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然老師地質大學
A. 艾薇里昂和伊然老師是什麼關系
艾薇里昂何解依然老師的關系是,安慰你昂是一天老師的學生他倆直接只是徒關系,並且,私人關系非常好。
B. 艾薇里昂創始人伊然老師是干什麼的
亞洲知名美膚專家
C. 淺析中國大地構造學派成因
李迎家
白麗麗
( 燕山大學里仁學院,秦皇島)
一、對學派概念的理解
「學派」是百家爭鳴所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因此,要認真地解釋一下它們的含義。
湖北辭書出版社和四川辭書出版社 1995 年出版的 《漢語大字典》中,對於 「學」的釋義有十一條,其中第八條釋義為: 學說,《史記·老子列傳》: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唐封演 《封氏聞見記·道教》: 「本自皇帝,至老君祖述其言,故稱為黃、老之說。」
同本詞典,677 頁對 「派」的釋義有九條,其中第三條為: 流派,指立場、見解或作風、習氣相同的一些人。如: 黨派; 學派。《老殘游記》第十一回: 「上自三十三天,下至七十二地,人非人等,總共只有兩派: 一派講公利的,就是上帝部下的聖賢仙佛,一派講私利的,就是阿修羅部下的鬼怪妖魔。」王國維 《人間詞語》: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現實二派之所由分。」毛澤東 《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 「( 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 其政治代表是國家主義派和國民黨右派。」
以上是對於字的解釋,我們來看看 1986 年的 《漢語大詞典》縮印本,上卷,第 2250頁對 「學派」的解釋: 一門學問中由於學說、觀點不同而形成的派別。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二節: 「今請據群籍,審趨勢,自地理上、民族上放眼觀察,而證以學說之性質,制一先秦學派大勢表。」毛澤東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八: 「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二、學說產生的內外因素
以五大學說為基礎的學術繁榮,雖然持續的時間很短,但引起這次繁榮的原因是很值得研究和當代學者反思的。
( 一) 外部原因
學說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20 世紀 50 ~60 年代,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我國政府在各個領域的建設上都採取了有效的措施以恢復國力,在文化教育方面,做了以下三個方面重要的決定,為學派的產生和發展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台。
第一方面: 「雙百方針」的提出
新中國成立初期,意識形態領域的爭論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在科學文化領域內由於受到蘇聯學術批評粗暴作風的影響,也由於我們自己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的某些「左」傾思想的影響,存在著教條主義、宗教主義和形式主義。在學術、文化和藝術問題上動輒打棍子、扣帽子的情況時有發生,把學術問題、思想認識問題當成政治問題,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挫傷了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積極性。
從 1953 年開始,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到 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剝削制度即將被消滅,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還很落後,所以黨和國家面臨的迫切任務,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迅速發展我國的經濟、科學和文化事業。為適應這種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進行了一系列重大調整,提出了一些變革措施。為此,毛澤東寫了 《論十大關系》,其中,針對文藝、科學領域,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第二方面: 1956 年的知識分子會議
1956 年 1 月 14 ~ 20 日,黨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知識分子會議。會議主要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開始後,加強黨對整個科學文化工作和知識分子的領導問題。周恩來代表中央在會上作了 《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報告主要包括五個內容。這個會議鼓舞了廣大知識分子,激發了他們的政治熱情和工作積極性,全國迅速掀起了向科學進軍的熱潮。
第三方面: 1952 年院系調整
20 世紀 50 年代的院系調整是時代的產物,是歷史的必然,是建設新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一個特殊階段。院系調整促進了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地質教育為例: 調整前,我國地質專業十分薄弱,規模很小,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 ( 原北洋大學) 、唐山鐵道學院和西北大學地質系全部在校學生同時並入組建而成的北京地質學院成為擁有 5550多名師生員工的專科院校,設立了礦產地質及勘查系、水文地質工程系、地球物理探礦系等,為新中國的地質勘探、資源開發奠定了基礎。院系調整後建立了以專業培養人才的模式,這個模式就是高等學校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設置專業,各專業根據培養目標制定教學計劃,編寫教學大綱、教材,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活動,因此保證了大學培養的人才在數量上和質量上能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
「雙百方針」的學術氛圍,知識分子會議的政策支持,院系調整的學科基礎,為當時中國的學術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和政治環境。
( 二) 內部原因
大地構造學說能在不到 20 年的時間里產生如此多的學派,除了上文所論述的外部原因外,與其自身的因素也是不能分割的,主要體現在以下的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 學科的豐厚底蘊
現代地質學在中國的發展,如果從外國地質學者在中國進行地質考察 ( 1863) 算起,已經有 140 年的歷史; 如從中國學者魯迅於 1903 年發表地質文章算起,也有 100 余年的歷史。中國第一個政府地質機構成立於 1912 年,中國地質學科的第一個學會中國地質學會成立於 1922 年,從這些數字中,我們可以看出,地質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存在的時間不是很長,但是地質學在中國從誕生到比較成熟僅經歷了二十幾年,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地質學的幾位奠基人和為數不多的開拓者,通過不懈的努力,艱難創業,為地質學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埋下了很好的伏筆,更為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提及的是 1913 年創辦的地質研究所。地質研究所以實事求是的辦學目標、全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用性的教學原則為我國培養了第一批地質人才。三年的學習,使得第一批畢業的 18 名學生,具備了精深的專業知識,在 1916 年 7 月,地質研究所舉辦了畢業典禮,同時還舉辦了學生成績展,一些外國地質學家前往參觀,看到師生們三年來所作的圖表,採集的岩石、礦產等,十分驚嘆,稱: 「實與歐美各大學無異,為中國科學上的第一次光彩」。
第二方面: 學說 「創始人」的共性
科學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家,是一代一代承前啟後、奮斗不息的科學家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科學成果,推動了科學事業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通過對五位學說 「創始人」的研究,發現具有以下兩個非常明顯的共性。
其一: 啟蒙教育中的愛國精神
李四光於`1889 年 10 月 26 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窮家庭里,當時清廷腐朽,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入侵,中華民族痛遭凌辱,備受壓迫,少年李四光逐漸懂得了什麼是民族恥辱。反帝、反封建斗爭日益高漲,激發起他強烈的愛國熱忱。
張伯聲,1903 年 6 月 23 日出生於河南省滎陽縣一個農村家庭里,和別的農村孩子一樣,每年夏、秋兩季收獲時節,他也要幫著家裡收割莊稼。這種地道的農村生活毫無文人騷客筆下的田園詩意。相反它是艱難勞苦的。然而正是這段生活經歷,使少年張伯聲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習慣和誠實忠厚的品行,並磨煉出堅定的性格和強健的體質。中原地帶,水災、旱災、蝗災連年不斷,軍閥混戰人為的兵災禍害更勝自然之災。家鄉農民終年辛苦勞作卻不得溫飽,年少的張伯聲有了親身的感觸,便立志要 「繁榮中原」。私塾老師為了不埋沒這個 「志存高遠」的學生,便向他父親建議,把他轉到省城開封上一段學,以便能考入省立中學。到開封就學不久,他就考中了來河南選拔人才的清華學校。
黃汲清,1904 年 3 月 30 日出生於四川省仁壽縣青崗場的一個地主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參加過科舉考試,他們長期在鄉里教書。黃汲清 7 歲被送入私塾誦習 「四書」,次年入青崗國民小學學習,10 歲時進入其父主辦的青崗場同化高等小學。他求知慾旺盛,除了學國文、算術、博物和歷史等課程外,他還閱讀了不少課外書籍,他最愛讀的是梁啟超的 《中國魂》,從中能感到一種愛國主義思想的激盪。
張文佑,1909 年 8 月 31 日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南郊禮尚庄。其祖父早逝,家業交由大伯掌管。張文佑的父母在大家庭中處於一種附屬地位,這給他幼小的心靈投下了冷漠的陰影。張文佑 7 歲讀私塾,10 歲轉入小學。禮尚庄在開灤煤礦附近,煤礦是洋人開辦的,小學時代的張文佑對洋人掠奪我國煤炭資源不滿,又對地下怎麼 「長出」那麼多煤炭感到好奇,於是萌生了學習找煤采礦本事的念頭。母親去世後,他離家到天津,考入南開中學。在這里,他的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同時,他如飢似渴地閱讀博物學這一類書籍,眼界大開。他的父親曾要他棄學經商,他不幹; 要他長大當工程師,他看到那時候的工程師只會賺工人的錢,對此也就沒了興趣。他一心想的是搞科學研究工作,他認為對國家有用。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在幼年的時候,他們就有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和氣魄,這樣的一粒種子在他們的心裡紮根和他們一起慢慢成長,有了崇高的信念,無論生活、工作中遇到怎樣的困難他們都努力去克服,並時刻把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對一個學者而言,真的是難能可貴,更值得今天的學者去學習。
其二: 良好的教育
從幾位學說 「創始人」的經歷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相似點就是幾位 「創始人」都曾經在國外接受過教育。
李四光,1904 年 7 月 3 日,考取湖北省官費留學日本,進東京弘文學校普通校學習,後考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習造船機械; 1913 年,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了 1 年采礦,意識到礦產資源的開發,必須懂地質,於是轉入地質系學習,1918 年獲碩士學位。1919 年在歐洲各國考察地質。
張伯聲,1926 年以優秀的成績從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畢業,並被保送到美國去學化學。到美國後,張伯聲先來到了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學習,後來他了解到芝加哥大學的學習條件和教學質量在美國是很有名的,便積極聯系轉學,他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批准。在芝加哥大學化學系攻讀時,他還選修了地質學、礦物岩石學、動物學、植物學等課程,以滿足內心的好奇。1928 年 3 月,他因順利完成了芝加哥大學化學系規定的學分而畢業。之後,他轉入芝加哥大學地質學研究部,得到了著名岩石學家 Johannson 教授和構造地質學家Chamberlin 教授的精心培養。
黃汲清,1932 年在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資助下赴瑞士留學,他先入伯爾尼大學地質系,次年轉入濃霞台大學地質系。他的導師 E. Argand 教授,是一位著名的構造地質學家,活動論的代表人物。他治學嚴謹,要求學生們一絲不苟地完成各項訓練,包括熟練掌握德語和法語。黃汲清勤學好問,常常廢寢忘食地工作,深得導師贊賞。在 2 年多的時間里,黃汲清閱讀了大量地質學專著,對瑞士華萊縣素女峰地區的岩石、地層、構造、地貌以及冰川等地質現象做了詳細考察。1935 年在 Argand 教授的指導下,黃汲清用法文寫出了 《瑞士華萊縣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區之地質研究》,通過了公開答辯,獲理學博士學位。
張文佑,抗戰勝利後,他被派往歐美考察研究。這期間,他在西歐 ( 包括英國中部和蘇格蘭) 、北美廣泛考察了各種地質現象和地質工程,在許多技術先進的實驗室里了解和掌握了各種實驗測試技能,還向一些地質名家學習了許多新的學術思想和新的分析理論,進一步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學術水平。
對於以上的幾位學者,他們在國內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之後在國外依賴於先進的技術、老師的指導以及對祖國地質學的一份熱愛,使他們很快地成長起來,為自己的學說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三、地質學的學科特點
大地構造不同學說的產生,除了大環境的保證之外,我們還可以發現,地質力學學說和多旋迴構造學說,產生時間早於 「雙百方針」提出的時間。更早於知識分子會議召開的時間,相信在 「雙百方針」提出以前,這些學說已經在醞釀中,但是沒有明確地提出來,為什麼? 這說明,除了受大環境的影響外,地質學科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
其一: 地質學理論的共識程度低
地質學研究的對象有著數十億年的歷史,很多地質變化是經過數百萬年甚至數千萬年完成的,所以它需要從大尺度的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分析研究。地質學家通過野外考察了解不同地質過程和現象是如何在各區域和地點相互作用,包括了解這些相互作用是如何賦予地方以獨特的性質,以及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途徑。而不同的學者在大自然這個 「實驗室」中觀察所得的結果,因學者知識體系和理解角度的不同而存在著差異,很多結論較難取得共識。因此,地質學成果的產生既有因科學本身原因造成的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也有因特定地區、特定時代、特定民族特點的影響造成的知識過程。
地質學家也多承認以上的觀點,他們認為地質學 「不如其他實驗性科學之嚴格,最易摻雜個人的偏見,即以公正態度出之,也不免有人的因素在內,若再不自檢束極力遏制,勢必南轅北轍」。
其二: 學術成果的歸屬方式獨特
地質學是一門需要合作的學科。野外考察是一種深入細致的工作。這種工作的強度很大,需要大量人力、財力資源的投入。一位學者很難完成從材料收集到野外考察、收集標本,到室內分析、繪制地質圖以至理論研究的整個過程。同時,近代科學研究需要的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已非個人能力所能置備,尤其是地質學,它的野外研究方法和學科性質決定了地質學是一門需要組織、協調與合作的科學。可以說近代地質學的成長必須依賴於學術研究機構。正如任鴻雋所說: 「我們要敘述我們科學的進展,必須以研究機關的是否存在為其先決條件,因為研究機關乃是以發展某種學科為目的而組織的」。
其三: 地質學的區域性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空間,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物質基礎和不同的變化過程。雖然這種變化過程有著統一的發展規律,但不同地區的地質發展過程存在著變異。從區域特點上講,中國地域遼闊,地貌形態復雜多樣。這里擁有著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地質地貌單元,如中國西南地區有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西北地區有世界最廣闊的黃土高原。從全球構造來看,中國大陸是全球構造演化的產物和歐亞大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地質學知識體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因此,世界地質學界十分重視中國學者的工作。同時地質學又是國際性的,對任何一個地區的研究都必須放在整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尺度中檢驗,才能夠被證實或證偽。
從以上對 20 世紀大地構造學派繁榮原因的分析,與當今社會上的學術氛圍、學者素質相聯系,也許從中我們可以想到什麼。
參 考 文 獻
[1] 鄧綬林 . 地學辭典 .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2] 陳國達,陳述彭等 . 中國地學大事典 .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3] 王天青,周書欣等 . 簡明地學辭典 . 哈爾濱: 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4] 齊秀生 . 社會環境與人才 . 濟南: 齊魯書社,2005
[5] 王鴻禎 . 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 .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6] 中國地質科學院編 . 黃汲清紀念文集 . 北京: 地質出版社,1998
[7] 張九辰 . 地質學與民國社會 ( 1916 ~1950) .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8] 薛明揚 .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9] 池順良,駱鳴津 . 海陸的起源 . 北京: 地震出版社,2002
[10] 雷禎孝 . 中國人才思想史 . 北京: 中國展望出版社,1987
[11] 黃汲清,何紹勛 . 中國現代地質學家傳 .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12] 趙克讓 . 地苑赤子———中國地質大學院士傳略 .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13] 張文佑 . 斷塊構造導論 . 北京: 石油工業出版社,1984
[14] 張伯聲 . 中國地殼的波浪狀鑲嵌構造 .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80
[15] 陳國達 . 中國地台 「活化區」的實例並著重討論 「華夏古陸」問題 . 地質學報,1956,36 ( 3) : 239 ~272
D. 向伊然老師請教
如果有這種的話,很多時候都是可以選擇美容院進行改善的。他們都有專門去這種的儀器呀。
E.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哪個的研究生比較好考
我是地大武漢的本部的,很顯然我們這邊的研究生學院要強些,因為我們是武漢首批有自己獨立研究生院的學校。選我們,沒錯。。。∩_∩,歡迎留言
F. 尊師重道的典範——紀念孫殿卿先生百年誕辰
李東旭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0年月10日是孫殿卿院士百年誕辰,孫殿卿先生早在青年時期就跟隨李四光先生學習工作,他為傳承發展李四光先生開創的地質力學奮斗終生。他是李四光的忠實的學生、得力的助手和堅定的繼承人。為在我國地質戰線傳承李四光開創的獨具中國特色的地質力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回憶我與孫殿卿先生相識相知至今已有50年之久,他是我接觸時間最長、交往機會最多、對我教益最大的一位恩師。最初的記憶往往是最深刻的。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就悉心拜讀過當時他發表的《河北薊縣遷西山字型構造的商討》(1956)《柴達木盆地雁行排列和反「S」型構造所表現的運動程式》(1959)等文章,並在兵馬司胡同原中國地質學會舊址聆聽過他的講話(1955)。1960年我曾做過他的助教,當時正值中蘇分裂,結束了「一邊倒」局面。中央提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就是在這個社會背景下,加上大慶油田的突破;我校領導為貫徹中央精神,由馬杏垣老師邀請孫先生到我校(北京地質學院)講學,給地勘類專業高年級本科生介紹地質力學,馬杏垣老師指定我配合孫先生做助教,可能是此前他看到我寫過一篇用淮陽山字型西翼反射弧脊柱解析黃陵背斜成因的文章有關(未發表),這是我第一次與孫先生接觸。1961年底我考取「在職研究生」,馬杏垣老師給我的任務是四年後獨立開設地質力學課,並請孫先生做我的研究生導師,這是我和孫先生第二次接觸。由於1962年是北京地院建校十周年,系領導要求進校10年以上的師生每人寫一篇論文向校慶獻禮,我寫出《牛口峪旋卷構造》一文,馬杏垣老師和孫老師推薦我向李四光部長直接匯報請教,由此,李四光先生要我轉入地質力學進修班學習。當時孫先生是我們班主任,我是班委之一,於是1963年以後和孫老接觸機會就更多了。除去「文革」十年,1977年以後,曾通過編制全國構造體系圖、擬定地質力學研究生教學計劃、編寫高校地質力學通用教材、討論大網路全書地質力學部分編寫條目、地質力學開放實驗室立項、地質力學方法與實踐叢書編寫、學術會議、研究生論文答辯等學術活動,幾乎每年都有幾次和孫老師接觸和受教的機會。因此,應該說孫先生是對我教益最多、影響最大的一位師長。當然我也是對孫先生在地質事業上的貢獻了解較多的一員。值此百年祭,寫下幾點體會,以表緬懷。
孫殿卿先生治學嚴謹、重視實踐、平易近人、對不同學術觀點的學者都能友善相待,但給我最強烈的印象是他的「擇善從之」「擇善固執」「尊師重道」的學風。因為提到孫先生的一生貢獻是和李四光先生的學術事業分不開的。在李四光生前,他是李老的忠實學生和得力助手;李老辭世後,他是李四光學術事業的堅定傳承人。就我體會,孫先生一生的主要貢獻可分兩個階段表述,大體以「文革」為界。1966年以前,最重要的貢獻有以下四方面:
1.協助李四光先生建成地質力學研究所,為引領我國地質工作向縱深發展奠定了基礎
大家知道,在20世紀50~60年代,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整個地質隊伍的工作重點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急需(能源、礦產、水電工程等)服務。除此之外,李四光先生還高瞻遠矚,為開辟新領域和基礎理論研究做准備,這些構想就放在地質力學研究所做「試驗田」。諸如,成立地熱研究小組、為預報地震研製地應力測量元件、建立古地磁實驗室、流變學實驗室、構造年代同位素實驗室、構造地球化學研究、第四紀冰川研究等等。由於李老身兼許多重要領導職務,這些構想的實現大都要通過孫先生去實施。隨著後來的地學發展表明,這些奠基性工作確實對於我國地質事業發展發揮了引領未來的作用。例如,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地應力測量方法被推廣到地震預報、工程穩定性、煤礦瓦斯突出等多方面應用;70年代以後隨著板塊構造引入國內,古地磁測量引起大家注意,而此時在地礦部系統只有地質力學所建有古地磁實驗室,為大家提供了方便。
2.首次將李四光地質力學理論引入含油氣盆地構造研究,樹立了油田構造研究樣板
地質力學所建立伊始,1956年孫殿卿先生就率領年輕同志奔赴柴達木盆地進行了詳細構造研究,發現了柴達木盆地內部存在一系列反S狀旋扭構造新型式。這項研究成果不僅對該盆地找油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也印證了李四光剛剛發表的《旋卷構造及其他有關中國西北部大地構造體系復合問題》一文的論點,具有極高理論價值,至今也未失去其先進性。
3.承襲了李先生第四紀冰川領域的研究
在我國東部存在第四紀冰川是李四光先生的另一個重要貢獻。這是涉及我國古氣候變遷的問題。孫殿卿先生也承襲了這一領域的研究,和他的同事及助手不僅在全國各地發現了諸多冰川遺跡,而且對冰川分期問題有許多細化、深化和發展;從1944至1994年先後發表了20多篇論文。在多次冰川學術會議上與反冰川派進行激烈論戰中他發揮了旗手作用。近年來,大量事實證明,李四光的觀點是正確的。例如,最近北京電視台報道,在延慶白龍潭附近發現的「冰臼」現象,不用冰川作用是無法解釋的。
4.為在地質戰線普及具有實用價值的地質力學工作方法
20世紀60年代,在李四光親自指導下,連續舉辦了三期地質力學進修班,每期都是孫先生親任班主任,培養了一批掌握地質力學工作方法的骨幹人員,這些同志返回原單位,不僅運用地質力學工作方法在生產實際中產生了諸多經濟效益;而且,在70年代全國普及地質力學工作方法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1年4月29 李四光在京逝世,孫先生還在江西「五七」幹校勞動。在李老臨終前,師生未能謀面,也不準他返京向遺體告別,這是孫先生的終生憾事。當他返回北京後,將李老的遺像恭敬地擺在他書房的顯要位置,日日懷念,直到他本人與世長辭;師生之情溢於言表。「文革」後,孫先生為傳承李四光的地質力學做了大量工作、力圖實現李老未竟之業。諸如:
為推動地質力學傳承與發展,他多次組織國內地質力學學術會議,以期通過經驗交流達到普及和提高地質力學水平;他也非常重視地質力學教育工作,親自培養了一批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對於大學中所設的地質力學專業給予多方面支持和幫助。
為適應改革開放形勢,向國外介紹中國地質學的新進展和具有中國特色的地質力學。他組織部分專家擴編1939年在英國出版的原李四光編寫的《中國地質學》,反映了近幾十年中國地質學和地質力學的新進展;並請陳慶宣先生將李老的名著《地質力學概論》譯成英文出版。1986年還組織召開了一次國際地質力學討論會。
更可貴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孫先生已年老體弱視力模糊,他還手不釋卷,反復研讀李老的遺著,在科研經費非常緊張的條件下,為實現李四光的遺願,殫精竭慮組織了部分地質力學工作者共同編寫了《地質力學的方法與實踐》一套七部專著。先生把這件事看得特別重要,原因是李四光先生在《地質力學概論》一書的扉頁還有一個標題是《地質力學的方法與實踐》第一篇。言下之意是以後還有若干篇。1965年李老又親自擬定了第二至第四篇的編寫提綱,而且他常說:「《地質力學概論》只是開個頭,以後各篇要靠廣大地質工作者來完成」。盡管由於種種主客觀因素這部總結性著作尚不夠全面或不盡人意之處,但畢竟完成了孫先生心目中的歷史任務,在地質力學發展史中也具有里程碑意義。
從上述,不難看出孫殿卿先生的「尊師重道」精神,在我國地質學界是位難得的典範。孫先生之所以如此尊師重道,在於他對李四光先生的治學精神的尊重和學術思想的深刻領悟;還在於他不計個人得失的「擇善固執」堅持真理的科學態度。特別是從我國地質學界百年來的歷史看,「文革」前,大地構造理論是以槽台理論佔主導,「文革」後以板塊理論佔主導。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在構造學界長期不受重視,處於邊緣地位。孫先生能克服重重壓力,毅然堅定地傳承和弘揚李四光先生奠定的地質力學方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種尊師重道精神為我們樹立了學習榜樣。
G. 是南京大學比較好還是中國地質大學好 好的話50分~~給
地大有兩個,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武漢。
如果說南京大學和地大,版當然還是選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我不權了解,但是是十大名校之一吧?
地大當然主要是地質類的專業很強,地球物理之類的。
文科只有一個人文學院,所有文科都在這里。
國際貿易這樣的專業地大不行!
H. 中國地質大學自主招生09錄取名單!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藝術特長生測試結果公示
註:測試等級為 A 表示通過,B表示不通過,請注意查收等級證書。
報考項目 姓名 准考證號 測試等級
器樂 王藉 09101001 A
器樂 張釋瀾 09101002 B
器樂 宋樂來 09101003 A
器樂 秦月 09101004 A
器樂 郭樂樂 09101005 A
器樂 孫卓藝 09101006 A
器樂 王喆 09101007 B
器樂 錢昆 09101008 A
器樂 陳源 09101009 A
器樂 郭玲麗 09101010 B
器樂 李昂 09101011 B
器樂 曲方 09101012 B
器樂 孟盈盈 09101013 A
器樂 馬旭 09101014 A
器樂 李珊珊 09101015 A
器樂 李金思 09101016 A
器樂 雷淞文 09101017 A
器樂 李胤華 09101018 B
器樂 張菀雅雯 09101019 B
器樂 王琳 09101020 A
器樂 尹智慧 09101021 A
器樂 包童 09101022 A
器樂 胡熠程 09101023 A
器樂 唐錦森 09101024 A
器樂 潘詢 09101025 A
器樂 盛天航 09101026 B
器樂 焦健 09101027 A
器樂 馬也 09101028 A
器樂 田原 09101029 A
器樂 呂桂祥 09101030 A
器樂 趙鵬博 09101031 A
器樂 方雪 09101032 A
器樂 李曉 09101033 A
器樂 林明玉 09101034 A
器樂 丁冰玉 09101035 A
器樂 范航睿 09101036 B
器樂 錢錦 09101037 A
器樂 錢鈺 09101038 A
器樂 何洋洋 09101039 A
器樂 馬英凱 09101040 A
器樂 張旎昕 09101041 A
器樂 孫軻 09101042 B
器樂 曾可任 09101043 A
器樂 宮煦 09101044 B
器樂 趙冉 09101045 A
器樂 武韡 09101046 A
器樂 馬世哲 09101047 B
器樂 劉小馳 09101048 A
器樂 王晨曦 09101049 A
器樂 趙汗青 09101050 A
器樂 李遠菁 09101051 A
器樂 葉文弢 09101052 A
器樂 佟思琦 09101053 A
器樂 萬薪庚 09101054 A
器樂 張晨蕾 09101055 A
器樂 陳俊升 09101056 A
器樂 趙逸秀 09101057 B
器樂 耿浩博 09101058 A
器樂 張妮 09101059 A
器樂 謝冬雨 09101060 A
器樂 賈凌霄 09101061 A
器樂 張若凡 09101062 A
器樂 朱紹綱 09101063 A
器樂 王一良 09101066 B
器樂 黃夢琪 09101067 A
器樂 肖瑋 09101068 A
器樂 余雨則 09101069 A
器樂 孟宇姝 09101071 B
器樂 趙千慧 09101072 A
器樂 范佳彬 09101073 B
器樂 鄭雨萌 09101074 A
器樂 楊慕嬋 09101075 B
器樂 周海韻 09101076 A
器樂 袁璐璐 09101077 A
器樂 王海 09101078 A
器樂 張書禹 09101079 B
器樂 顏勵 09101080 B
器樂 劉玉璽 09101081 A
器樂 劉璐 09101082 B
器樂 劉詩洋 09101083 A
器樂 趙璕 09101084 A
器樂 胡曉 09101085 A
器樂 劉鵬 09101086 A
器樂 張翛翰 09101090 B
器樂 劉楠 09101091 A
器樂 李宜融 09101092 B
器樂 柳星辰 09101093 A
器樂 尹利旻 09101094 A
器樂 黃沐陽 09101095 A
器樂 應懷涵 09101096 A
器樂 馬斯琪 09101097 A
器樂 張程 09101098 B
器樂 張宇翔 09101099 A
器樂 童國君 09101100 B
器樂 魏婧 09101101 A
器樂 劉泰然 09101102 A
器樂 張憲憲 09101103 B
器樂 溫馨 09101104 B
器樂 段宏玥 09101105 A
器樂 呂誠皓 09101106 A
器樂 張澤 09101107 B
器樂 索文琦 09101108 A
器樂 鍾虹禾 09101109 B
器樂 陳志岸 09101110 A
器樂 於志貞 09101111 A
器樂 鮑雨欣 09101112 A
器樂 劉苗 09101113 B
器樂 牛里皓 09101114 B
器樂 孫義會 09101115 A
器樂 張子墨 09101116 A
器樂 丁駿豪 09101117 A
器樂 劉令琪 09101118 B
器樂 才方圓 09101119 A
器樂 常昊 09101120 B
器樂 趙宇 09101121 B
器樂 於思圓 09101122 A
器樂 周雪 09101123 A
器樂 於好雨 09101124 A
器樂 李時光 09101125 A
器樂 王琳 09101126 A
器樂 付琦 09101127 B
器樂 何昊 09101128 A
器樂 胡愷琳 09101129 A
器樂 關舒晗 09101130 A
器樂 武斌 09101131 A
器樂 郭宇丹 09101132 B
器樂 於思斯 09101133 A
器樂 李彬 09101134 A
器樂 張可 09101135 A
器樂 段皓 09101136 B
器樂 姚逢伯 09101137 B
器樂 胡明宇 09101138 A
器樂 劍雲龍 09101139 A
器樂 宋涵超 09101140 A
器樂 吳祥睿 09101141 B
器樂 梁藝馨 09101142 B
器樂 劉希子 09101143 A
器樂 韓燕雨軒 09101144 A
器樂 王雨晴 09101145 B
器樂 劉暢 09101146 B
器樂 張迪 09101147 B
器樂 杜一萍 09101148 A
器樂 崔仙 09101149 A
器樂 范曉晨 09101150 A
器樂 李螢 09101151 A
器樂 才薇 09101152 B
器樂 唐冰欣 09101153 A
器樂 王菁源 09101154 B
器樂 曹洋 09101155 B
器樂 趙研 09101156 A
器樂 胡潔 09101157 A
器樂 楊子恆 09101158 A
器樂 李田 09101159 A
器樂 趙鹿嬌 09101160 B
器樂 趙海 09101161 B
器樂 秦悅 09101162 A
器樂 李士泳 09101163 A
器樂 張荷絲 09101164 A
器樂 包韋韋 09101165 A
器樂 裘曉靜 09101166 A
器樂 鄭璐 09101167 A
器樂 劉尚源 09101168 A
器樂 李澤琦 09101169 A
器樂 徐婧婧 09101170 A
器樂 賈欣然 09101172 B
器樂 桑田原 09101173 A
器樂 王艿川 09101174 A
器樂 程楚琦 09101175 A
器樂 程孫雪子 09101176 A
器樂 程可揚 09101177 A
器樂 林昀暉 09101178 A
器樂 李璨 09101179 A
器樂 鍾寧 09101180 A
器樂 戰捷 09101181 A
器樂 姜馨淳 09101181 A
器樂 張颿 09101182 A
器樂 劉洋 09101182 A
器樂 郝賽 09101183 A
器樂 杜穎 09101183 A
器樂 任鏡蓉 09101184 A
器樂 靳勍 09101184 B
器樂 梁兆和 09101185 B
器樂 陳憶諾 09101186 B
器樂 胡丹 09101187 A
器樂 陳永立 09101188 B
器樂 劉睿鵬 09101189 A
器樂 張佩玉 09101191 A
器樂 劉度 09101192 A
器樂 李音 09101193 A
器樂 張惠宇 09101194 A
器樂 馮嬋娟 09101195 B
器樂 付詩康 09101196 A
器樂 張梅茜 09101197 B
器樂 李直謙 09101198 A
器樂 賈文月 09101199 A
器樂 劉立雍 09101200 A
器樂 劉卓亞 09101201 A
器樂 郭毅 09101202 A
器樂 王迅 09101203 A
器樂 陳思羽 09101204 A
器樂 曲夢琪 09101205 A
器樂 宋爽 09101206 A
器樂 林琳 09101207 A
器樂 龐小亭 09101208 B
器樂 李亦晗 09101209 A
器樂 李缽 09101210 B
器樂 劉牧 09101211 A
器樂 徐利鑫 09101212 A
器樂 徐長江 09101213 A
器樂 唐林 09101214 A
器樂 孫路 09101215 A
器樂 趙天堯 09101216 A
器樂 陳熙 09101217 A
器樂 張亞琪 09101218 A
器樂 劉悅 09101250 A
器樂 王敏政 09101251 B
器樂 宋漢禹 09101252 A
器樂 馮競旻 09101253 A
器樂 賈淯 09101254 A
器樂 孟祥如 09101255 A
器樂 王啟悅 09101256 B
器樂 張怡 09101257 B
器樂 武政男 09101258 B
器樂 李楊 09101259 A
器樂 孫樂海 09101260 A
器樂 張莉 09101261 A
器樂 顧燁璇 09101262 B
器樂 譚文天 09101263 A
器樂 古冬青 09101264 A
器樂 畢瑾 09101265 A
器樂 郭宇 09101266 A
器樂 關一男 09101267 A
器樂 鮑博洋 09101300 A
器樂 鄭楷鵬 09101301 A
器樂 蘇萌 09101302 A
器樂 許陶然 09101303 A
器樂 范逸群 09101305 A
器樂 王昱昕 09101306 A
器樂 季虹杉 09101307 B
器樂 劉伊 09101308 A
器樂 吳一帆 09101309 A
器樂 朱玥 09101310 A
器樂 韓藝珠 09101311 A
器樂 耿一雅 09101312 A
器樂 胡冉冉 09101313 A
器樂 鄭嫣然 09101314 A
器樂 金軒玉 09101315 A
器樂 宋雪嬌 09101316 A
器樂 周筱玥 09101317 A
器樂 敬韻 09101318 A
器樂 卓晨 09101319 A
器樂 張瑤 09101320 A
器樂 韓凱 09101321 A
器樂 李格格 09101322 A
器樂 王映竹 09101323 A
器樂 王璐 09101324 A
器樂 靳羲喆 09101325 B
器樂 吳爭明 09101326 B
器樂 解薇 09101327 A
器樂 周泰戎 09101328 A
器樂 黃聖 09101329 A
器樂 李卉 09101330 B
器樂 陳瑞琪 09101331 A
器樂 葛洋 09101332 A
器樂 熊天涵 09101333 A
器樂 劉婭瓊 09101334 A
器樂 張艾倫 09101335 A
器樂 李瑞琪 09101336 A
器樂 張昊寧 09101337 A
器樂 秦雨天 09101338 A
器樂 韓詩雯 09101339 A
器樂 王悅丁 09101340 A
器樂 肖卓俊 09101342 A
器樂 李洋 09101342 A
器樂 謝睿潔 09101343 A
聲樂 張哲乾 09102001 A
聲樂 周美雯 09102002 B
聲樂 郝遠 09102003 A
聲樂 王芊樾 09102004 B
聲樂 楊雨潤 09102005 A
聲樂 宋盈盈 09102006 B
聲樂 張佳琦 09102007 B
聲樂 邵丹丹 09102008 A
聲樂 陸晴晴 09102009 A
聲樂 康芮 09102010 B
聲樂 朱李維迪 09102011 A
聲樂 郝俊 09102012 A
聲樂 劉倩 09102013 A
聲樂 王佳碧 09102014 A
聲樂 王丹娜 09102015 A
聲樂 繆俊 09102016 A
聲樂 何睿 09102017 A
聲樂 劉方遠 09102018 A
聲樂 劉暢 09102019 A
聲樂 閆嬌宇 09102020 A
聲樂 閆嬌宇 09102020 A
聲樂 陳澤 09102042 A
聲樂 鄂小凡 09102043 B
聲樂 林芳伊 09102044 B
聲樂 唐艷超 09102045 B
聲樂 明文傑 09102046 B
聲樂 董歡漪 09102047 B
聲樂 陳丁 09102048 B
聲樂 張靖敏 09102049 A
聲樂 劉浩銘 09102050 A
聲樂 任婕妤 09102051 B
聲樂 馬鈺琳 09102052 B
聲樂 陳冰 09102053 B
聲樂 北方 09102054 A
聲樂 劉興華 09102055 A
聲樂 黃子惠 09102056 B
聲樂 胡依夢 09102057 B
聲樂 陳媛媛 09102058 A
聲樂 石亮俊 09102059 A
舞蹈 平靜 09103001 A
舞蹈 潘沛婷 09103002 A
舞蹈 婁岳超 09103003 B
舞蹈 吳洞天 09103004 A
舞蹈 李凡 09103005 A
舞蹈 鄧查爾 09103006 A
舞蹈 李妮娜 09103007 A
舞蹈 閆經緯 09103008 B
舞蹈 陳婉瑩 09103009 A
舞蹈 李雯 09103010 A
舞蹈 邸彤 09103011 B
舞蹈 吳萌萌 09103012 A
舞蹈 王佳璐 09103013 B
舞蹈 邱爽 09103014 A
舞蹈 李敬方 09103015 B
舞蹈 賈婷婷 09103016 B
舞蹈 李會卿 09103017 B
舞蹈 封帆 09103018 A
舞蹈 徐雅文 09103019 A
舞蹈 郁騁丹 09103020 A
舞蹈 鄒吉辰 09103051 B
舞蹈 呂依依 09103052 B
舞蹈 李曉悅 09103053 A
舞蹈 李韻 09103054 A
舞蹈 周丹 09103055 A
舞蹈 門巍 09103056 A
舞蹈 劉霄坤 09103057 A
舞蹈 王昳 09103058 B
舞蹈 劉芳 09103059 A
舞蹈 李馨培 09103061 A
舞蹈 潘琦 09103062 B
舞蹈 李伊洧 09103063 A
舞蹈 施韻 09103064 A
表演與主持 田海洋 09104001 A
表演與主持 胡其得 09104002 A
表演與主持 王晗婷 09104003 B
表演與主持 王馨瑤 09104004 A
表演與主持 李思奇 09104005 A
表演與主持 李思奇 09104005 A
表演與主持 周昌蕾 09104007 A
表演與主持 姜玟彤 09104008 A
表演與主持 耿飛雄 09104009 B
表演與主持 鄒日東 09104011 A
表演與主持 孫雲星 09104012 B
表演與主持 婁岳超 09104013 B
表演與主持 霍宇婷 09104014 A
表演與主持 劉思充 09104015 A
表演與主持 徐茗洋 09104016 B
表演與主持 許權耀 09104017 A
表演與主持 孟亮 09104018 B
表演與主持 梁藝馨 09104019 B
表演與主持 朱希 09104020 B
表演與主持 王馮源 09104021 A
表演與主持 楊宇航 09104023 B
表演與主持 王佳璐 09104024 B
表演與主持 馬瀟 09104025 B
表演與主持 劉帥 09104026 B
表演與主持 何倩也 09104027 A
表演與主持 劉嘉平 09104041 B
表演與主持 張夢雨 09104042 B
表演與主持 李敏 09104043 B
表演與主持 楊照銘 09104044 A
表演與主持 龔玉嬌 09104045 A
表演與主持 陳冰 09104046 B
表演與主持 趙寧 09104047 B
表演與主持 王昳 09104048 B
表演與主持 葛亮 09104049 A
表演與主持 劉一弘 09104050 A
表演與主持 符夏一峰 09104051 B
表演與主持 劉興華 09104052 B
表演與主持 於洋 09104053 A
表演與主持 薛智軒 09104054 B
表演與主持 何冠蓉 09104055 B
表演與主持 李明起 09104056 A
表演與主持 劉丹青 09104057 B
I.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吧的前世今生
由於老地大吧被封,南望山吧由可可怪在2009年向網路申請並成立。南望山吧繼承了老吧的功能,成為了一個自由開放的網上交流平台,成為了老地大吧的替代吧,會員數也是在這一時間內得到激增。雖然可可怪、西區小樹林、格子、江城三月等著名老吧友入住南望山吧,但很遺憾的是,南望山吧還是失去了很多老地大吧的吧友。創建伊始,知道南吧的人很少。但經過眾吧友的努力,大量宣傳,終於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南望山吧,並加入到了這個集體之中。吧聚也是在這一段時間內大量發展起來,喝奶茶、三國殺、狼人等吧聚主要活動逐漸興盛,午夜感情貼也成為了一項優良傳統,直播貼也更多了。在歷代吧主的不懈努力之下,南吧終於越辦越好,成為了比侏羅紀更為知名的網上交流平台。網路貼吧也在此期間改版,由會員制改為等級頭銜制,雖然水貨增加了不少,但是南望山的知名度也大幅提高,更加適合新人融入。在吧友的組織下,足球賽、華師聯誼等大型活動也成功得以舉辦,南望山吧吧友與武漢其他高校吧友聯系也愈加緊密。
終於,南望山吧也要離我們而去,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關於搬入貼吧的名字是中國地質大學吧還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吧,曾經展開過激烈的爭論。可是,最終還是成立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吧,再也回不到從前的老中國地質大學吧了。成立之初,貼吧面臨嚴峻的重建工作,精品被取消,需要恢復,現在精品數較以前的南吧也少了好多。老吧刊也只能去精品貼里翻,新貼吧成立後不久便發布了新吧刊南望山吧——2009.12.30—2012.7.6。新地大吧繼承了南望山吧的會員,截止至2012年10月,會員已接近一萬五千。地大吧里有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吧聚熱情不減當年。每天吧內都有眾多吧友進行信息交流和感情直播。新地大吧也以極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J. 從中國石油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石油大學作為一個石油類的高等學府,培養出眾多的優秀人才,並且為早期以至現在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人才基礎,被譽為 「石油人才的搖籃」。
辰東校友就是最好的例子。
感謝邀請,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