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河北地質大學劉雲

河北地質大學劉雲

發布時間: 2021-02-17 13:40:42

『壹』 錢建平的主要論文

1.廣東西部沉積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學,錢建平,桂林冶金地質學院學報,1987,7(4):317-326
2.粵西大地構造地球化學演化探討,錢建平,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出版,1989,134-147
3.地質礦產勘查專業的課程體系結構,錢建平,有色金屬高教,1992,(1):7-12。
4.廣西珊瑚長營嶺礦床礦液流向的確定及其意義,錢建平、張力、董忠,地質與勘探,1993,29(5):6-10
5.地質信息的基本特徵及其研究意義,錢建平,河北地質學院學報,1993,16(2):41-49
6.平桂地區中泥盆統過渡層的鎢錫分布—兼評其「礦源層」問題,錢建平、歐陽成甫、韋煒烈,桂林冶金地質學院學報,1994,14(1):41-49
7.廣西灌陽地區碳酸鹽岩層滑斷裂構造地球化學系統,錢建平,礦物學報,1994,14(4):348-356,獲全國第三屆構造地球化學會議優秀論文一等獎
8.雲開成礦省的構造地球化學和成礦演化,錢建平,全國第四屆構造地球化學學術研討會文集,貴州科技出版社,1995,10:114-116
9.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in Yunkai metallogenic province,South China,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Abstracts,volume l of 3,Qian Jianping,392
10.斷裂構造地球化學的研究進展和發展方向,錢建平,世紀之交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的回顧與展望,原子能出版社,1998,8:347-351
11.廣西六岑金礦礦化類型、成礦階段和礦床成因,錢建平,礦床地質,1998,17,增刊 :409-412
12.廣西珊瑚礦區中部成礦期構造應力場、熱力場和地球化學場的耦合作用及成礦分析,錢建平,礦物學報,1998,18(4):514-524,獲廣西科協科技廳優秀論文二等獎
13.在構造地質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錢建平,中國地質教育,1999年第2期:24-25
14.構造地球化學淺議,錢建平,地質地球化學,1999,27(3):94-101
15.桂林市及近郊土壤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錢建平、張力、劉輝利等,地球化學,2000,29(1):94-99
16.貴州獨山銻礦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及構造動力熱液成礦,錢建平、楊國清、李少游,地質地球化學,2000,28(2):56-60
17.黔西南微細浸染型金礦基本特徵和幾點認識,錢建平,桂林工學院學報,2001,21(1):27-34
18.黔西北威寧-水城鉛鋅礦帶地質特徵和動力成礦作用研究,錢建平,地質地球化學,2001,29(3):134-139
19.構造動力成礦理論的若干問題,錢建平,地質地球化學,2002,30 (4):1-6
20.新疆伊吾北山金礦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及構造-成礦演化,錢建平、劉家遠、康紅等,礦床地質,2002年,增刊,643-646
21.新疆伊吾北山金礦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和礦床成因,錢建平、劉純,中國新疆阿爾泰山地質與礦產論文集,地質出版社,2003.10,132-140
22.The mercury pollution in atmosphere-soil-biology ecosystem along the trunk road in Guilin,Qian Jianping,Zhang Li,Ye Jun,Chen Huanzhen,Liang Yanpeng,Liu Baozhang,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V25,N(Suppl),2006,240
23.安徽績溪洪坑硯石礦的發現及其特徵,第八屆礦床會議論文集,錢建平、劉純等,地質出版社,2006.11:442-445
24.構造地球化學方法找礦的基本問題,錢建平,雲南地質,2006,25(4):384-386
25.桂林大氣汞污染現狀調查,錢建平、張力、遲占東等,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2007,26(增刊):571-572
26.桂林市岩溶塌陷的基本特徵和防治對策,錢建平,礦產與地質,2007,2. 200-204
27.Hg,Pb content distribution of traffic police』s hair,Guilin,China,J.P.Qian,L.Zhang,H.Z.Chen,et al. biogeochemisitry of trace element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mediation and human health,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Beijing,2007,7,491-492
28.Source and Origin Analysis of Inflow of Water in Wang』ershan Gold Mine,Qian Jianping,Li Shuangli,Cao Chao,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rock interaction wri-12,volume 2,Taylor & Francis Group,2007,1345-1350
29.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analysis of inflow of water in Wang』ershan Gold Mine, Shandong,Qian Jianping,Li Shuangli,Cao Chao,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V27,Nl,2008,82-89
30.安徽祁門廖家地區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和構造地球化學找礦研究,錢建平、何勝飛、王富民、程金華,物探與化探,2008,32(5),519-528
31.基礎地質教育階段的「興趣驅動-實踐貫通-強化能力」教學模式的實施及效果,錢建平,馮佐海,張桂林等,中國地質教育, 2008,17(3):90-95
32.河北涿鹿南部遙感構造-地球化學特徵及錳多金屬成礦預測,錢建平,李梅,葉軍等,第九屆全國礦床會議論文集,地質出版社,2008.10,475-476
33.Distribution of Hg pollu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source in the soil-vegetable system of Guilin,Qian Jingping,Zhang Li,Chen Huazhen,et al.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9,83:920–925
34.桂林市菜地土壤-蔬菜系統汞污染研究,錢建平、張力、陳華珍等,地球化學,2009,38(4):369-378
35.構造地球化學找礦方法及其在微細浸染型金礦中的應用,錢建平,地質與勘探,2009,45(2):60-68
36.創建基礎地質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探索與實踐,錢建平,胡雲滬,陳三明等,中國地質教育, 2009,18(2):80-85
37.桂林市環境問題及綜合防治對策,錢建平,葉軍,礦產與地質,2009,2:183-191
38.金華山-窪孫家斷裂帶構造控礦規律和構造地球化學找礦,錢建平、陳宏毅、孫濤、王自國,中國大地出版社,2009.10,357-358
39.桂東南地區區域成礦特徵和找礦方向,錢建平、陳宏毅、謝彪武、趙少傑等,礦物學報,2009,29(增刊):455-457
40.膠東招遠金華山金礦成礦構造分析和找礦方向研究,錢建平、王自國、孫濤、陳宏毅,黃金,2010,31(1):9-14
41.礦山-河流系統中重金屬污染的地球化學研究,錢建平、江文瑩、牛雲飛,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2010,29(1):74-82
42.山東招遠市前孫家金礦構造控礦規律和構造地球化學找礦,錢建平、孫濤、王自國、陳宏毅,地質與勘探,2010,46(1):10-19(獲《地質與勘探》2009-2010年度10篇優秀論文)
43.攜帶型X射線熒光光譜儀應用條件試驗及效果,錢建平、吳高海、陳宏毅,物探與化探,2010,34(4):497-503
44.山東招遠前孫家金礦床地質和元素地球化學研究,錢建平、陳宏毅、孫濤、劉純、白艷萍,地球化學,2010,38(3):213-228
45.灕江水系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錢建平、張力、曹超、牛雲飛、梁桂蓮等,地球化學,2010,38(4):314-325
46.Review of mercury pollution of automobile exhaust and research status in Guilin, Qian Jianping, Zhang Li, Ye Jun, Zhang Shuang, et al.,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 2010,1234-1237
47.膠東望兒山金礦成礦構造分析和成礦預測,錢建平,陳宏毅,王自國等,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1,25(3):531-544
48.廣西金山金銀礦區成礦構造分析和構造地球化學找礦,錢建平,謝彪武,陳宏毅等,現代地質,2011,35(2):221-231
49.Geological characteritics of the Sizhuang gold deposit in the region of Jiaodong,Shandong Province-A study on tectonic-geochemical ore prospecting of ore deposits,Qian Jianping,Chen Hongyi,Meng Yong,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11,30(4):539-553
50.桂林市汽車尾氣汞污染,錢建平,張力,張爽,葉軍,王仕鐵,生態學雜志,2011,30(5):944-950
51.膠東地區望兒山斷裂帶成礦構造分析和找礦方向研究,錢建平,蒙勇,陳宏毅等,礦產與地質,2011,25(3),177-184
52.如何應對地質新技術發展帶來的教學手段的變革,錢建平,陳宏毅,白艷萍,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8),16-19
53.桂西北金礦成礦規律和若干問題,錢建平,礦物學報,2011,32,增刊:825-827
54.水蓼對汞積累與分布的水培實驗,錢建平,江文瑩,張力,生態學雜志,2012,31(8):2119-2124
55.現代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應用,錢建平,伍貴華,陳宏毅,地質找礦論叢,2012,27(3),355-360
56.西藏謝通門縣斯弄多鉛鋅礦區礦床地質特徵和構造地球化學找礦,錢建平,黃德陽,謝彪武,陳宏毅,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3,37(2):29-41
57.雲南江城大團包銅礦區構造-蝕變-地球化學綜合方法找礦研究,錢建平、覃順橋、謝彪武、程小珍、朱森林,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3,37(2):213-224
58.內蒙古東烏旗遙感構造和蝕變信息提取與找礦預測,錢建平、張淵、趙小星、趙少傑、李承禮,國土資源遙感,2013,25(3):109-117
59.桂林市交警頭發Hg、Pb含量及分布研究,錢建平、張力、李成超、黃棟,環境科學,2013,34(6):2344-2349
60.黔西南植被覆蓋區遙感找礦預測,錢建平,趙小星,唐善法,陳珊珊,現代地質,2014,28(4):772-781

『貳』 燕山造山帶演化可能的動力學模型

(一)反時針(CCW)PTt軌跡的造山過程

它是構築動力學模型的必需和最初的一步。從岩漿-構造事件序列以及造山階段的幕的劃分來看,不論是一個造山幕的尺度還是整個造山過程,均記錄了陸殼的加熱在先,然後是收縮構造導致的陸殼加厚,最後隆升剝蝕的過程,因此,具反時針(CCW)PTt軌跡(圖2-79)。因此,總體上表現為,一個較薄的岩石圈(60~100km)和一個加厚的陸殼(55~60km),類似於現今的安第斯和岡第斯的岩石圈結構。

圖2-79 華北燕山造山過程反時鍾(CCW)PTt軌跡示意圖

熱模擬中瞬間陸殼加厚之後的隆升約為100~120Ma(參見第一節),但是,華北造山帶陸殼加厚之後的隆升只有幾個Ma,甚至≤1Ma,因此,加厚的陸殼不可能恢復到加厚前的陸殼厚度,又遭受一次收縮構造,這樣,隨時間,陸殼厚度必然持續增加(圖2-79)。

(二)燕山造山帶動力學模型

基於已有的模型(吳福元等,2003,鄧晉福等,2003)和造山過程的PTt軌跡,可構築一個改進的動力學模型(圖2-80),其概要如下:①J1和J2沿岩石圈破裂2次玄武質岩漿底侵於殼底和貫入於破裂的岩石圈(L1)中(圖2-80a);②J1晚期和J2晚期2次收縮構造,使陸殼加厚,同時玄武質岩石和底侵岩漿房中堆晶超鎂鐵-鎂鐵質岩石轉化為榴輝岩,使原有的克拉通岩石圈(L1)改造為密度大的岩石圈(L2),密度大導致岩石圈下沉(圖2-80b);③J3和K11高密度岩石圈(L2)的下沉拉力,導致沿莫霍面構造薄弱帶和山根帶榴輝岩頂界近水平方向的拉裂,最終使岩石圈面型拆沉,軟流圈上涌,導致面型玄武質岩漿的噴發(圖2-80c);④K21由於區域擠壓應力場的終止,巨大山根產生陸殼隆升,導致後造山伸展構造,這時軟流圈開始冷卻,逐漸轉變為新的岩石圈(L3),由於軟流圈冷卻,火山作用基本上停止,只發育後造山侵入活動(圖2-80d)。可以看出,圖2-80的模型顯示,後造山的伸展主要是由於區域擠壓應立場的停止和劇烈的地殼隆升所誘發,此時已不是岩石圈大規模拆沉,而是軟流圈開始冷卻,逐漸轉變為新的岩石圈的過程,是被擾亂的L/A系統走向穩定的過程。

參考文獻

北京市地質礦產局.1991.北京市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598

圖2-80 華北燕山造山帶形成和演化動力學模型示意圖(說明見正文)

鮑亦岡,劉振峰,王世發,黃河,向志民,王繼明,王增護.2001.北京地質百年研究.北京:地質出版社,1~274

白志明.1991.八達嶺花崗岩.北京:地質出版社,1~172

白志民,許淑貞,葛世偉.1991.八達嶺花崗雜岩.北京:地質出版社,1~172

白瑾,戴風岩,顏耀陽.1997.中條山前寒武紀地質演化.地學前緣,4(4):281~289

程裕淇主編.1990.中國地質圖(1∶5000000)說明書.北京:地質出版社,1~74

池際尚,路鳳香主編.1996.華北地台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特徵.北京:科學出版社,1~292

陳義賢,陳文寄.1997.遼西及鄰區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學、地球化學和構造背景.北京:地震出版社,1~279

DavisGA,於浩,錢祥麟,鄭亞東等.1994.中國變質核雜岩—北京雲蒙山地質簡介及地質旅行指南:錢祥麟主編,伸展構造研究,154~166

鄧晉福,鄂莫嵐,路鳳香.1988.漢諾壩玄武岩化學及其演化趨勢.岩石學報,1:22~33

鄧晉福,趙海玲,莫宣學,吳宗絮,羅照華.1996.中國大陸根柱構造—大陸動力學的鑰匙.北京:地質出版社,1~110

鄧晉福,劉厚祥,趙海玲等.1996.燕遼地區燕山期火成岩與造山模型.現代地質,10(2):137~148

鄧晉福,趙海玲,羅照華等.1998.岩石圈-軟流圈系統的形成與演化.歐陽自遠主編,世紀之交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原子能出版社,97~104

Deng J-F,Luo Z-H,Zhao H-L et al.1998.Trachyte and syenite:petrogenesis constrained by the petrological phase equilib-rium.北京大學國際地質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745~757

鄧晉福,吳宗絮,莫宣學等.1999.華北地台前寒武花崗岩類:陸殼演化克拉通形成,岩石學報,15(2):190~198

鄧晉福,蘇尚國,趙海玲等.2003.華北地區燕山期岩石圈減薄的深部過程,地學前緣,10(3):41~50

金巍,李樹勛.1994.內蒙古大青山地區早元古造山帶的岩石組合特徵.見錢祥麟,王仁民主編,華北北部麻粒岩帶地質演化.北京:地質出版社,32~42

Le Maitre R W.1989.(王碧香,沈昆,畢立君譯).1991,火成岩分類及術語詞典.北京:地質出版社,1~253

李佩賢,程政武,龐其清.2001.遼西北部孔子鳥Confueiusornis的層位及年代.地質學報,75(1):1~13

李伍平.2000.北京西山東嶺台(J3d)火山岩的成因及其構造環境探討.岩石學報,16(3):345~352

李伍平.2001.北京西山髫髻山組火山岩的地球化學特徵與岩漿起源.岩石礦物學雜志,20(2):123~133

李曉波,肖慶輝,白星碧等譯.1993,美國大陸動力學研究的國家計劃.中國地質礦產信息研究院,1~73

劉樹文.1991.北京雲蒙山片麻狀花崗閃長岩體的地質特徵及成因.見:李之彤編,中國北方花崗岩及其成礦作用論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132~138

柳永清,李佩賢,田樹剛.2003.冀北灤平晚中生代火山碎屑(熔)岩中鋯石SHRIMPU-Pb年齡及其地質意義.岩石礦物學雜志,22(3):237~244

羅淑蘭,吳宗絮,鄧晉福等.1997.太行-五台山區不同時代花崗岩岩石學和地球化學特徵對比與陸殼演化.岩石學報,13(2):203~214

盧良兆,徐學純,劉福來.1996.中國北方早前寒武紀孔前岩系.長春:長春出版社,1~276

樊祺誠,劉若新,李惠民等.1998.漢諾壩捕虜體麻粒岩鋯石年代學與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科學通報,43(2):133~137

樊祺誠,隋建立,劉若新,周新民.2001.漢諾壩榴輝岩相石榴輝石岩—岩漿底侵作用的證據,岩石學報17(1):1~6

河北省地質礦產局.1989.河北省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174

和政軍,李錦軼,牛寶貴等.1998.燕山-陰山地區晚侏羅世強烈推覆-隆升事件及沉積響應.地質論評,44(4):407~418

和政軍,王宗起,任紀舜.1999.華北北部侏羅紀大型推覆構造帶前緣盆地沉積特徵和成因機制初探.地質科學,34(2):186~195

霍布斯BE,明斯WD,威廉斯PF.1976.(劉和甫,吳正文等譯).1982.構造地質學綱要.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346

羅鎮寬,裘有守,關康,苗來成,Qin YM,McNanghton NJ DI Groves.2001.冀東峪耳崖和牛心山花崗岩體,SHRIMP鋯石U-Pb定年及其意義.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20(4):278~285

馬托埃M.(孫坦,張道安譯).1984.地殼變形.北京:地質出版社,1~339

毛景文,張作衡,余金傑,王義天,牛寶貴.2003.華北及鄰區中生代大規模成礦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從金屬礦床年齡精測得到啟示.中國科學(D輯),33(4):289~299

毛德寶.2003.中生代岩漿作用對北岔溝門多金屬礦床成礦作用的制約(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1~136

莫宣學,羅照華,肖慶輝等.2002.花崗岩類岩石中岩漿混合作用的識別與研究方法,見:肖慶輝等主編,花崗岩研究思維與方法.北京:地質出版社,53~70

牛寶貴,和政軍,宋彪.2003.張家口組火山岩SHRIMKP定年及其重大意義.地質通報,22(2):140~141

Oxburgh E R(地質部石油地質中心實驗室譯).1988.造山帶早期歷史中非均質岩石圈的伸展作用,石油地質與實驗(造山運動專輯),增刊1:77~87

漆家福,於福生,陸克政等.2003.渤海灣地區的中元古代盆地構造概論.地學前緣,10(特刊),199~206

錢祥麟,王仁民主編.1994.華北北部麻粒岩帶地質演化.北京:地震出版社,1~234

單文琅,張吉順,宋鴻林等.1990.北京西山南部的構造演化.見張吉順,單文琅主編,北京西山地質研究,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7

任紀舜,王作勛,陳炳蔚等.1999.從全球看中國大地構造-中國及鄰區大地構造圖簡要說明.北京:地質出版社,1~50

孫大中,吳維蘭主編.1993.中條山前寒武紀年代構造格架和年代地殼結構.北京:地質出版社,1~180

山西省地質礦產局.1989.山西省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780

邵濟安,張履橋,魏春景,韓慶軍.2001.北京南口中生代雙峰式岩牆群的組成和特徵.地質學報,75(2):205

孫衛東,彭子成,支霞臣等.1997.N-TIMS法測定盤石山橄欖岩包體的Os同位素組成.科學通報,42(21):2310~2313

王季亮,李丙澤,周德星,姚士臣,李枝蔭.1994.河北省中酸性岩體地質特徵及其與成礦關系.北京:地質出版社,1~213

王瑜.1996.中國東部內蒙古—燕山帶晚古生代晚期—中生代的造山作用過程.北京:地質出版社,1~143

王人鏡,金元.1990.北京西山北嶺向斜早侏羅世細碧岩及其成因.見張吉順,單文琅主編,北京西山地質研究,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93~101

王方正.1990.北京西山藍晶石變質帶的發現及其地質意義.見張吉順,單文琅主編,北京西山地質研究,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83~92

王燕,張旗.2001.八達嶺花崗雜岩的組成、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意義.岩石學報,17(4):533~340

吳福元,葛文春,孫德有等.2003.中國東部岩石圈減薄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地學前緣,10(3):51~60

吳昌華,鍾長汀,陳強安.1997.晉蒙高級地體孔前岩系的時代.岩石學報,13(3):289~302

吳宗絮,鄧晉福,WylliePJ等.1995.冀東黑雲母片麻岩在1GPa壓力下脫水熔融實驗.地質科學,30(1):12~18

吳珍漢,崔盛芹,朱大崗等.1999.馮向陽燕山南緣盤山岩體的熱歷史與構造-地貌演化過程.地質力學學報,5(3):28~32

伍家善,耿元生,沈其韓等.1998.中朝古大陸太古宙地質特徵及構造演化.北京:地質出版社,1~212

邢風鳴,徐祥.1999.安徽揚子岩漿岩帶與成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170

楊庚,柴育成,吳正文.2001.燕山造山帶東段-遼西地區薄皮逆沖推覆構造.地質學報,75(3):322~332

袁志中.1994.京西煤田大安山-齋堂區滑脫構造特徵及找煤.見錢祥麟主編,1994,伸展構造研究,北京:地質出版社,143~153

於津海,王德滋.1997.山西呂梁群早元古雙峰式火山岩地球化學特徵及成因.岩石學報,13(1):59~70

翟明國,樊棋誠.2002.華北克拉通中生代下地殼置換-非造山過程的殼慢交換.岩石學報,18(1):1~8

庄育勛,王新社,徐洪林等.1997.泰山地質早前寒武紀主要地質事件與陸殼演化.岩石學報,13(3):313~330

趙國春.2002.燕遼地區燕山期火山活動節律與造山-深部過程.博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國地質大學,1~132

朱大崗,崔盛芹,吳珍漢等.2000.北京雲蒙山地區擠壓———伸展體系構造特徵及其岩石組構的動力學分析.地球學報,21(4):337~344

張建新,曾令森,邱小平.1997.北京雲蒙山地區花崗岩穹隆及伸展構造的探討.地質論評,43(3):232~240

張安隸等.1991.金剛石找礦指示礦物研究及資料庫.北京:科學技術出版,1~162

張理剛等.1995.東亞岩石圈塊體地質———上地幔、基底和花崗岩同位素地球化學及其動力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252

Barker F & Arth JG. 1976. Generation of trondhjemitic-tonalitic liquids and Archean bimodal trondhjemitic-basalt suites. Geol. ,4

Baker F ed. 1979. Trondhjemites,dacites and related rocks,New York,Elsew. Sci. Pub. 1 ~ 321

Bergantz G W. 1989. Underplating and partial melting: Implications for melt generation and extraction. Sci. ,245: 1093 ~1095

Bird P. 1979. Continental delamination and the Colorade plateau. JGR 84 ( B13) : 7561 ~ 7571

Brown G C. 1982. Calc-alkaline intrusive rocks: their diversity, evolution and relation to volcanic arcs. In: Thorpe ed.Andesites,John Wiley & Sons,437 ~ 461

Boyd F R & Gurney J J. 1986. Diamonds and the African lithosphere. Sci,232: 471 ~ 477

Boyd F R. 1989. Compositional distinction between oceanic and cratonic lithosphere. EPSL,96: 15 ~ 26

Carroll MR & Wyllie P J. 1990. The system tonalite-H2O at 15Kbar and the genesis of Calc-alkaline magma. Am,Miner. 75:345 ~ 357

Carmichael I S E,Turner F J,Verhoogen J. 1974. Igneous petrology. McGraw-Hill. Inc. 1 ~ 739

Condie K C. 1982. Plat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New York: Pergamon,1 ~ 310

GSC,GRB,AMPS,NRC. 1980. Continental tectonics,National Acod Press,1 ~ 346

Carlson R W,Shirey S B,Peatson D G et al. 1994. The mantle beneath continents. Carn Instit,Washington Year Book 93,109 ~ 117

DePaolo DJ & Wasserburg G J. 1977. The sources of island arcs as indicated by Nd and Sr isotopic studies. Geophys,Tes. Letters,4: 465 ~ 468

Davis G. S,Zheng Yadong,Wang Cong. Darby B. J. Zhang Changhou. Gehrelsl. G. 2001.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anshan fold and thrust belt,with emphasis on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northern China. Geol. Soc,America Memoir 194:171 ~ 197

Dewey J F. 1988. Extensional collapse of orogens,Tectonics,7 ( 6) : 1123 ~ 1139

De Celles P G. 1994. Late Cre taceous-Paleocene Synorogenic Sedimentation and Kinematic history of the Sevier thrast belt,northeast Utah and son thwest Wyomiog. G S A Bull. ,106: 32 ~ 56

Davis G A,Zheng Y D,Wang C et al. 2001.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anshan fold and thrust belt with emphasis on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northern China. GSA. Mem. 194: 171 ~ 197

Falloon T J & Danyushevsky L V. 2000. Melting of refractory mantle at 1. 5,2 and 2. 5 GPa under anhydrous and H2O-un-dersaturated conditions: Implications for the petrogenesis of high-Ca boninites and the influence of subction components on man-tle melting. J. Petrol. ,41 ( 2) : 257 ~ 283

Fedorenko V A,Lightfoot P C,Naldrett A J et al. 1996. Petrogenesis of the flood-basalt sequence at Noril'sk,North Central Siberia. International Geol. Rev. 38: 99 ~ 135

Fyfe W S & Leonardos,O H jun. 1973. Ancient metamorphic-migmatite belts of Brazilian African coasts. Nature,244: 501~ 502

Helz R T. 1976. Phase relations of basalts in their melting range at PH2O= 5 Kbar: Melt Composition. J. Petrol. ,7: 139 ~193

Hirose K & Kushiro I. 1993. Partial melting of day peridotites at high pressure: Determination of compositions of melts segre-gated from peridotite using aggregates of diamond. EPSL,114: 477 ~ 489

Holloway J R & Burnham C W. 1972. Melting relations of basalt with equilibrium water pressure less than total pressure. J. Petrol,13: 1 ~ 29

Huppert HE & Sparks RSJ. 1984. Double-diffuse convection e to crystallization on magmas. Anu, Rev, Earth Planet,Sci,12: 11 ~ 37

Jahn B M,Vidal P,& Kroner A. 1984. Multi-chronometric ages and origin of Archean tonalitic gneiss in Finnish Lapland: a case for long crustal residence time. CMP,86: 398 ~ 408

Johnston A D & Wyllie P J. 1988.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Archean trondhjemites based on phase relationships of Nuk gneiss with tho at 15Kbar. CMP,100: 35 ~ 46

Johanes W & Holtz F. 1996. Petrogenesis and experimental petrology of granitic rooks. Springer-Verlag,1 ~ 335

Kushiro I. 1990. Partial melting of mantle wedge and evolution of island arc crust. JGR 95 ( B10) : 15929 ~ 15939

Larson R L. 1991. Ge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superplumes. Geol. ,19: 963 ~ 966

Le Bas,M J. 2000. IUGS reclassification of the high-Mg and picritic volcanic rocks. J. Petrol. ,41 ( 10) : 1467 ~ 1470

Lesher C E. 1990. Decoupling of chemical and isotopic exchange ring magma mixing. Nature,344: 235 ~ 237

Maruyama S,Liu J G and Sen T. 1989. The evolution of the Pacific Ocean margin. In: Ben-Avraham Z ( eds. ) . Mesozoic and Cenozoic Evolution of As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75 ~ 99

Martin H. 1987. Petrogenesis of Archean trondhjemites,tonalites and granodiorites from eastern Finland: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J. Petrol. 28: 921 ~ 953

Middlemost E A K. 1985. Magmas and magmatic rocks,Longman,London & New York,1 ~ 257

Parfenov L. M. ,Natal'in B. A. 1986.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Northeastern Asia. Tectonphysics,127: 291 ~ 304

Pin C. 1991. Sr-Nd isotopic study of igneous and metasedimentary enclaves in some Hercynian granitoids from the Massif Cen-tral,France. In: Didier et eds. Developments in petrology 13 Enclaves and granite petrology. Amsterdam: Elsevier,333 ~ 343

Polet J & Anderson D L. 1995. Depth extent of cratons as inferred from tomographic studies. Geol,23: 205 ~ 208

Rapp R P,Watson E B,Miller C F. 1991. Partial melting of amphibolite / eclogite and the origin of Archean trondhjemites and tonalities. Precamb. Res. 51: 1 ~ 25

Remane J,Faure-Muret A,Odin G S. 2000.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J. Stratigraphy 24 ( Sup) : 321 ~ 340

Ringwood A E. 1975. Composition and petrology of the Earth's mantle,MeGraw-Hill Inc. 1 ~ 618

Rutter M J & Wyllie P J. 1988. Melting of vapour-absent tonalite at 10 kbar to simulate dehydration-melting in the deep crust,Nature,331 ( 6152) : 159 ~ 160

Shen Q & Qian X. 1996. Assemblages,episode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Archean of China. Episodes,18: 44 ~ 48

Song X-Y,Zhou M-F,Hou Z-Q et al. 2001.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 mantle source of the upper Permian Emeishan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southwe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 Rev,43: 213 ~ 225

Taylor S R & Mclennan S M. 1985. The continental crust: its conyrosition and evolution. Blackwell Qxford,1 ~ 312

Turner S,Arnaud N,Liu J et al. 1996. Post-collision,shoshonitic volcanism on the Tibetan platean: Implications for con-vective thinning of the lithosphere and the source of ocean island basalts. J. Petrol. ,37 ( 1) : 45 ~ 71

Van der Laan S R & Wyllie P J. 1992. Constraints on Archean trondhjemite genesis from hydrous crystallization experiments on Nuk gneiss at 10 ~ 17 Kbar. J Geol. ,100: 57 ~ 68

Van der Voo R,Spa kman W & Bijwaard H. 1999. Mesozoic Subcted Slabs under Siberia,Nature,397: 246 ~ 249

Winther K T & Newton R C. 1991. Experimental melting of hydrous low-k tholeiite: evidence on the origin of Archean cra-tons. Bull Geol. ,Soc. Den. 39: 213 ~ 228

Wolf M B & Wyllie P J. 1994. Dehydratron-melting of amphibolite at 10Kbar: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time. CMP,115: 369 ~ 383

Wang H Z & Mo X X. 1995. An outline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China. Episodes,18 ( 1 ~ 2) : 6 ~ 16

Wedepohl,K. H, Heinrichs, H, & Bridgwater D. 1991.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quartz-feldspathic rocks in the Archean crust of Greenland. CMP,107: 163 ~ 179

Wyllie P J. 1973. Experimental petrology and global tectonics-A review. Tectonophys,17: 189 ~ 209

Wyllie P J. 1977. Crustal anatexis: an experimental review,Tectonophys,43: 41 ~ 71

Wyllie P J, 1984. Constraints imposed by experimental petrology on possible and impossible magma sources and procts. Phil. Trans. R. Soe. Lond. A. 310: 439 ~ 456

Wyllie P J,Wolf M B,Vanderlaan S R. 1997. Conditions for formation of tonalities and trondhjemites: magmatic sources and procts. In de Wit M J et al. eds: Tectonic evolution of greenstone belt. Oxford Uni. Press,256 ~ 266

Zhai M G. 1996. Granulites and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in China Archean Craton. Beijing: Seismol. Press,1 ~ 239

Zartman R E & Doe B R. 1981. Plumbotectonics-the model. Tectonophys,75: 135 ~ 162

『叄』 給我說說袁克定在袁世凱死後的日子

1916年,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死後,袁家移居到天津。袁世凱做總統時,曾在京津兩地為全家置辦了數處房產。袁世凱的遺孀們住在天津河北地緯路,袁克定住在自己買的德國租界威爾遜路(現天津解放南路85號),1935年又遷到北京寶鈔胡同63號舊居。北京淪陷後,袁克定帶著家人,還有私人醫生、廚子等,住在頤和園排雲殿牌樓西邊的第一個院落清華軒。 父親通常不願意跟我們講張家和袁家的事情。後來有一次章伯鈞向父親問及袁克定的事情,父親才說起來:抗戰時期,袁克定的家境日漸敗落,他原來還想找關系,求蔣介石返還被沒收的袁氏在河南的家產,但被拒絕,袁克定只好以典當為生。華北淪陷後,有一次曹汝霖勸袁克定把河南彰德洹上村花園賣給日本人,但袁克定堅決不同意。 袁世凱去世後,每個孩子分了一大筆財產,袁克定作為長子主持分家,也因此一直有人懷疑除了均分的那份遺產外,他還獨佔了袁世凱存在法國銀行的存款。但他的錢很快耗光,他60歲生日時,我父親前往祝壽,曾給他寫了一副對聯:「桑海幾風雲,英雄龍虎皆門下;篷壺多歲月,家國山河半夢中。」 據父親回憶,華北淪陷後,日本情報頭子土肥原賢二還想籠絡袁克定,要他加入華北偽政權,希望藉助他的身份對北洋舊部施加些影響。袁克定幾次跟父親提到這事,那時他經濟已經很困頓了,他掂量再三,說出任固然有了財源,但也不能因此而做漢奸。據說袁克定還登報聲明,表示自己因病對任何事不聞不問,並拒見賓客,後來有人將刊登他聲明的那張報紙裝裱起來,並題詩表彰他的氣節。 父親當年不是很喜歡一意鼓吹袁世凱做皇帝的袁克定,但後來看見他家產耗盡,生活越來越潦倒,1948年就將他接到承澤園。後來任中央文史館館長的章士釗給袁克定一個館員身份,讓他在那裡謀一職,每月有五六十塊錢的收入。父親說,他每次一拿到工資,就要交給母親,但父親不讓母親收他的錢,說既然把他接到家裡了,在錢上也就不能計較。 1952年燕京大學並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從城內沙灘遷入燕園。第二年,父親把承澤園賣給北京大學。我們家那時在海淀還有一處30多畝地的院子,從承澤園搬出後,在那個院子住了半年左右,後來賣給了傅作義,最後住到了後海附近。父親給袁克定一家在西城買了間房子,讓他們搬了過去,也照樣接濟他們的生活。 我們在承澤園時,沒怎麼見過袁克定的家人來看過他,袁克定去世後,平時不見往來的親戚從河南趕來,賣了那座房子。母親後來說,花出去的錢就是潑出去的水,不必計較了。袁克定有三個孩子,兒子袁家融,年輕時到美國留學,學地質,回國後娶了湖北督軍王占元的女兒。解放後,袁家融曾在河北地質學院和貴陽工學院教過書,1996年以92歲高齡去世。我讀書時,曾和袁克定的一個孫女袁緝貞同校,她後來去了香港,前幾年也去世了。袁家曾是這樣顯赫的一個大家族,但最後也七零八落,到今天,知道袁克定這一支下落的人恐怕都沒有幾個了。 袁世凱身後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家族,他的一妻九妾留下了32個孩子,到了第三代,不算外孫,單是17個兒子,就又生了22個孫子、25個孫女。袁世凱一倒,袁家也四分五裂,散落各方。父親去世前的最後一個願望是寫一本袁世凱的書,可惜最終未能如願。

『肆』 一部早期中國地質調查的宏論

吳鳳鳴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一、李希霍芬及其人

斐迪南·保爾·威爾赫姆·弗萊郝爾·馮·李希霍芬 ( Fedinand Paul Wilhelm Freiherrvon Richthofen,1833 ~ 1905) 是德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地質學家。1833 年 5 月 5 日生於普魯士 ( 上西里西亞) 巴登符騰堡的卡爾斯魯赫 ( 今屬波蘭) 。1856 年畢業於柏林大學,早期曾考察和研究過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多洛米蒂山和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地質現象; 成功地建立南蒂羅爾的三疊系層序; 1860 年應邀隨同德國經濟使團訪問過錫蘭 ( 今斯里蘭卡) 、日本、中國台灣、菲律賓、曼谷,以及緬甸的毛淡棉等地; 1863 ~1868 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進行地質考察並曾發現金礦; 同時還從事過花崗岩、火山岩、白雲岩,以及珊瑚成因的研究。

1860 年和 1868 年,李希霍芬先後兩次來中國進行地理、地質考察,1872 年返德後名聲大振,受聘於柏林大學、波恩大學、萊比錫大學等大學擔任教授,擔任過柏林大學校長,連任過柏林地理學會主席,當選為國際地理學會主席,以及德國、法國科學院院士,成為著名的地理學家、地質學家,1905 年 10 月 6 日逝世。

1877 ~ 1912 年,出版了書名為 《中國》 的五卷集地質考察報告,成為我國早期重要的地質文獻。

二、兩次來華進行地理 - 地質考察的 7 條路線

1860 ~ 1862 年,李希霍芬隨同普魯士 「遠征團」 赴亞洲東部進行地質考察,於 1861年到達中國上海,但當時由於他受到清朝政府的限制,僅困居於上海,實際上未能進行任何考察活動。

1868 年,李希霍芬獲得加利福尼亞銀行的資助,再次來華,進行實地地質考察。後來,他又獲得上海外商會的資助,精心設計了 7 條考察路線,以上海作為基地,從 1868年到 1872 年 4 年間,足跡遍及中國 18 個省 ( 區) ,進行地理的、地質的考察,其考察范圍北抵遼寧沈陽,西到四川成都,南到廣州 ( 包括中國香港) ,東到舟山群島,時間之長、地點之多,均非他人所能及。

從上海外商會獲得資助的條件是,對考察地區獲取的地理和地質資料,包括物產、人口、交通、風土人情以及社會經濟概況,及時向商會作專題報告。從而,也充分顯出李氏來華進行考察的目的背景。

李氏考察的 7 條路線大致情況如下:

第一條路線: 1868 年 11 ~ 12 月間,主要地區是杭州、蘇州、無錫、鎮江、南京等地,尤以對舟山群島考察最詳。

第二條路線: 從 1869 年 1 月起,再次赴南京、鎮江,轉入湖北 ( 武昌及漢口) 。

第三條路線: 從 1869 年 3 月開始,相繼有半年時間,主要考察山東郯城、臨沂、泰安、濟南、章丘、博山、濰坊、芝罘。1877 年,他曾專門提交報告 《山東地理環境和礦產資源》,文中強調青島之優越的地理位置,並渲染膠州灣良港之說。後渡海到達遼東半島,去過瓦房店、蓋平、熊岳; 後進入大孤山,到達本溪、沈陽; 經山海關,又考察開平、灤縣、豐潤、玉田及一些煤田; 經通州再度進入北京及其西山附近進行地質調查與研究,把北京南口出露的古老地層命名為震旦系。在北京休整後,返回上海。

第四條路線: 從 1869 年 9 月開始,主要是在江西 ( 九江、景德鎮附近) ,轉到安徽屯溪,後乘船經新安江、錢塘江到杭州返回上海。

第五條路線: 從 1869 年末到 1870 年初,從上海直達中國香港,進入廣州經北江到湖南宜章、郴州,乘船經湘江、洞庭湖入長江到漢口轉入河南洛陽、經山西晉城到山西太原、陽泉,再經河北正定到達北京,從天津返回上海,重點考察了山西、陝西煤礦資源。在這次考察中,大約在 1870 年,李氏從北京發出的信中大肆渲染了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石炭大國! 」「山西一省的煤可供全世界幾千年的消費! 」並繪制了中國第一張 《中國煤炭分布圖》。

第六條路線: 1871 年 6 ~8 月間,先從上海到寧波,進天台山到金華、桐廬等縣,經兮水縣進入天目山,越過千秋關,到安徽的寧國、涇縣,到達蕪湖,乘船再到鎮江,往返南京、鎮江多次,進行較細致的地質考察和測量。

第七條路線: 從 1871 年 9 月至 1872 年 5 月,是他 7 條路線考察中時間最長的一次。從上海乘海輪至天津到北京,再次對西山齋堂等地進行考察,經雞鳴山、宣化到張家口,轉至大同、五台山考察,發現 「五台綠泥片岩」。到太原沿汾河河谷南下至潼關,入陝西經西安到寶雞。據有關文獻記載: 河西走廊南緣山脈,曾以李希霍芬命名,即今祁連山脈之一部分。李希霍芬在 《四川記》中盛贊成都是中國最大城市之一,也是最秀麗雅緻的城市,還感嘆都江堰灌溉方法完善,在世界上無與倫比。隨後,他轉入嘉定 ( 樂山) ,經岷江,轉長江返抵上海,途中對三峽地區考察甚詳,「收獲」最大。

李希霍芬在 7 條路線的考察中,記錄大量野外地質資料,搜集和採集大量的化石、岩礦標本; 繪制了考察地區的地形圖、素描圖、地質圖和地層剖面圖等。考察的間隙時間,及時撰成報告,把所觀測到的景象,按承諾向外商會報告。外商會在 1903 年將李氏的「報告」匯集成兩大卷冊,取名 《李希霍芬中國旅行報告書》。

1872 年,李希霍芬返回德國,深受威廉二世的嘉獎和賞識,學術和社會地位都青雲直上,一時名躍全球。

三、五卷集宏著 《中國》編成出版

在普魯士政府支持下,李希霍芬集中精力整理和撰寫他在中國的地理 - 地質考察專著。從 1877 ~1912 年,歷時 35 年,完成了宏著 《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 簡稱 《中國》) 。全書共五卷,另有地理和地質圖冊兩集。

第一卷: 於 1877 年出版,由他自己執筆撰成,主要論及中亞及中國區域地理概貌,其中有關中國歷史地理內容,尤為豐富而珍貴。

第二卷: 於 1882 年出版,由他自己主編而成,主要包括考察區域的自然、地質礦產資源,以及社會和經濟內容,涉及遼寧、山東、山西、甘肅、陝西、河南等地。

本卷涉及內容最為豐富:

( 1) 1872 年在五台山發現的五台綠泥片岩,為建立我國古老地層系統———寒武系之五台系 ( 上) 和滹沱系 ( 下) 奠定了基礎;

( 2) 1871 年提出 「震旦」一詞,把早古生代至元古宙一大群碳酸鹽為主的地層,命名為震旦系,並以北京南口出露的地層為標准;

( 3) 在河西走廊南緣調查了今祁連山山脈,有的並以自己的姓命名,同時還指出羅布泊的地理位置及樓蘭遺址;

( 4) 把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的古道稱之為 「絲綢之路」;

( 5) 在華北、西北調查中,提出黃土成因的 「風成說」等;

( 6) 在考察中發現許多褶曲和斷層,在秦嶺發現了逆掩構造。本卷還附有一張中國北方構造圖,圖上畫了一條 「興安線」的推測斷層構造線,從興安嶺經太行山,一直到宜昌附近,還提出北方有一個古老的 「震旦塊」,是一個具時間關系的地質構造單元。

第三卷: 於 1912 年出版,是五卷中最後出版的一卷,由他的學生迪森主編,這時李希霍芬已經逝世 7 年。此卷內容包括李氏在四川、湖北、湖南、廣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考察筆錄、考察資料等,本卷對各地火成岩做了描述,諸如遼東古老高麗花崗岩,秦嶺天台山志留紀花崗岩、南京花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其中也選入了李氏未曾考察過的地區,如貴州和西藏,是藉助他人的資料編入的。

第四卷: 於 1883 年出版,主要是匯集考察中採集的古生物化石,邀請各門類著名古生物學家鑒定、描述和分類等,其中有: F. 富勒希 ( Frech) ,E. 凱薩 ( Kayser) ,G. 林斯特雷姆 ( Lindstrom) ,C. 施瓦格爾 ( Schwager) ,A. 欣克 ( Schenk) 等,是考察中最為珍貴的資料和圖片。

第五卷: 於 1911 年出版,也是由迪森主編的。

兩本圖集: 第一冊於 1884 年由李氏自己主編,於 1885 年出版,內容包括中國北部地區地質、地理圖12 幅; 第二冊於1912 年由 M . 哥羅爾 ( Groll) 博士主編,收入了考察中屬於中國南方地區的地理、地質圖 15 幅。在編選中,也參考了他人的文獻資料和圖譜,屬於官方發表的材料就有 160 種,反映出當時對中國地理、地質所能達到的認識高度。

四、宏著 《中國》最主要的內容及意義

李氏的巨著充分反映他歷時 4 年、遍及中國 18 個省 ( 區) 考察中國自然地理、地質礦產和人文地理,包括風土人情、社會和經濟結構等的成果,是當時中國人自己了解自己,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文獻和資料。尤其是在中華大地處於地質調查完全空白的情況下,他的考察及其成果更顯其影響深遠。

從地質角度來看,學術上還有以下幾點值得探討:

其一,在礦產資源方面: 李希霍芬在考察中,非常看重中國礦產資源及其地理分布,尤以煤礦資源描述甚詳,有專家統計他在書中對中國煤礦的記述多達 150 余次,才有上述誇大之謬論,認為山西煤炭資源儲量佔世界首位,但他認為山西煤儲量豐富,為便於開采,關鍵是要解決交通問題。

其二,地層古生物方面: 4 年考察中,李希霍芬採集了大量珍貴的古生物化石,經幾位古生物學家分門別類進行鑒定與研究,因此, 《中國》也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古生物專著,為中國地層古生物學奠定了基礎。

李希霍芬在五台山發現強烈變質岩類,認定是中國地層最古老層系,稱之為 「五台綠泥片岩」,遂後提出 「震旦」一詞又在龐培利提出的 「震旦構造線」基礎上,把 「震旦」一詞引入地層系統,建立 「震旦系」,又提出 「南口系」,對中國古老地層研究,有開創性和奠基性作用。值得提出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王曰倫、高振西教授都做過一些更正和補充。

1916 年,在章鴻釗、翁文灝主編的 《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記》 中,討論了李氏的劃分地層方案,認為李氏把太古宇分為古老片麻岩和新片麻岩尚值得討論,舉出遼寧、山東的片麻岩和花崗片麻岩為古老岩系,而河北、山西的角閃岩片麻岩、綠泥片麻岩以及昆侖片麻岩均為較新的岩系,補充和更正了李氏的劃分方案。

其三,中國黃土的風成假說,李氏對中國西北及華北廣泛分布的巨厚黃土,做過調查與研究,較早提出了風成假說及其概念,在當時曾風靡一時,有相當影響。

中國黃土成因,學術界爭論了近一個世紀,19 世紀末葉以來,黃土風成說占據主導地位,20 世紀 50 年代,一些中國學者提出了不同見解,包括河流沖積作用成因,洪積成因,造壤作用結果等。經過地磁和熱釋光等方法測定,認為是多種地質營力作用堆積,並在相似氣候條件下,經黃土化作用而形成的。

中國黃土及其成因的研究,劉東生院士及張宗祜院士的著作中有科學而系統的論述,代表了中國黃土研究最高水平,並榮獲過中國科學大獎。

此外,有的文獻資料、傳記,援引他的提法,把公元前 114 年到公元年間,中國與河東 ( 中亞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地帶) ,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的交通線,稱之為絲綢之路,實際上,正如後來一些學者指出的那樣,李氏缺乏考古資料的論證和中華文化底蘊,考察時間短,涉及面積窄,其所謂的 「絲綢之路」,是指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的古道。後經赫爾曼在 《中國敘利亞的古代絲綢之路》及其得意門生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的 「絲綢之路」作補充,才有如今人們對於絲綢之路的一般認識 ( 巫新華先生之 「玉石之路」則另有一說) 。

與此同時,特別值得提及的是,李氏的調查與研究,特別是宏著 《中國》的問世,對中國的地質事業的開創和影響,主要表現在,我國老一輩地質學家在學習和進行地質調查、研究及教學活動中,幾乎都將 《中國》作為必讀書目和重要文獻使用,對該書有較高的評價。我國地質事業創建者之一翁文灝博士,於 1933 年在紀念李希霍芬誕生 100 周年時發表文章 《李希霍芬氏與中國地質工作》指出:

「李希霍芬關於中國地質的宏著實有待於吾人之詳細補充,且其對中國地質歷史之基本觀念,亦有須加以修正者。孔子曰: 『觀過斯知仁矣』。茲試將睹,而當驚佩其發現之早; 蓋李氏距吾人始業之際,尚在五十年之前也。吾中國地質學者無不嘆服李氏於數年之間而造成中國地質學之主要綱領,因李氏之成就,而節省吾人十年之工作時間」( 見 《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33 年,第 3 期) 。

隨著中國地質事業的迅猛發展,中國地質學家在長期的地質實踐中,發現不少李氏宏著中的誤差和錯誤,補充和糾正大量不足的地質事實,如翁文灝先生在總結中國東部、華北地區區域構造特徵和構造運動時代時,糾正過李氏許多錯誤認識和論述。

五、關於李希霍芬其人及其宏著 《中國》一書的評述

李希霍芬其人及其來華考察的背景和目的,在歷史長河中,一直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新中國成立之後,在中國地質學發展史的討論中,他是一位頗有爭議的人物。

1903 年,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在 《浙江潮》 第八期中發表了 《中國地質略論》,對外國人來華進行地質考察進行過強烈抨擊和警示,他明確指出: 「必須掌握自己的礦藏命脈,興業自強! 」對外國人來華測地造圖,深表不安,對列強以各種借口派地質學家來華調查我國地質礦產更感警覺! 對李希霍芬等一針見血地警示: 「毋曰一文弱之地質學家,而眼光足並間,實涵有無量剛勁善戰之軍隊」…… 「蓋自李氏游歷以來,膠州早已非我有矣」。

1872 年,李希霍芬返德後,四處講演和游說,曾渲染膠州灣為中國三大良港之一,且逼近礦區,尤為良港。1897 年 ( 光緒二十三年) 11 月 14 日,德國軍隊佔領青島,次年強迫清政府簽約出租給德國膠州灣 ( 1898) 。這讓我們不能不想起 1903 年魯迅的警示。

我國地質事業創建者之一———章鴻釗先生早在20 世紀30 年代撰寫的 《中國地質發展小史》一書中也曾指責說: 「李希霍芬氏於調查地質之外,對中國礦產險要以及海洋形勢無不悉心考察……」

1980 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 《近代地理學創建人》 一書,筆者曾對李希霍芬來華進行地理、地質考察作過簡要述評。1895 年,他曾發表文章,公然稱 《馬關條約》是政治地理學的傑作。可謂顛倒黑白、混淆視聽,完全暴露了他殖民學者的險惡面目。

盡管他不時鼓吹 「中德兩國應有密切關系」,但對發展中國地質事業卻發現惡意中傷,他說: 「中國知識分子是遲鈍的,對快速發展的社會是持續的阻礙,……步行在他們的眼裡是低賤的,地質學家的工作更是放棄了所有人類的尊嚴。」 ( 筆者注釋: 這段文字在國內有多種譯法,以上引錄劉東生院士 1993 年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桃李滿天下》一書之中)

我國地質事業的創建者之一丁文江先生對這些誹謗言論十分憤慨,針鋒相對地給自己定下一條准則: 「登山必至峰頂,移動必須步行」。1919 年,當中國地質調查所主編的《地質匯報》創刊時,在英文序言里,丁文江特將李氏原文照登,以示對中國地質工作者為戒,激發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

事實上,中國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的迅猛發展和宏偉的成就,一切誹謗之詞,早已不攻自破,顯示出中華民族豪邁之魂。

總之,李希霍芬其人及其宏著 《中國》給中國帶來了近代地學思想和方法,在中國地學界確有相當的聲望和歷史影響,畢竟在我國地質事業萌芽時,曾給予了啟蒙、開創性和奠基性作用,這是其不容抹殺的歷史貢獻。但是,對他來華進行地質考察的背景、目的,以及他渲染的不實之詞,至少為其政府掠奪中國資源和主權大造輿論,起過的負面作用,也應有辯證的認識。

『伍』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石家莊經濟學院的情況

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始建於1953年,原隸屬於國土資源部,1985年遷至石家莊市,2000年經國家高教體制改革為中央與河北省共建,以河北省管理為主。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已成為一所面向全國招生、就業,兼有經、管、理、工、文、法等多科性的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同時,學校又是國務院學位辦批準的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其碩士學位授權專業涵蓋經濟、管理、工學三大學科門類。學校位於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東南高校區(石家莊市槐安東路136號),校園建築新穎別致,林木蔥郁,環境優雅宜人,充滿現代文化氣息,不愧為莘莘學子求學深造的知識殿堂。
學校設制
學校設有經貿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會計學院、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法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勘查技術學院、資源學院、工程學院、寶石與材料工藝學院、數理學院、國際交流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華信學院等18個二級學院和體育課教學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培訓中心,共21個教學單位。設有37個本科專業(其中7個專業為國家管理專業)和28個高職專科專業,現有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等各類在校生22000餘人。學校還設有經濟研究所、現代管理研究所、資源與環境工程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科技開發機構,以及「水資源可持續開發與利用」、「企業管理」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學科。
學院人才
學校擁有一支政治和業務素質高的教育、教學、科研工作隊伍。現有教工1420人,其中專任教師876人,正副教授334人,他們中既有享譽國內外的資深學者(著名地質學家杜汝霖教授榮獲我國地球科學界最高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也有一批嶄露頭角的中青年學術骨幹。學校在突出教學中心地位的同時,大力開展科研科技開發工作,近年來,共承擔科研項目680餘項,其中國家級35項、省部級190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3100餘篇,出版專著、教材150餘部,所辦學術期刊《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當代經濟管理》在國內外公開發行。
學校圖書館藏書
學校圖書館藏書130餘萬冊,其中電子圖書4800餘種、中外文期刊2000餘種,專業技術資料30000餘份。有自然類地學博物館,館藏標本30000多件,其中不乏國家級珍寶寶玉石、恐龍古生物化石等各種標本。學校建有各類實驗室50多個、16個教學實習基地,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值7000餘萬元,有校園網、遠程教育基地、CAI課件製作中心和49個多媒體網路教室。
學校始終把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積極調整專業結構,加大教學改革力度,發揮多學科交叉滲透、協調發展的優勢,按照「基礎厚、知識寬、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培養要求,突出對學生創新觀念、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並成效顯著,在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舉辦的「挑戰杯」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學校成為河北省唯一一所進入決賽的高校,並獲銀獎,2004年又獲一銀二銅的好成績。該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多次榮獲中宣部、團中央、教育部的表彰。學生外語四級過級率、計算機過級率、畢業生一次就業率等歷年名列河北省高校前茅。該校學生代表隊在2002年和2003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分別榮獲一等獎和二等獎,在2003年10月CCTV杯英語競賽中又取得華北地區二等獎的好成績。近幾年來,該校學生體育運動代表隊多次在國際和全國體育賽事中獲得突出成績,2003年獲得中國九寨天堂山地戶外挑戰賽冠軍;2004年在全國大學生運動會足球決賽中獲得第四名。河北省的攀岩、定向越野訓練基地設在該校,第三屆中國大學生攀岩錦標賽暨國際邀請賽於2005年9月在該校舉行。
學院交流
建校50多年來,學校已為國家各部委、社會各部門培養了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等不同層次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近5萬名,畢業生遍及全國各地,許多優秀畢業生已成為所在單位的總經濟師、總會計師、總工程師、律師或擔任重要領導職務。學校還一直積極而廣泛地開展同國際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近年來曾派出百餘名師生赴美、英、日、加、法、德、意、俄、西、荷、比、菲、新、奧、挪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科技合作、學術交流和學習。學校還招收留學生,聘請外籍專家學者來學校講學和長期任教,與美國布郎學院、日本鹿兒島經濟大學、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國立技術大學、澳大利亞查理斯竇大學、英國基爾大學、加拿大聖力嘉應用文理學院、德國威斯瑪大學、芬蘭沙沃理工學院、挪威奧斯福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或合作辦學。
面向21世紀,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學校正以嶄新的面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實施教育改革,培養優秀的跨世紀人才,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事業作貢獻。
2005年該校本科專業按大類式(本科專業目錄二級分類)招生,學生入學後實行通識教育,三年級根據社會需求、本人志願和學校教學資源等,在專業大類內相對自主地進行專業選擇,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學院歷史沿革
學院歷史沿革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歷史是川流不息的,世界是變化更新的。石家莊經濟學院在五十年的辦學歷程中,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既有豐富的經驗,也有令人深思的教訓。沿著學院五十年建設與發展的歷史足跡,剖析問題,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揚長避短,為實現該校全面振興與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憶往昔,勤奮求實,團結創新,精心培育英才;
看今朝,繼往開來,走向世界,全力創建名校。
地質部宣化地質學校時期
(1953——1971年)
宣化地質學校在18年的歷史中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為地質行業培養了大批中等專業技術人才與經濟管理人才。正是宣化地質學校卓有成效的建設與發展,為河北地質學院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宣化地質學校的光輝歷史照耀著我們新的征程。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河北地質學院時期
(1971——1996年4月)
河北地質學院的誕生與發展是該校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和里程碑,她為我國地質事業的建設與發展培養了大批地質、水文、物探、探工、岩分、會計、統計、管理等專門的技術人才和經濟管理人才,為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從塞北美麗的古城宣化到具有現代化氣息的新型省會城市石家莊,凝結著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和創業者的心血與汗水,凝聚著廣大教職工的青春、智慧與貢獻。歷史永遠記得他們,後人永遠感激他們。
1971年11月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石家莊經濟學院時期
(1996年5月——2003年7月)
變化是宇宙間普遍的規律,可謂滄海桑田。從河北地質學院到石家莊經濟學院的變更,正是世間變化的力量作用的結果,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石家莊經濟學院繼承了宣化地質學校、河北地質學院的光榮傳統與優秀的教風、學風、校風,並加以弘揚與創新,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文化。在新的時期,石家莊經濟學院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與發展的需要,適應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新時代的需要。如今,石家莊經濟學院正在以新的姿態,昂揚向上,與時俱進,一所工、管、經、法、文、理等多學科交融滲透的省內一流、國內知名,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大學正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1996年5月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部分知名教授簡介
〔2003年部分知名教授簡介〕
建校近五十年來,全校師生員工為學校的建設、改革與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是教授、專家、學者時刻關注學校的興衰,為了祖國的教育與科技事業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和才智。學校永遠記得他們,學生永遠感激他們。
劉路 邵克忠 李祚俊 馬乾樂 杜汝霖
盧耀如 劉光亞 劉建勛 徐海江 周振玲
蘇伯苓 賈貴廷 龐其清 曹成 張洪
董兆祥 楊昌明 牛樹銀 郝東恆 田立富
孫班軍 張瑞恆 劉雲 史繼忠 劉亞民
孫衛東 邵愛軍 張紅保 孫愛群 劉唐生
宋德文 王金山 郝建民 王彥祺
部分知名校友簡介
〔部分知名校友簡介〕
建校五十年來,該校培養各類人才36000餘名,他們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學校的自豪與驕傲。昨天,母校哺育你們,今天母校以你們為榮。願我們攜起手來,為學校的改革與發展,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更大的貢獻。
這里僅收錄了博士生導師、副廳級以上幹部等部分校友的業績(按姓氏筆劃排序),願他們敬業創新的精神激勵全院師生及廣大校友齊心協力、和衷共濟、奮發圖強,迎接石家莊經濟學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馬國璽 馬秉奎 王光遠 王殿琦 毛景文
石崑山 朱井泉 李建新 李勝榮 杜建國
吳玉才 吳愛民 宋永祺 侯增謙 楊世忠
楊金忠 楊詠中 楊建軍 胡 軍 唐 波
武 勝 武 強 鄭海飛 趙全樂 段怡春
徐 備 徐德明 聶鳳軍 雷振明 樊春福
專業
〔專業〕
工程管理專業
市場營銷專業
工商管理專業
財務管理專業
會計學專業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
行政管理專業
統計學專業
金融學專業
經濟學專業
英語專業
土木工程
環境工程專業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
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廣告學專業
法學專業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
現任領導
郝東恆:黨委書記,負責黨委全面工作。分管組織、財務、發展規劃工作。
辛彥懷:院長,負責行政全面工作。分管紀檢、監察、審計、依法治校、人事、外事、老幹部和西校區工作。
張紅保:黨委副書記,分管宣傳、統戰、工會、教代會、學生和共青團工作。
李相佑:副院長,分管設備資產處、博物館和育才校區工作。
張舉鋼:副院長,分管科研工作和學術傳播中心工作。
張偉良:副院長,分管教學工作和現代教育中心、研究生學院、實驗實踐教學中心工作。
劉建平:副院長,分管後勤、校產和圖書館工作。

該校地質勘探是國管專業。

『陸』 袁克定後來的結局怎樣呢

袁克定是袁世凱的嫡長子,出生於1878年,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32歲,比二弟袁克文大12歲。袁克定因為騎馬摔斷了腿,到德國治療,德皇威廉二世慫恿他當皇太子。袁克定雖然在德國沒有治好腿留下終身殘疾,但回國後攛掇袁世凱當皇帝。袁世凱失敗後,曾大罵袁克定欺父誤國。袁克定晚年窮困潦倒,但不跟日本人合作,不當漢奸,還是有民族氣節的。袁克定最後投靠遠房表弟張伯駒,住在張伯駒家裡,1955年去世,享年77歲。

伯駒)

張伯駒曾用現大洋4萬塊買西晉陸機的《平復貼》,用黃金170兩買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

1948年,袁克定極度窮困潦倒。

張伯駒考慮到自己的富裕生活,來源於袁世凱任命張鎮芳擔任鹽業銀行董事長,不忍心表哥袁克定流落街頭,將袁克定一家接到燕京大學承澤園一起住。

後來張伯駒把承澤園賣給了北京大學,搬過幾次家,最後在西城區買了間房子,專門讓袁克定一家住。

張伯駒找當時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章士釗,想給袁克定安排一個工作。章士釗給袁克定安排了一個文史館館員的職務,每月領五六十塊錢,可以過生活。但不一定是中央或北京市文史館,因為《中央文史館館員傳略》和《北京市文史館館員傳略》都沒有袁克定的名字,有人推測可能是河南省文史館館員。

1955年,袁克定去世,享年77歲。

4、袁克定的後代

袁克定的長子是袁家融,20年代去美國留學,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地質學博士學位。1930年,袁家融娶了前湖北督軍王占元的女兒王惠,生了袁克定的長孫袁緝燕。

袁家融先後在開灤煤礦當工程師,去綏遠主持地質勘探,參與建設包頭鋼鐵公司,後來在河北地質學院任教,又在貴陽工學院當教授直至退休。

『柒』 誰有袁世凱三兒子袁克良的資料 謝謝了!

袁克定(1878年-1958年),字雲台,別號慧能居士,外號袁大瘸子,河南項城人,袁世凱長子,原配於氏所生。弟弟袁克文。
幼年隨袁世凱歷任各地。清末,蔭候補道員,後升任農工商部參議、右丞。辛亥革命爆發後,受其父之託,拉攏汪精衛。據《辛亥革命錄》記載,袁、汪二人曾在袁世凱面前結為異姓兄弟。1912年其父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3年赴德國治療腿傷,受到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接見。
生平:

1914年10月在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之後,袁克定在北洋軍之外,另行編練模範團,抓軍權。後開始鼓吹帝制,希望能因此出任皇儲。他派人每日偽造《順天時報》送呈袁世凱,只收錄贊成帝制的文章,並發起組織籌安會,使其誤認為民心可用。因此,當袁世凱在護國戰爭中失利,不得不取消帝制之後,曾痛責袁克定「欺父誤國」。

袁世凱死後,袁克定遷居天津德租界隱居。1935年復遷北京寶鈔胡同,1937年後再遷頤和園清華軒別墅。在抗戰期間,他拒絕與日本佔領軍合作,生活陷入貧困。

1948年,袁克定窮困潦倒,投奔表弟張伯駒,移居承澤園[1]。1949年後,在章士釗的安排下出任中央文史館館員。1958年病逝。
軼事
1913年,袁克定騎馬時把腿摔壞,從此落下終身殘疾。
家庭
有一妻二妾,妻吳本嫻(吳大澄之女),一妾馬彩雲,二妾章真隨(又名章淳一,原為京劇演員)。
三個子女:
子袁家融(妾馬彩鳳生)(1904年-1996年),曾留學美國,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地質學博士學位,妻子是湖北督軍王占元之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在河北地質學院和貴陽工學院教書,1996年去世。
孫袁緝燕(1941年-),後改名袁始,畫家,現在加拿大。
重孫袁仿吾(1968年-),現在美國。
長女袁家錦(妾馬彩鳳生),嫁北洋舊屬雷震春長子雷存政。
次女袁家第(妻吳本嫻生),次女家第多才多藝,能書善畫,嫁給江南費樹蔚之子費鞏為妻。

『捌』 李勝榮的學術論文

核心刊物論文:
1.李勝榮、邵克忠,河南嵩縣祁雨溝金礦床石英流體包裹體標型,現代地質,1991,5(4):415-422
2.李勝榮,論豫西洛寧-嵩縣中生代鈣鹼性花崗岩類的同源性,地質論評,1994,40(6):489-493
3.李勝榮、高振敏,黑色岩系中鉑族元素研究概況及意義,地質地球化學,1994,(4):45-49
5.李勝榮、陳光遠、邵偉、孫岱生,石英環帶結構填圖有效性研究 -以膠東乳山金礦為例礦物學報,1994,14 (4):378-382
6.李勝榮、陳光遠、邵偉、孫岱生,膠東乳山金礦雙山子礦區黃鐵礦環帶結構研究,礦物學報,1994,14 (2):152-156
7.李勝榮、陳光遠、邵偉、孫岱生,膠東乳山金礦黃鐵礦形態研究,地質找礦論叢,1994 9 (1):79-86
8.李勝榮、陳光遠、邵偉、孫岱生,膠東乳山金礦石英中H2O和CO2相對光密度研究,礦物學報,1995,15 (1):97-103
9.李勝榮、高振敏,湘黔地區牛蹄塘組黑色岩系稀土特徵-兼論海相熱水沉積岩稀土模式,礦物學報,1995,15 (2):225-229
10.李勝榮、高振敏, 湘黔地區下寒武統黑色岩系中的熱水成因硅質岩 ,礦物學報,1996 ,16 (3)
12.李勝榮、高振敏,湘黔地區下寒武統黑色岩系熱演化條件,地質地球化學 ,1996 ,(4):30-34 13.王寶德、李勝榮,河南祁雨溝爆發角礫岩型金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初步研究。地質地球化學,1996,(6):37-44
14.李勝榮、陳光遠、邵偉、孫岱生,膠東乳山金礦床礦物學填圖方法比較研究,岩石礦物學雜志,1997,16 (增刊): 63-65
15.高振敏、羅泰義、李勝榮, 黑色岩系中貴金屬富集層的成因:來自固定銨的佐證。地質地球化學, 1997, (1):
16.高振敏、李勝榮,華南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貴金屬礦化特徵,礦床地質,1998
17.邵偉、陳光遠、孫岱生、李勝榮等,霍爾效應參數研究方法及其在金礦找礦中的應用,現代地質,1998
其它論文:
1.於耀先、李勝榮、欒文樓,河北宣化賈家營斑岩鉬礦床成礦地質條件綜合研究。河北地質學院學報,1982,5(1):
2.李勝榮,印度扎瓦鉛鋅礦床礦質來源及礦體定位機制研究-以扎瓦莫拉礦床為例,河北地質學院學報,1987,10(4):375-381
3.李勝榮(譯),可采儲量評估-地質統計方法,國外地質技術經濟,1987,3(3):47-56
4.李勝榮(譯),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勘察:是不利的地質條件還是拙劣的協約?國外地質技術經濟,1987,3(3):73-82
5.李勝榮,克什米爾利達山谷新構造形跡,河北地質學院學報,1988,11(4):59-63
6.李勝榮(編譯),金礦勘察的某些經濟准則-以加拿大西部地盾為例,國外地質技術經濟,1988,4(4):1-10
7.邵克忠、李勝榮,祁雨溝金礦床石英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研究,見:全國第三屆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匯編,1988,70
8.邵克忠、李勝榮,石英熱發光性在祁雨溝(式)金礦床研究中的意義,河北地質學院學報 ,1989,12(2):127-133
9.邵克忠、李勝榮、欒文樓,「祁雨溝式」金礦礦床礦物學和成因礦物學特徵,河北地質學院學報,1990,13(2)
42.許虹,李勝榮,申俊峰.淺析現代地質專業課教學理念與方法. 地質通報, 2002, 21(12):
43.肖啟雲,李勝榮。湘黔下寒武統礦化黑色岩系中元素的表生遷移和環境效應。海淀走讀大學學報,2002。3:44-52
44.肖潤,李勝榮,傅璐珈;張天平,周肅; 閻柏琨. 西藏改則縣鐵格山金礦稀土及微量元素研究.西藏地質,2002(2):13-18
45.李勝榮,申俊峰. 環境與生命成因礦物學國際討論會紀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 2003,1:
46.江永宏,李勝榮. 地學前沿——地球物質學與礦物標型學. 安徽地質,2003,13(2): 105-107
47.李勝榮.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見:郝東恆編. 探索生物起源. 地震出版社,2003:51
48.李勝榮. 21世紀的兩個前沿研究方向。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2003. 5-6
49. 李勝榮,許虹,申俊峰,張秀寶,莫少龍,李旭平. 《結晶學與礦物學》課程建設若干問題探討.見:王訓練,王根厚(主編). 立足特色 塑造精品——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論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84-89
50. 肖潤、李勝榮、曾慶高、劉波. 西藏尼瑪縣達查金礦區稀土及微量元素分析. 西藏地質,2005,(1):45-51
51. 許虹、李勝榮、朱瑞亮。《結晶學及礦物學三維互動多媒體課件的開發》. 見:王訓練,王根厚(主編). 立足特色 塑造精品——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論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94-96

『玖』 李勝榮的專著介紹

1.邵克忠、王寶德、吳新國、李勝榮、欒文樓、楊竹森, 河南祁雨溝地區爆破角礫岩型金礦成礦地質條件與找礦方向研究,河北地質學院學報(專輯),1992,15(2),1-94 (完成詳細摘要及其英文翻譯並執筆約7萬字)。
2.李勝榮、陳光遠、邵偉、孫岱生, 膠東乳山金礦田成因礦物學,地質出版社,1996,P120,(約20萬字)。
3.CHEN GUANGYUAN, SUN DAISHENG, SHAO WEI, LI SHENGRONG, ALTAS OF MINERALOGICAL MAPPING IN JIAODONG GOLD PROVINCE,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996,P128(全書約20萬字,本人完成英文翻譯、部分修改及編寫,約6萬字)。
4.中國科學院黃金辦公室主編, 中國金礦研究新近展,地震出版社,1996(第一卷上篇第六章第三節,執筆約1萬字)。
5.TU GUANGCHI(ed.), LOWER TEMPERATURE GEOCHEMISTRY,SCIENCE PRESS,1996(執筆約2萬字)。
6.劉文龍、陳錦榮、陳光遠、孫岱生、李勝榮、江永宏、吳曉春、方從益、張吉寬,雲南省墨江金廠超基性岩金礦地質,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P177, (執筆8萬字)。
7.Shengrong Li, Junfeng Shen. Mineralogy & Geochemistry: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Life.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4:1-256
8.肖潤、李勝榮、周肅、陳昌倫、連玉秋,西藏改則地區金礦成礦規律和找礦方向研究. 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1-111
獲獎情況
1.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四等獎:河北宣化賈家營斑岩鉬礦地質特徵研究,1985(第二獲獎人)。
2.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青年學者學術討論會優秀論文二等獎:膠東牟乳地區金礦成礦期劃分新方案,1993 (獨立獲獎人)。
3.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三等獎:祁雨溝地區爆破角礫岩型金礦成礦地質條件與找礦方向研究,1994(第四獲獎人)。
4.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科技成果一等獎:含碳岩系金銀鉑族元素低溫地球化學,1995(第二獲獎人)。
5.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三等獎:膠東乳山金礦田成因礦物學研究,1997 (第一獲獎人)。
6.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技成果二等獎:膠東乳山金礦田成因礦物學研究,1997 (第一獲獎人)。
7.國際經濟評價(香港)中心、香港文匯報社、世界華人重大科技與學術成果評委會:世界華人重大學術成果:膠東乳山金礦雙山子礦區黃鐵礦環帶結構研究,1998(第一獲獎人)
8.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低溫地球化學研究,1999 (參加人)。
9.中國國際名人學術研究中心、中國文化名人聯合會、中國國際名人愛心基金會、世界學術貢獻獎評審委員會:世界學術貢獻獎論文金獎,1999(第四獲獎人)
10.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優秀共產黨員。2001
11.肖啟雲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導師)。2003
12.申俊峰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副導師)。2003
1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師德先進個人。2004
14.閆柏琨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導師)。2004
15.《結晶學與礦物學》被評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優質課程(課程負責人)。2004
16.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優秀共產黨員。2005
17.《結晶學與礦物學》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課程負責人)。2005

『拾』 河南省第一個會計學博士是誰

第一部會計核算行政規章 1950 年 3 月 3 日,政務院公布《中央金庫條例》,這是新中國在會計核算制度方面頒行的第一部行政規章。條例規定:設立中央金庫,各級金庫均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理,一切國家財政收入均由經收機關按照規定期限全額交納同級金庫,除特別有規定者外,不得坐支及自行保管;金庫款的支配權屬於財政部,各級金庫間存款的運解調度權屬於中央總金庫。 3 月 25 日,財政部制訂了《中央金庫條例施行細則(草案)》並通知試行。《細則》對收解款項手續,支撥款手續,會計科目,賬簿,報告制度,往來項目的處理等作了詳細規定。 1952 年 12 月 22 日,財政部正式發出《中央金庫條例施行細則》,對款項入庫報解處理程序、庫存收發手續等作了詳細規定。

第一部統一會計制度 1950 年 3 月 9 日,中財委發布《關於草擬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訓令》,指出現在各企業會計制度十分混亂,要求財政部設置專門機構統一審查。 4 月 25 日,財政部根據訓令的要求成立了會計制度審議委員會。一個月後,重工業部首先擬定了《中央重工業部所屬企業及經濟結構統一會計制度》,並於 7 月 1 日開始施行。這是新中國第一部會計制度。爾後又有鐵道部,郵電部,貿易部,衛生部,人民銀行,中央合作事業管理局,以及出版總署等共計擬定了 22 個會計制度草案。統一會計制度的發布執行有效地規范了各類企業的會計行為,在會計核算方面形成了統一的局面,從而為 1953 年我國國民經濟由恢復走向發展,以及步入計劃經濟建設時期創造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同時也為以後會計制度的建立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第一次清產核資登記 1951 年 6 月 1 日,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發布了《關於國營企業清理財產核定資金的決定》,規定全國國營企業的資產和資金重新清理登記。經兩年工作,查清固定資產原值 223.6 億元,凈值 158.9 億元,流動資金 15 億元。

第一次實施復式記賬法 1964 年,我國首創並試點推行增減復式記賬法。增減復式記賬法是會計核算方法的一種。會計核算中,用「增」、「減」為記賬符號,來表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和費用的增減變動。採用這種記賬方法,要把全部賬戶固定地劃分為兩類:資產類賬戶和權益類賬戶。根據資產總額與權益總額的相等關系,凡一項經濟業務只引起資產類賬戶或權益類賬戶內部變動時,以相等的金額在有關的資產類賬戶分別記增加和減少,即「同類賬戶,有增有減」。凡一項經濟業務同時引起資產類賬戶和權益賬戶的增減變動時,在有關的資產類賬戶和權益類賬戶中都記增加或減少,既「異類賬戶,同增同減」。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後期這種方法被廣泛使用。

第一部會計法 1985 年 1 月 21 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這是我國第一部會計法。 1981 年 6 月,財政部發出通知,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起草小組。 1982 年 8 月 7 日至 16 日中國會計學會在四川樂山召開專題學術討論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討論稿)進行了討論, 1983 年 2 月 24 日,財政部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草案)》上報國務院審議,經過兩年多的醞釀、討論和反復修改,於 1985 年 1 月 2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 1985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該法共六章三十一條,它的實施標志著我國會計工作從此走上了法治的軌道。 1993 年 12 月 29 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對該法進行了局部修訂。

第一個具體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隨著近年我國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和企業股份制改造的日益興起,公眾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需求程度遠遠高於對非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需求。因此,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提高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就自然地提到了議事日程。尤其是瓊民源事件發生後,社會公眾以及證券監管部門對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財政部於 1997 年發布了第一個具體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旨在規范關聯交易的信息披露,增加關聯交易的透明度。這一準則的發布拉開了以後一系列具體准則相繼出台的序幕。

會計管理

第一個國家最高會計管理機構 1949 年 12 月 12 日,中央人民政府在財政部設立了會計制度處; 1950 年 9 月將該處改設為會計制度司,由該機構承擔建立全國統一的會計核算和會計報告制度的任務。由此第一次建立起我國國家最高會計管理機構。

第一次規定總會計師制度和會計人員技術職稱制度 在修訂 1963 年《會計人員職權試行條例》的基礎上,國務院於 1978 年 9 月 12 日頒布了《會計人員職權條例》。該條例第一次規定了總會計師制度和會計人員技術職稱制度。

第一次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 1992 年3月21日,國家財政部、人事部聯合頒布《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暫行規定》和《實施辦法》,對會計專業技術資格實行考試制度,並於當年 11 月首次組織了全國的統一考試。 152 萬會計人員參加了該次考試。這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次規定以考試來決定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資格。

會計出版物

第一本全國性月刊 《新會計》是我國第一本全國性的會計月刊,由會計名家楊紀琬創建並擔任主編, 1951 年 1 月創刊。財政部副部長王紹鏊為月刊題寫刊名。中國人民大學邢宗江、黃壽宸兩位同志在《新會計》月刊創刊號上發表《怎樣建立新中國會計理論基礎》一文,認為會計是監督和管理物質生產過程的方法並同時提出了會計具有階級性的觀點。從第三期開始,《新會計》系統介紹了蘇聯的會計知識,該期譯載了蘇聯財政幹部教育局審訂的教科書《蘇聯會計學教程》。以後各期陸續發表了關於當時會計學界最新動向的文章。該刊「發刊詞」提出的辦刊方向是:蘇聯會計經驗介紹,政府會計法規傳達,為編著會計教材做准備,展開會計專門問題的研討,給大眾會計學習以輔導,對實際會計疑難問題作詳細解答等。

第一部會計史稿 我國第一部會計史稿是郭道揚教授編撰的《中國會計史稿》( 1982 年 11 月 8 日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郭道揚,中南財經大學教授。 1994 年被批准為會計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同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中國會計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會計教授會副會長、湖北省會計學會副會長、國際會計師學家協會學術委員、美國《會計咨詢》雜志編委。《中國會計史稿》分上中下三冊,八十三萬余言,考察了中國從古至今歷朝歷代的會計學發展情況,內容翔實全面,被國內外同行譽為填補空白的專著。該書多次參加國際書展, 1995 年被評為普通高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第一部成本管理方面的專著 1983 年 10 月 30 日,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成本管理手冊》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成本管理方面的專著。該書由中國成本研究會組織國內成本管理方面的專家,經過兩年的緊張工作編寫而成。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財政學家許毅擔任主編,楊紀琬、王振之任副主編。該書的出版填補了我國在成本管理學術研究方面的空白。

第一部會計理論文獻 《中國會計研究文獻摘編》是由中國會計學會提議,著名會計學專家主持摘編, 2002 年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我國第一部會計理論文獻,它填補了我國會計理論專著的空白。這本書從會計基礎理論、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與管理會計、審計、特殊業務會計與會計創新等六個領域進行了匯集摘編,囊括了會計理論的各項基本內容;各卷卷末均按時間順序將有參考價值的文獻列入索引。為便於讀者查閱,作者還將書籍和文章分開列示。作為會計研究資料,其收錄材料之廣泛、選材之精湛、條理之清晰、思想性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會計理論界對這部文獻的評價是:它的出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將對我國會計研究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第一家財會領域的專業報紙:《財會時報》 《財會時報》由財務會計工作的領路人 CFO 的全國性組織———中國總會計師協會指導創辦。該報創刊於 2003 年 2 月,是國內平面媒體中第一份面向財務會計人員的專業類報紙。《財會時報》立足於財務會計專業領域,密切關注國內外業內最新動態、重大事件和熱點焦點問題,及時提供新聞和相關背景的綜合分析報道,發布最新政策法規,並將以專刊形勢刊出會計職稱考試和 CPA 資格考試的常年性輔導等。《財會時報》以一種國際化的視野,探討並尋求個性化的財務現代化解決方案。它力求倡導一種客觀、真實、健康的財會文化,確立自身作為一家專業媒體的公信力。該報自發行以來,受到讀者及業內的廣泛好評。

會計組織

第一個會計學會 上海會計學會是被國外會計界譽為中國「會計之父」的潘序倫先生於改革開放後一手創建的。 1924 年潘序倫從美國學成歸國後,任上海商科大學教務主任兼會計主任,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商學院院長和教授等職,並於 1927 年創辦了「潘序倫會計事務所」。改革開放後,潘序倫積極推動會計工作,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會計學會———上海會計學會。上海會計學會現為上海會計界的重要組織,很多會計名家都是上海會計學會理事。

會計教育

我國第一所會計學校 著名會計師潘序倫 20 年代在上海創辦的「立信會計學校」是我國第一所會計學校。 1928 年,曾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商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的潘序倫,從實踐中深深感到開展會計師業務,首先要取信於社會。因之取《論語》中「民無信不立」之句,創立「立信會計專科學校」、「立信會計補習學校」和「立信高級會計職業學校」。潘序倫先生同時提出了「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處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當必有成」的「立信」准則。該學校的建立對我國會計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987 年,上海立信會計專科學校為潘序倫先生塑造了我國第一尊會計學者的銅像。

第一家財經高校下屬的會計學院 「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的前身是會計系,最初設立於 1952 年, 1981 年恢復系級建制, 1995 年 12 月經財政部批准更為現名,成為全國第一家財經高校下屬的會計學院。該學院於 1981 年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993 年起設立博士點。

第一個國家級會計研究基地 2000 年 9 月,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會計與財務研究院」入選第二批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會計研究基地;也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國家級會計研究基地之一(另一為廈門大學會計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部專家組在實地考察後認為該研究院的主要優勢是:一、會計學研究處於全國領先地位,研究成果顯著;二、研究隊伍實力較強,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三、與實際部門關系密切,有利於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四、圖書資料和硬體設施好。

會計界盛會

第一次全國財務管理和會計會議 1951 年 11 月 1 日至 24 日,財政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財務管理及會計會議。會議針對當時中國會計制度不完善,會計從業人員職責不清的現狀,在會計方面討論了三個問題:一、修訂了各種國營企業統一會計制度,使其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一步,以適應貫徹經濟核算制的要求。其中包括,國營企業編送決算報告暫行辦法草案,國營企業統一報表格式及說明草案,國營企業統一會計科目及說明草案,國營企業提繳利潤會計處理暫行辦法草案,國營企業提繳折舊基金會計處理暫行辦法草案;二、會計主管人員職務權利責任暫行條例草案;三、會計,統計,計劃的聯系和分工問題。這次會議對當時的情況做了詳細的分析並提供了可供操作的辦法。

第一次會計學術理論界的盛會 1979 年 12 月 26 日至 1980 年 1 月 6 日,中國會計學會成立大會在廣東省佛山市舉行,這是我國建國以來會計學術理論界的第一次盛會。在這次會議上,我國學術界第一次提出了「會計管理」的概念,與會代表對會計理論的幾個主要問題分別進行了討論。這些問題包括:一、會計學的科學屬性和會計職能問題;二、會計管理和經濟效果、經濟核算制的關系;三、成本核算和利潤分配問題;四、關於建立我國會計體系的問題。會議通過了《中國會計學會章程》,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和學會領導成員,王丙乾任會長,段雲為名譽會長,趙全熔、潘序倫為顧問。大會同時決定創辦我國第一本會計理論研究刊物《會計研究》( 1980 年 3 月 31 日創刊)。

注冊會計師

第一個會計師事務所:上海會計師事務所 上海會計師事務所的前身是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由上海市財政局批准,於 1981 年 1 月成立的,其創建人原為中國會計界泰斗潘序倫先生。此系建國以來第一家由財政部批准獨立承辦注冊會計師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 1998 年底,按財政部、中國證監會的有關要求,該所正式改制更名為「上海會計師事務所」。

第一個注冊會計師協會 1988 年 11 月 15 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在北京成立。其時楊紀琬任會長,顧樹楨任副會長;謝明為名譽會長,李文傑、婁而行、顧福估為顧問。

第一個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 1991 年 12 月 7 日,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的主持下,舉行了全國首次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

第一批中外合資的會計師事務所 1992 年 7 月,經財政部批准,安達信華強、畢馬威華振、安永華明等三家中外合作的會計師事務所宣告成立。

會計「人物」

第一位會計學博士後 王光遠, 1962 年出生於河北邯鄲, 1983 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河北地質學院(現石家莊經濟學院), 1987 年和 1993 年在中南財經大學分別獲經濟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1993 年 8 月被錄取為我國首批文科博士後研究學者,並成為我國第一位會計學博士後。王光遠現任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會計系主任、福州大學、河南財經學院、集美大學、石家莊經濟學院等高校客座教授;中國中青年財務成本研究會副會長、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第一位會計學博士 林志軍, 1986 年在廈門大學會計學系獲得我國第一個會計學博士學位,師從我國著名會計學專家葛家澍教授。林志軍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香港國際會計學會理事會副主席。

第一位會計學女博士 曲曉輝, 1989 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會計學系並獲會計學博士學位。她現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會計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會計學會學術委員及理事、中國會計教授會常務理事、中國成本研究會常務理事、美國會計學會會員、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委、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會計准則咨詢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論證專家。

第一位審計學博士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兼會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李若山教授,於 1989 年獲得審計學博士學位,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審計學博士。李若山教授在國內外雜志上發表論文 100 多篇,出版專項教材等 15 本。除會計及審計理論之外,李若山還對上市公司的案例及證券與法律關系有獨到見解,被公認為案例研究專家。

第一位獲得 CIA 全球狀元的華人 李艷華女士在 2001 年國際 CIA (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考試中以全球最高分的優異成績榮獲 William Smith 獎的最高獎項——金獎,成為自 1974 年 CIA 開考以來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人。

李艷華畢業於東北財經大學,曾在國家審計署工作十二年,其間參加和組織實施了多個國家級的大型審計項目。 1996 年她加盟泰康人壽後,先後擔任財務部總經理和稽核總監,參與了泰康人壽一系列國際化經營活動和重大項目,如業界首家申請信用評級等。在聘請國際著名的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協助公司進行三年審計、聘請德勤會計公司為公司做整體評估、完成海外募股等一系列規范化、與國際接軌的項目運作過程中,李艷華熟悉掌握了現代企業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尤其是風險管理的理論和技能。自大學畢業以後,李艷華一直工作在審計領域,從政府審計到內部審計,無論在實踐抑或理論方面,都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在日前召開的中國婦女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李艷華作為北京代表團中唯一一位來自金融保險業的代表出席了大會。

第一位擔任全球性專業會計團體會長的中國人: ACCA 會長黃敬安 在 2003 年 5 月的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 (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 ,簡稱 ACCA) 理事會年會上,生於香港的華人黃敬安先生當選為 ACCA 全球會長。他是自 1904 年 ACCA 成立以來的首位非歐洲籍會長,也是首位擔任全球性專業會計團體會長的中國人。他將於今年 11 月起領導 ACCA 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國際性專業會計師組織。

黃敬安於 1974 年修讀香港理工學院會計高級文憑課程,畢業後赴英國修讀工商管理碩士, 1979 年回香港加入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並於 1993 年成為合夥人。

其 他

第一尊會計學者紀念銅像 1987 年,在國內外頗負盛名的中國會計學家和教育家潘序倫先生的銅像在上海立信會計專科學校落成。潘序倫被國外會計界譽為中國「會計之父」,他出身書香門第, 1921 年赴美留學,先後獲哈佛企業管理碩士學位及哥倫比亞大學商業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學成回國。 1927 年在上海創辦「潘序倫會計師事務所」,後更名為「立信會計師事務所」。 1941 年秋與生活書店合作,創設「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專門出版立信會計叢書和印製發行會計賬冊報表。後發起成立了上海會計學會和新中國第一個會計師事務所——上海會計師事務所。 1985 年冬因病去世。

第一屆全國會計知識大賽 1989 年 4 月,中國會計學會和華人世界社聯合舉辦了全國首屆會計知識大賽。大賽持續一年多時間,參賽人員 260 多萬,對於普及和宣傳會計知識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一個會計領域獎學金 2002 年 2 月 10 日,中國會計領域的第一個獎學金——「楊紀琬獎學金」在北京設立。楊紀琬教授是新中國會計制度的奠基人之一,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他在會計法制、會計制度建設、會計改革以及中外會計交流和會計教育等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貢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