你要麼還是考武大,要麼考中國測繪研究院之類的科研單位。

C. 本人打算考 浙江大學 構造地質學 研究生。尋找在讀師兄(姐)一位,為小弟解答一下考研上的問題。

我就是建工學院的,不過沒有聽過這個方向啊,研究生主要分為結構,岩土,防災,水海,交通道橋,城規幾個方向,你說的這個專業是建工學院的嗎?

啊,那就不是很了解了,抱歉。

D. 浙江大學地質學怎麼樣

浙江大學是名校,應該不錯吧。不過地質專業還是中國地質大學比較好

E.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的理事成員

會 長 楊開忠 北京大學副 會 長 郝壽義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現任理事長 孫久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侯任理事長 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
副理事長
樊傑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高新才蘭州大學金祥榮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李國平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梁 琦 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石敏俊 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研究中心肖金成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張建清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趙昌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趙作權 中國科學院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成金華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殷存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灣研究所趙曉雷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劉秉鐮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鄧 翔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王桂新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人口研究所韓增林 遼寧師范大學秘書長
沈體雁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常務理事( 68名,按姓氏拼音排序)1 安虎森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2 安 實 哈爾濱工業大學3 白國慶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4 白永秀 陝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5 陳 銳 中國科學院北京城市運行與發展研究中心6 陳建軍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7 成金華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8 蔡滿堂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9 鄧宏兵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區域經濟與投資環境研究中心10鄧 翔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11豆建民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12樊 傑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13方創琳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14馮長春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15高國力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16高新才 蘭州大學17郭愛君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18韓增林 遼寧師范大學 19郝壽義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20賀燦飛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21侯水平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2黃志亮 重慶工商大學23江曼琦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24姜四清 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 25金祥榮 浙江大學玉泉校區經濟學院26李 偉 北京榮邦瑞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7李誠固 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院 28李國平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 29梁 琦 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30梁進社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學院31林木西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32劉安國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33劉秉鐮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34劉耀林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35陸 軍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36呂 斌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37欒貴勤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38羅雲兵 泛華集團城市發展研究院 39馬 波 青島大學旅遊學院40倪鵬飛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41歐曉理 國家發展改革委西部司42秦尊文 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43沈滿洪浙江理工大學44沈體雁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45沈正平 徐州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46石敏俊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研究中心47宋玉祥 東北師范大學中國東北研究院48孫久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經濟研究所49王桂新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人口研究所 50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51吳殿廷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學院 52肖金成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53薛 領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54楊開忠 北京大學 55楊蔭凱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56姚 飛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57殷存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灣研究所58曾 剛 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59張 強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60張建清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 61張可雲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62張召堂 河北滄州臨港化工產業園區管委會63趙 弘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64趙昌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65趙景華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66趙儒煜 吉林大學區域經濟所 67趙曉雷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 68趙作權 中國科學院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69周金堂 江西省教育廳
理事
1 安海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2安虎森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3 安樹偉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4 安 實 哈爾濱工業大學5白 彥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6 白國慶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7 白泉涌 民建北京市西城經濟委員會8 白永秀 陝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9 鮑曙明 密西根大學中國信息研究中心10蔡滿堂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 11曹 華 雲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12陳 璟 交通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13陳 耀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14陳 斐 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5陳建軍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16陳俊偉 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17陳良文 天津濱海新區科委高新技術處 18陳秋玲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19陳銳 中國科學院北京城市運行與發展研究中心 20陳志剛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21成金華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2仇方道 江蘇師范大學淮海發展研究院23戴勁松 湖北支點雜志24鄧 翔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25鄧宏兵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區域經濟與投資環境研究中心26董鎖成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7豆建民 上海財經大學統計與管理學院 28竇文章 北京大學戰略研究所29杜鳳蓮 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30樊 傑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31方創琳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32封志明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33馮長春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34傅春 南昌大學中部經濟經濟中心35高國力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36高建民 中共河北省委省直機關工委37高啟傑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38高新才 蘭州大學39葛建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40耿慶匯 青島大學旅遊學院41谷國鋒 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42穀人旭 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43郭愛君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44郭清根 河南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45韓增林 遼寧師范大學 46郝壽義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47何鳳君 寧夏大學農學院48何艷玲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49賀燦飛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50侯水平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51黃志亮 重慶工商大學52江曼琦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53姜四清 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 54姜 玲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55焦華富 安徽師范大學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56金祥榮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57雷 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 58李 偉 北京榮邦瑞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59李誠固 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院 60李國平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 61李平原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62李天籽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63李文亮 國務院參事室中國國學中心 64李秀敏 東北師范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 65梁 琦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66梁進社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科學學院 67梁雙陸 雲南大學雲南發展研究院68劉 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製造業發展研究院69劉安國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70劉秉鐮 南開大學71劉傳江 武漢大學經濟研究所72劉廣珠 青島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73劉曙光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74劉耀林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75劉雲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76劉澤宇 兩岸經合(北京)文化交流中心77欒貴勤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78陸 軍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79陸根堯 浙江理工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80陸傑華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81路 征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82林木西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83呂 斌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84呂拉昌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城市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85羅雲兵 泛華集團城市發展研究院 86駱玲 西南交大四川省產業經濟發展研究院87馬 波 青島大學旅遊學院88馬曉冬 江蘇師范大學科技處89毛艷華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90倪鵬飛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 91歐曉理 國家發展改革委西部開發司92潘中藝 中國五礦集團93彭澤賢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政法學院 94祁述裕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95秦尊文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96任建蘭 山東師范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學院 97任宗哲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98沈滿洪 浙江理工大學99沈體雁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100沈正平 徐州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101石敏俊 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研究中心 102宋玉祥 東北師范大學中國東北研究院103孫才志 遼寧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104孫久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經濟研究所105孫鐵山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106覃成林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107譚善勇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管理系 108田艷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信息學院109田 莉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110王廣州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所 111王桂新 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 112王海平 河北建設集團113王家庭 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114王金營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115王 磊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 116王曉鋒 吉林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研究所 117王興平 東南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所 118王學峰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城市和區域發展研究中心119王學軍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120王燕祥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 121王業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 122韋海鳴廣西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123韋文英 中共中央編譯局中國現實問題研究中心 124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125溫鋒華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126文余源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 127翁 瑾 復旦大學旅遊學系128吳 浙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129吳必虎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130吳傳清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131吳殿廷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學院 132吳巧生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133吳玉鳴華東理工大學空間經濟發展研究中心134武曉慶 天津濱海綜合發展研究院 135象偉寧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城市化生態過程與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136肖金成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137熊國保 東華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138徐 鴻 東華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139徐殿龍 新華社經濟參考報140徐菊鳳 北京聯合大學旅遊發展研究院141徐築燕 貴州財經學院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院142許 峰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旅遊管理系143許立勇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144薛 領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145薛德升 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146楊軍 山西大學147楊毅貴州六盤水市商務糧食局148楊開忠北京大學149楊明洪四川大學社會發展與西部開發研究院150楊樹旺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區域經濟與投資環境研究中心151楊蔭凱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152葉興岳 美國肯特州立大學計算社會科學實驗室153葉一劍 鳳凰網城市與旅遊頻道154葉裕民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155易可君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 156殷存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灣研究所157虞義華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158姚飛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59原 新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160曾 剛 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161曾道智 日本東北大學162張波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163張 璞 內蒙古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學術院164張 強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165張雁 光明日報理論部166張春曉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 167張貴祥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 168張合林 鄭州大學商學院鄭州大學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中心169張宏岩 青海大學財經學院170張建清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 171張軍濤 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172張可雲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173張滿銀 北京科技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174張明之 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175張學良 上海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176張耀軍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所 177張占倉 河南省科學院 178張召堂 河北滄州臨港化工產業園區管委會179趙 弘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180趙 堅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城鎮化研究中心181趙昌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182趙景華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183趙儒煜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184趙曉雷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 185趙作權 中國科學院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186趙德啟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187鄭長德 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188周 江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189周金堂江西省教育廳190周麗敏中國經營報191周文興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192朱春奎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193朱 舜江蘇師范大學中俄學院 194朱顯平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 195祝爾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 196左 停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F. 浙江大學地理系現在還有嗎

現在浙江大學的地理系現在的正式名稱為地球科學系,屬於浙江大學理學院。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前身是1936年由時任校長竺可楨先生創辦的史地系,葉篤正、施雅風、陳述彭、塗長望、譚其驤等十多位地學院士曾在系學習和工作,培養的新一代地學英才有現任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丁仲禮教授,中科院地球化學所彭平安教授,美國卡內基研究所地球物理實驗室費英偉教授,同濟大學副校長周祖翼教授等一批青年科學家。
地球科學系下設有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地理信息系統(GIS)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大氣科學專業4個專業,包含有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原應用地質研究所)、空間信息技術研究所、環境生物地球化學研究所、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所、氣象災害預測研究所、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6個研究所和浙江省資源與環境系統重點實驗室。現有11個碩士點、4個博士點,一個博士後流動站。在地球科學系工作的有中科院院士4人,教授25人,副教授28人。在校本科生260人,碩士生285人,博士生105人。擁有1個浙江省重點實驗室和1個學校重點實驗室,設有教學實驗中心,成為師資力量雄厚、學科齊全的地學教學基地,為本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
地球科學系目前承擔了許多國家科研項目,年科研經費千餘萬,為學子接近學科前沿,接受學科規范訓練,培養創新思維,練習精良技能奠定了基礎。
地球科學系堅持開放辦學的思路,廣泛地與國外開展學術交流。目前與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等的大學與科研機構有密切的聯系與合作,包括聯合培養研究生。近年來,還開展了與德國圖賓根大學地球科學系間本科生交流,不定期地每次選拔15名本科生赴德國短期學習與交流。
地球科學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較系統的地學科學理論基礎、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以及一定的理論研究、應用研究、科技開發與創新和管理能力,能適應地學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地學通識人才,畢業後主要從事地球信息、地理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大氣科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可廣泛從事各級相關政府部門、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部門工作;也可去企業從事地相關的技術開發,或繼續攻讀相關學科的碩士或博士學位。
地球科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資源、環境演化規律與人類社會活動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科學,它尋求人類社會與環境協同演化、持續發展的途徑。地球科學現在已發展為集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為一體,是由多學科科學體系組成的邊緣學科,是21世紀的支柱性科學。它圍繞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這一時代的主題,培養現代社會急需的高級人才。近年來社會對地球科學人才的需求旺盛,有十分廣闊的就業前景。

G. 浙大李平籍貫

1988年6月獲浙江大學工業自動化專業工學博士學位,1988年7月至1990年9月在浙江大學機械繫流體傳動與控制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主要開展制漿造紙工業過程自動化系統的研究開發,其間1989年夏至1990年春赴芬蘭奧魯大學進行數字信號處理方面的短期合作研究。1990年底到浙江大學工業控制研究所工作, 同年被聘為浙江大學副教授,1993年12月被聘為浙江大學教授,1994年12月被聘為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1995年2月至1996年8月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從事制漿造紙過程建模與控制研究。現為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工業控制技術研究所所長。曾於1990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 " 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的稱號,是首屆「中國十佳優秀博士後獎」的獲獎者之一。
李平博士歷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包括國家攻關項目2項、國家863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973項目子課題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1項,均取得較好成果,已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其中被SCI收錄近10篇、EI收錄30餘篇,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3次,省級科技進步獎2次。他帶領研究生開展的「微型空中機器人」研究在短短幾年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在「2004年中國空中機器人大賽」代表浙江大學參賽獲得了季軍的好成績。
從事四旋翼飛行器研究多年,最後讓同學們選擇做盲人導航收賬。

H. 浙江大學的知名校友

浙江大學的知名校友:

楊奇遜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

黃文虎 :力學家、教育家、振動工程專家。

沈昌祥: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和生:數學家,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數學會理事長,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陳宜張: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

金國章:中國科學院上海葯物研究所研究員、院士。

干福熹:科學家。

王元:著名數學家。

陳吉余 :河口海岸學家、教授、名譽所長、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名譽理事長。

陳獨秀: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路甬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譚建榮:教授。

潘鏡芙:船舶工程專家。

汪槱生: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臧克茂:坦克電氣自動化專家。

孫優賢:工業自動化專家。

徐揚生:院士。

林祥棣:西南科技大學校長。

徐承恩:煉油工藝設計專家。

楊裕生:核試驗技術、分析化學專家。

龔曉南:浙江大學教授。

程開甲:核武器技術專家、教授。

賀賢土:大學教授。

勵建書:數學家。

戴立信:有機化學家。

袁權:化學工程專家。

楊福愉:生物化學家。

楊煥明:院士,生物學家。

丁仲禮: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四紀地質專家。

謝學錦:化學家。

韓禎祥:電工、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專家。

沈家驄:吉林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鄭樹森:浙江大學醫學部副主任,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衛生部多器官聯合移植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外科學教授。

潘雲鶴:教授、博士生導師,計算機專家。

朱玉賢: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百廿載波瀾壯闊,雙甲子勇立潮頭。2017年5月21日上午,浙江大學建校120周年紀念大會在紫金港校區體育館隆重舉行。各級領導、海內外嘉賓、30餘所海外著名大學校長、80餘所國內高校負責人、廣大師生校友歡聚一堂,共襄盛舉。

諾貝爾獎獲得者,82名海內外院士,部分將軍代表,國內外兄弟高校的領導,部分央企負責人,知名企業家代表,浙江省有關市縣及浙大西遷辦學所在地政府領導,浙江大學部分校董代表,來自世界各地的校友,關心支持浙大建設發展的各界嘉賓,和全校師生一道,相聚在浙大校園,共同為浙大120歲生日慶賀。

I. 浙江大學的歷史地理學研究生就業情況如何

哈哈,我昨天還跟浙大歷史地理專業的一個漢子去逛西湖了,他今年畢業,專工作還沒定下來,人文地屬理的畢業生都已經找到工作了。歷史地理學就業不好,而且相當不好,這專業很難找對對口的單位。往屆畢業的就業方向比較雜,都不是很好,有的當老師了,有的進出版社了,有的當輔導員.....歷史地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比一起上課的人文地理差很多。
建議你如果想考浙大的話,報考人文地理吧,跟歷史地理考的科目是一樣的,而且人文考不上有時候是可以調劑到歷史地理或者地質專業的。另外,浙大歷史地理只有一個導師(有個老先生也掛名的,學術泰斗,但是已經快九十歲了,根本不可能帶學生的),一年最多招一兩個人。不如考人文地理,浙大人文地理每年都招十多個人,不考數學,難度並不是很大,呵呵,祝你好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