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大學生地質博物館觀後感1500字

大學生地質博物館觀後感1500字

發布時間: 2021-02-14 03:23:56

⑴ 地質博物館觀後感

2012年12月22日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參觀地質博物館。
博物館的外面有一片很大的場地,場地里有隻很大的模型專恐龍。
博物館的內部很豐富,我們一進大門就看見一隻非常大的模型恐龍站在很高的檯子上,體內好像發出一種聲音。再往裡面走一點,便能看到模型火山,火山幾乎馬上噴發出來了一樣,模擬還挺像的呢!我不由地嘖嘖贊嘆。再往裡在走一點就更有趣了:有一塊塊寶石和玉石,其中,我和爸爸媽媽看見了一塊很奇特的石頭:海藍寶。海藍寶外面是似透明,而非透明的白色石塊,白色石塊裡面好像裹著一塊藍色石塊,非常漂亮。博屬物館里不僅有博物、文物,還摻雜著部分科技。比如我們在最頂層看見的三個模型恐龍,我們去的時候就看見了最右邊的一隻恐龍在彈吉他。我注意觀察了一下,恐龍的腳下有一個播音器,所以才唱出這動聽的歌曲來。
我建議大家如果有時間去地質博物館看一看,相信每次的收獲肯定都不一樣的。

⑵ 參觀鄭州地質博物館有感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了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參觀。 走到博物館大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達數十米的汝陽黃河巨龍母子龍的模擬模型。它們好像對我們點著頭,向我們打著招呼,歡迎我們的到來。 地質博物館主要有地球廳,古生物廳,地質環境廳,恐龍廳,礦產資源廳等數十個展廳組成。 當我們進入古生物廳,就像來到了億萬年前的古生物世界。走進恐龍廳,那裡陳列著數百種栩栩如生的恐龍模型和化石,彷彿把我帶到了侏羅紀時代。最吸引我的要數礦產資源廳的礦產資源了,大廳里擺放著數千種精美絕倫的礦物晶體,寶石標本。讓我們進入礦石的海洋里遨遊吧! 透亮的方解石像珊瑚,像瑪瑙,像翡翠,像 ... ... 有淺黃色,淡紅色,淺紫色,淡綠色,海藍色,乳白色 ... ... 那經過了火山嚴峻洗禮,才會那樣晶瑩剔透,光彩照人的紫水晶,把一個約半人高的岩洞簇滿了,它是那樣美麗,那樣耀眼。 還有發出暗綠色光芒,猶如絲絨布般的孔雀石:星光點點,奇形怪狀的閃鋅礦,數不勝數,令人眼花繚亂。 礦產——是地球億萬年物質演化的結晶,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珍希財富,是不可再生的。但人類長期對礦產資源不加節制的掠奪和採掘,部分礦產已日見匱乏。據專家預測,我國43種主礦產至2020年僅剩6種,形勢嚴峻啊! 讓我們行動起來,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愛護自然,愛護礦產,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吧!

⑶ 誰能幫忙寫一下參觀博物館的觀後感,急要!!2000字

參觀博物館有感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姓名

XX
班級

XXXX
摘要

打開塵封的記憶,
越過歷史的長廊,
去追尋幾百年前的印記。
觀漢室遺珍,
追溯歷史的本源,領略徐州兩漢時期的輝煌,與古人對話,與聖賢交談,感悟兩
漢文化,揭示漢文化的內涵。

關鍵詞
:徐淮處曦、漢室遺珍、史河流韻,金縷玉衣,民族文化、精神。

雲淡風輕,陽光明媚,今天,我們要去參觀徐州博物館,伴著汽車的轟鳴我
們開始了今天的旅途。
沿途的風景邊走邊忘,
只有對目的地的期待在始終吸引著
我們前進的步伐。



感悟傳統文化

到了博物館,剛走進大廳,一股古老的氣息便撲面而來,在幽暗的燈光下,
透著它的神秘。整個一樓大廳有各種陶器和石器,可以想像出在那個時代里
,

們用石器做出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
每一件物品都有獨特的氣質,
更加體現了徐
州作為兩漢發源地濃厚的文化底蘊。

上了二樓,則是漢室遺珍展廳,在其中擺放著各種陳列銅器、金銀器、玉器
和陶石器,有簸箕山出土的「宛胸侯」龜紐印、金腰帶扣、金代鉤、金虎頭、金
羊頭、
明光宮等。
通過這些鎏金的寶物可以預見當時皇廷是何極的輝煌,
它彰顯
了我們中華民族氣壯山河的大氣,
象徵著漢代的強盛。
往下走,
一面古樸的大門
映在眼前,
荒古而厚重的暗紅顏色,
是火與血的交融,
象徵著漢王朝的權利與勝
利。

整個大廳展示了一個泱泱大國所蘊含的民族魂,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
它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本。
民族存在於何處?它存在於血液骨髓里,
如果沒有發
掘出民族魂,
那麼這個民族的人必將會變得茫然、
變得背叛。
因為他們沒有精神
支柱。
歷史上,
漢族曾經多少次被少數民族征服,
但是作為漢民族卻一直沒有消
亡,
反而是征服者在不知不覺中被漢民族同化,
這和漢文化的先進性有著直接的
關系。

二、
學習民族傳統文化

參觀了二樓
3
廳,
往裡面走則是各種兵器、
鎧甲。
其中一件是一位將軍的鎧
甲,
透過泛著寒光的鐵衣,
我感到了一股肅殺的氣息,
當年的他必定在沙場上馳
騁飛揚吧。然後是「鎖子鉀」
,用鐵鏈結成,重十幾斤,可以試想一下,當時的
戰士穿著這種衣服是多麼的辛苦。
那鐵衣上的裂痕顯示了戰爭的殘忍,
正是因為
有著民族精神的支撐,他們從不退卻,兩漢的民族氣節支撐著他們錚錚的鐵骨。

各種兵器排列在大廳的四周,
有短刃匕首,
有長槍鐵戟,
斑斑的銅銹遮不住
它們的寒氣,森森的寒光炫耀著它們曾經的倔強。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兵器,
但他們無一不體現了漢民族應有的血性。
這血性是
「夜闌卧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
入夢來」的決心;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烈;是「黃沙百
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絕;是「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的豪情
.....
一件件兵器象徵著一個個英魂,
也許沒有他們的名字,
也許他們不曾流芳百
世;但這種「血性」確是他們傳承後人的,這血性不是「沖冠一怒,流血千里」
的莽夫,而是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他們遇到過困難,他們失敗過,但他
們最終都戰勝了困難,為黎民百姓搏得一個太平盛世。

正如劉邦項羽爭天下,
劉邦敗了多少次?不重要!
因為他最終勝利了。
歷史
對劉邦褒貶不一,因為項羽太強大了,強大到讓所有人佩服。他可以背水一戰,
可以力能扛鼎,
可以一夫當開萬夫莫開。
但他終究是敗了,
敗給了劉邦更敗給了
他自己,
因為他輸不起。
而劉邦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才是我們要學習的,
堅持失
敗就是最大的成功。

正如俞洪敏先生所說

:作為一顆草,人們可以隨意的踐踏你,不會因為你
的痛苦而他產生痛苦,
因為人們根本就無視你的存在。
只有像樹一樣不屈不撓的
成長,長成一顆參天大樹,遠方的地方人們才能看到你,走進你,你能給人一片
綠蔭,活著是美麗的風景,死了依然是棟梁之才。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中國精神,
也是兩漢文化所要告訴我們的真理。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最後看到的是
「金縷玉衣」
這件金縷玉衣是王侯的葬衣,
據史書記載玉衣以
玉為福,如鎧狀,連縫之,以黃金為縷
,
腰以下玉為機,長一尺,二寸半為柙,
下至足,跡縫以黃金縷。通過這介紹,我們了解了金縷玉衣的由來,看著這套金
縷玉衣彷彿是一位王者躺在那裡,不怒自威。

時至今日,許多人崇洋媚外。誠然,國外的許多國家比中國發展的好。但是
「我們」
被放在哪裡?民族文化被放在哪裡?假設我們不從世界、
國家的大角度
看,
僅從徐州來看的話,
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博物館存在的意義了。
它用這種方式
激勵後人,
讓過去的先輩教會我們不屈的精神,
掀起一個波瀾起伏的時代。
通過
這跨越歷史的文化與精神傳承,
讓現代的徐州人再次發出歷史的輝煌之光,
讓徐
州這座古城增光添彩。

不得不承認,
徐州這座擁有濃厚歷史文化的古城已經落後於其他城市了,

巨變的三十年裡,徐州進步太小了,不說與上海、深圳等沿海新生城市相比,就
是周邊城市都有超越徐州的趨勢了。
也許是時代束縛了我們的腳步,
但作為漢文
化的發源地,弘揚民族文化我們責無旁貸。

越過古老的街道,
聆聽著聖賢的教誨,
細數漢家之往事,
弘揚漢家文化與精
神。在這個古樸的藏館里,我向宣誓「怒向刀從覓小詩,我以我血薦軒轅」

⑷ 河北省博物館觀後感1500字

古往今來,
有多少英雄被我們銘記心中,
歷史的腳步隨著時間的長河源遠流
長。
作為炎黃子孫,
誰不為偉大的祖先創造的成就感到自豪。
我們的先人曾經創
造神一般,
連世界上任何一個邦域都無法比擬的工藝和文學成就,
如壁畫,
瓷器,
青銅器,雕刻等等。今天讓我們領略古時文明,今昔「中國夢」


給我印象之深刻的是
《戰國雄風—古中山國》
這一館,
一走進這館便有種濃
濃的緊張氛圍,
感覺一場大戰就要爆發。
首先印入眼球的是一排排的山字形的兵
器,
似乎在歡迎人們的到來,
又像是阻擋人們進入。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中山墓出
土的一些瓷器,發現這些陶器都有一個特點,造型端莊優美,紋飾流暢典雅,色
澤明亮,外表光滑細膩等。如磨光壓劃紋黑陶碗,碗的內壁在燈光下光滑剔亮,
外壁上卷雲紋和菱形紋;
磨光壓劃紋黑陶鼎,
鼎蓋上有三個羊角,
暗喻三陽開泰,
鼎身有許多橫
S
的花紋,
整個鼎身金光四射。
這些些足以陶器堪稱中山國陶器奇
葩。
為什麼這么說呢?在時間的考驗下,
這些陶器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顯得那
么的蒼老,
而是越來越明亮,
風采依然不減當年。
讓我們看到一個鼎盛的古中山
國,
看到當時的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
當我們正沉浸在古中山國人幸福的生活中,
突然產生一個想法,
古中山國是怎麼走向衰滅的呢?於是我們就去看了中山國的
征戰史,古中山人喜歡狩獵,尚武,擅戰。中山國兵強馬壯,武器裝備精良。先
後與一些大國征戰,屢克勁敵,躋身強國之列。最後被趙國給滅了。中山國的兵
器有銅劍,
銅鈹等。
雖然這些兵器隨著時間的流逝都氧化成銅綠,
但是仍給人一
種他們那種驍勇好戰,愛自己的國家,捨身為己的精神。正是由於這些精神,中
山國躋身強國之列。
中山人的精神少不了本國文化的熏陶。
古中山國接受了中原
文明,
也遺存了一些自身特有的文化習俗,
從出土的文物,
上面印有文字,
符號。
體現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

《大漢絕唱—滿城漢墓》

主人公劉勝。
在劉勝墓出土了銅鐵,
金銀,
陶玉,
漆木,骨角,玻璃等。種類之繁多,製作之精美,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是多麼的
發達,文化的先進,社會文明的發達。其中最吸引人的目光是劉勝的金縷玉衣,
小說
《盜墓筆記》
中把金縷玉衣寫的非常的神奇,
使人不禁對金縷玉衣產生一絲
絲的幻想。今天總算是大開眼界,看到這神奇的東西,心中頓時浮現出一些《盜
墓筆記》中的情景。這衣服做工非常的細致,一片接一片的用金絲連在一起,可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以看出當時的手工業是多麼的發達,
人們的智慧達到那時社會的頂峰。
在頭頂下
有一個頭枕,可以看到當時劉勝在墓中睡著舒適的覺,睡著沒人打擾的生活。

劉勝墓中還出土了一些車馬,
映在我們眼前的是一些余件裝飾金屬器件,

們站在面前,仔細的觀察這些金屬器件,花紋之優美,形狀各異。當時的人們馬
車的結構設計之非常精美,雕刻技術達到了同世紀的巔峰

,車上的裝飾物更是
散發出冉冉金光,
讓人回想到漢代時候王室乘坐馬車出行,
一片歡聲笑語,
在車
上盡情的玩耍,喝著小酒哼著歌曲。劉勝墓還出土了一些錢幣,文具,石磨,陶
器等,為我們展現出一個繁榮昌盛,經濟發達的西漢風景。

百年奮斗鑄就歷史輝煌,
信心百倍推進復興偉業。
此次博物館之行,
讓我們
對「中國夢」有了更深的認識與了解。博物館陳列的一件件物品,不僅僅是歷史
的遺跡,也是先輩們夢想的凝結。如今的我們,更應志存高遠、奮發圖強、開拓
創新,將「中國夢」變成我們自強不息的不竭動力,牽引我們向前行的腳步。

⑸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觀後感500字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坐落在鄭州市鄭東新區18號,建築面積5800m,布展面積4100 m。建築新穎版別致,獨具風格。權館內設有地球廳、恐龍廳、生物演化廳、古象廳、礦產資源廳、地質環境廳、礦物廳、4D動感影院(多功能廳)和地震海嘯感受劇場;館外有礦石林、科普廣場,恐龍雕塑等。館內收藏了省內外地質礦產、古生物、礦物標本5萬多件。
值得一看,又不要門票,每周一閉館,周一不要去就行了,

⑹ 北京地質博物館200字觀後感

地質博物館觀後感
期末考試後,學校組織我們參觀了位於北京西四羊肉胡同的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有: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史前生物廳和國土資源廳。地球廳主要介紹內動力地質作用:以板塊運動、褶皺斷裂、火山、地震等地質作用為重點;外動力地質作用:主要介紹了水和風的地質作用。
礦物岩石廳展示了自然界種類繁多千姿百態的礦物岩石,這些精美奇特的礦物標本生動地向我們訴說著它們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在自然界中所形成的原因和它們自身的特點。
寶石廳展示寶石、玉石、有機寶石、貴金屬等展品。這些展品旁的文字說明簡潔,再加上講解員的認真介紹,使我們很快了解了它們的形成過程。來展廳參觀後,我們還可以基本掌握寶石的鑒別方法,區分天然品與相似品、合成品與模仿品的本質。還可以在顯微鏡下放大並觀察一些礦物體的顯微結構,直觀地認識寶石。
史前生物廳以生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線索,向我們介紹生物的發展路程和各地質時期常見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發生、進化和滅亡的過程。
通過一個下午的參觀學習,使我受益匪淺,收獲頗多。既拍照了許多值得留念的照片,同時又學到了地質科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在娛樂的同時又豐富了自己的課外知識,可謂是娛樂、學習雙豐收。

⑺ 蘭州地質博物館觀後感600字

參觀博物館 暑假,我和爸爸一起去參觀博物館. 我們走進博物館中,首先參觀古動物陳列版室權.一進門,只見大廳正中,擺著一具巨大的古動物骨骼模型.它很古怪,小而扁的頭骨,細長的頸骨,足有八九米,龐大的軀體,有腰那麼粗的大腿,他爪子伸得長長的,瞪著眼睛,好像要展開猛烈的攻勢.我們看了都驚呆了,情不自禁地說:"這是什麼動物啊 "這時,講解員走過來告訴我這是動物王國的巨人——河川馬門溪恐龍的骨骼模型,科學家從它顯示出中生代恐龍生活情況.然後我又參觀了許多古動物. 我們又走到了動物第一室.我邊走邊看,瞧,那三角腦袋,紅脖頸,短尾巴,叫響尾蛇.那橢圓腦袋,身上有一道道白環,叫銀環蛇.那條翹嘴的蛇,叫五步蛇……他們張開嘴,舌頭伸得長長的,嚇的我毛孔都豎起來了.然後又參觀了許多海洋生物等等. 我們又參觀了動物第二室.獸類中有長著大犄角的氂牛,有的大熊貓黑眼圈,好像戴了太陽鏡,有的大熊貓黑耳朵,好像戴了黑手套.有頑皮的猴子.鳥類中有美麗的孔雀,有善於學別人說話的八哥. 這次參觀,使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使我更熱愛大自然.

⑻ 參觀平原博物館觀後感1500字論文

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演繹了多少風雲變化,河南這片土地上,承載著無數的英雄史詩。平原博物院位於河南省新鄉市,是河南省館藏量第二大博物館,僅次於河南博物院,為全國重點博物館之一。前身是成立於1949年的原平原省博物館、新鄉市博物館、新鄉市檔案館,2007年總投資約3億元開工,於2011年合並建成集博物館、檔案館、史志館、城建檔案館於一體的綜合性建築。規劃總用地面積7.5公頃,總建築面積52585平方米,地上三層建築。一、二層為展覽空間,設文物展廳19個,檔案展廳6個。
平原博物院藏文物3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上萬件,國家一級文物63件。平原博物院中的博物館共有19個廳,其中16個廳作為展覽文物所用。其中12個展廳為固定展廳,4個為臨時展廳。西側為「牧野華章」通史類展廳,時間范圍從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仰韶文化遺址文化遺存開始,分為原始社會時期、夏商周時期、漢魏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四個篇章,種類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畫、竹木器、碑帖拓片、玉器、石刻造像等,尤以商周青銅、明清書畫、歷代碑帖拓片著稱。東側為文物專題展廳,分為《館藏青銅器展》、《館藏陶瓷展》、《館藏書畫展》、《館藏精品拓片展》、《造像藝術展》五個專題展覽,共展出精品文物一千多件,對青銅器、瓷器、字畫、拓片等進行專題陳列。大部分文物文物出土於原平原省所轄的范圍。無論是館藏量還是館藏價值,在全省地級博物館中都名列前茅。
其中,鎮館之寶有祖辛卣、婦好方尊、牛面紋卣等一批珍貴青銅器,及北魏石刻造像、石鼓文拓片等石刻、石雕、石碑。此外有歷代書畫作品1700餘件,時代自秦漢至近現代,代表性藏品如趙子昂、董其昌、史春薈、李苦禪、白雪石等的書畫作品。
該院是新鄉十大標志性文化建築之一。在建築藝術上,其一表現為「華夏之光」——文明精神的傳播,藉助規劃形式的放射狀規劃圖景與建築形象上的獨特個性,通過以豎向線條為主的石材巨大實體尺度,以及其富於韻律的排列,形成了博物院震撼人心的整體氣勢,寓意著新鄉牧野大地,作為夏、商、周中國最早王朝的中心,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其二表現為「歷史年輪」 ——歷史的沉澱與傳承,平原博物院平面呈半圓形,通過與樹的「年輪」在形態、肌理上的呼應,體現出歷史延續性。她寓意城市是成長著的城市,而平原博物館,正式要記錄下這座城市成長過程中的「年輪」,讓人們得以通過這些「年輪」,重視她的點滴回憶。其三表現為「太行山勢」——地域性與生長性,平原博物院建築形象強調豎向上的生長感與層疊起伏的態勢,外形硬朗、剛毅,平原兒女堅忍不拔的性格。
在參觀後受益頗深,彷彿親眼見證了歷史的輪回,感受了濃厚的歷史氛圍,讓我更加有了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決心。

⑼ 急求一篇關於鄭州地質博物館觀後感,要含金量高的

嘔。。
白痴啊 這么簡單一篇觀後感不會寫?
還含金量高?呸。。憑什麼啊?就憑你那區區5元的懸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