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大學科技園地勘單位
1. 關於地質工作體制與機制的思考
王金亮1,2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2.河南有色地質礦產有限公司)
黨中央提出改革開放戰略30年來,對地勘行業而言,30年來的歷程是一個不懈探索地勘工作體制改革的過程。總體來看,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日益深化,地勘單位企業化是不可逆轉的發展方向。地勘單位企業化這個老話題,目前仍是地勘單位改革與發展的熱點問題,也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地勘單位如何自覺按照2020年全國建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在「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的同時,積極主動地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以增強動力,深化經營機制改革以增強活力,自覺增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發展的能力、實力、緊迫感和危機感,變要我改革發展為我要改革發展。這是這次全國范圍內開展「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的主要目的之一。
一、充分利用「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的過渡政策,壯我實力,為地勘單位真正企業化打下堅實基礎
長期的計劃體制和行業性特點造成地勘單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臨重重困難,所以地勘隊伍企業化要有一個過渡期。在過渡期內,地勘單位依然是事業單位。隨著事業單位改革和地勘單位內部產權制度改革的逐步推進,地勘單位企業化程度逐步提高,最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在過渡期內我們要充分利用「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的過渡政策,發展離不開環境,特別是地勘單位,歷史原因導致目前面臨困難重重,爭取政府的支持是必須的,輕易放棄支持會使地勘單位陷入困境。①用足一切政策獲得穩定的「事業費」,滿足地勘單位目前的生存需要;②正確界定職工事業身份,穩定隊伍,吸引人才;③作為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獲得收益,彌補資金不足,提高職工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等。
二、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地勘單位改革
《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國辦發〔1999〕37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地勘單位的改革方向和有關措施,地勘單位的改革目的得以明確表述。特別是地勘單位屬地化以來,進一步融入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為資源型企業服務,為政府決策服務」的觀念已深入到地勘單位的各項工作中去,地勘工作也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河南省近幾年兩權價款地質勘查項目的實施,在取得良好地質找礦成果的同時,使得地勘單位的經濟實力、人員素質、技術裝備等方面得到大大加強。但是,地勘單位的現有體制仍是制約地勘單位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進一步明確對地勘單位改革的目的,制定科學適用的改革方案,推進地勘單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1)地勘單位體制改革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一是要有利於地勘單位找大礦、快出成果,從而提高對經濟發展的資源保障程度;二是地勘行業歷史長,在過去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自身也遺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欠賬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正視地勘單位存在的基礎薄弱、欠賬過多、經營性資產少、離退休人員多、工作崗位艱苦、社會地位不高、人才青黃不接等歷史遺留問題,盡快出台各項有關政策,幫助地勘單位解決這些問題,使得地勘單位盡快得以和諧穩定,為地勘單位體制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三是通過改革,使地勘單位盡快變成一支技術裝備精良、人員精幹高效、能打硬仗、充滿活力與工作激情的隊伍,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社會的競爭,從而為快出地質找礦成果奠定基礎;四是要明確對地勘單位的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完善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五是要認識到地勘單位的特殊性,地勘單位是一個從事特殊工作的事業單位,它是一個以事業單位性質獲取政府資金支持,為政府進行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極具探索性和戰略性的工作,這種工作具有較大的超前性、不確定性和長周期性,它的工作成果關繫到國民經濟的規劃和計劃的制訂、經濟的發展前景和速度。地勘單位雖然是一個事業單位,但它確有不同於一般事業單位的特點,它是一個事業型的生產和科研探索單位,它不像其他企業一樣可以按設計和生產周期生產出預期的產品,獲得預期的利潤,更不像純事業單位一樣,只進行事業費用的消耗,而沒有具體的產品。地勘單位在消耗國家事業費用的同時,也在為國家生產著產品———地質報告,這種產品有的有地質資源儲量,有的沒有地質資源儲量,但是,都是一種有形的地質成果。因而,地質勘查單位具有事業和企業的雙重性質和特點。
(2)地勘單位搞活經營機制也是改革的重點。爭取支持是地勘單位發展的外因,但內因是決定因素,積極爭取支持的同時不能過分依賴支持,一味依賴支持則會使地勘單位缺乏生存能力,最終長期陷入困境。爭取支持和企業化改革是統一的,都服務於地勘單位長遠發展的目標。地勘單位要充分用好過渡期國家的各項支持政策,深化改革,強化內功,切實增強自身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處理好內外因之間關系的一個最重要的環節是處理好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與企業化經營之間的關系。地勘單位保持事業單位的體制是落實國家有關扶持政策的前提。這對於企業化目標和地勘單位的長遠發展必然產生一些負面效應。預算內收入和市場收入混合運作,使地勘單位的經營效益難以真正體現。地勘單位在地勘費的基礎上搞經營,往往導致經營風險意識和科學管理意識不強,難以實現長遠發展。這就是事業性體制和企業化經營之間的矛盾。因此,地勘單位保持事業性質的「殼」的同時,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推進地勘單位改革。
(3)按市場的要求重新配置資源,推進地勘隊伍的結構調整。地勘單位資產少,競爭力弱,發展不平衡,必須通過結構調整按市場規律的要求整合資源。同時可探討以資本為紐帶,整合同一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形成整裝勘查、上下游聯動的礦產勘查開發新模式。
(4)企業的載體是有自己主導的產業。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不斷創新發展思路,形成自己的支柱產業、特色產業。我局明確的「突出主業、拓寬實業、發展輔業、致富家業」發展方針,既為我局現在的各項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時又確定了我局企業化過程中企業主導產業的形成方向。
(5)建立有效的管理經濟機制。一是預算內外資金分開管理,內部嚴格按企業的模式考核,在一定階段必須推行事企分開、明晰產權。同時,預算內項目也按市場規律實行項目管理,不斷提高項目的經濟效益和質量水平。二是完善經濟責任體系和考核體系,嚴格按經濟責任制考核,該獎的獎到位,該罰的罰徹底,不調劑不搞二次分配。三是建立適合企業發展的人事、用工和分配製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三、政府要為地勘單位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地勘單位的各項改革要在省政府的組織領導和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才能夠平穩推進。因此,對地勘單位的歷史遺留問題要給予優先解決和考慮,對改革中所需的各項優惠政策要給予大力支持。
(1)落實「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允許地勘單位和地勘單位成立的企業性公司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和地質勘查資質共用的政策。使地勘單位的人才在保留事業身份不變的前提下,在兩個單位間互為所用,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和工作熱情,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從而對事業型地勘單位的企業化經營管理進行探索和嘗試。
(2)將探礦權優先配置給地勘單位,是快出地質成果的基礎。考慮到地勘單位的經濟實力和事業單位性質,在探礦權招、拍、掛出讓前,各地政府在年度探礦權出讓計劃內,首先按地勘單位優先的原則,由各地勘單位優先獲取探礦權,對地勘單位申請的探礦權優先給予批准,然後再面向社會進行招、拍、掛。
(3)對國有地勘單位及其公司擁有的礦業權,按照國家《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和《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進行管理,並盡可能創造寬松條件,支持其擁有的礦業權保值和增值。
(4)對地勘單位提交的地質成果報告,優先由地勘單位在省國土廳批准後進行采礦和開發工作;對國有地勘單位承擔的國家和省級地質勘查項目,可以由項目承擔單位優先開發,各地市(縣)政府給予支持;凡由政府轉讓開發的,勘查單位按照不同礦種和礦床規模享有20%~30%的利潤收益。前期政府的投入費用可由省政府有關部門另行協商回收。
(5)盡快出台具體辦法或允許各地勘單位建立和探索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允許地勘單位和職工投資政府和國家的所有地質勘查項目和風險找礦及礦業開發,進一步激發廣大技術人員積極主動工作的熱情和責任心,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礦產資源保障服務的同時,提高職工收入水平,穩定地質人才隊伍。
(6)針對地勘行業存在的地質勘查工作有效投入不足,礦產勘查逐年萎縮,礦產資源利用方式粗放,資源利用率低,礦產資源管理存在薄弱環節,地質研究工作薄弱,地質科技人員流失嚴重,礦產資源的綜合勘查、綜合利用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削弱,基層和第一線地質專業人員缺乏,地質工作出現人才斷層等問題。政府一要在原有事業費用撥款方法的基礎上,逐年以礦產資源勘查項目投資帶動地質勘查的投入,加速地質成果的提交。二要加強地質勘查礦產開發規劃管理,正確引導地質勘查工作的布局和結構調整。三要建立和完善礦業權市場。建立健全礦業權信息公開、評估、交易等制度和規則,盡量降低地勘單位作為礦業權人一級市場的資金成本和風險。三要加大礦業權市場秩序整頓,優化地勘工作的外部環境,維護礦業權人合法權益。四要加強地質院校的專業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引進、使用、激勵制度,從而增強地質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一批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造就一大批品德優良、吃苦耐勞、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地質技術骨幹隊伍。
(7)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勢及其對地勘工作的影響,要制定優惠的扶持政策,鼓勵地勘單位和企業、金融部門聯合,積極走出國門,進行礦權收購和資源性企業的收購及聯合勘查工作,為今後經濟形勢的好轉及保障國內資源的需求提前打下堅實的基礎。
2.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地質類學學什麼就業前景如何
人們的生產與生活都離不開能源。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迅猛,經濟的發展帶動了能源需求旺盛。我們生產生活常用的能源主要指礦物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礦物能源能夠進入生產生活,首先需要查找、評價和開采。地質工作者就是專門從事礦物資源查找、評價和開采工作的職業人群。 在我國高校中,地質類專業擔負著培養地質工作者的任務。我國的地質教育源於 19世紀末,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現在,各高校開設的有代表性的地質類專業主要有:地質學、地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資源勘查技術。這幾個專業分屬理學與工學專業大類,涉及了礦物資源查找、評價、開采幾個階段。 地質學專業屬理學大類,是一個基礎性的專業。地質學的學習內容都是圍繞地球展開的,比如,地球的物質組成、構造、發育歷史,會涉及地球的圈層分析、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等知識。地質學專業主要是在地質理論、知識方面為從事地質工作打基礎。 礦物資源的查找不僅需要基本的地質理論知識,還必須藉助勘查方法。早期的勘查方法只能找到埋藏很淺或直接暴露在地面的石油和煤炭資源,隨著人類對能源的不斷利用,人們對勘查方法要求越來越高了。為了解決這個實際問題,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高校專門設立了資源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這個專業側重於礦物資源的勘查、評價與管理方面。比如,了解能源的構成成分和形成年代;了解地球和一些能源的物理化學性質,根據這些性質尋找能源;對勘查到的能源進行評價,看看有多大開采價值等。資源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雖屬於工學類專業,但是較側重理論知識的學習。 查找礦物資源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查找方法,還需要藉助工程手段,做地質設計、施工工作。地質工程就是專門培養能在資源勘查、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管理領域從事勘查、評價和管理的工程型人才的專業。這個專業首先要學習地質學知識,了解影響礦物開採的基本因素;同時還要學習能源探測開採的工程學知識,學會解決各類施工中的地質問題、施工問題。 隨著地質條件的變化和開采條件的不同,查找礦物資源工作遇到很多技術難題。對勘查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勘查技術與工程就是逐步分離出來的,專門培養掌握勘查技術的地質工作者的專業。這個專業主要學習地球化學方法、地球物理方法兩大類勘查技術。除學習必須的地質學方面的知識外,還會學習勘查工程技術課程,如鑽探工藝與設備、基礎工程施工、工程地質等,掌握基本的鑽探工藝、勘探工程施工方法等。 隨著高校擴招,地質類專業招生人數逐年增加。但是人才總量仍顯不足。各高校地質類專業就業率大都在90%以上,部分院校的供求比在1:10左右。地質類專業面向艱苦行業工作的比例大,這也使得很多考生不願報考。從近幾年的分配去向看,地質院校培養的本科畢業生絕大多數進入地質科研院所和效益較好的地勘單位和石油勘查單位工作。資源勘查、地質工程這類應用類專業到石油石化煤炭行業就業較多,平均達40%以上。本科生去野外工作的比例逐年減少,普通本科的野外工作率為20%左右,重點高校為5%左右。各高校地質專業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增加,平均達到30%以上。很多研究生畢業後,選擇留在大中城市的研究院所工作。 根據教育部2005年統計資料,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地質類專業布點共有98個,其中地質學13個、資源勘查工程26個、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28個、地質工程專業18個。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南京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東華大學、吉林大學、中南大學、桂林工學院、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是招收地質類專業的代表院校。南京大學考取研究生的比例最高,約為80%;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約為50%.
3. 中國地質大學就業怎麼樣
跟地質相關的。
什麼地質學啦,勘察技術與工程啦,等等等。
信工和地空學院的幾個專業也不錯。
還有珠寶學院。
人們的生產與生活都離不開能源。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迅猛,經濟的發展帶動了能源需求旺盛。我們生產生活常用的能源主要指礦物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礦物能源能夠進入生產生活,首先需要查找、評價和開采。地質工作者就是專門從事礦物資源查找、評價和開采工作的職業人群。
在我國高校中,地質類專業擔負著培養地質工作者的任務。我國的地質教育源於 19世紀末,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現在,各高校開設的有代表性的地質類專業主要有:地質學、地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資源勘查技術。這幾個專業分屬理學與工學專業大類,涉及了礦物資源查找、評價、開采幾個階段。
地質學專業屬理學大類,是一個基礎性的專業。地質學的學習內容都是圍繞地球展開的,比如,地球的物質組成、構造、發育歷史,會涉及地球的圈層分析、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等知識。地質學專業主要是在地質理論、知識方面為從事地質工作打基礎。 礦物資源的查找不僅需要基本的地質理論知識,還必須藉助勘查方法。早期的勘查方法只能找到埋藏很淺或直接暴露在地面的石油和煤炭資源,隨著人類對能源的不斷利用,人們對勘查方法要求越來越高了。
為了解決這個實際問題,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高校專門設立了資源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這個專業側重於礦物資源的勘查、評價與管理方面。比如,了解能源的構成成分和形成年代;了解地球和一些能源的物理化學性質,根據這些性質尋找能源;對勘查到的能源進行評價,看看有多大開采價值等。資源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雖屬於工學類專業,但是較側重理論知識的學習。 查找礦物資源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查找方法,還需要藉助工程手段,做地質設計、施工工作。地質工程就是專門培養能在資源勘查、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管理領域從事勘查、評價和管理的工程型人才的專業。這個專業首先要學習地質學知識,了解影響礦物開採的基本因素;同時還要學習能源探測開採的工程學知識,學會解決各類施工中的地質問題、施工問題。 隨著地質條件的變化和開采條件的不同,查找礦物資源工作遇到很多技術難題。對勘查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勘查技術與工程就是逐步分離出來的,專門培養掌握勘查技術的地質工作者的專業。這個專業主要學習地球化學方法、地球物理方法兩大類勘查技術。
除學習必須的地質學方面的知識外,還會學習勘查工程技術課程,如鑽探工藝與設備、基礎工程施工、工程地質等,掌握基本的鑽探工藝、勘探工程施工方法等。 隨著高校擴招,地質類專業招生人數逐年增加。但是人才總量仍顯不足。各高校地質類專業就業率大都在90%以上,部分院校的供求比在1:10左右。地質類專業面向艱苦行業工作的比例大,這也使得很多考生不願報考。從近幾年的分配去向看,地質院校培養的本科畢業生絕大多數進入地質科研院所和效益較好的地勘單位和石油勘查單位工作。資源勘查、地質工程這類應用類專業到石油石化煤炭行業就業較多,平均達40%以上。本科生去野外工作的比例逐年減少,普通本科的野外工作率為20%左右,重點高校為5%左右。各高校地質專業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增加,平均達到30%以上。很多研究生畢業後,選擇留在大中城市的研究院所工作。
根據教育部2005年統計資料,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地質類專業布點共有98個,其中地質學13個、資源勘查工程26個、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28個、地質工程專業18個。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南京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東華大學、吉林大學、中南大學、桂林工學院、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是招收地質類專業的代表院校。南京大學考取研究生的比例最高,約為80%;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約為50%.
4.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最好專業勘查技術與工程(鑽探)這個專業怎樣
還可以 不過現在地質行業已經不景氣了 除非去中國地質調查局下屬的單位(全額事業撥款) 其他省市的地勘單位就不行了 都是差額撥款 工資和待遇都不太好
5. 湖南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湖南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屬隊伍,包括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和不具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二是中央在湘地勘單位;三是其他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
(一)隊伍構成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下同),全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共有117家單位,其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97家,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21家。具體分布如下: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8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20家,不具地勘資質的8家;省有色地質勘查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5家;省核工業地質局10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3家;省煤田地質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5家;中央在湘地勘單位6家,均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其他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9家,其中2006年新注冊1家。
(二)人員結構與技術水平
全省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有21678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12110人),離退休人員為23605人。擁有地質技術人員7188人,其中中級職稱技術人員2632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1564人。與2005年相比,從業人員增加732人,增長3.49%;地質勘查從業人員增加299人,增長2.53%;離退休人員增加112人,增長0.48%。地質技術人員增加405人,增長5.97%;其中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79人,增長3.09%;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181人,增長13.09%。
(三)經營狀況與職工收入
全省地質勘查行業總收入為248642.52萬元,總資產為272459.78萬元,總負債為168783.82萬元。總支出235454.5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1761.0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6451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5740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30024.15萬元,增長13.85%;總資產增加27220.96萬元,增長11.1%;總負債增加45643.73萬元,增長37.06%。總支出增加21984.64萬元,增長10.3%;節余與收益減虧839.0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006元,增長13.89%;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2492元,增長18.81%。
(四)技術專業與資質
全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有97家,擁有11類勘查資質共303項。按專業分,區域地質調查7項,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49項,固體礦產勘查93項,液體礦產勘查21項,氣體礦產勘查1項,地球物理勘查29項,地球化學勘查20項,遙感地質勘查3項,勘查工程施工54項,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22項,選冶加工試驗4項。按級別分,甲級資質49項,乙級資質95項,丙級資質159項。按單位分,具有甲級資質的單位有35個,最高為乙級資質的單位為18個,只有丙級資質的單位為43個。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家,擁有8類勘查資質共101項。其中甲級資質21項,乙級資質38項,丙級資質42項。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7家,擁有7類勘查資質共39項。其中甲級資質9項,乙級資質11項,丙級資質19項。
省核工業地質局共7家,擁有7類勘查資質共29項。其中甲級資質5項,乙級資質16項,丙級資質8項。
省煤田地質局7家,擁有6類勘查資質共28項。其中甲級資質5項,乙級資質9項,丙級資質14項。
中央在湘地勘單位6家,其中在我省注冊地質勘查資質的有5家,它們是: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南地質勘查院、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湖南總隊、中國鹽業總公司鹽業地質勘查大隊、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南局長沙地質調查所、核工業230研究所等,擁有9類勘查資質共21項。其中甲級資質4項,乙級資質9項,丙級資質8項。武警黃金十一支隊沒在我省單獨注冊地勘資質,其從事地勘工作使用上級主管單位武警黃金三總隊的地勘資質。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為便於調查研究傳統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問題,本報告下文中除特別註明的外,所稱「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是指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屬單位和中央在湘地質勘查單位。
(一)基本概況
1.從業人員構成
職工總數18676人,離退休人員20271人。其中地勘從業人員6807人,工程勘查與施工從業人員3713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551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4810人。有技術人員4642人,其中地學專業技術人員2799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1942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1016人。與2005年相比,職工總數減少39人,減幅2.1%;離退休人員增加351人,增幅1.76%;地勘從業人員增加144人,增幅2.2%;工程勘查與施工從業人員減少89人,減幅2.3%;礦產開發從業人員增加35人,增幅6.78%;其他產業從業人員減少238人,減幅4.7%;技術人員增加122人,增幅2.7%;其中地學專業技術人員減少18,減幅0.64%;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71人,增幅16.22%;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112人,增幅12.4%。
2.經營狀況與職工收入
年度總收入208538.58萬元,總資產187721.53萬元,生產性資產67503.87萬元,專用設備原值17601.5萬元,專用設備凈值10545.1萬元,總負債為103436.58萬元。總支出199627.58萬元,節余與收益虧損1065.0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2990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4903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32675.83萬元,增幅18.58%;總資產增加22969.39萬元,增長13.94%;生產性資產增加8591.21萬元,增長14.58%;專用設備原值增加2091.88萬元,增長13.49%;專用設備凈值增加1147.47萬元,增長12.21%;總負債增加15658.59萬元,增幅17.84%;總支出增加28819.02萬元,增長16.87%;節余與收益減虧1178.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844元,增幅14.12%;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1936元,增幅14.93%。
3.資質情況
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和中央在湘地勘單位中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7家。擁有11類勘查資質共210項,其中甲級資質43項,乙級資質79項,丙級資質88項。具有甲級資質的單位31家,最高資質為乙級的單位14家。
(二)各地勘局經濟發展狀況
1.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1)概況。全局20家地勘單位年末職工總數6283人,地勘從業人員4242人,離退休人員7891人。其中技術人員1695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884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413人。
和2005年相比,地勘單位總數沒變,職工人數增加12人,增幅0.15%;地勘從業人員增加87人,增幅4.00%;離退休人員增加379人,增幅5%。技術人員增加30人,增幅2%;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36人,增幅36.42%;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32人,增幅8.40%。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73723.35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21778.62萬元,地勘設備原值7603.98萬元,專用設備凈值4526.6萬元),總負債43203.26萬元。總收入74499.8萬元,總支出66997萬元。節余與收益虧損196.73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2512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6485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8649.94萬元,增幅13.29%;生產性資產增加3272.26萬元,增幅17.68%;地勘設備原值增加913.67萬元,增幅13.66%;專用設備凈值增加709.58萬元,增幅18.59%;總負債增加7520.84萬元,增幅21.08%;總收入增加13658.1萬元,增幅22.45%;總支出增加6262萬元,增幅10.31%;節余與收益為減虧672.19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580元,增幅26%;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 2578元,增幅 18.54%。
2.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職職工2893人,離退休人員為3832名。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087人。有技術人員790人,高級及以上職稱人員178名,中級職稱人員388名。
和2005年相比,地勘單位總數沒變,職工總數減少16人,降幅0.55%。地勘從業人員增加35人,增幅3.33%;離退休人員減少30人,降幅0.78%。技術人員增加25人,增幅3.27%;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7人,增幅17.88%;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43人,增幅12.46%。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30099.22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為11278.05萬元,地勘設備原值為2693.67萬元,專用設備凈值為1628.02萬元),總負債12648.34萬元。總收入25629.67萬元,總支出為25222.03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1233.74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3904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2801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3816.73萬元,增幅14.52%;生產性資產增加2717.7萬元,增幅31.75%;地勘設備原值增加320.86萬元,增幅13.52%;專用設備凈值增加111.52萬元,增幅7.35%;總負債增加2868.63萬元,增幅29.33%;總收入增加7320.99萬元,增幅39.99%;總支出增加7854.23萬元,增幅45.22%;節余與收益為減虧278.2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556元,增幅12.60%;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1118元,增幅9.57%。
3.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職職工3775人,從事地質勘查及其延伸業的人員1189人,其中地學專業人數556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178人,中級職稱人員325人。離退休人員4876人。
與2005年相比:在職職工增加70人,增幅1.89%;從事地質勘查及其延伸業的人員增加3人,增幅0.25%;地學專業人數增加4人,增幅0.72%;具有高級職稱人員增加2人,增幅1.14%;中級職稱人員增加14人,增幅4.50%;離退休人員增加16人,增幅0.33%。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45390.10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為20908.15萬元,專用儀器設備原值為1640.67萬元),總負債30878.80萬元,總收入為76933.07萬元、總支出79698.47萬元,節余與收益537.3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1936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4645元。
較2005年,總資產增加6429萬元,增長16.50%;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增加793.98萬元,增長3.95%;專用儀器設備原值為234.44萬元,增幅16.67%。總負債增加2768.8萬元,增幅9.85%。總收入增加9492.39萬元,總支出增加10159.67萬元,增幅分別為14.08%和14.61%。節余與收益增加184萬元,增幅52.1%。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68元,增長1.43%;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935元,增長6.82%。
4.湖南省煤田地質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冊職工2312人,離退休職工2863人。地學專業人員383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人員136 人,中級技術職稱227人。
與2005年相比:在冊職工減少32人,降幅1.37%。離退休職工增加14人,增幅0.49%。具有高級技術職稱增加13 人,增幅10.57%。中級技術職稱增加16人,增幅7.58%。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27443.57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7105.85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167.36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1260.4萬元),總負債12693.08萬元,總收入21648.39萬元,總支出21436.98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389.24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3773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3747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3218.81萬元,增幅13.29%(其中生產性資產增加980.84萬元,增幅16.01%;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增加482.36萬元,增幅28.63%;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增加264.86萬元,增幅26.60%);總負債增加2193.47萬元,增幅20.89%;總收入增加2293.53萬元,增幅11.85%;總支出增加2460.17萬元,增幅12.96%。節余與收益為減虧4.5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916元,增幅26.86%;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2069元,增幅17.72%。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調查的基本情況
2006年度,在省內開展了13個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項目經費2411萬元。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承擔12項,經費2211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承擔1項,經費200萬元。
公益性地質調查中,中央財政出資項目11個,投入經費2088萬元,包括:1個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80萬元)、1個1: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116萬元)、1個1:20萬區域重力調查項目(90萬元)、4個1:5萬礦產資源遠景調查項目(730萬元)等共7個基礎地質調查項目,經費1016萬元;4個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經費1072萬元;省級財政出資項目2個,分別為「湖南省1:20萬區域化探遺留問題成果報告編制及印刷」(223萬元)和「1:5萬湘幅、橫溪幅礦產資源遠景調查」(100萬元),投入經費323萬元。
我省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具有以下三大特點:一是以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為主體,所有13個項目均為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二是以礦產資源為主線,13個項目均為地質找礦服務;三是投資渠道多元化,以中央財政為主,佔全部投資的86.6%,省級財政開始加大投入,為全面加強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提供經費保證。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的基本情況
2006年度,四個地勘局所屬地勘單位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58個,經費9141.17萬元。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鑽探61253.46米,槽探94451.04立方米。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30項,經費5523萬元,其中吸收外資合作勘查經費882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21509.7米,槽探48819立方米。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17項,經費1974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為鑽探16132.09米,槽探23054.01立方米。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6項,經費1146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15429米,槽探5984立方米。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5個,經費498.17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8182.67米,槽探16594.03立方米。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2006年度,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基本上沒有從事大規模的礦產開發工作。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礦產開發支出為1965.3萬元,收入為1104.7萬元;省核工業地質局礦產開發支出為184萬元,收入235萬元。總體看來,投資規模小,經濟效益不佳。
(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
四個地勘局所屬單位均從事工程勘查施工,年度實現結算總收入104726.3萬元。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4.5億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1.67億元;省核工業地質局5.5億元;省煤田地質局0.71億元。各地勘局充分發揮在工程地質、樁基礎施工等領域的技術優勢,積極承攬項目,安置了大量職工,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2006年度,各地勘局在機械製造、物業、教育、醫療、房地產、園林和服務等產業上均奠定了一定基礎,並有較大的發展。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經營收入同比增長達22.5%;省核工業地質局經營收入為4773萬元;省煤田地質局經營收入4164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經營收入1.67億元,比2005年增加0.18億元,增幅12.1%。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近些年來,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根據國家政策和自身特點,進行了多項卓有成效的改革。通過整合資源,突出特色,內部挖潛,苦練內功,初步實現了地勘隊伍全面脫貧解困,各單位基本具備了一定的市場生存和競爭能力。
(一)整合資源,同城合並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率先實施同城合並,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也啟動隊伍重組工作,以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整合資源為重點,將同一城市內的所屬地勘單位進行合並,全面整合了人力資源、信息資源、資質資源,減少了內部無序競爭,簡化了行政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通過隊伍重組,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發展較快的單位人力資源不足,發展較慢的單位市場競爭能力較差的問題,以一個品牌帶動一片,達到了強強聯合、以強扶弱的目標,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拓寬了發展空間。
(二)事企分開,做大實業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大力推行「產業興局、實業興局」的發展戰略,引進企業機制,將事業管理和企業運作分開進行。抓住地礦業、建築業和物業三大產業系統,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行「資本真實化,產權人格化,運作規范化」,在全局范圍內進行人財物的資源重組,分別組建江山地礦集團公司、中南市政建設集團公司和江山物業集團公司。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以地質工程施工的專業優勢資源,組建湖南省地質建設(集團)總公司,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以工程勘查施工為重點,以樹立品牌為興業之本,以省內擴展、省外紮根為發展思路,優勢進市場,強勢創市場。2006年度工程勘查經營收入達4.5億元,成為了局內龍頭企業。
(三)產業分離,加強勘查
為做大做強地質勘查,四大地勘局分別組建了一個綜合性的地質調查(勘查)院。通過項目運作,留住了一批地質技術人員,培養了一批地質勘查骨幹,較好地完成了國家和社會出資的各類地質工作。
(四)單位進城,穩定隊伍
為穩定地勘隊伍,改善職工生活、工作、學習條件,更好地盤活各地勘單位的知識、技術等優勢資源,各局努力創造條件,爭取政策,大力推進地勘隊伍就近向地級市和省會城市搬遷工程。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均已進城;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全面加快了進城速度,目前只有一家單位仍在縣城,正在實施搬遷工作;省煤田地質局和核工業地質局的進城速度也在全面加快。地勘單位進城,全面改變了地勘隊伍的精神面貌和市場形象,過去萎靡不振、破爛不堪、人心渙散的局面大為改善,增強了地勘單位和職工的自信心與創造力,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穩定效益。
(五)創新機制,加快發展
省煤田地質局積極探索體制改革,通過機制創新,按市場規律調整分配製度,全面調動了地勘單位和職工的積極性,為下步發展建立了良好的運行機制和環境。近年來,該局按照「小局大公司、小隊大企業」的思路,在保存事業性單位的基礎上,推行內部股份制,主體向企業化過渡。收益80%由投資人享有,按投資額進行分配;20%歸局或隊。省核工業地質局也全面完善和推行了「資質公有化,資產私有化,項目責任化,人員社會化」的管理制度,力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出台新政策,逐年核減局屬各單位不良資產,促使局屬二級單位輕裝前進,集中精力搞經營,一心一意謀發展。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也採取措施,主動關停一些經營不善、市場不好、資不抵債的單位和企業,核減二級單位的不良資產,讓困難企業逐步退出市場。各局在改革過程中,均充分考慮了穩定的因素,採取分別對待、分步實施、穩中求進的策略。有色地質勘查局實行了內部經費分開,改善保障制度的政策。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確保離退休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則針對不同改革內容,採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區別處理。既保持穩定,又推進改革,促進發展。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以局為單元,深化改革
各地勘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組織機構,人、財、物各自獨立,在地質勘查、工程施工和多種經營三大領域各具特色,在產業經濟發展和改革重點上也不盡相同。以局為單元推進改革,符合湖南的實際,也是客觀形勢的需要。
(二)做產業文章,發展實體
各局及其所屬地勘單位,均在一定領域有較優勢的產業和相應的經濟實體,這是企業化改革和發展的基礎,必須進一步做強做實。省有色地質勘查局致力於做強三大集團總公司,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在進一步促進地質建設總公司發展的基礎上,加強房地產、物業等的發展,做強實體。
(三)向企業過渡,明晰權屬
企事分離,事業管理一塊按事業體制運行,企業經營一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規則運行,建立統一、協調、有序、高效的管理體制,形成充滿活力、具有競爭力的社會經濟組織和市場主體。省煤田地質局明晰經營者、管理者、投資者的身份,重組力量,實行專業化改造;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以企業集團公司的方式,分解企業和事業;省核工業局以建立混合制經濟形式,以「脫鉤、分類、放權、搞活」為手段,明析權屬,企事分離,發展外向型、自主型企業,這些做法均值得借鑒。
五、對策建議
(一)給足改革成本
國有地勘單位資產較少,除少量的固定資產外,幾乎沒有其他資產,形成的地質成果資料也基本進入社會共享體系。國有地勘單位原來是小社會,與外界接觸較少,適應市場的能力較差,進入市場的成本較高,壓力較大。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比國有企業改制難度更大。建議進一步採取措施,向國有地勘單位注入改革成本,進一步為國有地勘單位減負,推動改革進程。
(二)落實優惠政策
中央和省級政府對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和發展,先後出台了一些優惠扶助政策。但多數政策以導向性為主,不夠具體,沒有配套的辦法和措施。相關部門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優惠政策往往難以落實,或落實不到位。建議中央政府及有關部委就地勘單位享受的優惠政策進一步逐項制訂具體辦法和措施;出台激勵政策,調動地勘單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從事地質找礦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大力培養人才
人才始終是事業發展的根本。人才緊缺,尤其是技術人才和綜合性人才的緊缺,是當前困擾和阻礙地勘單位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建議從高等教育入手,加大地質類人員的培養;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到地質隊工作;完善政策措施,提高野外一線工作人員的待遇。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6. 西藏、新疆和青海效益好一點的地勘單位有哪些
新疆煤田地調處、油田地質局、有色局,其它沒聽說過……後面兩個經濟效益專好,野外補助高得叫人無法想像,屬不過煤田地調處可能不靠關系好進些,它有時會對外招人,你可以自己打個電話問問。
應該都是聘用的吧?一簽聘個兩三年,不過搞地質的待遇肯定都好么,不用問。
新疆的資源相對豐富……呵呵,我覺得新疆有的地方的石油都滲到地表來了,也不知是否有人探過,或是深度和儲量達不到開采要求。
這樣的單位如果沒有好的機遇就很難進,他不是老在那裡招人的,煤田上前年招了好多人。
7. 全國地質資料館借閱服務情況分析
高愛紅茹湘蘭龐振山趙小平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近年來,全國地質資料館加大了服務宣傳力度,創新服務方式,主動服務於國家擴大內需重點項目,地質資料服務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09年度全國地質資料館被國土資源部評為「雙保行動」成效顯著單位。為進一步掌握用戶需求,改善和提高服務質量,本文對2009年度全國地質資料館(以下簡稱全國館)到館借閱服務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
1 窗口接待借閱者情況
2009年度,全國館共接待266個單位、3166人次到館借閱地質資料,平均每單位借閱11.9次。借閱人次數最多的20個單位見表1。由表1可見,20家單位共借閱2018人次,佔全年借閱總人次數的63.7%,表明借閱單位相對集中。20個單位中有15家位於北京市,並以地質調查系統、院校和科研單位為主。
表1 2009年借閱人次數最多的20家單位統計表
1.1 借閱者地區分布
據統計,借閱者分布於全國28個省(市、區),分布范圍廣泛。借閱人次數位居前五位的是北京市、廣東省、河北省、湖北省及江蘇省。北京市借閱人次數占總數的70.69%(表2)。
表2 全國地質資料館2009年閱者地區分布及借閱人次數統計表
1.2 借閱者行業部門分布
表3列出了2009年借閱者的行業部門分布及借閱人次數。借閱單位數量比較多的是地勘單位、企業、科研機構、院校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系統。借閱人次數比較多的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單位、科研機構、院校、地勘單位和企業。這些部門構成了全國地質資料館服務的主體,占總借閱人次數的97.16%。
表3 全國地質資料館2009年借閱者行業部門分布及借閱人次數一覽表
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24個單位借閱926次,平均每個單位借閱38.5次,僅佔9.02%的單位比例,借閱人次數卻占總借閱人次數的29.25%,借閱較為頻繁。到館借閱人次數最多的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2009年共借閱429人次,佔全年到館借閱總次數的13.55%;其次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中國國土資源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共有74家企業到館借閱408次,佔全年用戶數的27.82%,占總借閱人次數的12.89%。其中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40家、私營企業30家、外企或外商控股企業4家。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主要有: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中鐵第一、二、三、五勘察設計院集團公司、北京勘察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等;私營企業主要有:趙官能源有限公司、北京恩地科技公司、高達(上海)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貴州駿麟投資有限公司、華土沃達礦業科技公司、中國天城集團總公司等;外企或外商控股企業主要有:斯倫貝謝中國公司、國鵬投資公司、澳華黃金有限公司、安格魯阿山帝黃金北京代表處等。
共有55家科研單位到館借閱658次,佔全年用戶數的20.68%,占總借閱人次數的20.78%。主要單位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所、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質研究院、北京市地熱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水電顧問集團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北京市地質工程勘察院等。
共有68家地勘單位,包括地礦系統、有色系統、核工業部門、冶金地質、煤田地質、化工、石油、建材等多個工業部門到館借閱492次,佔全年用戶數的25.56%,占總借閱人次數的15.55%。到館借閱人次數最多的10個地勘單位詳見表4。
共有28個院校到館借閱592次,佔全年用戶數的10.51%,占總借閱人次數的18.69%。主要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科技大學、吉林大學等。
表4 借閱人次數最多的10個地勘單位
共有16個政府部門(含部隊)到館借閱61次。主要有大興區政府、中共長沙市委、天津控制地面沉降工作辦公室、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第七支隊等。
2 窗口借閱地質資料情況
2009年,用戶累計借閱13080種、34716份次地質資料,平均每種資料借閱2.65次。
2.1 資料借閱人次數
地質資料借閱人次數統計詳見表5。
表5 地質資料借閱人次數統計表
在借閱人次數超過10次的344種資料中,有242種為1:20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表明這些資料是全國館館藏資料中利用率最高的地質資料。表6為借閱人次數在20次以上的地質資料目錄。
表6 借閱20次以上的地質資料統計表
2.2 窗口借閱的地質資料所屬地區的分布
2009年,借閱的地質資料分布於全國除港澳以外的所有省(市、區),詳見表7。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多,共有1971種、4669份次資料被借閱;其次為內蒙古自治區,有1505種、4480份次資料被借閱,二者在全國所佔比例均超過10%。
表7 2009年借閱地質資料的地區分布統計表
續表
2.3 借閱資料的類別
2009年借閱的資料包括區域礦產調查、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科學研究等14類資料(表8),以區域地質礦產調查、礦產勘查、物化遙勘查、地質科學研究類資料為主。以上4類資料占借閱資料種數的87.59%,占借閱人次數的86.99%。借閱資料種數最多的是礦產勘查類,共5697種,占總數的43.56%;借閱人次數最多的是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共12189份次,占總數的35.11%。其他如資料庫、技術方法、信息工程/技術、標准規范、應用研究、軟科學研究等類資料借閱數量較少。
表8 2009年借閱地質資料的類別統計表
續表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的使用情況按比例尺統計,以1:20萬地質礦產調查報告為主,共有1137種、6982份次資料被借閱利用;其次為1:5萬地質礦產調查報告,共有1435種、3774份次資料提供利用(圖1)。分析表明,社會對大、中比例尺的地質資料需求旺盛,而館藏1:5萬、1:25萬地質資料數量較少,且空間分布不均。另外,鐵道、公路等建設施工單位更希望看到1:1萬甚至更大比例尺的地質資料,但由於1:1萬或更大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沒有開展,尚無這方面資料。這些都影響了資料的借閱使用。
圖1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借閱利用情況圖
礦產勘查類資料累計借閱5697種、11463份次。按勘查程度統計:普查類資料所佔比例最大,共有2085種資料被借閱利用,占礦產勘查類資料的38%;預查、勘探、詳查類資料分別是18%、17%、15%,詳見圖2。按礦產類型統計:能源礦產、有色金屬礦產類勘查資料所佔比例較大(圖3)。
2.4 資料形成時間與借閱量
圖4為2009年借閱地質資料形成時間的統計圖。由圖可見,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資料借閱量和借閱人次最多,這一分布特徵與借閱資料多與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有關,因為這類資料多為20世紀七八十年代形成的。
圖2 礦產勘查類資料借閱利用情況圖(按勘查程度)
圖3 礦產勘查類資料借閱利用情況圖(按礦產類型)
圖4 地質資料的形成時間柱狀分布圖
3 到館借閱服務存在的問題
3.1 館藏服務資源積累不足
全國地質資料館分別於2004年和2007年開展了用戶需求與服務滿意度調查工作。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館藏服務資源問題是用戶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問題。館藏新資料少,很多地質資料匯交不及時或不匯交,導致館藏機構在服務過程中出現無米之炊的情況。
近年來,地質資料匯交不及時或不匯交是館藏服務資源積累不足的主要原因。以油氣為例,到2008年年底到期的采礦證和探礦證共計3727個,但到目前為止,全國館僅收到345個采礦證和208個探礦證匯交的地質資料,匯交率僅為15%。
另外,館藏數字化服務資源積累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來服務工作的開展。如全國館開展多年的地質資料圖文資料庫建設進展緩慢,截止2009年底僅完成4萬種,約佔全部館藏資料的40%。正是這40%的數字化地質資料,2009年的復制服務量是全部紙質資料復制服務量的3倍。社會急需的1:5萬數字地質圖資料庫目前只完成2000幅,1:25萬地質圖資料庫建設剛剛啟動,為礦業所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地面物化遙資料庫尚未開展工作。
3.2 地質資料服務宣傳力度不夠
地質資料廣泛應用於地球科學研究、礦產資源開發、國防建設、重大基礎建設、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社會各界對基礎地質資料需求強烈。但由於對地質資料服務宣傳力度不夠,目前的服務對象還多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社會化服務領域還需開拓。
近年,全國地質資料館多次到四川、陝西、貴州、黑龍江、浙江等省進行需求調研。調研中發現,盡管全國地質資料館舉辦了多次培訓班、用戶征詢會,對地質資料服務進行廣泛宣傳,但很多基層地勘單位對目前的地質資料服務政策仍然不是很了解,很多還認為需要找關系才能借到資料。廣東省和河北省這兩年到全國地質資料館借閱的人數一直比較多,可能是全國地質資料館在開展其他項目工作時到這些基層地勘單位宣傳服務工作取得了成效。
3.3 服務人員不足,服務產品短缺
目前,全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普遍存在人員不足,應對日常工作已很困難,難以開發更多的服務產品,導致我們目前的服務多是「原生態」的服務,從匯交人那裡收來什麼就為閱者提供什麼,沒有對地質資料進行開發利用和深加工,無法形成滿足不同需求的系列服務產品。
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對德國鑽孔資料庫的調研報告中談到,德國下薩克森州地質調查局承擔數據服務工作人員約30人,其中承擔鑽孔資料庫加工服務工作人員約8人。而全國地質資料館承擔11萬種地質資料和多種資料庫對外服務的人員不到10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們在地質資料服務工作的人員投入與國外的差距。
4 建議
4.1 加強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積累
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的不斷積累與更新是地質資料服務工作的基礎和關鍵環節。因此,地質資料主管部門一要加強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保證地質資料及時匯交到館藏機構,及時提供社會使用;二要加快推進館藏資料數字化進程;三要加快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的清理工作,早日完成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建設,實現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的積累,為社會提供服務。
4.2 加強地質資料服務宣傳工作
全國地質資料館應加強對地質資料服務工作的宣傳,使閱者充分了解全國館有什麼。同時,要大力宣傳全國地質資料館對外地閱者的服務內容,包括代查閱、代加工及郵寄等,使外地閱者在異地就能方便地使用全國地質資料館的資料,為他們節省人力物力。
4.3 加大人員投入,開發服務產品
目前,全國地質資料館急需加強人員隊伍建設,深入開展地質資料需求調研,廣泛了解社會需求,加強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特別是開發可公開利用的服務產品,滿足社會各界的需要。
8. 地勘單位怎麼選拔年輕幹部
在知識經濟的大環境下,經濟競爭的實質是科技實力的競爭,而科技實力競爭的核心是人才實力的競爭,人才實力競爭的關鍵則是人才創新能力的競爭。地勘行業改革和發展的關鍵,當然也在於人才。地勘單位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佔有和擴大份額,就必須把人才工作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地勘經濟的振興和發展,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地礦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和一大批懂管理、善經營的管理人才隊伍。筆者認為,當前,要做好地勘單位人才隊伍建設,應做從以下方面努力。
一、建立地質勘查新體制,為人才成長營造寬松穩定環境
地勘行業的體制、機制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是解決地勘人才問題的重要環境條件。地勘工作改革的方向是礦業勘查和開發有機結合,逐步健全和完善探采一體化產業,將地質勘查與礦業開發一起納入市場體系,融入資本市場,形成能夠抵抗風浪的穩固經濟實體,避免單純依靠地勘業導致的大起大落,用新體制為凝聚地質人才及其成長提供寬松穩定的環境。應在大力引進地勘技術人才的同時,積極引進礦業開發等人才,同時,加大地勘技術人員對礦業開發的知識培訓,大力培養復合型人才。近幾年來,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以下簡稱山東地礦一院)在探采冶一體化上堅持不斷探索,在加大找礦力度的同時,採取不同運作方式參與礦業開發,經濟實力大大增強,人才成長的「聚寶盆」不斷壯大。從2007年起,該院共招聘各類專業技術人才63名,其中,碩士研究生14名,為該院探采冶一體化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二、不斷創新內部運行機制,為人才成長提供推動力
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地勘單位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制度和機制改革來推動。山東地礦一院堅持人才隊伍建設的制度、機制創新,在人才選拔使用上,按照《領導幹部選拔任用條例》的規定,採取管理幹部、專業技術幹部競爭上崗的方式,形成鼓勵有專長、有能力的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大膽提拔好學上進、有專業技術特長、綜合素質好的年輕人,給他們壓擔子、安位子,使其職適其能、人盡其才,推動了青年專業人才和技能人才的成長。在激勵機制上,該院根據地勘行業對人才培養的不同要求,制定了相應的人才考評標准和指標體系,逐步建立、健全了合理的人才分類考評制度;完善了收入分配激勵機制,並根據職工的崗位、技術、投入、貢獻等要素,制定工資分配和獎勵制度,收入分配向野外一線和貢獻大的崗位傾斜,形成了人才成長的「大氣候」。該院開展的新疆、內蒙古、青海等地質項目的工作人員,35歲以下的青年人佔80%以上。他們在條件艱苦的浩瀚戈壁、在渺無人煙的荒漠區,出色地完成了野外工作任務,地質找礦取得了顯著成果。
三、依託重大地質勘查項目,為人才成長搭建好平台
一個人要成才,需要具備個人應有的智力、知識和性格、毅力等要素,還必須有一個適合其快速成長的平台。隨著地質工作程度不斷加大,地質找礦特別是深部、隱伏和難識別礦的勘查難度越來越大、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當前,地勘單位地質技術人員普遍緊缺,而拔尖技術人才、復合型技術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的缺口更大。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發揮好現有人才的作用。山東地礦一院採取返聘退休老專家的辦法,充分發揮10多位老專家的「傳幫帶」作用,帶領和扶持年輕技術幹部盡快成長。同時,注重依託重大地質勘查和科研項目,讓青年技術人員在實踐中歷練提高,給他們搭建成長平台,效果顯著。近幾年來,該院的新疆分院連續提交了5個大型煤礦勘查地質報告,鍛煉了10多個技術骨乾和項目帶頭人,在省內乃至全國地礦系統叫響了品牌。
四、重視加強職工教育,為人才成長提供學習條件
未來地質人才的培養方向是勘查者與開發者相統一的復合型人才。過去那種接受一次中、高等教育就定終身的培養方式,肯定難以適應知識經濟對地質人才的需求,解決辦法就是加強繼續教育,重點培養科技創新人才、高級技能人才和復合型管理人才。體現在教育培訓的方式上,就是要結合地勘行業的實際和特點,注重教育培訓的針對性,把教育培訓與本單位礦業勘查和開發有機結合起來,按照「需要什麼學習什麼」的原則,採取繼續教育、職業培訓、崗位培訓等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重點搞好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學習應用。通過開展全員培訓,培養造就一大批業務精、會管理、懂經營、富有創新和開拓精神的復合型人才,為地勘經濟健康、持續地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除保證常規教育培訓經費外,還應建立人才開發專項資金,為人才隊伍建設和職工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提供資金保障。近幾年來,山東地礦一院堅持學習型組織建設,每年按工資總額1.5%的比例提取經費,每年投入職工教育的經費達30多萬元,每年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教育達到110多人次,佔在職職工總數的20%以上。該院與山東科技大學聯合舉辦專升本函授班、脫產學習班等,兩個專業共有40名職工參加學習,並通過全國成人高考獲得了本科學歷;該院還選派8名骨幹在職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使全院職工素質上了新水平。此外,該院還在全院職工中開展「學業務、強素質、比貢獻」勞動技能競賽活動,進一步提高了職工專業技術水平,形成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尚。
9. 淺議國有地勘單位可持續發展
鄭洪濤1,2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2.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
地質勘查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一項基礎性、先行性工作,是保證我國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基礎性服務行業。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地質勘查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找到可開採的礦床,解決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礦產資源問題。新中國成立60年來,廣大地質工作者探明了大量礦產資源,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但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礦產資源形勢日趨嚴峻,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正在下降。資源緊缺的主要原因有3方面:一是找礦難度加大和地質勘查的有效投入不足,導致儲量增長緩慢;二是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GDP高速增長,需要有很大量的物質投入特別是礦產品的投入,以支持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發展;三是我國人口眾多,需要消耗的礦產資源數量也在不斷加大。解決礦產資源緊缺問題的中堅力量是地質勘查行業,而地質勘查單位是組成地質勘查行業的基本細胞,地質勘查單位的生存與發展直接決定地質勘查行業的興衰,因此研究地質勘查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地質勘查業的發展與現狀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至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提出了「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方針,黨和政府採取有力措施,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物給物,推動了地質工作蓬勃發展,地質隊伍空前壯大。這一時期,發現了世界級大慶油田,繼而在華北、江漢等盆地連續突破,建立了一大批煤炭、黑色、有色與稀有金屬礦產基地,全國探明儲量的礦種達134種,有力地支撐了國家的工業體系。與此同時,由於「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反擊右傾翻案風」等天災人禍的嚴重干擾,地質工作走了彎路,盲目勘探了一大批至今無法利用的「呆礦」,佔用和浪費相當可觀的國家資金;地質隊伍膨脹到100餘萬人,造成沉重的歷史負擔,其影響延續至今。
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國土資源部成立,按照國務院的要求,積極穩妥、周密細致地推動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和地質科技管理體制改革。1999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地勘隊伍實行屬地化管理,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1999年7月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重組中國地質科學院。在此基礎上,組織實施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門從事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從而從體制上將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離,初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國家地質工作新體制框架。
二、改革使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面臨挑戰和機遇
1999年以來,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政策,這應當看做是「地質工作春天」的開始。隨後中央先後出台了12項優惠政策措施支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與發展,將公益性地質找礦和商業性地質找礦分開運行,等等,這些政策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地質工作的發展。2002年開始特別是2006年以來,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整體上保持了持續快速的增長勢頭,通過市場獲得的預算外收入大幅度增加,經濟總量有了大幅度增長,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職工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生活質量與屬地化前相比大有改善,職工隊伍穩定,單位凝聚力增強。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經濟增長的來源主要有幾方面:一是中央和地方地質勘查經費;二是中央和地方地質專項撥款;三是境內外勞務收入;四是礦業開發;五是礦業權轉讓。這使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煥發活力。
但是國有地質勘查單位也面臨激烈競爭。民營、大型企業等組建的新型地質勘查單位越來越多,將進一步打破國有地質勘查單位「一統天下」的格局。這些新型地質勘查單位具有三方面優勢:一是資金雄厚,在爭奪礦業權時比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更具有實力;二是在分配機制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他們利用高薪吸引人才,國有地質勘查單位仍然是事業單位,不可能用高薪政策使用人才,因此人才不可避免地要向這些新型地質勘查單位流動;三是新型地質勘查單位在勘查裝備上比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精良得多,在爭奪市場方面對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形成強有力的沖擊。
近年來,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進行了許多改革的嘗試和積極地探索,改革沒有一定的模式,因各省政策不一,改革進展的速度也有所不同,但都局限於內部的改革與探索,走的是「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改革並沒有真正觸及產權、資產所有權等深層次問題,也沒有一家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真正變成了企業。如內蒙古、廣東、雲南、新疆等省(區)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取得了較好成效。他們主要採取了整合屬地化地勘隊伍、推進內部企業化改革、創新管理體制等措施。改革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分配機制擺脫了事業單位體制的束縛,極大地刺激了勞動的積極性和勞動效率。
三、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考
應當看到,我國幾十年計劃經濟下傳統體制給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留下了很重的包袱,用於發展生產的經營性資產不足,技術裝備落後,自我發展能力差,市場競爭力不強,諸如住房、基礎設施、養老、醫療、離退休等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嚴重阻礙了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與發展。發展是硬道理,世界在發展,國家在進步在發展,整個社會都在發展,國有地質勘查單位也必須發展。當然,政府政策的推動是發展的前提,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更要主動發展,正視困難,將觀念從「要我發展」主動更新到「我要發展」,實現又快又好地可持續發展。
(一)積極培育主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1.做強地質勘查業
地質勘查業是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主業,也是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優勢產業。地質勘查業是礦業的上游產業,受礦業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國家的礦業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與地質勘查業有著密切的聯系。發展主業的關鍵是要找大礦找好礦,要不斷研究國家的政策導向,突出重要礦種、重點成礦區帶礦產勘查。以石油、天然氣、煤炭、鈾、煤層氣和鐵、銅、鋁、鉛、鋅、錳、鎳、鎢、錫、鉀鹽、金等16個重要礦產為重點,加強11個主要含油氣盆地和新區新領域油氣資源勘查、13個大型煤炭基地資源勘查和16個重點成礦區帶的重要礦產勘查。同時,加強產業政策引導和宏觀調控,鼓勵社會投資者依法開展能源與非能源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鼓勵企業開展國家急需礦種的勘查,鼓勵在中西部地區及邊遠地區等經濟欠發達且具資源潛力的地區開展商業性礦產勘查,鼓勵開展中東部地區老礦山接替資源勘查。政府還要積極為企業「走出去」開展境外礦產勘查開發合作提供政策、金融、信息等服務。這就為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找礦指明了大方向,這些是近期國家戰略性礦種,戰略性的礦產資源勘查是公益性的,是國家投資進行的勘查,國有地質勘查單位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國家投資的找礦項目,另一方面要放眼於商業性找礦活動,用國家投資項目解決溫飽問題,用商業性找礦項目達到致富目的。
2.拉長產業鏈,走勘查開發一體化道路
礦產資源勘查要選擇具有充分成礦地質條件和找礦標志的成礦區帶及勘查區,運用新的成(找)礦理論和綜合找礦方法手段,分層次、分階段、分級序地部署地質找礦工作,以實現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但礦產勘查是高度冒險的事業,包含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勘查地質學家任何時候都必須與風險和不確定性打交道。正因為找礦風險大,能夠用於開發的礦業權所佔比例很低,更應該珍惜這種機會和資源。誰抓住了機遇誰就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新疆一隊、河南有色局一隊的發恩德公司就是最好的證明。
(二)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是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職工大部分人的願望,這樣就可以取得事業費撥款,生存就有了保障,然而正是這種依賴心理導致了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進展緩慢。近兩年地質勘查業經濟的紅火,似乎讓許多人誤以為企業化離我們很遙遠,持懷疑態度,有的人甚至持抵觸態度,認為企業化根本是不可能的。然而,我國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是企業,事業單位是不可能長期存在的,改革是大趨勢。因為事業體制決定了這些單位不可能實行企業的分配機制等,收入分配機制不靈活就難以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也難以從社會上聘用高端人才,自己的人才很可能被收入高的其他類地質勘查單位或企業「挖牆腳」,一旦人才長期流失下去,就可能使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陷入被動,甚至出現主業不能。因此,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在當前大政策環境不變的情況下,內部要主動深化改革,做到事企分開、體制順暢、機制靈活,內部企業要按現代企業制度運作,做到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一方面可以調動積極性,激活生產力;另一方面可以少犯錯誤,避免國有資產流失;第三可以為轉為企業打下基礎。
(三)主動融入地方經濟,做好延伸產業
1.積極爭取地方項目
國有地勘單位的發展和生存離不開國家和地方發展的大環境,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地質工作貫穿於經濟社會的全過程,服務於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地質工作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認真分析和研究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走向,把握經濟發展的脈搏是十分必要的。如河南省,《河南省國土資源「十五」計劃和2015年發展規劃》涉及地質行業的有五大項:基礎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礦產資源開發、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數字國土工程。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要審時度勢,主動融入地方經濟,做好延伸產業,擴大業務范圍,壯大自身經濟。
2.建立良好的地方社會關系
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屬地化前,是分系統的「條條」管理,任務是完成國家指令性計劃,與地方政府很少接觸和溝通。屬地化管理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單位的發展受地方政策的約束;第二,地方掌握著地質勘查費用的投入,包括經費和項目費用;第三,礦業權的取得要靠地方政府審批,等等,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要多與地方政府溝通,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和諧的外部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外因之一。第四,溝通過程就是信息的獲得過程,信息有可能為單位帶來收益。
綜上所述,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過了多次政策調整,目前大部分已經屬地化管理,改革開放後,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盡管改革初建成效,但還都限於事業體制之下,改革的力度不大,事企不分、機制不活等體制障礙依然存在,政策層面的問題我們可以建議、可以探討,但不可以左右,但我們作為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直接管理者,有義務在法律政策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進行改革,促進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鄭洪濤.2009.地勘企業「走出去」的6W原則[J].資源與產業,11(4):22-24.
賀建委.2009.地礦企業快步走出去[N].地質勘查導報,01-20(1).
王金亮.2009.淺談地勘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與途徑[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2(2):43-45.
賀建委.2008.淺析地勘單位面臨的形勢及工作重點[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1(4):40-42.
王金亮.2009.發揮優勢探索合作實現地勘單位經濟快速發展[J].資源與產業,11(4):25-27.
王金亮.2001.河南有色地礦局企業化改造模式的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