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廣東地質局653簡史
① 廣東省地質局七五六地質大隊門診部怎麼樣
廣東省地質局七五六地質大隊門診部,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廣東省地質局七五六地質大隊門診部更多信息和資訊。
② 地質發展簡史
本區位於華北地台燕山台褶帶的東段,地質發展歷史與華北地台發展史基本一致,曾經歷過基底形成、蓋層演化、構造變形改造等幾個重要階段。
從區域地質背景來看,華北地台結晶基底的形成,經歷了太古代及早元古代這一漫長的地槽發展階段,呂梁運動造成地槽褶皺回返,形成了華北地台的統一結晶基底。本區雖然未見有大面積太古界及早元古界變質岩系的出露,但是尚可以看到新太古界綏中花崗岩。
自呂梁運動以後,華北地台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蓋層發展階段,但在中、新元古代(特別是中元古代)地形起伏還是比較明顯的,地台北部的燕山地區發育北東東向的狹長海槽,並有隆起帶相間。本區缺失中元古界,其原因與台拱區西界的青龍-灤縣大斷裂密切相關。該斷裂為基底型斷裂,古元古代初期至新元古代早期,該斷裂兩側呈明顯的差異升降活動,西盤持續下降,堆積了厚達數萬米的海相地層。東盤即台拱區則不斷隆起,沉積間斷,遭受剝蝕並為西盤提供了沉積物源。在新元古代中期,華北地台整體下降,海侵范圍急劇擴大,向東越過了青龍-灤縣大斷裂,直達山海關一帶,在本區形成了濱淺海相的青白口系長龍山組和景兒峪組。在新元古代晚期,即8.0億~5.7億年的震旦紀,華北地台主體部分上升成陸,因此在實習區沒有接受沉積。
從寒武紀至中奧陶世末期,華北地台總體處於海侵環境,地殼運動主要發生在海盆內部。早寒武世華北地台再度下降,在本區表現為下寒武統府君山組假整合於青白口系景兒峪組之上。早寒武世府君山期,本區地殼又開始上升,曾一度出現沉積間斷,即饅頭組與下伏府君山組呈假整合接觸;而其餘時期雖有短期上升,但沉積是連續的,地層之間為整合接觸關系。
中奧陶世晚期,整個華北地台再次全面上升成陸,轉入長期遭受風化剝蝕的地史時期,因此,實習區和華北地台其他地區一樣,缺失這一時期的沉積,並形成廣泛分布的古風化殼。在古風化殼上形成了殘積型為主的山西式鐵礦和鋁土礦。
中石炭世,華北地台又開始緩慢沉降,中、晚石炭世沉積的主體為一套海陸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
晚石炭世末期地殼上升,致使華北地台的主體基本脫離海洋環境,轉為陸地環境。早二疊世沉積為一套以河湖相、沼澤相為主的含煤碎屑建造,晚二疊世沉積為一套不含煤的河湖相碎屑建造。
早-中三疊世本區處於上升階段,缺失沉積。中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在東鄰遼寧省內比較強烈,往西進入實習區明顯減弱。在實習區,印支運動造成了下侏羅統北票組與下伏古生界之間呈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
在侏羅紀發生了對我國東部地區影響極為強烈的燕山運動。早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Ⅰ幕較弱,在本區表現為由局部掀動而造成的中、下侏羅統之間的弱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中侏羅世以來,地殼活動進一步發展,基底斷裂繼承性活動,發生了裂隙式火山噴發,並有岩漿侵入,在本區形成了中侏羅統蘭旗組中性火山岩。
中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Ⅱ幕比較強烈,在北西-南東向擠壓應力作用下,廣泛發育軸向以北東向為主的褶皺,基底斷裂復活並產生新斷裂。實習區最重要的地質構造———柳江向斜的初始形態就是由燕山運動Ⅱ幕造成的,可能當時的軸向是北東向或北北東向,兩翼傾角都是比較平緩並且接近相等的。
晚侏羅世為地殼劇烈活動時期,火山活動有中性和酸性岩漿噴發,在實習區形成上侏羅統孫家梁組火山岩。晚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主幕———第Ⅲ幕造成了區域性的強烈構造變形和大規模岩體侵入。在實習區表現為大規模的酸性深成侵入活動,形成響山花崗岩基和後湖山花崗岩株,它們侵入於孫家梁組及更老的地層中。位於柳江向斜南端西側的響山花崗岩岩基侵入時對周圍產生側向擠壓,導致柳江向斜進一步變形。向斜南端西側受到由西向東的擠壓力,造成褶皺軸向由近北東向或北北東向變為近南北向,向斜西翼地層產狀變陡,發育南北向逆斷層,局部地層直立、倒轉或缺失;而東翼地層受影響很小,傾角較緩,南北向逆斷層不發育。
燕山運動Ⅱ、Ⅲ幕形成了區域主體構造格局,在實習區形成了柳江向斜和一些新斷裂,並且使老斷裂重新活動。從白堊紀開始,區域構造運動強度總體上逐漸減弱,全區總體上升遭受剝蝕,局部地區出現裂谷系和斷陷盆地。實習區地殼上升運動明顯,並且西北部抬升幅度大於東南部,全區缺失白堊紀—新近紀的沉積,在古近紀—第四紀早期發育了海拔大約為600m、450m、300m的三級夷平面,在第四紀形成了多級河流階地和溶洞。
由此可見,侏羅紀燕山運動,特別是晚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Ⅲ幕,對實習區的地質演化過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次運動奠定了實習區現今構造格局的基本輪廓,以後的地質作用只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而已。
③ 礦床發現簡史
新疆多拉納薩依金礦位於阿爾泰山的西端,與哈薩克共和國接壤的邊境地區,哈巴河縣西北約30km。
新疆阿爾泰地區開採金礦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尤以砂金著稱全國,有所謂「阿爾泰七十二條溝,溝溝有黃金」之說。雖經多年的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普查找礦工作,一直未發現原生金礦床。
1985年新疆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檢查驗證哈巴河阿舍勒物探電法異常,發現阿舍勒塊狀硫化物銅礦床後,新疆地礦局為擴大礦區遠景,尋找新的銅礦,決定由第四地質大隊六分隊在阿舍勒銅礦區及外圍進行1:5萬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同時根據地礦處王廣平、鄧振球高級工程師的建議,確定在進行1:5萬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的同時,選擇在該地區面積570多km2范圍內,開展以找金為主的1:5萬比例尺水系沉積物測量。由第四地質大隊七分隊王日輝任技術負責人,具體實施完成。工作結果,以金元素含量3×10-9為異常下限,劃分出11個金元素異常。王日輝根據異常面積、強度、規模、元素組合特徵、濃集程度,以及有利礦化的地質構造等評價准則,評出哲蘭和多拉納薩依兩個最佳金元素異常。經過進一步的對比分析,認為多拉納薩依異常區地質構造條件更為優越,更有利成礦。為此,確定對多拉納薩依金異常優先進行檢查。
在1:5萬比例尺水系沉積物測量確定的多拉納薩依金異常范圍內,採用1:1萬比例尺土壤測量進行檢查,並輔以岩石測量。土壤測量結果,金異常面積較大,強度較高,最高值大於1000×10-9。據此認為金異常是由金礦引起。在異常濃集中心,布置探槽工程進行地表揭露,發現原生金礦床。經進一步鑽探工程探明為中型金礦床。1990年開始進行地表開采利用。
④ 地質發展史
本區位於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帶的東段。在古太古代(3000Ma前),中朝准地台西起內蒙古大青山,向東經山西陽高、河北懷安、遵化、遷安,經本區再向東進入遼寧新金一帶,最先出現了海底火山噴發,形成了以火山岩建造為主的遷西群堆積,其中已測得了3500M a左右的Sm-Nd法同位素年齡。在古太古代晚期,中朝准地台出現了初始陸核,並開始了陸殼和洋殼的分異。在距今3000Ma左右,包括本區在內的華北地區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構造-變質熱事件,造成了遷西群的強烈變質和混合岩化作用,局部可見混合花崗岩。這次構造-變質熱事件產生的構造形跡主要是短軸褶皺——穹窿。新太古代末期,秦皇島及其周邊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酸性岩漿侵入。本區所在的山海關台拱區主要就是由新太古代花崗岩組成的,整體為一個花崗岩穹窿。
本區缺失古-中元古界,其原因與台拱區西界的青龍-灤縣大斷裂密切相關。該斷裂形成於新太古代晚期,導致了當時沿斷裂的海底中基性熔岩噴發,從古元古代初期至新元古代早期,斷裂兩側呈明顯的差異升降活動,西盤持續下降,堆積了厚達數萬米的碎屑岩系和火山岩系;東盤即台拱區則不斷隆起,沉積間斷,遭受剝蝕並為西盤提供了沉積物源。在新元古代中期,華北地區地殼整體下降,海侵范圍急劇擴大,向東越過了青龍-灤縣大斷裂,直達山海關一帶,在本區形成了淺海相的青白口系長龍山組。
在新元古代晚期,即800~570Ma的震旦紀,整個中朝准地台上升成陸,沒有接受沉積。在本區表現為下寒武統府君山組假整合於青白口系長龍山組之上。
從寒武紀至中奧陶世末期,中朝准地台總體處於海侵環境,地殼運動主要發生在海盆內部。在早寒武世出現沉積間斷,即饅頭組與下伏府君山組假整合接觸;而其餘時期雖有短期上升,但沉積是連續的,地層之間為整合接觸關系
從晚奧陶世開始,整個中朝准地台再次全面上升成陸,直到晚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積。因此,本區和中朝准地台其他地區一樣,缺失這一時期的沉積。
進入晚石炭世,中朝准地台又開始緩慢沉降。晚石炭世沉積的主體為一套海陸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由於遭受了晚奧陶世—早石炭世的長期風化剝蝕,在古風化面上富集了大量的鐵鋁質礦物;當海水再次入侵時,富含鐵鋁質礦物的碎屑岩最先沉積在凹凸不平的風化面上,結果在本溪組底部形成了以殘積型為主的山西式鐵礦和鋁土礦,根據古風化殼中含有較多鋁土礦可知,在晚奧陶世—早石炭世,中朝准地台位於低緯度(N10°~20°)地區,以後發生了大規模的水平運動才到達現今的位置。
晚石炭世末期地殼上升,致使中朝准地台的主體到早二疊世基本脫離海洋環境;至晚二疊世海水全部退出華北地區,轉變為陸地環境。早二疊世沉積為一套以河湖相、沼澤相為主的含煤碎屑建造,晚二疊世沉積為一套不含煤的河湖相碎屑建造。
早—中三疊世本區處於上升階段,缺失沉積。中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在東鄰遼寧省境內比較強烈,往西進入本區明顯減弱。在本區,印支運動造成了下侏羅統下花園組與下伏古生界之間呈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
在侏羅紀發生了對我國東部地區影響極為強烈的燕山運動,早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Ⅰ幕較弱,在本區表現為由局部掀動而造成的中、下侏羅統之間的弱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中侏羅世以來,地殼活動進一步發展,基底斷裂繼承性活動,發生了裂隙式火山噴發,並有岩漿侵入,在本區形成了中侏羅統髫髻山組中性火山岩 中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Ⅱ幕比較強烈.在北西-南東向擠壓應力作用下,廣泛發育軸向以北東向為主的褶皺,基底斷裂復活並產生新斷裂。本區最重要的地質構造——柳江向斜的初始形態就是由燕山運動Ⅱ幕造成的,可能當時的軸向是北東向或北北東向,兩翼傾角都是比較平緩並且接近相等的。
晚侏羅世為地殼劇烈活動時期,火山活動有中性和酸性岩漿噴發,在本區形成上侏羅統張家口組火山岩。晚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主幕——第Ⅲ幕造成了強烈的區域逆沖構造變形和規模不大的中性中深成岩漿侵入活動。燕山運動Ⅱ、Ⅲ幕形成了區域主體構造格局,在本區形成了柳江向斜和一些新斷裂,並且使老斷裂重新活動。
在早白堊世,本區及鄰區進入了重要的伸展構造活動時期,區域構造應力場轉換成大致為北西-南東向伸展的應力狀態,發生了強烈的伸展構造作用和大規模的岩漿活動 在鄰區形成了構造帶主要呈北東向的伸展斷裂系統與伴生斷陷盆地,產生了強烈的中酸性火山噴發活動。在本區發生了大規模的中性、酸性深成侵入活動,形成了燕塞湖石英正長岩岩株、後石湖山花崗岩岩株(118Ma)和響山花崗岩岩基(110Ma),它們侵入於張家口組及更老的地層中 位於柳江向斜南端西側的響山花崗岩岩基侵入時對周圍產生側向擠壓,導致柳江向斜進一步變形。向斜南端西側受到由西向東的擠壓力,造成褶皺軸向由近北東向或北北東向變為近南北向,向斜西翼地層產狀變陡,發育南北向逆斷層,局部地層直立、倒轉或缺失;而東翼地層受影響很小,傾角較緩,南北向逆斷層不發育(見圖2-1,圖2-3)。
從白堊紀開始,區域構造運動強度總體上逐漸減弱。直到現在,華北地區構造運動呈減弱趨勢,全區總體上升遭受剝蝕,局部地區出現裂谷系和斷陷盆地。在本區地殼上升運動明顯,並且西北部抬升幅度大於東南部,全區缺失白堊紀-新近紀的沉積,在古近紀-第四紀早期發育了海拔高度大約為600m、450m、300m的三級夷平面,在第四紀形成了多級河流階地、海蝕階地和其他古海蝕地貌。
由此可見,侏羅紀燕山運動,特別是晚侏羅世末的燕山運動Ⅲ幕,對本區的地質演化過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次運動奠定了本區現今構造格局的基本輪廓,以後的地質作用只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而已。
⑤ 廣東省地質礦產局現任局長是誰求解!!
歐陽志鴻。
⑥ 廣東省地質單位有哪些
廣東省主要地質專業單位(廣東省地質學會理事單位)一覽表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51號
廣東省物料實驗檢測中心
郵編:512026
韶關市新華南路
廣東省礦產應用研究所
郵編:516008
惠州市古塘坳鵝嶺南路101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3地質大隊
郵編:524018
湛江市椹川大道南20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4地質大隊
郵編:512023
韶關市北江路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5地質大隊
郵編:512023
韶關市工業西芙蓉二路嘉興樓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6地質大隊
郵編:526020
肇慶市端州梅庵路9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19地質大隊
郵編:515021
汕頭市護堤路30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22地質大隊
郵編:514089
梅州市環市路地質大廈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23地質大隊
郵編:516300
惠東縣平山鎮廣汕路107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56地質大隊
郵編:529000
江門市河南中沙41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57地質大隊
郵編:524033
湛江市椹川大道北88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水文工程地質一大隊
郵編:519000
珠海市香洲區梅華東路
廣東省珠海工程勘察院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秀全大道59號
廣東省地質物探工程勘察院
郵編:518023
深圳市寶港路7號
深圳市地質勘查局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建集團
郵編:528000
佛山市衛國路43號
廣東省佛山地質局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工程勘察院
郵編:510510
廣州市廣花路石柱嶺大街34號
廣東省地質工程公司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探礦機械廠
郵編:510620
廣州市體育東路160號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郵編:510620
廣州市體育東路160號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郵編:510030
廣州市豪賢路193號
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郵編:517000
河源市長安路73號
河源市國土資源局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440
廣州市白雲區新市嘉禾園壇嶺路200號
廣州市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663
廣州市天河東圃
廣東省食品葯品學校
郵編:524057
湛江市坡頭區22號信箱
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
郵編:510663
廣州市天河區燕嶺路89號燕僑大廈1404號
廣州泰峰地質環境咨詢有限公司
郵編:510630
廣州市天河北路鴻翔大廈B座2505室
廣州雲金地數碼科技公司
郵編:510060
廣州市環市東路348號(東)
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075
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郵編:510440
廣州市白雲區嘉禾地質大院
廣東煤炭地質局
郵編:511515
韶關市曲江縣犁市鎮
廣東煤炭地質局201勘探隊
郵編:512143
清遠市小市北江三路
廣東煤炭地質局202勘探隊
郵編:510034
廣州市越華路116號
廣東省煤炭工業總公司
郵編:514500
興寧市城鎮106號區
廣東省煤炭工業總公司四望嶂留守處
礦山安全技術事物有限公司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濱湖路1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
郵編:512026
韶關市63信箱
核工業290研究所
郵編:528133
佛山市三水區河口文塔西路11座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1大隊
郵編:510800
河源市18號信箱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2大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花城路48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3大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濱江大道1號
廣東省核力工程勘察院
郵編:512028
韶關市芙蓉北路64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075
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
中國石化新星石油廣州公司
郵編:510275
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郵編:510640
廣州市五山1131信箱地化所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郵編:510301
廣州市新港西路164號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郵編:510070
廣州市先烈南路81號
廣東省地震局
郵編:510403
廣州市機場路111號
中國建材地勘中心廣東總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雲山大道賓館新村二棟
廣東省化工地質勘察院
郵編:510170
廣州市荔灣路陳家祠道48號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東環路4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院
郵編:512026
韶關市新華北路126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2隊
郵編:526040
肇慶市明珠路26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3隊
郵編:516023
惠州市小金口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8隊
郵編:510600
廣州市東風東路846號
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611
廣州市天壽路沾益直街19號
中水珠江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
郵編:510631
廣州市石牌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系
郵編:510405
廣州市番禺大學城外環西路230號
廣州大學地理學院
郵編:528000
佛山市江灣一路18號
佛山科技學院旅遊與資源環境系
郵編:510070
廣州市先烈中路100號
廣州地理研究所
郵編:510060
廣州市建設二馬路23號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230
廣州市前進路157號
廣州四航工程技術研究院
郵編:510631
廣州市五山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郵編:518026
深圳市福中路15號市勘察研究院
深圳市地質學會
郵編:518028
深圳市福田區上步中路深勘大廈410
深圳市勘察測繪院
郵編:518026
深圳市福田區福中東路15號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49號8樓
廣東省黃金公司拓展部
郵編:510030
廣州市越華路116號
廣東省重工建築設計院
郵編:511400
廣州市番禺市橋橋興路29號
番禺區城市建築設計院
郵編:515500
揭陽市北環路8號
揭陽市建築設計院
郵編:512028
韶關市曲江縣沙溪凡洞
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
郵編:512129
韶關市曲江縣沙溪
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地測分公司
郵編:512325
韶關市凡口
廣東省凡口鉛鋅礦坑口地質科
郵編:510510
廣州市天河區天源路808號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⑦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19七一九地質大隊情況
碩士又咋的,連博士後(一個名叫劉正庚的博士後從長沙來的)也留不住,待遇是內可以想像的,如是你是學地質容的一年在野外起碼要耽上八、九個月吧,從野外回來的人同要飯的差不多,來了也得要自己去買商品房住,集體宿舍是幾個住在一起的,有女友的是非常不便
⑧ 地質簡史、新構造運動及氣候變遷
昆侖山系是在經歷了地質歷史的各期構造運動之後,最終形成於華力西期。在此之後的燕山、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中,山峰又進一步劇烈上升,昆侖山北麓的塔里木沉降帶則相對沉降。在這種強烈的上升與下降運動中,山體再次遭受巨大外營力的剝蝕改造,大量的碎屑物質傾泄到北部地區。
第三紀末期,在經受了新構造運動的劇烈活動期後,地殼運動處於暫時的相對穩定階段,此期氣候寒冷,已進入冰期,昆侖山北坡形成了大規模的積雪、冰川。冰川在沿自然地形向下運動中,使已被構造運動破壞的古老岩體再遭劇烈剝蝕,導致原始地形形態的極大改變和伴隨冰川而來的大量碎屑物。到了早更新世初期,氣候逐漸轉暖,開始進入間冰期。冰川、積雪的消融,匯集為蘊含巨大動能的冰水流,攜帶大量冰川掘蝕之產物,堆積於北部山前地帶以至更遠的地方,同時,在山區的第三系和更老地層的剝蝕面上,發生著就地堆積,形成了今日所見分布甚廣的西域礫岩。該岩組是以泥、砂、鈣質膠結或半膠結的卵礫、砂礫層為其組合特徵的。礫石大小混雜,層次不清,向北顆粒漸次變細,並顯示出流水作用的特點。礫岩層的岩性特徵顯示了地層生成時的古地理環境。
早更新世末期、中更新世初期,冰後期的冰水作用仍在繼續,但規模已遠不如初。氣候正向著潮濕多雨轉變,與此同時,新構造運動又趨於活躍,山前地帶正成為上升隆起帶,豐沛的雨水形成的滔滔洪水流,伴隨著地殼的再次大幅度上升,更加劇了對早更新世形成堆積物和地形形態的侵蝕改造作用。洪流挾帶的大量碎屑物,廣泛沉積於山麓地帶和河流出山口以後的廣大平原地區,組成古老之洪積扇地形。堆積層由單一的、大小混雜的土砂礫、卵礫石向北逐漸演變為沖積相的砂、砂礫、亞砂土互層。
晚更新世,地殼的上升運動仍在繼續,但上升幅度和強度均小於中更新世時期。這時的氣候仍然潮濕多雨,使之在山麓和廣大平原地區,繼續堆積了厚度頗大的洪積和沖洪積相物質。到了晚更新世後期,氣候漸趨少雨乾旱,雨水多集中在低山丘陵,其量減少,河水主要靠高山融雪補給,已無力搬運大量碎屑物質,充其量只能對原始的堆積地形稍加改造而已,亦即形成了今日之山前切割甚陡,寬度不大的溝谷地形。溝谷切割深度可達60~70m,河流下游則形成了比高不同的沖積階地,隨著氣候的進一步趨向炎熱乾旱,風力作用盛行一時,塔克拉瑪干沙漠開始形成,細微顆粒被吹揚到了低山丘陵。甚至吹到了海拔3500m左右的中高山,形成了今日所見的山地黃土狀亞砂土堆積。
沙漠的形成,說明了氣候進入乾燥、炎熱的新階段。此期地殼上升運動仍在發展。這種氣候的新構造運動特點一直延續到全新世。
進入全新世,新構造運動劇烈活動期再告結束。在南部山區這種運動表現為緩慢的上升。自南向北,上升運動的幅度、強度依次減弱,平原地區更弱,此期流水作用甚微。大規模的風成作用雖已減弱,卻仍是平原地區主要的外力地質作用因素。風力作用使沙漠南侵,使細土帶遭受到剝蝕而縮小了面積,又形成和發展了新的沙漠堆積,形成了分布在山前傾斜平原和北部地區沙地、沙漠之今日景觀。隨著氣候的進一步乾燥、炎熱,高山雪線逐漸上升到今天的5000m高度,雪線以上僅發育規模甚小的現代冰川。
自第三紀以來,塔里木盆地南緣地區的新構造運動和氣候演變規律有三大特點:其一,新構造運動是持續不斷的,並以上升運動為主要特徵,新構造運動強度和上升幅度發生周期性變化;其二,氣候從冰後期的潮濕多雨逐漸演化為炎熱乾燥,時至近代仍在繼續;其三,由於前述兩大原因,導致形成了大規模的、多種成因類型的第四紀地層,這些地層也是過去的構造運動和氣候變化的客觀記錄。新構造和氣候演變的三大特點是造成現今河流及其古河道分布的直接原因。
⑨ 廣東省地質局是什麼級別
正廳級
⑩ 地質演化簡史
圖1.3 地質演化示意圖來(據張國偉等自,1996)
河南省的地質演化記錄可追溯至36億至34億年前的古太古代。25億年前的太古宙末,華北、揚子兩個古陸塊結晶基底基本形成。18億年前的中元古代初,華北、揚子兩個大陸板塊與古秦嶺洋洋殼板塊之間的古板塊運動發端。4.1億年前的古生代中期古秦嶺洋殼在兩大板塊運動作用之下消減完畢,華北、揚子板塊前緣開始對接,統一的中國東部陸塊形成。隨後的陸內疊加造山產生了宏偉的秦嶺山系(圖1.3)。
在距今2億年左右,揚子板塊北部地殼的上部向北仰沖到華北板塊之上,這部分仰沖的地殼之後演變成現今桐柏-大別山,下部向北俯沖到華北板塊之下。從約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末起,河南省境內主要受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相對運動的影響,西部山地隆起,東部平原沉降,形成了北東向隆起與凹陷相間的現代地貌格局。新生代的地質演化,特別是260萬年以來的第四紀氣候變遷、新構造運動和外動力地質作用,為古人類的起源和進化提供了基礎條件,造就了當代人類生存的地質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