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浙江大學地質竺

浙江大學地質竺

發布時間: 2021-02-13 04:02:36

1. 誰能告訴我關於竺可楨的簡歷

竺可楨(1890.3.7—1974.2.7)

字藕舫,浙江上虞人。我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建國前他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和中央大學,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1936年出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1949年奉命北上籌建中國科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他擔任中國科學院第一任副院長,同時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還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並於1962年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他為發展我國科學和教育事業,奮鬥了半個多世紀,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嘔心嚦血,他不愧是我國近代科學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幟,氣象學界、地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竺可楨於1890年出生在東關鎮一個普通家庭里。他的大哥是一位從事語文教學的秀才。在家庭的影響下,他從小就在私塾里讀書,學習十分勤苦。中學階段,讀書於上海澄衷學堂和復旦公學,後到唐山路礦學堂讀書。由於他學習努力,成績卓著,五次考試都名列全班第一。191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公費留學生,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學習農學。後又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專攻氣象。哈佛大學求實崇新、自由探討的學風,給他深刻影響。1918年他以台風研究的優秀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時年28歲。他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回到了祖國,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0年他受聘擔任南京高師地學教授,次年,學校改稱東南大學,在竺可楨主持下,建立了地學系,下設地理、氣象、地質、礦物四個專業,並新任系主任。這是我國高校建立地學系之始。1927年學校又改名中央大學。在此期間,他一面擔任地理系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一面教授地學通論。氣候學,氣象學等課程,培養了我國第一批氣象學和地理學研究及教育人才。張寶堃、呂炯、黃廈千、沈孝凰、胡煥庸等,都是這個時期培養出來的優秀學者。他還積極參加中國科學社,做了大量宣傳工作。

在東南大學任教期間,他積極籌建校南農場氣象測候所。1922年他主持購買了各種儀器設備,定期觀測溫度、濕度、氣壓、雨量、日照等項目。逐月發行南京氣候報告。這是我國自建和創辦氣象事業的起點和標志。

1927年北伐勝利,政府籌建中央研究院,下設觀象台籌備委員會,分設天文、氣象兩研究所,擔任中國氣象學會副會長的竺可楨,又被任命為氣象研究所所長。這時的氣象研究所,既是全國的氣象學術研究單位,又是領導全國氣象事業建設的國家機構。竺可楨白手起家,克服了重重困難,努力發展我國氣象事業,他首先領導了中國氣象台站網的建設,提出了《全國設立氣象測候所計劃書》計劃在十年的時間內,全國建立氣台10處,測候處150處,雨量測候所1000處。在氣象所成立的當年,就首先建成了南京北極閣氣象台,這是我國近代氣象科學事業的發祥地,也是當時中國氣象科學研究中心和業務指導中心。在此期間,還開展了天氣預報業務,擬訂了《氣象觀測實施規程》,統一了觀測時制、電碼型式、風力等級標准、天氣現象的編碼等,開展了氣象資料整編的出版業務。先後出版了《中國之雨量》、《中國之溫度》、《中國氣候資料》以及《氣象月報》、《氣象季刊》、《氣象年報》等。1934年他發起成立中國地理學會。

1936年4月,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他以「求是」為校訓,明確提出中國的大學,必須培養「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專門人才」的進步主張,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團結全校師生,攜帶圖書儀器,先後經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廣西宜山等地,於1939年底遷至貴州省遵義和湄潭。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一面組織師生上課,一面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並為當地群眾服務。在民主愛國的學潮中,他始終站在進步學生一面,保護浙大師生的愛國正義行動。辦學中,他十分重視學生的入學教育和畢業教育,注意培養學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廣博的知識,注重學生的實踐訓和智能培養,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

1949年4月杭州解放前夕,竺可楨領導浙大師生,積極准備迎接解放。同時電告國民黨政府,堅決拒絕遷往台灣。他一個人隱居上海,閉戶謝客,迎接解放。解放後,他高興地出席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積極投身新中國的建設。新中國成立後,竺可楨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同時兼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主任、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等職務。還被選為歷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

作為新中國地學界的組織者和教育家,他倡導建立了許多新的研究機構,並培養了大批地學骨幹力量。強調地理學一定要擺脫單純描述,用最新的科學成果和儀器設備,進行定位觀測,建立實驗室,採用現代化的工作方法,綜合運用生物、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科學方面最新的理論來進行研究論證。

竺可楨於1956年領導創建了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並一直兼任主任職務。他多次指出:要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發展國民經濟,必須進行大規模的綜合考察工作。綜合考察應為國家和地方編制國民經濟計劃提供科學依據。其任務首先是調查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徵與數量、質量,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的科學方案。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國家之所急,積極投身於海南島、雷州半島和廣西南部以發展橡膠為目的的地理調查研究工作。1951年又組織籌建了西藏工作隊。為治理黃河,他主持組織了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隊。此後,中科院專門成立了綜合考察委員會,組織開展了四項重大考察任務。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橫斷山區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地區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熱帶地區特種生物資源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利資源的考察研究。在他的支持下。僅 1956—1957年兩年間,就先後建立了6個綜合考察隊。它們是:黑龍江綜合考察隊,新疆綜合考察隊,華南與雲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隊。長江、黃河流域土壤調查隊,柴達木鹽湖科學考察隊等。此外,還組織了治沙考察隊,南水北調考察隊等。到他去世時為止,在他領導下,中科院先後組織了25年規模不同的綜合考察隊,參加工作的達100多個單位,1萬多人次。積累了大批珍貴資料,取得了豐碩科研成果。

作為卓越地理學家和地理教育家的竺可楨,不僅創建了我國最早的地理系,培養了一大批地理科學專門人才,而且在許多地理學重大領域和重大問題上,提出了創造性意見。他認為:地理學是經濟建設事業中的基礎科學,是研究現代地面環境的科學。因而應著重研究現代地表面的岩石圈、水圈、氣圈與人類的相互作用,研究地球外殼結構及其組成部分的發生、發展、分布和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制約、相互轉換的科學。我國的地理學,正是沿著這一方向健康發展的,在地理學研究方法方面,他十分重視地域分異規律的研究,早在1929年他就發表了《中國氣候區域論》,開創了這方面研的先例。1958年他發表了《中國亞熱帶》一文,指出:不應將熱帶北界移至南嶺,也不應將華北各地、東北南部和新疆南部都劃歸亞熱帶。他說:亞熱帶的氣候可以這樣規定:即冬日微寒,足使喜熱的熱帶作物不能良好生長。每年冬季,雖有冰雪,但無霜期在八個月以上。作物一年可以有兩造收獲。他不僅提出了劃分的標准,同時明確指出了亞熱帶的北界和南界。他的見解,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竺可楨在氣象氣候學研究中的成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他早年就從事台風和東亞季風的研究,在氣候變遷領域的研究中,更有著卓越的貢獻。他持之以恆,鍥而不舍,數十年如一日,研究了大量經、史、子、集,及中外文獻,研究中國和世界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1961年他撰寫了《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1972年他又發表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初步研究》等學術論文。前者依據北冰洋海冰衰減、蘇聯凍土帶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後退、海面上升等有關文獻資料記述的地理現象,證明了二十世紀氣候逐步轉暖,並由此追溯了歷史時期和第四紀世界氣候、各國水旱寒暖轉變波動的歷程,發現十七世紀後半期長江下游的寒冷時期與西歐的「小冰期」相一致。最後指出:太陽輻射強度的變化,可能是引起氣候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從而為歷史氣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論據。後一篇論文,可說是他數十年深入研究歷史氣候的心血的結晶,是一項震動國內外的重大學術成就,他充分利用了我國古代典籍與方誌的記載,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觀測和儀器記錄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文章指出:從仰韶文化到安陽殷墟的二千年間,黃河流域的年平均溫度大致比現在高2℃,一月溫度約3—5℃;此後的一系列冷暖變動,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的周期,歷時約400年至800年;歷史上的幾次低溫出現於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為50—100年的小循不,溫度變動的幅度0.5—1℃;氣候的歷史波動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時期,似乎都是先從東亞太平洋沿岸出現,而後波及歐洲與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變動的原因主要受太陽輻射的控制,小變動的原則與大氣環流活動有關。這項研究,博大精深,嚴謹縝密,為學術界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贊揚。我國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每讀一遍使我覺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為多年所少見的作品,理應側身於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氣候學家吉野正敏說:「在氣候學的歷史中,竺可楨起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半個世紀到今天,他所發表的論文,仍然走在學術界的前面。」

在氣象科學研究中,竺可楨一向十分重視氣象氣候與生產及人類生活的聯系。早在1922年,他就發表過《氣象學與農業之關系》的學術論文。1964年他又發表了《中國氣候特點及其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他運用植物學的原理,以太陽輻射總量、溫度、雨量三個氣候要素為依據,分析了我國氣候的特點,氣候與農作物生產的關系,論述了我國糧食作物在各地區發展的潛力及限度,為改革栽培制度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見。這篇論文,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竺可楨也因之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竺可楨又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他從1921年起就觀察記錄物候。1963年和宛敏渭合著《物候學》出版。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普及了物候學知識,提倡因地制宜,利用物候規律安排農事活動。此書一出就迅速銷售一空。

竺可楨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事業,1962年6月他以七十二歲高齡,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多年的夙願。他品德高尚,大公無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治學嚴謹,精益求精,持之以恆,實事求是;他關心青年,獎掖後進,待人誠懇,平易近人;他工作深入,認真細致,鞠躬盡瘁,艱苦奮斗;他堅持原則,追求真理,不畏強御,剛直不阿;他勤奮好學,聯系實際,鍥爾不舍,始終如一。他不僅在創建近代地理學和氣象氣候學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他追求真理、公而忘私的精神,他的治學態度和工作態度,也為青年一代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竺可楨也是我國現代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物候學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

他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組織起統一的、嚴格的物候觀測網,是現代物候學發展的重要標志。早在1931年的《論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楨在總結了我國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後,就倡議應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在他的推動下,從1934 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便選定了21種植物、9種動物、幾種水文氣象現象和差不多全部農作物,委託各地的農事試驗場進行觀測,這是我國最早的有組織的物候觀測。現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記錄,由於抗戰期間不少地方停測,其中僅有1934—1936年的記錄比較完整。比較正規和連續的觀測是從解放後開始的。1953年開始冬小麥的物候觀測工作,繼而又進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觀測。1957年起把農作物物候的觀測工作推向了全國。1961 年,在竺可楨的指導下,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國物候觀測網,制定了物候觀測方法(草案),確定國內共同物候觀測種類:木本植物33種、草本植物2種、動物11種。可惜1966—1971年中,多數單位中斷了觀測,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復。近年,國家氣象局所屬的各農業氣象試驗站也開始了物候觀測。觀測資料已陸續出版,第一期年報的命名和內容,都是竺可楨親自審定過的。

他還帶頭撰寫物候專著,普及物候知識。1963年出版、1973年增訂重印的《物候學》一書,是竺可楨多年研究物候的結晶。他結合我國的實際,系統地介紹了物候學的基本原理,我國古代的物候知識,世界各國物候學的發展,物候學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預告農時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動力」一章中他應用唯物辯證法,闡釋了物候變化的內外因素及其聯系;由於物候變化原因的復雜性,他提出應從生理學、遺傳學等方面探索其奧秘。他還認為,物候工作是群眾性的工作,希望能在農村廣泛開展起來。全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知識性。他的《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資料和採用了物候學分析方法。日本氣候學家吉野正敏評介該文時,說:「在氣候學的歷史中,竺可楨起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半個世紀到今天,他所發表的論文,仍然走在學術界的前面。」1974年2月7日,竺可楨逝世,享年84歲.

生平

1928年,他在南京主持建立了第一個由中國人管理的氣象台,打破了外國人對中國氣象事業的壟斷

他任浙大校長時,支持學生愛國民主運動,國民黨特務罵浙大是「共產黨的租界」

他決定不去台灣而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建國後出任中科院副院長,72歲加入中國共產黨

竺可楨,1890年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一糧商之家。他幼時聰明好學,從2歲開始認字,15歲時進入上誨澄衷學堂。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學胡適譏笑說他活不過20歲。竺可楨聞此話後下決心鍛煉身體,風雨無阻。後來他的身體始終健康。

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成績取得赴美留學生資格後,認為中國萬事以農為本,便進入美國伊利諾大學農學院。1913年他畢業後,又到哈佛大學地學系攻讀其幼時即喜愛的氣象學。其間,父親和長兄先後去世,竺可楨克服經濟困難堅持學習,直到取得博士學位後於1918年回國。他先後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和東南大學等地教授氣象學和地理學,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地理和氣象工作者,所編寫的《地學通論》是中國第一本現代地理學著作。1920年,他與當時中國第一個乘飛機上天的女性張俠魂結婚。1928年,他被任命為中央氣象研究所所長,並於當年在南京建立第一個由中國人管理的氣象台,打破了外國人對中國氣象事業的壟斷。

1936年,竺可楨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任13年間,他為浙大建設傾注了全部心血,提出「求是」二字為校訓。抗戰期間,浙大為避免陷入日寇鐵蹄之下而向山區搬遷。竺可楨為選校址在外奔波,妻子張恢魂與次子竺衡先後病逝,浙大師生聞訊後均為之感動不已。抗戰勝利後,竺可楨對浙大師生反對獨裁、爭取民主愛國運動給予支持,所以在校內科學、民主和進步思想始終占上風,以致國民黨特務罵浙大是「共產黨的租界」。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竺可楨拒絕國民黨要他去台灣的要求,前往上海等待解放。

1949年7月,竺可楨應邀到北京參加全國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在隨後成立的中國科學院任副院長(郭沫若任院長)。他首先著手組織成立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又主持完成了劃分中國自然區劃、制定國家大地圖案等工作。他還先後組織了多次大型綜合考察活動,足跡遍布全國各地。1962年6月,他以72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

從1950年定居北京後,竺可楨開始著手研究物候學,於1963年出版《物候學》一書,為中國農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晚年,他又發表了集其畢生研究成果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引起世界轟動。1974年2月7日,竺可楨病逝於北京,享年83歲。

2. 怎麼進浙大的竺可楨學院

浙大的竺可楨學院必須通過各地高中面試推薦或者是報考的高分優秀學生才能進。

竺可楨學院學生是由全國各地高中免試推薦入學的保送生和報考浙江大學的高分考生中經過嚴格遴選的優秀學生組成。前期培養階段,被浙大其他學院錄取的優秀學生經考核後可進入竺可楨學院學習,而一定比例的不適應竺可楨學院教學模式的學生可選擇進入其他學院學習。

浙江大學成立於1897年,前身"求是書院",是中國人最早自己創辦的新式高等學府之一。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重點大學之一。

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浙江大學以嚴謹的求是學風培養了大批人才,以執著的創新精神創造出了豐碩成果。

(2)浙江大學地質竺擴展閱讀

學生進入竺可楨學院後,不分專業,先在文、理、工三大類平台上進行通識課程和基礎課程的前期培養。在第二學年,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確認主修專業,並進入後期培養階段,同時實行本科生專業導師制。

2006年起,為優秀本科學生專門制定了「本科生教育特別培養基本框架」,學生既可以按各專業普通通道進行後期培養,亦可以按照長學制及雙專業、雙學位等多通道多規格發展途徑進行後期培養。

竺可楨學院除設有文、理、工三大類平台外,還設有外語雙學位班、計算機與竺可楨學院共建班、巴德年醫學班等同兄弟學院聯合培養的班級,以及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工程教育高級班、神農精英班暨涉農國際管理人才培養項目四個專業外輔修方式的交叉復合型本科人才培養平台。

3. 浙江大學天竺學院

沒有這個學院的

4. 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是怎麼選拔的

竺可楨學院的學生有浙大的自主招生的學生,還有高考超高分的考生,還有部分特長生(外專語什麼的屬)
竺院的培養模式與一般學院有所不同,浙大是實行大類招生的,所以竺院也有對應的平台(文科平台、理科平台、工科平台等等)
竺院實行淘汰制
這里存在重不重視的問題,只是培養的模式不同。
竺院只是一個榮譽學院,它與具體的學院是合作關系。
具體的你可以去浙大網了解

5. 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怎樣進

一般浙江省內排名前400名,外省排名前100,會收到不過竺可楨學院的邀請,當然也可以回高考結束以答後自己申請,然後通過面試筆試後進入。
還有通過自主招生面試拿到一定的優惠加分後,並且高考分數也很高,也有機會進入竺可楨學院。
與其他學校報考時就選好專業不同,竺可楨學院有個特色,就是學生進入學院之後,不分專業,而是先在文、理、工三大類平台上進行通識課程和基礎課程的前期培養,為期一年。

這一年時間里你可以了解到自己感興趣的或者專長的專業是什麼,在第二學年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主修專業,進行接下來三年的專業培養階段,同時實施本科生專業導師制,可以說是相當人性化了。
而很重要的一點,它是所有院校中,一直堅持優勝劣汰機制的院校,學子入學到畢業,淘汰率高達15%,所以但凡畢業的大都是優秀人才,第一批畢業生中,甚至涌現了幾位國家「千人計劃」人才!

6. 浙大竺可楨學院怎麼樣

竺可楨學院是浙大的王牌學校,在這所學校的專業選擇上是非常自由的,今年學校又推出了交叉創新平台,就是可以選擇三個專業班,這些班都是對未來發展有很大可能性的專業,而且選擇那些作為主修可以自己自由選擇,這個提議是大膽的,如果這些課程創辦的好,那將給學生帶來最大化的幫助,也會成為竺院最有特色的地方。

竺可楨學校是很多學生的夢想,這所學校是一所師資精良,而且具有前衛的設施設備。大家應該知道,可以進入浙江大學的候選人去選擇一所學校時,考慮學校的質量並沒有多大意義,因為除青北以外的其他學校都是中國頂尖的大學。有優點和缺點,並且整體強度是相似的,自從浙江大學將普通入學率劃分為小規模入學率以來,混合班的優勢變得更加明顯。

7. 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到底好不好

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很好,學生優秀,學校選用優秀的教師為其上課。作為學生要回做好進答入較高層次的團隊時應有的各種准備,如學習方法、如何不斷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浙江大學工科各專業都比較強,考慮今後的發展選擇專業的話,在自己感興趣的前提下,可以選擇電氣,機械電子,材料,化工,土木,海洋工程等專業。上訴各個專業的就業情況根據以往的數據均很好。

8. 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校址在哪裡

地址: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東一d104

9. 誰知道竺可楨和浙江大學的故事

1936年4月,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他以「求是」為校訓,明確提出中國的大學,必須培養「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專門人才」的進步主張,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團結全校師生,攜帶圖書儀器,先後經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廣西宜山等地,於1939年底遷至貴州省遵義和湄潭。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一面組織師生上課,一面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並為當地群眾服務。在民主愛國的學潮中,他始終站在進步學生一面,保護浙大師生的愛國正義行動。辦學中,他十分重視學生的入學教育和畢業教育,注意培養學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廣博的知識,注重學生的實踐訓和智能培養,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

1936年2月16日,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建氣象研究所的竺可楨接到通知,一個星期之後,蔣介石要找他談話,這讓竺可楨感到前一陣子的傳言是真的,他心裡隱隱的有些不安。原來,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前夕,浙江大學的學生們為了呼籲停止內戰,全面抗日,舉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遊行請願活動。現任校長對學生實行法西斯式的管理,遭到學生們的驅逐,學校的局面已經無法控制,於是就有人提議,讓竺可楨去擔任浙江大學的校長。

果然,2月21日這天,蔣介石約見了竺可楨,談了沒有幾分鍾,蔣介石就點出了浙大校長這個話題。浙江大學當時雖然也是國立大學,但規模很小,只是一個地方性大學的模樣。蔣介石身為浙江人,他私下裡滿心希望自己的家鄉能有一所像樣的大學,所以委任非常有才乾的竺可楨去整頓浙江大學。

但竺可楨的心裡卻一百個不願意。這位第二批庚子賠款的留美學生,在哈佛大學專攻氣象學。回國後,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氣象學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中央研究院成立後,院長蔡元培先生委託他籌建氣象研究所,這讓竺可楨覺得,終於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自己鍾愛的氣象事業了,所以很不願意有其它的事務來打斷它。但是,蔣介石的為人,竺可楨是知道的,他的任命既不願意一口答應也不好一口回絕,於是竺可楨提出了三個條件:一,財源須源源接濟;二,用人方面校長有全權,不受黨政之干涉;三,時間以半年為限。後來,蔡元培先生認為半年時間太短,建議他把任期延長為一年,可是沒想到,他這校長一當就是13年。

10. 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如何進入

I 入學進入竺可楨學院的資格
主要涵蓋以下考生:
保送生
高考高分學生
自主招生學生

II 選拔機制回
近年來進入竺院不需答要筆試,是否有面試取決於省份的不同。
具體請咨詢當地的招生老師。

III 如果我開學時沒能進入竺院以後希望轉入怎麼辦?
學生可以通過大一時的刻苦學習在學年末轉入竺可楨學院,或轉入李志文商學班學習。
除此之外,竺可楨學院開設以下輔修班,學生也可以通過大一大二的刻苦學習與多元發展進入竺院。
工程教育高級班
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
公共管理強化班
設計創新班
文化中國人才計劃班

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