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2078年雲南省地質局第三地質隊

2078年雲南省地質局第三地質隊

發布時間: 2021-02-17 13:40:25

❶ 年及以前的地質工作

原雲南省地礦局第七地質隊(1979)對該區進行過磁鐵礦的普查工作,有魯春圈定回了三個磁鐵礦礦體,答提交了相應的普查簡報。原雲南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1980)對該區進行過物探磁法檢查評價,提交了相應的檢查評價簡報。原雲南省地礦局區調隊(1985),在1∶20萬德欽幅的區調過程中又對魯春礦點作過踏勘檢查。原雲南省地勘局第三地質大隊(1994~1995)進行了扶貧地質勘查(扶貧專項基金),施工了探槽、坑道及淺井,將礦區劃分為南、中、北三個礦段,共圈出八個礦體,提交了相應的地質勘查報告。並將礦床成因定為屬白茫雪山花崗閃長岩體作用的中高溫氣成熱液礦床。原雲南省地勘局物探大隊(1996)在該區完成了1∶20萬德欽幅水系沉積物化學測量,圈定了多個銅、鉛、鋅、金、銀等元素異常區。1993年開始民采,至今已經開采7年。

❷ 年以後的地質工作

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1996)承擔的原地質礦產部「九五」三江項目「金沙江結合帶構版造權演化及銅金礦成礦規律研究」課題,在原雲南省地勘局第三地質大隊有關科技人員的協助下,開展了魯春-紅坡牛場銅多金屬成礦帶成礦地質條件及礦床成因的綜合研究,重新建立了徐中-魯春-紅坡火山沉積盆地(碰撞後伸展盆地)中「雙峰式」火山岩的組合序列,魯春鋅-銅-鉛(銀)多金屬礦床是該盆地中的噴流-沉積型塊狀硫化物礦床。1997年,原雲南省地勘局物探大隊開展了魯春礦區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圈定了多個銅、鉛、鋅、金、銀綜合異常。1998年,我所承擔的「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重要類型銅礦床(體)快速定位預測的綜合示範研究」,在魯春礦區開展了幅頻激發極化法的深部礦體物探追蹤。2000年,西南地調中心魯春礦床項目組按照「雲南省德欽縣魯春-紅坡牛場銅多金屬礦化集中區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項目的總體設計及其協作項目「雲南省德欽縣魯春-紅坡牛場銅多金屬礦化集中區成礦規律研究」任務的要求,在高精度磁法和瞬變電磁法(TEM)的基礎上,開展區域地質背景和成礦規律研究,對魯春礦區的資源潛力進行了評價,並提出工程驗證方案及評價技術方法。

❸ 礦產地質

(一)礦產地質綜合研究

50年代,以編制礦產分布圖為主;60年代進入對礦產分布規律的研究。雲南省地質局先後編制了1∶100萬昆明幅、下關幅、普洱幅、憑祥幅(雲南部分)的礦產分布及成礦預測圖,並按礦種系列編製成礦規律圖,為安排礦產普查提供依據。1964年省地質局編制的1∶50萬雲南省礦產圖,是本省礦產資源第一次匯總反映。1975年,由省地質局牽頭,雲南省冶金、煤炭、建材等系統的地質單位參加,匯編了全省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化工原料、建材和非金屬等礦產的主要礦床的簡況。在此基礎上,何發榮、楊荊舟主持編寫的《雲南礦產資源概況》,從礦產資源現狀、當今開發利用狀況、資源保證程度、開采條件等分析了本省礦產資源形勢,以供各級領導、有關業務部門制訂計劃規劃的參考。1980年,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編制了雲南省第二代的礦產分布圖,共計68個礦種、623處礦產地。雲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也編制了1∶50萬雲南主要金屬礦產分布圖,這些圖反映了全省礦產資源的總貌。與此同時,成礦遠景區劃及典型礦床的研究也相繼開展起來。1982年,在范承鈞的主持下編寫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區域礦產志》,重點記述了35個礦種、136個礦床,全面反映了該「三江」區域的礦產情況和基本地質背景,有關礦床的成礦條件、控礦因素等。1984年,楊荊舟編著的《雲南地質與礦產》在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從礦產分布、用途、開采技術條件、建設開發條件等方面,綜合論證了雲南省礦產開發利用的前景,是一本普及地質礦產知識、地方開發礦業的系統讀物。1985年,省礦產資源管理委員會組織編寫的《1986—2000年雲南礦業發展戰略研究》,比較全面系統地分析了雲南省礦業的現狀、發展目標和對策建議,為開發本省礦業提供了戰略方案和科學依據。

(二)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礦產

1953年,李希勣、范承鈞等發表了《雲南東川銅礦地質》,1956年,劉錦新等發表了《雲南個舊錫礦的特點及成礦規律》,系統總結了東川銅礦和個舊錫礦的地質特徵和成礦因素。1959年,省地質廳召開了「雲南含銅砂岩地質工作現場會」,推動了砂岩型銅礦的地質勘查工作。1962年,李希勣等發表了《試論雲南砂(頁)岩型銅礦》,論述了該類型銅礦的地質和成礦特徵。1960年,雲南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在蘭坪縣金頂發現鉛鋅礦,後經探明,為一大規模的砂岩型鉛鋅礦床,伴生鎘、鉈、銀、鍺、鍶等多種有用元素,儲量也很可觀。1969年,省地質局第三地質隊對元謀的貧鉑礦研究出綜合利用的途徑:利用貧鉑礦富含鎂,使之與磷礦石配料,生產鈣鎂磷肥,使爐渣中鉑族和銅、鎳元素品位比原礦提高10倍。與此同時,省地質局第十八地質隊在彌渡發現一大型貧銅鎳的鉑鈀礦床。1974年,西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昆明工學院、成都地質學院對滇中砂岩銅礦的沉積相及成礦地質條件進行研究,總結出成礦模式;1977年,西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劉昌輝也主編出版了《砂岩銅礦——滇中砂岩銅礦床的實踐與認識》一書,藉以指導砂岩銅礦的勘查。1979年,西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李樹基等編寫的《個舊錫礦地質》,從個舊錫礦二十多年來找礦勘探成果中做出總結歸納,豐富和發展了我國錫礦地質成礦理論,可算是我國首部錫礦地質專著。1979年,雲南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繼雲龍槽澗、昌寧薅壩地發現錫礦後,又在梁河縣境發現一中型規模的來利山錫礦,後來由點而面開展工作,證實騰沖、梁河一帶為滇西地區主要的錫礦成礦帶之一。1981年,國家科委下達「滇西錫礦帶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研究」的課題,由雲南省地質局承擔,范承鈞、施琳等具體負責;1985年完成本課題的研究,系統總結了滇西錫礦成礦規律,指出滇西地區是一個錫-多金屬地球化學省,是東南亞錫礦帶的北延;區內可分東、中、西三個錫礦成礦亞帶(昌寧—勐海帶,瀘水—潞西帶,騰沖—梁河帶),錫礦床主要為雲英岩型、電氣石英岩型及砂礦型;總結出八個方面找礦標志和識別准則,已取得一定找礦效果,區域地球化學及含錫花崗岩的研究達到國際水平,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與此同時,西南有色金屬地勘公司、昆明工學院由任治機、孫家聰等承擔的《滇西錫礦帶成礦遠景研究》,提出了三個層次的找礦方向預測。省地質科研所譚雪春完成的《滇西東部斑岩和斑岩銅礦》的科研專題,對區內斑岩和斑岩銅礦做了系統總結,劃分出東、中、西三個斑岩帶。1981年,西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廣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桂林冶金地質礦產研究院和桂林地質學院共同完成了國家科委「六五」攻關項目《個舊—大廠錫礦帶及其外圍地區錫成礦條件、找礦方法及找礦遠景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2年12月,省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在蒙自白牛廠開始鑽探,發現一大型銀-多金屬礦床。

1984年,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在鎮源老王寨發現大型金礦。1984年至1987年,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在進行區域地質調查(區域物化探及填圖)過程中,發現魯甸樂馬廠大型銀礦床。

(三)黑色金屬礦產

60年代,雲南的地質工作重點是鐵礦,發現鐵礦的勢頭較好,鐵礦地質科研工作相應也有顯著進展。花友仁等系統總結了滇中地區賦存於昆陽群中鐵礦控礦因素,分了類型;省地質局綜合隊分析研究了魯奎山、他達等鐵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省地質局物探隊分析研究了大紅山航磁異常。經鑽探驗證,在滇中地區探獲兩個大型鐵礦和一個中型鐵礦,特別是1966年新平大紅山鐵礦的發現,使本省鐵礦儲量在已有基礎上翻了一番。1973年,全國火山岩鐵(銅)礦產經驗交流會在昆明召開,省地質局第九地質隊在有關科研單位配合下,系統總結了大紅山鐵(銅)礦床的地質、礦床、火山岩特徵,火山岩與礦體的關系,恢復古火山機制,從理論上探討了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1974年,昆明工學院孫家聰運用地質力學預測安寧楊梅山鐵礦隱伏礦體取得良好效果。1978—1980年,冶金工業部組建滇西鐵礦科考隊,開展了維西—騰沖—梁河鐵礦帶的遠景研究。1979年,西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完成了《雲南省鐵礦成礦規律及其預測》,運用板塊構造理論,分析了雲南鐵礦的時空分布規律,劃分出10個成礦帶。1985年,省地礦局第二地質大隊完成了《雲南硯山縣斗南錳礦典型礦床研究報告》,詳細介紹和剖析了雲南省這一富錳低磷、富而不雜的大型優質錳礦床地質特徵及成礦機制。

(四)非金屬礦產

60年代前期,省地質廳區域地質測量隊在江城縣勐野井發現鉀鹽礦線索,後經第十六地質隊勘查,探明為一中型古鉀鹽礦。這在我國是第一個。同期,省地質廳第十一地質隊在姚安發現藍石棉礦,經勘查為一大型礦床,居全國第一。1975—1982年,雲南省地質局與成都地礦所、成都地質學院合作,組成鉀鹽研究隊,開展對思茅地區固體鉀鹽成礦條件、找礦方向的研究,系統研究了中-新生代紅層含鹽性、盆地構造、沉積特徵、古地理及成鹽條件,提出找鹽(鉀鹽)方向。這是一份學術水平較高又有實用價值的成果,獲省科技成果二等獎。1981—1985年,由雲南省地礦局牽頭,四川、湖北等省地礦局參加,編制了《揚子地台西部早寒武世成磷區成礦遠景區劃》,為進一步擴大磷礦普查和擇優勘探提供了資料。1982年11月,第五屆國際磷塊岩討論會在昆明召開,來自14個國家的學者35人,中國代表46人;會議交流學術論文43篇,反映了世界磷礦地質研究的新成果,以古洋流成礦說佔主導地位。1983—1985年,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參加國家科研項目《滇池地區磷資源開發研究》,完成其中的二級課題《滇池地區磷資源形勢分析》,為雲南省磷礦開發提供了扎實的依據,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84年,雲南建材地質勘探大隊匯編全省1∶50萬水泥用石灰岩礦產分布圖和《雲南省水泥資源圖冊》,為發展水泥工業提供了地質資料。

(五)能源礦產

50年代,集中相當力量從事煤田地質勘探,進展迅速,成效顯著,也相應出了不少科研成果。1959年,《地質論評》發表丁訓范、賈仕成的《雲南東部及東北部上二疊紀煤田的地質特徵及沉積環境》一文;1962年,戴恆貴、趙準的《滇東晚二疊世含煤系地質特徵》,黃景行、楊荊舟等的《雲南某露天煤礦儲量計算方法》,趙純昭、何世章的《雲南晚第三紀煤礦地質概論》,王世英的「雲南中生代煤層及煤田地質特徵的初步認識》,均發表於省地質學會1963年學術年會論文選集。1973年,北京大學等單位組成騰沖地熱聯合調查組,於1974年10月提交了《雲南省騰沖地區地熱資源考察報告》,綜述了地熱區的地質、熱顯示、流體地球化學、資源利用和近期開發前景論證等內容。1975年,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在昆明市東郊土橋施工TK2鑽孔,打出了地下熱水,孔深657米,水溫48.5℃,這為昆明市區利用地熱提供了具體信息。到1985年止,在昆明市區已有熱水井17眼,用於沐浴、醫療、工業、農業用水,每年可節約標准煤1.5萬噸,減輕了城市污染。1979年,雲南省煤炭工業廳完成《雲南煤田預測》一套綜合圖件,預測全省煤的遠景儲量575億噸。1982年,滇黔桂石油地質科研所先後完成《滇黔桂南盤江地區二疊系岩相古地理及含油性初步研究》及《雲南楚雄盆地油氣資源評價研究》等成果,是開展石油普查的論證。1984年,核工業部地質局和日本國動力堆與核燃料開發事業團簽定了《關於鈾礦資源區域普查協議書》,雙方議定在騰沖48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開展技術合作,勘查鈾礦。1985年,省地礦局地熱地質隊對騰沖地區地熱資源分布規律及資源評價的調查研究和為編制全省地熱區劃圖而進行的野外調查基本完成。

❹ 雲南省有色地質局三一二隊怎麼樣

雲南有色局都不怎麼樣 何況下面的地質隊

❺ 三一三地質隊出事了

出什麼事了?

❻ 全國都有那些好的地質隊,哪個朋友知道告訴我一下,謝謝了!!!

我本人就是從事地質工作的,目前全國較好的地質隊主要集中在山東,雲南和新疆
屬於山東地礦局的第六地質隊效益和技術力量名列全國前矛,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隊經過多年的地質勘探,提交了《焦家金礦床勘探地質總結報告》,確立了焦家式金礦床這一新類型,豐富了金礦成礦理論。該隊這一成果於198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先後被授予「功勛地質隊」稱號,1992年被國務院授予 「功勛卓著無私奉獻的英雄地質隊」榮譽稱號。目前,膠東金礦區的黃金業及相關產業發展壯大,成為本地區的支柱經濟。
雲南的地質系統目前處於改革階段,原設立的五個大隊其中一大隊及其三大隊綜合評價較好,目前由於政府改革已不再是國家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整體效益有所下滑,目前技術,科研,勘察力量最為雄厚效益最好的是於2008年5月成立的雲南省地質調查局,是我國第一個省級調查局,說明了國家對該單位的重視與支持.據介紹,雲南省地質調查局為省財政全額撥款的副廳級事業單位,隸屬雲南省國土資源廳管理。由6個內設機構和4個直屬機構組成,事業編制460人。調查局將根據國家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和國土資源規劃,負責組織實施全省基礎性及公益性地質調查、重要礦產資源勘查。
新疆的第一地質大隊也不錯,雲南省地質局第九地質隊是現在新疆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的前身。上世紀80年代中期,雲南省地質局第九地質隊800人進疆參加東疆富鐵礦會戰,使鄯善逐漸變成了今天的礦業大縣.2005年,新疆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在鄯善縣境內發現了世界級鈉硝石礦,鄯善縣維權大型銀銅礦的發現填補了自治區銀銅礦找礦空白.被評為全國功勛地質隊.
目前全國較好的地質系統就這幾家,當然小型的也有,不過從年產值和長遠發展來看就遠比不上以上三家了.希望答案能對你有幫助

❼ 誰知道雲南有色地質局玉溪三一三地質隊的情況工資待遇和單位環境如何

我就是雲南有色地質局313隊的

❽ 多次轉讓情節惡劣,吊銷許可證罪有應得——雲南省有色地質313隊非法轉讓探礦權案是怎樣

2002年9月,雲南有色地質313隊取得易門縣銅廠鄉老黑山鐵礦勘查許可證。同年10月,該地質隊與馬世權簽訂協議,約定:以該地質隊名義替馬世權申請探礦權,探礦權名為該隊所有實際屬於馬世權。勘探技術工作由該地質隊負責,探礦成果由馬世權享有,馬世權向地質隊一次性支付費用10600元。2003年3月,該地質隊、馬世權與李開明簽訂協議,將該地質隊原與馬世權簽訂的協議改為與李開明簽訂的協議。2006年4月,該地質隊以委託辦理普查風險探礦的名義,又將上述探礦權轉讓給鑫源礦石經營部老黑山鐵礦法人代表李長生。2007年11月,在該地質隊知情的情況下,李長生與私營企業主伏世濤簽訂協議,將該地質隊名下的探礦權轉讓給伏世濤。2008年8月,該地質隊又與玉溪吉太房地產開發公司簽訂協議,將探礦權轉讓給該公司。隨後,玉溪吉太房地產開發公司與伏世濤簽訂協議,約定在伏世濤成立礦業開發公司後,將探礦權轉至其名下。在上述探礦權被連續轉讓的過程中,探礦權的延續和年檢均由313地質隊出面辦理,實際勘查是以上受讓人,其中伏世濤已實施了采礦(已被查封,尚未銷售)。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立案調查後認定,雲南省有色地質313隊未經批准多次轉讓探礦權構成非法轉讓探礦權行為。2009年5月,玉溪市國土資源局、雲南省國土資源廳分別對有色地質313隊作出罰款9.9萬元和依法吊銷老黑山鐵礦勘查許可證的行政處罰;對受讓人實施的非法采礦行為,依法作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等行政處罰。
【分析】本案是一起非法轉讓探礦權案件。
本案涉及探礦權被連續轉讓的定性問題。本案中,雲南有色地質313隊取得易門縣銅廠鄉老黑山鐵礦探礦權。隨後,並未實施探礦活動,而是與馬世權簽訂協議,約定探礦權名為該隊所有實際屬於馬世權。雖然從表面上看,探礦權仍然在地質隊名下,但是實際實施探礦活動的是馬世權。因此,探礦權已經發生了轉讓。後來,該地質隊又相繼以委託辦理普查風險探礦等名義和方式,將探礦權先後轉讓給他人。在上述探礦權被轉讓的過程中,地質隊均未實施探礦活動。
《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第三條規定,探礦權人在依法取得探礦權,只有在完成規定的最低勘查投入並經依法批准後,才能將其探礦權轉讓他人。否則,即為非法轉讓。《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第十四條規定:「未經審批管理機關批准,擅自轉讓探礦權、采礦權……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本案中,老黑山鐵礦探礦權在6年時間里,先後被5次非法轉讓,國家依法設置的探礦權,沒有成為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基礎,反而成為違法者牟利的工具,性質極為嚴重。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對以上違法行為性質的認定,以及作出吊銷勘查許可證和並處罰款的嚴厲行政處罰,同時,對受讓人的非法采礦行為,依法作出了處罰,定性准確,處罰恰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