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大學出野外
A. 在中國地質大學讀完研究生然後去工作、到底做些什麼是不是拿著儀器在野外探測啥東西經常野外扎營嗎...
我還真是不了解啊 你問問 上屆的 哥哥姐姐們吧!!! 他們總會知道的吧
B. 地質大學出過什麼傑出人士或名人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C. 本科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資源勘查工程(固體礦產)。由於身體原因,心臟不好,不適合出野外,不適合
如果還是搞地質的話,地球探測,偏遙感或者軟體開發的可能OK,你們學校不是有搞數字地球的嘛,也行的,我也是學這個專業的,不過學校就沒你好了,今年考,都不敢考地大~~
D. 中國好點的地質大學
最牛的是中國地質大學,在北京與武漢都有獨立的學校,不過分很高,一般高內出一本30多, 貴州大學、長安大容學 、合肥工業大學 、 東華理工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長江大學 中南大學 、 中南石油大學 、西南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西北大學 、 西安石油大學、 蘭州大學 、 新疆大學 、太原理工都有相關專業。不過按照你的說法報考新疆大學的把握稍大些,新疆大學在一本經常招不滿,會降到二本分數線上招人,你得關注相關徵集志願的信息。地質類專業不是很熱門,比較艱苦長期得出野外,在野外工作,但工資還是很可觀的。
E.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專業經常出差,20年之後會非常少嗎
地質專業經常出差這個現象在20年之後不可能會非常少。如果不希望出野外,你就不要版去學地權質專業。不到現場,無法干好地質專業。
如果是做數據分析的工作,也可能會在室內分析現場拿回來的地質樣品的時間比較多,直接帶勘探現場的機會就比較少。但做這個工作的機會的人極少,工作能力、業務水平要求很高。如中海油研究院的項目組就是做這樣的工作。
F. 中國地質大學的問題
首先我們學校環境在武漢2環以內,有點偏郊區,位置我覺得很好,可能小了點,再次內你在地大待了幾年後就很少容人再抱怨了,不知道你從哪裡了解的,地質學 地礦學 還有勘探類的專業,這都是地大比較強的方向,翻山越嶺?呵呵,現在很多人對這個誤解了。順便回答你最後的問題,室內室外其實在一個專業都存在的,意思就是你可以選擇,就比如我的專業石油工程,就有油藏和鑽井兩個方向,前者偏室內研究,後者偏室外工作,所以專業內還可以選擇。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最佳!! 來自地大:資源:石油工程。
G. 中國地質大學畢業後是否都要爬高山過大嶺
如果不喜歡爬高山過大嶺,你去讀中國地質大學干什麼。看現場就得爬高山過大嶺。
H.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同學請教下 , 地質大學到底是做什麼的,是經常去外面堪探什麼的,很苦很累嗎
呵呵,肯定不是像你想的那樣,也有室內工作的啊很多,具體去看看裡面的學院和專業設置吧,各不一樣的、、、、、、、
I. 中國地質大學,地大(武漢)的戶外拓展多少錢啊大概有五六十個人
這種學生性質的80元頂天了~~~超過這個價格,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