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石油地質局第四普勘探
1. 華北石油地質局第五普查勘探大隊職工醫院 520華北石油地質局第四物探大隊職工醫院
河南新鄉,火車站座5路甲
2. 勘探開發狀況
(一)西藏地區
西藏地區油氣地質調查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因自然環境惡劣,早期以路線地質概查為主;60年代中期原地質部第四石油普查勘探大隊通過路線地質調查選擇了以倫坡拉盆地為主開展油氣普查勘探工作;其後在90年代原地質礦產部中南石油局又接著在倫坡拉盆地開展了油氣勘探。至20世紀末,先後開展了1∶50萬航空重力、磁力普查和近4000km的二維地震測量、134km2三維地震,累計鑽井66口,在3口井中發現油流,初步探明儲量300×104t。於1999年,對倫淺3井和倫淺1井實施注氣熱采獲得成功,倫坡拉盆地油氣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
對西藏地區海相盆地比較系統的油氣調查始於1993年,1993~1997年中石油先後在羌塘、措勤、比如、昌都、崗巴-定日等盆地開展了大規模的石油地質調查,完成1∶20萬路線地質調查5541km、1∶10萬石油地質填圖71594km2、1∶20萬重力測量25.4×104km2、1∶20萬航空磁測39.4×104km2、1∶20萬大地電磁測深路線調查5619km、二維地震勘探2640km等主要工作,並取得了近萬件(生儲蓋)樣品的分析數據。2001~2004年,國土資源部組織了重點項目「青藏高原重點沉積盆地油氣資源潛力分析」,兩個部門的工作都進一步肯定了西藏地區的油氣前景,並明確了羌塘盆地是找尋中生界海相油氣最有前景的盆地。
(二)松潘-阿壩地區
松潘-阿壩地區油氣勘探程度極低,其研究勘探工作總體上可以2002年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即區域地質調查—普查階段和石油地質詳查與勘探階段。該區自20世紀40年代開始進行地質調查工作,至2002年以前都是路線區域地質調查和石油地質調查。2002年以來,隨著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加大南方油氣勘探的步伐,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油氣勘探開發分公司加快了對松潘-阿壩地區的勘探,實施了地震(529.75 km)、非地震物化探工作(MT 測線13 條,長度3957.1km;重磁勘查面積11×104km2;化探概查面積19240km2),並進行了地層及含油氣性基幹剖面研究和構造調查等工作,初步進行了盆地早期評價研究。
(三)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油氣勘探始於1954年,大致可劃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4~1974年,為系統的地質調查和初探階段。發現了冷湖油田,證實了澀北一號含氣構造的存在,發現了一批埋藏較淺的油氣田。
第二階段:1975~1983年,在東部落實了澀北一號氣田並發現了澀北二號氣田以及台吉乃爾含氣構造。發現了盆地最大的油田——尕斯庫勒油田,開辟了潛伏構造和第三系深層找油的新領域,形成了現今盆地油氣田分布的基本格局,成為中國重要產油氣盆地。
第三階段:1984年至今,勘探開發工作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在盆地西部獅子溝、南翼山等構造深層裂縫性儲層中獲得高產油氣流。在侏羅系首次發現近千米的優質烴源岩,發現了南八仙中型油氣田;三湖地區天然氣的地質儲量大幅度增長。
3. 江漢盆地早期油氣勘查歷程(~)
1958年3月,湖北省地質局江漢平原石油普查隊成立。下屬三個地質分隊分別在平原北部、南部和沿長江一帶開展1:100萬路線概查,認為「從邊緣地層的含油性來探討平原地區,可以深信,二疊、三疊、侏羅、第三系這些可能的含油目的層在盆地內應該存在。」強調侏羅系希望最大,其次是第三系,說明在早期是把侏羅系當作主要打油對象。
同年,地質部航空物探大隊904隊,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完成了1:100萬航空磁測工作,解釋平原內部除局部地區有火成岩活動外,整體磁場平緩。並據中原石油物探大隊所做的重力、電法及地震等工作綜合解釋,初步劃分了大地構造單元,將平原分為三帶,指出西部重力負異常帶最有含油遠景,推測中新生代沉積厚約3000米以上,這樣盆地基本輪廓已勾畫出來。
4個地質分隊對盆地周邊長陽、宜昌、當陽、荊門、遠安、鍾祥、京山、崇陽、通山、蒲圻、咸寧等地進行1:20萬石油地質普查,結合物探資料解釋,初步確認鄂中的中、新生代盆地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以上。對區域地質情況,尤其是地層層序和沉積環境有了進一步了解。在此基礎上開始用中深鑽,在潛江凹陷打了第一口井(潛1井)。
年終,朱培維、陸曦初等編寫的《江漢平原石油地質普查總結報告》和1959年中原石油物探大隊成果總結報告,都認為潛江、江陵凹陷及後港凸起是最有遠景的地區。這是對江漢盆地找油首次認識上的飛躍,從此以侏羅系為平原地區找油主要目的層,轉向以白堊—第三系為主要找油目的層。
中原石油物探大隊在潛江和江陵凹陷,展開了地震面積普查和部分詳查,發現了潛江、周磯(王場)、廣華寺、沙市、資福寺、金家場等地震隆起或局部構造。
1960年末,地震五隊還在潛江凹陷初步圈定了王場構造,並提出了鑽探井位的建議,至此物探工作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在江漢盆地發現油氣提供了充分的地質依據。就油氣勘查而言,應該說在江漢平原大地上人們已看到希望之光!
1961年6月,湖北石油地質隊在潛江凹陷王場構造上打王1井,於老第三系周磯組中發現4層油砂,總厚6.96米。
1962年3月,地質部決定:在原湖北省地質局石油地質隊的基礎上,組建地質部第五普查勘探大隊(簡稱五普),從四川調來3008和3206兩個鑽井隊,以加強深井鑽探。地質部還決定:在中原石油物探大隊江漢工作站基礎上,組建地質部第四物探大隊,與五普並肩作戰,共同承擔江漢盆地油氣勘查任務。
1964年,四物地震普查證實了老泗港斷層(後改為潛北斷層)的存在。同年,地質部航空物探大隊904隊完成了江漢盆地1:20萬航測。
在此三年時間內,五普在江漢盆地區域展開工作中,做了大量的油氣勘查,尤其是綜合物探方面的成果較為突出。人們從反復實踐中認識上得到提高,為進一步開展油氣勘探,實現油氣突破打下了基礎。在這期間,四物地震普查落實了王場和沙市背斜,更是成績顯著。但是,五普承受著外界的重大壓力,華北勝利、大港等油氣田的發現對照江漢,很自然會產生思想情緒,難怪四物、五普把這段勘查史稱做「沉悶時期」。
江漢油氣地質中還有諸多問題認識存在分歧。有認為膏鹽盆地沉積環境屬於炎熱、蒸發、氧化的環境,主要表現在地面出露的紅層和鑽井中所見的膏鹽,由此推論不利於油氣生成。甚至被稱之「膏鹽無油論」。
這段時期,五普地質人員對資料進行了大量整理,包括地面地質、井下錄井和岩心編錄等。通過整理和研究,對鹽湖盆地成油地質規律加深了認識。在此基礎上,還展開了地質問題大討論,逐步達到思想認識的統一。主要表現在把勘探目的層從侏羅系轉向第三系,把勘探選區從建南山區拉回到盆地沉積中心潛江凹陷來。
認識的發展,總是隨著客觀事實的存在和得以確認而提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指的就是這個道理。此普遍真理對地學來說也不例外。而要達到此目的,需要實踐時間,允許挫折和失敗,甚至還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1964年9月,五普3206井隊在江陵凹陷沙市構造上打江深1井時,發現了新溝咀組的含油砂岩,連同王1井所見的老第三系周磯組(後改潛江組)含油砂岩,以及石油工業部江漢石油勘探處在鍾市構造上打的鍾1井、鍾3井所見的含油砂岩,從江陵到潛江普遍分布有油氣顯示,預示著突破出油關前的重要信息,以客觀的事實說明:江漢是個含油氣盆地已是勿庸置疑的了。
從華北看江漢,至1964年前這段時間,在江漢做了大量的油氣勘查前期准備工作。已做到了三具備:有利的油氣凹陷已具備、有利的生油層已具備和有利的圈閉背斜已具備。我來江漢後對此充滿信心,油氣勘查確實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包括理論導向方面的成就,如陸曦初、田慕劬等應用地質力學理論,首次提出了潛江周磯旋卷構造體系與油氣的控制關系。這一切提醒人們把潛江凹陷列為勘查重點是最現實的。因此,有理由把這個時期過去誤認為是「沉悶時期」糾正過來,改稱之頗有成效的「准備時期」。
4. 有沒有人知道中石油西南局地質勘探總公司的普通正式員工的待遇咋樣啊可否說的具體點。月工資能上3千嗎
下井的正式工肯定不止3000,算是加班月工資上4000都沒問題。井上的也差不多有3000.而且福利待遇不錯,就是不好進。
5. 有人知道長沙的中南石油局好嗎
樓上的好詳細啊。我在長沙呆過,知道中南石油局在長沙市中心,生活工作都非常方便,而且待遇很不錯,好多人都想進那個單位呢!
6. 河北煤田地質局第四地質隊在事業單位改革中會改成什麼樣的單位啊公務員還是企業啊
生產性來事業單位,改革的方源向是企業化,單位工作人員(入編人員)在2015年之前將逐步核銷事業編制,簽訂勞動合同,不在享受財政撥款,但在改革初期,單位會有一定的貸款、稅收等優惠,所以效益的好壞就看單位自身努力程度了。需要補充的是,地質勘探行業是比較辛苦的行業,長年在野外作業,「臟、苦、累」就是這個行業的特徵,即便不是學地質、鑽探等專業的,例如文秘、管理、會計等也要到野外實習一年(女性不必野外實習),實習期間職位是鑽工,臟活兒、累活兒都要做,所以,報考地質勘探類單位的考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別辛辛苦苦考進去,適應不了這個行業的特殊性再離職就得不償失了!
7.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四勘探隊的服務范圍
擁有各種專業配復套的先制進設備400多台(套)。服務領域涉及礦產資源勘探與評價、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勘查、工程地質勘察與基礎工程施工、環境評價、地震安全評價、礦井技術及施工服務、地球物理化學勘探施工、地熱開發與深水井施工、地質勘查監理與技術咨詢、數字測井、地質測繪、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工程施工、鑽探和礦山機械及鑽探工具的研發、設計及生產等。
8. 青年地質科技獎的授予情況
到目前為止 ,475名優秀青年地質工作者獲此殊榮,其中授予金錘獎95名,銀錘獎380名。同時有21名金、銀錘獎獲得者榮獲了中國青年科技獎。「青年地質科技獎」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學會的品牌,在地質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獲獎者絕大多數已成為地質科技工作的骨幹。(下附部分獲獎者名單)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1989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5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毛景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石彥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建潮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學技術委員會 董樹文 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銀錘獎 (1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安建 長春地質學院 馬昌前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李小彥 西安煤炭科學研究院 李長江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李繼江 山東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質大隊 李榮清 湖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汪振文 新疆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張 韜 寧夏地礦局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明泉 蘭州大學地質系 張哨楠 成都地質學院 張德潤 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楊閩中 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院 羅 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黃紹甫 廣西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 聶風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綜合研究地質大隊 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1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石崑山 河南省地礦廳第三地質探礦隊 湯良傑 地質礦產部西北石油地質局 吳景勤 核工業總公司華東地質勘探局 陳 駿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國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徐學純 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 晏建國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南地質勘查局 317 銀錘獎 (31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渝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王會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地質研究大隊 王英民 成都地質學院 王鶴齡 湖北地質實驗研究所 劉金山 湖南地礦局 405 隊普查分隊 劉蒙華 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 華佑南 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學石油地質系 朱儒峰 內蒙古地礦局第二區調隊一分隊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吳澄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張超群 廣東茂名礦產公司 李乃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隊 周 翊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勘查及城鄉建設工程系 林暢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羅先熔 桂林冶金地質學院 鄭國東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侯建軍 北京大學地質系 段太忠 江漢石油學院地質系 郝梓國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報編輯部 欒文樓 河北地質學院 殷躍平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屬總公司北京地質研究所 耿 弘 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閻子忠 寧夏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 黃建閩 建設部綜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蔣少涌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學地質系 戴鳳岩 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3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9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陳踐發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龐忠和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熱研究室 侯增謙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礦局第七地質隊 趙文智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徐錫偉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郭英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 黃潤秋 成都地質學院工程地質研究所 溫 寧 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銀錘獎(30名以姓氏筆劃排列)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 劍 地礦部成都地質研究所 王恩志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礦局 215 隊物探分隊 韋星林 有色總公司江西地勘四隊三分隊 甘盛飛 沈陽黃金學院地質系 曲國勝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任書才 河北省地礦局第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劉代志 中南工業大學地球物理勘察新技術研究所 劉樹文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杜楊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研處 李延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邱小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區劃室 何思為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探工系 汪東波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張光輝 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 陳衍景 北京大學地質系 邵益生 建設部城市地下水資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羅 強 西南石油學院 周平根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國土地質研究室 周永章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 胡 凱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郜建軍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賀安生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黃運飛 中國兵器工業部勘察研究院 藍先洪 地礦部海洋地質研究所 賴旭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軍 水利部能源部長江勘測技術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學 (北京)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5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宗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朱立新 地礦部物化探研究所 吳吉春 南京大學 周瑤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永飛 中國科技大學 姜欽華 北京大學地質系 胡聖標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郝 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秦四清 中航勘察設計院 舒 航 中國礦業大學 銀錘獎 (共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 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於青春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方維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總隊 王 駒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王 清 長春地質學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質研究所 馮慶來 中國地質大學 任戰利 西北大學地質系 劉 震 石油大學(北京) 劉小宇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劉曉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孫曉明 中山大學地質系 許文良 長春地質學院 宋 彪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張正偉 河南地質科研所 張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張曉培 長春地質學院 張獻民 河北地質學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學地質系 李建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楊夕輝 雲南地礦局三隊 沈樹忠 中國礦業大學 邵龍義 中國礦業大學 陳松嶺 中南工業大學 周樂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院 屈建軍 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學 閭國年 南京大學 唐金榮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勝利 煤炭科學院西安分院 賈愛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章雨旭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續世朝 山西地勘局區調隊 銀劍釗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所 黃 海 地礦部地質技術勘查院 龔漢松 海南地礦開發局高新爆破技術公司 傅雪海 江蘇煤田地質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蔣泰然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解習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學會第六屆(199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何慶成 地礦部環境地質所 李功伯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蘇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學 ( 華東) 范洪海 華東地質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質所 徐義剛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 董國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長春科技大學 銀 錘 獎 ( 共 40 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於學峰 山東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業大學 王文武 化工部遼寧地勘院 王世澤 西南石油局 王建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鄧吉牛 有色北京地質所 田昇平 化工部化學礦產院 全裕科 華北石油地質局規劃設計院 劉 傑 寧夏石炭井礦務局 劉再華 地礦部岩溶地質所 劉俊來 長春科技大學 孫友宏 長春科技大學 朱雲鶴 地礦部南京地礦所 湯 彬 華東地質學院 邢紅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吳培康 石油勘探開發中心 張立東 地礦部沈陽所 張伯友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張招崇 地礦部地質所 張振福 山西地礦局地調隊 李 曉 中科院地質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質所 李俊建 地礦部天津地礦所 楊學明 中國科技大學 楊忠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楊振宇 地科院地質力學所 肖舉樂 中科院地質所 陸建軍 南京大學地質系 陳遠榮 桂林礦產地質院 陳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礦業學院 施澤進 成都理工學院 柳建新 中南工業大學 趙 平 中科院地質所 徐貴來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聶高眾 國家地震局地質所 顧雪祥 成都理工學院 賴紹聰 西北大學地質系 薛良偉 河南省地科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七屆(1999年)青年地質科技獎獲獎名單
金錘獎8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 作 單 位 劉財 長春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 劉福來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孫占亮 山西地勘局區調地質隊 陳國忠 甘肅地勘局第三地質隊 周翠英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秦克章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學(華東)資源系油藏地質研究所 譚永傑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 銀錘獎26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於海峰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王駿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規劃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長春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 王登紅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所 劉國平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李忠 中國科學院地質所 李國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質所 楊曉平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楊曉明 化工部遼寧地質勘查院 邱檢生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陳漢林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訓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與環境工程系 周紹智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設部綜合勘察設計院 姜月華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賀文華 湖南省地勘局418隊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質勘查局 徐揚青 煤炭部武漢設計研究院 徐旭輝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實驗地質研究院 康鳳新 山東省地勘局地礦處 麻土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黃同興 廣西地質調查研究院 賴健清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 譚承軍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規劃設計院 黎良傑 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 魏祥榮 核工業華東地質局二七O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八屆(2001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化建新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 王 成 核工業西北地質局二一六大隊 孫繼敏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強 中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所 汪東波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鄭和榮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銀錘獎(42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馬 明 長江委綜合勘測局長江岩土工程總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史長義 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 劉 敏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學系 劉長禮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劉傳虎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劉貽燦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地質研究所 劉海泉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山東總隊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測井總監 呂修祥 石油大學(北京) 呂曉光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呂新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紀友亮 石油大學(華東) 許強 成都理工大學 閆相賓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德文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張永波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起鑽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總院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張德民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中煤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李青 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科技處 李曉昭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楊計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時成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 陳占成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陳建文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虎維岳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鄭建平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姜在興 石油大學(華東)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趙英俊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唐書恆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隊 唐輝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徐學義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華北石油局井下作業大隊 符鞏固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湘東礦產地質調查所 曾義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德州鑽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 溫書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雲鵬 西北大學地質系 魯安懷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翦知湣 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九屆(2003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鄧運華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劉四新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何宏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尚彥軍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寬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龔士良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謝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處主任工程師 銀錘獎名單(34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萬余慶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 雲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寶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韋國深 廣西地質勘查總院 丘學林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 劉亮明 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劉繼東 甘肅煤田地質局 孫煥泉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 況軍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文鸝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吳珍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發旺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光學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學 李細根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四分隊 邱楠生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陸現彩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陳昌彥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華東分公司 武恆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讀傑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姚建明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5隊 徐貽贛 江西省地礦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 桑樹勛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袁訓來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 焦鵬程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所 韓士洲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韓穎 山西省地質調查院太原分院 雷從眾 新疆油田分公司採油二廠 譚成軒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2005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劉剛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研究所 劉志飛 同濟大學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苗愛生 核工業二0八大隊二分隊 夏群科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庹先國 成都理工大學科技處 鹿化煜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 戴福初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李文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礦產所 甘甫平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劉紅櫻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宏峰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浙江總隊 陳曉東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張元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陳正樂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趙志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學院 程國明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何高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進德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張異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張守林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聶振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楊振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程建遠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學院 張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馬保松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楊文清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一八六隊 於 軍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環境地質研究所 琚宜太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楊自安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資源勘查技術中心 王文峰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王岳軍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劉光祥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 許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質調查所 陳志宏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彭和求 湖南地質調查研究院 李國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調查研究院 陳仁義 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 張延軍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 馮亞生 海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區調分院 王昆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汪 珊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謝文衛 國土資源部勘探技術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一屆(200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於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書來 北京礦產地質調查院 祁生文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國海洋大學 周心懷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溫志堅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葛曉立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董月霞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分公司 覃小鋒 廣西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 韓忠 武警黃金部隊第六支隊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萬玲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豐成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仇建軍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 牛富俊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王之軍 中非地質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華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葉曉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任雲生 吉林大學 劉東輝 福建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 劉忠群 中國石化華北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劉陶勇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 江山紅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石油鑽井研究所 閆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何衛紅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何黃生 江蘇煤炭地質局物測隊 張永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禮中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傳林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張吉壽 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 張家菁 江西省地礦局贛東北大隊 李連生 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鐵軍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單玄龍 吉林大學 和志軍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南方地質調查所 林全勝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武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元平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金勝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侯樹仁 核工業二〇八大隊 趙振宏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品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晏鄂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翁愛華 吉林大學 袁文偉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華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郭彥民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高文龍 北京國電華北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黃偉強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廖忠禮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9.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四勘探隊的下屬單位
下屬資源勘探公司、勘察工程公司、地質技術研究院、山東魯濰礦業新能源開發公司、山東濰坊魯煤工程機械廠五個直屬公司和山東魯濰投資開發公司一個控股公司。
10. 地質礦產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退休工資是多少
地質礦產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的退休員工養老金金額並不是一模一樣的,會因工作年限不同、職稱不同、職務不同、繳交社會保險基金的金額不同而不同,從每個月2000多元至每個月6000多元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