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王安建地質大學

王安建地質大學

發布時間: 2021-02-16 19:54:18

❶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工程和土木工程哪個好

地大地質類專業是王牌專業,當然是最好的;土木工程當然也不錯,看你的喜好了

中國地質大學都有哪些院士,包括已故的

地大有一條院士街,兩邊都是院士的簡介等等,在武漢地大最高的行政樓的廣場的連接處,是拾級而上的街道。你可以哪天去游歷一下,數一下,反正很多院士。

❸ 地質大學出過什麼傑出人士或名人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的組織機構

管建和:計抄算機科學與技術教研室負責人。
徐炳吉:電氣工程與自動化教研室負責人。
劉湘南:地理信息系統教研室負責人。
傅平:電子信息工程教研室負責人。
姚國清:軟體工程教研室負責人。
鞠黨臣:計算機公共實驗室負責人。
杜剛:信息創新實驗室負責人。
刁明光:軟體工程實驗室負責人。
王振華:計算機體系結構與電工電子實驗室負責人。
楊曉紅:院辦主任。
宋清華:研究生和科研秘書。
傅博志:本科生教學秘書。

❺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的師資力量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學抄術梯隊合理,李江風、王占歧在國內土地資源領域享有盛譽,黃德林、楊力行在公共管理領域造詣高深,曾克峰等在區域規劃、地理信息領域頗負盛名。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7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8人, 行政管理人員10人,實驗室管理人員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有43人(占教師比例為64%),在讀博士學位14人(占教師比例為22%),90%的35歲以下青年教師擁有博士學位,35%的教師有出國學習經歷。
學院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戰略,聘請了多名學術水平高的校內外兼職導師,每年引進2—3位優秀博士。學院要求教師具有國內訪學、國外留學、實務部門掛職三種經歷,建立公正有效的獎懲制度,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培養機制,培育一批具有國際交流能力且在國內外相關領域具有一定學術影響和地位的專家學者,努力構建一支學緣、學歷、年齡、職稱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❻ 地質科學院歷任院長

中國地來質科學院是中華人民自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領導的中國地質科學技術綜合研究與支撐機構。其前身是中國地質科學院1956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的幾個研究所。1959年成立,稱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1975年改稱現名
第一任院長是著名古生物學家許傑,
第2任院長鄒家尤,
第3任院長地質學家李廷棟院士
第4任院長礦床學家陳毓川院士、
第5任院長趙遜、
第6任院長張彥英、
第7任院長孟憲來
我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曾任名譽院長。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王小烈、副院長朱立新、董樹文、王瑞江。

❼ 年度重要科技獎

2009年我院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礦產資源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與成礦作用」與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榮獲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地質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大陸科學鑽探地球物理調查與信息技術應用」等6項成果榮獲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獎技術二等獎。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與成礦作用

2009年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包括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獲獎人員為侯增謙、王二七、莫宣學、潘桂棠、丁林、王安建、張中傑、李光明、羅照華、唐菊興、秦克章、徐義剛、曲曉明、王宗起、楊竹森。該項成果是國家基礎研究規劃973項目、中科院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及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大調查項目的最終集成研究成果。

課題組成員正在西藏廳宮礦區開展礦區地質填圖

侯增謙研究員(右一)在青海沱沱河鉛鋅礦區開展野外地質調查

項目研究的重點礦床——驅龍銅礦(中國最大的斑岩銅礦床)

課題組成員在西藏驅龍銅礦區做岩芯編錄

主要創新點為:①發現青藏高原的陸—陸碰撞過程具有主碰撞聚合(65~41Ma)、晚碰撞轉換(40~26Ma)和後碰撞伸展 <25Ma)三段性演化規律。首次證實三段式碰撞過程應力場均發生張/壓交替的旋迴式演變,研究建立了大陸碰撞造山的動力學模型,對認識超大陸形成與演化有重大科學意義;提出大規模岩漿底侵作用是高原地殼垂向增生和地殼加厚的主導機制之一。②發現高原東緣主要發生旋轉構造而非大規模地塊逃逸,並提出高原東緣旋轉構造形變機制;發現印度板塊發生斷離以及岩石圈擠出與軟流圈上涌的岩石學證據;提出主碰撞帶存在新生地殼與再循環地殼兩類地殼;提出主碰撞帶活動裂谷系和藏南拆離系的發育時限及形成機制,對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研究作出貢獻。③首次提出並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以陸陸匯聚、構造轉換、地殼伸展成礦系統為核心的大陸碰撞成礦理論,系統闡明了大陸碰撞帶成礦系統及大型礦床形成的動力背景、深部過程、發育機制和成礦機理,對區域成礦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④首次釐定出大陸碰撞帶5個大陸成礦系統和10餘種標志性的礦床類型,建立了以大陸型斑岩銅礦新理論為代表的5種典型礦床成礦新模型,揭示了大陸碰撞過程中成礦物質運移、積聚與沉澱機制,豐富和發展了礦床學理論。⑤初步查明了西藏高原區域成礦規律,系統建立了主要礦床類型的評價指標體系,集成了一套完整的GIS資源評價系統,首次定量評估了主碰撞帶Cu、Pb、Zn、Ag等資源潛力,提交了一批戰略新區和找礦靶區,並取得找礦突破,為區域勘查評價提供了理論指導和部署依據。

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成果

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成果,榮獲2009年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獲獎單位包括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河北省地質調查院、北京市地質調查研究院等,主要完成人員包括張兆吉、費宇紅、趙宗壯、謝振華、王亞斌、苗晉祥、楊麗芝、張鳳娥、楊齊青、崔亞莉、靳孟貴、許廣明、雒國忠、劉立軍、王強等。

該成果依靠原始水文地質方法,應用同位素水文學、計算機模擬和GIS技術,釐定了華北平原第四系地層系統,建立了水循環模式,進行了地下水資源及功能評價,預測了未來水資源形勢。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圖集》、《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建立了華北平原地下水資源資料庫系統。

專家評價認為,該成果屬地下水調查評價領域的重大成果,是華北平原50年來水文地質工作經驗的總結,為國家全面掌握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模式提供科學依據,是一份具有歷史意義的、承前啟後的優秀成果。

華北平原深層地下水漏斗分布圖

採集地下水同位素樣品

與國外專家進行地下水循環研究交流

野外鑽探

大陸科學鑽探地球物理調查與信息技術應用

2009年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有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長安大學,獲獎人員為楊文采、蘇德辰、程振炎、於常青、孫愛萍、朱光明、何麗娟、劉因、錢輝、李惠民。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地球物理子工程」和「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管理信息和網路系統子工程」是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兩個重要子工程。

主要創新成果包括:①自1997年以來,首次開展了大陸科學鑽探選址綜合地球物理調查及孔區三維地震調查和數據精細處理、先導孔及主孔VSP調查、數字三分量地震剖面調查,優選出了最能實現大陸科學鑽探科學目標的孔址。②選址地球物理調查取得了大量殼幔動力學作用的地球物理證據,如陸殼深俯沖、岩漿底侵、地幔減薄等。尤其是用24s的深反射地震記錄發現了大別蘇魯地區地幔內存在5組罕見的水平反射體。③地球物理子工程成功地進行了多項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技術的創新取得了結晶岩區開展三維和三分量反射地震和垂直地震剖面調查的豐碩成果。④利用大陸科學鑽探取得的岩心岩性、構造編錄和測井資料,建立了准確的波速模型,使合成的地震道與三維地震剖面之間達到完美擬合,准確地標定了主孔兩側三維地震發現的三大類反射體,建立了解釋我國地殼地震反射的第一組標尺。⑤採用以深反射地質為先導,配合各種地球物理調查,在查清地殼上地幔組構的基礎上,提出優選孔址,並為後續鑽探證實。⑥建立了北京—東海之間地學部、工程部和東海鑽探現場3個區域網,並採用VOIP技術在兩地三點間建立了專線電話。數據始終能保持正常傳輸。⑦建立了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中英文網站以及相關的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的網站。利用先進的網路技術、岩心掃描技術、資料庫技術和互聯網站並通過網路發布到互聯網上。將所有岩心掃描圖像實時發布到了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網站並實現了分級共享,為國內外用戶和公眾提供了很好的共享服務,使世界各地通過互聯網可以了解科鑽一井每天的進尺、編錄信息及井場新聞等信息。

三維地震、測井和岩心岩性構造比較

(a)地震波速分層及層速度,單位km/s;(b)反射體編號;(c)岩心岩性柱:綠色榴輝岩,紫色橄欖岩,粉色副片麻岩,紅色正片麻岩;(d)中子密度測井曲線;(e)深度大致標尺,單位十米;(f)聲速測井曲線;(g)岩心構造圖;(h)三維地震連絡線剖面段和聲阻抗曲線

大陸科學鑽探主孔預測剖面(a)及鑽探完工後推測剖面(b)

西藏當雄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員包括吳珍漢、孟憲剛、胡道功、江萬、葉培盛、朱大崗、劉琦勝、楊欣德、邵兆剛、吳中海、趙希濤、王建平、馮向陽、紀占勝、柯東昂。

重要成果包括:①實測當雄幅1:25萬地質圖,測編當雄幅1:25萬構造綱要圖、第四紀地質圖、礦產分布圖、活動斷層分布圖,提交了優秀的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和專題研究報告,大幅度提高了區域地質調查研究程度。②將旁多群解體為諾錯組(C1-2n)、來姑組(C2P1l)和烏魯龍組(P1w),在來姑組發現晚石炭世撒克馬爾期腕足類化石群,新發現半球旁多貝一個新種;在麥隆崗組新發現一批牙形石,劃分5個牙形石帶,定義高舟牙形石屬一個新種,顯著提高了我國晚三疊世諾利階牙形石生物地層研究程度。③發現早侏羅世寧中二雲母花崗岩帶、早白堊世歐郎序列侵入岩、古近紀旁多序列侵入岩、漸新世白榴石斑岩及始新世石泡流紋岩;在念青唐古拉山發現面積達1500km2中新世巨型花崗岩,對岩漿鋯石進行離子探針(SHRIMP)U-Pb同位素測年,精確測定岩漿侵位結晶時代為18.3~11.1Ma。④將念青唐古拉岩群解體為變質表殼岩和冷青拉片麻岩,在納木錯西岸發現早前寒武紀土那片麻岩和晚前寒武紀瑪爾窮片麻岩,發現晚古生代魯瑪拉岩組角閃岩相變質岩,對認識拉薩地塊結晶基底具有重要意義。⑤釐定納木錯與旁多2個逆沖推覆構造,測出納木錯逆沖推覆構造經歷191~144Ma、109Ma、60~30Ma三期構造變形,查明旁多逆沖推覆構造形成於古近紀中晚期,在當雄—羊八井地塹鑒別28條活動斷層與多期古地震事件。⑥新建晚第四紀湖相沉積地層單位——納木錯群及干瑪弄組(Qp3g)、扎弄淌組(QhΖ),發現高出納木錯湖面130~140m高位湖相沉積,證明藏北高原晚更新世發育面積超過10萬km2古大湖,重新劃分了第四紀冰期,揭示了晚第四紀古氣候環境變遷過程。⑦綜合劃分內生金屬成礦區帶,新發現10處礦點,系統調查編錄了地質遺跡與地質旅遊資源。⑧發表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3篇、SCI檢索論文8篇,出版專著2部,培養5名博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後研究人員。項目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比較重要的學術影響。

念青唐古拉山脈晚更新世冰川U形谷

林周盆北三疊系灰岩自北向南逆沖於上白堊統紅層之上

當雄盆北歷史地震遺跡

翻越念青唐古拉山脈

中國地球化學元素豐度圖集編制與研究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員包括史長義、遲清華、鄢明才、胡樹起、張勤、劉崇民、顧鐵新、卜維、鄢衛東。

突出成果包括:①根據全國約750個有代表性花崗岩類岩體的768件組合樣品的實測分析數據,計算出了中國花崗岩類及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石英二長岩、石英二長閃長岩等花崗岩類岩石近七十種化學元素的豐度,天山—興安造山系、中朝准地台、昆侖—祁連—秦嶺造山系、滇藏造山系、揚子准地台、華南—右江造山帶、喜馬拉雅造山帶等中國七大構造單元花崗岩類及不同岩石類型花崗岩的近70種化學元素的豐度,太古代、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花崗岩類及不同時代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的近70種化學元素的豐度。首次編制了56種元素與氧化物的1:2500萬中國花崗岩類地球化學圖和61種元素氧化物的1:2000萬中國東部岩石地球化學圖,超額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各項任務。②系統地研究了我國花崗岩類及不同岩石類型花崗岩近七十種化學元素的豐度和地球化學特徵、中國各構造單元花崗岩帶的元素豐度與區域分布特徵、各地質時代花崗岩類的豐度與演化特徵。研究了中國東部岩石化學元素平均含量及其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中的分布特徵。③公開發表論文8篇,出版專著2部,並培養博士研究生1名。

青海野外采樣

項目成果之一

中國花崗岩類樣品分布圖

該項成果全部使用實測資料,是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成果,不僅可以為中國的基礎地質、礦產勘查、地球化學研究提供寶貴的基礎資料,而且對中國區域上地殼的化學組成及演化研究有重要價值,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

新疆北天山西段銅多金屬礦找礦方向和勘查模型研究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包括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703隊、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主要完成人有張作衡、王志良、左國朝、王龍生、劉敏、甘甫平、王見蓶、張長青。

新疆西天山最大的阿希金礦礦區照片

項目採用現代成礦學最新理論和採用最新的找礦技術方法,通過對新疆天山西段大地構造演化、岩漿活動與銅多金屬礦床成礦作用的關系、銅礦床成礦地質背景和時空分布特點進行研究,總結了區域成礦規律和找礦標志,並提出區域成礦模型及找礦勘查模型,並開展了找礦預測。主要成果包括:依據構造單元時空疊覆理念,在前人工作基礎上,結合精確定年,提出構造單元劃分新方案;理順了本區不同時期的地層系統,恢復了古構造沉積環境,劃分了在構造演化進程中的成礦階段及期次;通過大量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學分析、同位素測年以及區域遙感影像解譯,結合前人大量資料,重新釐定了西天山造山帶各階段演化史;分別建立了銅金多金屬礦床的礦床尺度典型礦床模型和區域成礦模型,在精確定年的基礎上釐定了喇嘛蘇、達巴特和菁布拉克等礦床形成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和形成環境;通過西天山與東天山和巴爾喀什成礦帶綜合對比,提出了西天山地區銅金多金屬礦床找礦方向;綜合研究區銅金礦區地物化和蝕變異常遙感等找礦標志,建立了銅金找礦模型並提出了一系列靶區。

新疆北天山西段主要金屬礦產分布圖

礦產資源與中國的工業化——資源安全與可持續發展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員包括王安建、王高尚、陳其慎、韓淑琴、周鳳英、韓梅、曹殿華、李瑞萍、耿諾、張建華。

本成果在揭示資源與經濟發展的諸多相關規律的基礎上,從礦產資源安全、資源產業、資源環境和資源經濟4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全球及我國資源供需趨勢和面臨的資源安全問題,提出了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對策。①通過揭示的工業化過程人均能源消費與人均GDP的近線性關系、人均礦產資源消費與人均GDP的「S」形關系等若乾重要規律,創建了綜合預測模型,系統預測了我國及全球未來20~30年資源供需形勢,深入分析了全球資源供需格局以及我國面臨的資源安全問題。②系統論述了我國礦產資源安全理論,首次建立了我國礦產資源安全評價模型和供應安全預警體系,定量評估了資源安全狀況。從國家發展模式的高度提出6項資源戰略安全和7項市場安全政策要點。③深刻分析了全球鐵礦石供需格局和中國工業化進程,前瞻性地指出2008年全球鐵礦石供需格局將發生轉折,有效地影響了鋼鐵產業政策和鐵礦石價格談判。以揭示的需求峰值(拐點)理論為基礎,結合我國原材料產業發展趨勢,明確指出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緊迫性。④把資源與環境密切結合,科學地分析了資源—經濟—環境污染之間的相關關系,預測了環境污染趨勢,指出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艱巨性。

項目組在寮國野外採集樣品

不同價格下我國鐵礦石供應格局

《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研究與制修訂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包括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武漢綜合岩礦測試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南京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成都綜合岩礦測試中心、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獲獎人員包括王蘇明、葉家瑜、王祖蔭、周金生、張 勤、羅惠芬、田來生、熊及滉、王亞平、夏寧。

本項成果是針對DZ0130-94《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實施中逐步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參考相關ISO國際標准和測試實際需求,按照GB/T1.1-2000《標准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 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的要求,完成修訂替代版本,新增加了「覆蓋區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1:250000)樣品」、「同位素地質樣品」和「土工試驗」3個分標准,已在地礦行業700餘個實驗室中得到廣泛應用。

本項成果具有明顯的創新特點。在國內首次以測試過程為基礎架構,控制對測試結果質量有影響的所有因素,規范和提升實驗室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研究建立了4個數學模型應用於DZ/T0130-2006《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其中岩石礦物重復測試相對偏差允許限數學模型解決了岩礦分析中高含量段誤差允許限偏松和低含量段誤差允許限偏嚴的問題;貴金屬和水分析重復測試相對偏差允許限數學模型解決了套用岩礦分析允許限合理性差的問題;岩石礦物分析准確度相對誤差允許限數學模型解決了套用岩石礦物精密度允許限的概念混淆問題。在地礦行業中首次將國際通用的測量不確定度評定方法用於岩礦分析中不同人、不同方法、不同儀器設備分析數據的質量評估,用於樣品加工的質量評估,並將標准物質的2倍不確定度作為水樣分析准確度允許限。項目成果體現了分析技術的進步,具有良好的系統性、可操作性、適用性和科學性。

岩石礦物重復測試相對偏差允許限數學模型驗證點點陣圖

圖中橫坐標是濃度對數坐標,縱坐標是允許限

岩石礦物重復測試相對偏差允許限數學模型比較圖

圖中橫坐標是濃度對數坐標,縱坐標是允許限,藍色線是3點擬合數學模型,綠色線是2點擬合數學模型,紅色線是新擬合數學模型

DZ/T0130-2006《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封面

宣傳貫徹與培訓

❽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211里算什麼水平值得報考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里算上游水平,值得報考,特別是地質專業全國第一。

中國地質大學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校的地質、工程等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於1960年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文革時期外遷。1975年整體遷至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在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進入教育部直屬高校序列。2006年,教育部、原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29人,湖北省「百人計劃」入選者11人(長期項目8人、青年項目3人)、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入選者80人(特聘教授20人、講座教授16人,楚天學子44人)。

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9人。

❾ 歷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都有誰

1952年7月14日,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地質部長李四光親任主任委員。

1952年回12月,教育部通知,政務答院通過,提請劉型為北京地質學院院長、尹贊勛為副院長。
1958年9月16日,中共北京市高校黨委會批准,高元貴任北京地質勘探學院黨委第一書記。
1974年7月27日,湖北省同意湖北地質學院在武漢市建校。
1974年12月28日,湖北省同意湖北地質學院改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80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組織部通知,王鴻禎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
1983年10月26日,地質礦產部黨組轉發中央宣傳部通知,宣布趙鵬大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
1986年12月30日,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電告地質礦產部部長朱訓,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成立中國地質大學。
1993年3月3 日,地質礦產部黨組任命趙鵬大為中國地質大學常務副校長,徐乃和為專職副校長。
1994年12月26日,地質礦產部黨組決定:趙鵬大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兼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
1996年7月5日,地質礦產部黨組決定,殷鴻福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趙鵬大任名譽校長。

❿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哪些不錯的教授

作為馬院同學,來回答一下我接觸過的地大優秀的文科教授。(地大各個門類的文科老師基本集中在馬院哦~)

嚴世雄老師,曾經教過我們倫理學,在社會科學領域的造詣令我映像深刻。

但是老師非常的和善,對同學總是很友好。

要是有什麼問題或者說疑惑,嚴老師總是鼓勵學生勇於和他交流。他還提倡學生要敢於質疑、勤於思辨,要在自我探索中進步。可以說,他手下的學生總是能從他那兒獲益良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