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風地質大學
A.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的概述
學院現設有4個系:區域規劃與信息技術系、公共行政系、土地資源管理系和法學系;2個教育中版心,1個省部級重權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法律評價工程重點實驗室,另有光谷發展研究院、土地工程實驗室、公共經濟研究所等研究平台,並啟動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工作。
學院堅持實施教學與科學研究一體化發展戰略,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構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服務資源管理和保護三位一體模式,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行業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堅持品牌專業、特色學科、精品課程的建設,努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學院為目標,使學院成為國土資源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管理研究的主導力量,成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現任院長李江風、院黨委書記張吉軍。
B.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土地資源管理
就李江風老師有點名氣,偶本科和研究生都是這個專業
C.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的師資力量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學抄術梯隊合理,李江風、王占歧在國內土地資源領域享有盛譽,黃德林、楊力行在公共管理領域造詣高深,曾克峰等在區域規劃、地理信息領域頗負盛名。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7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8人, 行政管理人員10人,實驗室管理人員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有43人(占教師比例為64%),在讀博士學位14人(占教師比例為22%),90%的35歲以下青年教師擁有博士學位,35%的教師有出國學習經歷。
學院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戰略,聘請了多名學術水平高的校內外兼職導師,每年引進2—3位優秀博士。學院要求教師具有國內訪學、國外留學、實務部門掛職三種經歷,建立公正有效的獎懲制度,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培養機制,培育一批具有國際交流能力且在國內外相關領域具有一定學術影響和地位的專家學者,努力構建一支學緣、學歷、年齡、職稱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D. 地質系有什麼好大學詳細一點,非常感謝
地質系好大學很多,比較出名的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兩個學校)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質學院的礦產地質與勘探系。擁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湖北省重點學科、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資源定量評價與信息工程實驗室」、湖北省「油氣勘探開發理論與技術」實驗室)和1個中石化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是 「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體建設單位之一。學院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10個博士學科點和12個碩士學科點(涉及5個一級學科領域:地質工程和資源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海洋科學、地質學、公共管理學)。下設資源科學與工程系、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系、土地資源管理系、海洋科學與工程系、煤及煤層氣工程系、沉積盆地與沉積礦產研究所、國土資源信息系統工程研究所、數學地質與遙感地質研究所等教學和科研單位,為學院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資源勘查類學科群是學校的優勢學科群,目前形成了以趙鵬大院士和胡光道教授為首的"礦產資源定量預測及勘查評價"、姚書振教授、胡明安教授、魏俊浩教授為首的"礦產普查與礦床學"、李思田教授、解習農教授、王華教授為核心的"沉積盆地與沉積礦產"、費琪教授、郝芳教授、梅廉夫教授、陳紅漢教授為核心的"油氣勘探開發新理論、新技術"、吳沖龍教授為首的"地礦信息系統與地質過程模擬"五大科研群體,取得了非常多的具有顯示度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很高的影響力。同時以李江風、王占岐教授為核心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以其特色鮮明的學科特點在國內享有較高聲譽。近五年來,我院科研在學校一直保持領先地位,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連續增長,年均經費3000萬;發表文章1600餘篇,其中44篇被SCI檢索、92篇被EI檢索、54篇被ISTP檢索,編撰科技專著共90 部。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以地質、資源為主要特色,以理為主,理工結合的學科專業體系。學院目前有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地球化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等18個學科,其中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地球化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礦產普查與勘探,構造地質學5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第四紀地質學,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2個學科為省部級重點學科。本科招生有3個專業:地質學、地球化學、資源勘查工程(固體礦產)。學院下屬7個教研室,包括地層古生物教研室,構造地質教研室,地球化學教研室,礦物岩石教研室,礦床與勘探教研室,遙感與地學信息教研室,第四紀教研室。學院有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3個博士後流動站。學院在16個學科150個研究方向招收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此外根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11工程」建設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學科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重點實驗室的配套建設,學院在戰略上重點發展地球動力學及全球事件勘查評價與地學信息3個學科群。學院現有在校學生3994人。其中博士生728人,碩士生1329人,工程碩士723人,本科生1214人。學院在地球動力學、地球節律與全球地質事件、岩石探針與深部過程、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成礦系統與區域成礦學、非傳統礦產資源發現與開發、地質系統的復雜性、地球化學動力學及造山帶研究等方面已經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行列。近年來,學院教師承擔國家973項目、863項目、科技公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年均發表三大檢索文章50多篇。學院現有北京市基礎地學實驗教學中心1個,地球化學實驗室(包括流體包裹體實驗室、原子吸收室、化學處理室和儀器室)、遙感與地學信息技術實驗室(地學信息技術實驗室和遙感實驗室)、第四紀生態環境實驗室、資源勘查工程實驗室(包括礦石學與礦相學實驗室、地質學實驗室和資源勘查評價數字化實驗室)。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學在國內是最強之一,應該毫無疑問,當然南京大學可以與他一決雌雄。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是我國歷史最久的地質學教育機構之一,至今已培養了大批優秀地學人才,其中兩院院士有23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4名。在八十餘年的歷史中,辦學傳統和特色可以概括為四句話:愛國奉獻,真誠團結,科學民主,求實創新。現每年招收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水文與水資源及地質工程共5個專業。設有理科「
地質學」和工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涵蓋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水文學及水資源、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共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每年招收約90名碩士研究生和40名博士研究生。此外,還設有「地質學」博士後流動站。 擁有「地質學」一級國家重點學科和「水文學與水資源」專業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水文學與水資源」專業又屬江蘇省重點學科。有「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隸屬於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是中國高等學校中設立的第一個地質學系。1909年創辦時稱京師大學堂地質學門。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稱國立北京大學。1913年地質學門暫停招生。1917年恢復招生。1919年改稱地質學系。1937年北京大學南遷至長沙﹐1938年在昆明﹐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西南聯合大學﹐設地質地理氣象學系。1946年遷回北平後仍稱地質學系。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地質學系與清華大學等校有關系科﹐組建了北京地質學院(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設地質地理學系﹐1955年地質學專業恢復招生﹐1978年恢復單獨設立地質學系。何傑﹑王烈﹑王紹瀛﹑李四光﹑謝家榮﹑孫雲鑄等曾任系主任。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譚錫疇﹑袁復禮﹑楊鍾健﹑侯仁之﹑樂森潯﹑何國琦等諸多地質學家都曾在該系任教。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於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新組建的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由原北大地質學系、地球物理學系的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空間物理學專業、北大遙感所以及城市與環境學系的GIS等專業組成。新成立的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設有5個本科生專業(地質、地球化學、固體地球物理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系統)、3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權點,並設有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理學、測繪學四個博士後流動站;學院共有教授5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7名,長江特聘教授5名)、副教授40人;設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地質學),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1個(地球物理學),國家重點學科3個(構造地質學、固體地球物理學、地理信息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造山帶與地殼演化重點實驗室),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個(空間信息集成與3S工程應用),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空間物理學)。它是我國地球科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承擔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輸送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空間科學、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測繪科學與技術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重任,是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一支重要力量。
地質學好大學還有西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成都地質學院更名,原五大地院之一)、吉林大學(原五大地院之一的長春地質學院並入)、浙江大學(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前身是1936年由時任校長竺可楨先生創辦的史地系)、中國石油大學(看名字就知道其地質主要偏向了)、中國礦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長安大學(原五大地院之一的西安地院並入)、中山大學、蘭州大學、西南大學、長江大學(也是偏石油地質的)等等
還有海洋地質專業,最強的當屬同濟大學,有汪品先領銜的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實力堪稱一絕;海洋地質還有中國海洋大學也可以
受篇幅限制,先介紹這么多吧,歡迎追問!
E. 急求三篇cctv10的《地理中國》的摘要(每篇300字)
《神奇來的硅化木》:上個世紀自70年代,硅化木在北京延慶縣的山區被當地農民發現,引來地質學家的關注。由此,專家們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科考,最終確定,硅化木孕育於距今一億年前的侏羅紀,而它的形成,則是億萬年復雜地質運動和外力作用的結果。本片將跟隨地質專家,一探硅化木的成因之謎。
《大峽谷的奧秘》:四川大渡河大峽谷最深2675米,是世界最深的大峽谷之一。正因為深,在峽谷兩岸,保存完好並充分暴露的不同地質時代的岩層,從谷底向上整齊排列。岩石中含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是一部完整且形象的「地質及生物衍變的教科書」,厚達數千米的完美地質剖面,記錄了十多億年來地質演化的歷史。
《走進瓊海火山群》:上個世紀90年代,地質專家白志達在海南瓊海地區考察時,偶然發現了海口附近分布著大量古火山遺跡,而且火山的形態種類非常豐富。通過十餘年的考察,白志達和海南的地質工作者,確定瓊海、湛江地區在新生代曾有過大規模火山噴發,並繪制出該地區的古火山分布圖,為進一步研究瓊州海峽的演變提供了翔實的依據。
F. 安徽蕪湖現神秘幽靈湖,是什麼使3000平米湖泊離奇一夜消失
「南陵湖」的山頂湖泊,並稱其為「幽靈湖」。
據參與此次科考的中國地質大版學(武漢)公共管權理學院院長李江風介紹,南陵湖所在地屬於沿江平原的丘陵地帶,而南陵湖正是所謂的喀斯特湖,又稱「岩溶湖」。龍山上的窪地長期被水溶蝕,使得窪地中的岩石有了縫隙,同時也在地表形成了落水洞。由於某些原因,落水洞會被阻塞,如果此時地下水又特別充沛的話,暗河的水就會順著岩石縫隙流入窪地形成湖泊。但是由於水的壓力,或是村民炸魚的震動等外力作用,湖底岩溶管道崩塌,這些落水洞就又被打開,湖水就會突然消失。
據李江風介紹,2011年4月南陵湖最後一次消失前夜,村民們聽到轟隆隆的聲響,就是湖底岩溶管道崩塌,被強壓水流沖刷發出的聲音。像南陵湖這樣不定期出現或消失的湖,在其他國家也有存在,美國俄勒岡州就有一處專門叫「消失的湖」,澳大利亞一處「艾爾湖」,都是這樣定期出現或消失,形成奇觀。
G. 李江風的近期科研項目
8.2006-2007年,湖北崇陽百泉省級地質公園申報項目
9.2006-2007年,赤壁陸水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
10.2006-2007年,河南伏牛山老界嶺旅遊區總體規劃及重要景點控制性詳細規劃
11.2006-2007年,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展示內容設計方案
12.2006-2007年,湖北省大冶市黃坪山董家口生態旅遊區總體規劃及詳細規劃
13.2006-2007年,湖北恩施梭步埡石林修建性詳細規劃及地質公園申報項目
14.2006年,湖北谷城冷集國家投資土地整理項目
15.2006年,湖北廣水大貴寺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
16.2006年,湖北宣恩縣龍獅旅遊區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
17.2006年,湖北宜昌白果樹瀑布控制性詳細規劃
18.2006年,清江水布埡世界高壩旅遊區旅遊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19.2006年,湖北大洪山火山地質公園申報及琵琶湖庄園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
20.2005-2006年,中國地質大學南望山地質生態園總體規劃
21.2008-2009年,湖北赤壁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
22.2008-2009年,海南省樂東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
23.2008年, 湖北崇陽縣第二次農村土地調查;
24.2007-2008年,湖北應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專題研究;
25.2007-2008年,湖北來鳳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專題研究;
26.2007-2008年,湖北漢川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及重點景區詳細規劃;
27.2007-2008年,湖北宜昌三峽曉峰白果樹、古龍溪、金獅洞旅遊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28.2008年; 湖北英山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29.2007年, 湖北利川齊岳山大草場旅遊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規劃;
30.2007年, 湖北大洪山省級地質公園申報報告;
31.2007年, 湖北咸豐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32.2007-2008年,浙江溫州文成百丈祭地質遺跡資源調查報告;
33.2007年, 湖北赤壁古戰場旅遊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
34.2005年,基於「精明增長」理念的城市空間擴展研究;
35.2004年, 基於經濟最優理論的城市土地利用問題研究;
H. 李江風的人物生平
1982年畢來業於武漢地質學院(現中自國地質大學)地質力學系地質力學專業,同年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7年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在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構造變形分析及顯微流變學研究。1987年6月獲理學碩士學位,並在原礦產系地質力學教研室任教,主講地質力學、構造岩石學和岩組學課程。1995年在學校院系調整過程中,轉入「資源環境區劃與管理」教研室。1996年---2000年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在職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方向為地質工程及地質災害研究,畢業論文題目為「清江流域地質災害多源信息提取及災害評估研究」, 2000年6月獲得地質工程專業的博士學位。1998年6月-2003年6月任教於中國地質大學資源學院土地資源管理研究所,任所長。2003年7月後,任中國地質大學資源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