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113煤田地質局

113煤田地質局

發布時間: 2021-02-16 17:03:27

①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113地質隊怎麼樣啊工資待遇怎麼樣一般的一年大概拿多少錢請知道的告訴我。謝謝

不怎麼樣,天天剋扣工資,工資發放不明確。

② 陝西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情況

陝西是地質勘查隊伍大省。截止到2006年底,陝西屬地化地質勘查部門有省地礦局、西北有色地勘局、省煤田地質局、省核工業地質局等4個局級單位,下轄53個處級法人單位。中央直屬地質勘查單位有冶金西北局、建材陝西總隊、中化陝西地勘院、武警黃金第五支隊、西安地研所、核工業二○三所等6個單位。國有地質勘查單位仍為全省地質勘查主力。另外,具有地質勘查資質還有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煤礦、建設、水電、科教等行業單位及社會單位39個。全省地質勘查行業在職職工2.22萬人,較2005年2.26萬人有所減少。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12萬人,其中技術人員6362人(地學專業技術人員4803人,高級技術人員1415人,中級技術人員2332人),較2005年增長2.5%;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2071人,較2005年下降0.4%;礦業開發從業人員799人,較2005年增長2%;其他產業從業人員5457人,較2005年下降3%;職工年平均勞動報酬1.71萬元,較2005年增長0.18萬元;離退休人員1.75萬人,人均年經費1.67萬元,較2005年均有一定程度增長。以上可以看出,由於地質人才接續匱乏,行業在職人員持續減少。但受礦業市場持續升溫影響,地質勘查、礦業開發從業人員增加,主要源於地勘單位內部工勘及其他產業人員的迴流。

全省81個單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293項,其中最高為甲級資質的單位有47個,最高為乙級資質的單位有9個,最高為丙級資質的單位有25個。按資質級別分:甲級資質95個;乙級資質85個;丙級資質113個。按資質類別分:區域地質調查15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41個;固體礦產勘查65個;液體礦產勘查27個;氣體礦產勘查8個;地球物理勘查30個;地球化學勘查22個;遙感地質勘查7個;勘查工程施工50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26個;選冶加工試驗2個。與2005年71個地質勘查資質單位相比,2006年增加10個社會地質勘查單位,其中1個乙級勘查工程施工(鑽探)單位,4個為丙級固體礦產勘查單位,5個丙級勘查工程施工(鑽探)單位。

二、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人員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底,全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58個,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2個。全省職工及離退休人員3.85萬人,其中:在職職工2.12萬人,離退休人員1.73萬人。全省年末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04萬人,其中技術人員6014人(包括地質專業技術人員4547人,高級技術人員1289人,中級技術人員2137人),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1681人,礦業開發從業人員775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5440人。在職人員人均年收入1.72萬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收入1.68萬元。與2005年相比,在職職工減少674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增加150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減少170人,工勘人員有所減少,礦產開發人員有所增加,人均年收入增加0.23萬元。

(二)基本經濟情況

全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總資產35.95億元,其中生產性資產14.19億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3.20億元,凈值1.70億元,總負債17.33億元,所有者權益18.62億元。以上指標比2005年均有較大幅度增長,總資產增長25%,生產性資產增長12.6%,地質設備原值增長17.6%,凈值增長21.4%,總負債增長27.2%。全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總收入17.82億元,其中地勘業收入8.64億元,礦業權轉讓收入1.28億元,礦產開發收入2.98億元,工勘收入2.21億元,其他產業收入2.71億元。總支出15.59億元,其中地質找礦支出2.18億元。以上指標比2005年也有較大幅度增長,總收入增長44.29%,地勘業收入增長19.67%,礦業權轉讓收入從無增長到1.28億元,礦產開發收入增長159%,工勘收入增長2.31%,總支出增長29.92%,地質找礦支出增長45.33%,礦產開發支出增長112%。以上可以看出,受礦業市場升溫拉動,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地質勘查、礦產開發收支均有大幅增長,礦業權市場收益也大幅增加。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礦局承擔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費1559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費2430萬元。採用數字填圖新技術完成了略陽縣幅1:25萬區調修測,青藏高原1:100萬區域重力調查,西鄉縣1:5萬礦調等項目,在西鄉縣大河壩地區發現了鉛鋅、銅、鐵礦(點)多處,南鄭縣白玉地區發現銅礦化帶。關中盆地5000平方公里地下熱水資源調查評價。完成了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項目中「榆溪河流域水源地勘查」、「禿尾河流域水源地勘查」、「府谷縣牆頭—黃甫川水源地勘查」等共11個水源地地下水勘查工作。為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支撐。完成了「2006-2015年陝西省地質勘查規劃」、「陝西省地質勘查工作需求預測及重點選區研究」、「陝西省地質勘查多元化投資現狀趨勢及政策措施研究」等綜合研究工作。西北有色地勘局承擔國家公益性礦產地質調查項目12個,取得國家財政資金1252萬元,實際完成投入1509萬元。其中承擔國家地質大調查項目1個,完成預算資金122萬元;承擔中央財政補助項目2個,完成預算資金198萬元;承擔省級財政補助項目1個,完成預算資金75萬元;承擔國家資源補償費項目8個,完成預算資金1114萬元。省煤田地質局承擔中央礦產資源補償費140萬元小保當普查項目,中央財政補助地方費用100萬元彬長小庄煤層氣項目,地方財政268萬元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項目。省核工業地質局承擔國土資源部資源補償費礦產勘查項目、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陝西省財政補貼等鈾礦地質勘查項目共4項,完成了陝西省黃陵縣雙龍-南峪口地區鈾礦普查項目、陝西省關中地區一線兩帶氡子體測量、陝西省丹鳳三角區偉晶供給崗岩型鈾礦成礦規律研究、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冷湖地區鈾礦評價等項目,實施經費502萬元。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礦局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收入1612萬元。主要有靖邊縣紅墩界煤田勘查,圈定了5個煤層,分布穩定,為高-特高熱值的長焰煤或不粘煤。在鎮巴縣—下高川地區發現兩個錳礦化區,發現釩礦化帶5條,礦化帶長數十公里,厚數米。在鎮坪縣發現5條鉛鋅礦化帶,9條金銅礦化帶,均具有進一步工作價值。新疆西南天山國營馬廠地區新發現銅礦帶2條、圈定鐵錳礦帶2條、發現含金構造蝕變帶1條。已初步圈定銅礦(化)體4條,初步圈定鐵錳礦體3條,初步圈定金礦(化)體1條。新疆阿合齊地區的僧阿爾加爾新發現銅礦體一條,寬度4.6米,長大於100米,銅品位0.6%~1.5%。西北有色地勘局承擔商業性礦產地質勘查項目36個,完成投資8940萬元。其中局設地質項目25個,投入經費2336萬元(均在陝西南部實施);國內社會地質項目9個(分別在秦嶺、渭北、重慶實施),投入經費2921萬元;國內投資海外社會地質項目2個(分別在蒙古、幾內亞實施),經費投入3683萬元。省煤田地質局承擔地質勘查項目經費4623萬元,其中省投資公司217.76萬元,局投入資金511.76萬元,礦產勘查收入3893.51萬元。所開展的地質項目主要集中在省內,鑽探總進尺117864米。項目主要有:孟家灣西區普查、西灣露天(二期)勘探、隴縣煤炭資源綜合普查、千陽北部找煤、張家峁井田勘探、孟村井田勘探、大保當擴大勘探、文家坡井田勘探、亭南預留區勘探、青崗坪勘探等項目。省核工業地質局共開展煤、金、釩、鉬、錳、銅等各類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30多個,評價項目20多個,完成金額5800萬元。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礦局礦產開發收入788萬元。西北有色地勘局重點礦山有4座,主要礦產品有鉛、鋅和黃金,已形成日采—選礦石1200噸、年采—選礦石40萬噸的生產能力。全年開發涉及部分加工處理礦石41.93萬噸,生產黃金333公斤;鉛精粉(金屬量)4524.27噸;鋅精粉(金屬量)18139.3噸,實現工業總產值4.265億元。省核工業地質局共有陝西省鳳縣龐家河金礦、陝西省華縣桃園鉬礦、陝西省西鄉縣石膏礦、內蒙中旗祥瑞金礦,年總收入4000萬元。省煤田地質局尚未參與礦產開發的投資。

(六)工程勘察施工及其他產業情況

2006年省地礦局承擔了陝北石油勘查施工,完成石油鑽探工作量15萬米;承擔了西安地鐵二號線試驗段張家堡車站基坑圍護工程、寶雞法門寺合十舍利塔主體塔基礎工程;完成了府谷縣武家莊高莊子新農村大口徑輻射井施工等多項水資源勘查和施工項目,水文水井鑽探工作量約1.5萬米;完成了延安市寶塔區王良寺經濟適用窯小區場地滑坡治理等多項地質災害勘查、評價、治理項目。西北有色地勘局完成工作量鑽探30餘萬米,施工領域包括石油鑽井、岩芯鑽探、岩土工勘,實現產值1.75億元,實現收入1.57億元。省核工業地質局完成陝西省內的包西鐵路通道大保當至子長段定測項目、西安市「引湑濟黑」調水工程可行性研究項目、江蘇省的台商大樓(蘇州台商開發CO.)項目、浙江省嘉興市明日明園項目等189 項,完成總產值2793萬元。省煤田地質局基本沒有承擔工程勘察項目。地勘單位從事的多種經營產業大多數規模較小,市場定位的不明確、管理經驗的欠缺,市場競爭力不足,沒有形成經濟增長點。

三、地勘單位改革優惠政策落實情況

1.地勘費基數

省財政廳都按月及時劃撥,各局也按規定將地勘費主要用於離退休人員費用、地質勘查工作和經常性費用支出等,保證了專款專用。

2.轉增國家資本金

按照規定探礦權價款需要轉增國家資本金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聯合審批,目前我省尚無審批一例。

3.貸款貼息

各地勘單位屬地化以來的用於地勘單位組織轉產、安排職工再就業方面的銀行貸款財政貼息申請,省財政按規定都給予了貼息。

4.稅收優惠

目前各屬地化地勘部門只有財政預算撥款不納稅,其他用於彌補經費不足的對外經營收入和為安置下崗職工創辦的企業收入均納稅,尤其在所得稅政策上尚未與事業單位同等對待。

5.下崗職工再就業優惠

省地礦局辦理了一部分下崗職工優惠證,其他局未辦理。但基本生活費仍由各單位自行發放。

6.離退休人員養老金

離退休人員由各局管理,費用來自地勘費。目前屬地化地勘單位均未改制為企業,因此未進入社會統籌,也無資金來源。

7.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處置

省政府已出台文件落實。

8.基本建設投資補助

2006年國家發改委有一定補助。

9.住房改革支出

由於無資金來源,與省屬單位一起均未實現貨幣化。

10.增加工資

已落實,與事業單位享受同等待遇。

11.基本醫療保險、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

各局機關已進醫保,其他人員因無資金來源尚未落實。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十一五」期間,進一步落實國務院、省人民政府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和意見,按照事企分開的原則,積極推進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改革。我廳已建議省政府成立由省編辦、人事廳、國土資源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建設廳、政策研究室、四個省屬地勘單位組成的地質勘查單位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負責落實優惠政策,制訂改革方案,按照「補欠、剝離、改制、重組」思路,分步實施。

(一)補欠

採取措施,切實解決地勘單位「三金」、住房困難、基本建設經費不足、歷史債務等遺留問題。制定詳細的解決方案,落實責任,明確資金來源,為地勘單位改革創造條件。

(二)剝離

剝離離退休人員,經費切塊單列管理,由地勘單位代管或進入省直事業單位社會保障體系;剝離辦社會的職能,將地勘單位下屬學校、醫院等按屬地和歸口原則劃歸當地政府、部門管理。

(三)改制

改革現行事業單位管理體制,逐步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人員管理上,以2006年年底為限,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原職工身份、職務、級別等全部進入檔案,離退休時按事業身份對待。新進人員由單位按企業方式自主聘用。在編制、經費管理上,以2006年切出離退休費用余額為基數,實行按原職工「退一減一」政策。經費包干,自負盈虧。改革後,地勘單位按照企業管理的要求,在人事管理上,原職工身份、職務、級別等全部進入檔案,實行崗位管理;在分配製度上,建立以崗位、績效和股權分配為主的工資分配製度,經營者逐步實行年薪制;在用工管理上,員工一律實行聘用制和勞動合同制。

(四)重組

初期,以局為單位,通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整合資產,突出地質勘查、礦業開發、工程勘查等主業,利用現有資產設備、人才技術優勢和已取得的礦權,參與資源開發,進行企業化運作和管理。後期,適時組建陝西省地勘企業集團。

(陝西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③ 貴州省清鎮市新店西一勘查區煤炭勘探

(1)概況

勘查區位於清鎮市北西部新店鎮境內,勘查區南部有321國道通過內,勘查區至站街鎮約31千米,容至清鎮市約49千米,至貴陽市74千米,距新建的清鎮電廠7千米。勘查區內有多條村級公路與主要公路相通,交通方便,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貴州省煤田地質局113隊開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煤礦,工作程度為勘探,勘查資金投入2200萬元。

(2)成果描述

勘查區主采9、13號煤層。9號煤層屬於中灰、中高硫、高熱值、易選煤。13號煤層屬於中灰、高硫、高熱值煤、易選煤。勘查區內共探獲資源儲量1.73億噸,資源儲量已通過評審。

(3)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1964至1967年,貴州省地質局108隊和水文地質大隊開展了包括勘查區在內的1∶200000區域地質調查工作。1978年8月至1980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部隊在區域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開展了包括本勘查區在內的1∶200000息烽幅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工作。2005年2月至2006年6月,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地質勘察研究院在該勘查區進行煤炭普查地質工作,2007年又進行了補充勘查工作。

④ 模型應用三

以元寶山露天礦區地下水疏乾井群優化設計為例。

元寶山露天煤礦於1954年發現,經過勘探,1987年由沈陽煤礦設計院完成露天礦初步設計,並於1990年10月15日正式開工建設。元寶山露天礦區,在歷史上沒有開采記載,其西南部有元寶山一、二、三、四井,東北部為老公營子和小風水溝井田,露天礦西南部現有兩座地方小煤窯沿七煤露頭向井田內開采。露天礦現已建成西、南兩個排土場,一、二采區也正在建設中。採掘場南部邊界形成於元寶山腳下,東部邊界以F1斷層為界;而西部邊界則是沿著六煤層底板形成的。開採用一、二采區同時拉溝的方法,由南向北推進,北幫為工作幫。露天礦設計最終開采面積12.32 km2。露天開采儲量54289萬t,A+B級儲量53265萬t,設計規模為年產原煤500萬t。

從1954年以來,地質、煤炭、水電等部門先後在該地區進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豐富的資料。1954~1955年,平庄礦務局地質隊及東煤地質局107隊在該地區進行了煤田地質普查工作;東煤地質局104隊於1973年提交了「元寶山露天精查地質報告」,於1982年提交了「元寶山露天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剝離物強度)勘察報告」;水電部東北電力設計院於1975年提交了「元寶山電廠新建工程供水水文地質勘察報告」,水電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於1987年提交了「元寶山露天煤礦受英金河滲漏影響計算」;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於1993年提交了「元寶山露天煤礦帷幕工程初步設計說明書」,「元寶山露天煤礦帷幕截流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等成果。前人的工作積累了本區豐富的地質及水文地質資料,為今後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但就在露天坑剝離建設過程中,豐富的第四系鬆散沉積含水層中的地下水給露天剝離帶來了巨大的困難。目前正在剝離區外圍大面積區高強度疏乾地下水。自從1990年以來,先後施工疏干孔近120個,每天總排水量達40~50萬m3左右。露天坑及其附近第四系含水層地下水位下降約8~20 m,采區內最大水位降深為27 m左右。區域內第四系含水層地下水流場已基本趨於穩定。但目前的地下水流場還遠不能滿足已經開挖的剝離區(一采區和二采區)的剝離要求,特別是二采區安全剝離的水位降深值應為20~50 m左右。因此,如要二采區安全出煤,還需對本區第四系地下水位疏降10~30 m左右。因此,目前的疏干方案、疏干工程和疏干水量都遠不能滿足礦山建設和生產的需要。選擇最優秀的疏干工程以最小的總疏干水量達到疏干要求成為目前礦山建設急需解決的問題。

7.3.1 地下水系統及水文地質模型

7.3.1.1 研究區概況

(1)地理與交通

元寶山露天煤礦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35 km,屬赤峰市元寶山區建昌營子鄉所轄。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9°17′55″~119°19′55″;北緯42°19′13″~42°22′21″。

礦區南部有專用鐵路,在元寶山車站與葉赤線(葉柏壽—赤峰)接軌,礦區與赤峰及鄰近旗、縣均有三級公路聯結,交通十分便利。

(2)地形與地貌

元寶山露天煤礦位於英金河河谷平原,英金河從礦區中部穿過,把礦區分為南、北兩大部分。露天礦南部地處英金河右岸一級階地,階地寬500~4000 m,地面坡度為1‰~1.5‰,地面高程為472~482 m。露天礦北部位於英金河左岸一、二級階地,地面坡度1‰~2‰,階地寬500~5000 m,地面高程482~490 m,階地表面有現代風積沙,沙丘呈波狀分布。

總體來看,礦區為四周被低山丘陵所環繞的河流沖、洪積平原。周圍丘陵高程一般在500~600 m。沖、洪積層形成本區極其富水的含水層,而豐富的巨厚層煤炭資源就隱伏在第四系含水層之下。

(3)氣象與水文

該區為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其特徵是:冬季長而乾冷,夏季雨量集中,春秋季少雨雪多大風。

據赤峰市氣象台資料,元寶山地區多年最高氣溫為42.5℃,最低氣溫為-31.4℃。凍結期一般為11月中旬至翌年3月末(平均氣溫-10.8℃,最低氣溫-27℃,最高氣溫7.6℃),最大凍結深度2.01 m。

本區多年平均相對濕度為49%,平均蒸發量為1867.1 mm,年平均降水量為372.34 mm(據1950~1994年資料),全年降水多集中在夏季6~8月,約佔全年的68.55%。

英金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礦區,於東八家匯入老哈河,為老哈河左岸最大的支流。英金河發源於河北圍場北部山區(七老頭山)。流長194.6 km,流域面積10598 km2。歷年最大洪峰流量2650 m3/s,最小流量為0.5 m3/s,多年平均流量為12.8 m3/s。河床寬度變化較大,在200~900 m之間。主流擺動對兩岸側蝕較強,洪水期常造成河岸坍塌。近年來由於上游水庫蓄水和農業灌溉的發展,位於下游的露天礦區一帶春秋冬季常常斷流。該河枯水期、平水期、豐水期的流量分布與降水量的分布規律相同。在元寶山露天礦區以垂直滲透形式補給地下水。

老哈河由西南向東北流經河谷平原南部,距露天礦區3 km。該河發源於河北省平泉縣七老頭山脈的光頭山,於昭烏達盟大興鄉海里吐附近與西拉木倫河匯合成西遼河。全長421.8 km。流域面積33076 km2。歷年最大洪峰流量為9840 m3/s,最小流量為0 m3/s,多年平均流量為13.6 m3/s。研究區內河床寬度在500~1000 m之間。河床及河漫灘主要由沙、沙土及礫石組成,該河枯水期、平水期、豐水期的流量分布亦與降水量的分布規律相同。在元寶山露天礦區以垂直滲透形式補給地下水。

7.3.1.2 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

(1)礦區主要地層

A.上侏羅統杏園組:以灰白色中細砂岩為主,夾紫紅色砂岩和泥岩,厚度大於100 m。中部為灰、灰綠色砂岩和砂礫岩夾黑色泥岩,厚度60~230 m。上部為灰綠、灰褐色厚層泥岩夾灰白色砂岩,厚度在200 m左右。分布於F1斷層以東的斷塊中。

B.上侏羅統元寶山組:以灰白色中細砂岩為主,夾粗砂岩、泥岩和煤層,一般厚約340 m,含12個可採煤層,累計可採煤層平均厚度84.29 m,以五、六煤組為主要可採煤層。

C.第三繫上新統(N2):底部為紫紅色砂岩、泥礫岩和泥岩,不整合於元寶山含煤組地層之上,厚0~115 m,僅在露天礦南部的穹窿背斜處分布。上部為玄武岩、紅土和砂礫石層,僅出現在礦區北部或覆蓋於露天礦的南部紫紅色砂礫岩之上。

D.第四系(Q):以現代沖積、洪積和冰水堆積物為主,由安山岩、玄武岩等礫石成分構成的圓礫、泥礫、卵石和砂組成。厚度14~85 m,一般為55 m,在整個元寶山盆地內均有分布。在礦區附近,厚度一般為14~60 m,自西向東由薄變厚。

(2)礦區主要地質構造特徵

元寶山煤田為一斷陷含煤盆地,受燕山構造變動的控制呈NNE—NE向狹長帶展布,含煤盆地為一寬緩的復式向斜構造,由三個向斜和兩個背斜組成,自東南向西北依次是:風水溝短軸向斜、五家背斜、南荒向斜、龍頭山背斜和老窯短軸向斜。在向斜構造內賦存有可採煤層,向斜軸向NNE,地層傾角3°~5°。

總體而言,本區第四系下伏煤系地層比較平緩,主採煤層厚60 m左右,煤層產狀及其賦存條件非常有利於煤炭資源的露天開采。

(3)礦區水文地質條件

第四系孔隙潛水含水層由沖積、洪積和冰水堆積的圓礫、砂礫、卵礫石、泥礫等組成,粒徑為5~60 mm的佔50%以上,大於60 mm的佔20%,個別地段見漂石。礫石成分以安山岩、花崗岩為主,磨圓度較好,球度差。從西南往東北厚度增大,但變化趨勢比較平緩,僅在基岩面的兩階地之間的階坎處厚度變化比較大。

第四系地層由於成因不同,上部和下部地層滲透性有一定的差異,據以往勘探試驗資料,上部滲透系數較大,約為256~710 m/d,下部較小約為16~146 m/d,但二者有密切的水力聯系。水質屬重碳酸鈣鎂型水,pH值大部分在7~8之間,固形物含量240~400 mg/L,鈣鎂總含量為260~365 mg/L,水溫為8~11℃。

侏羅系孔隙裂隙弱含水層,由砂岩、砂礫岩、粉砂岩及煤層組成,在煤層中有少量的裂隙。一般厚度為50~150 m,平均厚度為113.9 m,根據抽水試驗資料滲透系數為0.001~0.38 m/d。

由此可見,第四紀鬆散沉積潛水含水層是本區惟一的主要含水層。而其他基岩裂隙水可以忽略不計。

在天然條件下,本區地下水的流向和地表水流向一致,即由盆地的北西,南西向東南徑流。水力梯度平緩(見圖7.23)。近年來,隨建昌營電廠水源地抽水及露天礦剝離疏干排水,使得第四系地下水位形成了以露天礦剝離區為中心的降落漏斗。地下水形成了從四周向漏斗中心匯流的新的徑流條件。

第四系地下水的補給主要來自盆地內部季節性大氣降水、流經盆地內部的英金河和老哈河的滲漏和來自北西、南西的上游側向徑流。特別應該注意的是目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已經越過英金河和老哈河向外擴展,所以河流對地下水的補給以滲入式為主,而不是注入式補給。由上述分析可見,研究區第四系地下水目前的主要補、徑、排關系如圖7.24所示。

(4)第四系地下水疏干現狀

從1990年8月15日疏干工程開始至今,共投入運行13排,計121個疏干鑽孔,有部分孔報廢,部分孔停運。平均排水量達40萬~50萬m3/d(見表7.23)。采區內的漏斗中心在觀5孔位置附近,水位標高在(438 m±1 m)變動。主要疏干鑽孔見圖7.25。

圖7.23 礦區第四系地下水天然流場圖

圖7.24 元寶山礦區第四系地下水補、排關系示意圖

與露天礦相鄰的建昌營電廠採用群孔集中抽取第四系地下水作為電廠供水水源,其日抽水量在10萬m3左右。由於兩個水源地的長期抽水,區域地下水流場近幾年基本趨於穩定,疏干排水結果使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①沿英金河方向地下徑流水基本被疏干截奪;②地下水水位低於英金河和老哈河的河水位,使二河成為「懸河」;③地下水從英金河和老哈河獲得滲透補給。

(5)元寶山露天礦區第四系地下水流數學模型

根據前述元寶山露天煤礦水文地質條件,所選擇模擬計算的主要含水層為位於英金河和老哈河沖積平原范圍內的第四系潛水流含水層,面積約為210 km2。西北邊界、南西邊界和東南邊界,一般離疏干區較遠,可作為定水頭邊界處理,其餘邊界作為隔水邊界。

圖7.25 礦區目前主要疏乾井群分布圖

表7.23 1990~1995年疏干排水量統計表(萬m3/mon)

將第四系含水層視為一個非均質,各向異性含水層,盡管第四系底板有一定的起伏,但地下水流仍可視為潛水二維非穩定流動。英金河和老哈河對潛水含水層以滲入方式補給。

根據元寶山礦區第四系潛水地下水特徵及邊界條件,文中建立了元寶山露天煤礦區第四系地下水流二維非均質,非穩定各向異性地下水運動數學模型。

地下水系統隨機模擬與管理

式中:h——潛水地下水水位[L];

μ——給水度(量綱一);

Kxx,Kyy——第四系含水層x,y方向主滲透系數;

t——時間;

(x,y)——笛卡兒坐標;

Ω——地下水滲流區域;

Γ1——第一類邊界條件;

Γ2——第二類邊界條件;

h0(x,y,t)——初始水頭分布;

ε———單位面積上的入滲補給強度[L3/(T·L2)],主要包括大氣降水補給、河流入滲補給等;

W——源、匯項,本模型中主要反映了露天疏乾和電廠取水等抽水量;

Z——含水層底板標高(L)。

對模型(7.3)採用迦遼金有限元方法進行求解,採用三角形單元剖分。平面上共剖分為1788個三角形單元,952個計算節點。見圖7.26和圖7.27。由於計算區域較大,所以圖7.27是對露天剝離及井群疏干區域的放大。

圖7.26 礦區地下水有限元計算剖分圖

7.3.2 水文地質參數隨機性及參數識別

研究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和其他地下水系統類似,控制地下水流的主要參數亦具有極強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就含水層介質結構而言,由於受其成因條件的限制,不管在垂向上或平面上,其沉積物性質變化較大,往往是砂、礫石及粉砂質黃土互為透鏡體狀產出。這種介質性質在空間上分布的隨機性決定了含水層主要水文地質參數(Kx,Ky,μ)的隨機性。其次,含水層的補給條件(河流入滲、大氣降水及側向徑流)強烈地受到本區降水規律的影響。由於大氣降水因素的隨機性也決定了本區地下水的補給條件具有隨機性。最後,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條件(電廠供水、露天坑疏水、農業用水等)都受到設備、用水量等多種人為因素的干擾和影響,所以排泄條件亦可視為隨機因素。由此可見,影響本區地下水補給,徑流和排泄的多種因素都具有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用任何一組確定的參數去刻畫本區地下水系統的行為都欠准確。所以,引入隨機理論和統計概念來研究該含水層系統的性質和對其進行規劃管理則更具有實際意義。

圖7.27 礦區地下水有限元計算剖分圖

根據上述分析,採用研究區1991~1995年的水文地質資料(抽水資料、降水資料、地下水動態資料)分別求得了5組水文地質參數。調參過程採用了試估-校正法。即首先根據已有資料給出參數初值,運算地下水數學模型,求解地下水水位值,將所求結果與實測結果不斷進行比較,修正參數,直到達到要求的擬合精度。並在假設檢驗的基礎上,分別統計計算了每個參數的均值、方差及其概率分布形式。表1.1為15個參數區水文地質參數Kx,Ky及μ的反演值、均值和方差。通過假設檢驗,Kx,Ky及μ均服從[a,b]均勻分布。

在參數反演過程中,對下列問題進行了專門處理:

(1)初始流場。以每個模擬年份1月10日區域觀測水位為基礎,採用Kriging插值方法,插出每個節點的水位值,作為該年份模擬計算的初始流場。利用每年1~6月份水位觀測資料作為調參擬合水位。

(2)降水量。模擬過程中的降水量採用赤峰氣象站的實際觀測資料。在疏干預測過程中採用1950~1995年月平均降水量資料。降水入滲系數取0.3。

(3)河流入滲補給。根據實際觀測資料,英金河和老哈河的最大滲透量分別為4.12×104 m3/s 和1.6×104 m3/s。計算時用其總滲透量除以兩河在計算區的面積得出單位面積的滲透量,加入到相應的面積單元中。農業取水和灌溉回滲因缺乏資料,在本模型中未進行專門考慮。

(4)由於潛水流為非線性偏微分方程,文中在利用響應系數法建立管理模型時,利用Boussinesq方程進行了近似線性處理,將其近似為線性問題考慮。

正如前面有關章節所述,元寶山露天礦目前生產和建設所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第四系地下水的控制與管理問題。就這一問題前人已經做過大量的研究工作,並提出了建造防滲帷幕牆、疏干與回灌相結合等多種技術方案,其核心目標就是希望在保證礦山安全生產的同時,盡可能保護地下水資源,減少地下水位的大面積下降。但因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這些方案都未能付諸實施。目前仍以大面積井群疏干為主要防治水技術措施,且現有的疏干工程和設計能力無法滿足生產要求。因此,基於現有工程狀況提出新的既能滿足礦井建設與生產的要求,又能確保礦井總疏水量最小的礦井疏乾井群設計方案及孔位布置原則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正是本著這一目的,以礦井剝離區四周水位降至設計標准為約束條件,以穩定總疏水量最小為目標函數,以疏干水量為決策變數建立和求解了隨機地下水控制與管理模型。提出了在不同的約束條件置信度水平下總疏干水量及其疏干孔位優化設計的原則。

7.3.3 機會約束地下水管理模型建立

根據元寶山露天礦區第四系地下水疏干管理的約束條件,目標函數及決策變數,建立礦區第四系地下水疏水量優化設計的機會約束隨機管理模型為:

地下水系統隨機模擬與管理

式中符號意義同前,其中:n=1,即考慮了一個疏干階段。m=96,即選擇沿剝離區外圍兩排節點(總計96個)為疏乾井的候選位置(決策變數),見圖7.28。j=35,即沿剝離區邊沿一周的節點(總計35個)為水位約束控制點。

將有關參數代入模型(7.4)式,並進行適當轉換後,得下列管理模型:

地下水系統隨機模擬與管理

式中:S(j)=H0(j)-ZL(j)-5;

i=1,2,…,96;

j=1,2,…,35。

7.3.4 模型求解

將本區第四系含水層隨機水文地質參數的反演結果、隨機分布形式及其他參數代入隨機有限元模型,並採用Monte-carlo隨機有限元求解技術解得隨機管理模型的響應系數均值E[β(i,j)]和方差 r2(i,j)。採用Taylor展開隨機地下水管理模型求解技術解得在不同隨機約束置信度水平下的地下水總疏干水量及其疏干位置分布。計算結果見表 7.24。總疏干水量與約束置信度水平之間的關系見圖7.29。

圖7.28 可供選擇的疏乾井位分布圖

表7.24 考慮目前開挖區范圍條件下計算結果表

圖7.29 總疏水量與置信度水平關系圖

7.3.5 計算結果討論

(1)從計算結果可知,由於水文地質參數的隨機性,要達到疏干要求,其總疏水量與對約束條件滿足的置信度水平有密切關系。隨著約束條件置信度水平的降低,其總疏水量明顯下降。而隨約束條件置信度水平的提高,其總疏水量迅速增大。說明若要保證在水文地質參數出現不利於疏干進行的小概率事件時,仍能滿足疏干要求,則總疏水量必然增加,這與理論分析及實際情況相一致。

(2)目前所具備的40萬~45萬m3/d的疏干能力顯然太小,即使80%的約束置信度也不能滿足。所以,總疏水量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

(3)從疏乾井的分布來說,主要集中於當前剝離區的東北和東南(第四系厚度較大區)。這也與水文地質條件分析結果一致。因為疏干區含水層基底總趨勢是西高東低。若要保證整個疏干區地下水位的疏干,只要東部區能達到疏干要求,西部區水位自然可降至疏干要求(因含水層滲透性很好,地下水位將非常平緩)。因此,若將疏干孔布置在西部區必然是浪費和不必要的。

(4)為了檢驗管理結果的優越性和正確性,以目前的疏干水位降為約束條件代入管理模型進行了求解。如果考慮參數的方差為零(即為確定性模型),其計算結果如表7.25。如果考慮參數的方差及約束的置信度水平,則計算結果如表7.26所示。表中結果說明,對於確定性參數,如果按優化的疏乾井群進行疏干,則總疏水量可比目前實際疏水量減少10萬m3/d左右。如果按隨機參數模型考慮,則目前的疏水量恰相當於約束條件置信度為(95%~100%)之間的計算水量。由此可見,管理模型的計算結果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表7.25 元寶山露天礦疏干條件確定性模型優化水量及分配計算結果

表7.26 當前疏干條件優化計算結果表

續表

(5)為了進一步檢驗管理結果的正確性,我們將管理結果代入地下水模擬預測模型,進行了地下水疏幹流場的模擬預測,預測的流場形態較好地反映了在不同約束條件置信度水平下對疏干要求的滿足性。

⑤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113地質隊怎麼樣呀!我是今年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本科畢業生!!!

好!牛,物探能拿7萬

⑥ 彭蘇萍的研究成果

彭蘇萍院士主要從事工程地質和工程物探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他作為負責人承擔了12項國家重大科研和產業化項目、38項省部級科研和重大工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出版專著三本,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擁有國家軟體版權2項和發明專利5項,1項科研成果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定為全國瓦斯綜合治理技術重點推廣項目,培養了37名博士和27名碩士。
截止2009年,承擔了國家「973」專題(100萬)、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2400萬)和國家技術創新項目(4200萬)等30餘項科研項目。
彭蘇萍教授在工程科技方面取得以下主要成就和貢獻:
(1)建立了煤礦采區小構造高分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體系
近十多年發展起來的綜合機械化採煤技術當遇到斷距3-5m的斷層時,便要停工搬家,一次損失超過3000萬元,因此查明斷距≥3米的斷層十分重要。以鑽探為主的勘察技術只能查明斷距≥30米的斷層,精度遠不能滿足生產的要求。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在國家能源投資公司支持下,中國煤炭地質總局開展煤炭高分辨地震勘探技術研究,達到查明斷距≥15米斷層的水平。1995年中國礦大張愛敏教授等與安徽煤炭物測隊、淮南礦務局合作在謝橋煤礦開展采區三維地震勘探研究,達到查明500米深度斷距≥5-7米斷層的水平。彭蘇萍等針對煤礦埋深淺(多1000米以淺),地震探測中各種因素干擾大,為實現高精度探測,借鑒石油地震勘探先進技術,結合煤礦特點進行了研究和技術創新。開發出兼顧接收縱波和轉換波的三維三分量觀測系統設計及評價軟體、地表一致性振幅、頻率、相位補償、面波壓制和靜校正軟體,研究發展了煤礦三維地震可視化解釋和反演技術,開發出具有自主版權的地震解釋軟體(見附件),提高了地震技術解決小構造的能力,在淮南等條件好的地區達到查明700米深度斷距≥3米斷層的勘探精度,在條件較差的礦區達到查明斷距≥5米斷層的勘探精度,突破了國際上煤炭三維地震勘探精度只能查清500米深度斷距≥8米斷層的技術記錄,為煤炭開采提供了可靠的地質保障。這一技術在全國47個工程項目中推廣應用,取得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中在淮南、永夏等礦區查明斷層一萬多條,經驗證吻合率>80%。《煤礦高分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體系及在煤炭工業中的應用》成果被評為2001年中國煤炭工業科技進步特等獎和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均排名第一)。
(2)探索出煤礦頂板災害源探測技術與地質預測方法
煤礦頂板事故發生與對煤礦頂板災害源分布掌握不清有密切關系。彭蘇萍等採用采礦工程、地球物理探測、礦井地質等多學科綜合研究方法,開展了煤礦頂板災害源探測技術研究。發現煤層砂岩頂板變薄尖滅帶是頂板冒落災害易發區,建立了以鑽探資料與三維地震勘探資料為基礎的煤層頂板岩性綜合反演解釋技術,准確預測了老頂砂岩的變薄尖滅帶、沖刷帶和復合頂板分布區,實現了煤礦巷道和采場頂板穩定性地質預測預報的信息化、科學化。這一成果被科技部列為1999年國家科研成果重點推廣計劃,在全國31個煤礦推廣,14年來為企業創造的直接經濟效益達數億元。因此,《煤層頂板穩定性地質預測技術與方法》成果獲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同時,彭蘇萍等以瓦斯和礦井水災害源探測為目標,探索煤礦三維三分量地震勘探及縱橫波聯合解釋技術,對瓦斯突出煤體結構、煤層裂隙與瓦斯富集關系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並在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煤礦瓦斯突出部位高分辨探測技術及其應用》成果2006年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全國煤礦瓦斯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成果重點推廣計劃。在利用三維地震探測確定礦井突水構造方面也開展了一定研究,在淮南、淮北等礦區多次發現陷落柱等突水構造,為保障礦區的安全生產提供了可靠的地質保障。
(3)研製開發出礦井復雜地質構造探測裝備與技術
煤礦生產對地質構造的預測精度要求高,地面探測不能滿足生產的要求,必須在礦井內進一步探測。由於礦井環境復雜,探測裝備除地面探測裝備要求的技術指標外,還必須防爆、屏蔽、抗干擾強,因此適合礦井探測的裝備研製難度大。彭蘇萍等為解決這一難題,又開展了礦井探測裝備的研究。研製出了以前端信號調理電路、網路分布式控制和全數字、三分量檢波一體化技術為核心,體積小、重量輕(主機≤3Kg)的攜帶型礦井防爆多波地震儀裝備,可在井下探測出150米范圍內斷距≥1.5米的斷層和地質異常體。為進一步提高探測精度和實時判別預警能力,他們又在國外地面地質雷達基礎上,研製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實時處理、精度高的礦井地質雷達,並在高功率天線防爆技術、地質雷達快速採集技術和礦井環境下天線屏蔽技術上取得突破,使研製裝備具探測距離遠(≥35米,以前的<20米)、精度高(0.5米,以前的為1.5米)和方向性強的特點。上述兩套探測裝備在全國30多個煤礦和隧道工程中推廣,在導彈基地圍岩探測中得到應用,並獲4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軟體版權和2005年中國煤炭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4)組建了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
針對煤炭工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在學校部署下,牽頭組織相關學科學術帶頭人共同規劃,成功申報和組建了以煤炭資源勘查評價、煤炭開采地質保障、開采中地應力場變異規律、綠色開采理論與技術、煤礦重大災害防治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並擔任主任,為煤炭工業的科技創新建立了一個基礎平台。
永葆激情 不懈追求
「激情是一種生活態度,激情是一種人生境界。我們要激情地面對事業,激情地面對工作,激情地面對人生……」這是彭蘇萍院士在中國礦業大學一次本科生畢業典禮上與學生們分享的一段人生感悟,更是他言行的宗旨。
正是源於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彭院士在科學的領域里不懈努力,孜孜以求。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較完善地建立復合型三角洲聚煤模式,並結合岩石力學特徵,采礦工程學和相似模擬實驗的研究,建立了沉積不連續介質地質力學模式,用來預測煤炭開采過程中的頂板冒落事故;他提出了頂板災害沉積控制論觀點,在此基礎提出了煤層頂板穩定性綜合地質評價方法,並將該研究成果在十餘個煤炭企業推廣應用。他還在復雜礦區精細構造地震探測技術與理論研究中,引入路徑積分和廣義射線理論,並編制新的處理模塊,使探測水平在淮南等地達到能識別700米深度、斷距≥3米斷層的精度,超過英國500米深度識別斷層能力≥8米的技術水準。
彭蘇萍院士研究方向是礦井地質和礦井工程物探,同時他也是我國進行礦井工程物探研究的第一批一線人員。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但是煤炭行業卻是危險性較高的一個行業,對科技進步的依賴性很強。彭院士表示:「我現在只掌握了一點點,還有很多問題不了解,院士只是個符號,今後還要拓寬方向,要跟實際更加緊密地結合。」
身居高處 不忘師恩
把彭蘇萍領進工程這扇門的是我國礦井地質的老前輩柴登榜教授。「柴先生提出礦井地質工作要工程化、物探化,鼓勵我們把技術研究和煤礦需求結合在一起,讓我往工程物探方面發展,所以我從地質理論到工程物探就是這么開始的」,彭蘇萍說。彭蘇萍是地球與環境學院煤田地質78級學子。樹高不忘千尺恩,盡管工作繁忙,彭院士仍一有機會便拜訪母校,感謝師恩。考入中國礦業大學,彭蘇萍的博士生導師是韓德馨院士。彭蘇萍說:「我最感謝韓老師的是他沒有『門戶之見』,雖然他自己的方向是煤田地質,但非常支持我在礦井地質方面繼續發展。正是煤炭系統內外的很多專家的關心和幫助,我才能堅持下來。我自己現在也是教授,在培養年輕人方面,要向這些老先生學習。」
承擔的代表性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復合型三角洲聚煤模式及其在礦山開采中的應用,已結題。該項目已作為《中國東部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中幾種濱岸沉積模式及聚煤規律》項目的主要組成部分獲1992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負責人:彭蘇萍。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煤層頂板穩定性的地層控制。已結題。該項目的主要組成部分已與煤炭部重點科研項目《煤層頂板穩定性地質預測技術與方法》一起獲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負責人:彭蘇萍。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煤層氣開發後煤炭開采模型的研究,已結題。負責人:彭蘇萍。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儀器專項:防爆地質雷達的研究與開發,即將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驗收,負責人:彭蘇萍。
5. 國家973項目二級課題:煤層氣藏高解析度探測的地球物理響應,正在進行。負責人:彭蘇萍。
6. 國家973項目子專題:煤中硫富集特徵及其侵入環境的動態規律,正在進行。負責人:彭蘇萍。
7. 國家973項目子專題:煤中有害重金屬賦存特徵及其侵入環境的動態規律,正在進行。負責人:彭蘇萍。
8. 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應用三維地震信息和地質預測技術對煤層頂板控制與管理。負責人:彭蘇萍。
9. 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高產高效礦井采區地質狀況探測技術與裝備的研究。該項目重點是研究一套探測復雜礦區採煤工作面前方50米范圍內地質構造的完整技術與與相關儀器設備。2003年2月已通過安徽省計委組織的驗收。總負責人:彭蘇萍。
10. 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專題:煤礦瓦斯富集部位地震探測技術與方法研究,正在進行,負責人:彭蘇萍。
11. 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專題《三軟不穩定特厚煤層煤厚探測技術與儀器研究》,專題已初步完成,即將組織驗收。負責人:彭蘇萍。
12. 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專題《煤層氣開發後對煤炭開采影響及防治措施》,已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驗收。負責人:彭蘇萍。
13.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中國東部煤礦高產高效礦井地質保障系統。正在進行,負責人:彭蘇萍。
14. 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煤礦深部開發誘發的地質災害及預測方法研究,正在進行,負人: 彭蘇萍。
15. 煤炭工業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基金項目:煤礦頂板災害事故的地質預測技術研究,負責人:彭蘇萍。
代表性學術專著:
1. 彭蘇萍 孟召平,《礦井工程地質理論與實踐》2002 地質出版社,
2. 彭蘇萍 王金安,《承壓水體上安全採煤》,2001 煤炭工業出版社
3. 彭蘇萍、邵龍義,《塔里木盆地巴楚-阿瓦提地區碳酸鹽岩儲層研究》2001 地質出版社
4. 彭蘇萍 張建華,《烏達礦區含煤地層沉積環境及其對礦山開採的影響》,1995 煤炭工業出版社
5. 彭蘇萍、程樺主編,煤礦安全高效開采地質保障體系,煤炭工業出版社,2001
代表性論文:
6. 彭蘇萍、王世瑞、勾精為,淮南煤田東2孔VSP測井及其應用,煤炭學報,2002,NO。6
7. 彭蘇萍、楊峰、蘇紅旗,高速採集地質雷達的研製及應用,地質與勘探,2002,NO。5
8. 彭蘇萍、羅立平、王金安,承壓水體上對拉工作面開采合理錯距的確定,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3,NO。1
9. Peng Supping. Funder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stomosing Fluvial System On Complex Delta Plain. 199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35, no.10,835:839
10.彭蘇萍.復合型三角洲平原網狀河的基本特徵,1989,科學通報, Vol.34, no.17, 1326: 1328
11.彭蘇萍.淮南煤田二疊系第四含煤段網狀河系的沉積建造,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首屆青年學術年會,中國科協首屆青年學術年會執行委員會編,428:433
12.彭蘇萍.淮南煤田二疊系第四含煤段中花斑狀泥岩的特徵及成因,1990,地質論評,Vol.36,№3, 326:332
13. 彭蘇萍.淮南煤田二疊系三、四含煤段的古水系特徵,1991,沉積學報,Vol.9,№3,1:9
14. 《英漢沉積學解釋詞典》,1991,北京大學出版社, 編委
15. 彭蘇萍, Strata Control of Roof Stability in Mining Workings. 1993, Proc.for the Inter. Congr. on Mining Sci., Applied Geology & Tech. St. Petersburg
16. 彭蘇萍.復合型三角洲平原網狀河的沉積建造,1993,中國科協首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特邀發言稿),科學技術出版社
17. 彭蘇萍.我國煤田地質學十年(1993-2003)來的研究現狀及今後的發展趨勢,1993,青年學術文集, 煤炭工業出版社
18. 彭蘇萍.中國東部某些地區含煤岩系沉積學,1994,見:《中國沉積學》(馮增昭等主編),石油工業出版社
19. 彭蘇萍.復合型三角洲的沉積特徵與沉積模式,1994,煤炭學報,Vol.19,№1,89:98
20. 《中國沉積學》,1994 石油工業出版社, 作者之一
21. Suping Peng & Flores, M., Modern Pearl River and Permia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1994 The Proceedings of TSOP annualmeeting, 1994,Jackson., Wyoming,
22. 彭蘇萍、凌標燦等,綜采放頂煤工作面地震CT探測技術應用,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 NO.12
23. 彭蘇萍、凌標燦等,采場彎曲下沉帶內巷道變形與岩層移動規律研究,煤炭學報,2002,NO。1
24. 彭蘇萍、霍全明、勾精為,基於模型的3D3C採集設計與評價,煤田地質與勘探, 2002,NO.5
25. Suping Peng & Yuzhao Zhang,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Longwall Mining Roof Stability: A Case Study. 1995,Proc. for Rock Mechanics and Strata Control in Mining and Geotech. Eng., Beijing,26. Suping Peng & Yangbin Li, Wedge-shaped sandstone roof strata and Roof Stability, Examples From Seam 13-1 i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1996 The Proc. for Rock Mechanics and Strata Control in mining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Xi』an
27. Suping Peng & Guoling Yang, Longwall Chain Pillars Design For Weak Floor Conditions, 1996 《Rock Mechanics, tools and Techniques》, A. A. Balkema.
28. 《煤炭網路全書》(地質卷),1996,煤炭工業出版社, 撰稿人,
29. Suping Peng & Pengfei Zhang, Lake Sedimentatoin of the Shitouhezi Formation,Upper Jurassic, Hegang District,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1988, Beijing.
30. Suping Peng & Flores, M., Modern Peral River Delta and Permia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a comparative sedimentary facies study. 1996,《Organic Geochem》 ,Vol.24, No.2: 159-179.
31. Suping Peng, Mining-inced Stress Redistrubution and Roof Hazard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Channel-Filled Sandstone Roof: A Physical Modeling Study. 1996 《Rock Mechanics, tools and Techniques》, A. A. Balkema. 1995
32. 彭蘇萍,中國煤礦高產高效礦井地質保障系統,1996,中國科協第十四次「青年科學家論壇」報告文集,煤炭工業出版社,
33. 彭蘇萍,中國深部煤炭開發誘發的工程災害調查報告,1997年,國家煤炭工業技術委員會地質分會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島
34. 彭蘇萍,建立與完善我國煤礦高產高效礦井地質保障系統的幾個問題,1998,《中國科協第31次「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煤炭工業出版社,北京,獨立
35. 彭蘇萍,碎屑岩力學與微結構之間關系的初步探討,1998,《中國煤炭學會第五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煤炭工業出版社
36. Suping Peng & Yi Liao, A high resolution 3D-seismic technique for distinguish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complex coalfield, 1999,<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9>, Balkema,
37. Suping Peng ,Influence of stratigraphic facies variations on the roof stability by physical modeling study,1999,<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99>, Balkema
38. Suping Peng , Pha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llular concrete curied in autoclared and natural condition,1999,清華第三屆國際煤燃燒會議論文集
39. Suping Peng , The gathering mechanism of associated elements in coal and their partition trends towards the environment, 1999,清華第三屆國際煤燃燒會議論文集
40. 彭蘇萍、孟召平,煤層頂板穩定性的岩性-結構分類方案,1999,《中國科協第44次「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中國科技出版社
41. 彭蘇萍,礦區生態環境控制及改善的幾個基本問題,全國生態會議論文集,1999,北京
42. 彭蘇萍、唐修義等,中國東部深部安全高效開發中的地質難題及研究方向。〈全國采礦會議論文集〉冶金工業出版社,1999
43. 彭蘇萍,張鵬飛等.潮下砂坪上泥炭沼澤的形成條件及發育特徵,1999,煤炭學報, Vol.24,No.4
44. 彭蘇萍,孟召平.長壁工作面頂板穩定性數值模擬,1999,《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Vol.28,No.1,41:45
45. 彭蘇萍等,中國煤炭深部開發中的工程災害及今後的研究方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材料與工程科學部《工程與災害學術討論會》,1999,九華山莊
46. 彭蘇萍,中國煤礦高產高效礦井地質保障體系中的幾個關鍵問題,首屆全國煤礦總工程師研究會學術年會特約發言,1999.3,柳州47. 彭蘇萍,中國煤礦復雜地質構造探測技術與儀器的現有水平及今後的主攻方向,第四屆中國礦井地質學術年會特約發言,1999,西安
48. 彭蘇萍.中國煤礦高產高效礦井地質保障系統(河北省科技周特約發言),1999,〈河北煤炭〉,增刊(ISSN 1007-1083),1:4
49. 彭蘇萍,屈洪亮,羅立平,王磊,段延娥.沉積岩全應力應變過程的滲透性試驗研究,2000,煤炭學報, Vol.25,No.2,113:116
50. 彭蘇萍,淮北礦務局楊庄煤礦263采區承壓水體上開采方法研究,2000,研究報告
51. 彭蘇萍,王希良,劉咸衛,趙森林.「三軟」煤層巷道圍岩流變特性試驗研究,2001,煤炭學報, Vol.26,No.2 149:152
52. 彭蘇萍,孟召平,李玉林. 斷層對頂板穩定性影響相似模擬試驗研究,2001, 煤田地質與勘探, Vol.29,No.3, 1:4
53. 彭蘇萍,王立剛.承重型粉煤灰加氣混凝土物料相界形貌分析,1999,煤炭學報, Vol.24,No.3,284:288
54. 彭蘇萍,王希良,肖建華,王磊,杜木民. 軟岩巷道圍岩損傷破壞范圍的地震探測研究,2001,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Vol.30,NO.1,23:26
55. 彭蘇萍,凌標燦,鄭高升等.采場彎曲下沉帶內巷道變形與岩層移動規律研究,2002,煤炭學報, Vol.27,No.1 21:25
56. 彭蘇萍,孫連英,張德政.基於XML的設計模式描述和復用系統的研究,2002,《計算機工程與應用》, Vol.38,No.1 58:61
57. 彭蘇萍,孫連英,馬春麗.地下開采岩體變形綜合分析方法及應用[J],2002,《中國礦業大學學報》,Vol.33,No.1 80:83
58. 彭蘇萍,王磊,孟召平,段延娥,卞建玲,王英坡. 遙感技術在煤礦區積水塌陷動態監測中的應用——以淮南礦區為例,2002, 煤炭學報, Vol.27,No.4 374:378
59. 彭蘇萍,何宏,邵龍義,時宗波,高雲峰.塔里木盆地寒武奧陶系碳酸岩鹽碳同位素組成特徵, 2002,《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Vol. 31,No. 4 353:357
60彭蘇萍,王宏偉,杜文鳳, 勾精為.HTI煤層AVO響應特徵及其影響因素,煤炭學報,2013年第10期
61彭蘇萍,楊峰,許獻磊.GPR城市道路病害檢測應用技術研究綜述,辦公自動化,2014(S 1)
62冀瑞君,彭蘇萍,范立民,趙雅楠,李成. 神府礦區採煤對地下水循環的影響——以窟野河中下游流域為例[J]. 煤炭學報, 2015, 40(04): 938-943.
63杜文鳳,彭蘇萍,師素珍. 深部隱伏構造特徵地震解釋及對煤礦安全的影響[J]. 煤炭學報, 2015, 40(03): 640-645.
64杜文鳳,彭蘇萍,勾精為,何登科,盧勇旭. 煤田地震勘探轉換波觀測系統設計與評價[J]. 煤炭學報, 2015, 40(06): 1428-1434.

⑦ 四川省有哪些甲級資質的設計院

共五所,如下:

一、中國成達工程有限公司

二、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三、信息產業電子第十一設計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四、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五、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

工程設計綜合甲級資質可以承擔電力、化工石化醫葯、核工業、鐵道、公路、民航、市政、建築等全部21個行業建設工程項目的設計業務,以及工程總承包業務、項目管理業務,其規模不受限制。並可承攬其取得的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證書(施工專業承包)許可范圍內的工程總承包業務。

(7)113煤田地質局擴展閱讀:

中國成達工程有限公司坐落在我國西南文化名城──成都,前身為化工部第八設計院,現為中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員企業。公司始建於五十年代,現已成為以設計為主體實行工程總承包的國際型工程公司。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鐵二院),原名鐵道第二勘察設計院(簡稱鐵二院),成立於1952年9月,總部設在成都,現有員工四千多人。

信息產業電子第十一設計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英文縮寫:EDRI)是國內最大的集成電路工程設計院,是國內率先整體改制的大型設計院,是國內著名的生物工程、硅產業工程設計院。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01月13日,注冊地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浣花北路1號,法人代表為黃河。

西南電力設計院是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西南電力設計院創立於1961年,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我國大型火力發電設計企業之一,是中國勘察設計單位綜合實力百強單位,國家電力公司一流設計企業。

參考文獻來源:網路-工程設計綜合甲級資質

⑧ 江西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地質勘查單位數量80個(含各局機關),年末職工總人數27793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4264人,其中技術人員8436人,高級技術人員1335人,中級技術人員2951人。地學專業人員5267人;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4773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1160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8867人。本期平均人數27865人,勞動者報酬39468.00萬元。年末離退休人員18557人,費用24614.04萬元。

(二)地勘單位資質情況

全省80個地勘單位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57個,佔地勘單位的71.3%。其中:取得甲級資質一項以上的單位37個,最高取得乙級資質一項以上的單位9個,最高為丙級的單位11個。全省各級各類資質207個,按分級計算:甲級67個,乙級65個,丙級75個;按分類計算:區域地質調查12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38個;固體礦產勘查50個;液體礦產勘查18個;氣體礦產勘查1個;地球物理勘查18個;地球化學勘查41個;遙感地質勘查5個;勘查工程施工34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甲級19個;選冶加工試驗2個。

(三)與2005年度對比情況

全省地勘行業在職職工總人數2005年27681人,2006年27793人,增加112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2005年13966人,2006年14264人,增加298人。其中技術人員2005年7811人,2006年8436人,增加625人;高級技術人員2005年1174人,2006年1335人,增加161人;中級技術人員2005年2718,2006年2951人,增加233人。地學專業人員2005年4849人,2006年5267人,增加418人。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2005年4820人,2006年4773人,減少47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2005年1066人,2006年1160人,增加94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2005年8792人,2006年8867人,增加75人。勞動者報酬2005年34341.43萬元,2006年39468.00萬元,增加5126.57萬元。離退休人員2005年18001人,2006年18557人,增加556人,費用2005年23774.05萬元,2006年24614.04萬元,增加839.99萬元。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國有地勘單位(屬地化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江西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70個(含各局機關),年末在職職工總人數27099人,比2005年減少247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3635人,比2005年減少49人。其中技術人員7907人,比2005年增加276人;高級技術人員1191人,比2005年增加58人,中級技術人員2684人,比2005年增加52人。地學專業人員4833人,比2005年增加109人;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4574人,比2005年減少108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1072人,比2005年增加32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8828人,比2005年增加48人。勞動者報酬38822.20萬元,比2005年增加5037.57萬元。年末離退休人員18443人,比2005年增加549人;費用24470.19萬元,比2005年增加819.12萬元。

70個國有地勘單位中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3個。其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最高為甲級的單位36個,最高為乙級的單位06個,最高為丙級的單位1個;國有地勘單位各類各級資質167個,其中甲級64個,乙級54個,丙級49個。

(二)各地礦(勘)局經濟發展狀況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06年總資產190867.46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41776.42萬元,專用儀器設備原值9638.33萬元),總負債106427.59萬元,總收入112895.2萬元,總支出108047.94萬元。與2005年度相比,總資產增長27152.39萬元,增幅16.59%(其中生產性資產增長2097.38,增幅5.29%;專用儀器設備原值增長1442.05,增幅17.59%);總負債增長14837.42萬元16.20%;總收入增長11312.31萬元,增幅11.14%;總支出增長9447.26萬元,增幅9.58%。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2006年總資產84615.98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22724.84萬元,專用儀器設備9193.67萬元),總負債44906.37萬元,總收入30594.65萬元,總支出27976.73萬元。與2005年度相比,總資產增長8905.53萬元,增幅11.76%;總收入增長1223.28萬元,增幅3.11%;總支出增長1303.94萬元,增幅4.89%,總負債增長4740.67,增幅11.8%。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2006年總資產67857.51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45343.83萬元,專用儀器設備資產7682.77萬元),總負債48879.06萬元,總收入66550.94萬元,總支出63854.05萬元。與2005年度相比,總資產增長8614.68萬元,增幅14.54%;總收入增長13447.70萬元,增幅25.32%;總支出增長12040.42萬元,增幅23.24%,總負債6921.59萬元,增幅16.5%。

江西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總資產34323.69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8882.95萬元,專用儀器設備資產5844.49萬元),總負債15307.36萬元,總收入15827.83萬元,總支出15667.70萬元。與2005年度相比,總資產增長8890.09萬元,增幅34.95%;總收入增長1941.87萬元,增幅13.98%;總支出增長1631.92萬元,增幅11.63%,總負債增長4785萬元,增幅45.47%。

其他地勘單位:2006年總資產3928.61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595.61萬元,專用儀器設備資產1500.68萬元),總負債544.54萬元,總收入2570.12萬元,總支出2566.49萬元。與2005年度相比,總資產增長2577.25萬元,增幅190.72%;總收入增長616.2萬元,增幅31.54%;總支出增長806.34萬元,增幅45.8%,總負債增長141.95萬元,增幅35.26%。

(三)公益性地質工作及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情況

公益性地質工作:江西省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主要為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歸屬地勘局)。2006年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為:基礎地質調查類項目5項(包括1:5萬圖組2個,1:25萬圖組3個),新開1項,其餘4項續作,本年度經費170萬元;礦調類項目7項(其中新開3項),本年度經費1146萬元;資源評價類4項,本年度經費為287萬元;信息類2項,經費30萬元;農業地質1項,本年度未下達經費;城市地質1項,本年經費50萬元;其他還有物探類、地災類、地下水動態監測項目等。

戰略性礦產勘查:我省戰略性礦產勘查項目主要來源於國家、省財政出資的各類勘查項目。2006年度我省中央資補費勘查項目6個,主要實物工作量:槽探1.55萬立方米、坑探120米、鑽探1.28萬米,經費1050萬元;江西省資源費項目9個,主要實物工作量:坑探350米、鑽探6480米,經費730萬元。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項目7項,主要實物工作量:鑽探39000米;坑探7860米,經費8280萬元。

(四)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情況

2006年屬地化地勘單位自有資金(地勘費投入)項目62項,經費5092.4萬元;合資及社會地質市場項目76項,經費8417.1萬元。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槽探1.83萬立方米,鑽探11.91萬米,坑探10309米。

(五)礦業開發情況

江西省地勘局所屬9個單位均有礦業合作開發項目,主要在省內,處於前期勘查合作項目15個,開發或近期進入開發階段的項目13個;境外合作項目主要處於商洽階段。江西省有色地勘局礦業開發尚處在礦山建設前期的准備工作。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況

不完全統計(省核工業局、煤田地質局未報數據),從事工程勘查施工的單位22個,產值11821.59萬元。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地勘行業其他產業涉及商貿、服務、房地產、工業生產、建設工程施工等。江西省地勘局在全省各主要城市建有13個星級賓館、2個專業大市場、2個大型超市及生物制葯、鋼結構廠等企業;江西省有色地勘局除商貿服務外,建有江西晶安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金泰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等2家工業企業。上達產業2006年實現總收入86372.01萬元。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堅持「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發展思路,不斷完善產業和隊伍結構

屬地化後,各局堅持走立足地質勘查主業,緊抓「為國家和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提供地質工作及礦產資源保障」的任務,實現富民強局,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延伸產業鏈,逐漸發展成地質找礦、工程建設、多種經營、礦業開發四大產業格局,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帶動隊伍結構調整及內部整合。例如:省地勘局對同一區域的地勘單位進行戰略重組,對市場專業相近的單位進行專業合成。實踐證明,結構調整對地勘隊伍經濟發展和體制機制的轉換起到了積極作用,為提高市場競爭力奠定了基礎。

(二)堅持企業化經營,積極推進產權制度改革

各地勘局堅持不斷解放思想,加大改制力度,把「事企分離、主輔分離」與產權制度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大對二級經濟實體的股份制改造。一是在地質勘查、礦業開發、設備租賃等方面的股份制改造成效顯著。為進一步做大做強礦業經濟,不少地勘單位先後成立了股份制的礦業公司,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二是推進企業化管理,特別是在其他產業經營方面,採取「經濟責任制」、「承包經營」、「企業改制」等運行辦法,有的還引進「鄉鎮企業」管理模式。例如:省有色地勘局對局屬企業及隊屬企業進行改制,組建有限責任公司,原公司的經營性資產經評估後以國有股的形式投入新公司,局代表國有股行使出資者權利,對參控股企業進行管理。非經營性資產由各隊基地管理處管理。新公司吸收員工參股,嚴格按公司法組建。經改制的企業,規模和經濟效益均有較大幅度增長。

(三)激活機制,促進分配製度改革

按照地勘費分配保穩定,效益分配賃貢獻的原則,加大了分配製度的改革力度,不斷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收入分配製度。如省地勘局出台了《關於地勘單位(機關)實行崗位效益工資的指導意見》,允許局、隊機關試行崗位津貼制,基層進一步完善了效益工資制,把以待遇留住人才,貢獻與收入掛鉤真正落到實處。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經過幾年改革發展的探索,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樹立大地質觀念,努力拓展地質工作的服務領域,完善以地質勘查業為主導,以礦產開發、工程建設、多種經營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進一步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力打造核心競爭力,促進地礦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體設想有:

一是進一步做強地質勘查業,做大礦產開發業,做贏工程建設業,做優多種經營業。例如:省地勘局計劃「十一五」末,地質勘查業、礦產開發業、工程建設業、多種經營業收入的比重將調整到25:25:35:15;有色地勘局計劃「十一五」初步實現「地勘礦業有優勢、建設施工有特色、工業產品有品牌、商貿服務有活力」的目標,四大產業基本形式核心競爭力,各企業有較強的盈利能力和發展實力。

二是用好用足國家事業單位改革政策,進一步深化內部改革,全面推行二級經濟實體的股份制改造和各種有效形式的改革;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取得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新突破;對成長性較好的企業進行股份制有限公司改造,創造條件爭取上市。

三是以人為本,全面提升各產業科技含量,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培養和造就一支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事業發展人才隊伍。

四是以江西省政府與國土資源部簽訂的《國土資源部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合作備忘錄》為契機,積極實施「走出去」的方針,大力開拓地質勘查開發市場,加強與國內外大型礦業企業的合作,加強境外礦產勘查工作,建立礦產資源戰略勘查開發基地。

五是著力建設和諧平安地礦,營造依法辦事、以德育人、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文化生活豐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和諧發展的良好環境。提高職工素質,不斷改善職工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加強基地建設。為社會保障同地方接軌創造條件、夯實基礎,力爭將地勘單位的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五、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1)地勘單位資本不足,債務繁重,可經營性資產少,設備陳舊老化;地質投入跟不上地質工作發展的需要,找礦裝備相對落後,科技含量低。

(2)隊伍結構不合理,地質勘查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緊缺的現狀沒有大的改變;其他產業尚未形成規模,經濟運行質量低,缺乏靈活的機制,獨立生存能力差。

(3)地勘單位社會負擔重,下崗職工多,再就業困難,離退休人員多,老齡化嚴重,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險制度改革滯後。

(4)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處置問題沒有具體的操作細則而難以執行,部分地勘單位老基地搬遷問題仍未解決,貨幣化分房政策資金額度大,屬地化時地勘費基數中沒有此項費用,地勘單位自身無法解決等等。

這些問題給地勘隊伍求生存、闖市場帶來內在困難,制約了地勘單位的改革與發展。

(二)對策與建議

(1)全面落實《決定》精神,加大找礦投入。改進現有國有地勘單位的地質裝備、鼓勵創新和運用新的找礦理論與方法、培養地質人才,充分調動地勘隊伍的找礦積極性,充分發揮地質找礦工作者的智慧,以實現有宏觀影響的找礦突破,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2)切實抓好國辦發37號文件和76號文件中各項規定的貫徹落實。目前地勘單位在資金、人才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困難,處於「沒有地勘費活不了,單靠地勘費活不好」的狀況。建議國土資源部協助解決國辦發37號、76號等文件政策的落實到位,如:從地勘單位剝離學校、醫院等社會職能;盡快解決地勘單位職工的社保統籌問題;落實礦業權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政策;增加地勘單位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補助;制訂地勘單位國拔土地使用、處置的具體操作細則;增加貨幣化分房補助費用等。

(3)考慮地勘單位的歷史與現狀,建議對國家出資勘查的礦產地或地勘單位曾進行過勘查工作,現已滅失的礦產地出讓礦業權價款的收入,給予參與實施的地勘單位一定的知識收益補償。

(江西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⑨ 貴陽觀山湖鑫四通商貿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貴陽觀山湖鑫四通商貿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12月16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法律、法規、專國務院決定規定禁止屬的不得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張正林
成立時間:2014-12-16
注冊資本:3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20190000129756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金華鎮三鋪村貴州煤田地質局113隊辦公樓

⑩ 二疊系——二疊紀地層

二疊紀形成的地層稱為二疊系。華北地區二疊系以陸相沉積為主。嵩山地區二疊系分布在北坡的參駕店、涉村一帶;東麓的玉台、景店、告城等地;南麓東自箕山,向西經新新煤礦、東窯、李溝至伊川老君堂一線連續分布。與下伏石炭系山西組和上覆三疊系劉家溝組均為整合接觸關系。按2001年新地層表二疊系分為下、中、上三統,本書仍按下、上二統(表8-3)分別敘述如下。

1.下二疊統下石盒子組(P1x)

「石盒子系」1922年創名於太原東山陳家峪石盒子溝,當初就分為上、下兩系。1934年孫健初對比引入河南。自那時以來,頂底界劃法多有分歧。下石盒子組底界有劃在大占砂岩之底的,有劃在砂鍋窯砂岩之底的;頂界有劃在田家溝砂岩之底的,有劃在四煤底板砂岩的。上石盒子頂界有劃在平頂山砂岩之底的,有劃在平頂山砂岩之頂的。本書按《河南省區域地質志》劃分方案敘述。

下石盒子組在嵩山出露極差,20世紀60年代初測制的剖面劃分不一,很難利用。近年嵩山地區的剖面研究多選在新密市和禹州市境內,距嵩山稍遠。現利用1983年煤田地質公司一隊在箕山井田的鑽孔資料展示下石盒子組的岩性和層序。

登封箕山下石盒子組地層柱(據1983年煤田一隊箕山井田勘探資料):

上覆地層上石盒子組(P2s)黃綠色厚層狀中粒長石石英砂岩

整合

下石盒子組(P1x)厚125.2m

44.灰黃色砂質泥岩、泥岩、薄層粉砂岩互層14.3m

37~43.灰黃色砂質泥岩夾黑色泥岩及煤線8.2m

28~36.灰綠色細粒長石石英砂岩夾灰黃色砂質泥岩及煤線13.7m

26~27.灰黃色砂質泥岩與紫斑泥岩互層5.5m

17~25.灰綠色厚層細—中粒長石石英砂岩與灰綠色粉砂岩、砂質泥岩互層29.9m

13~16.灰綠色薄層細粒長石石英砂岩夾灰綠色砂質泥岩、泥岩12.1m

3~12.灰白色厚層中粒長石石英砂岩夾灰黃色砂質泥岩及煤線36.9m

整合

下伏地層上石炭統山西組(C3s)灰色泥岩及煤層(大煤)

本組為一套含煤碎屑岩。主要岩性為灰白、褐黃、灰綠、深灰色粗—細粒長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質頁岩、頁岩夾煤層(線)。其中包含五個標志層,分別是大占砂岩、香炭砂岩、砂鍋窯砂岩、大紫斑泥岩(米村泥岩)及老君廟砂岩,是煤層對比的重要標志。本組含二煤組上部和三煤組全部,煤層多不可采,部分局部可采。本組沉積韻律發育,砂岩和泥岩交替出現,具水平層理和波狀層理。岩性穩定,厚度變化不大。

下石盒子組古生物化石中植物種屬較多,河南煤田地質勘探公司和區調隊近年在新密煤田、登封煤田、禹縣方山滴水潭等地採到的植物化石主要有:輪葉(蘆木的葉化石,圖8-33)、短鐮輪葉、中國瓣輪葉、舌形瓣輪葉、蘆木(圖8-32)、須斯特蘆木、蘇柯維蘆木、華夏羊齒、懷特華夏羊齒、手羊齒、織羊齒(圖8-34),三角織羊齒、翅狀准織羊齒、單網羊齒、河南羊齒、櫛羊齒、韓城櫛羊齒、太原櫛羊齒、東方櫛羊齒、鐮刀櫛羊齒、那林櫛羊齒、鱗軸櫛羊齒、孤曲櫛羊齒、厚緣櫛羊齒、纖細楔羊齒、湯氏楔葉、中朝楔葉、楔拜拉、多脈帶羊齒、滿洲枝脈蕨(圖8-35)、東方盤穗、鱗木(圖8-36)、尼爾桑、那林殼斗、劍葉、長橢圓扭羽葉等。

圖8-32蘆木(樹干)(引自《地質詞典》,1979)

圖8-33輪葉(引自《地質詞典》,1979)

圖8-34織羊齒(引自《地質詞典》,1979)

圖8-35枝脈蕨(引自《地質詞典》,1979)

圖8-36鱗木(引自《地質詞典》,1979)

上述植物化石分屬於蕨類植物門的楔葉綱(蘆木、輪葉、楔葉等)、石松綱(鱗木等)、真蕨綱(枝脈蕨等)和裸子植物門的種子蕨綱(脈羊齒、延羊齒等)、科達綱(科達等),它們大多數是高大的木本植物,有高達20~30m者,少數是草本植物,化石保存的大多是枝乾和葉子。

《河南省區域地質志》在河南下石盒子組建立了兩個植物組合帶。嵩山地區已經採到兩個組合帶中的所有主要分子。完全可以與陝西、山西同層位對比,時代屬早二疊世。

2.上二疊統上石盒子組(P2s)

本組包括四煤組底砂岩底板至平頂山砂岩頂板之間的一套地層,分為兩段敘述。

登封箕山東坡—喬家

上石盒子組下段剖面(圖8-37):

圖8-37登封市箕山東坡上二疊統上石盒子組下段剖面圖(引自河南區調隊,1989)

上覆地層上石盒子組上段含礫粗粒長石石英砂岩,底部有一層鐵質砂岩

整合

上石盒子組(P2s)下段厚588.1m

58.黃、黃綠色砂質泥岩夾粉砂岩,青灰色含砂質泥岩17.0m

57.紫紅色粉砂泥岩1.6m

56.黃綠、黃色泥岩5.9m

55.灰黃色細粒石英砂岩1.0m

54~53.黃色泥岩、黃色泥岩與紫紅色泥岩互層4.5m

52.黃色砂岩與泥岩互層,夾煤線37.9m

51.黃綠色中粒岩屑長石石英砂岩,水平層理發育,頂部含鐵結核9.9m

50.黃色泥岩,夾粉砂岩薄層17.2m

49.黃褐色中粒岩屑長石石英砂岩,底部有小礫石,斜層理發育12.2m

48.黃綠色泥岩,夾薄層粉砂岩21.4m

47.黃綠色中粒長石砂岩3.5m

46~44.黃綠色泥岩夾薄層粉砂岩及煤線29.5m

43.褐灰色含礫長石石英砂岩0.9m

42~41.黃色泥岩夾薄層粉砂岩及煤線20.2m

40~39.黃褐色泥岩,夾薄層粉砂岩、硅質層和煤線17.9m

38.黃色中粒岩屑石英砂岩3.0m

37~36.灰黑色炭質泥岩夾煤線、黃綠色泥岩夾粉砂岩和煤線5.8m

35.淺黃、黃褐色細粒岩屑長石石英砂岩1.5m

34~32.黃色泥岩夾薄層細砂岩及煤線33m

31~30.黃色中粒長石砂岩夾泥岩和鐵質砂岩,含植物化石碎片15.3m

29~27.黃色泥岩16.3m

26.灰黃、淺褐色中粒岩屑長石砂岩,鈣質膠結6.3m

25.黃色泥岩,夾細粒長石砂岩18.3m

24.淺灰、肉紅色中粒石英砂岩2.5m

23.黃色泥岩夾薄層細砂岩(含紫斑)20.4m

22~20.黃色泥岩夾薄層砂岩及煤線、灰黃色中細粒岩屑長石石英砂岩37.9m

19.黃色粉砂質泥岩,夾薄層細砂岩,含紫色斑塊53.5m

18.淺灰、灰色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17.1m

17.黃色泥岩夾煤線和薄層砂岩20.8m

16.黃色泥岩、粉砂質泥岩,夾鐵質砂岩透鏡體,產植物化石:蕉羊齒、鐮刀櫛羊齒、疏脈科達、那林座延羊齒(圖8-38)、櫛羊齒8.2m

15.黃色泥岩夾薄層粉砂岩和煤層(煤田稱五3煤,正開采利用)36.8m

14.黃色泥岩夾薄層粉砂岩9.1m

13~10.灰褐色、黃色中粒岩屑石英砂岩,灰、灰褐色泥岩與黃綠色泥質粉砂岩和煤層互層15.7m

9.煤層0.9m

8.黃綠色泥岩與薄層粉砂岩互層,夾煤線10.3m

7.煤層0.9m

6.黃綠色泥岩與粉砂岩互層,夾煤線,產植物化石:櫛羊齒(圖8-39)、斜羽葉5.8m

5~4.褐黃色薄層細粒長石砂岩夾泥質粉砂岩與泥岩,產植物化石:劍瓣輪葉(圖8-40)、鐮刀櫛羊齒18.5m

3.黃色薄層粉砂岩與泥岩互層,上部粉砂岩中有鐵質結核17.0m

2.黃、褐黃色粗粒石英砂岩,上部1m多厚含鐵質、鈣質石英砂岩12.2m

整合

下伏地層下石盒子組(P1x)黃色砂質泥岩夾薄層細砂岩

圖8-38那林座延羊齒(×1)(引自河南區調隊,1989)

圖8-39櫛羊齒(×1)(引自河南區調隊,1989)

上石盒子組下段為一套含煤碎屑岩建造,主要岩性為灰白、灰綠、灰黃和米黃色中粗—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岩、石英雜砂岩、粉砂岩、粉砂質頁岩、高嶺土粘土岩、炭質頁岩夾煤層(線)。其中包括了五個標志層,分別是無名砂岩(四煤組底砂岩)、紅砂炭砂岩(五煤組底砂岩)、田家溝砂岩(六煤組底砂岩)、銀杏砂岩(七煤組底砂岩)和大風口砂岩(八煤組底砂岩)。本組含五個煤組,多數煤層不可采,僅少數局部可采或偶爾可采。本組韻律發育,五個煤組各組成一個沉積旋迴。岩性穩定,厚度變化不大。本段植物化石十分豐富,個別層位採到腕足類和海綿骨針。植物化石中最多的有大羽羊齒、輪葉、單網羊齒、束羊齒、楔葉、齒葉、枝脈蕨等,以真蕨綱、種子蕨綱為主體。《河南省區域地質志》在河南省上石盒子組下段建立了三個植物化石組合,組合中的主要分子在嵩山南麓都已採到。這種化石組合可與華北的相同層位及華南的龍潭段對比,時代歸屬晚二疊世早期。

圖8-40劍瓣輪葉(×1)(引自河南區調隊,1989)

登封縣東金店西土門口上石盒子組上段剖面(圖8-41):

圖8-41登封市東金店西土門口上二疊統上石盒子組剖面圖(引自河南區調隊,1989)

上覆地層石千峰組(P2s)黃綠色泥質粉砂岩

整合

上石盒子組上段厚113.5m

4.黃色中—厚層中粒長石砂岩14.7m

3.灰白色厚層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岩,風化後灰黃色,局部含石英小礫石80.0m

2.灰白色厚層粗粒長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礫石18.8m

整合

下伏地層上石盒子組下段米黃色岩屑長石砂岩,夾黑色泥質粉砂岩

上石盒子組(P2s)上段在1951年前顧知微、楚旭春在宜洛煤田普查時稱「馬頭山砂岩」,閻廉泉稱之為「平頂山砂岩」,特殊的單面山地形在河南、山西廣大地區,極具特色,容易識別,煤系地層均在它的下面,看見平頂山砂岩,下面必然有含煤岩系,因而成為良好的找礦標志。嵩山南麓本段出露較好,北坡因第四系覆蓋或斷層破壞,很少出露且不完整。本段為一套碎屑岩沉積,主要岩性為淺灰、灰白色,局部顯肉紅色,風化後灰黃色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岩,頂部常為石英砂岩。岩性單一,層位穩定,具大型斜層理,局部有砂質頁岩夾層,底部常含礫石。嵩箕地區厚度稍大。本段至今未找到大化石,僅獲個別孢粉,指示時代作用不大,按傳統劃法將其置於晚二疊世。

3.上二疊統石千峰組(P2s)

石千峰組早期稱作「石千峰系」,廣泛分布於華北各地。最初命名地點在山西太原市西25km處的石千峰。1955年中南地質局401隊曾稱「石千峰統」,歸三疊系,1964年河南區調隊改稱「石千峰組」,歸上二疊統。1975年華北二疊系專題會議,將原石千峰組下段孫家溝段定為石千峰組(狹義),而將原劉家溝組和和尚溝組劃歸下三疊統。煤田地質系統習慣稱石千峰組為「土門口組」。

石千峰組以登封東金店西土門口地層出露連續,以其為代表敘述之。

登封市東金店西土門口石千峰組剖面(圖8-42):

圖8-42登封市東金店西土門口上二疊統石千峰組剖面圖(引自河南區調隊,1989)

上覆地層下三疊統劉家溝組(T1l)紫紅色長石石英砂岩

整合

石千峰組(P2s)厚162.1m

13.灰色鈣質砂岩、粉砂質泥岩,夾灰岩礫岩透鏡體,其中產有孔蟲化石26.0m

12.中粗粒鈣質長石石英砂岩22.9m

11.紫紅色泥岩夾鈣質結核或透鏡狀細粒鈣質石英砂岩11.1m

10.淺紅色細粒石英砂岩2.m

9.黃綠色泥質粉砂岩6.5m

8.中粒岩屑石英砂岩34.0m

7.紫紅色泥岩25.2m

6~4.黃色中厚層細粒長石砂岩20.6m

3.紫紅色泥岩10.1m

2.黃綠色泥質粉砂岩3.7m

整合

下伏地層上石盒子組(P2s)黃色中厚層中粒長石石英岩

石千峰組岩性最突出的特點是色調較雜,紫紅、灰綠、灰黃皆有。可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以砂質泥岩或雜色泥岩與平頂山砂岩分界,整合接觸,岩性為淺灰、黃色細粒砂岩、粉砂岩、紫紅色泥岩,砂岩中水平和楔形斜層理發育,含海綠石;中部為紫紅色泥岩夾3~4層中細粒砂岩,泥岩中見蟲跡,砂岩中常見波痕;上部為灰色粉砂岩與細砂岩互層,夾少量暗紫紅色泥岩、砂質泥岩和透鏡狀灰岩礫岩,其中含有孔蟲化石,頂部一層黃色細粒長石砂岩夾大量含鐵鈣質結核,風化呈餅狀或球狀,形態特殊,層位穩定,是區分二疊系與三疊系的標志層。

圖8-43葉肢介(引自《地質詞典》,1979)

本組化石稀少,只見真葉肢介(圖8-43)和有孔蟲。葉肢介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介甲目。介甲目化石總稱葉肢介,兩瓣幾丁質外殼,呈卵形、半圓形,殼小,一般不超過20mm。葉肢介從泥盆紀一直延續到現代,主要生活在晚古生代至第三紀,對中、新生代含油地層對比意義重大。有孔蟲屬原生動物門有孔蟲亞綱,殼小一般不到1mm,但也有大至100mm者,殼口一個或多個。絕大多數海生,以底棲為主,也有浮游的,極少數生活於潟湖或淡水湖泊。寒武紀至現代都有延續,以石炭紀—第三紀最繁盛。葉肢介和有孔蟲對確定石千峰組時代均無決定意義,把石千峰組劃歸二疊系是因為在豫西宜陽等地的石千峰組中採到的植物化石與華北地區相同層位可以對比,時代當屬晚二疊世晚期。

此外,在山西保德曾發現杯龍化石,古生物學家給它命名為「二疊石千峰龍」,屬爬行動物綱杯龍目,是爬行動物中最原始的類型。嵩山乃至河南均未發現。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