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大學博物館意義
①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怎麼樣
內部的天文廳等較為壯觀,還有各式館藏寶石,對地質有興趣者可前往
②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學博物館,是國內排名第二的地質類博物館,也是中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自然類博物館。2005年4月30日對社會開放以來,該館引起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濃厚興趣。地大逸夫博物館之所以引人入勝,除了標志性的建築、通俗易懂的展示內容和現代化的展示手段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一批珍貴罕見的館藏精品。該館館藏各類地質標本30000餘件,其中自然界極為罕見的珍品近3000件,其中不乏鎮館之寶,在世界上和國內都位居前列。
恐龍化石珍品——黑龍江滿州龍
黑龍江滿州龍是一類大型的鴨嘴龍,體長10.50m,體高6.1m,嘴巴象鴨子是其最大的特徵。它屬於素食龍,牙齒小而多,前肢細小而後肢粗壯。該恐龍骨架產於黑龍江省嘉陰縣,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因其含有50%的真化石,在世界恐龍化石中佔有重要地位,構成了地大逸夫博物館的顯著標志。
魚龍化石之王——梁氏關嶺魚龍
魚龍是海洋爬行動物,和恐龍生活在相同時代。地大逸夫博物館的梁氏關嶺魚龍屬於大型魚龍,體長8米多,形似魚雷。該魚龍化石產於我國貴州關嶺,生活於2.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其長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更為奇特的是,在這條魚龍化石上還發現了它的皮膚化石,這在世界上是首次發現。
世界海龍之王——黃果樹安順龍
黃果樹安順龍是海龍的一種,屬於海洋爬行動物。該化石長5米左右,體態修長,當年的游泳姿勢一目瞭然。化石產於我國貴州關嶺,生活在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從化石的長度和完整程度來說,地大逸夫博物館的海龍化石在世界上位居第一。
如花似畫的奇觀——海百合化石
海百合化石因其外形似「百合花」而得名。但它不是植物,而是棘皮動物大家庭中的一員。一個理想的海百合由根、莖和冠三個部分組成,但大多數化石不完整。地大逸夫博物館的海百合化石產自貴州關嶺,距今2.3億年,特徵清晰,保存完整,面積達15平方米,為世界之最。而且整個造型如花似畫,令人嘆為觀止。
自然界神奇的造化——輝銻礦晶簇
輝銻礦是一種金屬硫化物礦物,是提煉銻的最重要的礦物原料,造型美觀的輝銻礦晶簇可作觀賞石。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礦物岩石展廳,有一塊產自我國江西德輝銻礦晶簇標本,造型優美,針狀或柱狀晶體長而完整,可謂神態天成,在世界上位居首位。
礦物世界的奇葩——孔雀石
孔雀石是一種含銅的碳酸鹽礦物,翠綠色。大量產出時可煉銅,質純色美者可作工藝雕刻品的材料及裝飾品,粉末可作綠色顏料。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地球奧秘展廳,有一塊產於我國廣東陽春石碌的珍貴的孔雀石標本,塊大色美,造型奇特,令人驚嘆不已,在我國排名第一。
43億年高齡的岩石——變成礫岩
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地球奧秘展廳,有一塊年齡達43億年的岩石,叫變成礫岩,產自澳大利亞,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它保存了地球形成初期極為寶貴的信息,見證了地球幼年時期驚天動地的變化,因而非常珍貴。
再現恐龍下蛋的特點——恐龍蛋化石
恐龍是卵生動物,靠生蛋孵化繁殖後代。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
有一窩非常奇特的長形恐龍蛋化石,產於我國江西,距今約7000萬年。蛋化石數量達20枚,分為3層,放射狀排列,真實地反映了恐龍下蛋的特點,這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
爭奇斗艷的名貴寶石——五皇一後
在絢麗的天然寶石家族中,最為婀娜多姿、光彩奪目的是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歐泊和珍珠,它們被譽為珠寶玉石界的「五皇一後」。 在地大逸夫博物館的珠寶玉石展廳,以「五皇一後」為代表的名貴寶石陳列,在國內處於一流水平,它們流光溢彩,爭奇斗艷,令人流連忘返。
③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怎麼樣
我小學時,抄就去過這襲個博物館。當時叫北京地質學院陳列館,文化大革命中「地派」所在地.我也是「地派」的.我們的溫總理曾在這里上大學.當時展品標本就在露天擺放.各種顏色.形態各異的礦石任你撫摸.如今博物館藏標本總量55000多件,展出的有4000多件。我可以說這是咱們國內高校博物館中館藏量之最多了。在教二樓展出與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古生物學、地史學有關標本.還有生命演化與地球演化歷史展廳,展出內容包括生命演化(古生物學)展室、地史學展室,青藏高原地質演化研究展室和地學知識科普展室四部分。這里的珍奇標本有:來自地外的Fe-Ni隕石、采自地球之顛-珠穆朗瑪峰頂的奧陶紀灰岩、采自太平洋海底約6000米深處的鈷錳結核、來自南極大陸的岩石和地表苔蘚等等.當然也有含金子.翠玉的礦石了!
④ 實習三 參觀學校博物館
一、目的
通過觀察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標本,開闊視野,加深對地球物質組成的認識,初步了解古生物和地球的演化歷史,為學習後續課程、系統扎實地掌握地球科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及基礎理論打好基礎。
二、要求
(1)參觀各類礦物、岩石及化石標本,初步認識三大類岩石在顏色、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方面的差異,簡要地了解生物的分類與進化過程。
(2)重點觀察一些常見的礦物,對比不同類別礦物的顏色和形態特徵,分析同一種礦物在顏色、單體及集合體形態等方面產生差異的原因。
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歷史悠久,館藏標本系統齊全。現館藏標本總量55000餘件,其中展出標本6000餘件。博物館的前身為北京地質學院陳列館,始建於1952年,主要陳列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質標本。建館初期,標本主要繼承了北京大學地質系、清華大學地質系、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地質系、唐山鐵道學院地質科的收藏,追溯藏品在這些院校的收藏歷史,則已逾百年。這些藏品大部分是由幾代地質學者於20世紀上半葉在各種艱苦的野外環境下採集、積累起來的。建館後,大多數新增標本為本校師生在科研、教學實習等野外工作中採集的標本,以及校友、國際友人等饋贈學校的標本,也有一些購買的精美標本。
目前博物館所收藏的數萬件藏品除了采自國內各地之外,還有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捷克、瑞典、前蘇朕、伊朗、日本、越南、印尼、澳大利亞等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的標本,館藏標本來源之廣是國內高校博物館中少有的。
博物館建館的主要目的是為地質類專業的教學服務,因此,在展室的劃分、展品的選擇和陳列方式上基本遵循相關專業教科書的內容體系。目前擁有與結晶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古生物學、地史學等地質課程教學配套的較為完整和系統的標本體系。
館藏標本中還有一些珍奇標本,如:來自地外的FeNi隕石、采自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頂的奧陶紀灰岩、采自太平洋洋底水深約5000m處的鈷錳結核、來自南極大陸的岩石和地表苔蘚、長達20多米的馬門溪龍、小僅1m多的鸚鵡嘴龍、海洋爬行動物———腹中有小龍的魚龍、中國最完整的准噶爾翼龍頭部化石、鳥類化石、整窩恐龍蛋化石,等等。
1999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確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成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課堂。
學校博物館位於逸夫實驗樓的10~12層,分為四個展廳:10層分為地球科學展廳和恐龍展廳;11層為地球和生命演化歷史展廳;12層為地球物質成分展廳。
地球科學展廳 以地球動力學和地球系統科學為主線,重點展示地球的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展廳布展的指導思想為:通過標本、模型和圖文展板等展示手段的有機結合,將地質作用的產物和地質作用過程之間的關系展現出來,使參觀者對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和意義有所了解。展示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介紹內動力地質作用,包括地球的起源、地球基本特徵、板塊運動、褶皺、斷裂、火山、地震等;另一部分介紹外動力地質作用,包括風化、流水、地下水、冰川、風、海洋等以及人與自然資源、環境、災害的關系。
恐龍展廳 是一個科普風格較為明顯的展廳,以恐龍為主角,介紹生物與地球演化的中生代斷代史,展示形式也是將圖文展板、恐龍及其他脊椎動物化石、中生代的地層、植物與無脊椎動物化石標本展櫃、多媒體設備等密切結合。展示標本中有長達20多米的馬門溪龍、小僅1m多的鸚鵡嘴龍等多種恐龍化石,還有著名的關嶺動物群的海洋爬行動物———腹中有小龍的魚龍化石、形似「龜」的豆齒龍和幻龍等、遼西動物群的鳥類化石,以及其他一些珍貴的標本,如產於河南西峽和廣東南雄的整窩恐龍蛋化石、中國最完整的准噶爾翼龍頭骨化石等等。展示內容分為:什麼是恐龍、尚未成主角的早期恐龍、恐龍稱霸、新興力量的悄然崛起與恐龍絕滅四大部分。
地球和生命演化歷史展廳 是一個糅合了地史學與古生物學內容的綜合展廳。展廳以圖文展板、各時代的地層與化石標本展櫃、多媒體設備等形式,展示了地球46億年來生物圈與岩石圈的協同演化歷史,內容分為:如何了解地球與生命的演化歷史、生命與地球演化的一般規律、岩石圈的形成與生命的源頭、陸殼的生長與生物的出現、泛大陸旋迴與早期的生物、泛大陸裂解與海洋生態系統繁盛、新泛大陸形成與生物圈形成、現代生物圈的建立與人類出現等八大部分。本展廳還按照教材分類體系,由低級到高級,陳列和介紹了原生動物、海綿動物、古杯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苔蘚動物、腕足動物、棘皮動物、半索動物和脊索動物等各門類的主要特徵和常見化石標本。
地球物質成分展廳 展出內容主要由「礦物世界」、「岩石天地」、「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四個主題組成,展出了與結晶學與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等地質專業課程相配套的系統標本。「礦物世界」重點介紹礦物的物理化學性質及識別礦物的方法,礦物的分類及其特徵,相應地展示典型的礦物晶體模型和各種礦物標本。礦物的分類基於《結晶學與礦物學》和《系統礦物學》教材,展示標本的種類較齊全。「岩石天地」從三大岩類劃分主要結構構造等特徵顯微圖片和野外照片標本展示,深入地介紹了三大岩類的特點。「礦產資源」介紹了礦產資源的分類及在我國的分布,展示不同成因礦床的典型標本以及國內著名超大型礦床的地質特徵和標本。「能源資源」主要介紹石油、天然氣、煤炭資源的形成過程和在我國的分布等。展廳中還專題陳列了石英、石膏、方解石、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的大型標本。
目前博物館正進一步豐富陳列內容,努力反映地質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強趣味性,不僅為教學科研服務,而且要面向社會開放,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為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發揮積極的作用。
四、思考題
(1)請說出三種以上具有立方體晶體形態的常見礦物的名稱。
(2)石英(水晶)有哪幾種顏色?
(3)請說出四種以上呈放射狀或纖維狀集合體形態的礦物的名稱。
(4)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代表性化石分別是什麼?
⑤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的展館介紹
生命起源與復進化展廳引入了多媒制體展示技術,自行研製了「恐龍的奧秘」等科普軟體,並在展廳中設置觸摸屏,引起了觀眾的濃厚興趣。
地學陳列展覽包括地球奧秘展廳、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珠寶玉石展廳、礦物岩石展廳以及礦產資源展廳。生動而豐富的展示內容配合新穎而獨特的展示形式為觀眾打開了地球46億年滄桑巨變的宏偉畫卷、地球生命38億年進化的歷史長廊,展示了精美絕倫的珠寶玉石世界、五光十色的礦物岩石天地以及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地下寶藏,講述了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告訴人們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神聖職責。其展示內容融科學性、知識性、通俗性和趣味性於一體,展示形式包括聲光電技術、模擬模擬技術、信息化展示技術、互動技術以及相關高新科技手段等。此外館內還設置了寶玉石禮品廳、寶玉石工藝品櫃台以及休閑服務區,可滿足遊客休閑和購物的需要。
⑥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 介紹一下 有什麼
= =就是那些恐龍化石 和珍惜礦物原石什麼的····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館藏各內類地質標本3萬余件容,其中自然界罕見的珍品近2千件,如著名的黑龍江東北龍、和平永川龍、鸚鵡嘴龍等恐龍骨架化石以及各種珍貴的礦物、寶玉石、化石標本等。球奧秘、生命起源與進化、礦物、岩石、寶玉石、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綜合展廳等9個陳列廳室。
鎮館之寶
可以去我們學校校網看http://mus.cug.e.cn/·········不過,我覺得 真沒什麼好玩的·····
⑦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的介紹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是一所以地球起源與演化、生命起源與進化為主要內容的自然版科學博物館。陳列權面積5000平方米,開辟了地球奧秘、生命起源與進化、礦物、岩石、寶玉石、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綜合展廳等9個陳列廳室,其規模和現代化建設水平居全國大學博物館前列,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古生物教育基地、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⑧ 專題博物館與普通博物館的區別是什麼
普通博物館:一般包括歷史、科學、藝術三方面內容,又稱為綜合博物館。
專門博物館:歷史、藝術、自然科學各成專館的為專門博物館。
【來歷】
在費畊雨、費鴻年的《博物館學概論》、陳端志的《博物館學通論》等人的著作中,把博物館分為普通和專門兩種,普通博物館一般包括歷史、科學、藝術三方面內容,又稱為綜合博物館;而歷史、藝術、自然科學各成專館的,則為專門博物館。
【中國博物館分類】
中國博物館在1988年前都是被劃分為專門性博物館、紀念性博物館和綜合性博物館三類,國家統計局也是按照這三類博物館來分別統計公布發展數字的。
中國博物館事業的主管部門和專家們認為,在現階段,參照國際上一般使用的分類法,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將中國博物館劃分為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這四種類型是適合的:
歷史類:以歷史的觀點來展示藏品,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由原中國歷史博物館與原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並)、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武漢革命博物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等。
藝術類:主要展示藏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如故宮博物院、廣東民間工藝館、北京大鍾寺古鍾博物館、徐悲鴻紀念館、天津戲劇博物館、朱炳仁銅雕藝術博物館、北京奧運博物館等。
科學與技術類:立體的方法從宏觀或微觀方面展示科學成果,如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等。
綜合類:綜合展示地方自然、歷史、革命史、藝術方面的藏品,如:建川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等。
⑨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的參觀指南
中國地質大學來不僅地學學科全源國一流,而且校園風景宜人,有一批富有鮮明特色的旅遊景點,與博物館交相輝映,引人入勝。
寶玉石一條街:集觀賞、購買於一體,在武漢市享有盛譽;現經過征名活動,中國地質大學附近的珠寶一條街定名為:武漢.珠寶谷。
化石林:位於校園東區,含1.5億年前的硅化木70餘根,是華中地區最大的遷地保護木化石林;
攀岩壁:位於學校西區體育館內,是亞洲最大的室內攀岩壁;
地大隧道:貫穿南望山,連接學校南北兩區。
拓展中心:是進行戶外體能和技巧訓練的有利場所 。
⑩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的歷史沿革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的前身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物館,已有專23年的建館歷史。該館屬館藏各類地質標本3萬余件,其中自然界極為罕見的珍品近3千件。
1998年被命名為湖北省和武漢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1999年被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5年被武漢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中國古生物學會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2001年,受邵逸夫基金資助,地大新博物館大樓建設開始啟動。
2003年底,新館建成,成為武漢市文教事業的標志性建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