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地質局409隊隊伍分級

地質局409隊隊伍分級

發布時間: 2021-02-13 15:56:00

Ⅰ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察開發局409隊待遇怎樣,容易進嗎

不行,領導只知道搞自己的業績,苦死下面的人了。待遇也比較差,這個隊沒什麼技術力量,你要是來了什麼也學不到,待遇也差。外面打的廣告都是虛的

Ⅱ 江西找礦案例分析

朱訓

摘 要 本文列舉並分析了三個江西地質工作者運用找礦哲學思維找礦的案例。

關鍵詞 江西 找礦哲學 類比分析 多期實踐 就礦找礦

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西地質工作者在找礦實踐中運用找礦哲學思維,結合先進地質理論和先進技術方法,在就礦找礦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發現並探明了一批大中型礦床,為地方經濟和國家建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江西永平大型銅礦的發現、江西樂平花亭大型錳礦的發現、江西德興超大型銅礦的發現是最為典型的代表。

一、江西樂平花亭大型錳礦是通過類比分析發現的

江西樂平縣原有一座樂華錳礦。礦山生產的錳礦石是供生產軍用電池的原料。由於開采多年,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可采資源瀕臨枯竭,礦山即將面臨閉坑的威脅。為了解決新的接替資源,以滿足生產軍用電池之需,到哪裡去找錳礦呢?江西省地質局上饒地質大隊的地質人員認為,一個具有工業開發價值的礦床的形成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因為一個礦的形成與其所在地區的成礦地質條件密切相關。而能形成具有工業開發價值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不可能局限於很小范圍的地區之內。如果在正在開發的礦山周圍還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存在,那麼就有可能形成類似礦床。根據這樣一個找礦哲學思維。上饒地質大隊地質人員對樂華錳礦周圍地區的地質條件進行調查,經分析類比,發現在已知樂華錳礦所在地東側不遠處的花亭地區存在與樂華錳礦類似的成礦地質條件,於是地質人員大膽地運用探礦工程進行探索。結果在深部發現有一個大型錳礦的存在。

二、江西永平大型銅礦的發現是多期實踐的結果

江西永平銅礦是一座擁有探明100多萬噸銅儲量的大型銅礦,是江西銅基地主要礦山之一。

江西永平銅礦的找礦工作大約從1954年開始,到1965年這十多年間,前七次找礦均未取得預期的成果,直到1965年第八次上山找礦才取得成功。就是說永平銅礦是在歷經七下八上之後才被證實有工業銅礦體存在並可能具有100多萬噸銅儲量的大型銅礦區。可以說,它的發現是運用找礦哲學思維進行多期勘查實踐的結果。

就礦找礦是發現永平銅礦的第一步。早在1954年前後,地質部中南地質局地質人員在查閱江西地方誌的過程中,發現江西鉛山縣永平地區在歷史上遠在西晉泰始年間(265~274年)和唐宋年間曾有開采銀礦、鉛礦、鐵礦、銅礦的記錄,在該地區山上多處堆積有古煉渣,於是他們根據這個找礦線索在這里開始進行就礦找礦工作。

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永平銅礦找礦取得成功的重要環節。20世紀50年代在勘查永平銅礦的過程中,地質人員發現在永平礦區天排山的山脊上散布有很多大塊的鐵礦石。地質人員幾次都以鐵礦為對象來進行工作,結果發現這些鐵礦石均為鐵礦轉石,在深部沒有發現鐵礦。後經細致觀察,發現在一些鐵礦石中不均勻地分布著一些類似黃鐵礦晶體形狀的不規則的孔洞。地質人員分析認為,這些鐵礦石不是原生的鐵礦,而是由硫化礦氧化而來的「鐵帽」。「鐵帽」是一種假象,硫化礦才是本質。於是地質人員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找銅礦等硫化礦上來。

抓住主要矛盾,重點突破促成永平大型銅礦的發現。在「七下八上」永平找礦過程中,地質人員在山上不僅發現有大量鐵礦轉石,還發現幾處分布有大量含鉛黑土,在一些山溝里流淌著含有硫酸銅的藍色泉水,在一些岩石表面有含銅礦物的孔雀石存在,在天排山山脊上還發現有銅草。在眾多的找礦線索和找礦標志中,究竟以什麼為重點來進行突破呢?經過分析,天排山上存在大量的由硫化礦氧化而來的鐵帽,那麼深部就可能有銅礦等硫化礦存在,加上還發現多種銅礦的找礦標志。於是地質人員把工作重點就轉移到找銅上來。

運用地質理論指導找礦實現永平銅礦的重大突破。1965年在江西東北部銅礦地質工作會戰過程中,在重點勘探東鄉富銅礦的同時,還開展了以旨在擴大銅礦遠景的外圍找礦工作,其中在永平礦區找銅就是任務之一。地質人員根據坑道中發現的黃鐵礦,大膽地布置了第一個鑽井工程。結果江西永平礦區第一個探礦鑽孔證實有40米厚的具有工業開發價值的銅礦體存在。那麼這個礦有多大的資源遠景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1965年江西贛東北地區銅礦會戰指揮部地質人員會同912地質大隊地質人員共同對該地區的控礦地質因素進行分析,推論該銅礦體為具有不同物理化學性質的岩層之間的構造破碎帶控制。如果這種推論成立,則銅礦體可能呈似層狀在空間上可能有較大的分布。於是地質人員運用層間構造破碎帶控礦理論為指導,大膽地以較為稀疏的探礦網距(400米×200米)對銅礦體的延長和延深進行控制,結果第一批鑽孔都發現了很好的銅礦體。當時指揮部地質人員在向地質部地礦司江石之司長匯報時,曾預測永平銅礦是可能擁有100萬噸銅資源遠景的大型銅礦。這個預測為後來的詳細勘探工作所證實。

三、江西德興超大型斑岩銅礦是就礦找礦與理論找礦相結合的產物

江西德興銅礦是一個具有世界級規模的超大型斑岩銅礦。在20世紀70年代提交地質勘探報告時被證實擁有近千萬噸銅資源,為全國第一大銅礦,是我國最大的江西銅工業基地的主要原料產地。

在江西德興銅礦的發現與勘查過程中,就礦找礦理論方法、先進的地球化學探礦方法和先進的成礦地質理論和先進的探礦技術裝備發揮了重要作用。

德興銅礦勘查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

德興銅礦的發現首先歸功於地質部中南地質局409隊地質人員於1954年在德興縣境內發現有一個名為銅廠的小村的存在。於是地質人員通過查閱德興縣縣志發現縣志中有有關唐宋時就有古人在銅廠地區采煉銅礦的記載。接著地質人員到茂密森林深處的銅廠地區進行找礦,結果發現了古人采銅煉銅的遺跡,發現在岩石露頭上有星點狀和細脈狀黃鐵礦、黃銅礦和孔雀石等礦物的存在。

至此沉睡千年的古礦區又被重新發現。於是中南地質局組建420地質隊對銅廠進一步開展工作,很快證實銅廠地區有一個具有工業開發價值的銅礦存在。

銅廠銅礦發現後,420地質隊地質人員根據就礦找礦理論和對控礦地質構造的分析,在銅廠銅礦的東南方向和西北方向分別開展了找礦工作,其間運用先進的地球化學探礦方法對這三個地區成礦地質條件進行調查,通過對化探異常和三個地區的成礦地質條件進行分析類比和探礦工程的驗證,又在銅廠礦區兩側發現了富家塢銅礦和朱家紅銅礦。

德興銅礦被證實為具有世界級規模的超大型銅礦與運用先進的斑岩銅礦理論指導分不開的。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國家急需銅礦資源的情況下,江西省地質局地質人員將德興銅礦與國外一些著名的大型斑岩銅礦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德興銅礦屬於斑岩銅礦類型。而斑岩銅礦一般規模很大。經國家批准,於1974~1978年間在德興銅礦已知礦區開展了以斑岩銅礦理論為指導的就礦找礦大會戰,歷時5年。大幅度地增加了探明銅儲量,使德興銅礦一躍而為世界級規模的超大型銅礦,為建設江西銅工業基地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為江西和國家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Ⅲ 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地貌研究是以地貌演化為線索展開的(Chorley et al.,1964)。以地貌的演化模式而言,可分為兩派:一是以Davis,Penck和King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地貌演化按一定的演化序列進行,按地貌組合變化可以劃分不同的發育演化階段,代表著作有《河流發育循環》和《地貌循環》,提出了著名的「侵蝕循環」理論,成為近代地貌學的理論核心;二是以Hack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整個陸地表面是自我調整和自我適應的過程,當一個因素改變,其他因素通過自我調整實現動態平衡,物質和能量的變化不會導致總體地貌形態的改變,即「穩定平衡」理論。

以地貌學的研究手段而言,研究初期受到客觀條件和認識水平的限制,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的感知認識上,但這些通過地貌考察得到的結論可為定量方法提供理論指導。近年來,地球科學的新思維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地貌研究中引入了遙感技術和定量計算方法,通過山體隆升剝蝕幅度和速率的計算,將動力的侵蝕、搬運和堆積數量化(李瓊,2008;傅建利,2009;琚存勇,2009;姜勇彪,2010;崔之久等,2007;袁萬明等,2011)。這是地貌學的發展方向之一,也是一門學科走向成熟的標志。

以地貌學的研究對象而言,主要集中在三大的地貌類型: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和花崗岩地貌。丹霞地貌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民族品牌」,我國以丹霞地貌為主體的地質公園數量眾多。2010年8月江西龍虎山、廣東丹霞山、湖南崀山、浙江江郎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等六處地質公園共同捆綁,用「中國丹霞」的名稱成功申報為中國第八個世界自然遺產。由於得天獨厚的因素,中國學者對丹霞地貌的研究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花崗岩地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學旅遊資源,中國是世界上花崗岩景區最多的國家,具有類型多、美學價值高、特徵突出等特點。在全球七個花崗岩類地貌世界地質公園中,中國獨佔六處。2006年7月,在江西三清山召開了第一屆國際花崗岩地質和地貌景觀會議,國內外100多名花崗岩地質地貌專家參加,並出版了論文專輯,成立了花崗岩景觀研究中心。可以說,中國是全球花崗岩地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花崗岩地貌的分類是地貌學家經常討論但難以達成共識的熱點之一。在眾多花崗岩地質地貌景區中,具有景觀各異、成因多樣、分類眾多等突出特點。

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著名地貌學家曾昭璇先生在《岩石地形學》一書中,劃分了高山花崗岩地形、熱帶花崗岩地形、乾燥區花崗岩地形、石蛋地形和沖溝地形等五種類型(注:此處地形等同於地貌)。

有的學者按成因的主導因素將花崗岩山體劃分為五類:濕潤區中高山花崗岩水蝕型地貌、濕潤區低山丘陵花崗岩侵蝕-堆積型地貌、乾旱區花崗岩風蝕型地貌、高寒區花崗岩冰雪剝蝕型地貌、海岸區花崗岩海蝕地貌(盧雲亭,2007)。在這一方案中,三清山屬於濕潤區中高山花崗岩水蝕型地貌類型。

有的學者從旅遊服務的角度提出了花崗岩旅遊地貌的分類方案,共11 類:(高山)尖峰花崗岩地貌,(高山)斷壁懸崖花崗岩地貌,(低山)圓丘(巨丘)花崗岩地貌,石蛋花崗岩地貌,(低丘)花崗岩石柱群地貌,(低山)塔峰花崗岩地貌,崩塌疊石花崗岩地貌,海蝕崖、柱、穴花崗岩地貌,風蝕蜂窩花崗岩地貌,犬齒狀嶺脊花崗岩地貌,圓頂峰長嶺脊花崗岩地貌(陳安澤,2007)。在這一方案中,三清山屬於(高山)尖峰花崗岩地貌類型。

有的學者從風化剝蝕作用的角度把花崗岩地貌分為四大類:化學風化殼類、化學風化殼剝露類、化學風化+抬升下切類、物理風化剝蝕類;又進一步分成八個亞類:侵蝕丘陵溝谷型、露突岩型、中小露突岩型、中小凹地型、殘留石蛋-獨立巨峰型、抬升下切巨峰型、寒凍剝蝕型、風化-風蝕型(崔之久等,2007)。崔之久先生把三清山劃入化學風化+抬升下切類。

《Granite Landscapes of the World》(Migon,2006)提出了與世界花崗岩景觀可對應的8種主要地貌成因類型的分類方案,包括節理谷、多重凹陷、平原和低山、平原、多重凹陷、陡坡、切割高原,各種類型之間相互演化,見圖1.1。Migon認為,有些花崗岩地形可以兼有不同地貌成因類型的因素,因此雖然不能將三清山完全對應於某種地形,但三清山山體形態確實代表了「陡坡」(all-slopes)地形,同時還具有「切割高原」和「節理谷」地形的特點。

根據Twidale(1982)和Campbell(1997)的劃分方案,將花崗岩地貌劃分為大型地貌和小型地貌:①大型地貌可劃分為四類:巨石(boulder)、島山(inselberg)、尖頂山(all-slopes topography)、花崗岩平原(granite plains)。巨石有核岩、碎礫、搖擺石和坡棲漂礫四個亞類;島山包括殘山、基岩殘丘、城堡島山三個亞類;尖頂山含四周傾斜山、峰林兩個亞類;花崗岩平原含掩埋和剝露平原、刻蝕平原、山前侵蝕平原、準平原、階梯狀平原等五個亞類。②小型地貌可劃分為四類:緩傾斜地貌(gentle slopes)、陡傾斜地貌(steep slopes)、洞穴和蜂窩穴(caves and tafoni)、碎裂石(cracked blocks)。緩傾斜地貌含岩盆、蘑菇石、岩環、淺溝四個亞類,陡傾斜地貌分喇叭型傾斜、底部侵蝕傾斜、浪蝕台地、崖麓凹陷、山麓角、槽溝六個亞類,洞穴和蜂窩穴分為洞穴和蜂窩穴兩個亞類,碎裂岩包含分裂岩、片狀岩、多邊型碎裂岩、位移塊四個亞類。

圖1.1 花崗岩景觀演化路線圖

(據Migon,2006)

還有學者建議依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分類,通過對比研究建立花崗岩景觀系列中的標准型式(楊明桂等,2009;尹國勝等,2007),類似地層學標准剖面的金釘子。

花崗岩地貌的發育機制是花崗岩地貌的研究重點。地貌的經典定義是「地貌系地球內外營力共同作用於地表的結果」。基於此形成了氣候地貌學和構造地貌學兩大分支,很多教科書也是沿這個思路編寫的(楊景春等,2005;張根壽,2005;高抒等,2006)。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定義中忽視了地貌的物質組成——岩石應有的地位。曾昭璇(1960)認為「地貌是岩性、動力相互作用的發育階段表現」。綜上所述,花崗岩地貌主要受構造、岩石、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這與其他類型的岩石地貌成因控制因素並無太大差異,花崗岩地貌發育的三大控制因素也得到多數地貌學者的認同(Campbell,1997;尹國勝,2007;浦慶余,2007;魏罕蓉等,2007;董傳萬等,2007)。到具體的地貌景觀區,只不過是再加上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既然花崗岩是形成花崗岩地貌的基礎,這里不得不提一下花崗岩(類)的研究進展。這也是花崗岩地質地貌相互交叉的具體體現。

花崗岩類一直是地質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對其認識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主要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Chappell &White(1974)按物質來源,將花崗岩劃分為I型和S型,中國學者徐克勤則把花崗岩劃分為陸殼改造型、同熔型和幔源型三種類型,揭開了花崗岩源岩研究的序幕;

第二階段是Pitcher(1979,1983,1997)把花崗岩類的成因類型和構造環境相結合,提出了A型花崗岩的劃分,花崗岩的研究深入到岩體形成構造環境的探討階段;

第三階段是美國大陸動力學計劃(NSF,1993)提出花崗岩實際上是大陸生長過程的產物,是殼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國學者也認為殼-幔相互作用,特別是下地殼、岩石圈地幔/軟流圈系統相互作用對花崗岩的成因有重要的控製作用(洪大衛,1994,2000;莫宣學,2002;王德滋等,1999;王濤,2000;鄧晉福等,1996;吳福元,1997;肖慶輝等,2002),從而開啟了從軟流圈地幔物質向地殼輸送的新視角研究花崗岩形成與大陸生長關系的新階段。

中國學者通過大量的工作,基本查清了我國花崗岩類的時序和空間分布規律,具有如下的一些特點。

第一,時代上,花崗質岩漿活動時代漫長,從太古宙到新生代呈多幕式旋迴侵入,以中生代為最高潮。前寒武紀出露的花崗岩面積佔11%,古生代佔37%,中生代佔40%,新生代佔12%(張德全,2002)。每個花崗岩帶都由多個時代的花崗岩組成。如南嶺花崗岩帶,從元古宙開始活動,歷經古生代、中生代的三疊紀,到侏羅紀、白堊紀達到高潮。北方的天山—內蒙古—大興安嶺花崗岩帶,從元古宙開始活動,早古生代到晚古生代達到高潮,至白堊紀還有微弱岩漿活動。甚至在這一個大型的岩基內也出現多旋迴演化的特點,萬洋山—諸廣山花崗岩基就是一個多時代復式岩體(洪大衛,2007)。

第二,空間上,中國是世界上花崗岩類分布最廣泛的國家之一,面積達86×104km2,占陸地國土面積的9%。以秦嶺-昆侖山以北,主要出露太古宙至晚古生代的花崗岩;以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一線以東和西南三江地區主要發育中生代的花崗岩;西藏和滇西地區發育有新生代花崗岩;以賀蘭山—龍門山一線為界,東、西部花崗岩的空間展布具有明顯差異。西部的花崗岩呈明顯的帶狀分布,受板塊俯沖、碰撞作用的控制,發育於剛性地塊之間的結合帶。東部以面狀分布為主,受伸展構造控制,發育於板內構造環境(洪大衛,2007)。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5 省區的出露面積最大,前兩者花崗岩面積佔全國的30%~40%,後三者佔10%~20%(崔之久,2007)。所謂「世界的花崗岩看中國,中國的花崗岩看東部」。

第三,岩性上,中國花崗岩類岩石的成分從太古宙到新生代由偏基性向偏酸性、偏鹼性的方向演化。根據對750個較大面積花崗岩體6080 件樣品768 件組合樣的加權統計,SiO2、K2O含量有增高的趨勢,Al2O3、MgO、CaO、TFeO含量有降低的趨勢(史長義等,2007),同地殼在垂向上由硅鎂質逐漸向硅鋁質轉化的趨勢一致(程裕淇,1994),這可能代表了地殼物質組成的演化規律。

第四,從與構造環境關系的角度看,不同的構造環境常常有不同花崗岩類的組合。有的花崗岩是同板塊俯沖碰撞作用有關,有的花崗岩是形成於碰撞之後的板內環境,相應地,花崗岩類的組合也不同。如南嶺中生代花崗岩是二長花崗岩—鉀長花崗岩—二雲母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組合,華北地台的中生代花崗岩是閃長岩—石英閃長岩—花崗閃長岩花崗岩—石英二長岩組合,喜馬拉雅帶是白雲母花崗岩—電氣石花崗岩組合,岡底斯帶是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組合。岩石組合不同決定了它們的岩石化學、地球化學性質也有顯著差異(史長義等,2007)。同時,由於同一地區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構造環境,往往出現不同類型花崗岩的重疊、交錯和轉換的現象。如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白堊紀時由於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形成閩浙沿海一帶的I型花崗岩。之後構造環境從擠壓轉化為拉張環境,形成A型花崗岩,兩種花崗岩在空間上緊密共生在一起(洪大衛等,2007)。

贛東北地區的地質調查和地質研究工作始於20世紀30年代。這里回顧一下贛東北地區地質和三清山地貌的研究歷史。

1939年,老一輩地質學家劉輝泗在玉山縣—貴溪市一帶開展1∶25萬地質調查工作,首次在本區建立了地層系統,並對岩漿岩、火山岩作了初步研究。自1954年以來,地質、冶金、建材系統所屬地質隊以及科研、院校等單位對本區開展了較為系統的地質礦產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

1954—1959年,地礦部中南地質局409隊對德興銅廠、硃砂紅等地進了踏勘和勘探,發現並探明了德興超大型斑岩銅礦。

1975—1978年,江西省地質局組織了德興銅礦大會戰,新增銅儲量350×104t,並對斑岩銅礦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研究,1983年,朱訓等出版了《德興銅礦》專著。

1959—1980年,北京地質學院、浙江區測隊、江西省區測隊開展了上饒市幅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基本建立了測區的地層層序、岩漿岩活動順序和區域構造格架,積累了豐富的基礎地質資料。

1976—1981年,江西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開展了上饒市幅1∶20萬水文地質普查工作,初步查明工作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和地下水資源狀況。

1983—1988年,贛東北地質大隊開展了紫湖口幅、玉山縣幅、古城幅1∶5萬地質礦產調查,對三清山花崗岩侵位機制、形成時代進行研究。

1993年,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00年,三清山管理委員會邀請同濟大學風景科學研究所,進行了《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2003年1月—2004年3月,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進行了再次修編,為三清山的開發與保護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2000—2002年,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進行了上饒市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根據同源岩漿演化序列,將三清山花崗岩劃歸為懷玉山構造岩漿小區,建立了岩石譜系單位系統,進一步提高了三清山的地質科學研究程度。

1985年7月—1986年8月,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對三清山開展了專項旅遊地質調查。

1999—2003年,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進行江西省地質遺跡調查工作期間,對三清山花崗岩峰林地貌進行了概略調查和評價。

2002—2004年,南昌大學與江西師范大學的學者與三清山管委會合作完成了《三清山志》的編篡,系統研究了跨越1921個年度,從西晉太康四年(即公元283年)至2004年上半年有關三清山的歷史資料。重點突出了旅遊資源、自然地理及歷史文化遺產等方面的研究。

2005—200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組織不同專業學科的專家和聘請了國內外地質科學顧問,對三清山自然遺產進行研究,側重於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研究,並開展了三清山自然遺產科學價值的國際對比研究,著名生態學家林英(1986)曾指出,江西是東亞-北美植物區系中中國植物區系的一個重要發源中心,是這些植物在中國的核心分布區。

2005—2006年,中國地質科學院、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等單位對三清山地質公園內的地質遺跡景觀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調查和初步研究,並提出了「三清山式」花崗岩景觀的概念。

應該說三清山所在區域的地質研究程度很高,成果也很多(陳思本等,1986;鄧國輝等,2005;李獻華等,1994,李獻華,2000;陸松年,1998;馬長信,1991;王一先等,1999;邢鳳鳴等,1992;徐備,1990;徐備等,1989,1992;趙建新等,1995;趙崇賀等,1997;曾勇等,2002;周國慶,1991),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成果有三個:德興銅礦的發現;贛東北深大斷裂帶規模、延伸和成因的研究;贛東北中新元古代蛇綠混雜岩帶的發現。可以看出,對贛東北的研究多集中在該地區前寒武紀的古造山帶及其構造格架、古老變質岩及其年代學、元古宙蛇綠岩混雜岩帶及其地質意義。贛東北與成礦作用相關的花崗岩也是研究熱點之一(朱訓,1983;楊明桂等,2004;金章東等,2007;芮宗瑤等,1984;王強等,2007;袁忠信,1988)。但對三清山景區花崗岩進行的科學定量研究不多,相關文獻也多為三清山地學旅遊資源的介紹或花崗岩景觀的描述(劉細元等,2005,2006;楊明桂等,2007)。三清山是花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館,記錄了地球中生代以來地殼的演化歷史,在成山成景機理上,傳統上都解釋為內動力使地殼不斷隆升,外動力沿節理裂隙不斷風化剝蝕塑造成各種惟妙惟肖的微型景觀。但與作為物質基礎的花崗岩本身有何關系?在中國東部岩石圈減薄作為一個被公認科學認識的前提下,中國東部眾多花崗岩山體的形成與中國東部岩石圈減薄有何關系?是形成於擠壓環境還是拉張環境?三清山山體隆升與剝蝕過程的有哪些特點?與處於同一造山帶,具有相同岩石類型和地貌類型的黃山相比,三清山是否具有相同的隆升和剝蝕過程?

陳安澤先生曾指出:花崗岩專家不研究花崗岩地貌,而地貌學家則對花崗岩岩石學知之甚少,對花崗岩地貌與地質的關系也無法解釋,這種把地質地貌分成兩張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地貌學家要懂得地質學的基礎知識和前沿研究領域,地質公園的研究者也應明白地質公園只是研究的載體,研究的內容可以是岩石學、地貌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構造學,等等。花崗岩地貌是研究地質演化過程的重要證據(陳安澤,2007),因為地貌包含著過去地質歷史時期里環境變化的相關信息,有助於了解地球環境變化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為預測未來變化的方向和趨勢提供科學依據(李瓊,2008)。前蘇聯地貌學家馬爾科夫(1948)就研究了地貌過程中的岩漿運動。在第一屆國際花崗岩地質地貌研討會論文專輯(《地質論評》,第53卷,增刊)中就有洪大衛、肖慶輝、張招崇、羅照華等岩石學家發表的論文,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有助於地貌和岩石工作者的討論交流。但總體而言,花崗岩地貌在研究地質演化歷史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本專著將研究三清山的岩石地球化學,三清山山體隆升剝蝕的低溫年代學約束,三清山的地貌特徵和成因機制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Ⅳ 湖南省地勘局409隊怎麼樣

效益不佳,61年年成立的老企業,又位於永州。待遇偏低。

Ⅳ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四大隊的隊伍結構

現有職工1412人,其中在職職工629人,離退休人員736人,在職職工中有專回業技術人員348人,在職職工平均年答齡42歲。全隊有黨支部9個,黨員360名,其中在職職工黨員115名,離退休人員黨員241名,家屬黨員5名。

Ⅵ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察開發局409隊待遇怎樣(急,非常感謝你的回答!)

剛來 工資不會太高 但也餓不死你 補助也不少 只要評上職稱後就大把大把的賺錢了

Ⅶ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零陵南路997號是什麼公司

就是傳說中的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409隊(俗稱 409)
永州市冷水灘區零陵南路997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