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海南日報報道廣州海洋地質局

海南日報報道廣州海洋地質局

發布時間: 2021-02-18 16:18:54

A. 淺談海洋地質資料清理的思考和認識

唐衛寇新琴徐梅影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廣州510760)

摘要本文通過海洋成果地質資料涉密清理,總結了成果資料涉密清理經驗,並對以後的海洋類原始資料等清理工作提出建議。

關鍵詞海洋地質資料原始資料涉密清理

通過對保管的成果地質資料進行涉密清理、准確定密,進一步加強資料管理單位對涉密成果地質資料的管理,確保地質資料的安全使用,充分發揮現有地質資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復和資料浪費。

1 海洋地質資料的特點

隨著海洋世紀的到來,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保護、海洋權益維護與海洋科學研究等對全方位、高質量的海洋信息服務需求越來越迫切,越來越離不開海洋地質工作。

海洋地質工作與陸地地質工作相比,更為復雜。海洋地質調查一般以項目為主,參加與合作的單位多、周期長、規模大。如1:100萬海南島區調項目自2004年開始已有6個年頭,其中調查手段有地震、重磁、導航、多波束、地質取樣、地溫梯度測量等,並且不同調查航次開展的調查手段不同,因此海洋地質資料數據具有獲取難度大、成本高、種類多、數量大等特點。

五十多年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以下簡稱「廣海局」)在我國黃海、東海、南海、南沙(群島)以及國際海域開展了海洋油氣、天然氣水合物、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近岸海洋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大洋多金屬資源調查等工作,取得大量非常寶貴的海洋地質資料。

2 海洋成果地質資料清理

為了貫徹落實《地質資料管理條例》,更好地發揮海洋地質資料的作用,2007年,廣海局資料檔案室開展本單位館藏的成果地質資料涉密清理工作。

2.1 清理的依據

此次海洋類成果地質資料的清理依據主要有:國土資發[2003]147號文、國土資發[2008]69號文、國測辦字[2003]17號文、國海密字[1996]450號文等。

2.2 清理的方法

過去對成果資料密級界定主要是根據任務書定,沒有細分到每一件,密級比較籠統,在此次清理工作過程中,凡是清理范圍內的成果資料,不論以往是否定過密級,項目人員一律按照現行的標准,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對每一份成果資料的報告、評審意見、附圖、附表、附件等進行逐檔、逐件的填表登記,密級和期限進行重新標注。同時如果一份成果地質資料符合幾條相關的法律條款,我們本著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對成果地質資料進行密級的界定。將採集的所有信息錄入到國土資源部統一設定的「地質資料匯交清理登記系統」中,從而建立文件級地質資料涉密清理資料庫。

2.3 清理的結果

通過此次清理工作,摸清了家底,對在清理范圍之內的多套資料進行了重新分類、編號、資料庫錄入、涉密定級,對破損的地質資料進行修復、統計,形成了成果地質資料清理資料庫及相關技術文檔。

同時依據不同的標准對廣海局的資料進行分類的整理,滿足不同功能的需求。例如我們按照地調資料與非地調資料分類;按照地域進行分類,如南海資料、東海資料、大洋資料等;按照項目分類如水合物資料,北黃海資料等;按照密級種類的變化等分類。根據這些分類能很快地找到相關的內容,方便以後的資料編研工作。

3 海洋成果地質資料的服務利用

3.1 加強管理,遵循制度

由於海洋地質工作所形成的資料密級程度比較高,為此,我們堅持依法治檔,狠抓規章制度建設,對於有密級的成果資料,強化管理,如對已借出的涉密資料進行跟蹤管理並與借閱人簽訂協議,確保國家秘密和地質資料的安全使用。

3.2 公開資料目錄,提供網路查詢

成果地質資料涉密清理完畢後,實現了由傳統的按檔定密管理提供利用模式向按件定密管理提供利用模式的轉變,解放出了一大批資料。對能公開的地質資料,全面公開地質資料目錄,而對於涉密資料,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將地質資料中涉密要素去除,使其轉化為公開類地質資料,提供網路查詢。

3.3 加強數字化建設,促進老資料的二次開發

天然氣水合物的發現可以說是老資料的二次開發利用的最好證明。專家學者們主要是通過對以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我國南海進行油氣調查時形成的地震剖面上發現了具有水合物特徵BSR,從而預言南海可燃冰前景,開啟了水合物新能源的探索航程。老資料的實用價值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挖掘,但由於保存的年代已久,使用頻繁,這些資料有的已模糊破損,因此,應充分利用先進的科技力量,加強數字化建設,對老資料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利用,確保其安全、完整和長期可用,為社會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

4 對海洋類原始地質資料清理的建議

此次海洋成果資料清理工作積累了不少經驗,為以後的原始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清理工作奠定了基礎。同此,對海洋類原始地質資料清理提出自己的建議。

4.1 原始資料歸檔要完整、及時

一個正常實施的地質項目,歸檔的原始地質資料必須要齊全成套,從立項開始到審查驗收結束,經歷的每一個過程,包括直接形成和採集的,以各種載體類型存在的原始記錄、中間性(過渡性)產品、最終地質工作成果等資料均屬歸檔范疇。

4.2 涉密清理的依據要充分

在成果資料清理過程中發現:對於海洋類資料密級界定的依據太過籠統,操作性不是很強,應該細化,如果是根據該項目任務書來定密,一個項目一般就對應一個成果報告。但對於種類繁多的原始資料、實物地質資料很容易形成按檔定密而無法細分到件。

4.3 「地質資料匯交清理登記系統」要盡早完善

成果資料清理時研發的「地質資料匯交清理登記系統」,對海洋類密級代碼設置不是很完善,在進一步設計時可以參考國家海洋局對於海洋類資料密級的劃分來設置密級代碼,這樣能更好更快地完成資料的清理工作。

原始資料匯交清理軟體系統最好能和此次成果「地質資料匯交清理登記系統」共用一個開發平台,這樣對檔案管理人員查找資料很方便,並且能推進成果資料、原始資料和實物資料服務管理一體化。

B.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怎麼樣

不怎麼樣。待遇在廣州的其他事業單位中算是比較差的。學術水平不高,科研經費卡的得很死,沒什麼前途的單位。

C.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待遇怎麼樣,碩士生值得進去嗎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待遇非常好,碩士生是可以進去的。

D.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待遇如何,廣州的房價那麼貴,在這里工作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湊夠首付

單位還是不錯的,我也是搞礦產地質的,那可是國家地調局直屬的事業單位,礦產所基本工資不是很高,但是補助和獎金要高的多,這和普通地質單位還是有些區別的,建議你去礦產所。

E. 黃海的油氣開采歷史有多久

一、主要歷程
1961年,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研究所在南黃海進行了地震反射定點測量的初步探索。
1962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利用「五一」型地震儀在南黃海開展地震調查。
1964年,地質部海洋地質研究所第五物探大隊在南黃海進行了地震初查工作。
1967年,地質部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在南黃海淺灘水域開展試驗。
1968—1970年,地質部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進行地震概查。
1969年,地質部海洋地質研究所第五物探大隊提交了《南黃海物探成果報告》。
1971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在南部坳陷開展連片普查。
1973—1974年,完成重點區域的地球物理普查,找到構造以提供預探井位。
1974年,海洋地質調查局利用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勘探一號」雙體鑽探船,在南黃海南七凹陷首次鑽探了黃海一井,從此揭開了南黃海油氣勘探的序幕。
1975年,國家計委地質局航空物探大隊對黃海進行了航磁測量,基本圈定了南、北黃海盆地的分布范圍。
1977—1979年,地震勘探工作先後完成南北兩個坳陷的連片普查和有利構造的半詳查,陸續鑽預探井4口,查明了構造及含油遠景區。
1961—1979年,自營普查勘探階段,1979年後為對外合作勘探階段。
1979年4月,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與法國埃爾夫—阿奎坦、道達爾石油公司簽訂了《聯合在南黃海北部海域開展地震普查工作的協議》,埃爾夫是北部海區的作業者,另有33家外國石油公司為參與者。
1979年6月,與英國石油公司簽訂了以評價含油氣前景為目的的《南黃海南部海域開展地震普查工作的協議》,英國石油公司是南部海區的作業者,另有31家外國石油公司為參與者。
1979年12月,石油工業部成立「海洋油氣資源評價委員會」,負責與外國石油公司的作業者和參與者同步平行作業。
協議規定:作業者必須向中國石油公司提交所得的原始記錄磁帶、階段性解釋成果和最後解釋報告。作業者及其他參與者承擔相應工程的全部費用並有權分享地震數據資料。
1980年,英國石油公司在南黃海南五凹陷鑽探了無錫202121井,鑽及阜寧組四段未見油氣顯示。
1979—1982年,區域普查階段,9口探井的資料成果,進一步確認南黃海西部海區的隆起具備形成油氣藏的條件。
1982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正式成立,對南黃海海區進行招標。
1983年7月29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南黃海石油公司在上海成立。
1984年,英國石油公司又在南黃海23/06合同區塊(南一凹陷)鑽常州62121A井,試獲原油2145噸,這是南黃海第一口出油井。至今在南黃海的探井共計22口,其中油氣顯示最好的是英國克拉夫石油公司在南黃海北坳10/36區塊鑽探的諸城12221井,鑽遇晚白堊世泰州組,有強烈熒光顯示及裂隙滲出,表示中生界為主要烴源岩;後又鑽一口井,未獲得成功,1986年終止合同。
1983年10月,與英國克拉夫公司簽訂區塊合同,1987年鑽探井2口,其中諸城1-2-1井見到少量輕質原油滲出,1988年終止合同。
1983年12月,與雪佛龍德士古石油公司簽訂區塊合同,到1985年鑽3口探井,其中有一口有明顯氣測顯示,因無商業價值,1986年終止合同。
北黃海:1966年,地質部第五物探大隊最早涉足北黃海盆地;1975年,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院應用海磁測量,弄清了地質情況;1977年,石油工業部海洋石油勘探指揮部進行數字地震勘探,通過重、磁、地三項物探資料查明了地質構造情況,但未進行鑽探找油。
大規模勘探後,多家外國公司仍然進行技術交流,表示有意聯合進行深入地質研究和勘探工作,幾年間也進行了多次小規模合作,但油氣反應不理想,南黃海盆地大規模勘探工作暫告一段落。
南黃海石油公司繼而成為東海石油公司的前身。
二、潛力分析
2003年地質專家在我國黃海海域首次發現具有較好生儲油氣條件的海相地層,從而有可能結束黃海在我國四大海域中唯一沒有取得油氣的歷史。
海洋石油的形成主要具備兩個因素:具有良好生油條件的沉積盆地與良好儲油條件的背斜型構造。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專家們在黃海海域發現了10個沉積盆地,並在一些沉積盆地中發現了背斜型構造,這表明我國黃海海域具有良好的找油前景。根據2003年調查結果初步估算,黃海海域的油氣資源量約有27.9億噸。黃海海域北起鴨綠江口,南至長江口北岸,總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鄰接江蘇、山東兩省,沿海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水深一般小於6米。就地質條件來講,是一個有利的含油氣的遠景區。但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首輪普查評價和80年代以後的對外合作區塊勘探兩個階段的工作,均未獲得重大油氣發現。在2001年中國石油商務網報道,我國黃海油氣地質調查取得突破性進展。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黃海實施地震勘探及剖面調查,在南黃海北部凹陷區發現了有利於油氣聚集的構造。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對黃海海域油氣資產進行遠景評價,取得重大突破。調查分析和綜合評價顯示,南黃海油氣資源量為20億~28億噸,是目前我國在海上進行公益性、戰略性油氣資源評價的有利海區。
據了解,黃海是我國近海迄今尚未找到油氣田的唯一海域。對黃海開展新一輪的油氣資源調查已被列為我國國土資源重大調查項目。
2006年中國和朝鮮已經同意在兩國邊境之間的黃海水域聯合進行油氣資源開發,中朝雙方進一步就共同開發做出具體安排。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國際政策研究中心2007年12月份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處在中國和朝鮮之間的黃海水域可能蘊藏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報告中援引美國《海洋地理學報》(Marine Geology Letters)中的一篇文章說,朝鮮地質勘探人員在黃海地區發現了豐富的油氣儲藏,據稱儲量高達30億噸。

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新近紀以來沉積相及水合物成藏模式

匡增桂,郭依群

匡增桂(-),男,工程師,主要從事石油地質和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註:本文曾發表於《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1年第36卷第5期,本次出版有修改。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廣州510075

摘要: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自2000年以來在南海北部陸坡區相繼開展了多個航次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調查及研究工作,取得了非常豐富的地震資料。本文在對這些地震資料精細解釋的基礎上,識別出了6種典型的地震相:透鏡狀前積相、丘狀前積相、V字形充填相、席狀平行相、底辟-氣煙囪狀雜亂相、丘狀雜亂相;並由此分析出3種類型的沉積相:深水濁積相、滑塌相、峽谷水道相。再結合BSR在研究區范圍內的分布,研究BSR與各沉積相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由此分析出了3種水合物成藏模式:斷層溝通濁積扇體成藏模式、斷層溝通峽谷水道成藏模式、斷層溝通峽谷水道及滑塌扇體成藏模式。

關鍵詞: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沉積相;成藏模式

Sedimentary Facies and Gas Hydrate Accumulation Models Since Neogene of Shenhu Sea Area,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Kuang Zenggui,Guo Yiqun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 Zhou 510075,China

Abstract: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have been carried out numbers of voyages for gas hydrat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t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ince 2000 and aquired abundance of seismic data.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ose seismic data,This paper recognized six typical seismic facies:Lenticular progradation facies;hummocky progradation facies; V-shaped filling facies; sheet parallel facies ; diapir-gas chimney disorderfacies; hummocky disorder facies.Thus developed three sedimentary facies including deep sea fan,slump and canyon channel facies.Combin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SR in the study area and researched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of the BSR and the variety of sedimentary facies,three gas hydrate accumulation model had beenfound:fault communication with deep seafan,fault communication with canyon channel and fault communication with canyon channel and slump fan.

Key words: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gas hydrate; sedimentation facies; accumulation model; marine geo1ogy

0 引言

南海北部為拉張型被動大陸邊緣[1],屬於歐亞板塊、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及太平洋板塊的交匯處,區域地質背景復雜,新生代發育巨厚沉積,具有豐富的油氣資源[2]。2005年以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先後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布置了多個准三維地震測網,隨後在多個地區發現了BSR、振幅空白區和地震高速帶等反映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異常標志。2007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神狐海域布置8口水合物鑽探井,並成功獲取天然氣水合物樣品,這標志著神狐海域將成為未來幾年水合物勘探的重點區域,因此研究神狐海域特別是水合物賦存的新近系沉積相以及水合物的成藏模式,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研究區概況

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穩定域主要分布於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並以其中的白雲凹陷為重點靶區。白雲凹陷位於珠江口盆地南部凹陷帶,水深為200~2 000 m,其北部與番禺低隆起相接,南端是珠江口盆地的南部隆起帶[3]。2005至2009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神狐海域布置了多個准三維地震測網,其中本文的研究區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區及構造單元位置圖

從研究區的區域構造背景來看,珠江口盆地的發展與南海演化密切相關,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區一個最大的邊緣海盆地[4],受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澳板塊相互運動所制約,具有典型的邊緣構造特徵:東部為匯聚陸緣,北部、西部為離散陸緣。在東部匯聚陸緣南海板塊沿馬尼拉海溝向東俯沖,形成疊瓦狀逆掩推覆的增生楔,北部、西部離散陸緣發生一系列的擴張裂陷、剪切、沉降作用,形成大中型沉積盆地[5]。姚伯初[6]認為南海北部陸緣新生代發生過3次區域性構造運動:神狐運動、南海運動和東沙運動。神狐運動發生於白堊紀晚期—古新世早期,在地震剖面上表現為區域性角度不整合(Tg),上白堊統—中、下古新統地層缺失,地殼迅速減薄,南海北部陸緣的前新生代褶皺基底進入裂陷早期,珠江口盆地北部斷陷帶開始發育;南海運動發生於始新統晚期—早漸新世,南海海底擴張形成破裂不整合面,南海運動是最為強烈的一次構造運動,延續時間長,海水從南向北大規模入侵,盆地由裂陷向坳陷轉化;東沙運動發生於中中新世末,使盆地在沉降過程中發生斷塊升降,隆起剝蝕,並伴有擠壓褶皺、斷裂和頻繁的基性岩漿噴發。三大區域性構造運動對南海北部陸緣盆地的沉降、沉積充填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7]。珠江口盆地第三紀的構造演化與南海北部陸緣具有相似的過程,經歷了古近紀裂陷和新近紀坳陷兩大階段,具有雙層結構[8],而白雲凹陷是一個復式地塹,垂向上具有斷陷、斷延和坳陷三層結構[9],是一個強烈構造變形區,岩石圈地殼強烈減薄,凹陷長期持續沉降,岩漿活動較多[10]

2 神狐海域新近紀層序地層劃分

南海北部的層序地層學研究前人已經開展過很多積極有效的工作,本文結合2007年神狐海域水合物鑽井層序劃分(SH-7、SH-5)以及ODP在南海北部1 146、1 148站位所獲得的資料,在神狐海域中新世以來的地層中識別出3個三級層序界面:分別為T1、T2、T3;分別對應於層序A、層序B、層序C的底界面(表1)。

從地震資料來看,T1界面主要表現為高頻、中振幅、連續反射的特徵,可見較為明顯的上超和削截現象,在研究區的西北部發育下切谷。T2界面總體表現為高頻、弱振幅、連續性較差的反射特徵,可見上超反射,該界面之上為雜亂反射層,之下為一套前積反射層。T3界面表現為中高頻、中振幅、連續性好的反射特徵,界面之上可見較為明顯的下超反射,並發育河道,界面之下為一套連續的近平行反射。

表1 神狐海域層序地層劃分

3 地震相類型及特徵

地震相識別通常是在分析地震相標志的基礎上來進行的,常見的地震相標志可分為3類:地震反射結構、地震反射構造和地震相單元外形。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的地質意義,對地震相標志的識別,形成了地震相及沉積相研究的主要內容。

綜合分析地震反射特徵之後,依據常規的地震相分類原則,即「外部形態+內部屬性」的命名原則,在研究區內晚中新世以來的層序中共識別出了以下6種地震相類型(圖2),分別為透鏡狀前積相、丘狀前積相、V字形充填相、席狀平行相、底辟-氣煙囪狀雜亂相、丘狀雜亂相,其反射特徵及相應的地質解釋如表2所示。

圖2 神狐海域地震相類型

表2 神狐海域地震相類型及特徵

4 地震相-沉積相分析

沉積相分析是建立在地震相劃分的基礎上,主要是通過對區域地質特徵以及各層序的地震相和鑽井資料的綜合解釋來研究。研究區位於南海北部陸坡中段的神狐暗沙東南海域附近,二級構造單元隸屬於白雲凹陷。從前人研究成果來看,白雲凹陷深水區發育了大量的深水扇體,而陸坡處由於坡度的增加,在表層時常發育滑塌體。基於以上的認識,再結合研究區內地震相標志的分析,在研究區內識別出了3種類型的沉積相,分別為深水濁積扇、滑塌沉積相以及峽谷水道相。下面就這3種沉積相分別加以闡述。

4.1 深水濁積扇

如圖3所示,層序C主要發育了一套透鏡狀下超前積型地震相為主的一套地層,根據前人研究成果,透鏡狀下超前積型地震相與短距離運輸扇體有密切關系[1]。而在層序C沉積時期,研究區處於南海北部陸坡的中段,是濁積扇發育的有利區帶,因此可以推測層序C這套以下超前積反射為特徵的地層是濁流沉積作用的結果,並在平面上形成了深水濁積扇體。

據現代海底調查發現,在大多數陸坡的下部海底峽谷口外的深海底,都發育有大規模的扇狀沉積體,它們主要是濁流形成的泥砂質再沉積產物,在縱向剖面上,可以劃分出扇根、扇中和扇端3個沉積亞相[11]。如圖3所示,根據地震相形態可以識別出扇中和扇端2個沉積亞相:其中扇中主要是以前積反射為主,且在層序的底界面上還可以發現小型的濁積水道;而扇端則是處於比較遠的位置,地震反射形態也主要是以水平加積為主,沉積物顆粒相對於扇中逐漸變細,並向深海相過渡。

4.2 滑塌沉積相

圖3 層序C深水濁積扇地震反射形態圖

如圖4所示,在層序B的底界面附近發育了一個以同相軸雙向下超為反射特徵的沉積體,在該沉積體的上部發育了一系列斷階狀正斷層,而其中的斷層F斷面呈鏟狀展布並幾乎與層序界面重合,可以判定斷層F是在拉張環境下由於重力作用而形成的一個剪切面,上覆沉積物沿著這個剪切面向下滑移。在滑塌作用發生的最初階段,剪切面還未形成,只有小量的沉積物發生了滑移,它們在重力穩定區域內二次沉積,逐漸形成了雙向下超的滑塌扇體;而隨著上覆沉積物的不斷堆積,在一定的觸發機制下,沉積物沿著由於二次沉積而欠壓實的塑性層面發生剪切滑動,形成了滑塌剪切面;在剪切面形成之後,地層會隨著上覆沉積物的增加而發生周期性的大規模的滑塌事件,直至老的剪切面被上覆沉積物壓實之後新剪切面的出現。

圖4 層序B滑塌扇地震反射形態圖

滑塌沉積相是本區最重要的一個沉積相類型,沉積物由於滑塌作用而發生了二次沉積,其壓實程度應該是低於正常沉積的地層,所以沉積物物性通常較好、孔隙度較大,有利於水合物的形成與發育。但滑塌區通常也是構造的活躍區,構造活動也會對水合物的成藏起到破壞作用。因此,在研究滑塌沉積相對水合物的成藏控制時要將各種因素綜合起來分析。

4.3 峽谷水道相

如圖5所示,在層序A與層序B之間發育了一個與圍岩呈「V」字形接觸,內部反射呈平行-近平行狀的地質體,其發育范圍嚴格受周圍斷層的控制,根據該地質體的外形特徵以及受斷層控制的特點,可以判定該地質體具有廢棄峽谷水道沉積的特徵。在海底陸坡區域,由於陸架碎屑流、濁流以及海底洋流的長時間作用,時常會在構造薄弱帶發育一些大規模的海底峽谷,這些峽谷大多受深部斷層控制。在峽谷發育的早期階段,陸架碎屑流、濁流攜帶大量泥沙對構造薄弱帶的海底沉積物進行強烈的沖蝕作用,逐漸發育成「V」字形的沖蝕溝。這個時候海底峽谷內由於水動力作用強而幾乎不接受細粒沉積,地貌上表現為明顯的下凹地形,絕大多數的沉積物被搬運到更遠更平緩的地方沉積。但隨著斷層活動性的減弱以及可容納空間的減少,峽谷水道由於初期的粗粒沉積以及後期水道邊緣以及上游出現的滑塌事件而逐漸淤積,導致陸架碎屑流及濁流的改道,從而發生了峽谷水道的廢棄作用,淤積層呈平行-近平行狀充填在峽谷水道里,形成了地震剖面上平行-近平行狀的同相軸反射特徵。

由於峽谷水道的發育嚴格受斷層發育的控制,因此當斷層的活動性增強時,峽谷水道開始發育,而當斷層活動性變弱時,峽谷水道則發生廢棄作用。所以當斷層的活動性發生周期性變化時,峽谷水道的發育以及廢棄也會發生周期性的轉變。如圖5所示,在地震剖面上,北邊的高部位地區從深至淺發育了4期峽谷水道沉積,它們沿著主斷面相互疊置甚至切穿了前期的峽谷沉積,隨著主斷層的活動性而發育和廢棄。而由於峽谷水道的侵蝕作用,使得峽谷兩岸的地勢逐漸變陡而成為滑塌事件發育的有利場所。峽谷北岸由於滑塌而發育了一個不穩定體,該不穩定體在海底洋流和重力的作用下會對峽谷進行逐步的充填,從而完成峽谷的廢棄作用。

圖5 多期水道疊加地震反射形態圖

5 水合物成藏模式

通過對研究區內地震相-沉積相的分析,再結合BSR在研究區內的空間分布,本文總結出了研究區內3種類型的水合物成藏模式:斷層溝通濁積扇體成藏;斷層溝通峽谷水道成藏;斷層溝通峽谷水道及滑塌扇體成藏。

5.1 斷層溝通濁積扇體成藏模式

如圖6所示,在層序C的西北方向發育了一套濁積扇的沉積,在這個剖面上由於氣體及斷裂的影響,扇體發育部位的地震反射顯得較為雜亂,但是仍可以根據圖3所示的反射特徵對其進行識別。在這個剖面上,可以發現2條深大斷裂將深部的游離氣聚集到濁積扇體中,再通過淺表發育的斷層向上運移,及至水合物穩定帶,在特定的溫壓條件下,形成了水合物;而在地震剖面上可以觀察到BSR以及由於游離氣的聚集而形成的空白帶。

這種成藏模式主要發育在研究區的西北部, BSR在平面上分布與層序C發育的濁積扇體相吻合,表明水合物的發育嚴格受到了濁積扇體的控制;這主要是因為濁積扇體由於具有較好的物性而能成為游離氣的儲集場所,保證了形成水合物的氣源條件,再加上眾多大斷裂及微小斷裂的發育,從而促使了水合物的成藏。

5.2 斷層溝通峽谷水道成藏模式

如圖7所示,在層序C內發育了一條早期受深部斷裂控制的峽谷水道,在地震剖面上表現為明顯的V字形充填反射特徵,這條峽谷水道後因峽谷的廢棄作用被充填掩埋;而控制峽谷水道發育的斷層並沒有延伸至海底,說明斷層在現階段已經不活動了,從而不會對水合物的成藏起破壞作用。峽谷水道沉積由於粗碎屑較多而具有較大的孔隙度,是游離氣儲存及運移的良好通道,深部的游離氣通過斷層和峽谷水道的粗碎屑沉積向上運移至水合物穩定帶,形成水合物。地震剖面上仍然可見清晰的BSR,BSR與峽谷水道之間發育的空白帶也非常明顯。

這種成藏模式主要發育在研究區中部有峽谷水道存在的部位,在平面上嚴格的受峽谷水道的控制。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峽谷水道沉積具有較好的物性,其發育本身還受深大斷裂的控制,因此是游離氣良好的運聚通道,從而為水合物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圖6 斷層溝通濁積扇體成藏模式

a.地震反射剖面圖;b.成藏模式圖

5.3 斷層溝通峽谷水道及滑塌扇體成藏模式

如圖8所示,在層序C內發育了一條峽谷水道,該峽谷水道與圖7所示的峽谷水道在平面上為同一條水道,從地震反射形態來看,內部呈平行至近平行狀,外部呈明顯的V字形。而在層序B內則發育了一套滑塌扇體的沉積,從地震反射形態來看,滑塌扇體內部以同相軸雙向下超為特徵,外部通常呈丘狀,主要發育在斜坡—坡折的位置。從物性來看,峽谷水道沉積具有較粗的顆粒,滑塌扇體也由於經過搬運分選及二次沉積而具有較大的孔隙空間,因此這2種沉積相類型都是游離氣運移及匯聚的良好場所。從圖8來看,深部的游離氣由於眾多斷裂的溝通,迅速向峽谷水道及滑塌扇中聚集,再向上運移至水合物的穩定帶,形成水合物。在這個剖面上仍可以發現明顯的BSR以及游離氣在峽谷水道及滑塌扇中形成的空白帶。

圖7 斷層溝通峽谷水道成藏模式

a.地震反射剖面圖;b.成藏模式圖

這種成藏模式主要發育於研究區的東部峽谷水道及滑塌扇體發育的部位,峽谷水道及滑塌扇體具有良好的物性以及眾多斷層的溝通是這種成藏模式發育的關鍵因素。但是仍然可以發現,峽谷水道與滑塌扇體雖然具有良好的物性,但只是作為游離氣運移與匯聚的場所,並非水合物成藏的場所;這主要是因為水合物成藏要滿足特定的溫壓條件,只有在水合物穩定帶內才能成藏,這也是水合物成藏與油氣成藏的差異所在。

圖8 斷層溝通峽谷水道及滑塌扇體成藏模式

a.地震反射剖面圖;b.成藏模式圖

6 結論

1)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水合物研究區新近紀以來主要發育了3種類型的沉積相,分別為深水濁積扇、滑塌沉積以及峽谷水道。深水濁積扇主要分布在晚中新世層序C中,滑塌沉積主要分布在上新世層序B及第四紀層序A中,峽谷水道則在3個層序中均有分布。

2)這3個沉積相類型與斷裂的組合控制了水合物的成藏,研究區內主要發現了3種類型的成藏模式,分別為斷層溝通濁積扇體成藏模式、斷層溝通峽谷水道成藏模式、斷層溝通峽谷水道及滑塌扇體成藏模式。這3種類型的沉積相雖然具有良好的物性,卻不是水合物的儲層,而只是游離氣運聚的有利場所,水合物的成藏仍然要受到溫壓條件的限制。

參考文獻

[1]於興河,張志傑.南海北部陸坡區新近系沉積體系特徵與天然氣水合物分布的關系[J].中國地質,2005,32(3):470-476.

[2]何家雄,劉海齡,姚永堅,等.南海北部邊緣盆地油氣地質及資源前景[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1-4.

[3]龔躍華,楊勝雄,王宏斌,等.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特徵[J].現代地質,2009,23(2):210-216.

[4]邵磊,雷永昌,龐雄,等.珠江口盆地構造演化及對沉積環境的控製作用[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3(9):1177-1181.

[5]陸紅鋒,陳芳,劉堅,等.南海北部神狐海區的自生碳酸鹽岩煙囪——海底富烴流體活動的記錄[J].地質評論,2006,52(3):352-357.

[6]姚伯初.南海北部陸緣新生代構造運動初探[J].南海地質研究,1993,5:1-12.

[7]袁玉松,丁玫瑰.南海北部深水區盆地特徵及其動力學背景[J].海洋科學,2008,32(12): 102-110.

[8]劉鐵樹,何仕斌.南海北部陸緣盆地深水區油氣勘探前景[J].中國海上油氣:地質,2001,15(3): 164-170.

[9]張樹林.珠江口盆地白雲凹陷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條件及資源量前景[J].石油地質,2007,6:23-27.

[10]孫珍,龐雄,鍾志洪,等.珠江口盆地白雲凹陷新生代構造演化動力學[J].地學前緣,2005,12(4):489-498.

[11]於興河.碎屑岩系油氣儲層沉積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333-334.

G.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領導簡介

溫 寧
局長,黨委副書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獲第四屆全國青年地質科技「金錘獎」,現為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成員。
馬申達
黨委書記,高級工程師。曾獲「地礦部優秀工程勘察院院長」、「全國優秀勘察設計院院長」、「省勞動模範」、「國土資源優秀管理幹部」等榮譽稱號。廣東省第八次黨代會代表。杜林堅
副局長,黨委成員,工程師。
嚴興華
副局長,黨委委員,經濟研究員。曾獲國土資源部先進會計工作者榮譽稱號,為全國會計領軍(後備)人才,國土資源部財務、預算、審計專家。張光學
副局長,黨委委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曾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第九屆全國青年地質科技「銀錘獎」、廣東省直機關十大模範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現為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重大項目專家組成員。李國勝
副局長,黨委委員,理學博士,高級工程師。曾獲中國地質調查局優秀黨務工作者、保密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楊勝雄
局總工程師,黨委委員,理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土資源部「百名人才計劃」首批入選人員,曾榮獲中國大洋協會、國家海洋局「大洋工作有突出貢獻專家」。現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H. 紅河斷裂帶入海後的延伸及其構造意義

萬玲姚伯初吳能友

[1]第一作者簡介:萬玲,女,1969年月生,重慶人,1998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構造地質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發表過「滇中楚雄盆地構造與油氣特徵」等論文8篇。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研究所,510760)

摘要本文在分析近年來南海西部地區新的海洋地質調查資料基礎上,結合國外在該區大量最新研究成果,提出紅河斷裂帶入海經鶯歌海盆地延至海南島南部,在17°30′N,109°E附近被近S—N向的南海西緣斷裂右行截斷,之後在16°N,110°E處沿西沙西南的中建南斷裂繼續往南東方向延伸,直達西南海盆。這一提法不同於傳統的東延和南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了紅河斷裂帶作為印支板塊滑移邊界中的構造作用。

關鍵詞紅河斷裂帶中建南斷裂帶南海

紅河斷裂帶位於華南板塊與印支板塊之間(Hamilton,1979;Leloup et al.,1995),該斷裂北起青藏高原,穿越雲南及越南北部,向東南延入南海,全長逾1000km,是東南亞一條顯著的地質、地貌分界線。自Tapponnier(1982)的擠出模型以來,紅河斷裂作為東南亞滑移的北部邊界並與南海的形成聯系起來,開始倍受地學界的關注。該斷裂帶在陸區構造形跡十分顯著,盡管在變質作用、變形構造、岩漿活動等方面已進行了大量的野外及室內地質研究,並提出了一系列的構造模式,普遍認為這是一條在新生代發生過左行走滑的大型剪切帶(Tapponnier,1982,1983;Briais,1993;Leloup et al.,1995),近期又發生了右行走滑(Allen,1984),該斷裂帶從紅河口入海後沿鶯歌海盆地向東南延伸到海南島南部,這一段已無爭議,但此後如何延伸至今仍無統一看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為東延,指紅河斷裂帶折向東,通過海南島南側與西沙海槽斷裂相接(曾維軍,1991,1995;姚伯初等,1994);一種為南延,是指紅河斷裂帶折向南,與近南北向的越東斷裂相連(吳進民,1999),這一觀點目前最具代表性;第三種為向東南延至中西沙地塊(何廉聲,1987),但未見具體說明以及充分的證據,可能與當時的調查程度有限有關。

近十年來,隨著國內外在南海西部地區海洋地質調查工作的廣泛開展,積累了大量資料,這為研究紅河斷裂帶入海後的延伸提供了基礎。本文在深入分析這些新資料後,提出紅河斷裂帶入海後沿鶯歌海盆地東緣I號斷裂延伸至海南島南部(17°30′N,109°E附近),被近S—N向的南海西緣斷裂帶右行截斷,之後在16°N,110°E處沿西沙地塊與西沙西南地塊之間的中建南斷裂繼續往南東方向延伸,直達西南海盆(圖1)。

圖1南海西部地區斷裂構造示意圖Fig.1The skech map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of faults in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1—主要斷裂帶;2—一般斷裂;3—轉換斷層;4—新生代沉積盆地邊界;5—洋盆邊界;6—洋殼;7—擴張中心

①紅河斷裂帶;②南海西緣斷裂帶;③中建南斷裂帶;④西沙海槽斷裂帶

1紅河斷裂帶的東延

認為紅河斷裂帶向東與西沙海槽斷裂帶連接的主要證據有:①根據夏邦棟等(1979)提出海南島存在「海西地槽」,認為與可與印支的長山地槽帶對比,同屬古特提斯大陸邊緣;②根據西沙群島西永一井鑽遇的前寒武紀深變質岩認為與中南半島昆嵩隆起屬同一地塊;③根據中美聯合調查研究南海北部陸緣所作的雙船地震擴展排列剖面(EPS),在西沙海槽東段(以110°30′E為界)的三條EPS剖面上顯示,海槽北側與南側地殼結構顯著不同。對以上幾點證據,新的調查資料表明了迥然不同的看法,首先,海南島「海西地槽」的提出者在新的研究工作基礎上,已否定了以前的提法,根據新發現的事實認為海南島晚古生代的大地構造性質屬裂谷作用而非地槽(夏邦棟等,1991);其次,關於西沙地塊和昆嵩地塊的關系,吳進民(1999)認為二者無論從地球物理場,還是前寒武紀變質岩系在岩性上均有差異;此外,據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與德國基爾大學最近在西沙海槽所作的廣角地震探測結果顯示,西沙海槽兩側地殼結構相似,暗示張裂前華南板塊與西沙塊體屬同一地塊(丘學林等,1999)。鑒於以上事實,以西沙海槽斷裂作為紅河斷裂帶在海區的東延部分,亦即印支與華南板塊分界線顯然是不合適的。

2紅河斷裂帶的南延

目前這一觀點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吳進民,1999),果真如此的話,南海西緣斷裂帶與紅河斷裂帶應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活動史,但仔細分析發現,兩條斷裂帶具有全然不同的發展歷史。紅河斷裂帶至少在印支期甚或更早時代即已存在,這一點已得到普遍認可(Hamilton,1979;Leloup et al.,1995),新生代以來該斷裂帶發生強烈的構造活動,主要表現為左行走滑,左行走滑運動始於晚漸新世(Sun-ling Chung,1997),在陸區走滑變形結束於早中新世(Harrison et al.,1992;Sun-ling Chung,1997),海區則持續至中新世末(Rangain et al.,1995),此後則表現為右行走滑(Allen,1984;Leloup et al.,1995;Ran-gain et al.,1995)。南海西緣斷裂帶,位於越南東部海岸陸架與陸坡轉折處,主體位於越南東部海岸109°30′~110°E之間,北端始於17°30′N附近的海南島南部,南至11°30′N處與萬安斷裂相連,由一系列大致呈SN向的斷裂組成,地形地貌、重磁異常、地震剖面上均有反映,目前大多認為該斷裂帶形成於新生代南海擴張期間,作為南海西緣的一條轉換調節帶,為一條右行走滑剪切帶(Holloway,1982;Hayes et al.,1985)。右行走滑特徵在斷裂帶及其附近的盆地內表現十分顯著,據對萬安盆地內的沉積以及構造展布特徵分析發現,右行走滑活動發生在中新世以前,形成了盆地內呈雁行狀排列的NE—NNE走向的張性斷裂及凹陷(彭學超等,1992)。中中新世末有一次短暫的左行走滑活動,中新世末期又表現出右行走滑特徵(吳進民,1999;姚伯初,1998);特別地,如圖1所示,南海西緣斷裂帶北端(16°N以北),正好對應了瓊東南盆地和鶯歌海盆地之間的近南北向中部隆起帶,瓊東南盆地南部的NE向斷裂向該隆起帶靠攏,表現為馬尾形態(圖1),指示斷裂帶發生過右行走滑,盆地內的地震剖面及鑽孔資料進一步揭示走滑活動始於晚漸新世,很可能更早,結束於早中新世(Roques et al.,1997)。這一現象在中建南盆地以北的中建隆起附近也有所表現。由於這一右行走滑活動,將NW向的紅河斷裂帶切斷,使該斷裂帶北端的東西兩側出現了完全不同的構造形態,斷裂帶西側鶯歌海盆地內構造走向為NW向,而斷裂帶以東的瓊東南盆地構造走向為NE向,這一截切關系在重力異常圖上表現十分明顯(圖4)。南海西緣斷裂帶經萬安盆地後,繼續向南經過納土納隆起、勿里洞坳陷,直到爪哇海溝,形成一條規模宏大的南北向構造帶(Ben Avraham,1978)。顯然,南海西緣斷裂帶與紅河斷裂帶雖然在新生代均發生了明顯的走滑活動,但二者具有各自不同的構造活動方式,是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因而是性質不同的兩條構造帶,故不能相連。

3紅河斷裂帶東南延伸的證據

如上所述,紅河斷裂帶入海後既不可能與西沙海槽斷裂相連,也不可能與南海西緣斷裂連接,那麼它是如何延伸呢?前已述及,由於南海西緣斷裂帶的右行走滑,與紅河斷裂帶之間表現出明顯的截切關系,如果紅河斷裂帶不是就此終止的話,那麼,在南海西緣斷裂帶東側應當有相應的NW向斷裂帶存在,南海西部海區地質調查在地形地貌、重磁場以及地質構造特徵等方面揭示了這樣一條構造帶的存在。暫且將其稱之為中建南斷裂帶。

3.1地形、地貌特徵

如圖2所示,中建南斷裂帶以東的中西沙地區地形地貌十分復雜,發育有海槽、海台以及海嶺等多種地貌類型,自北而南分布有西沙海槽、中建海台、西沙海台、中沙海槽、中沙海台、中沙北海槽以及盆西海嶺,而斷裂帶以西的西沙西南地區則表現出地形平坦、地貌類型簡單等特點,與其東側形成出鮮明的對比;此外,在地形圖上,該斷裂帶處NE水深線在表現出向SE方向凸出,這一趨勢在西南海盆東緣仍十分明顯,顯示該斷裂帶已穿越西南海盆,延入南沙地區。反映在地形地貌上存在一條明顯的NW向構造帶。

3.2重磁場特徵

重磁場是用來研究海區構造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特徵反映了地殼內部的物質不均一性,特別是能敏感地反映構造變化。在空間重力異常圖及磁力異常圖上(圖3,4),中建南斷裂帶以東重磁異常主要為NE走向,重力異常表現為一系列變化的正負異常相間排列,磁異常以負值異常為特徵;斷裂帶以西重磁異常無明顯走向,重力異常呈現局部重力高和重力低組成的寬緩異常,磁異常則為平緩升高的低值正磁場。在靠近斷裂帶附近,分布有若干NW向的局部重磁異常。顯然,斷裂帶兩側重磁場特徵截然不同,顯示具有不同的基底。

3.3莫霍面特徵

在南海地殼厚度等值線圖上(圖5),沿中建南斷裂帶莫霍面等厚線呈現出向南東方向的同形扭曲特徵,與鶯歌海盆地內NW向的等厚線相呼應,顯示該處存在地殼厚度變化,反映該斷裂帶影響深度大,是一條地殼級斷裂。

3.4地質構造特徵

如圖1所示,中建南斷裂帶以東的構造走向以NE向為主,斷裂帶以西的則表現為NW、NE和近SN向,其中NW向構造顯然是印支板塊NW向構造在海區的延伸,這組構造在南海南部以及南沙地區都十分發育,與南海北部陸緣區典型的NE、NEE向構造形成鮮明的對比,中建南斷裂帶顯然是這組NW向構造的東界。該斷裂帶穿越中建南盆地,將盆地分割為東北坳陷和中西部坳陷,斷裂帶附近及東北坳陷內新生代沉積等厚線呈NW向延伸(邱燕等,1995),反映出斷裂帶對沉積作用的控制。在穿越該斷裂帶的地震剖面上,還發現有明顯的花狀構造(圖6),反映沿斷裂發生過走滑活動,根據斷裂影響層位推斷走滑活動在T2(中中新世)結束,在斷裂帶東側,一組NE向張性斷裂與之相交,交角指示斷裂帶發生過左行走滑(圖1),這與紅河斷裂帶新生代的構造活動狀況相一致,表明二者具有成因上的聯系。據地震剖面分析,中建南盆地東部B層序(晚漸新世—中中新世)略有褶皺(邱燕等,1999),顯然以上地質現象與該斷裂帶的走滑活動有關。此外,地震剖面進一步揭示沿中建南斷裂帶發育火成岩體,表明該斷裂帶切割地殼深度大,是一條深斷裂。

圖2南海地貌圖Fig.2The geomorphology map of the South China Sea

圖3南海西部地區空間重力異常圖(單位:10-5m/s2)Fig.3Aireogravity anomaly of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據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集改編)

圖4南海西部地區磁力異常圖(單位:nT)Fig.4The magenetic anomoly(△T)of the western South China Sea(據龔躍華等,1999)

圖5南海莫霍面深度圖Fig.5Depths of Moho in the South China Sea(據龔再升,李思田等,1997)

圖6穿越中建南斷裂帶的地震剖面選段Fig.6The seismic profile crossing the Zhongjian Island Faults(位置見圖1所示A—B,據邱燕等,1995)

以上事實表明,NW向的中建南斷裂帶是兩大不同地塊之間的構造分界線,該斷裂所表現出的左行走滑特徵及走滑活動時代與紅河斷裂帶一致,由此可以推斷中建南斷裂才是紅河斷裂帶在海區的延伸部分。

4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紅河斷裂入海後既不沿西沙海槽斷裂延伸,也不沿南海西緣斷裂延伸,而是被近南北向的南海西緣斷裂右行截斷後,沿西沙地塊與西沙西南地塊之間的中建南斷裂延伸,直達西南海盆,與海盆內的轉換斷層相接,之後很可能延入南沙地區,以往由於受海區調查程度的限制,造成了認識上的困難,兼之這條印支期的NW向構造帶之上疊加了燕山期NE向火山-岩漿弧帶並受到新生代期間南海海盆擴張的影響,其形跡變得模糊,不似陸區那樣顯著,但細致的分析仍能揭示其蹤跡。

Tapponnier et al.(1982)提出的印支板塊擠出模式已得到大量古地磁以及地質資料的支持(張連生等,1996;Yang Z.et al.,1993),若按照紅河斷裂沿南海西緣斷裂延伸這一觀點,作為印支板塊向東南方向的滑移邊界,在南海西緣理應表現出擠壓邊緣特徵,但事實上,卻顯示為拉張剪切邊緣,形成了一系列的張性盆地;而若紅河斷裂沿中建南斷裂延伸,穿越西南海盆,延入南沙地區,在南沙南緣的俯沖帶以及廣泛發育的逆沖推覆構造則可以很好地解釋印支板塊擠出前緣所應當表現出的擠壓現象。因此,從這一點講,本文提出的紅河斷裂的延伸具有相當的合理性。關於紅河斷裂在南沙地區的延伸,還需做進一步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龔躍華、李唐根,1999,南海西部海域重磁場特徵,見:姚伯初,邱燕,吳能友等著,南海西部海域地質構造特徵和新生代沉積,北京:地質出版社,p.22~31。

2.丘學林、周蒂,夏戡原等,1999,南海西沙海槽的深部地殼結構及其大地構造意義,中國及鄰近海域海洋科學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p.181~182。

3.邱燕等,1997,南海中建南盆地地質構造特徵與油氣遠景,南海地質研究(九),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p.37~53。

4.吳進民,1999,南沙萬安盆地新生代構造運動和構造演化,海洋地質.No.2,p.1~11。

5.吳進民,1999,南海地質構造演化的若干問題,見陳

,王水,秦蘊珊等主編:寸丹集-慶賀劉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學術論文集,p.61~72。]]

7.夏邦棟、施光宇、方中等,1991,海南島晚古生代裂谷作用,地質學報,No.2,p.105~115。

8.姚伯初、曾維軍、陳藝中等,1994,南海西沙海槽,一條古縫合線,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Vol.14,No.1,p.1~9。

9.姚伯初、邱燕、李唐根,1998,南海西緣-萬安斷裂的走滑特徵及其構造意義,見:姚伯初,邱燕,吳能友等著,南海西部海域地質構造特徵和新生代沉積,北京:地質出版社,p.45~55。

10.曾維軍,1991,廣州-巴拉望地學斷面綜合研究,南海地質研究(三),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p.39~64。

11.張進江、鍾大賚、周勇,1999,東南亞及哀牢山紅河構造帶構造演化的討論,地質論評,Vo1.45,No.4,p.337-343。

12.張連生、鍾大賚,1996,從紅河剪切帶走滑運動看東亞大陸新生代構造,地質科學,Vol.31,No.4,p.327~340。

13.D.Roques,S.J.Mathews&C.Rangin,1997,Constraits on strike-slip motion from seismicand gravity dataalong the Vietnam margin offshore Da Nang:implication for hydrocarbon prospectivity and opening of the East Vietnam Sea,Petroleum Geology of Southeast Asian.No.126,pp.141~153.

14.N.H.Holloway,1984,菲律賓的北巴拉望斷塊—其與亞洲大陸的關系和在中國南海演化中的作用,南海地質譯文集(一),p.112~130,廣州海洋局。

15.Sun-Lin Chung等,1997,哀牢山—紅河剪切帶的板內拉張早於大陸擠壓,海洋地質,No.4,p.63~68。

16.P.H.Leloup,R.Lacassin,P.Tapponnier et a1.,1995,The Ailao Shan-Red River shear zone(Yunnan,China),Tertiary transform boundary of Indochina,Tectonophysics,Vol.251,No.1~4,p.3~84.

17.P.Tapponnier,R.Lacassin,P.H.Leloup et al.,1990,The Ailao Shan/Red River metamorphic belt:Tertiaryleft-lateral shear between Indochaina and South China,Nature,Vol.343,p.431~437.

18.P.Tapponnier,G.Peltzer,A.Y.Le Dain et al.,1982,Propagating extrusion tectonics in Asia:New insights from simple experiments with plasticine,Geology,Vol.10,p.611~616.

19.Yang,Z,Besse J et al.,1993,Paleomagnetic study on Permianand Mesozoic sedimentary rocks from north Thailand sup-ports the extrusion model for Indochina.Earth Planet Sci.Lett,Vol.117,p.525~552.

20.Zvi Ben-Avraham and K.0.Emery,1984,巽他大陸架的構造格局,南海地質譯文集(一),p.168~208.廣州海洋局。

THE EXTENDING OF HONGHE FAUL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Wan LingYao Bochu and Wu Nengyou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test data for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in the west of South China Sea and research work finished by foreign experts,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inistral Red River Fault was cut by the dextral S—N strike Eastern Vietnam Fault at the south of Hainan Island(17°30′N,109°E)and occurred at 16°N,110°E to connect with the Zhongjian Island Fault,it maybe continued to extend in the dangerous area of South China Sea.This is reasonable for the extrusion model of Indochina.

Key words:Honghe Faults,Zhongjiannan Faults,South China Sea

I. 廣州海洋地質勘探局的詳細情況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是直屬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多學科、多功能海洋地質調查研究機構,主要從事國家基礎性、綜合性、戰略性和公益性的海洋地質調查研究工作。其前身是:始建於1963年12月24日的原地質部海洋地質科學研究所(南京)。
四十多年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全體海洋地質工作者艱苦奮斗,實現了「踏遍中國海、挺進太平洋、登上南極洲」的宏偉目標,在油氣資源調查、海洋工程地質與災害地質調查、大洋地質科學考察、南極科學考察、新能源(天然氣水合物)調查、海洋高科技等領域成績顯著,提交了一大批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地質勘查和科研成果報告,獲得了近百項國家、省部級地質勘查和科研成果獎,被譽為「中國海洋地質調查勁旅」。先後獲得 「全國功勛地質勘查單位」、「全國國土資源管理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海洋科技先進集體」、「全國地質勘察行業先進集體」、原地質礦產部「文明單位」、廣東省 「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全局現有職工820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40人,有1人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先後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2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有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141人(其中36名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擁有3艘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和1艘鑽探-物探船,裝備了多套技術水平較高的海洋地質調查設備,基本能適應當今遠洋、近海、油氣、海洋地質、 海洋工程等不同領域、不同作業的要求,技術裝備總體水平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正在建造的海洋六號船,定位於「國內一流,國際先進」,將是我國裝備最精良、設施最完善的一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積極開展國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質觀測所、得克薩斯農工大學地學院、德國基爾大學、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技術合作部、亞洲近海礦產資源聯合勘測協調委員會、國際海洋金屬聯合組織、東亞、東南亞海岸和近海項目協調 南崗基地辦公大樓 委員會以及南太平洋地區近海礦產資源聯合勘測協調委員會等國外機構和國際組織進行了形式多樣的卓有成效的合作,獲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此外,利用設備和技術優勢,積極開辟國內外海洋地質市場,先後完成了多項國際海底光纜的線址調查、核電站基礎工程勘查、香港排污工程勘查、日本新瀉、對馬海峽地球物理調查、蘇丹港碼頭修復工程、珠海伶仃洋大橋工程勘察、瓊州海峽跨海大橋工程可行性勘察等一大批國內外地質工程項目,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公益性、基礎性海洋地質工作的重要性已得到國家和社會的普遍關注和承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將建成為國際先進、國內一流水平的海洋地質調查研究機構,為維護祖國的海洋國土資源和權益做出更大貢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