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煤炭地質局歷史變革
1. 山西煤炭地質局局長是誰
8月25日下午,山西省煤炭地質局召開全局幹部大會。省委組織部副部回長張葆、組織部企答事業幹部處處長張培良、省煤炭地質局新任局長王學軍、新任黨委書記潘增武出席了會議,張葆副部長作了重要講話。會議由省煤炭地質局黨委書記白秀平主持。
會議宣布了省委省政府關於省煤炭地質局主要領導幹部的任免事項,決定王學軍同志任省煤炭地質局局長,潘增武同志任省煤炭地質局黨委書記。
2. 山西省有什麼歷史發展故事嗎
道教在山西發展形成,大約在東漢時期,道教在山西省基本已經形成。
3. 太原晚報2008年10月13日電,改革開放30年來,山西省煤炭生產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其統計數據如下,據此完成
小題抄1:D 小題2:A 小題3:A 4. 山西省的名稱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山西省的名稱變遷: 5. 太原鐵路局的歷史沿革 1949年6月7日,軍委鐵道部太原鐵路管理局成立,並發布局令:「奉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卯世電令:『太原解放,石家莊鐵路管理局應與同蒲鐵路管理局合並組成太原鐵路管理局,駐地為太原。『 1950年7月24日,太原鐵路管理局依據鐵道部於同年5月20日頒布的《鐵路管理局及分局試行組織條例(草案)》指規定,發布「命令成立太原、石家莊、臨汾三個管理分局及其轄區」。 同年8月16日,正式成立太原分局,直轄石太線南峪至娘子關間69公里以西,同蒲北線(忻窯支線、白家莊支線在內)。 1951年8月9日,鐵道部發出《為天津、太原兩局合並為天津鐵路管理局命令》:「茲經呈奉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批准,本部為了適應鐵路業務發展需要,決定自本年八月份起,將天津鐵路管理局與太原鐵路管理局合並為天津鐵路管理局,限於九月份合並完竣。」管理局駐天津,下設天津、北京、張家口、石家莊、太原、臨汾等6個分局。 同年10月,臨汾分局並入太原分局。此時,太原分局管轄界限為:石太線南峪至娘子關間69公里處,南同蒲到風陵渡863公里處.北同蒲寧武至陽方口163公里處。 同年11月,石太線石家莊至大郭村間8公里處以西劃歸太原分局。 同年12月11日,石太線獲鹿至大郭村間15公里處以東劃歸石家莊分局。 同年12月21日,石太線陽泉至白羊墅間109公里處 以東全部劃歸石家莊分局管轄。 1952年9月4日,鐵道部頒發《關於調整鐵路組織機構的決定》,天津鐵路管理局被改組為天津、北京、太原三個鐵路管理局。 1953年1月1日,太原鐵路管理局第二次成立,下設太原、大同、臨汾3個運輸分局。 1955年10月29日,太原鐵路運輸分局執行鐵道部決定,改名為太原鐵路分局,其管界和性質不變。 1958年1月1日,太原局撤銷所轄的太原、大同、臨汾三個鐵路分局,同時撤銷分局政治處和分區工會。 1958 年10月1日,太原車務段撤銷,太原、陽泉辦事處成立。陽泉辦事處後於1962年6月撤銷並入太原辦事處。 1959年1月,鐵道部決定將太原鐵路局所轄石太線娘子關(不含)以東劃歸石家莊辦事處管轄,石家莊、太原以南峪至娘子關間68公里處劃界。太原辦事處管轄北同蒲線至段家嶺(含),石太線至北營(含)及管內支線。 1961年10月,鐵道部再度改變辦事處性質為「不作為一級機構,不指揮行車,內部不設科室,有關人、財、生產指揮、調度工作均集中於鐵路局」,只設專職人員(定員9人)。太原局建立太原、太原北、大同、原平、陽泉、介休、臨汾等7個車務段,領導三等及以下車站。 1963年2月7日鐵道部作出《關於調整鐵路運輸管理組織的決定》,撤銷太原等5個鐵路局。同時決定「在一些管轄里程較長、業務量較大的鐵路局,撤銷辦事處,設置鐵路分局」。 1963年4月1日起太原辦事處正式撤銷。同時,在山西境內設置北京鐵路局太原(含臨汾)、大同2個鐵路分局,太原、大同鐵路分局管轄區段按原辦事處管界劃分。太原分局包括原來太原、臨汾辦事處管轄范圍,即北同蒲朔縣(含)以南,石太線娘子關(含)以西和南同蒲全線。 1963年7月1日,又將石太線娘子關至賽魚段劃歸石家莊分局管轄(太原與石家莊分局以坡頭——賽魚間116公里處劃界)。 1967年11月25 日,山西省革命委員會派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進駐太原鐵路分局,實行「三支兩軍」,成立軍事管制委員會。 1968年9月12日,經山西省革命委員會批准,北京鐵路局太原鐵路分局革命委員會成立。 1969年11月5日,太原鐵路分局革命委員會、軍事管制委員會發出《關於改革機構體制、 撤消分局下屬40個單位革命委員會和新建、保留18個革命委員會的通知》。同年11月1日起, 實行地區(站區)一元化領導,即成立地區革命委員會,把一個地區內的車務、機務、車輛、工務、 電務、衛生、教育、生活供應等單位並在一起,成立一個「小而全」但又不能獨立生產的聯合體。 1970年12月3日,交通部發出《關於成立太原鐵路局的通知》:「現決定自一九七一年一月 一日起正式成立太原鐵路局,下設太原、大同、臨汾三個鐵路分局。」太原分局脫離北京局,隸屬太原局領導。 1973年1月1日,京原線正式通車交付運營,靈丘內燃機務段成立。太原分局與北京分局在靈丘至大澗間234公里處劃界。同時,大同分局與太原分局劃界由原平改在北同蒲線寧武至鳳凰村間168公里處。 1974年10月23日,駐太原鐵路局「支左」軍代表正式撤出,10月底駐分局軍代表也全部撤出,結束了從1967年以來對太原鐵路的軍事管制。 1975年3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加強鐵路工作的決定》,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健全必要的規章制度,整頓鐵路秩序,同各種破壞行為作斗爭,確保運輸安全正點,實行全國鐵路以鐵道部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同年4月1日,為了使局界劃分同運輸區域相適應,鐵道部決定將石太線117公里以東劃歸石家莊分局管轄。 1978年4月18日,鐵道部發布《關於整頓機構編制意見(草案)的通知》,規定全路各企事業單位不再設立革命委員會,而分別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局長(院長、廠長、校長)分工負責制,取消了從分局到基層單位的革命委員會。 1979年4月1日太焦線通車運營,太原分局與新鄉分局在襄垣至五陽間207.5公里處劃界。 1982年12月8日,根據鐵道部、鐵道部政治部聯合發出的《關於撤銷太原鐵路局的決定>: 「決定自1983年1月1日起撤銷太原鐵路局,由北京鐵路局管理。」北京鐵路局增設太原、大同 (自1981年3月1日起)、臨汾3個鐵路分局。 1988年12月28日,大秦鐵路一期工程(大同至河北省三河縣大石庄)開通運煤。 1992年12月21日,大同—秦皇島鐵路二期工程及全線開通。 1995年,根據路局《關於調整分局大型站段管理機構和公布副處級建制單位》的文件精神,對基層單位行政機構定員表及職責范圍重新進行了修訂和公布,調整理順了多種經營職能機構及下屬公司。 2005年3月18日,撤銷太原、大同、臨汾鐵路分局,組建太原鐵路局。 2010年,大秦鐵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購資產規模328億元的太原鐵路局運輸主業資產及相關股權,其中利用公開增發18.9億股A股股票,募集資金165億元,創下了資本市場非金融股發行量最大的紀錄。 6. 山西的歷史沿革 「女媧補天」的傳說發生在山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在舊石器時代山西已有了人類繁衍生息。 7. 山西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報告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要求,我省認真組織人員對當前地質勘查行業進行了全面的摸底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地質勘查年末職工總數56318人,較2005年增加了2807人。從事地質勘查人數14071人,比2005年增加了633人。具有勘查資質單位81個,其中高級技術員1371人,比2005年增加了213人,中級技術員2671人,比2005年增加了232人,離退休人員18384人,比2005年增加了43人。離退休經費26055萬元,比2005年增加了5078萬元。 二、屬地化地勘單位情況 我省屬地化國有勘查單位有2個。 (一)山西省煤炭地質局 山西省煤炭地質局,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至,本系統勘查單位為13個,有8個單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佔全局單位的88.89%;國家規定的13類資質中,全局共佔8個,占資質類別的61.54%;各類各級資質共38項,甲級有15項,占總數的39.47%;乙級有13項,占總數的34.21%;丙級有10項,占總數的26.32%。資質類別、專業分布情況為: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等8個類別。 年末職工人數4011人,與2005年對比沒有變化。其中年末地質勘查從業人員2439人,包括技術人員1328人(地學專業547人,高級技術人員254人,中級技術人員620人),比上年增長4.48%。本期平均人數3845人,勞動者報酬合計9353.68萬元,勞動者報酬比上年增長9.67%。另外,離退休人員年末人數為2054人,離退休費用合計4444.83萬元,費用比上年增長16.03%。 全局2006年總資產52757.79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13450.28萬元,專用儀器設備7307.69萬元,總資產比2005年增加11709.86萬元,增長28.53%,生產性設備增加4071.81萬元,增長43.42%,專用儀器設備增加1463.64萬元,增長25.04%。 2006年總負債26465.90萬元,比2005年增加7299.08萬元,增長38.08%。 2006年總收入43770.51萬元,比2005年增加9340.19萬元,增長27.13%。 2006年總支出35860.34萬元,比2005年增加4596.55萬元,增長14.7%。 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情況:省內主要有礦業權價款項目和少量的國家財政及補償費項目,其中省礦業權價款項目8000餘萬元,國家財政及補償費項目500餘萬元。 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情況:主要從事省內社會地質工程項目,資源勘查多為煤礦的接續和補充勘探等。實物工作量大致為鑽探進尺10萬余米,合同價款9000萬元。 各種礦產開發(省內、外、境外)投資與收入:基本沒有開展此項工作。 工程勘察施工(省內、外、境外)市場承攬項目情況:局基礎工程公司擁有建築業地基與基礎專業承包一級資質,還有乙級工程勘察資質及鑿井資質。近兩年沒有承攬到大項目。 其他產業基本情況:主要為建築製造業(佔全局對外總收入近1/4)和安置型酒店餐飲(三產)服務業(佔全局對外總收入近8%)。 1.建築製造業主要代表企業有 (1)金浦混凝土有限公司。1998年由經局148勘查院投資興建,注冊資金2000多萬元,2006年產值6000萬元。 (2)匯鏹磁性材料製作有限公司。1994年由229隊與中信公司共同投資興建,注冊資金750萬元,2006年產值為2000萬元。 2.酒店餐飲(三產)服務業 金泉大酒店,2006年為500萬元。下屬單位還有115院地質招待所,144院地質賓館,148院西苑賓館,水勘院水仙賓館等。酒店服務業除水勘院水仙賓館外,其他均無盈利。 (二)山西地質勘查局 截至2006年12月30日,全局共有地質勘查單位20個,有16個單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各類專業82個,其中:甲級資質30個,乙級資質30個,丙級資質20個。甲級資質中區域地質調查資質1個,水工環資質4個,礦產資源勘查資質13個,物化遙資質3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個;乙級資質中區域地質調查資質5個,水工環資質5個,礦產資源勘查資質8個,物化遙資質5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8個,選冶加工試驗1個;丙級資質中水工環資質3個,礦產資源勘查資質4個,物化遙資質8個,勘查工程施工資質4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個。 從業人員6442人(正式職工),其中:高級職稱454人,中級職稱906人,初級職稱881人,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17780元。共有離退休人員5948人,離退休人員經費12144萬元。 與2005年度相比,地質勘查單位數量未變,從業人員減少139人,減少2.1%。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增加2850元(含調資因素),增加19.1%。全局離退休人員總數減少95人,經費增加577萬元(含增資因素)。 2006年總資產81751萬元,比2005年的66582萬元,增加22.78%。生產性資產原值9043萬元,比2005年的9615萬元,減少5.95%,其中:地質勘查專用儀器原值4191萬元,比2005年的4362萬元,減少3.92%,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3061萬元,比2005年的3151萬元,減少2.86%。 2006年總負債41634萬元,比2005年的28183萬元,增加47.73%。2006年所有者權益合計39915萬元,比2005年的38399萬元,減少3.95%。 2006年總收入53444萬元,比2005年的37574萬元,增加42.24%。2006年總支出52763萬元,比2005年的36965萬元,增加42.73%。 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2005年承擔的本省公益性地質項目7個、外省2個,總經費1345萬元,其中國家財政資金765萬元,省財政資金580萬元。2006年全局共承擔本省公益性地質項目12項,外省公益性地質項目2項,總經費2455萬元,其中取得國家財政資金1575萬元,省級財政880萬元,國家財政占總經費的64%。 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2005年和2006年在省內外及境外幾乎無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 礦產開發情況:2006年在省內礦業開發投資8309萬元,在省外及境外無礦業開發投資。 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2005年和2006年在省內外及境外幾乎無大的工程勘查項目。 三、中央直屬地勘單位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三局:全局現有職工4273人,其中離退休職工2253人,在職職工2020人。在職職工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1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318人,具有初級職稱及技術員552人。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有8個,分別為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第三地質勘查院、山西冶金岩土工程勘察總公司、311隊、312隊、314 隊、315隊、316 隊、物探隊。其中:甲級勘查資質5個,乙級勘查資質1個,丙級勘查資質12個。 四、地質勘查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隨著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逐步向攻堅破難階段推進,一些由於歷史原因發展形成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已經顯現出來,成為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的瓶頸。尤其中央直屬地質勘查單位,地方出台的補貼政策得不到執行,地方政府又只出政策而不給資金,從而使得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同屬地化地質勘查單位的差距逐漸拉大,每月人均相差800多元,特別是離退休職工對此反映十分強烈,屬地化國有地勘單位存在的問題也很多,嚴重影響到職工隊伍的穩定,歸納以下幾條: (1)在1998年換發勘查許可證中放棄的國家出資勘查的、至今尚未設立探礦權、采礦權的區塊,地質勘查單位已提交了相應的地質報告,但由於當時經濟困難,未能交費,造成礦權滅失。 (2)地質勘查單位基本建設的投資,資金嚴重不足。 (3)資本不多,可經營資產少。技術裝備相對落後,科技含量較低。(4)多種經營產業規模不大,經濟運行質量低,抗風險能力及獨立生存能力差。 (5)隊伍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緊缺的現狀沒有大的改變。 (6)有的地質隊地處偏遠農村,交通不便,下崗職工安置和職工子女上學、就業、就醫困難,廣大職工迫切希望能就近搬遷到城市。 (7)基礎建設欠賬較多,住房緊張,辦公和生活條件普遍不好。 (8)目前山西省政府尚未出台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政策,除原勞動合同制職工按照地方有關規定納入養老保險外,其他人員尚未納入。 這些問題已經給地質勘查隊伍謀生存、闖市場、求發展帶來了內在的困難,嚴重製約了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與發展。 五、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經過近年來的改革發展與探索,取得如下工作經驗: (1)地質勘查業及地質延伸業,是立身之本,做精做強勘查業是經濟社會對地質勘查單位的發展要求。 (2)多經產業是地質勘查單位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途徑,要面向社會,服務大眾,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做好人員的分流和安置工作,為深化改革提供保證。 (3)要想大發展就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積極融入地方經濟建設,把為政府提供各項服務放在重要議事日程。 (4)不斷優化內外部發展環境,積極爭取有利政策,為改革發展提供動力。 (5)在投資體制改革方面,局結構調整資金本著「扶優助強」的原則,重點向優勢企業傾斜,取得了較好效果。 (6)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有的地勘單位對下屬法人企業職工持股進行了回購,積極探索了股權多元化的途徑,使股權結構和股本設置更加合理。 (7)在體制上,對地勘單位的二級實體逐步進行股份制改造,提高二級實體的市場競爭能力。 (8)在機制上,建立對地質找礦有功或創收突出的人員的獎勵制度,充分發揮他們在找礦和市場承攬項目的積極性。 (9)產業結構調整中,一方面要加大市場項目承攬力度,另一方面產業要重點向礦業開發轉移,要集中資金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10)加大地質科技投入,引進或購買先進裝備,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和為國家找大礦的能力。 六、「十一五」地質勘查改革發展的思路設想 在「十一五」期間將按照「做精做強地質勘查業,大力拓展勘查延伸業,穩步推進建築製造業,積極培育旅遊服務業」的工作方針,以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為統領,認真落實省第九次黨代會的部署,在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在做精做強主業,發揮主力軍作用上下功夫;在提升裝備水平,推進科技創新上下功夫;在深化經濟結構調整、培養優勢企業上下功夫;在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上下功夫,實現礦權設置、對外創收、裝備升級、地質科研四個突破,努力開創山西省地質勘查事業新局面。其中改革的主要任務是調整機構、職能,深化人事、勞動、分配製度改革,投資體制改革,產權制度改革,達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地質行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總收入和職工年收入在全國同行業中居中上游水平。 七、地質勘查行業的對策及建議 目前經濟收入仍主要依賴於國家和省財政地質勘查項目,項目多時日子就好過,還沒有一個穩定的產業,正在改革發展中摸索。從全國其他省份的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經驗來看,一是地質勘查單位必須要有穩定的產業,不但要進行地質勘查還要開礦,要從專一的地質勘查走向礦業勘查與開發。二是落實貫徹好《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關鍵是要給予地質勘查部門,特別是國有地勘單位待遇傾斜和投入傾斜。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找礦大會戰是這樣,今後仍然是這樣。特提出下列建議。 (1)地勘單位改革發展關鍵是體制機制問題,建議國家制訂政策,促進地質勘查單位深化改革,盡早走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2)督促落實屬地化地質勘查隊伍的有關優惠政策,真正解決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實際問題,為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發展創造條件。 (3)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決定》精神,盡快出台國家裝備上要對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投入的具體意見,制定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立項的優惠政策和進行礦產資源開發的扶持政策,發揮各地質勘查局的技術管理上的作用。 (4)進一步確定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的投入方向,大力培育地質市場,保證地質市場對地質勘查工作有較高的需求。 (5)引導國有地勘單位積極「走出去」,使國有地勘單位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為國家解決礦產資源缺乏的問題,同時拓寬地勘單位服務區域。 總之,我省地質勘查行業,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管理創新為動力,不斷完善「突出發展地礦業,規模發展延伸業,努力提升製造業」的發展思路,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態勢。地礦業緊緊抓住《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帶來的新機遇,按照「高起點,大手筆,裂變式」的發展要求,認真落實「勘查開發一體化」的經營方針和「立足山西、西進北上、走出國門」的發展戰略,以打造地勘單位「國家隊」為目標。結合實際,確立了「以地質礦產勘查為基礎,以礦業開發和礦權運作為主體,以社會地質工作為補充,以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為延伸,全力打造地礦主業,推動地礦經濟裂變式增長」的發展定位。確立了「集團化發展、規模化經營」的發展方針,不斷優化內部結構,更加註重提高經濟發展總量和經濟運行質量,體系建設、市場開發、經營管理,要不斷取得新成效,提高市場佔有份額。 (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8. 山西省煤炭地質局資源信息中心怎麼樣
簡介:山西省抄煤炭地質局資源信息中心是山西省煤炭地質局直屬的正處級建制事業單位。我中心的職能職責是依據《國家檔案法》和《山西省檔案管理條例》的規定精神,管理山西省煤炭地質局機關除人事檔案外的各種檔案,並負責局系統的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對局機關各部門、局其它直屬中心和局屬單位的檔案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 資源信息中心作為山西省煤炭地質局的檔案管理機構,主要是為局領導宏觀決策服務,為機關的各項管理工作和全局的地質工作提供服務,同時也向社會有關方面提供服務。 9. 山西省國新能源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歷史沿革 1981年,成立山西省腐植酸辦公室。 10. 山西省煤炭地質局怎麼樣 簡介:山西省煤炭地質局是山西省政府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成立於1954年。主要從事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煤炭地質勘查工作及其延伸產業勘查、規劃、科研、施工,為區域和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