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大學作業地質圖研究內容

大學作業地質圖研究內容

發布時間: 2021-02-14 21:26:28

㈠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及研究范圍

河南省省轄個城市廣泛分布第四紀鬆散地層,其淺層土體以及賦存的淺層地下水中低品位的地熱能資源豐富。為合理開發利用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於2006年向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立項申請開展「河南省重點城市淺層地熱能評價與開發利用研究」項目,得到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批准,並列為「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礦產科技攻關項目」(科研項目編號02號),2007年初編寫了項目設計書,於2007年3月通過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審核,於2009年8月26日通過了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的驗收和科技鑒定。

原項目研究范圍:鄭州、開封、新鄉、許昌、漯河、周口、安陽、濮陽、焦作、洛陽、南陽等11個重點城市的城市建成區及規劃區,面積約5000km2。研究過程中根據社會發展狀況,調整工作區面積為2020年規劃區面積。

本書研究范圍是根據專家意見及河南省的實際情況,增加了鶴壁、濟源、三門峽、商丘、平頂山、駐馬店、信陽等7個城市的相應內容,同時,根據《淺層地熱能勘查評價規范》(DZ/TO225—2009),增加了地埋管熱泵系統應用適宜性評價與區劃研究內容。

二、研究目的

本項目研究目的是為科學利用與保護淺層地熱資源,初步研究河南省重點城市淺層地熱資源類型與潛力,進行開發利用區劃,促進河南省城市淺層地熱能的合理開發利用,減少投資風險等提供科學依據。

三、研究內容

為保證本項目研究目的及任務的實現,有利於科技攻關,提高成果科技水平及實用性,本書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研究。

1.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規律及循環特徵研究

該課題針對城市所處的山前沖洪積平原、河流沖積平原、河谷及盆地等水文地質單元,對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規律和循環體征進行研究,是此次研究項目的基礎,重點研究以下內容。

1)第四系厚度及年恆溫層深度。

2)淺層地熱能埋藏、分布及循環特徵。

3)水位、水溫、水質動態變化及影響因素。

4)建立和確定淺層地熱資源評價參數系列,包括滲透系數、儲水系數、地溫梯度、回灌滲透系數、熱導率和大地熱流值等。

5)建立典型城市的淺層地熱能概念模型和確定邊界條件。

2.淺層地熱能資源評價

該課題是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的主要依據,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單元,主要研究如下內容:

1)根據地(水)溫觀測、抽水和回灌試驗及室內測試,計算和確定淺層地熱能資源計算與評價參數值。

2)根據概念模型建立數學模型。

3)採用不同評價方法,計算淺層地熱能儲存量和可采資源量。

4)根據淺層地熱資源現狀開采量與可采資源量,計算開采潛力,並進行開采潛力分區。

3.淺層地熱能採集與回灌技術研究

該課題也是進行淺層地熱能合理開發利用區劃的主要依據。主要針對不同水文地質單元的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結合現有工程開展回灌技術和現場試驗,研究回灌量和水質及水溫對淺層地熱能儲存條件和可采資源量的影響;研究施工工藝,確定淺層地熱能採集與回灌的技術條件,包括合理井深、井間距、井結構、開采量與降深、回灌量等;確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

4.淺層地熱能綜合開發利用區劃

在以上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適宜性分區;根據開發利用技術條件,確定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方式;對地下水資源和淺層地熱能資源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與保護目標。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資料收集及二次開發

項目執行過程中廣泛收集18個重點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淺層地熱能利用、遙感、水文、氣象、環保、城市建設規劃和城市節能規劃等方面的資料,並進行系統地綜合整理。研究內容包括:①地層結構、構造特徵;②淺層地熱能利用層位水文地質條件;③總結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調查研究

在地面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對此次研究的18個城市區淺層地熱能利用項目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工程佔地面積、應用建築面積、抽、回水井數量、井間距、抽水量與地下水溫、回水量與回灌水溫、運行期間地下水動態變化、製冷(熱)效果等。

3.水動力學方法調查與監測

淺層地熱能資源可稱為是一種主要以水為載體的可流動資源,為研究地下水的徑流條件,開展了地下水位統測和動態監測。在枯水期部署地下水位統測工作,統測點密度一般為每4km2一個點;選擇已有的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進行長期監測,以研究地下水源熱泵系統運行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監測時間不少於一個水文年,監測內容包括抽水量、回灌量、水位、水質、水溫及利用效能等。其中水質監測選擇在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運行前、運行過程中及運行後分別採取水樣;水位及水溫觀測頻率每5天1次。

4.水熱力學方法調查與監測

為研究淺層地溫分布特徵,對淺層地下水溫度進行了調查。主要是結合水動力場研究開展地下水溫度場分布測量,儀器採用井中測溫儀(型號JL-1),平面上測量點密度大體按每25m2設1個點布設;垂向上測點密度為每2m設1個點,測深視井結構具體條件確定。

5.水文地球化學研究方法

地下水的水化學組成反映了淺層地熱能的形成環境與條件,可通過水化學成分研究其成因與形成年齡,評價淺層地熱能的科學用途。為分析不同水質對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的影響,研究提出相應的處理工藝措施,結合已有資料,分別在淺層地熱能空調系統動態監測點與水化學資料相對較少的研究區補充布置水質全項分析水樣並送實驗室測試。

6.現場實驗方法研究

為了解含水層富水性,計算水文地質參數,研究地下水回灌量和水質、水溫對淺層地熱能儲存條件和開采資源量的影響,確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研究適宜於東部平原細顆粒含水層地區抽水、回灌井科學的施工工藝和成井結構,研究淺層地熱能採集技術的適用條件,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條件,結合已有或在建淺層地熱能利用工程,布置注水試驗和抽水試驗。為求得不同地層岩性的熱物理參數,在鄭州市布置施工地質取樣孔1眼,所取樣品送往南京大學實驗室測試。

7.模型建立與研究

建立淺層地熱能補給量、排泄量與儲存變化量的均衡模型,評價淺層地熱能資源量;根據水文地質條件,採用熱流量法或數值法預測評價淺層地熱能的可利用資源量;根據開采資源與現狀開采量評價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潛力。

選擇資料豐富且類型典型的地熱區段,運用HST3D數值模擬軟體,對地熱流體運移進行模擬;預測評價規劃開采和淺層地熱流體利用條件下,地熱流體溫度的時空變化趨勢;模擬不同地質、水文地質、地熱條件下,地下水的流場和溫度場的分布特徵;評價淺層含水層的儲熱功能和熱儲量,為合理、科學地開發淺層地熱流體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8.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綜合研究

在上述方法研究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不同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下淺層地熱能採集技術方案,制定各市淺層地熱能合理開發利用區劃。

9.資料庫建設

對收集的資料、新取得的各項資料進行整理裝訂成冊,並統一使用GIS軟體平台,按要求建立資料庫。對原始圖件及成果圖件等實施數字化,並建立圖形屬性庫及外掛屬性庫。

㈡ 淺談MAPGIS內容及繪制地質圖時的若干方法

秦爽蒲含勇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鄭州450016)

摘要在掃描數字化的基礎上,對原有地質資料進行矢量化,通過查閱MAPGIS手冊和總結計算機制圖工作的經驗,總結了幾點利用MAPGIS可以較快繪制地質圖件的方法。

關鍵詞掃描矢量化MAPGIS編輯數字化

1 引言

掃描矢量化處理演算法已比較成熟,將掃描柵格圖像轉換為矢量地圖一般經過圖像二值化、平滑與細化、編碼與矢量線的提取過程。地質圖件含有大量的地質符號,市場上流行的圖形矢量化軟體對一些礦圖(如地質平面圖、剖面圖、鑽孔或坑道素描圖)矢量化無法生成相應的礦圖符號,目前利用MAPGIS軟體對一些地質符號的矢量化可以採用軟體中的點、線、面繪圖功能進行描繪。

2 MAPGIS繪制地質圖時的若干方法

隨著計算機科學、地理學、制圖學、遙感與攝影測量學、圖形圖像技術以及資料庫技術的不斷發展,地理信息系統已成為一種功能強大、性能完善的計算機系統,MAPGIS已經被廣泛地用於地質調查與評價、環境評價、礦山治理、地下水監測、地形測量等地質領域。地質圖形由於其專業特性,和其他領域如建築領域圖形有很大不同。地質體多為不規則形體,界線多有圓滑曲線構成,常需要大面積色塊、圖案及花紋來表示不同性質的地質體,如不同的岩體,地貌單元,地質構造,水化學性質、易分區、防治規劃區等。

數據是所有信息處理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資源。在基礎數據的採集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證數據的質量,減少重復工作量是基礎信息工作最關鍵的問題之一。針對這些因素,通過查閱MAPGIS手冊和總結計算機制圖工作的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利用MAPGIS可以較快繪制地質圖件的方法。

2.1 掃描儀錄入圖形,要保持底圖的正確和規范

MAPGIS並不是支持所有的光柵文件格式,它僅支持黑白二值、灰度和彩色(RGB)3種格式的TIF光柵文件,而且還要求其為非壓縮(LWZ不選中)格式。所以掃描的光柵文件,最好在PHOTOSHOP中打開此光柵文件,然後重新另存其圖像模式即可。

2.2 地形圖的繪制

在繪制地形圖時,地形圖多為基本構件,一般占整幅圖數據量絕大部分,可以將地形圖中的等高線進行分區劃分,由多人同時進行編輯。將不同區的等高線放在相同的圖層上而以不同的文件名存儲,最後只需對同一圖層上的不同文件名的等高線進行合並編輯。

2.3 對圖形進行分層

在GIS的應用中,同一文件中有多種類型的地理要素。如一個線文件中可能包括等高線、公路、鐵路、河流等多種類型的線。為了便於編輯和管理,一般情況下,可以把同一類型的地理要素放到同一圖層,例如:將所有的鐵路線都放到鐵路圖層,而把所有的等高線都存放到等高線圖層,這樣所有的圖層都疊加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線文件。特殊情況下,一個圖層也可存為一個單獨的文件,如圖1。

圖1 修改圖層名

每一層上放置某一類地質形體,如等高線、等深線、地物、地層、構造、岩性、水系、化學類型、勘探工程等,分別存在不同的圖層上,並使這圖層上的點型、線型、區和所在圖層一致。這樣做的好處是:①通過改變某一圖層上的點、線、區不可以改變所有成果圖上地質體的點型、線型、和區,加快了編輯修改速度,減少了遺漏;②通過將暫時不需要編輯的形體所在的圖層關閉起來,在重新生成圖形時,這些形體將不再重新生成,提高圖形重新生成速度;③在用某一圖層上的形體作臨時文件時,可以將其他的圖層全部關閉,單獨將其提出,便於使用。

2.4 使用專用圖案庫,來完成大面積色塊填充和岩性花紋的填充

圖案填充的速度主要取決於確定邊界的速度。MAPGIS提供了兩種確定填充邊界的方法:

(1)拓撲方式。選擇該方式造區,不用搜索邊界,但需要預先構築封閉邊界;另外,在構築封閉邊界時,盡量使用折線而非光滑曲線。

(2)圖形造區內點填充方式。該方式不需要預先構築邊界,但需要在可見區內沿箭頭提示方向搜索邊界,不得把方向弄錯。地質圖形中填充邊界多為不規則邊界,當圖幅較大且內容較復雜時,常因邊界不閉合或交叉、重復部位較多,局部搜索區域范圍大大增加,這時用點填充方式來確定邊界搜索速度很慢,編輯地質圖形效率很低,不實用;而採用拓撲方式就能彌補上面的不足,並且速度快。MAPGIS在用點方式搜索邊界時,因其只搜索可見區域,在解決圖面內容簡單、較規則的接近正方形、四邊形、矩形等區編輯時,較方便快捷。

2.5 點編輯

點是地圖數據中點狀物的統稱,是由一個控制點決定其位置的符號或注釋。它不是一個簡單的點,而是包括各種注釋(英文、漢字、阿拉伯數字等)和專用符號(包括圓、弧、直線、五角星、亭子等各類符號)。它與線編輯中「線上加點」的點的概念不同,「線上加點」的點是坐標點。所有的點圖元數據都保存在點文件中(*.WT)。

(1)輸入點可以插入圖片,但插入後路徑不可改變;

(2)陣列復制點可以生成規范、整齊的一系列點;

(3)定位點對於區劃項目的災害點輸入很重要。此種方法是輸入GPS的坐標值,先把圖件的左下角整體移動為坐標值對應的數據,輸入後用定位點修改。

2.6 線編輯

線是地圖中線狀物的統稱。MAPGIS將各種線型(如點劃線、省界、國界、等高線、路、河堤)以線為單位作為線圖元來編輯。所有的線圖元數據都保存在線文件中(*.WL)。

(1)折線、流線、光滑線的選擇要正確。

(2)在MAPGIS編輯地形圖中的等高線文件線時,要時常點擊保存。如果一條線畫得過長超過MAPGIS允許范圍再保存,等高線文件會自動丟失,無法將文件保存下來,嚴重影響編輯速度。另外,等高線過長,繪圖儀也無法識別列印出來,易丟失文件。

(3)MAPGIS6.5和6.6中,一些線會出現毛刺現象(如10號線公路),可以在修改線型中選擇把圓角改為尖角或截角。

(4)可使用陣列復制方便快捷地生成整齊規范的圖例框等。

(5)輸入、修改線型時應當注意對應線型有無輔助線型,若對應線型無輔助線型卻輸入編號,會在編輯和列印時出現莫名其妙的錯誤。

2.7 區編輯

區通常也稱面,它是由首尾相連的弧段組成封閉圖形,並以顏色和花紋圖案填充封閉圖形所形成的一個區域,如湖泊、居民地等。所有的區圖元數據都保存在區文件中(*.WP)。

(1)區顏色編號注意准確,若編輯時使用了系統庫內沒有的色系編號,在列印時出錯可能才能發現。

(2)不要的區刪除後,切記刪除弧段,否則文件列印定位可能不對,文件內存也會讓人感覺莫名其妙的變大。

(3)在編輯圖元參數時,點、線、區圖元都有透明選項,它主要在印刷製作分色輸出時起作用。一般不要使用,否則兩個以上疊加區在列印出版時會轉色。

2.8 MAPGIS圖形快速轉為圖像的方法

在圖形輸出子系統中,打開工程文件,「光柵輸出」菜單下即可找到生成GIF、TIFF、JPEG命令。圖幅較大時,需要生成EPS格式;若生成JPEG格式,在圖片瀏覽時容易造成文件打不開。

3 結束語

在掃描數字化的基礎上,對原有地質資料進行矢量化。通過MAPGIS的「輸入編輯」模塊,在地形圖或其他掃描後的柵格圖件上採集數據,進行矢量化,形成完整的點、線、面文件,從工作準備、工作策略及技巧、參數設定等方面討論了提高MAPGIS繪制地質圖件速度的方法。

參考文獻

計算機地圖制圖.北京:測繪出版社,1991

第四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地理信息系統參考手冊.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

㈢ 學習任務一 了解地質制圖與數字地質圖

一、地質制圖

地質圖件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地質制圖貫穿於地質工作的全過程。據統計,地質工作的制圖作業佔全部工作時間的1/3以上。利用計算機自動制圖能減輕地質工作者的制圖負擔,從而把更多的精力集中於地質分析工作。傳統的地質制圖過程工藝繁瑣復雜,成圖周期長,勞動強度大,不便及時進行動態編輯修改。利用計算機實現地質制圖過程的自動化,形成現代化數字制圖流程,可實現地質圖件的數字化,建立圖形和屬性數據相結合的資料庫,實現地質圖數據分層管理;可靈活對地質圖信息進行查詢、編輯、統計和分析。藉助相關的計算機制圖軟體,縮短了地質制圖的修編周期,提高了地質圖件的應用價值。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地質制圖是現代地質工作者必備的基本技能。

二、數字地質制圖的優點

數字地質圖具有以下一些優越性:

◎質量優,精度高。可以根據制圖要求對圖件的質量、精度和精確性進行隨時監測、處理和修訂,以使其符合圖件精度和質量要求。

◎工藝流程簡單。計算機地質制圖技術簡化了復照、曬藍、清繪、刻圖、翻版分塗、撕膜、曬網線等常規復雜的制圖工藝。由編稿原圖輸入到計算機,經過在屏幕上編輯加工後,就可以在屏幕上進行檢查和校對,無誤後即可出圖。

◎加快了成圖速度,縮短了制圖周期。過去手工製作一幅1∶20萬正規地質圖,從編稿到清繪,需要兩名制圖者用近一年的時間,現在通過計算機制圖只需一名制圖者三個月即可完成,縮短了制圖周期,加快了成圖速度。

◎降低了制圖成本,提高了制圖效率。計算機地質制圖一方面節約了時間、精力、紙張;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圖件資料庫,使數據可以再利用或永久保存;再一方面可以將圖件資料庫變成信息,進行遠距離快速傳送。據統計,計算機地質制圖與手工地質制圖相比,制圖成本降低了60%左右,制圖效率提高了5~8倍,大大地節約了資金和現有資源。

◎建立圖件資料庫,且數字地質圖資料的使用很容易實現資源共享。一張地質圖件製成後即有了一個圖件資料庫。圖件資料庫,特別是基礎圖件資料庫,其數據可以無限制地重復利用,使數據可以更加充分發揮作用。

◎操作容易、修改方便。現在計算機地質制圖技術已得到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應用軟體種類也比較多,操作十分容易。對於圖件內容的修訂、更改、刪除、調換、旋轉、扭動、增加、添補、移動等均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實現,以達到更加完美無缺。即使校樣圖出現了問題,也可以進行修改。

◎圖件更新方便。只要有新的資料和信息,就可以隨時對原圖件進行修改和更新。只需採集和添加新的資料和信息,而無須採集老的資料和信息,這也大大提高了圖件更新的速度,節約了成本。

◎數字地質圖可以很方便地查看各要素的屬性和進行地質問題的研究,並且隨著數字高程(DTM)研究的日益深入和成熟,地質學家有可能足不出戶就可研究某些地質問題,實現了地質制圖技術的重大突破。

◎簡化了地質圖件的評審程序。一是可以在計算機屏幕前進行審查;二是可以通過區域網或公共網進行遠距離審查。而原來在評審地質圖件時需要把一大堆圖件「捧」到評審現場,請專家進行審查和評審。現在評審地質報告帶上磁碟就可以了。

◎有利於保密。圖件數據所賦存的信息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保密顯得尤為重要。對於有些保密性強的圖件,一方面可以不用印刷;另一方面只需印刷少量圖件供核心決策和研究利用即可,無須多量印刷。

三、數字化地質制圖

數字化地質制圖,是指利用計算機圖數轉換技術、互動式圖形技術將圖件數字化,對其進行編輯修改,然後通過高精度圖形設備,直接制圖或生成製版膠片,同時生成可反復使用、任意個性的數字圖件。實現地質圖數字化,建立圖形和屬性兩類地學數據相結合的資料庫,將地質信息全部存儲於計算機中,實現對地圖數據分層信息成片存儲,這樣易於管理和查詢,並為分析應用開拓了新領域。GIS與多媒體、互聯網等結合,可實現地質制圖的信息共享及多途徑顯示、輸出、分析,實現動態化制圖。地學信息總是處在動態變化過程中,地學圖件內容的變更,會引起修改再版時注入新資料,利用GIS可方便地將信息調出,作必要修改,重新輸入,大大縮短修編周期,生成的地質圖件精度高、速度快,大大提高了地質圖件的應用價值。

用於數字化地質制圖的軟體有很多種,本課程以目前地質工作中應用比較普遍的MAPGIS系統作為主要工作平台,學習數字化制圖的基本方法和工作原理,其他地質制圖工作平台作為拓展學習的內容。

㈣ 地質圖包括的其他內容及格式

一幅正式的某地區地質圖除地質圖外,還應包括:圖名、比例尺、圖例、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圖幅接圖表、編制單位責任表。如果是區域地質圖還有圖幅代號。

1.圖名

一般用圖內最大居民點名稱(地名)或大的地貌名稱來命名。

2.比例尺

比例尺是表明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的一種比例關系的尺度。一般用文字、數字或線條比例尺表示。由於研究目的、任務不同,採用不同精度的地形圖為底圖,精度要求愈高,比例尺愈大:①小比例尺1:100萬~1:10萬,主要用於較大區域地質調查和研究;②中比例尺1:5萬~1:1萬,主要用於小區域地質調查和研究;③大比例尺大於1:1萬,主要用於礦區地質調查、礦點檢查評價。

3.圖例

將地質圖中表示各種地質體的符號、代號、顏色及線條等放在小長方塊中,加以說明,並按一定順序(地層、岩漿岩、構造、礦產、其他)排列於圖幅的右側方。

4.地質圖的格式

地質圖的排列格式見圖13-45。

圖13-45 地質圖的格式

(據徐邦梁,1998)

㈤ 地質圖常識

(一)簡單地質圖識讀

地質圖是指用規定的符號、色譜或花紋將地殼某部分地質專組成、地質現象,按比例概屬括投影到平面(地形圖)上的圖件(圖1-15)。

圖1-15 地質圖

地質圖上的地層、岩石、地質構造和礦產等,反映著一定的地質規律。進行地質圖的編制和對地質圖開展研究,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地質構造和礦產的分布規律,從而進行礦產的預測等等。因此,地質圖是普查找礦、地質勘探和礦床開采等工作中的重要指南和依據。同時,也是水文工程建設、農田水利建設和地震預防、預測以及國家建設規劃等方面的重要依據。地質圖可分為:礦產地質圖、構造地質圖、第四紀地質圖、水文地質圖和綜合地質圖等。

(二)鑽孔柱狀圖識讀

鑽孔柱狀圖是通過鑽探取心等收集資料所做的編錄圖(圖1-16)。

圖1-16 鑽孔柱狀圖

鑽孔柱狀圖能反映出鑽孔的位置、方向、角度、施工期限、鑽孔結構、孔斜測量、回次進尺及岩心採取、取樣化驗結果等實施情況。其主體是反映地質層位、岩性、換層深度及其之間的接觸關系。鑽孔柱狀圖是地質鑽探工作極為重要的原始圖件;是產生地質結論的重要依據。鑽孔柱狀圖的真實程度主要取決於鑽探工程質量。

㈥ 標准區域地質圖的圖面內容及其所包含的地質信息

1、內容來:主圖 圖例 柱狀圖 剖面自圖(一般兩條) 責任表。
2、地質信息:
主圖:地層(當然需要填色)、斷層(一般使用紅色筆)、褶皺、區域的地貌需要一些(例如陡坎、房屋、鐵路、公路等)當然一些文字性標志也需要的(例如什麼山、什麼壩、填色的部分是哪個地層等)
圖例:每種地層對應一種顏色,整體來說都有規定的顏色;還有一些其他的標志,斷層,陡坎等。
柱狀圖:地區的柱狀圖反應了該區域的所有地層,包括其地層厚度,岩性特徵和化石,礦藏資源,沉積環境等
剖面圖:在地圖上選擇一個能夠反應地層和構造運動的一條線,繪制其剖面圖,當然其中有些部分在主圖上面看不出來,但是需要根據主圖和柱狀圖等信息推測出來,如復雜褶皺、覆蓋的地層。
責任表:這個就簡單了,內容有單位 、圖名、比例尺、編號、制圖人、日期、數據來源等。

這些信息在繪制地質圖的時候都會有相關的規定。例如圖的放置的地方,佔用大小等都有規定。而繪制這些提交的還包括你的原始數據,參考的資料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金山鎮地質圖綜合報告(千字以上)和地質綱要圖!滿意加100--200分!!!人格保證。作業急迫!!

第一章 引言
本次實習報告是涉及礦物、三大類岩石以及構造的綜合作業,加強對地質學的全面了解,建立對地質工作的初步認識。
該報告包括金山鎮地質圖一張,構造綱要圖一張,聯合剖面圖一張(包含五個剖面圖)。該報告是建立在對三張圖綜合分析比較而來,,是對金山鎮地區地質構造的綜合描述。
金山鎮地質圖比例尺為1:100000,圖區面積大約為206平方千米,岩層年代大致從中泥盆統(D2)到上白堊統(K2),且呈北高南低趨勢,主要山峰有奇峰、雨峰,諸嶺等。最高峰為諸嶺(1800米)。並發育有多種地質構造現象。圖區北東角上有岩漿和晚期岩脈侵入,北西角沉積一套近水平白堊統砂岩,另外在東南區發育一條南西方向的河流。
第二章地層及構造層劃分
該區域內存在時代為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白堊紀的地層。缺失時代為早三疊世及侏羅紀地層。白堊紀地層與三疊紀地層為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上二疊統灰岩與中三疊統泥灰岩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根據角度不整合關系,可以劃分成兩個構造層,分別為「中泥盆世——中三疊世構造層」和「白堊紀構造層」。根據平行不整合又可以將中泥盆世——中三疊世構造層分為兩個構造亞層。
一、泥盆紀地層:在該區域內,泥盆紀地層主要出露中泥盆統砂岩和上泥盆統頁岩。在圖區的東南角出露地表。其中,中泥盆統砂岩作為背斜的核部出露,上泥盆統頁岩作為背斜的兩翼出露,產狀均為40度。
二、石炭紀地層:主要為下石炭統灰岩,中石炭統灰岩和上石炭統灰岩。在圖區各部分均有出露。在南東方向上作為背斜兩翼產出,地層產狀為40度。在諸嶺、奇峰、雨峰地區下石炭統灰岩作為褶皺的核部產出,岩層發生倒轉。
三、二疊紀地層:主要為下二疊統灰岩和上二疊統灰岩。在圖區內有廣泛分布。其中下二疊統灰岩作為向斜f1及向斜f12的核部產出,上二疊統灰岩作為向斜f3的核部產出,在河流附近的岩層較平緩,產狀為5度至8度。上二疊統灰岩與上覆的中三疊統泥灰岩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
四、三疊紀地層:主要為中三疊統泥灰岩和上三疊統灰岩。主要在向斜f8處出露。上三疊統灰岩作為核部,中三疊統泥灰岩作為兩翼,產狀為80度和45度。
五、侏羅紀地層:缺失。
六、白堊紀地層:主要為下白堊統灰岩和上白堊統灰岩。主要分布在圖區的北部地區。岩層傾角為8度。與上三疊統灰岩為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
第三章構造
第一節中泥盆世——中三疊世構造層
該構造層內構造現象發育較為齊全。主要有褶皺、斷層、岩體侵入等(詳見附圖Ⅰ)。
一、褶皺:
f1向斜:分布於圖區的西北角,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核部出露長約6000米,寬約1500米。核部為下二疊統灰岩,平面呈長橢圓形。兩翼為中、上石炭統灰岩,北西翼傾角為60度,南東翼傾角為45度。轉折端圓滑,軸面近直立,為直立向斜。形成於晚二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2背斜:分布於圖區的西北部,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核部出露長約5500米,寬約700米。核部為下石炭統灰岩,兩翼為中、上石炭統灰岩。南東翼被斷層F1錯斷,岩層倒轉,傾角為80度。北西翼傾角為60度。為緊閉的倒轉背斜。轉折端圓滑。形成於早二疊世之後。
f3向斜:呈北東——南西向延伸。長約2500米,寬約1000米。核部為上二疊統灰岩,兩翼為上、中、下石炭統灰岩。轉折端圓滑,軸面近直立,為直立向斜。形成於晚二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4背斜:位於奇峰、雨峰地區,呈北東——南西向延伸。長約7600米,寬約1200米。核部為下石炭統灰岩,兩翼為中石炭統灰岩。北西翼傾角為45度,南東翼岩層倒轉,傾角為75度,為倒轉背斜。南東翼被斷層F2切割,核部北東向及南西向被兩平移斷層F3、F4錯斷。轉折端圓滑,軸面近直立。形成於早二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5背斜:分布於諸嶺地區,呈北東——南西向延伸。長約8000米。寬約900米。核部為下石炭統灰岩,兩翼為中、上石炭統灰岩及下二疊統灰岩。北西翼傾角為40度,南東翼岩層倒轉,傾角為55到80度,為倒轉背斜。南東翼有斷層F5通過,並發育有構造窗,構造窗出露上二疊統灰岩及中三疊統泥灰岩。轉折端圓滑,軸面近直立。形成於早二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6向斜:分布於圖區南西向上,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核部為中三疊統泥灰岩,兩翼為上二疊統泥灰岩。北部被斷層F5錯斷,兩翼產狀為75度。形成於晚二疊世之後。
f7背斜:分布於圖區的南部,呈北東——南西向延伸。長約3000米,寬約1500米。核部為下二疊統灰岩,兩翼為上二疊統灰岩。
f8向斜:分布於圖區中部,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核部為上三疊統灰岩,長約3600米,寬約700米,平面呈長橢圓狀。兩翼為中三疊統泥灰岩及上二疊統灰岩,北西翼傾角為80度,南西翼傾角為45度。轉折端圓滑,軸面近直立。發育有飛來峰,飛來峰出露上二疊統灰岩和中三疊統泥灰岩。形成於晚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9背斜:分布於圖區中部偏東,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核部為下二疊統灰岩,兩翼為上二疊統灰岩。南部發育至河流而止。形成於晚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10向斜:分布於圖區東部,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核部為上三疊統灰岩,兩翼為中三疊統泥灰岩。形成於晚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11背斜:分布於圖區的東南角,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核部為中泥盆統砂岩。兩翼為上泥盆統頁岩,下、中、上石炭統灰岩,北西翼傾角為10至40度,南東翼傾角為40度。轉折端圓滑,軸面近直立,為直立背斜。被一系列正斷層錯斷,形成地壘、地塹。形成於早二疊世之後。
f12向斜:分布於圖區東南角,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核部為下二疊統灰岩,平面上呈橢圓狀。兩翼為上石炭統灰岩,北西翼傾角為47度,南東翼傾角為45度。軸面近直立。
二、斷層:
F1逆沖斷層:走向為北東——南西向。圖內全長約1300米。斷層傾向北西,傾角20到30度。上盤為f2背斜,並將其南東翼錯斷,地層以石炭紀的灰岩為主,發生倒轉,傾角為80度。下盤為f3向斜,並將其北西翼錯斷,地層以石炭紀的灰岩為主,傾角為70度。上盤相對上升,斷距約為700米。斷層走向與褶皺軸向一致,為縱向斷層。斷層年代為中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2逆沖斷層:位於奇峰、雨峰南東向,走向為北東——南西向,圖內全長約1800米。傾向北西,傾角20到30度。上盤為f4奇峰——雨峰背斜,地層以石炭紀的灰岩為主,發生倒轉,傾角為75度。下盤為下二疊統灰岩和上石炭統灰岩,傾角30度。上盤相對上升,斷距約為800米。斷層走向與褶皺軸向一致,為縱向斷層。斷層中部被兩條平移斷層F3和F4錯斷。斷層形成年代為中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
F3平移斷層:位於奇峰南東向上,走向北西——南東向,圖內全長約1600米。為右行平移斷層。錯斷F2逆沖斷層,錯斷距離約350米。形成年代約為中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F2逆沖斷層形成之後。
F4平移斷層:位於雨峰南西向上,走向北西——南東向,與F3平移斷層平行,圖內全長約2100米。為左行平移斷層。錯斷F2逆沖斷層,錯斷距離約為350米。形成年代約為中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F2逆沖斷層形成之後。
F5逆沖斷層:位於諸嶺南東向上,走向為北東——南西向。圖內全長約為2000米。傾向北西,傾角20到25度。上盤為f5背斜,岩層為中三疊統泥灰岩,上、下二疊統灰岩及中、上石炭統灰岩,岩層發生倒轉,傾角為80度。下盤主要為中三疊統泥灰岩,傾角為80度。斷層的北東向上的下盤侵入有花崗岩體,並被後期侵入的斑岩岩脈切割。上盤相對上升,斷距約為1600米。斷層走向與褶皺軸向一致,為縱向斷層。發育構造窗及飛來峰,構造窗和飛來峰由上二疊統灰岩和中三疊統泥灰岩組成。形成年代為晚三疊世和早白堊世之間。
F6平移斷層:位於金山鎮南西向上,走向北西——南東向。圖內全長約為1000米。為右行平移斷層。錯斷下二疊統灰岩和上石炭統灰岩的界線。錯斷距離約100米。形成於早二疊世之後。
F7平移斷層:位於王家莊西向上,走向為北西——南東向。圖內全長約為800米。為左行平移斷層。錯斷下二疊統灰岩和上石炭統灰岩的界線。錯斷距離約200米。形成於早二疊世之後。
F8——F12正斷層組合:位於圖區東南角,金山鎮及河北村南東向上。走向為北西——南東向。上盤相對下降,錯斷f11背斜,形成地塹、地壘。形成於晚石炭世之後。
三、岩漿岩:
分布在圖區東北角,陵庄附近,有兩期岩體侵入。出露面積約5平方千米,花崗岩岩盤形成於晚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F5逆沖斷層形成之後。斑岩岩脈形成於晚三疊世至早白堊世之間,花崗岩岩盤形成之後。
第二節白堊紀構造層
位於圖區的北部,形成一套時代為白堊紀的砂岩岩層,近水平,傾角為5到9度。出露面積約為13平方千米,將早期形成的構造現象覆蓋。上白堊統超覆於下白堊統之上。
第四章地質發展史
在地質歷史時期內,金山鎮地區經歷了多期地殼運動,以致形成了現今復雜的地質現象。
泥盆紀時期,該區主要接受河流的沉積,沉積物為河流相的砂岩。自早泥盆世開始地殼開始下降,沉積環境由河流轉為海洋,沉積物由砂岩轉為頁岩。早泥盆世以後,該區環境均為海洋,接受長期的海相沉積。在石炭紀到二疊紀沉積了大量的灰岩地層。此時,地殼處於相對穩定階段。
早二疊世以後,地殼開始抬升,海底的沉積物露出地表,接受風化和剝蝕。致使該地區缺少早三疊世的地層。中三疊世和晚三疊世地殼再次下降,陸地變為海洋,再次接受海相沉積。
晚三疊世以後,地殼再一次抬升,該地區再次接受風化和剝蝕,缺少侏羅紀的地層。
白堊紀開始地殼趨於穩定,河流開始發育,主要沉積環境由海洋轉化為河流。直到現在地殼處於長時期的穩定狀態。
第五章 結束語
經過本次綜合地質報告,我收獲很大。不僅對書本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更使我加強了活學活用書本知識的能力,培養了我的地質思維。我很明顯的感覺到在分析地質現象及其表現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增強了我畫剖面圖的能力。我深刻的體會到地質工作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細心以及嚴謹的工作作風。這對我以後的學習甚至工作都有積極的作用。
在本學期的學習中,以及本次綜合地質報告中,我首先要感謝王根厚老師和胡玲老師對我的悉心教導,使我對地質學建立起初步的認識,並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要感謝謝趙磊同學在畫剖面時對我的指導。鑒於感覺到在實踐能力上的不足,我建議適當增加實習課。

㈧ 實習五 第四紀地質圖的圖切剖面

一、實習目的和意義

第四紀地質圖的圖切剖面是反映研究區各種第四紀沉積物和地貌在時間和空間相互關系的圖件,能清晰地反映研究區的第四紀地層的接觸關系和岩性岩相變化特徵。通過本次實習,使學生了解圖切剖面的製作方法,提高學生製作剖面圖和綜合分析第四紀地質圖的能力。

二、實習內容和要求

(1)學習第四紀地質圖圖切剖面的製作程序和方法。

(2)了解第四紀地質圖圖切剖面線選擇的原則和剖面圖的主要內容。

( 3 )作《瀘江兩岸第四紀地質圖》AB線圖切剖面。

(4)實慣用具:鉛筆、計算器、橡皮、三角尺。

(5)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習作業。

三、實習步驟與方法

(1)首先聽教師講解第四紀地質圖圖切剖面的製作方法。

(2)在仔細閱讀了第四紀地質圖之後,充分了解第四紀地質圖的內容基礎上,選擇圖切剖面線。

(3)在坐標紙上作圖切剖面。

四、第四紀地質圖圖切剖面的製作方法

1.選擇圖切剖面線(基線)

圖切剖面就是在第四紀地質圖上,沿著某一個方向切一條剖面圖。該剖面圖必須較全面地反映該區的第四紀地質情況。

在作圖切剖面之前,首先要選擇圖切剖面線。圖切剖面線的選擇必須在充分分析第四紀地質圖的基礎上,弄清研究區第四紀地質和地貌的特徵,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剖面線。剖面線的選擇應該滿足以下幾個條件:①剖面線方向與第四紀地層分布的延伸方向應基本垂直;②沿剖面線應穿越圖區第四紀地層和地貌類型最多的方向;③如果有鑽孔,剖面線盡量從鑽孔附近穿過;④只要能把圖區的第四紀地質表現出來,以最短的剖面線為佳。剖面線選定後,應在圖上標出剖面線的位置。

2.確定比例尺

在大多數情況下,第四紀地質圖中的地形起伏和地貌高差遠小於水平方向的距離,因此圖切剖面採用不同的水平比例尺與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與地質圖一致,而垂直比例尺多數是需要放大的,但放大的倍數不宜過大,否則將會歪曲地形與堆積物之間的關系。垂直比例尺畫在剖面圖的兩端,標注海拔高度或河拔高度,而水平比例尺標在剖面圖上方(圖1-20)。

圖1-20 東河第四紀地質圖及圖切剖面

1—全新統(Qh2al)沖積礫石、砂(河漫灘);2—全新統(Qh1al)沖積礫石、砂、粘土層(第一級階地);3—上更新統(Qp3al)沖積礫石、砂、粘土層;4—上更新統(Qp3pl)洪積角礫石、粘土、黃土層(第一期洪積扇);5—中更新統(Qp2-2al)沖積礫石、粘土層(第三級階地);6—中更新統(Qp2-1pl)洪積角礫石、粘土層(第二期洪積扇);7—下更新統(Qp1-2al)沖積礫石、粘土層(第四級階地);8—下更新統(Qp1-1l)湖積粘土層;9—上新統(N2)湖積粘土層;10—前新近紀地層;11—等高線(m);12—鑽孔及編號

3.繪制地形剖面線

依據確定的圖切剖面線和比例尺,先在方格(坐標)紙上畫出剖面基線,基線的長度與剖面線的長度相等,基線畫在方格紙的下方,但要注意在基線與方格紙的邊緣之間留出一定的空間,便於繪圖例。在基線的兩端畫上垂直線條,並按確定的垂直比例尺在垂直的線條上從基線開始向上依次註明標高(圖1-20),但要注意基線所處的標高一般比剖面所過最低點的標高位置低1~2cm,這是為了便於充填岩性花紋符號(圖1-20)。然後將第四紀地質圖上的剖面線與地形等高線相交各點,用尺子量出水平距離並一一投影到相應標高的位置,再把相鄰點用曲線連接起來,按實際地形對曲線進行圓滑即得到地形剖面線。

4.投影地質或地貌界線

將第四紀地質圖上的剖面線與地質界線(地層分界線、不整合線、斷層線等)的各交點投影到地形剖面線上,再按各點附近的地層產狀或地貌形態繪出分層界線。在地形剖面線下方的地質(地層)界線的勾繪要在充分分析地層的接觸關系、地貌關系以及鑽孔揭露的地層特徵等基礎上進行。這步工作是整個圖切剖面最難的一步,需要認真分析第四紀地質圖的內容,才能正確地勾繪出來。

5.岩性符號的充填和修飾

根據第四紀地質圖的地層岩性,充填各時代地層的岩性花紋符號,並註明各岩層的地層代號。按第四紀地質剖面圖格式要求完善圖名、圖例、比例尺、剖面方向等內容。

五、實習作業

在坐標紙上編繪《瀘江兩岸第四紀地質圖》(圖1-19)的AB剖面線的剖面圖。

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實習指導書

㈨ 主要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

4. 2. 1 研究內容

為保證東歡坨礦區石炭-二疊紀地層中 12-2 煤層能夠安全開采,本課題主要根據所收集的資料( 東歡坨地質報告、東歡坨水文地質圖、東歡坨 12-2 煤層採掘平面圖等) ,運用 GIS與 BN 相結合的方法計算出各評價單元的突水概率,並以此為依據對研究區進行煤層底板突水危險性評價,最終針對不同底板突水概率區域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具體研究內容為如下幾個方面:

( 1) 研究 GIS 與 BN 的耦合技術,對其應用於煤層底板突水進行可行性分析。

( 2) 建立煤層底板突水危險性評價基本理論體系。

( 3) 通過對煤層底板突水的主要影響因素的分析,建立包括地質構造特徵、含水層條件、隔水層條件和開采活動 4 個方面的煤層底板突水評價指標體系。

( 4) 利用 GIS 的數據採集功能和空間分析功能對收集到的相關資料進行量化,建立各個評價指標的專題圖,並同時建立了空間資料庫。在此基礎上對各子專題圖進行疊加分析,確立評價單元,並生成多屬性聯合的空間資料庫。

( 5) 在資料庫建立的基礎上,應用 BN 軟體建立煤層突水的 BN 模型,進行模型解釋和模型分析; 編程設計實現 BN 模型推理模塊,快速、批量計算出各評價單元的突水概率,以此為依據應用 GIS 空間分析模塊,輸出了煤層區域突水危險性評價圖。

( 6) 提交最終煤層突水態勢評價成果圖並對成果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 7) 利用 BN 模型、BN 推理模塊、空間資料庫以及 GIS 空間分析等模塊,統籌設計「煤礦突水態勢評價監測系統」,便於預測成果的查詢、分析以及突水概率的更新推理,從而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支持。

4. 2. 2 技術路線本項目研究對象是東歡坨煤層底板突水區域危險性評價,目的是從煤層底板突水形成的基本條件、誘發動力分析入手,判明哪些區域容易發生突水以及發生突水的概率等。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從地質因素和采礦因素出發,採用數理統計和人工智慧等定量的數學方法,結合東歡坨煤層突水調查結果,判定研究區內不同位置煤層底板突水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最終探索出了一條礦井突水危險性評價的可行途徑。具體研究路線如圖 4. 1 所示。

圖 4. 1 技術路線圖

(1)資料收集:收集研究區自然地理、地質、水文地質、鑽孔等相關方面資料,並按照底板危險性評價所需加以整理提取;

(2)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翔實系統地分析確定控制煤層底板突水的因素,正確建立煤層底板突水的評價指標體系;

(3)評價指標專題圖建立:在煤層底板突水因素分析確定的基礎上,以GIS的空間數據統計分析功能為操作平台,利用它強大的空間信息處理分析能力,對各種圖形信息進行量化,建立煤礦底板突水各評價因子的子專題圖層;

(4)多因素疊加分析確定評價單元:應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進行多源地學信息的復合疊加,實現同一區域、統一地理坐標的不同信息的疊加,確定研究區評價單元,同時生成空間屬性資料庫;

(5)BN建立:基於空間屬性資料庫,應用Genie軟體,運用BN的相關知識構建突水因素和突水事件的BN圖;

(6)BN分析:通過BN分析得到最利於突水發生的因子狀態組合;

(7)BN推理:在C#開發環境下,加入Genie中提供的SmileNet組件,進行編程,實現Genie與GIS的數據介面,完成BN的概率計算及BN概率推理;

(8)評價分區:依據上述概率計算結果,應用GIS的顯示功能將煤層底板突水危險程度進行分區劃分顯示,得出煤層底板突水危險性評價圖;

(9)運用樣本二分法對評價模型進行驗證,證明此評價方法的可行性。

㈩ 地質圖的閱讀和分析

(一)地質圖的一般知識

地質圖是反映各種地質現象的圖件。它是用規定的符號、顏色將各種地質資料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故是一種平面圖。地質圖可以表示出一個地區的岩性、地層、地質構造、礦產分布等地質內容,是指導地質工作的重要圖件,同時也是研究地球物理的基本資料之一,充分利用地質圖有助於了解一個地區的地質構造與各種地球物理信息之間的關系。

(二)不同產狀的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

1.水平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

(1)地質界線與地形等高線平行或重合。

(2)正常情況下,老岩層出露在地形的低處,新岩層出露在地形的高處。

(3)岩層頂面與底面界線的標高差,即為該水平岩層的厚度。

(4)岩石出露的寬度與岩石厚度成正比,與地面坡度成反比。即當地面坡度一致時,岩層厚度大的,其露頭寬度大;當岩層厚度相同時,地形坡度愈大,其露頭寬度愈窄。

2.傾斜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

(1)地質圖上一般都用產狀符號標出傾斜岩層的產狀,其符號為┣30°,長線方向表示走向,短線指向為傾向,數字代表傾角。

(2)在地形平坦地區,傾斜岩層的界線,在地質圖上基本呈平行線分布,沿著傾斜方向一般出露新岩層。

(3)在地形高低起伏地區,傾斜岩層的界線在地質圖上則與地形等高線相交,並在山坡和山谷處彎曲成「V」字型,有一定的規律,其規律由岩層傾角大小、岩層傾向及地面坡度的關系所確定。當岩層傾向與地面坡度相反時,岩層界線的「V」型彎曲頂端在山谷處指向上游,在山坡處指向下坡;當岩層傾向與地面坡向一致,而岩層傾角大於地面坡角時,岩層界線的「V」型尖端在山溝處指向下游,在山坡處指向上坡;當岩層傾向與地面坡向一致,而岩層傾角小於地面坡角時,岩層界線「V」型尖端在山溝處指向上游,山坡處指向下游,但地層界線更為狹窄。直立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無論地形平坦或高低起伏與否,其岩層界線皆呈直線延伸,不受地形影響。

(三)岩層接觸關系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1.整合接觸

在地質圖上表現為岩層時代延續,產狀一致,岩層界線彼此平行延伸。

2.平行不整合接觸

表現為上下兩套岩層產狀一致,岩層界線平行排列,期間有地層缺失,即岩層時代不延續。

3.角度不整合接觸

上下兩套岩層產狀不同,地層時代不延續,其間有地層缺失。在圖上常表現為較老的一套岩層界線被不整合線切割,而新的一套岩層的界線則與不整合線大致平行延伸(圖4-1-2)。

圖4-1-2 角度不整合在平面和剖面上的表現

(四)在地質圖上分析褶皺構造的方法

1.褶皺基本類型

區分背斜和向斜橫穿岩層延伸方向,在某一岩層的兩側依次對稱出現新岩層者為背斜,反之為向斜。即從該岩層軸部(核部),向兩側(兩翼)逐漸出露新岩層為背斜,反之軸部為新岩層,向兩翼逐漸出露老岩層為向斜(圖4-1-3)。

2.褶皺類型的判讀

(1)根據褶曲兩翼的產狀

兩翼傾向相反,傾角基本相等,則稱為直立褶皺(又稱對稱褶皺);兩翼傾向相反,而傾角不等,則稱為傾斜褶皺;兩翼向同一方向傾斜(一翼為倒轉翼),而傾角較大,則為倒轉褶皺;若兩翼向同一方向傾斜,且兩翼傾角很小(近於水平),稱為平卧褶皺。

(2)根據褶曲軸的長短

在地質圖上各岩層轉折端頂點的連線即為軸線。軸向方向代表該褶皺的延伸方向,軸線的長短表示褶曲的長短。如果褶曲軸延伸很長,表現為一系列背斜、向斜相連,是為線形褶皺;如果褶曲軸較短,在地質圖上該褶曲形狀為長圓形(長寬比例相差較小),則為長圓形褶皺(又稱短軸褶皺);若褶曲軸更短,褶曲形狀近似渾圓形,則為渾圓形褶皺(又稱穹窿或構造盆地)。

(3)根據樞紐的產狀

若褶曲樞紐是水平的,其兩翼岩層界線大致沿走向延伸,則為平行褶皺(又稱水平褶皺);若樞紐是傾伏的,其核部必呈封閉曲線,兩翼岩層不平行且逐漸呈弧形轉折相交,背斜的弧形凸出方向為傾伏方向,向斜的弧形凸出方向為揚起方向,若幾個傾伏背斜向斜相連,在圖上的岩層界線往往表現為「之」字型轉折彎曲(圖4-1-3)。

3.褶皺形成時代的確定

主要是根據地層的角度不整合關系來確定,即根據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岩層的相對時代來確定。褶皺形成於不整合面以下的一套岩層(又稱下構造層)中最新的地層時代之後,不整合面以上的一套岩層(稱上構造層)中最老的地層時代之前。如圖4-1-3尖峰地質圖中組成該區褶皺是晚古生代的T1和P2兩個時代的地層,圖幅西邊還有中生代K地層,K與T1,P2為角度不整合接觸,其不整合線就是K地層的底界線,故K可稱為上構造層,T1和P2組成下構造層。因此該區褶皺的形成時代是在T1之後、K之前。

圖4-1-3 褶皺在平面和剖面上的表示

(五)在地質圖上分析斷層的方法

1.斷層面產狀的判讀

(1)斷層線是斷層面在地面的出露線,因此它和傾斜岩層露頭線一樣,可用「V」型法則來判斷斷層面的產狀;

(2)一般在地質圖上斷層線都會用箭頭符號標示其傾向,數字表示斷層傾角。

2.斷層兩盤相對位移及斷層性質的確定

(1)走向斷層或縱斷層(斷層走向與岩層走向或褶皺軸向大體一致)

它可造成岩層的重復或缺失現象。在斷層線上任意指定一點,則出現較老岩層一側為上升盤,出現較新岩層一側為下降盤。但是當斷層面傾向與岩層傾向一致而斷層傾角小於岩層斜角時,在出現較老岩層一側為下降盤,較新岩層一側為上升盤。斷層兩盤相對位移情況確定後,再根據斷層面的傾向即可確定是正斷層或逆斷層。

(2)橫向斷層或斜向斷層(斷層走向與岩層走向或褶皺軸向垂直或斜交)

它可造成岩層或褶皺的截斷或錯開現象。當橫向或斜向斷層切割傾斜岩層時,地質圖上都表現為岩層界線的錯移,而且岩層界線向該岩層傾斜方向移動的一盤為相對上升盤(即出現較老岩層)。如圖4-1-4顯示,斷層F把D,C地層切割,以D為標志層可看出,斷層的東南盤D地層向東北方向錯移,而D為向東北方向傾斜的地層,故此斷層的東南盤為上升盤,西北盤為下降盤;當橫向或斜向斷層切過褶皺時,則會使褶皺核部(或軸部)在斷層兩側發生寬窄的變化,背斜核部變寬或向斜核部變窄的一盤為上升盤,反之為下降盤。同理,斷層相對位移情況確定後,再根據斷層面的傾向,即可確定該橫向或斜向斷層是正斷層還是逆斷層。如圖4-1-4斷層F向西北傾,其東南盤上升,則此斷層為正斷層。若橫向或斜向的斷層切割褶皺時,斷層兩盤核部只有位置的錯移而無寬窄的變化,則為平移斷層。

圖4-1-4 具有斷層的地質圖

3.斷層時代的確定

(1)根據角度不整合關系來判定斷層總是發生在被其錯斷的最新岩層時代之後,在覆蓋它的最老岩層時代之前。如圖4-1-4可見斷層F切斷S,D,C地層,則其必在C時代之後,但該圖未見覆蓋它的

岩層,故在哪個時代之前發生尚不能確定。

(2)根據斷層的相互切割關系或斷層與岩體的相互關系來判定

被切割者時代較老,切割者時代較新。

(六)岩漿岩體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1.岩基或岩株岩體界線穿過不同時代的圍岩(岩層)界線,若規模較大的為岩基,規模較小的為

岩株。

2.岩盤

岩體界線與圍岩走向一致,外形渾圓或較規則狀。

3.岩床

岩體呈長條狀延伸,方向與圍岩走向一致。

4.岩牆岩體呈長條狀,常穿過不同的圍岩(即切割圍岩界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