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質大學李長安
『壹』 關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理方面考研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理學不考數學,專業課只考地理專業理論知識。
2017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理學考研招生專業目錄
『貳』 我要考中國地質大學的地理學專業研究生,請問哪個導師好啊
去學校打聽一下吧
『叄』 淺見丹霞申遺——關於丹霞地貌申遺過程的感性解讀
想到辛卯兔年有幸聽過幾次講座,即有感,今特提筆一憶。有畢業前在武漢,地質大學李長安教授談「三峽威脅論」,年底在海口,北師大李榮全老先生談地理學史、西北大學楊新軍教授做的西安市總規報告,以及中山大學彭華教授談丹霞申遺歷程。其中,印象最深的還是丹霞申遺。然前後已有數月,如有疏漏,權當筆拙。
此處先插一句外話,近來讀卞毓方《千手拂雲》,書中提到我國的申遺第一人應數歷史地理學的開山鼻祖侯仁之老先生,侯老對87年的首批世界遺產(包括故宮、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秦俑、敦煌莫高窟、泰山)申遺功不可沒。關於中大彭華教授此處也不多言語,業內提及其人,多稱之源自田野,意思也是說實干多於爭名奪利。
話回正旨,丹霞一詞原意是紅色霞光,實指代一特殊地貌,地質學上的標準定義可簡述成「以陡崖坡為特徵的紅層地貌」,而紅層則是以紅色陸相碎屑岩為主的一類岩石。因其在中國命名、發展,飽含文化特色,也被稱為中國地學「國粹」。
丹霞地貌分布非常廣,我國西北、西南和東南地區均可見其蹤影,且世界范圍內也是以我國居多。而丹霞申遺並不是某地作為一個孤立的個體,中國丹霞是系列遺產的總名稱,捆綁了6個省份的九個著名景點,包括有廣東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湖南崀山,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浙江江郎山,江西龍虎山等地,是以這種獨特的地貌為載體的綜合景觀(地質地貌、水體、植被、動物、生態環境及地方文化)。按彭華所述,這樣命名的意義一方面是中國的自主品牌,另一方面也留有擴展的餘地。從這一側面也可窺見其人自有心思縝密之處。
可以說申遺歷程是不可能一帆風順,波折起伏自不必說,一零年也正是在力壓五嶽的背景下進入世遺組織的最終審核。然而,即使在最終評估階段仍然有反對意見,主要是:「中國丹霞缺少一個國際公認的定義和概念模型」,「中國丹霞的國際對比不充分」,「一些提名地不符合系列模型」,「中國丹霞的補充材料因為是後期提供的,有效性不足」等。略去學術霸權不提,可歸結到兩點,一方面確實中國丹霞捆綁地較多,這在歷史上較為罕見,另一方面也是國際學術上的地域時差。但終究這些也並不是實質性的問題,經過據理力爭,應對報告的緊急編寫,以及國家高層多方交涉,終於巴西利亞時間2010年8月1日18點,北京時間8月2日5點,表決通過中國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有人問為什麼要申遺,虛名一個,何來意義,簡列幾點如下:中國丹霞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對一項為全人類利益而應加以保護的自然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的確認;公約與法規約束,輿論壓力將使遺產得到永久保護;推動丹霞地貌深入研究,普及丹霞科學知識;中國地學品牌走向世界,也填補世界遺產的類型空白;將有利於提升丹霞旅遊區的開發品質;一枝六花,推動主題旅遊協作,擴大宣傳效應;帶動遺產地旅遊和周邊的投資,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
本文寫於2012年,文中內容多整理自彭華教授講稿。
『肆』 田明中的主要學術成就
?1.田明中 白志達 譚徵兵·內蒙古多倫地區第四紀環境與資源·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6-15
2.曹伯勛 田明中 袁鈴升·北京周口店新發現的洞穴堆積物研究·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4-8-23
3.程 捷 田明中 曹伯勛·周口店新發現的哺乳動物群及環境變遷研究·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10-20
4.田明中 武法東 張建平·塞北金三角-神奇的克什克騰·內蒙古:遠方出版社,2004-6-18
5.張建平 武法東 田明中·中國喀斯特的故鄉--四川興文·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4-8-26
6.田明中 武法東 張建平·走進克什克騰國家地質公園·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4-6-20
7.武法東 田明中 孫洪艷·內蒙古克什克騰地質公園導游指南·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4-6-20 1.武法東 田明中 孫洪艷 孫繼民 顧國君·一種新的石林類型——內蒙古石林·首屆國際世界地質公園大會·2004-6-28,
2.孫洪艷 ,田明中,武法東,趙志中,劉曉鴻·青山花崗岩臼成因的新認識·第一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地質出版社·2004-6-28,
3.SUN Hong-yan, TIAN Ming-zhong,WU Fa-dong, ZHAO Zhi-zhong, Liu Xiao-hong·New Views on Origin of Granite Mortars in the Hexigten National Geopark, Inner Mongolia·Zhao Xun JiangJianjun,Geological Publihing House·2004-6-28,
4.田明中, 武法東 孫洪艷, 孫繼民 顧國君·內蒙古克什克騰第四紀冰川遺跡的發現及其環境意義·趙遜 姜建軍主編,地質出版社·2004-6-28,
5.孫洪艷 田明中等,·第四紀測年方法研究新進展·地質力學學報·2004-3-18,2004.1期
6.Cao Boxun Tian Mingzhong·The discover of the ice wedge casts and early pleistocene strata Zhoukoudian·Chinese scinse bulletin·2004-11-8,Vol. 36 , No.2
7.WU Fadong TIAN Mingzhong, SUN Hongyan,·A New Type of Stone Forest·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parks·2004-11-8,
8.彭軒明 田明中等·黃河源區地下水位下降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冰川凍土·2003-6-18,
9.程捷,田明中,張緒教·中國面向21世紀初的高等地質教育·中國地質學會80周年學術文集,地質出版社·2002-7-5,
10.程捷,田明中,張緒教·黃河源頭斷流原因淺析·地學前緣·2001-9-20,2001,8(2),:366
11.田明中 譚徵兵等,·內蒙古多倫史前人類遺存的發現及其環境意義。2003,28卷,1期。·地球科學·2001-4-28,28卷,1期,
12.程捷,田明中,張緒教,·黃河源區的自然資源狀況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1-12-20,2001.4
13.譚徵兵 田明中 李振清·淄博地區上新世巴漏河組的發現及其意義·現代地質·2000-6-26,14卷2期141-146
14.田明中等·層次分析法在工程選址中的應用·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12-20,
15.田明中 張緒教等,·區域地質調查中第四紀地質的研究內容及圖件表示方法·第四紀研究·1999-9-28,3期;
16.遲振卿 田明中·內蒙古呼和額熱格古人類遺址的發現·黃土 黃河 黃河文化,安芷生主編,黃河水利出版社·1998-8-18,
17.遲振卿 田明中·發現於內蒙古祖勒格圖的石器·第四紀研究·1998-10-8,3期
18.Cheng Jie Tian Mingzhong·Human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 evolution ring Holocene Megathermal·progress in geologe of China(1993-1996)--Papers to 30th IGC.·1996-9-28,:986-989
19.田明中·北京周口店新發現的東穴堆積物綜合研究·地質科學論文集,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8-29,:59-63
20.程 捷 田明中·北京周口店東嶺子洞與新洞和山頂洞的對比·地質科學論文集,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8-28,:54-59
21.Cheng Jie Tian Mingzhong·New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qurternary mamma lian faunas in Zhoukoudian, China,·progress in geologe of China(1993-1996)--Papers to 30th IGC·1996-8-28,:36-39
22.Cheng Jie Tian Mingzhong·New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the Quaternary reaserch in Zhoukoudian,Beijing·ⅩⅢ international congress in Quaternary Reaserch,BeijinG·1996-8-28,
24.李龍吟 田明中 遲振卿·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古人類遺存的發現及意義·現代地質·1996-10-2,9卷2期:234-238
25.Cheng Jie Cao Boxun Tian Mingzhong·Report on anew mammal fossil locality of Early Pleistoceme at Zhoukoudia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5-5-26,Vol.35, No.23:2023.
26.Cheng Jie Cao Boxun Tian Mingzhong·a new mid early Pleistocene mammalian fauna discavered in Zhoukoudian, Chi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iostratigraphy·Earth Science·1995-3-25,Vol.6,No.1:41-47
27.溫長順 田明中·冀西北尚義地區地質新發現及構造格架與演化·地球科學·1995-12-30,20卷增刊
28.程捷 曹伯勛 田明中 李龍吟等·周口店太平山北坡早更新世洞穴地層的劃分·現代地質·1995-12-28,9卷4期
29.遲振卿 田明中 李龍吟·內蒙古蘇尼特左旗恩格爾呼都格石器的發現及意義·地球科學·1995-12-28,20增刊2
30.儲國強 田明中 李龍吟·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地區沙漠化現狀及治理對策·地球科學·1995-12-28,20卷增刊2
31.儲國強 田明中 李龍吟·內蒙古中北部新仙女木事件證據及其成因·地球科學·1995-12-28,20卷增刊2
32.溫長順 田明中·張家口西部新生代構造運動特徵·地球科學·1995-12-28,20卷增刊2
33.田明中 溫長順等·張家口北部漢若壩玄武岩之下土井子組的成因與時代·地球科學·1995-12-28,20卷增刊2
34.田明中·提高本科生野外實習質量的體會·高教研究·1995-11-20,1-2期
35.程捷 曹伯勛 田明中 李龍吟等·周口店新發現的早更新世哺乳動物群·地球科學·1995-10-12,20卷5期
36.程捷曹伯勛 田明中 李龍吟等·周口店早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新材料的初步研究·科學通報·1994-8-25,40卷,12期:1151-1152
37.田明中 曹伯勛等,·新發現的周口店晚更新世洞穴地層及哺乳動物群研究·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94-3-16,14卷1期
38.李龍吟,田明中·目前中國黃土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現代地質·1994-11-30,第8卷,第2期
39.李龍吟 田明中 遲振卿·內蒙古必魯圖湖盆晚更新世以來的地層與環境演變·現代地質·1993-12-9,9卷2期
40.田明中.曹伯勛等·周口店新發現距今11─1.9萬年的洞穴堆積的成因及年代學研究·現代地質·1993-12-25,1993,7卷 4期
41.田明中.曹伯勛,李龍吟等·北京周口店新發現的洞穴堆積物中氣候標志及距今12萬年以來的氣候環境·紀念袁復禮教授誕辰10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地震出版社·1993-11-4,
42.李龍吟.田明中·踏著袁復禮教授的足跡前進·楊遵儀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3-10-21,
43.Cao Bo xun,Tian Ming zhong·The discovery of the ice wedge casts and early pleisfocehe shata in Zhoukoudian,Beijing·Chinese sciense bulletin·1990-8-28,Vol.36 No.2
44.田明中.曹伯勛等·北京周口店早更新太平山組孢粉組合的多見統計分析·西山地質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8-28,
45.田明中.曹伯勛·湖北黃崗晚更新世孢粉動態組合的統計分析及古氣候性質·地球科學·1990-8-23,15卷 5期
46.田明中.曹伯勛等·北京周口店旅遊資源概要及規劃意見·西山地質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8-2,
47.李長安,田明中·周口店下礫石層粒度分析資料的多重方法處理及其成因分析·北京西山地質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7-26,
48.曹伯勛.田明中等·北京周口店晚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新進展·北京西山地質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7-25,
49.田明中.曹伯勛等,·北京周口店早更新太平山組孢粉組合的多見統計分析,·西山地質研究·1990-6-20,
50.李長安.曹伯勛.田明中·北京周口店地區的古地震遺跡研究·地學探素,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5-23,
51.李長安.曹伯勛.田明中·周口店地區新構造運動的基本特徵·北京西山地質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12-6,
52.田明中.曹伯勛,·湖北黃崗晚更新世孢粉動態組合的統計分析及古氣候性質,·地球科學,·1990-10-28,15卷 5期.
53.曹伯勛.田明中·北京周口店新發現的晚更新世洞穴地層·中國區域地質·1989-6-28,1989, 3期.
54.曹伯勛.田明中·北京周口店早更新世地層的新發現·中國區域地質·1989-12-28,1989.4
55.曹伯勛.田明中·北京周口店新發現距今70─90 萬年的地層與古冰楔遺跡研究,·科學通報,·1989-11-6,1989, 7
『伍』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地質工程考研 要考哪些科目
應該跟地大北京差不多吧。一共四門。外語,數學,政治,加上一門專業課地質工程。
『陸』 我要考中國地質大學的地理學專業研究生,請問哪個導師好啊
如果是北京地大的話,好像沒有李長安吧……
最好問問上一屆的學生,方便的話可以親自去一趟,地大感覺還行吧!
『柒』 李長安的介紹
李長安,男,漢族,河北邯鄲人,現居於湖北武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第四紀地質與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