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江蘇省煤炭地質局劉軍

江蘇省煤炭地質局劉軍

發布時間: 2021-02-17 08:49:02

A. 江蘇省 地質勘測局下屬單位 待遇

恐怕不高。

B. 江蘇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進編一線野外,職位:環境規劃

事業單位,很好的

C. 江蘇省南京市梅山鐵礦接替資源勘查

(1)概況

梅山鐵礦位於南京市南郊,距南京市中心僅13千米,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勘查區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區內人口稠密,勞力充足,農業盛產稻麥,為江南富庶地區之一,農、輕、重、化工、建材、科教文化各業都很發達。

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8日,為江蘇省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大隊開展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鐵礦,工作程度為接替資源勘查,勘查資金825萬元。

(2)成果描述

本次勘查工作驗證了羅卜山磁異常,發現了工業鐵礦體,以及發現和初步圈定了金銅鉬(鈧)礦體。金礦資源量達中型規模。梅山式鐵礦存在共生的金銅鉬(鈧)礦礦體,在以往文獻中沒有記載,這對完善「玢岩鐵礦」成礦系列在理論上有重要意義。

本次勘查在梅山鐵礦深部共圈定礦體17個,其中鐵礦體7個,硫鐵礦體8個,金銅鉬(鈧)礦復合礦體2個;礦區外圍共圈定礦體8個,其中鐵礦體2個,硫鐵礦體6個。Au1號金銅鉬(鈧)復合礦體、Fe3號鐵礦體和Py3號硫鐵礦體是主礦體。Au1號金銅鉬(鈧)復合礦體分布在408~412線,埋深-313~-441米,礦體呈薄板狀、透鏡狀,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約20°,礦體長653.5米,傾斜長最大505米,厚度2.47~13.11米。Fe3號鐵礦體分布在408~414線,埋深-584~-600米,礦體呈透鏡狀,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傾角平緩,礦體長140米,傾斜長136米,最大厚度11.15米。Py3號硫鐵礦體分布在408~414線,埋深-308~-441米,礦體呈薄板狀、透鏡狀,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約20°,礦體長653.5米,傾斜長255米,最大厚度4.97米。硫礦石和金銅鉬(鈧)礦石以塊狀和稠密浸染狀為主,其次為脈狀、層紋狀和條帶狀,結構以自形—它形粒狀結構為主。礦石礦物主要有黃鐵礦、磁鐵礦,少量黃銅礦,局部見膠狀黃鐵礦和毒砂,偶見自然金和輝鉬礦,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碳酸鹽礦物。

鐵礦石資源量:工業礦石(333)58.89萬噸,平均品位36.42%;低品位鐵礦石(333)98.45萬噸,平均品位25.19%;合計(333)157.34萬噸。硫鐵礦礦石資源量:工業礦石(333)75.69萬噸,平均品位17.63%;低品位礦石(333)76.08萬噸,平均品位10.64%;合計(333)151.77萬噸。金金屬量(333)5748千克,平均品位2.52×10-6。銅金屬量(333)4700.7噸,平均品位0.35%。鉬金屬量(333)1045.4噸,平均品位0.078%;低品位鉬金屬量104.2噸,平均品位0.036%。此外,伴生有益組分Ag金屬量28922千克,平均品位17.50×10-6;Sc金屬量7443.91千克,平均品位4.32×10-6。Au金屬量585千克,平均品位0.79×10-6;Cu金屬量436.2噸,平均品位0.15%。資源儲量已通過評審。

(3)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勘查工程自2009年4月開始施工,2009年11月8日第一個鑽孔結束,見磁鐵礦15.80米,同時按照設計在410線施工ZK4101鑽孔,終孔深度851米。392.20~407.80米處見Au礦化層15.60米,其中礦層13.11米,平均品位1.03×10-6;單樣最高2.34×10-6。在412線ZK4121孔設計孔深為800米,於2009年11月15日終孔;孔深801.20米;在406.28~414.77米處見Au礦化層8.49米,平均品位1.88×10-6;單樣最高4.98×10-6。項目自2009年實施以來,進展順利,至2011年6月8日野外工作基本完成,共施工完成鑽孔15個,進尺7097米;施工坑道(含銅室)460米;採取基本分析等各類樣品751件,物探磁化率和三分量測井4100米。對礦區1981年完成的1∶10000重磁測量資料重新進行了二維及三維處理。

D.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

災害點信息查詢資料庫

E. 你知道江蘇地礦局 江蘇省地質礦產調查研究所的情況

你說的是倆單位
地礦局是屬於江蘇省的 包括很多組成單位
江蘇省地質礦產調查研究所應該是組成單位之一
待遇應該都是事業編制單位

F. 江蘇省地質礦產勘查局第四地質大隊的介紹

江蘇省地來質礦產勘查局第四地質源大隊成立於1958年,歷經4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從事地質勘察、工程勘察、測繪、岩土施工、建築防水、商業貿易等業務的綜合勘測施工企業,現有在職職工387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9人,高級職稱40人,中級職稱51人,初級職稱37人),離退休職工361人,擁有固定效益2200多萬元,轄有江蘇蘇州地質工程勘察院、江蘇省中成建設工程總公司蘇州分公司、蘇州市大光工貿有限公司、蘇州大光不銹鋼製品公司、東凱建築防水工程有限公司、蘇州工業園區家嘉建築防水工程公司等經濟實體,年生產經營規模3000餘萬元。

G. 江蘇省煤田地質局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進程如何,什麼時候能完成

查詢養老保險信息。
養老保險查詢:
社保中心查詢:如果對自己的社保帳號不清楚內,可以攜帶身份容證到各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業務辦理大廳查詢;
上網查詢:登陸所在城市的勞動保障網或社會保險業務網站,點擊「個人社保信息查詢」窗口,輸入本人身份證和密碼(密碼是你的社保證編號或者身份證出生年月),即可查詢本人參保信息;
電話咨詢:撥打勞動保障綜合服務電話「12333」進行政策咨詢和信息查詢;
個人帳戶對帳單:每年社會養老保險中心將參保人員個人帳戶對帳單發到每一個參保人員手中,通過個人賬戶對賬單查看繳費和帳戶記錄情況。

H. 徐州市豐沛煤田(4)

豐沛煤田位於江蘇省西北部,分布於豐縣和沛縣境內,與山東省毗鄰。呈近東西向展布,長約50公里,寬25公里。南距隴海鐵路25公里,有支線進入礦區,東臨微山湖與京杭運河相通,公路成網,水陸交通方便。

豐沛煤田包括三河尖、龍固、姚橋、大屯、孔庄、張雙樓、龍東、丁樓、沛棲等9個大、中型井田和6個小型井田。成因類型屬濱海泥炭沼澤沉積煤田。含煤地層主要有上石炭統太原組和下二疊統山西組。除豐縣華山有太原組和山西組的長石砂岩出露外,含煤地層均被74—578米厚的第四系所覆蓋,為一隱伏煤田。含煤地層總厚約272米,含煤15—20層,各礦區煤層總厚平均為6,81—16.2米,含煤系數為6.2%—15.75%。可采和局部可採煤層3—6層,厚5.5—12.51米。山西組含煤性好,含煤系數為5.02%,含煤2—5層,厚2.23—8.87米,平均5.68米。含可采和局部可採煤1—3層,厚1.35—6米,平均4.7米,單層最厚11.64米,為薄層—厚層煤。太原組含煤性相對較差,含煤系數2.90%,含煤8—15層,厚3.11—6.3米,平均4.6米。含可采和局部可採煤2—6層,厚0.79—4.30米,為薄層—厚層煤。煤層以凝膠化物質為主,次為絲炭物質,山西組煤層局部絲炭物質佔57.7%。顯微煤岩類型為亮暗煤和亮煤。煤質排號以中等—易選的氣煤、肥煤為主,次為貧煤、無煙煤、天然焦,局部岩漿活動強烈,天然焦占總量一半以上。原煤分析含:水分1.06%、灰分7.02%—36.47%、揮發分34.11%—48.01%,發熱量2.47—3.72千焦耳/千克,精煤含碳82.92%—88.49%。山西組為中灰、低硫、低磷煤,太原組為低—中灰、高硫、低磷煤。可作動力、配焦和煉焦煤。

1956年,地質部物探局華北綜合普查大隊重力二、三分隊所做的1∶100萬重力測量,首先推論豐沛地區第四系之下有隱伏的局部隆起。九里山煤田發現後,為擴大戰果,1957年華東煤田地質勘探局一二四隊(簡稱一二四隊)普查小組到豐沛地區踏勘,發現了棲山的寒武系及豐縣華山震旦系的地層(1971年8月,江蘇省地質局第五地質隊,對華山含鉀砂頁岩礦普查時確定為石炭繫上統和二疊系下統),據此推論沿北東—西南方向存在背斜構造,其兩翼可能有煤系賦存。6月開始鑽探普查,發現奧陶系和侵入岩,認為該區寒武-奧陶系隆起受走向斷層切割下降很深,若有煤系存在,僅是靠斷層邊緣小范圍保存,且第四系沖積層厚,沒有進一步勘探的必要,故停止工作。1958年華東煤田地質勘探局徐州辦事處(由原一二四隊等單位合並組成,簡稱徐州辦事處),在豐沛地區布置了大面積電法普查。華東煤田地質勘探局電法二隊技術負責人姚多銀和李世煥、顧善禮、趙立強等奉上級指示,根據1∶100萬布格重力圖,於1958年3月,在豐沛地區採用8×2公里網度,開展1∶10萬電測深法普查,控制面積4000平方公里,12月提交《豐、沛具地區1958年電法勘探資料說明書》,分析了第四系之下的地質構造情況,圈出了賦煤遠景地段,比較清楚地反映出豐縣與山東單具之間長約40公里,寬9公里的東西向隱伏隆起,為進一步普查找煤提供了有希望的含煤地段。1958年4月,徐州辦事處(同年6月,徐州辦事處劃歸江蘇省煤炭工業局領導,徐州辦事處所屬隊組成江蘇省煤田地質勘探隊,後改為江蘇省煤炭工業局一六九煤田地質勘探隊,簡稱一六九隊),工程師孫紹庚、地質組長馮永希、張富貴等,再次進入豐沛地區進行鑽探普查,根據物探成果,以6000×2000米的網度布置鑽孔,在大屯(郝寨)402孔首先見到山西組B煤層。經10個鑽孔驗證,找到了大屯、孔庄、姚橋(楊官屯)、龍固等見煤點,隨後又找到了沛城、張雙樓二煤點,在華山、首羨集發現含煤地層。鑽探結果與電法推斷基本相符,從而肯定豐沛煤田的存在。這是繼發現九里山煤田後,江蘇煤田勘查史上又一重大進展。

1959年,普查勘探全面展開,電法勘探分豐縣和沛縣二個勘探區進行,重點控制了沛縣地區286.5平方公里的面積,與鑽探相配合,初步查明姚橋、孔庄、張雙樓、沛城等四個井田的地質構造,圈定了含煤范圍,找到了龍固以東的新礦區,9月提交《沛縣地區電法勘探資料》;一六九隊11月提交《沛縣煤田普查報告》,為進一步勘探打下了基礎。

為實現1960年豐沛煤田提交10億噸煤儲量的目標,盡快滿足建井的需要,江蘇省煤炭工業局地質勘探管理處連續召開兩次會議,決定豐沛煤田的勘探,採用普、詳、精查一竿子到底的方法,在普查的基礎上,全面進入精查勘探。除張雙樓井田交江蘇省地質局煤田地質大隊勘探外,其餘均由一六九隊承擔。一六九隊於1960年3月首先提交了《沛縣煤田孔庄礦區精查地質報告》,5月提交《沛縣煤田沛城礦區精查地質報告》,6月提交《沛縣煤田楊官屯礦區精查地質報告》,12月提交《沛縣煤田郝寨礦區精查地質報告》和《沛縣煤田龍固集礦區精查地質報告》,共獲得可供利用儲量11.23億噸,遠景儲量1.83億噸。同時在石樓地區普查找煤。為配合一六九隊精查勘探,江蘇省煤炭工業局物理探礦隊(簡稱煤田物探隊)電法三隊技術負責人李世煥和周光照、錢小東、王洪義等,於1960年4—11月又在豐沛煤田開展電法普查和詳查,先後提交了《沛縣楊官屯勘探區電法資料說明書》、《沛縣胡寨地區電法普查勘探資料說明書》、《江蘇省豐縣地區電法普查勘探說明書》,進一步圈定了煤礦礦區范圍和查明了主要地質構造格架。江蘇省地質局煤田地質大隊,技術負責人陳國楊和閻鳳昌、孫來順、李式奇、姚皇坤等,以鑽探為主要手段,於1960年3月開始在張雙樓礦區進行勘探,1962年1月提交《江蘇沛縣張雙樓礦區初步勘探報告》,獲得可供利用儲量5825萬噸。為配合煤田地質大隊勘探,江蘇省地質局地球物理探礦大隊二〇四隊張森增等,於1960年8月開始在張雙樓礦區進行電法(四極剖面法)勘探,1961年轉向龍固地區進行電測深法普查,4月先後提交了《張雙樓礦區電法工作總結》和《江蘇省沛縣龍固地區煤田電法普查工作總結》。1961—1963年,一六九隊在姚橋、孔庄、龍固等礦區施工少量補充勘探鑽孔。1964年3月該隊調離江蘇省,豐沛煤田地質勘探工作完全停止。

為了解決上海市煤炭供應的嚴重緊缺,1970年上海市在大屯成立大屯煤礦工程建設指揮部,開始等建大屯、孔庄、姚橋、龍固、張雙樓等5個井田。上海市水文隊於1970—1973年在大屯、孔庄、張雙樓等井田施工了少量鑽孔。燃料化學工業部煤炭開發組華東工作組於1972年底組織北京、安徽、江西、湖南、江蘇5個省(市)的煤田物探隊,在姚橋、大屯、孔庄、三河尖等井田進行地震勘探會戰,從此開始了對豐沛煤田全面補充勘探,以及深部和外圍的普查工作。1973年1—4月,江蘇省煤炭地質勘探團物探營地震二隊牛樹昌、顧志民、黃波圖、趙際福等,在姚橋井田進行地震勘探,7月提交了《大屯煤礦姚橋井田地震勘探報告》。燃料化學工業部一四七煤田地質勘探隊(簡稱一四七隊),於1973年6月,承擔大屯礦區的補充勘探任務,在地震會戰的基礎上,首先對姚橋井田進行精查,12月提交了《大屯礦區姚橋井田精查地質勘探報告》。隨後和大屯煤礦工程建設指揮部地質大隊,共同對大屯井田進行精查,1974年12月與安徽省煤田地質物探測量隊共同提交了《大屯礦區大屯井田綜合地質勘探最終報告(精查)》。1974年5月開始對孔庄井田進行精查,1975年12月提交了《江蘇省沛縣大屯礦區孔庄井田地質勘探精查報告(最終)》。以上3個井田經補充勘探共獲得儲量5.36億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5.16億噸,遠景儲量1.23億噸,為大屯礦區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在礦區外圍的石樓、鴛樓、孔庄東等地區開展普查找煤。

為了「四五」計劃期間在江蘇省實現原煤年產量1000萬噸的目標,江蘇省煤炭地質勘探團二營宋文瑞、李崇山、王國忠等,於1973年3月先後調7台鑽機進入沛城井田,並由江蘇省煤炭地質勘探團物探營地震二隊趙際福、劉惠芬等相配合,進行綜合性補充精查,12月提交了《江蘇省沛縣煤田沛城井田精查地質報告(最終)》和《沛城地區地震勘探報告》,獲得可供利用儲量3666萬噸。同時在棲山和大程庄等地區開展普查找煤。1973年10月,江蘇省煤炭地質勘探團四營技術負責人孫進恆和胡國良、楊俊生等調到豐沛煤田,在地震一隊技術負責人馬子良等的配合下,選擇了三河尖、石樓、首羨集等地開展普查找煤,並均發現山西組煤層,認為是有希望成為獨立勘探區的地帶,從而進一步擴大了豐沛煤田的范圍。1975年,根據在三河尖等地普查找煤取得的重要進展,江蘇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在徐州市建立了「徐淮勘探指揮部」,公司負責人魏緒玉兼任指揮,總工程師吳光榮任副指揮,組織江蘇省煤田地質勘探二、四、五隊(簡稱煤田二、四、五隊)和物探測量隊(簡稱煤田物探隊)地震一、二分隊,開展了以三河尖為中心的會戰,1976年7月結束勘探,提交了《江蘇省三河尖勘探地質報告(最終)》,獲得可供利用儲量1.83億噸,遠景儲量881萬噸。在三河尖會戰的同時,各隊仍保留部分力量繼續在首羨集、石樓等地開展普查或精查。1974年5月,煤田四隊和煤田物探隊地震一分隊,採用綜合勘探方法在首羨集進行普查,1975年12月提交《江蘇省豐縣首羨集勘探區普查勘探報告》,獲得可供利用儲量4474萬噸。煤田五隊在煤田物探隊地震二分隊配合下,採用綜合勘探方法,於1975年4月在石樓地區進行詳查,1976年6月提交《江蘇省豐沛煤田石樓勘探區詳查地質報告(最終)》,獲得可供利用儲量4442萬噸。煤田二隊於1974—1975年在棲山進行普查,對深部煤層及其構造進行了解,為進一步普查打下了基礎。

1975年3月,一四七隊周繼奮、孫吳等和大屯煤礦建設工程指揮部地質勘探大隊地震分隊,採用綜合勘探方法,對張雙樓井田進行補充精查勘探,1976年11月提交了《江蘇省沛縣大屯礦區張雙樓井田地質勘探精查報告(最終)》,獲得儲量2.66億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2.61億噸。

1977年6月,煤田二、四、五隊和煤田物探隊地震二分隊,又以更大的規模在沛縣龍固地區進行勘探會戰,集中20餘台鑽機,劃分為龍固和龍東兩個井田同時進行綜合勘探,1978年3月提交了《豐沛煤田龍東精查地質報告》,12月提交了《豐沛煤田龍固勘探區詳查地質報告(最終)》,共獲得儲量5.86億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5.76億噸,擴大了礦區范圍,為開發利用湖下煤田資源提供了依據。在會戰的同時,各隊仍保留部分力量在外圍普查或精查。煤田四隊於1976年6月開始在三河尖、龍固、姚橋三井田之間的西陶屯地區開展精查,1977年7月提交了《江蘇省沛縣三河尖外圍西陶屯勘探區詳查地質報告》,獲得可供利用儲量4645萬噸;1976月7月在豐縣華山西北復新河以西開展普查找煤,在豐黃公路邊的151號孔首鑽見煤,從而發現了大程庄煤礦,擴大了含煤面積約10平方公里;1976年10月又在三河尖西側的劉吳庄開展詳查,1977年7月提交了《三河尖外圍劉吳庄勘探區詳查地質報告》,獲得可供利用儲量9900萬噸,遠景儲量5527萬噸。煤田物探隊地震一分隊為配合煤田四隊進行詳查,於1977年1—4月,在吳庄一帶開展地震詳查,6月提交了《江蘇省豐沛煤田吳庄—水坑窪地震詳查報告》。煤田五隊於1976年10月,在張雙樓礦區西面的鴛樓勘探區開展精查,1977年7月提交了《江蘇省鴛樓勘探區精查地質報告》,獲得儲量5213萬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4889萬噸。大屯煤礦建設工程指揮部地質勘探大隊趙雲路、顧樹棠、沈樹根、馬兆平等,採用鑽探和地震相配合的勘探方法,於1977年4月和1978年1月,分別對孔庄井田和大屯井田向東(湖下)延伸地段進行普查勘探,1978年9月提交了《沛縣大屯礦區大屯東部(湖下)總體勘探地質報告》,1979年9月提交了《江蘇省沛縣大屯礦區孔庄東部(湖下)地質勘探報告》。二處共提交儲量2.28億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2.18億噸。

1977年10月,江蘇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組織煤田地質四隊、五隊、物探隊,採用綜合勘探方法,在張雙樓井田(包括鴛樓井田)進行深部普查勘探,1978年10月提交了《江蘇省豐沛煤田張雙樓井田深部勘探地質報告》,增加可供利用儲量1.12億噸。煤田五隊技術負責人張道余和陳兆誠、吳得興等,於1977年在煤田二隊1974—1975年普查的基礎上,繼續對棲山勘探區及沛城井田深部一並進行普查勘探,1979年12月提交了《江蘇省豐沛煤田沛棲勘探區地質報告(普查)》,增加可供利用儲量6802萬噸;1978年11月張道余、鮑延輝、藍林芳等對大屯井田深部進行普查勘探,1979年12月提交了《江蘇省豐沛煤田大屯井田深部勘探地質報告》,增加可供利用儲量6307萬噸。煤田四隊技術負責人孫進恆和楊俊生、劉文濤等,於1978年在大程庄勘探區進行普查勘探,1979年11月提交了《江蘇省大程庄勘探區普查勘探地質報告》,獲得可供利用儲量1130萬噸;技術負責人胡國良和楊俊生、趙金昌等,於1979年3月在首羨集西南蘇魯交界的丁樓勘探區開展普查找煤,煤田物探隊地震一分隊採用地震法相配合,1980年6月提交了《江蘇省豐沛煤田丁樓勘探區普查找煤地質報告》,獲得儲量1.69億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1.53億噸),遠景儲量2037萬噸。煤田物探隊地震一分隊,1982年11月,編寫了《江蘇省徐州豐沛煤田地震普查勘探報告》,對1974年5月—1981年1月豐沛煤田地震勘探成果做出了較全面的總結。

自1958年發現煤田至1980年6月,豐沛煤田的普查勘探已基本完成,煤礦的分布已經查明,區內主要煤礦大多數經過精查,投入的鑽探工作總量約87萬米。截至1991年底累計探明儲量29億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28億噸。已建成投產井田7個,設計年產量共621萬噸,已經成為上海市和江蘇省重要的煤炭基地。尚未開發利用的煤礦,多屬規模小或煤層埋藏深,勘探程度較低的井田。部分井田深部尚有增加儲量的希望。

在豐沛煤田的勘探過程中,為了加快勘探的速度,1960年4月,江蘇省煤炭工業局,在一六九隊沛縣工區召開誓師大會,動員向「高、精、尖」進軍,開展技術革新,技術革命,積極推廣「鑽探三器」(提升器、擺管器、擴管器),提高了鑽探效率。1974—1976年三河尖勘探會戰中,煤田二隊201鑽機、煤田四隊401鑽機分別被煤炭工業部命名為「特別能戰斗的鑽機組」。1976—1978年,龍固勘探會戰中煤田四隊單台鑽機實現了年鑽進10141米的好成績,首先成為萬米隊。403鑽機創月進尺2140.24米的新紀錄。在創辦大慶式企業的活動中也取得了成效,1978年煤田五隊被江蘇省政府命名為江蘇煤炭系統的第一個「大慶式企業」。工作中引進新技術和進行技術革新、改造,使技術裝備得到了更新。普遍推廣應用化學泥漿,金剛石鑽進和部分地採用了繩索取心,應用電子計算機處理物探成果,加快了勘探速度。現代沉積理論等煤炭基礎理論的應用,在煤田預測和普查找煤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實踐證明,在第四系廣泛覆蓋區,採用地質、鑽探與物探相結合的綜合勘探方法,尋找和勘探隱伏煤田是行之有效的,尤其是電測深法,為埋深在500米以內的煤層的鑽探普查,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地震法則為構造孔和儲量升級孔的布置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煤田勘探的初期為求高速度、急於求成,忽視質量,個別礦區多數鑽孔未取上岩心;過大放稀勘探網度(一般放寬一倍),降低對儲量級別的要求,高級儲量比例太低;片面追求儲量數字,盲目擴大儲量計算深度,鑽孔控制最大深度在負500米左右,而儲量普遍計算到負800米,甚至負1000米;初期放棄對太原組煤層的勘探,而這一部分儲量後來勘探證實可達總儲量的25%—33%。由於上述各種原因,使地質報告不能作為礦井設計的依據,1962年,地質報告復審時全部降級、降格,隨後投入大量的補充工程,部分進行重新勘探,先後經歷了20餘年的時間,既浪費了工程又延緩了建井時間。這是又一個「欲速則不達」的深刻教訓。

I. 江蘇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怎麼樣

江蘇省第六地質大隊成立於1975年10月,坐落於聞名遐邇的水晶之鄉——江蘇東海縣,為省屬事業單位,主要從事本省東北部地區的國家地質找礦任務。佔地面積109畝,在職職工200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0人,其中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達63人,擁有資產530萬元。下設連雲港地質工程勘察院、東海縣壯禾復合肥廠、省水晶管理收購站(晶鑫賓館)、天然珠寶首飾廠、機械修造廠等五個經濟實體,目前主要從事礦產地質勘查、水文與工程地質勘察、鑽探工程、地質測繪與工程測量、物化探、岩礦鑒定、鑽探機械加工與維修、太陽能熱水器生產、水晶珠寶工藝(禮)品加工、復混肥生產、賓館、服務等。

二十多年來,向國家提交各類地質成果44項,發現有價值礦產地20餘個,多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促進了本地區水晶、大理石、花崗岩、礦泉水、地熱資源等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參與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前期工作並順利完成了Ⅰ、Ⅱ號預先導孔的施工任務;積極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先後承擔了連雲港、上海、南京、徐州等地高層標志性建築的灌注樁施工,淮安鹽礦、金壇鹽礦的礦井施工,東海溫泉地熱井施工,參與了蘇北地區找水改水降氟工作,徐連、京滬、京福等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質勘察等;「六彩虹」水晶工藝禮品在同行業中獨領風騷,曾多次被選作國家級貴賓禮品,2000年因參與中國第六屆藝術節的獎杯及貴賓禮品的設計、製作而受到組委會和省政府辦公廳的表彰。「農霸」復混肥在本地區已成為知名品牌。

曾先後被省政府命名為「大慶式」企業,評為「建設蘇北有功單位」,多次受到省、部及市、局級的表彰。

J. 江蘇省煤炭地質研製中心屬於什麼單位

事業編制單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