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李岩北京大學地質系

李岩北京大學地質系

發布時間: 2021-02-14 16:23:33

❶ 緬懷傑出的岩石礦物學家和地質教育家何作霖院士

任建新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何作霖,字雨民,1900年生於河北省蠡縣。14歲考入當時河北省著名的育德中學。受校長「富國強兵唯賴開發礦業」思想的影響,1918年高中畢業後就投考了北洋大學采礦系預科。1920年轉入北京大學地質系本科。在北大期間,地質學家李四光和礦物學家王烈兩位教授對他影響最深。因為患肺病,曾休學兩年,192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岩石礦物組,爾後的幾十年裡便與礦物岩石和偏光顯微鏡結下了不解之緣[1]。畢業後到河北大學任教。1928年,經李四光先生舉薦,到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932年晉升為研究員,並兼任北大地質系講師,開設光性礦物學。1934~1937年為北大地質系專任講師。此時他獲得中華文化基金資助,於1938年5月赴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大學留學,師從岩組學鼻祖桑德爾(B.Sander)教授攻讀岩組學。1939年10月獲得博士學位。1940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礦物學系任研究員,從施博特(E.Schiebold)教授研究結晶體構造學。1940年6月啟程回國,擬取道香港、越南海防到桂林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赴任。途中聞日軍已佔領海防,不得已回到上海,遵中央研究院電令並經李四光先生同意,暫時在設於上海「孤島」(租界區)的國立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工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侵佔上海「孤島」,鐳學研究所因匯兌不通、經費無源而關閉,何先生生活無著,於1942年3月返回北平故里,閉門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年秋季到北平師范大學地學系任教,1943年轉到北大地質系任教。1946年經李四光先生推薦應國立山東大學之聘,在理學院籌建地質礦物學系,並任系主任。同年參加世界科學社,任該社《科學時報》特約編輯。1949年青島解放後,當選為青島市人民代表。1950年6月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1951~1952年任山東大學教務長。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何先生調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特級研究員,岩石礦物研究室主任。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9年起歷任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11月病逝於北京。何先生一生勤奮地從事科研與教育工作,成績突出,貢獻很大。

一、我國稀土礦物及稀土礦床的首先發現者稀土礦物研究的領軍人

20世紀20年代末,丁道衡先生發現了白雲鄂博鐵礦,1933年他委託何作霖先生研究礦區的標本。何先生在偏光顯微鏡下發現兩種很細小的奇特礦物包裹於螢石之中,它們能使紫色螢石產生褪色的暈圈,這引起了他的特別關注,他測定了它們的光學常數,又千方百計將其分離出來,測定了它們的相對密度、硬度、熔點、酸可溶性等數據。由於它們顆粒很小,無法做晶體形態研究,又因其相對密度相近,二者以及與其他礦物很難分離,在當時的條件下無法做單獨的化學分析,於是請物理學家做光譜分析,結果發現譜線中稀土元素La、Ce、Y、Er明顯,何先生當時將螢石中的含稀土元素的那兩種細小礦物,分別命名為白雲礦和鄂博礦。他意識到白雲鄂博鐵礦同時也可能是一個稀土礦床,乃估算了礦床淺部(地表下100m范圍以內)的稀土礦物資源量,1935年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3],向世人宣告中國發現了稀土礦床。但這項發現在舊中國不被重視。1958年,中、蘇兩國科學院組成白雲鄂博地質礦產資源合作研究隊,何先生被任命為中方隊長。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團隊發現了十幾種稀土礦物,並發現了鈮鉭礦物,尤其是該礦床尚含有自然界很少見的鈧。經勘探證明,白雲鄂博不僅是一個大鐵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和大型鈮礦床。中國成為世界稀土大國,作為稀土礦物的發現者和研究的領軍人,何先生功不可沒,受到了各方尊重,在包頭展覽館里,有專欄稱頌丁道衡和何作霖的功績。最近在我國遼寧發現了一個稀土礦物新種,研究者為紀念何作霖先生,將其命名為何作霖礦(Hezuolinite)已被國際礦物學會(IMA)批准。何作霖礦的礦物學數據已發表在「Eur.J.Mineral」(歐洲礦物學期刊)上[2]

二、我國現代岩漿岩岩石學及工藝岩石學研究的開拓者

1928年何先生受葉良輔先生之委託,對湖北大冶、陽新一帶之火成岩進行研究,確定了這一帶的火成岩的種類及特徵,發表了《湖北大冶、鄂城、陽新一帶火成岩之種類》,與王恆升、喻德淵、葉良輔等人在這一時期所發表的文章一起,標志著我國岩漿岩岩石學已經開始成為地質學研究的一個獨立分支。

1934~1935年,何先生對北京西山花崗岩類侵入體作了嶄新的研究[3],他對各岩體的野外性狀,顯微鏡下顯示的礦物組分與結構構造,乃至主要礦物斜長石的光性常數以及它們的空間變化都做了研究,結合化學分析資料,論述了岩性特徵及其空間變化,論證了岩漿分異特徵及其演化結果,闡釋了幾個岩體之間的成生關系。又根據對岩體包裹體的形態、成分及排列特徵的研究,結合岩組分析結果,確定了岩漿侵入時的流動方向。此外還研究了由岩漿侵入而導致的不同岩性的圍岩熱變質結果。研究了與岩體有關的構造,分出了岩漿侵入前、侵入同時和侵入後的各類斷層。所有熱變質產物及構造類型,皆分別表示在1:2.5萬地質圖上。這項從宏觀到微觀,全面而細致的對岩體研究,已超越了純岩石學的研究,而是一項岩體地質研究,一次地質事件研究,在我國當屬這一領域的開拓之作,堪稱楷模。

20世紀50年代初,為適應我國鋼鐵工業發展之需,何先生投入了對鎂質及鉻鎂質耐火材料,平爐爐底磚、爐渣等方面的工藝岩石研究,寫出了相應的研究報告,為當時鞍鋼的平爐改造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

三、我國礦物光性研究的奠基者

1932年,何先生在北大開設了光性礦物課,1935年他第一個用中文編著了《光性礦物學》一書,由商務印書館作為大學叢書出版。該書對礦物光性理論的講述簡而明,每章都附有精煉的實驗內容,還專為初學者設計了一張造岩礦物檢索表,以便於自學(國外同類書中皆不曾有)。全書注重在理論與實驗的結合上啟發與訓練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被公認為是一本培養學生扎實基本功的好教材,嗣後若干年一直被各大學地質系作為教材或主要參考書。

在20世紀20~30年代,弗氏旋轉台是研究礦物光性的一種先進儀器,1930年何先生得到了一台四軸旋轉台,當時國內無人會用,也無說明書,他潛心研究,弄清了它的原理與操作規程,並意識到旋轉台的應用將會把岩礦研究推進到一個新高度,遂寫了《弗氏旋轉台用法說明》,首次向國內作了介紹,並第一個在大學開設弗氏旋轉台課,以期提升國內岩礦研究之水平。

四軸旋轉台鑒定斜長石的傳統方法程序繁復、速度慢,1934年美國人艾孟斯在《美國礦物學家》雜志上發表文章,介紹了他改進的旋轉台(加了一個內東西軸)能使之簡便快捷。而幾乎與此同時,1935年何先生則在同一雜志上發表了自己的不同於經典的方法,用四軸旋轉台直接將光學軸與顯微鏡坐標相合,不用投影網,與五軸台相同。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關注。著名岩組學家菲爾班認為「方法是靈巧的,並且在旋轉台光學上是一個有啟發性的問題。對時間的經濟來說,用五軸法或四軸法都相同。」[4]何作霖的方法在當時是一項國際領先的技術方法,且在五軸台剛發明不久,尚不普遍的情況下,更具現實意義,「受到時任美國礦物學會主席拉爾森的贊譽。」[5]

1928年,何先生在浙江普陀山朱家尖島發現了鈉微斜長石,對它的晶形、雙晶、相對密度、硬度、光性特徵、化學成分等做了全面研究,認為可稱之為「hypoperthite of tri-clinic felspar」,1934年發表了他的研究結果[6]。他的研究水平與成果,受到國際上的重視,他所測定的鈉微斜長石各種光學數據,被權威的光性礦物著作「Elements of Optical Mineralogy」第四版所引用[7],這是該書唯一引用的中國人的數據。

1947年,何先生發表了《斜方晶系消光位之計算》[8]一文,前人認為斜方晶系消光位的計算是極其繁重的,以至於幾乎不能計算。何先生在此文中給出了他推導出的簡便計算公式,解決了這一難題。他還指出,以往認為斜方晶系晶體的切片,在顯微鏡下永為平行消光或對稱消光,這是錯誤的,有時也有斜消光,這要看條件。他的這些研究成果在晶體光學上是一大貢獻。

為使透明礦物折光率的測定精度更高,何先生於1946年設計製造了一個變溫盒,在使用中幾經改進,於20世紀60年代初,臻於完善,解決了測折光率時礦物碎屑在浸油中的滾動問題。變溫盒的優點是,每次測驗時,只需在顯微鏡下選出一粒比較潔凈透明的礦物碎屑即可,而且在測得折光率後,經洗凈還可作X射線測驗,使不同性質的數據出自同一礦物顆粒,更利於對比研究。另一優點是,它可在萊A廠的一般五軸台上使用,不必購置艾孟斯測折光率專用的旋轉台,且操作較後者簡便[9]。這不僅為20世紀40~70年代的中國研究者提供了一件測折光率的新儀器,而且體現了一個中國學者的自強精神,在自己國家相對貧窮落後的條件下,也能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

四、我國岩組學研究的奠基人世界最早的X射線岩組相機設計製造者

1930年,奧地利桑德爾(B.Sander)教授首先界定了岩組學的范圍,奠定了岩組學的基礎。1934年,何先生就在國內首次對北京西山花崗岩做了岩組分析,確定了岩漿侵入時的流動方向。嗣後又對五台片岩作了岩組學研究[10],指出五台地區至少發生過兩次構造運動,後一次運動伴有右旋側向扭動。在這項研究中,何先生首次在熱動力變質岩中發現了一種石英組構新類型——埃斯特勒雙晶環帶,並指出石英的埃斯特勒雙晶除了在岩漿結晶作用過程中生成外,也可在應力作用下形成。H.菲爾班的《岩組學》一書中引用了何先生的這一發現[11]。何先生十分欽佩李四光先生的地質力學學術思想,認為岩組分析可在微觀上體現這一學術思想,李四光先生非常重視何先生在岩組學領域的研究,20世紀50~60年代聘請他到地質力學所講學並任顧問,1963年被聘為地力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岩組分析主要是利用弗氏旋轉台測定晶體方位,以判斷岩石組構有無方向性排列,進而研究岩石受力的狀況。但是對於晶粒太細小的如鱗片狀、纖維狀晶質或隱晶質的岩石,則旋轉台難以解決。何先生1940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任研究員時,就曾設想用X射線原理設計一種相機,以解決這一問題。1941年他在上海的鐳學研究所工作期間,利用克拉提克(O.Kratky)的原理設計並試制了一台組構測角器,用單色X射線可以攝取任何礦物的某種晶面反射,並且一次可以將物體全部獲得清晰的照片,藉以分析晶粒的排列。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此類X射線岩組相機,當時何先生用它做了石英岩的X射線照相,將其分析結果與弗氏旋轉台測定結果對比,吻合頗好。又做了瑪瑙和矽化木一類超顯微晶粒物質的生長型岩組。1943年發表《用X光研究岩組之方法》,1947年發表了「Petrofabric A-nalysis by Means of X-Ray」,引起國際同行的關注,桑德爾、菲爾班等岩組大家對組構測角器給予了肯定。X射線岩組相機的出現,為推進岩組分析在更廣大的研究領域中應用,奠定了基礎。1960年,何先生又對該儀器作了改進,他一直站在這一領域的前沿行列中。他是我國第一個在大學開設岩組學的人,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五、我國結晶體構造學研究的先驅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礦物學最重要的發展,可以說是來自晶體的X射線研究。它使人們增加了礦物晶體構造的知識,更好地了解礦物成分的變化,改進了礦物分類。1939年10月,何先生在獲得博士學位後,立即到當時世界上結晶體構造研究的中心——德國萊比錫大學任研究員,從事晶體構造研究。回國後繼續這一研究,並首次在大學開設這一課程,同時他還對當時最常用的施博特(Schiebold)旋轉測角器做了改進,使之效果更好更便於應用,並發表了文章闡述他的改進裝置[12]。何先生積多年教學和研究的成果,撰寫了《結晶體構造學》[13]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這方面的專著,其內容非常豐富,理論結合實用是其特點,對推動結晶體構造學的研究,起了積極的作用。

六、第一個對赤平極射投影在地質科學上的應用做綜合闡述者

赤平極射投影圖是完全用圖解來代替公式化演算的一種工具,何先生對它極為重視。他對其數學原理研究之深透,操作應用之嫻熟,一直受人稱贊。他不僅用以研究晶體光學、岩組學,還用以計算航片上斷層之產狀,其結果與地面實測者相符,為當今根據航片解譯地質構造提供了一個方法典範。此外,他對所設計或改進的儀器或創新的方法,也多以赤平極射投影圖來解釋其原理。積多年理論研究及實踐成果,又綜合了各國的零散資料,1959年出版了《赤平極射投影在地質科學上的應用》[14]一書,闡述了它的原理及其在結晶學、岩組學、構造地質學以及坑鑽工程中的應用。該書資料豐富,實用性強,深受歡迎,1965年又出了增訂本。它不僅是國內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在這方面的著作,堪稱典範。

七、誨人不倦的教育家

何先生的一生是從事研究工作和教書育人的一生。1926年大學畢業後即到河北大學農科任教,教授地質學和測量學。1932年起在北大地質系任講師,講授光性礦物學,他教學認真負責,精心編寫講義,1935年出版的《光性礦物學》一書,就是在此基礎上寫成的,是當時唯一的一本中文光性礦物學教材,澤及若干代學子。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何先生隨北大南遷至長沙,在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的臨時大學任專職講師,講授光性礦物學[15]。由於事變突然,北大的圖書設備大部分未能運出,何先生甚是著急,在路過漢口時,他設法為學校購得一台萊茲偏光顯微鏡,這是被帶到西南聯大地學系僅有的一台岩石顯微鏡[16]。可見,即使是在戰亂時期,困難很多,何先生仍時刻想著為提高教學質量而創造條件。抗戰勝利後,經李四光先生推薦,何先生應國立山東大學之聘,在理學院籌建地質礦物學系並任系主任。他全力以赴,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了系圖書館,岩礦標本陳列室,磨片室,置備了三台偏光顯微鏡,延聘了一批留英、留德、留美的專家學者來系任教,形成了一個實力較強的教師陣容。在教學中何先生以身作則,嚴格要求,他開設過普通地質學、普通礦物學、光性礦物學、火成岩、構造地質學、弗氏旋轉台、X射線結晶學、岩組學等課程。他十分重視對學生基本功的培養,甚至在野外教學生如何打標本,要求每人反復練習直至合格。學生在學習光性礦物學時,必須先學會磨製岩石薄片,並要作出三片合格薄片。他經常深入到實驗室去,檢查學生的實習是否嚴格按規程操作,有時提一兩個問題以考查學生的基本功。在指導畢業生作有關岩組的論文時,更是親自指導使用弗氏旋轉台的一些細微操作,學生不但學到了技術,更受到嚴肅認真、一絲不苟治學作風的熏陶。在何先生的影響下,全系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系風。為了提高師資水平,何先生提倡教師要不斷地做研究工作,據初步統計,自1946年至1952年全系師生共發表論文27篇(其中一篇為學生論文)[17]。他一貫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十分重視野外教學工作,認為學生書本知識少點兒好辦,可以自學充實,野外實踐可是機會難得,務求師生教好學好。師生通過野外地質實習,在萊蕪發現了9條熱液型鏡鐵礦重晶石脈,並預測有可能發現工業鐵礦床。這一預測,被後來的地質工作者發現萊蕪鐵礦所證實。在萊陽發現了恐龍化石和國內第一枚完整的恐龍蛋化石,引起了地質界的重視。在張夏、崮山、炒米店一帶實習時,釐定了張夏地塹的存在[18]。在何先生的組織領導下,只幾年時間便建成了一個頗具特色的系,培養了一批基本功扎實,業務能力較強的地質人才,並在教學與科研上取得了很大成績。

何先生一直有一個「建立以礦為中心,地質學與地球化學理論為基礎,礦業為歸宿的理論聯系實際,科學地指導生產的思想」。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面臨著大規模工業建設的任務,而工業建設的基礎主要是礦業。1951年春何先生被任命為山東大學教務長,他立即在工學院增設采礦工程系,並於當年秋季招生上課。這一方面是他急國家之所急的實際行動,另一方面也是他上述思想的實踐。

1952年何先生調到中科院地質所後,每年都有年輕人分配到他負責的研究室來,為了培養他們的基本功,他像在學校一樣寫了一個培訓提綱,包括礦物岩石的手標本鑒定、岩礦薄片觀察、礦物折光率測定、差熱分析、化學定性分析、X射線分析和岩石磨片技術,每人必須逐項實踐,完成實驗報告,每份報告何先生都親自批閱,不合格者返工重做。經過半年基本功訓練後,他才分配給具體的研究工作。對這種嚴格要求,最初年輕人都有幾分緊張,但事後都感到終身受益。

1954年,他應王嘉蔭、張炳熹先生之邀,為北京地質學院岩石及礦床兩教研室的研究生講授弗氏旋轉台及X光結晶學(後來由於何先生太忙,X光結晶學由章元龍先生接任)。第一次上課後,他留了幾道習題,第二次上課時,見學生沒交習題,便問:「上次留的題做了沒有?」學生回答做了。「做了就要交給我看。如果不做題,就不要來學。」學生把習題交上後,他顯得非常高興。可見何先生治學嚴謹,要求嚴格。但對學生又是十分寬厚和平等相處的。在解惑學生的問題時,非常耐心,常常是先闡明原理,再根據自己的心得講解要點,或親自示範傳授操作要領。他樂於聽取學生的意見,與學生平等討論問題,鼓勵青年開展學術爭辯,支持他們的新思路,真是一位誨人不倦的師長。

何先生雖是國內外知名的學者,但只要是有培訓年輕人的需要,即便是一般的培訓班,他都樂於去授課。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為發展工業需大力開展地質工作。當時岩礦鑒定工作跟不上,為此中科院地質所舉辦了岩礦鑒定訓練班,連續辦了數期,學員來自地質、冶金、化工等工業部門,何先生主持講課,從原理到方法深入淺出地使學員學到手。他沒有大專家的架子,能為國家經濟建設需要而培訓人才,他感到欣慰。他的《岩石製片術》、《薄片內透明礦物鑒定指南》二書,是積他幾十年心得經驗寫成的,為培養年輕的岩礦鑒定人員發揮了重要作用。

綜觀何先生的治學精神與教育思想,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認真學習。一以貫之的是他的自強不息精神,他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貧窮落後的條件下,他不因貧困而無所作為,不以科技落後而不思進取,他以對科學的執著態度自己動手設計出經濟實用的新儀器、新方法技術,以保證他的研究工作順利進行。他總是選擇學科內的前緣課題作為研究目標。他的思維嚴謹而辯證,堅持理論與實驗並重。實驗數據力主精益求精。他設計製造新儀器,改進已有的常用儀器,都是為了使實驗數據更精確。他的成果令世人矚目,在其研究領域中處於世界先進行列,為國家爭了光。另一方面就是急國家之急需,20世紀30~40年代,他積極努力地開展光性礦物、X射線結晶學以及岩組學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以期彌補我國在這些領域中之不足或空白。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7月華東軍政委員會致函山東大學,商請地礦系承擔路線地質調查任務,何先生當即接受。他親自帶隊,率師生14人於暑假開展對博山—萊蕪—泰安一線的地質調查,9月底完成任務,在泰安城裡迎接了新中國的誕生。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急需岩礦鑒定人員,他親自辦班講課;急需改進煉鋼爐,他積極參與爐襯、爐渣、耐火磚等的研究。何先生的敬業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他被任命為山東大學教務長後,立即以極大的熱情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工作,由於操勞過度,1952年春在北京開會時突發腦溢血,經搶救轉危為安,而高血壓病卻一直困擾著他。但他仍兢兢業業地從事研究工作,年近六旬還擔任了中蘇白雲鄂博研究隊的中方隊長。他的不少研究成果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取得的。這種忘我的敬業精神和執著的獻身於科學的精神,令後學者敬佩萬分。何先生對學生要求嚴格,一絲不苟,但不專斷,善於啟發學生,鼓勵學生的新思想,希望學生超過老師,他是一位胸懷坦盪受人尊敬的好師長。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院士自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2]Ho T L.Note on some rare earth minerals from Beiyin Obo,Suiyuan.Bull.Geol.Soc.China,Vol.14,No.2,1935

[3]Ho T L.The Granitic Intrusions of The Western Hills,Peiping.Bull.Geol.Soc.China,Vol.15,1936

[4]菲爾班H W.岩組學.北京:地質出版社,265

[5]創立、建設、發展——北京大學地質系百年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9

[6]Ho T L.The anothoclase perthite of Chu Chia Tsian,Chekang,China.Bull.Geol.Soc.China,1934,13

[7]A Winchell,H Winchell.Elements of optical mineralogy.part II,311

[8]地質論評,1947,12

[9]何作霖.雙變法測驗折光率的回顧及變溫盒的設計.地質科學,1964(1)

[10]Ho T L.Petrofabric analysis of some Wutai schist and its bearing on the tectonite.Bull.Geol.Soc.China,1946,26

[11]菲爾班H W.岩組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4

[12]Ho T L.A modified schiebold rotation goniometer for the cylindrical film and a device for aut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protographs.Bull.Gel.Sol.China,1947,27

[13]何作霖.結晶體構造學.北京:地質出版社

[14]何作霖.赤平極射投影在地質科學上的應用.北京:地質出版社

[15]創立、建設、發展——北京大學地質系百年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38

[16]張咸恭.發揚西南聯大學風,培養優秀地質人才.高教研究,1992(3)

[17]張培善.青島山東大學理學院地質礦物系簡史.見:地質學史論叢·5·.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18]張壽常.一個小型地塹.地質論評,1952(17)

❷ 前身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外國人辦的唐山鐵道學院的地質系合並的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學和

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相關學科永遠的國內第一, 國際領先.

北大地質系都得仰脖瞅著咱.

❸ 北京大學地質學類都有哪些專業

北大地質學專業介紹及方法指導

1.專業情況介紹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

礦物岩石礦床學研究所是在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博士點和碩士點基礎上組建而成。包括12個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學科方向:岩漿岩岩石學、沉積岩岩石學、變質岩岩石學、結構礦物學、成因礦物學、寶石礦物學、礦物岩石材料學、岩礦信息學、礦床學、礦產經濟學、油氣地質學、災害地質學等。現有碩士研究生38名、博士研究生9名。多年來,在董申保院士和葉大年院士的領導下,經過不懈努力,不僅在教學上成績斐然,在科研上碩果累累,在應用開發研究中也獨具特色。研究所有關老師編寫的10餘套教材和研究專著多數獲得省部級獎勵。高壓變質作用、華北麻粒岩、北方花崗岩、碳酸鹽岩中的油氣藏成因、儲層非均質性、催化生油、風化作用與邊坡穩定關系、咔賓碳-石墨材料、礦物功能材料研究、環境礦物學與環境礦物材料學、鈣鈦礦系列研究、應用結晶學、粘土礦物、造山帶成礦作用理論、礦產資源經濟學理論等科研項目和方向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寶玉石的檢測與研究、沙漠築路等應用開發領域也取得了很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在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向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本所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博士生導師6名,副教授13名。在職教員共21名。
所長:魏春景 副所長: 賴 勇 秦善
成員: 陳斌 陳衍景
傳秀雲 董申保 關平 劉楚雄 魯安懷 馬瑞志 田偉 王長秋 吳朝東 葉大年 張立飛 張秀蓮

構造地質學專業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是國家理科培養基地,現在擁有構造地質學、災害與環境地質學、資源工程地質學、岩石物理學、信息地質學等學科方向,其中構造地質學是全國重點學科。這里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完善的教學環境、先進的實驗設備、豐碩的科研成果、自由的學術氛圍,是人才成長的理想場所。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現已經形成以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學術帶頭人、以具有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為骨乾的教學科研隊伍,目前有教授(包括博士生導師)11人,副教授4人。近5年,在SCIENCE、GEOLOGY、JGR和JSG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SCI收錄論文,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和出版學術專著共278篇(部),獲得省部級獎勵14項。承辦了多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與10多所世界著名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美因茨大學、慕尼黑大學、早稻田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和莫斯科大學等開展合作研究,人員互訪,主持和參與IGCP國際合作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1項、國家863課題1項和國家973課題5項。

為保證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支持莘莘學子們對學業的追求,特別設有「地質獎學金」和「丁東獎學金」,各方面表現優異者還可獲得學校多種類型獎學金的資助,強度從1000-5000元不等,最高可達10000元,獲獎比例一般在30%以上;對於希望進一步深造的優秀畢業生可以採用免試推薦、連讀、提前攻讀等形式直接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人數一般為應屆畢業生人數的50%以上。

所長: 張進江 副所長: 侯貴廷 張志誠
成員: 郭召傑 韓寶福 何濤 侯建軍 季建青 李江海 梁海華 馬宗晉 潘懋 吳泰然 徐備 尹安
鄭文濤

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
http://iog.pku.e.cn/

姓名

職稱

專業

賈承造

教授

石油地質學 構造地質學

潘 懋

教授

石油地質學 儲層地質學 測井資料處理與解釋 信息地質學 數字油田

劉 波

研究員

盆地-構造沉積演化 儲層沉積學 層序地層學 碳酸鹽岩成岩演化

吳朝東

教授

層序地層學 地震沉積學陸相盆地沉積體系數值模擬 黏土礦物與沉積地層年代學

李江海

教授

石油地質學 盆地構造演化

郭召傑

教授

石油地質學 造山帶與盆地構造

關 平

教授

沉積學及地球化學 成藏動力學與油氣運移 盆地分析及油氣資源綜合評價

胡天躍

教授

儲層地球物理學 岩石物理學 測井技術

張東曉

教授

石油及能源開采研究 水資源研究 二氧化碳處理相關研究

侯貴廷

教授

油田構造的數值模擬 盆地構造分析構造應力場 低滲透油藏的裂縫定量預測 井間插值部署加密井技術

師永民

研究員

油氣田開發地質 火山岩油氣藏描述 儲量計算及井位部署
測井地質 地震解釋
岩石力學及構造應立場恢復模擬

何 川

研究員

三維地震建模/偏移及油藏數值模擬 石油工程領域新型測試、測量、監測、診斷

王一博

副研究員

地震勘探採集設計 信號噪音去除 (隨機噪音、面波及多次波等相關雜訊) 多解析度處理方法 波形反演
逆時偏移

2.考試科目
四門:英語、政治、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岩石學

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二合一的試卷。北大自命題。高等數學佔75分,地質學基礎佔75分。
岩石學:三合一的試卷。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都涉及。兩種題型:名詞解釋與問答題。
關於專業課考試范圍:

北大岩石學試卷中,變質岩部分的內容還是比較多的,而大多數石油院校的學生在變質岩方面學得也不是很到位,所以這是個很大的漏洞需要彌補。目前,似乎只有北大、地大、中科院的岩石學考變質岩部分。南京大學的岩石學考試不考變質岩。我也看了各研招單位的試卷,變質岩部分考察最難的要算北大了。相比南京大學,北大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比南大相比多考了高等數學部分和變質岩部分,所以,北大的考察還是比較全面的。當然,南大的這個專業也不容易考,他們的專業課試題考察的很深入。

變質岩部分要記憶的東西很多,我覺得時間如果不夠,除了泥質系列要重點掌握外,其他系列的變質岩只記憶下名詞解釋就行了吧。我個人感覺:泥質系列最重要,其次是基性系列。區域變質岩最重要,其次是接觸變質岩,至於沖擊變質作用、汽成水熱變質作用什麼的,我個人覺得一般了解下就行了,主要是警惕下名詞解釋,他們不可能出大題的。在記憶各個變質相的礦物組合、變質反應的時候,我感覺聯系變質帶記憶我覺得效果比較好!

注意: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考 岩石學 科目,
構造地質學專業、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也可以選考 岩石學 科目。

3.參考書目介紹
重點用書:
《岩石學》路鳳香、桑隆康,地質出版社2002
(中國地質大學編寫,目前也基本是各個重點大學地質系的學生教材。)

重點參考書,我認為這些書也是應該備齊的:
《岩石學》 樂昌碩 地質出版社
1984年1月(武漢地院編寫的)
《岩石學簡明教程》衛管一等編,地質出版社,2005(成都地院編寫的)
《岩漿岩石學》邱家驤 地質出版社
(中國地質大學編寫的)
《火成岩石學》孫鼐、彭亞鳴 地質出版社(南京大學編寫的)
《變質岩石學》 王仁民等
地質出版社(北京大學編寫的)
《變質岩石學》 賀同新
地質出版社(長春地院編寫的)
《沉積岩石學》石油工業出版社(中國石油大學編寫的,一般也是石油院校的教材。)
《地球化學》
韓吟文、馬振東,地質出版社,2003(在闡述不同構造環境的岩漿作用產出的岩石的地化特徵時應自學一下涉及到的相關內容。)
參考書不用全看,主要是帶著問題去看!邊看邊總結抄錄關鍵點。

關於這些書,可以在書店買或網上郵購買。
比較老的書可以從圖書館借了自己把整本書復印了下來看。
西南地區的考生可以去西南石油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圖書館借閱。
北京地區的學生可以去學院路的
地質出版社 與 石油工業出版社石油科技書店 購買。

推薦參考文獻:
極端條件下的變質作用——變質地質學研究的前沿,張立飛,2007
可在中國知網CNKI下載。
4.深造或就業情況介紹
北大本科生考研的極少,基本想保研都可以保研。
碩士畢業生中:直博或去其他科研院所讀博;出國留學;就業。
就業的單位:石油方向的畢業生可以研究院、外企、油田,國企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外企主要是殼牌、斯倫貝謝等等。
博士畢業生:高校任教、研究院、油田等。
專業課復習指導

1.復習資料使用說明:考試書目、真題
通過看真題來找考點、重點,再回頭有針對性地看書!
有條件的話可以找在北大的同學搜集下他們的課件。
如果有時間,至少要精讀一遍考試書目。因為盡管每年的考試試題重復率很高,但基本上保持在150分的卷子里有100分左右是過去曾經考過的,但每年都會有50分左右的試題是新出的。所以,研究往年真題的目的在於保住已有的100分,而精讀的目的就在於爭取未知的50分!
參考書不用全看,主要是帶著問題去看!邊看邊總結抄錄關鍵點。

2.階段性復習方法指導:
看真題→找考點→翻教材找答案→總結凝練→背誦記憶!
先理解,後總結,再記憶!
前期以理解總結為主,後期以強化記憶為主。
不知道考點而盲目看書會導致低效率,無用功!

3.導師介紹
研究生院網站http://grs.pku.e.cn/
關注其考試專業目錄。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網站 http://sess.pku.e.cn/

瀏覽老師的主頁,尋找老師的聯系方式。

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網站 http://iog.pku.e.cn

石油地質學方向的學生重點關注。

老師發表的論文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鑽研,大概明確老師的研究方向即可。
可以給打算報考的導師發郵件交流。

礦物代號:
普通角閃石Hb 綠泥石Ch 透輝石Di 鈉長石Ab
鐵橄欖石Fo
柯石英Coe 藍晶石Ky 黝簾石Zo 正長石Or
文石Ar 夕線石Sil 斜黝簾石Czo 陽起石Act 輝石Px
硬綠泥石Cld
十字石St 鐵鋁榴石Alm 鈣鋁榴石Gro 白雲石Dol
方解石Cal 多硅白雲母Phn 黑雲母Bi 白雲母Ms 堇青石Crd

紅柱石And 硅灰石Wo 滑石Tc 透閃石Tr 角閃石Am Al2SiO5 Als
綠簾石Ep 鈣長石An 橄欖石Ol
蛇紋石Ser 絹雲母Se 石榴石Gt

❹ 誰了解北大的地質怎麼樣,好考吧

地質學,北大排全國第三(次於南大與地大)
但是北大地質的錄取分數向來不高,很多是被調劑過去的。所以在北大各專業中算相對容易的

❺ 李四光幾歲時當上北大地質系教授

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回。1917年,李四光從英國伯明翰答大學畢業,獲得碩士學位。1918年,他回到國內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所以應該是29歲。

❻ 北京大學地質系研究生和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出來有多大差別,都是什麼養的職業道路

地大學校規模更來大,學科更全源,因此有規模效應,尤其在生產單位不是一般地有勢力;

而如果搞科研,比如出國,研究生、博士生待遇(這個差得太多),北大更有優勢…當然地大牛人也非常多,跟著院士大牛隻會平步青雲,畢竟歷史悠久,基數大;但是人多有優勢必有劣勢,導師良莠不齊,學生多管不過來~

剩下的就是那些隱形的了。比如說地質行業不景氣、或者你不想搞地質了,想去轉行去某個500強做培訓生,想去投行,這時北大牌子的優勢完全不是其他學校可比的。。哈哈,再比如親戚朋友給你介紹對象,說起來是北大畢業的跟地大畢業的。。。

❼ 原北京地質學院有幾個系

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1960年被評為「北京市文教戰線紅旗學院」,躋身於64所全國重點高校行列。1975年遷校,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直接關懷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復辦學。1987年成立中國地質大學,在京漢兩地相對獨立辦學,是我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並首批進入「211工程」建設行列,已經發展為教育部「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大學。2000年2月,中國地質大學由國土資源部整體劃轉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學總部撤銷,京漢兩地獨立辦學。2006年9月,教育部和國土資源部共建中國地質大學。
50多年來,學校歷經了創建、發展、搬遷、重建和振興的曲折辦學歷程。歷屆學校領導班子帶領全體地大人,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培養了大批經濟建設急需的地質專門人才,為新中國工業的起飛和地質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學校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俄羅斯外籍院士5名,博士生導師206名,教授175人,副教授265人。在4萬余名畢業生中,有24人成為兩院院士,200餘人成為省部級以上勞動模範。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學校逐步成為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相結合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成為我國地學人才培養的搖籃和地學研究的基地。學校現有18個院(系、部),47個本科專業,11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工程碩士領域和MBA、MPA授權點,9個博士後流動站。涵蓋理、工、文、管、經、法、哲和教育8個學科門類;在職教職工1200人,全日制在校生1.4萬人,繼續教育在讀生2.5萬人,獨立學院在校生1.2萬人。現任黨委書記王鴻冰,校長鄧軍。
學校在50多年的辦學實踐中秉承「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優良校訓,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為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長遠目標而不懈奮斗!

❽ 建國初期五大地質院校是哪五個啊

建國初期五大地質院校是: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創辦時間1952年,建校初期,學校分別在北京沙灘(原北京大學地質館)、端王府夾道(原北京大學工學院)和河北宣化地質學校三處辦學。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李四光任籌委會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夾道舉行了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

學校決定每年的11月7日為北京地質學院的「校慶日」。12月24日,政務院任命紅軍老幹部劉型為北京地質學院首任院長,著名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尹贊勛教授任副院長。

1954年後陸續遷入北京西北郊學院路新校址。

2,成都理工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創辦於1956年,由國務院批准建立,原名成都地質勘探學院,以重慶大學地質系、西北大學和南京大學地質系的工科部分為基礎,同時抽調北京地質學院、東北地質學院部分幹部教師組建。

學校組建後,原北京地質學院石油系、二系部分、三系整體,先後成建制遷入。1958年更名為成都地質學院。1960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4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1993年更名為成都理工學院。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組建成都理工大學(合並四川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和有色金屬地質職工大學)。學校先後由地質部、地質礦產部、國土資源部直屬,2000年劃轉四川省。

3,河北地質大學

學校建於1953年,由李四光、何長工選址塞外古城宣化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地質部宣化地質學校;1955年更名為地質部宣化地質學校;1970年更名為河北省宣化地質學校;1971年更名為河北地質學院;

1985年6月,從宣化遷至河北省省會石家莊辦學;1996年5月,更名為石家莊經濟學院;2016年3月,定名為河北地質大學。2016年,學校成為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

4,長春地質學院

吉林大學始建於1946年,1952年經院系調整成為建國後中國共產黨親手創建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1960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大學。

2000年,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合並組建新吉林大學。2004年,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轉隸並入。

5,西安地質學校

西安地質學校始建於1953年的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期。1978 年,學校更名為西安地質學院。1996年,又更名為西安工程學院。

2000年4月18日,由西安工程學院、西安公路交通大學、西北建築工程學院三校合並組建成立了長安大學,西安地質學校的稱呼從此成為歷史名詞。

❾ 中國的大學地質專業排名

2014-2015年中國地質類專業大學競爭力排行榜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