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北地質大學起源人物

北地質大學起源人物

發布時間: 2021-02-14 14:50:13

❶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吧的前世今生

由於老地大吧被封,南望山吧由可可怪在2009年向網路申請並成立。南望山吧繼承了老吧的功能,成為了一個自由開放的網上交流平台,成為了老地大吧的替代吧,會員數也是在這一時間內得到激增。雖然可可怪、西區小樹林、格子、江城三月等著名老吧友入住南望山吧,但很遺憾的是,南望山吧還是失去了很多老地大吧的吧友。創建伊始,知道南吧的人很少。但經過眾吧友的努力,大量宣傳,終於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南望山吧,並加入到了這個集體之中。吧聚也是在這一段時間內大量發展起來,喝奶茶、三國殺、狼人等吧聚主要活動逐漸興盛,午夜感情貼也成為了一項優良傳統,直播貼也更多了。在歷代吧主的不懈努力之下,南吧終於越辦越好,成為了比侏羅紀更為知名的網上交流平台。網路貼吧也在此期間改版,由會員制改為等級頭銜制,雖然水貨增加了不少,但是南望山的知名度也大幅提高,更加適合新人融入。在吧友的組織下,足球賽、華師聯誼等大型活動也成功得以舉辦,南望山吧吧友與武漢其他高校吧友聯系也愈加緊密。
終於,南望山吧也要離我們而去,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關於搬入貼吧的名字是中國地質大學吧還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吧,曾經展開過激烈的爭論。可是,最終還是成立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吧,再也回不到從前的老中國地質大學吧了。成立之初,貼吧面臨嚴峻的重建工作,精品被取消,需要恢復,現在精品數較以前的南吧也少了好多。老吧刊也只能去精品貼里翻,新貼吧成立後不久便發布了新吧刊南望山吧——2009.12.30—2012.7.6。新地大吧繼承了南望山吧的會員,截止至2012年10月,會員已接近一萬五千。地大吧里有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吧聚熱情不減當年。每天吧內都有眾多吧友進行信息交流和感情直播。新地大吧也以極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❷ 地質大學出過什麼傑出人士或名人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❸ 北京地質大學出了什麼名人

地質大學的東門對面是北京科技大學,北門對面是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南面過了四環就是北京航天航空大學,西面還有北大、清華。自己選一下吧!

❹ 學貫中西科教雙馨的地質大學———賀王鴻禎教授華誕

翟裕生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鴻禎先生今年已 90 高齡,他依然思維清晰,興趣廣泛,近年來還不時發表專題論文和詩詞佳作。我們能經常得到他的教誨,也感受到他對時事、校務、學界、友人和弟子們的深切關注之情。他是一位健康、睿智、德高望重的長者,我們向他的 90 壽辰表示最衷心、最誠摯的祝福。

王先生是一位有代表性的著名地質學家,我們大家聚在一起回顧他的業績,學習他的為人,一定能夠獲得很多教益。

一、王先生的簡歷和貢獻

王先生是山東省蒼山縣人,他於 1939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 ( 西南聯大) 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和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地質學會書記和副理事長、地質學史研究會會長、中國古生物學會書記和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等重要職務。1980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先生博學多才、嚴謹求實、目標遠大、勤奮耕耘、開拓創新、成就卓著。他是傑出的地質學家,深入到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等多個學科領域並做出了系統的開創性成果,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他開拓了研究四射珊瑚新的領域,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平; 他提出了以年代地層和岩石地層為主的地層分類觀點,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主編了 《中國古地理圖集》,得到國內外的廣泛重視和好評。他建立了層序地層級別體系,提出了泛大陸聚散周期和地球節律的普遍意義。在大地構造和全球構造方面,他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劃分了中國和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 全面系統地研究了古大陸再造,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的地球史觀。這些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理論觀點對相關學科有重要指導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在地質學史方面,王先生主張 「以史為鑒,繼往開來」,他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正確評價地質學歷史人物,提倡以學科史和學術思想史為主要研究內容,並組織多位專家學者對我國 50 年來的地質科學發展進行了初步總結。在他的言傳身教下,研究會保持了不事張揚的純朴的學術風格,得到廣大同行的贊許。王鴻禎先生學識淵博,勤於著述,共發表論文等 250 篇,出版圖書 27 部。他的多項開創性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 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 項,國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

王先生是熱忱的教育家,經歷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幾個階段,67 年來終身從教,備極艱辛,既曾主持校務,又堅持在教學一線,教書育人,培養了幾代地學人才。他講授過多種課程,我們的 《地史學》課就是王先生教的,內容新穎豐富,重點突出,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和思維方法,還培養了對地質科學的興趣。他編著的 《地史學教程》在地質院校中廣為應用,獲得了首屆高校教材特等獎。他強調地質基礎教育的重要,主張拓寬基礎,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倡導教學和科研的密切結合。他善於通過組織大型科研項目,集中多學科中青年人才,在研究工作實踐中加以培養和提高,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專家學者。

王先生是北京地質學院的建院元老,他是 「北地」建校委員會 10 成員之一,是首任大系 ( 地質礦產勘查系) 主任。在院黨委領導下,他曾長期主持系務和校務,從辦學思想、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材、實習基地、實驗室到教師隊伍建設、開展科學研究等都傾注了大量心血,成效顯著。他還和前輩師長們一道,把西南聯大、北大、清華、北洋等校的優良傳統和科學作風傳承到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對我們這些年輕教師們言傳身教,使我們深受教育。在這樣有深厚科學、文化底蘊的大學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地質人才。王先生他們一代人的歷史貢獻是巨大和深遠的。

作為一位傑出人物,由於他的經歷和貢獻,王先生在我國的地質科教事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色地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一代地質大家,備受地質學人們的敬仰和尊重。

還有一點應當提到的是,王先生作為老一輩科學家,為了祖國的富強和統一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政協工作。他是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還擔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進言獻策,盡心盡責地履行了肩負的歷史責任。以上幾個方面就我所知,談了王先生的部分事跡。

二、我的學習體會

我是王先生的一個學生,從 1948 年我入北大地質系學習起,他作為我的啟蒙老師之一,長期以來一直是我敬愛和尊崇的師長。在我和王先生的接觸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他那很強的事業心、責任心和求真務實的科學作風。他一生腳踏實地,不圖虛名,認真做事,榮辱不驚,委曲時默默奉獻,順利時嚴於律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和事業。從他在西南聯大的破舊鐵皮房裡專心整理、鑒定大量化石標本,到遷校困難時期受命出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再到 80 高齡還親自指導學生們的調研實踐,都顯示出他對地質教育和科技事業的高度負責精神。他幾十年如一日保持了嚴謹求實作風。他的講話和文章都經過深思熟慮,言之有據,力求精準且富有新意。他的多種著述都被同行們視為精品。有一次我同他一起起草一個專家建議,他十分認真,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多次修改才最後定稿。「於細微處見精神」。我想,正是這種敬業精神和務實作風幫助王先生成就了他的不平凡業績。

王先生之所以能作出傑出貢獻,既源於他的個人天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來自他一生的勤奮耕耘。他生活在社會大變革時期,親歷祖國的憂患與崛起、挫折與發展、封閉與開放,時代的需要堅定了他為祖國富強而獻身地質事業的信念。生活的磨煉鑄就了他的堅強意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他幾十年如一日,殫精竭慮,深究地球奧秘,探索教育規律。「為有育人多壯志,敢將格物證丹心」 ( 《八十述懷》中句) 恰好反映了他的心志。他既秉承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又經歷了西方現代科學鍛煉; 既能通曉科技教育,又具備文史素養,達到了古今中外兼容和交匯的很高境界。他既尊師重友,珍視團結,繼承和發揚了前輩地質大師們的學術貢獻和優良學風,又甘為人梯,熱忱提攜青年,悉心傳授先進的科學成果和思想作風。他是學貫中西、科教雙馨、高瞻遠矚、德高望重的前輩地學大家,他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哺育他的祖國和人民。他是廣大科教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時代造就了人物,而人物的活動又豐富了時代內容,在一個或幾個方面推動了時代和社會向前發展。王先生的經歷和事跡就是一個例證。

今天我們國家正處在最好時期之一,科教興國戰略開始實施,建設和諧社會和創新型國家任重道遠。迫切地需要人才和人物。我們和年輕的一代學子都要很好地學習和繼承王鴻禎先生和前輩師長們的高尚品德和傑出業績,將他們艱辛開創的科學和教育事業繼續推向前進,使其發揚光大。

( 注: 此文轉引自 《中國地質教育》2007 年第 1 期)

❺ 中國地質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本人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一名大四學生,在這兒想給你介紹幾位來自我們學校的名人。

第一個是歐陽自遠院士。如果你對我國的探月工程有所了解,那麼或多或少聽過他的大名。

歐陽自遠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也就是我們學校的前身。他是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隕石學和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曾推動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指導制定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他把自己的醫生獻給了祖國,作為小學弟,我非常敬佩這位前輩。

除了這幾個人,地大還有很多有名的校友,他們都秉承著「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的校訓,在各個行業發光發熱。我也為自己是一名地大人而自豪。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助到你~

❻ 中國地質大學在世界上的排名

世界上的排名沒有
中國地質大學最牛的專業是地質學,在最近一次教育部學位中心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中,全國排名第一。

❼ 河北地質大學北校區原是什麼學校

河北地質大學北校區原是石家莊經濟學院(1996年5月——2016年2月)。

2016年3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石家莊經濟學院更名為河北地質大學。該校參與舉辦的獨立學院石家莊經濟學院華信學院,同時更名為河北地質大學華信學院。2016年4月,河北地質大學發展戰略研討會暨揭牌儀式舉行。

(7)北地質大學起源人物擴展閱讀:

石家莊經濟學院(1996年5月——2016年2月):

1996年,河北地質學院更名為石家莊經濟學院;撤消資源科學技術系、環境與工程系;成立資源與環境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原教務處體育教研室升格為體育課教學部。

2000年學校的管理體制由國土資源部管理轉變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河北省管理為主。2003年,對原有教學單位進行了適當調整,成立了18個學院,2個中心、1個部、4個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資格,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企業管理、礦產普查與勘探3個學科成為我院首批碩士點。

2006年,獲得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地質工程,會計學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2013年,國土資源部、河北省人民政府簽署「省部共建石家莊經濟學院協議」,學校成為省部共建大學。2014年,獲得會計碩士和金融碩士兩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

❽ 我國在地球化學各分支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代表性人物有哪些啊

1、李曙光(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大教授)
地球化學家。1941年生於陝西咸陽。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地球化學專業並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與行星科學系進修。先後多次赴德國馬普化學所、香港大學作訪問學者。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變質同位素年代學理論研究方面最早發現超高壓榴輝岩的白雲母含大量過剩氬;證明了超高壓變質與退變質礦物之間存在同位素不平衡;較早發現在低級變質條件下稀土元素可活動,且Sm-Nd體系可被重置;首次精確測定了榴輝岩中金紅石的U-Pb年齡。最早通過測定大別山榴輝岩年齡獲得華北與華南陸塊在三疊紀碰撞的結論;系統測定了北、南秦嶺一系列蛇綠岩及岩漿岩的同位素年齡,為秦嶺造山帶多陸塊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首次測定出大別山超高壓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卻曲線,並通過同位素示蹤對其多階段快速折返機制提出較完整模型。
李曙光教授在以下領域做出了系統研究,並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1.他在超高壓變質作用中同位素體系及變質年代學理論做出許多開拓性工作:較早發現並證明造山帶榴輝岩中的白雲母含大量過剩氬;證明了超高壓變質礦物與退變質礦物之間存在Nd,Sr同位素不平衡;計算了綠片岩相及疊加蘭片岩相變質作用各自的Sr同位素均一化尺度;在世界上首次精確地測定了榴輝岩中金紅石的U-Pb年齡。這些工作為正確進行超高壓變質定年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2.他對華北和華南陸塊的碰撞過程及秦嶺-大別造山帶演化進行了長期系統研究並取得重要成果:最早測定出大別山含柯石英榴輝岩的Sm-Nd年齡為三疊紀,並證明它們是陸殼俯沖成因,從而獲得華北與華南陸塊在三疊紀最終碰撞的結論;系統測定了北,南秦嶺一系列蛇綠岩及島弧岩漿岩的同位素年齡及地球化學特徵,為秦嶺造山帶兩條地縫合線的釐定及多陸塊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還首次在大別山北側發現古生代岩漿弧和洋殼俯沖成因榴輝岩,系統測定了大別山其它榴輝岩岩,岩漿岩年齡,研究了碰撞後殼幔相互作用及岩石圈拆離過程。
3.超高壓變質岩的折返機制是大陸深俯沖研究的著名科學問題。他首次測定出大別山超高壓岩石具有二次快速冷卻的曲線,對多階段快速抬升歷史給出重要制約。結合測定南秦嶺同碰撞花崗岩的年齡,查明俯沖陸殼不同構造單元的U-Pb同位素特徵,他提出了一較完整的超高壓變質岩多階段折返模型。
4.尋找富鐵礦曾是我國七十年代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他應用趨勢面分析成功預測出鞍本弓長嶺礦床深部富礦體,並鑽探驗證成功;應用C同位素證明弓長嶺富磁鐵礦石中的石墨為菱鐵礦變質分解成因,據此提出該富鐵礦床成因的新模型,為查明黑富礦成因及擴大富礦儲量做出了重要貢獻,並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二等獎。
上述成果得到國內外同行高度重視,第一作者論文的SCI總引用頻次477次,他人引用372次。
2、歐陽自遠(1935— )
世界著名的天體化學家和地球化學家。他積極參與並指導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具體設計國內首次月球探測的科學目標與載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測的方案與科學目標,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
歐陽自遠原籍江西上饒,1935年10月9日生於江西吉安。1952年從永新中學(現為任弼時中學)畢業後,就讀於北京地質學院,並於1956年本科畢業。1961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畢業後留所從事科研。1966年起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1980—1981和1983—1984年在德國馬普核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客座研究員。1991—1993年任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局長。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貴州省科協主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7年7月,被貴州省遴選為貴州省首批核心專家。2008年6月13日,歐陽自遠出任奧運聖火在貴州省傳遞的第一棒火炬手。
歐陽自遠院士是我國天體化學學科的開創者。1960年在我國率先系統開展各類地外物質(隕石、宇宙塵、月岩)和比較行星學研究。提出了鐵隕石成因的假說,吉林隕石的形成演化模式與多階段宇宙射線照射歷史的理論。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地質體中消融型宇宙塵並提出判據系列,劃分了宇宙塵成因類型。對太陽星雲化學不均一性與化學演化過程,行星模式豐度,行星與地球大氣圈、水圈及內部圈層的起源與演化,地球的能源與演化階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模式與理論,為國際學術界所公認。充實了玻璃隕石成因理論,論證了中國白堊系/第三系界面撞擊事件,提出地外撞擊誘發古氣候旋迴的假說,以及新生代6次巨大撞擊地球事件誘發氣候、環境災變與生物滅絕。近年來提出地球原始組成的非均一性與演化的非均變性理論框架。由於傑出的科研貢獻,他多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其中《地下核試驗地質效應綜合研究》(第一完成人)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和貴州省科學大會獎,《吉林隕石綜合研究》(第一完成人)獲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天體化學》專著(作者:歐陽自遠)獲1991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至今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三百多篇,專著6部,合作主編專著11部。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多項。培養碩士、博士和博士後50多人,有的已成為我國地學研究、教學和生產的骨幹力量,有的已成長為地球化學各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歐陽自遠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高級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我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國際環境科學中國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岩石圈中國委員會,國際地圈生物圈對比計劃中國委員會及國際空間研究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地質所,蘭州地質所兼職研究員,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及長春科技大學兼職教授,《環境科學》、《黃金科技》、《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及《地質地球化學》雜志主編,《空間科學學報》,《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南極研究》及《Chinese J. of Geochemistry》雜志副主編;《中國科學》等8種科技雜志編委。
歐陽自遠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過:「《科學家傳略》給我的影響較大,特別敬重居里夫人;武俠人物里,我最欣賞喬峰的坦盪大氣和家國情懷。」
3、傅家謨,
我國有機地球化學學科的奠基者,原籍湖南,1933年5月生於上海。195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院長、上海大學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科協副主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56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1961年取得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碩士學位,1956年—1957年任西南煤田地勘局技術員;1962年升為助理,1966年晉升副研究員,1988年晉升研究員。1966年領導建立中國第一個有機地球化學實驗室,並任實驗室主任。1985年領導組建中國科學院有機地球化學開放實驗室(1990年晉升為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石油地球化學和分子有機地球化學研究。1993年依託國家實驗室組建成立「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曾負責和參加完成國家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中國科學院重大等三十餘項科研任務。研究成果獲國家級獎7項、部委級獎20項。2003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國際SCI論文100多篇,專著5本、譯著1部。代表作有《有機地球化學》、《碳酸鹽岩地球化學》、《乾酪根地球化學》和《地球化學進展》等,培養博士後、博士和碩士研究生40多名。
4、張本仁
地球化學學家。1929年5月28日生於安徽懷遠。195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1956年北京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中國地質大學教授。80年代前期他將成礦帶地球化學研究與區域基岩地球化學測量相結合,突破了當時勘查地球化學單一找礦目標和就異常評價異常的局限,並開發出基岩測量數據在解決地質和成礦問題上的多種應用。80年代後期至1991年,他提出了以區域岩石圈為基礎的區域地球化學新理論和新方法,用於秦巴地區的區域地球化學研究,將區域岩石圈研究與區域構造、岩石、礦產研究有機結合,深化了對區域岩石圈演化、構造發展、成岩成礦規律的認識。1992年以來,通過殼幔演化和相互作用研究,探討了秦嶺-大別山造山帶構造分區與演化,揭示了造山運動的深部過程及其動力學因素。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於崇文
地球化學家。1924年2月生,寧波鎮海人。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長期從事地球化學基礎理論、理論地球化學、區域地球化學和數學地質研究。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理事兼元素地球化學區域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從事的專業方面,理論上頗多建樹,如在區域地球化學方面,為發展中國的區域地球化學作出了開拓性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一等獎等獎項[1]。
6、塗光熾
1937年畢業於天津南開中學,1944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1949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博士學位,1949—1950年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ResearchAssociate,1950—1951年在清華大學任副教授,並首先在中國開設地球化學課程,1951—1954年在蘇聯莫斯科大學進修,1955年任北京地質學院副教授,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自1960年起任副所長。同期仍兼任北京地質學院、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教授。1966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七屆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國家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名譽理事長。兼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編委,中、英文《地球化學》、《礦物學報》主編。自1987年起為美國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曾任《》雜志國外編委。
塗光熾20世紀50年代在祁連山及西北乾旱地帶作綜合地質考察。60年代從事華南花崗岩類有關礦床及鈾礦地質研究,70年代除繼續此項研究工作外,著重從事富鐵礦床研究。80年代主要研究層控礦床,後期側重新疆北部及黃金地質並持續至今。90年代開始超大型礦床、低溫地球化學及分散元素成礦研究。1982年,「華南花崗岩類地球化學」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1987年「中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93年,「中國金礦主要類型、成礦模式及找礦方向」獲國家黃金管理局一等獎(以上著作中為第一作者);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1996年,《中國礦床》專著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擔任鉛鋅礦床部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