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北京地質大學歷任黨委書記

北京地質大學歷任黨委書記

發布時間: 2021-02-16 10:29:26

Ⅰ 歷任北京市委書記有誰

第一任:彭真。

(1902年10月12日——1997年4月26日)

原名傅懋恭,山西曲沃人。彭真連續四次當選北京市市長,足見其受擁戴程度之高。

彭真,非彭姓,其長子傅銳、女兒傅彥、三子傅洋及幼子傅亮皆姓傅。

1979年被補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83年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正國級)。

第二任:李雪峰。

(1907年1月19日——2003年3月15日)

山西永濟人,老革命薄一波之兒女親家。

從1925年到1933年,李雪峰在山西國民師范學校和教育學院整整讀了9個年頭。前者屬於中等教育,後者屬於大學。「一二九運動」後,擔任了中共北平市委書記。

抗戰爆發後,他在太行根據地抗戰前線堅持了十年武裝斗爭,任中共晉冀豫區委書記、太行區委書記。

第三任:謝富治。

(1909年8月-1972年3月26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湖北紅安人。22歲,參加長征。曾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八路軍第129師385旅政委、太岳軍區副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政委、第8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軍三兵團司令員等職。

建國後,歷任雲南省委第一書記、昆明軍區司令員、國務院公安部部長、副總理、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北京軍區第一政委等職。八、九屆中央委員。九屆政治局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2年3月26日病逝,年63歲。1980年10月被開除黨籍 。骨灰匣也被請出了八寶山革命公墓 ,揭下了覆蓋的中國共產黨黨旗。

第四任:吳德。

(1913年—1995年)

原名李春華,河北豐潤人。1932年參加反帝大同盟。歷任燃料工業部副部長、吉林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處書記。1

966年後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北京市革委會主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北京軍區政委。為中共八屆中央候補委員、九屆中央委員,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80年2月被免去中央政治局委員職務。同年4月辭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1995年11月29日在北京病逝。

第五任:林乎加。

(1916年12月-2018年9月)

山東長島人。建國後歷任:

浙江省委宣傳部部長,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浙江省委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國家計委革委會副主任、黨的核心小組成員;上海市革委會副主任;天津市委第一書記、天津市革委會主任、市警備區第一政委;

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兼北京衛戍區第一政治委員、黨委第一書記;北京市市長,農業部部長、黨組書記;農牧漁業部部長、黨組書記。

2018年9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第六任:段君毅。

(1910年3月13日——2004年3月8日)

河南范縣人。先後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旅副旅長,魯西軍區副司令員,魯西行署副主任、主任,冀魯豫第二、第八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冀魯豫軍區豫東指揮部政治委員。

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後任第二野戰軍後勤司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2004年3月8日北京逝世。

第七任:李錫銘。

(1926—2008)

河北束鹿人。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北京市委書記。

第八任:陳希同。

(1930年6月——2013年6月)

四川安岳人。18歲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解放之初,做過一段時間的基層工作,歷任北京市西單街道工作組成員,北京市公安局內城分局派出所副所長、人事股副股長、文書股股長等。

2006年5月31日保外就醫。2013年6月2日病亡。

第九任:尉健行。

(1931年1月——2015年8月7日)

浙江新昌人。大連工學院機械繫機械製造專業畢業,高級工程師。十三屆、十四屆中央委員,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

尉健行擔任中紀委書記10年間,查處的大要案包括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克傑案,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案,公安部原副部長李紀周案,雲南省原省長李嘉廷案,沈陽慕馬案,北京市原市委書記陳希同案等,以及湛江和廈門特大走私案。

第十任:賈慶林。

1940年3月生,河北泊頭人。河北工學院電力系電機電器設計與製造專業畢業,大學學歷。

第十六屆、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主席。

第十一任:林淇。

1942年11月生,江蘇武進人。

歷任:武漢鋼鐵公司煉鐵廠二高爐瓦斯工、爐前工、工長;武漢鋼鐵公司煉鐵廠三高爐技術員、副爐長;武漢鋼鐵公司經理、黨委常委;冶金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北京市委副書記、副市長;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中央文明委副主任。

2013年12月,任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會長。

第十二任:郭金龍。

1947年7月生,江蘇南京人。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

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現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第十三任:蔡奇。

1955年12月生,福建尤溪人。

歷任:福建師范大學黨委辦公室幹部、福建省委辦公廳綜合處副處長、福建省委政改辦副主任(副廳級);福建省委辦公廳副主任;三明市委副書記、市長;浙江省衢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台州市委書記;杭州市委副書記、副市長、市長;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省委黨校校長、常務副省長、浙江行政學院院長;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正部級);北京市委副書記,副市長、代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市長;北京市委書記。

(1)北京地質大學歷任黨委書記擴展閱讀:

市委書記,全稱中國共產黨某某市委員會書記,指中國共產黨設在市一級的委員會(即市委)負責人。市委書記是黨在一個地方的執政代表。

負責主持黨的全面工作,組織市委常委會活動,對黨委工作負主要責任。職責是管理一個城市「總攬全局」。市委書記的工作是執政,市長的工作是行政。

支委書記的職責是負責所在市一級區域內的黨務工作,加強黨的領導。根據上級黨委的指示,開展本地區黨的建設工作,設立政法委員會,黨委組織部等部門分工負責。

Ⅱ 原北京地質學院有幾個系

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1960年被評為「北京市文教戰線紅旗學院」,躋身於64所全國重點高校行列。1975年遷校,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直接關懷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復辦學。1987年成立中國地質大學,在京漢兩地相對獨立辦學,是我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並首批進入「211工程」建設行列,已經發展為教育部「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大學。2000年2月,中國地質大學由國土資源部整體劃轉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學總部撤銷,京漢兩地獨立辦學。2006年9月,教育部和國土資源部共建中國地質大學。
50多年來,學校歷經了創建、發展、搬遷、重建和振興的曲折辦學歷程。歷屆學校領導班子帶領全體地大人,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培養了大批經濟建設急需的地質專門人才,為新中國工業的起飛和地質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學校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俄羅斯外籍院士5名,博士生導師206名,教授175人,副教授265人。在4萬余名畢業生中,有24人成為兩院院士,200餘人成為省部級以上勞動模範。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學校逐步成為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相結合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成為我國地學人才培養的搖籃和地學研究的基地。學校現有18個院(系、部),47個本科專業,11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工程碩士領域和MBA、MPA授權點,9個博士後流動站。涵蓋理、工、文、管、經、法、哲和教育8個學科門類;在職教職工1200人,全日制在校生1.4萬人,繼續教育在讀生2.5萬人,獨立學院在校生1.2萬人。現任黨委書記王鴻冰,校長鄧軍。
學校在50多年的辦學實踐中秉承「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優良校訓,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為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長遠目標而不懈奮斗!

Ⅲ 地質大學出過什麼傑出人士或名人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Ⅳ 北京地質大學出了什麼名人

地質大學的東門對面是北京科技大學,北門對面是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南面過了四環就是北京航天航空大學,西面還有北大、清華。自己選一下吧!

Ⅳ 中國北京地質大學校長是誰

中國地質大學來校長張錦高教授源、副校長邢相勤教授! 現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吳淦國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5-08/31/content_2608862_1.htm 專訪!

Ⅵ 北京大學的歷任校長

1、孫家鼐(1898.07-1900.00)

2、許景澄(1899.07-1900.07)

3、張百熙(1902.01-1904.02)

4、張亨嘉(1904.02-1906.02)

5、李家駒(1906.02-1907.07)

6、朱益藩(1907.07-1907.12)

7、劉廷琛(1907.12-1910.09)

8、柯劭愍(1910.09-1911.11)

9、勞乃宣(1911.11-1912.02)

10、嚴復(1912.02-1912.10)

11、何燏時(1912.12-1913.11)

12、胡仁源(1913.11-1916.12)

13、蔡元培(1916.12-1927.08)

14、蔣夢麟(1930.12-1945.09)

15、胡適(1945.09-1948.12)

16、湯用彤(1949.05-1951.09)

17、馬寅初(1951.06-1960.03)

18、陸平(1960.03-1966.06)

19、周培源(1978.07-1981.03)

20、張龍翔(1981.05-1984.03)

21、丁石孫(1984.03-1989.08)

22、吳樹青(1989.08-1996.08)

23、陳佳洱(1996.08-1999.11)

24、許智宏(1999.11-2008.11)

25、周其鳳(2008.11-2013.03)

26、王恩哥(2013.03-2015.02)

27、林建華(2015.02-2018.10)

28、郝平(2018.10-至今)

(6)北京地質大學歷任黨委書記擴展閱讀:

北京大學,創建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成立之初為中國最高學府,同時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中華民國建立後,校名改為北京大學校,後又改名為國立北京大學。

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推行改革,把北大辦成以文、理兩科為重點的綜合性大學,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大與清華、南開合並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日本戰敗後,北京大學回到北平復校。1952年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聚集了原北大、清華、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學、人文學者,奠定了北大文理學科在中國高校中長期領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醫科大學回歸北京大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

如今,北京大學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醫學以及新型工科的綜合性大學,也是大中華地區和亞太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

北京大學現有六個校區。北京大學校址原本在沙灘紅樓、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調整後遷入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學校園(燕園),燕園兼收中國古典韻味和西方校園規劃理念,主要景觀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Ⅶ 誰知道東華理工大學副校長們的簡歷

副校長:徐躍進 教授

徐躍進教授,男,1958年出生於江西撫州,1984年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查專業並留校工作,公共事務管理(MPA)碩士研究生。多年來一直從事法律教學、公共事務管理和研究工作。公開發表與交流論文20多篇。歷任系團總支書記,院團委副書記、書記,院保衛處副處長、處長;1994年任院長助理,1995年任學院副院長,分管後勤、保衛和校辦產業工作。所分管工作和部門先後20多次受省、市、區獎勵和表彰。

副校長:孫占學 教授、博士

孫占學教授,男,1962年出生於江西修水,1982年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放射性水文地質專業並留校任教。1988年獲工學碩士學位,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理學博士學位。歷任系主任、院長助理等職。多年來從事地熱學、鈾成礦水文地質學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多篇,出版專著3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為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部級"112育才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全國優秀教師,核工業部勞動模範,並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副校長:劉曉東 教授、博士

劉曉東教授,男, 1963年2月出生於江西省上猶縣,1982年7月畢業於原華東地質學院,同年留校任教。獲南京大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博士學位。歷任教研室主任、駐京辦事處主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等職;2004年5月任東華理工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主要從事鈾、金礦床地質、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和礦物材料的科研、教學等工作。先後主持和參加國際合作項目、省部級科研項目20多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出版學術專(譯)著3本,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50多篇。曾赴日本從事研究工作一年,多次參加援外專家組工作,並應邀赴國外組織或參加過十多次國際學術交流會議。現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2003年起受聘為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評審專家、國際原子能機構咨詢專家。兼任核資源與環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副校長:花明 教授、博士

花明教授 男,漢族,1955年9月生於江西崇仁,碩士生導師。1978年畢業於江西大學政治系,分配到撫州地質學院(現東華理工學院)任教,歷任黨委宣傳部幹事、副部長、部長,黨辦院辦主任、院長助理等職,2004年5月任東華理工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1982年至1983年在廈門大學進修,1996年至1997年南昌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課程學習結業。2001年至2004年在職攻讀美國南加州大學遠程教育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花明教授長期從事政治經濟學、經濟管理科研和教學工作,承擔國家級課題2項,主編、參編教材、學術著作5本,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30餘篇。是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優秀德育工作者。

副校長:湯彬 教授、博士
湯彬教授,男,1964年3月出生,湖南嶽陽人,教授。1983年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專業,獲學士學位,現在成都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83年7月畢業留校任教,1994至今,從事計算機應用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現任碩士研究生導師,1999年被聘為成都理工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江西省和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江西省第7、8屆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中國核學會會員和江西省自動化學會理事、江西省計算機學會、江西省遙感協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計算機網路、資料庫應用、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核技術應用等方向的研究。公開發表論文60餘篇。歷任信息工程系主任,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兼軟體學院院長、核應用技術研究所所長。2006年2月任副校長。

副校長:郭福生 教授、博士
郭福生教授,男,1962年12月出生,江西寧都人,中共黨員。198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地質系,1996年獲華東地質學院工學碩士學位,2004年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理學博士學位,2000年晉升為教授。歷任華東地質學院地質教研室主任、支部書記,東華理工學院地球科學系主任、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院長,東華理工大學黨委組織部部長兼人事處長、校長助理等職,2009年1月任東華理工大學副校長。
長期從事區域地質、鈾礦地質、沉積岩、地貌景觀與旅遊開發研究,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教材和專著6部。獲國防科學技術獎、國家級和省級教學成果獎6項。先後被評為江西省高校學科帶頭人、江西省教學名師、江西省優秀研究生導師、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2008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兼任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理事、江西省地質學會理事、江西省旅遊文化研究會理事。

下面這個超級厲害
副校長:陳曉勇 教授、博士
陳曉勇教授,男,1961年9月出生,浙江諸暨人。1982年畢業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大地測量專業。1991年獲同校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博士學位後,赴日本東京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3年任日本亞洲航測株式會社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1999年任亞洲理工學院(聯合國主辦的研究生院,位於泰國曼谷)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系副教授,並於2004年擔任系主任。受聘於武漢大學、吉林大學、青海大學、中國測繪研究院的兼職教授與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地球信息科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的開發工作,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論文100多篇。曾獲1991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1998年度日本測繪界最高獎「日本測繪獎」。2009年1月任東華理工大學副校長。

副校長: 聶逢君 教授、博士

聶逢君教授,男,1962年出生於湖南祁陽,1984年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放射性地質與勘探專業並留校任教。1989年獲中國地質科學院理學碩士學位,2000年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學博士學位,2000-2002年於中國地震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並出站。2006-2007年赴加拿大留學一年。歷任教研室副主任,長江學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等職。長期從事鈾礦地質、石油地質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近年來,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核工業總公司、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科研項目十餘項,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2部。榮獲國防科工委優秀博士稱號,入選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受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生導師。

Ⅷ 歷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都有誰

1952年7月14日,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地質部長李四光親任主任委員。

1952年回12月,教育部通知,政務答院通過,提請劉型為北京地質學院院長、尹贊勛為副院長。
1958年9月16日,中共北京市高校黨委會批准,高元貴任北京地質勘探學院黨委第一書記。
1974年7月27日,湖北省同意湖北地質學院在武漢市建校。
1974年12月28日,湖北省同意湖北地質學院改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80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組織部通知,王鴻禎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
1983年10月26日,地質礦產部黨組轉發中央宣傳部通知,宣布趙鵬大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
1986年12月30日,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電告地質礦產部部長朱訓,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成立中國地質大學。
1993年3月3 日,地質礦產部黨組任命趙鵬大為中國地質大學常務副校長,徐乃和為專職副校長。
1994年12月26日,地質礦產部黨組決定:趙鵬大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兼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
1996年7月5日,地質礦產部黨組決定,殷鴻福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趙鵬大任名譽校長。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