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北京大學地質學舊館

北京大學地質學舊館

發布時間: 2021-02-12 07:54:41

『壹』 北京大學地質學類都有哪些專業

北大地質學專業介紹及方法指導

1.專業情況介紹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

礦物岩石礦床學研究所是在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博士點和碩士點基礎上組建而成。包括12個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學科方向:岩漿岩岩石學、沉積岩岩石學、變質岩岩石學、結構礦物學、成因礦物學、寶石礦物學、礦物岩石材料學、岩礦信息學、礦床學、礦產經濟學、油氣地質學、災害地質學等。現有碩士研究生38名、博士研究生9名。多年來,在董申保院士和葉大年院士的領導下,經過不懈努力,不僅在教學上成績斐然,在科研上碩果累累,在應用開發研究中也獨具特色。研究所有關老師編寫的10餘套教材和研究專著多數獲得省部級獎勵。高壓變質作用、華北麻粒岩、北方花崗岩、碳酸鹽岩中的油氣藏成因、儲層非均質性、催化生油、風化作用與邊坡穩定關系、咔賓碳-石墨材料、礦物功能材料研究、環境礦物學與環境礦物材料學、鈣鈦礦系列研究、應用結晶學、粘土礦物、造山帶成礦作用理論、礦產資源經濟學理論等科研項目和方向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寶玉石的檢測與研究、沙漠築路等應用開發領域也取得了很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在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向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本所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博士生導師6名,副教授13名。在職教員共21名。
所長:魏春景 副所長: 賴 勇 秦善
成員: 陳斌 陳衍景
傳秀雲 董申保 關平 劉楚雄 魯安懷 馬瑞志 田偉 王長秋 吳朝東 葉大年 張立飛 張秀蓮

構造地質學專業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是國家理科培養基地,現在擁有構造地質學、災害與環境地質學、資源工程地質學、岩石物理學、信息地質學等學科方向,其中構造地質學是全國重點學科。這里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完善的教學環境、先進的實驗設備、豐碩的科研成果、自由的學術氛圍,是人才成長的理想場所。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現已經形成以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學術帶頭人、以具有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為骨乾的教學科研隊伍,目前有教授(包括博士生導師)11人,副教授4人。近5年,在SCIENCE、GEOLOGY、JGR和JSG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SCI收錄論文,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和出版學術專著共278篇(部),獲得省部級獎勵14項。承辦了多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與10多所世界著名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美因茨大學、慕尼黑大學、早稻田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和莫斯科大學等開展合作研究,人員互訪,主持和參與IGCP國際合作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1項、國家863課題1項和國家973課題5項。

為保證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支持莘莘學子們對學業的追求,特別設有「地質獎學金」和「丁東獎學金」,各方面表現優異者還可獲得學校多種類型獎學金的資助,強度從1000-5000元不等,最高可達10000元,獲獎比例一般在30%以上;對於希望進一步深造的優秀畢業生可以採用免試推薦、連讀、提前攻讀等形式直接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人數一般為應屆畢業生人數的50%以上。

所長: 張進江 副所長: 侯貴廷 張志誠
成員: 郭召傑 韓寶福 何濤 侯建軍 季建青 李江海 梁海華 馬宗晉 潘懋 吳泰然 徐備 尹安
鄭文濤

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
http://iog.pku.e.cn/

姓名

職稱

專業

賈承造

教授

石油地質學 構造地質學

潘 懋

教授

石油地質學 儲層地質學 測井資料處理與解釋 信息地質學 數字油田

劉 波

研究員

盆地-構造沉積演化 儲層沉積學 層序地層學 碳酸鹽岩成岩演化

吳朝東

教授

層序地層學 地震沉積學陸相盆地沉積體系數值模擬 黏土礦物與沉積地層年代學

李江海

教授

石油地質學 盆地構造演化

郭召傑

教授

石油地質學 造山帶與盆地構造

關 平

教授

沉積學及地球化學 成藏動力學與油氣運移 盆地分析及油氣資源綜合評價

胡天躍

教授

儲層地球物理學 岩石物理學 測井技術

張東曉

教授

石油及能源開采研究 水資源研究 二氧化碳處理相關研究

侯貴廷

教授

油田構造的數值模擬 盆地構造分析構造應力場 低滲透油藏的裂縫定量預測 井間插值部署加密井技術

師永民

研究員

油氣田開發地質 火山岩油氣藏描述 儲量計算及井位部署
測井地質 地震解釋
岩石力學及構造應立場恢復模擬

何 川

研究員

三維地震建模/偏移及油藏數值模擬 石油工程領域新型測試、測量、監測、診斷

王一博

副研究員

地震勘探採集設計 信號噪音去除 (隨機噪音、面波及多次波等相關雜訊) 多解析度處理方法 波形反演
逆時偏移

2.考試科目
四門:英語、政治、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岩石學

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二合一的試卷。北大自命題。高等數學佔75分,地質學基礎佔75分。
岩石學:三合一的試卷。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都涉及。兩種題型:名詞解釋與問答題。
關於專業課考試范圍:

北大岩石學試卷中,變質岩部分的內容還是比較多的,而大多數石油院校的學生在變質岩方面學得也不是很到位,所以這是個很大的漏洞需要彌補。目前,似乎只有北大、地大、中科院的岩石學考變質岩部分。南京大學的岩石學考試不考變質岩。我也看了各研招單位的試卷,變質岩部分考察最難的要算北大了。相比南京大學,北大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比南大相比多考了高等數學部分和變質岩部分,所以,北大的考察還是比較全面的。當然,南大的這個專業也不容易考,他們的專業課試題考察的很深入。

變質岩部分要記憶的東西很多,我覺得時間如果不夠,除了泥質系列要重點掌握外,其他系列的變質岩只記憶下名詞解釋就行了吧。我個人感覺:泥質系列最重要,其次是基性系列。區域變質岩最重要,其次是接觸變質岩,至於沖擊變質作用、汽成水熱變質作用什麼的,我個人覺得一般了解下就行了,主要是警惕下名詞解釋,他們不可能出大題的。在記憶各個變質相的礦物組合、變質反應的時候,我感覺聯系變質帶記憶我覺得效果比較好!

注意: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考 岩石學 科目,
構造地質學專業、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也可以選考 岩石學 科目。

3.參考書目介紹
重點用書:
《岩石學》路鳳香、桑隆康,地質出版社2002
(中國地質大學編寫,目前也基本是各個重點大學地質系的學生教材。)

重點參考書,我認為這些書也是應該備齊的:
《岩石學》 樂昌碩 地質出版社
1984年1月(武漢地院編寫的)
《岩石學簡明教程》衛管一等編,地質出版社,2005(成都地院編寫的)
《岩漿岩石學》邱家驤 地質出版社
中國地質大學編寫的)
《火成岩石學》孫鼐、彭亞鳴 地質出版社(南京大學編寫的)
《變質岩石學》 王仁民等
地質出版社(北京大學編寫的)
《變質岩石學》 賀同新
地質出版社(長春地院編寫的)
《沉積岩石學》石油工業出版社(中國石油大學編寫的,一般也是石油院校的教材。)
《地球化學》
韓吟文、馬振東,地質出版社,2003(在闡述不同構造環境的岩漿作用產出的岩石的地化特徵時應自學一下涉及到的相關內容。)
參考書不用全看,主要是帶著問題去看!邊看邊總結抄錄關鍵點。

關於這些書,可以在書店買或網上郵購買。
比較老的書可以從圖書館借了自己把整本書復印了下來看。
西南地區的考生可以去西南石油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圖書館借閱。
北京地區的學生可以去學院路的
地質出版社 與 石油工業出版社石油科技書店 購買。

推薦參考文獻:
極端條件下的變質作用——變質地質學研究的前沿,張立飛,2007
可在中國知網CNKI下載。
4.深造或就業情況介紹
北大本科生考研的極少,基本想保研都可以保研。
碩士畢業生中:直博或去其他科研院所讀博;出國留學;就業。
就業的單位:石油方向的畢業生可以研究院、外企、油田,國企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外企主要是殼牌、斯倫貝謝等等。
博士畢業生:高校任教、研究院、油田等。
專業課復習指導

1.復習資料使用說明:考試書目、真題
通過看真題來找考點、重點,再回頭有針對性地看書!
有條件的話可以找在北大的同學搜集下他們的課件。
如果有時間,至少要精讀一遍考試書目。因為盡管每年的考試試題重復率很高,但基本上保持在150分的卷子里有100分左右是過去曾經考過的,但每年都會有50分左右的試題是新出的。所以,研究往年真題的目的在於保住已有的100分,而精讀的目的就在於爭取未知的50分!
參考書不用全看,主要是帶著問題去看!邊看邊總結抄錄關鍵點。

2.階段性復習方法指導:
看真題→找考點→翻教材找答案→總結凝練→背誦記憶!
先理解,後總結,再記憶!
前期以理解總結為主,後期以強化記憶為主。
不知道考點而盲目看書會導致低效率,無用功!

3.導師介紹
研究生院網站http://grs.pku.e.cn/
關注其考試專業目錄。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網站 http://sess.pku.e.cn/

瀏覽老師的主頁,尋找老師的聯系方式。

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網站 http://iog.pku.e.cn

石油地質學方向的學生重點關注。

老師發表的論文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鑽研,大概明確老師的研究方向即可。
可以給打算報考的導師發郵件交流。

礦物代號:
普通角閃石Hb 綠泥石Ch 透輝石Di 鈉長石Ab
鐵橄欖石Fo
柯石英Coe 藍晶石Ky 黝簾石Zo 正長石Or
文石Ar 夕線石Sil 斜黝簾石Czo 陽起石Act 輝石Px
硬綠泥石Cld
十字石St 鐵鋁榴石Alm 鈣鋁榴石Gro 白雲石Dol
方解石Cal 多硅白雲母Phn 黑雲母Bi 白雲母Ms 堇青石Crd

紅柱石And 硅灰石Wo 滑石Tc 透閃石Tr 角閃石Am Al2SiO5 Als
綠簾石Ep 鈣長石An 橄欖石Ol
蛇紋石Ser 絹雲母Se 石榴石Gt

『貳』 關於成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數字圖書館的通知

(中地大京黨發〔2012〕9號)

各單位、各部門:

經2012年3月2日第2次黨委常委會議研究決定,成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數字圖書館。

中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委員會

2012年3月20日

『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武漢兩個校區有什麼不一樣

在地質大學本科讀了四年,在這里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的回答將主要從歷史沿革、校園環境和綜合評價幾個方面來回答一下。

1、歷史沿革

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是「武漢地質學院」,在1987年,武漢地質學院改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總部稱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研究生部稱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從根源上來說,兩個校區是一脈相承。

總的來說,北地地理位置更好,對於未來如果想要在北京這種一線城市發展的同學來說,這種地理優勢在找工作的時候會帶來一些便利。武地的校園環境更好,如果想要在更加寬闊的校園中學習生活的話,武地會有更好的生活體驗。從學科優勢角度上來說,雖然以前武漢校區是總部,但是自從獨立辦學後,北京的地大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兩校沒有特別明顯的差距。最後我覺得還是由於北京地理優勢,北京的地大分數線一般都要更高一些,但是如果想要就讀於地大的優勢專業的話,武漢的地大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肆』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體育館本校學生收費嗎

這個應該是收費的吧,然後要根據時間什麼的都是收費的,應該是這樣。

『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對外開放時間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

開放時間:
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30到11:30;下午2;30到16:30);周六周日及節假日(上午9:00到17;00)
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逸夫樓10層

『陸』 北京地質大學自習室是哪個樓幾層還有,他們的圖書館對外開放么

你直接進去看看嘛~

『柒』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面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區佔地面積是453328.8平方米。

中國地質大學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

1960年被評為「北京市文教戰線紅旗學院」,躋身於64所全國重點高校行列。1970年遷校,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直接關懷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復辦學。1987年成立中國地質大學,在京漢兩地相對獨立辦學,是我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

並首批進入"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行列。2000年2月,中國地質大學由國土資源部整體劃轉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學總部撤銷,京漢兩地獨立辦學。2006年9月,教育部和國土資源部共建中國地質大學。2017年9月,學校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7)北京大學地質學舊館擴展閱讀:

一、校園環境概況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學校正門面對學院路,東面為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南鄰學院橋、北四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鄰成府路、北京語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西鄰五道口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

從學校正門(也稱東門)東北角空中俯瞰,能夠清晰看到學校正門的景色,包括主教學樓、運動場、2公里長的林蔭大道,林蔭大道北側的教學樓群。

教學區主要樓宇有:教1樓、教2樓、教3樓、教4樓、教5樓、測試樓、地調樓、探工樓、綜合教學樓、綜合辦公樓、圖書館、南翼樓、科研樓、逸夫樓、地質博物館等。

學生宿舍主要包括:學9樓、學10樓、學14樓、學15樓、學16樓、學17樓、學18樓、學19樓

學校建有50000平米田徑賽場,設有容納上千人的看台,1個攀岩壁,1個標准跑道、2個足球場、9個標准籃球場、2個羽毛球場和1個網球場。

體育館由游泳館、籃球館、室內攀岩壁、文體中心、地下健身用房等幾個部分組成。

國際會議中心建築面積達2.7萬平方米,建有主辦大型會議和各類專題會議的現代設施,擁有369間風格別致的客房。

學校餐飲設施主要包括餐飲中心、教工餐廳和清真餐廳。

二、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10月,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餘人,繼續教育和網路遠程教育在讀生60000餘人;教職工135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800多人,高級職稱教師500多人,博士生導師200多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千人計劃」長期項目4人,「千人計劃」青年項目1人,「萬人計劃」「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5人。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6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2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5人。

我校現有專任教師中3人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6人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5人獲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32人獲"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其中金錘獎7人,銀錘獎25人)。

全國優秀教師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優秀教師13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6人;此外,150多位國內外著名學者被學校聘為特聘教授或兼職教授。

『捌』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圖書館的無線網路密碼是多少!

去圖書館問問啊。

『玖』 館藏(舊中國時期)部分國內外地質專家編著的地質資料簡介

李華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摘要 全國地質資料館不但收藏有大量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地質工作者編著的地質資料,而且還收藏有新中國成立前國內外地質專家、學者編制的地質資料。新中國成立前國內外地質專家、學者編制的地質資料,從技術角度看它的參考價值已不大,但它的史料價值非常大。目前,我國開採的許多礦山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發現或工作過,這些新中國成立前編著的地質資料,記載了當時的技術和認識水平,是編史修志等方面的重要參考資料。筆者查閱了大量館藏新中國成立前地質資料,選取了部分資料,編撰成此文。目的是為今後編史修志提供線索或素材。

關鍵詞 舊中國;地質專家;地質資料;簡介

館藏資料是地質找礦、礦山開采、工程建設、環境保護、制定產業政策、規劃設計、編史修志等方面的重要參考依據;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源。

全國地質資料館(以下簡稱「本館」)館藏地質資料的時間最早可追溯到1894年。館藏新中國成立前編著的地質資料,約7400餘種。有外國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俄國人奧布魯切(契)夫(Obrutcheff)、梭爾格、魯濱孫、衛勒、伊立生、別也夫斯基、布加塔耶夫、安特生、丁格蘭、赫勒、新常富、哈卜羅公丁、魯濱孫等考察、調查編著的地質資料;有我國著名的地質專家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王烈、葉良輔、謝家榮、李四光、黃汲清、高振西、侯德封、計榮森、樂森 、李春昱、王竹泉、孫健初、譚錫疇等老一輩地質學家編著的地質資料。這些地質資料記載了舊中國時期國內、外地質學家,尤其是我國地質學家,在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對我國許多地區的地層、構造、礦產展開了調查,為我國新中國成立初期大規模的開展地質、礦產調查、礦產勘查、開發提供了參考資料。館藏新中國成立前編著的地質資料,從技術方面來考察其參考作用已不大,但它是編史修志的重要依據。筆者現選擇部分國內、外地質專家編著的地質資料介紹如下,目的是為今後編史修志提供線索或素材。

1 館藏(舊中國時期)部分國外地質專家編著的資料

辛亥革命前,我國還沒有自己的地質機構,一些地質礦產調查工作主要是由外國人進行的。

李希霍芬(Richthofen)。本館雖未收藏到李希霍芬編著的原著,但收藏有我國著名地質專家謝家榮等對李希霍芬編著地質資料的譯著。從譯著資料來看:他調查了基礎地質、陶瓷土,涉足了我國的江西、湖南、陝西、四川及中國東部地區。我國著名地質專家謝家榮等對李希霍芬編著地質資料的譯著,共包括7種:《江西浮梁景德鎮陶土礦》/333號資料、《湖南省地質記》/1136號資料、《陝西地質紀略》/1137號資料、《江西鄱陽湖四周地質》/1138號資料、《江蘇地質考察》/1139號資料、《中國東南部地層統系表》/1149號資料、《四川省地質概略》/1162號資料。

奧布魯切(契)夫(Obrutcheff)。以奧布魯切(契)夫(Obrutcheff)為首的考察隊,對我國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等地進行了考察。館藏有奧布魯切(契)夫(Obrutcheff)於1894年編著的《秦嶺山第21章》/1126號資料、《秦嶺山第22章》/1127號資料共2種英文資料,是本館珍藏最早的地質資料之一。

丁格蘭(F.R.Tegengren)。1915年來華,1916年任地質調查所顧問,兼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丁格蘭在華期間,足跡遍及河北、江蘇、山西、山東、江西、安徽等地。主要對鐵礦、煤礦等礦種進行了調查研究。館藏丁格蘭從1915年至1923年間編著的地質資料,共16種。

安特生(Johann Gunnar Andersson)。1912年應聘來華,曾任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司顧問。安特生在華期間,足跡遍及北京、河北、山東、安徽、揚子江流域等地區。主要對煤礦、鐵礦等進行了調查研究。館藏安特生從1914年至1920年間編著的地質資料,共14種。

2 館藏(舊中國時期)國內部分地質專家編著的資料

辛亥革命後,我國相繼組建了地質調查所、中央地質研究院、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我國老一輩地質工作者,在這「三大機構」中,相繼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地質、物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震地質、基礎地質等方面的調查、研究。

2.1 基礎地質及區域地質調查

2.1.1 地層

《河北薊縣東陵及興隆縣一帶地質調查報告》/1090號資料,是高振西1931年建立的「薊縣剖面」手稿;《甘肅省地質概略》/1140號資料,記載了袁復禮在甘肅首次發現下石炭統臭牛溝系。

2.1.2 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譚錫疇於1924年完成了中國第一幅《1:100萬的地質圖——北京濟南幅》5137號資料;王竹泉於1926年完成第二幅《太原榆林幅》/5138號資料;李捷於1929年完成第三幅《南京開封幅》/5139號資料。新中國成立前夕,由黃汲清主編的《1:100萬區域地質圖》/12044號資料,這套圖共由14個圖幅構成;1945年至1948年在黃汲清的指導下編制的《1:300萬中國地質圖》/12857號資料。這些區域地質調查報告能較清楚地反映了我國新中國成立前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概貌。

2.2 礦產地質調查及礦山發現資料

2.2.1 礦產地質調查資料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著名地質專家如: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王烈、葉良輔、謝家榮、李四光、馮景蘭、黃汲清、高振西、侯德封、計榮森、樂森 、李春昱、王竹泉、孫健初、張文佑、譚錫疇等人以及我國一些地質機構或學術團體聘請的國外地質學家,如:瑞典人新常富(E.T.Nystrom)、丁格蘭等人,對我國目前正在開採的一些礦山進行過地質調查,如:山西煤礦,早期進行地質工作的是王竹泉,1917年著有《山西平盂潞澤煤鐵礦地質》/978號資料。我國目前開採的礦山有相當數量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發現或進行過地質工作。

2.2.2 礦山發現資料

(1)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的發現資料。《康滇邊區之地質與礦產》/3822號資料,是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礦區的首份發現資料。1940年8~11月,常隆慶、劉之祥到康滇邊區做地質調查,途經鹽源、鹽邊弄弄平、攀枝花進入雲南華坪、永勝等地。在劉之祥編寫的《康滇邊區之地質與礦產》的引言中記載:「礦產方面,其最有價值者當屬鹽邊縣攀枝花之磁鐵礦。儲量可達1000萬噸之上,居寧屬第一,亦全國不可多得之大礦。」在第一章「沿途地質」中記載:「攀枝花一帶有磁鐵礦數處。作者認為此鐵礦之發現,為此次調查中之最大收獲」。

(2)江蘇賈汪煤田的發現資料。《江蘇銅山縣賈汪煤田地質》/2750號資料,是謝家榮發現賈汪煤田的首份資料。

(3)新疆油田的論述資料。《南疆油田調查略記》/742號資料、《新疆烏蘇縣獨子山石油及煤氣礦床說明書》/743號資料、《新疆庫車銅廠油田》/3996號資料、《新疆溫宿縣塔克拉克油田》/3997號資料、《新疆[獨山子區]烏蘇獨山子油田》/4565號資料、《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738號等資料,是黃汲清在新疆調查時編著的石油地質資料。在《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中認為:陸相侏羅紀地層是新疆的重要生油層之一,灰綠色的鈣質頁岩和薄層灰岩也可為生油層。

(4)雲南磷礦的發現資料。《雲南磷礦之發現經過與概況》/654號資料,是程裕淇於1939年編著的。1939年1月,程裕淇在昆陽中邑村發育的震旦寒武紀地層中,系統地採集了被些人認為是鋁土礦的岩石標本,經化學分析,發現此種岩石含P2O5達30%。

(5)大同煤田。對大同煤礦的最早調查應首推我國地質工作前輩王竹泉,他於1918年,在對大同煤田調查時,首次指出該煤田為石炭紀—二疊紀與侏羅紀雙紀煤田,並論述了大同煤田的煤質和煤量(見《山西煤礦志》)。

(6)東川銅礦。東川銅礦區的早期調查資料,主要由我國著名地質專家白家駒、丁文江、謝家榮等編制。《雲南東川銅礦之研究》/644號資料,由白家駒編制、《雲南東川銅礦節略》/645號資料,由丁文江編制,《雲南東川銅礦簡報》/652號資料,由謝家榮編制。

(7)大降坪黃鐵礦。1931年5月,兩廣地質調查所徐瑞麟、蔣溶沿西江進行地質調查時,到本區調查鐵礦,他們將鐵礦分為沼鐵礦和鐵帽兩種,著有《廣東西江沿江地質述略》/2655號資料。

2.3 物探地質勘探資料

秦香菱、李善邦、翁文波、趙仁壽、顧功敘、張鴻吉、王子昌等用電法、磁法,在甘肅玉門油礦、貴州水城縣觀音山鐵礦、四川綦江麻柳灘鐵礦、貴州赫章縣鐵礦山、雲南巧家縣湯丹銅礦、雲南安寧縣砂場鐵礦、雲南巧家縣落雪銅礦、雲南會澤縣黃鐵礦、雲南會澤縣礦山廠鉛鋅礦、雲南個舊縣老廠錫礦、雲南昭通縣褐炭田等礦山進行了物探勘查工作。其中《試用磁秤探測四川綦江麻柳灘鐵礦報告》692號資料是我國物探地質學家李善邦、秦香菱,於1939年編著的首份物探資料。

2.4 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資料

最早的水文地質調查當推章鴻釗。他在1926年,就我國的溫泉進行了調查,編著有《中國溫泉之分布》/7749號資料;工程地質調查方面:1938年,熊永先對四川達縣龍溪河水力發電廠壩址進行調查,編著有《四川達縣龍溪河水力發電廠壩址地層勘查報告》/2006號資料。

2.5 天然地震地質調查資料

《調查民國六·一月至三月地震說明》/7967號資料、《調查甘肅地震意見》/7748號資料、《調查甘肅地震大略報告》/7755號資料、《甘肅地震考節要》/7756號資料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於20年代初期調查甘肅大地震時編著的地震調查資料。

上述資料,僅是全國地質資料館珍藏地質資料的一小部分,它記載了舊中國時期國內、外地質學家,尤其是我國地質學家,在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究了地層系統、構造地質,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地質勘查,為我國大規模開展地質、礦產調查、勘查、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要以中國地質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自豪,他們的光輝業績,將激勵我們為中國的地質事業而努力奮斗。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