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棉縣地質局
Ⅰ 四川省石棉縣足富鉛鋅礦床地質特徵
四川省石復棉縣足富鉛鋅多金屬礦地處制揚子准地台西部邊緣與松潘—甘孜地槽褶皺系南緣的過渡帶 ,位於麂子坪—西油坊—足富—田彎鉛鋅礦多金屬成礦帶上,區域斷裂構造活動強烈,岩漿岩分布廣泛,礦產資源豐富。 區域地層主要為震旦系、泥盆系、二疊系、三疊系, 其中,震旦系為區域上鉛鋅礦的賦礦層位,泥盆系為該礦區鉛鋅礦賦礦層位。構造以斷裂為主,呈北西向、近南北向、東西向展布,主要為西油坊—子耳山斷裂、麂子山— 大橋斷裂和安順場—公益海斷裂等,其次級構造帶為各種金屬礦產成礦有利位。岩漿岩較為發育,主要以各時代的 酸性岩為主,基性—超基性岩次之。變質作用主要為燕山期接觸變質和動力變質,形成各地層中的蝕變岩石:大理 岩、千枚岩、板岩、變質砂岩、蝕變輝綠岩等。
Ⅱ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境內的河是什麼河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境內的河是大渡河。
大渡河,古稱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濛水、瀘水、瀘河、陽、陽山江、 羊山江、中鎮河、魚通河、金川、銅河。 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中西部,歷史上被作為中國長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但從河源學上應為岷江正源。
大渡河發源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阿尼瑪卿山脈的果洛山南麓,上源足木足河(其上源為麻爾柯河、阿柯河,在久治縣)經阿壩縣於馬爾康縣境接納梭磨河、綽斯甲河(杜柯河、多柯河)後稱大金川,向南流經金川縣、丹巴縣,於丹巴縣城東接納小金川後始稱大渡河,再經瀘定縣、石棉縣轉向東流,經漢源縣、峨邊縣,於樂山市城南注入岷江,全長1062公里(一說1050公里),流域面積7. 77萬平方公里,大渡河支流較多,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28條,10000平方公里的2條,河網密度0. 39。
大渡河流域為中國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2212處,以滑坡和泥石流為主。大渡河水力理論蘊藏量豐富,可開發裝機2336.8萬千瓦。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曾經強渡石棉縣安順場渡口和奪取瀘定縣城西橫跨大渡河的瀘定橋。流域內旅遊資源豐富,著名的峨眉山、貢嘎山、海螺溝、金口大峽谷都有獨特的旅遊景觀。
Ⅲ 石棉礦床地質
一、成礦地質條件
中國溫石棉礦床主要以富鎂超基性岩型為主,儲量占總儲量99.6%,富鎂碳酸鹽岩型僅占總儲量0.36%,水鎂石石棉與纖蛇紋石石棉共生不單獨計算儲量,估計約占總量1%。中國石棉礦床品位較高,一般超基性岩型比碳酸鹽岩型所產石棉的品位富。
溫石棉通常為單一礦產,極少數礦山與水鎂石石棉共生形成水鎂石-纖蛇紋石石棉礦床,如四川石棉礦、陝西大安礦。除此之外,共、伴生礦產有:滑石、菱鎂礦、海泡石、硅灰石、透閃石蛇紋岩、大理岩、白雲岩、鈉長岩及寶(玉)石、鉻鐵礦等以及鉑、鈀、鎳等金屬元素,中國石棉礦山中的共伴生的礦產多未形成規模,地質勘查中對其綜合評價工作也不夠,尚達不到綜合利用的程度。
中國超基性岩型石棉礦床的成礦時代,主要集中於前寒武紀和海西期,加里東及燕山期次之。前寒武紀礦床以產在古火山島弧前緣為最重要,主要分布在四川、陝西。加里東期形成的礦床主要分布在祁連山區等。海西期的礦床分布較廣,主要在阿爾金山、西昆侖山、南北天山等。燕山期礦床目前僅見於雲南境內,由於成礦時代較新,受後期構造破壞影響較小,因此礦床完整性和連續性較好。中國超基性岩型石棉礦床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帶狀特徵,同一成礦期的礦床在空間上集中分布,一個成礦帶只屬一個成礦期。
中國碳酸鹽岩型礦床的分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密切聯系,空間上主要分布在華北准地台和揚子准地台邊緣或內部。從時間上,這些地台都是前寒武紀的古老基底。華北准地台中的此類礦床,圍岩屬隱生宙,主要為下震旦統和太古宇;揚子准地台內的礦床,圍岩主要為前寒武紀、晚震旦世的岩層,即顯生宙時代,本類礦床的圍岩,不論哪一個時代,都與海西期和燕山期的酸性岩和基性岩有關,只有變質成因礦床與太古宙酸性岩有關。
二、礦床主要類型及地質特徵
中國溫石棉礦床的工業類型可以分為富鎂超基性岩型的溫石棉礦床(包括水鎂石-溫石棉礦床)和富鎂碳酸鹽岩型石棉礦床兩類。富鎂超基性岩型(簡稱超基性岩型)溫石棉礦床一般規模大,數量多,品位相對較富,纖維質量好,礦床多呈帶狀分布等特點,成礦母岩為富鎂質和鎂鐵質超基性岩,鎂鐵比一般大於10,多為斜方橄欖岩、橄欖岩等;富鎂碳酸鹽岩型(簡稱碳酸岩型或稱白雲岩型)溫石棉礦床的圍岩多為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等,此類礦床規模小,品位較貧,由於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地區,其棉質好,因此在中國肯定了該類礦床的工業利用價值。
關於溫石棉的成因分類,目前在中國還處於探討階段,尚未完全形成統一的成熟分類方案,比較趨向性的意見是將溫石棉的成因類型分為兩大類7個亞類(表17-6)。
表17-6 中國溫石棉礦床成因分類
續表
.1 超基性岩型石棉礦床
中國超基性岩型石棉礦床的構造環境屬於蛇綠岩套的下部,產於板塊俯沖帶或地縫合帶或深斷裂附近的超基性岩中,岩石組合通常為斜輝橄欖岩和純橄岩。
控礦因素:
(1)構造因素
板塊俯沖帶或逆沖帶控制著蛇綠岩套的分布,規模較大的一、二級構造控制著超基性岩體的分布、規模、產狀和形態,但含棉超基性岩體並不產於深斷裂中,而是與深斷裂有一定的距離。次級構造,如斷層、破碎帶、節理裂隙,是石棉成礦溶液的通道、礦化和富集的空間,控制著棉脈的形態,構造裂隙愈發育,成棉愈富,但片理化不利於成棉。
(2)岩石因素
超基性岩型石棉礦床產於富鎂質和鎂鐵質超基性岩中,其中以斜輝橄欖岩對成棉最為有利。超基性岩是超基性岩型石棉礦床的成礦基礎。
(3)岩漿活動因素
早期超基性岩漿活動帶來的熱液有利於母岩的蛇紋石化,晚期中—基性、中—酸性岩漿活動帶來的潛水、碳酸水等熱液使母岩的蛇紋石化和石棉礦化進行得更加充分和強烈。
(4)蝕變作用
超基性岩型石棉礦床的蝕變,主要是蛇紋石化,它是超基性岩成棉的重要條件之一。蛇紋石化受岩漿活動的制約,岩漿活動有多期性,蛇紋石化也是多期的。
(5)棉脈賦存空間。節理裂隙發育程度,是石棉礦化和富集要素之一,裂隙面的力學性質決定石棉纖維的生長方向張性裂隙使石棉纖維生長方向與裂隙長軸方向垂直,生成的石棉纖維較懸壓扭性裂隙使石棉纖維生長方向與裂隙長軸方向斜交或平行,生成的石棉纖維較長。
礦床實例1:青海茫崖石棉礦
該礦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石棉礦床,區內自東向西分布有4個含棉超基性岩體,出露全長14km,東端傾沒4.5km(圖17-1、圖17-2)。
圖17-1 青海茫崖鎮石棉礦地質圖
(據楊開春等,1984a)
1—黃土及礫石層;2—砂礫岩、炭質泥岩及煤層;3—變質砂岩及石英岩;4—鈣質片岩,大理岩及凝灰質千枚岩,5—片岩及大理岩;6—長英質岩;7—花崗岩;8—輝長岩;9—含棉超基性岩體;10—斷層
茫崖礦區位於東昆侖褶皺系祁曼塔格地槽褶皺帶的阿特灘復背斜北翼,北為阿爾金山大斷裂,南與柴達木坳陷毗鄰。區內元古宇、古生界從沉積建造到構造形態頗具地槽型特徵:有大量的火山碎屑沉積、緊密的線性褶曲,密集發育的區域性走向斷裂、廣泛的岩漿侵入。中生代的沉積也明顯地受基底構造的影響,表現出地塹式的帶狀沉積特徵。
礦區出露的地層有泥盆系,侏羅系,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泥盆系為一套海底噴發的基性火山碎屑岩-玄武質凝灰岩,夾少量正常沉積的岩石。
礦區處於阿克堤復背斜北翼,由於斷裂構造的破壞和岩漿侵入,致使其翼部的泥盆系支離破碎。斷裂以北東東—南西西或近東西向的壓扭性走向逆斷層為主,它不僅控制超基性岩體,而且對成棉也有控製作用。北西—南東向次一級平移斷層常使含棉岩體成雁行狀排列。
圖17-2 青海茫崖石棉礦區20—20′勘探線剖面圖
(據楊開春等,198 b4)
1—黃土及礫石層;2—片岩及大理岩;3—含棉超基性岩體;4—石棉礦體;5—鑽孔及編號
礦區廣泛出露海西期岩漿岩,受區域構造方向控制,有花崗斑岩、花崗岩、花崗閃長岩、閃長岩、基性岩,規模不大,多呈岩株、岩脈、岩床侵入於下、中泥盆統地層並互相穿插;超基性岩主要是輝橄岩、橄欖岩,是構造侵位的產物。也是含棉超基性岩體的原岩。鎂鐵比為14。岩體幾乎完全蛇紋石化,呈不規則帶狀分布,其中Ⅰ、Ⅱ號礦體深部是相連的。岩體受區域北東東和南東兩斷裂組控制。岩體特徵見表17-7。
表17-7 青海茫崖石棉礦含棉超基性岩岩體特徵
(據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勘中心陝西地質總隊,1999a)
岩體原岩是以輝橄岩、橄欖岩為主的富鎂質超基性岩,鎂鐵比MgO/FeO =14。岩體已幾乎完全蛇紋石化。主要的造岩礦物有蛇紋石、絹石、輝石、橄欖石、磁鐵礦,少量的菱鎂礦、滑石等。岩體的頂底板與圍岩均以斷層接觸。沿傾向可分為兩邊緣的橄欖岩夾輝橄岩析離體帶和中間的純橄岩、輝橄岩帶,各帶之間呈過渡關系。整個岩體礦化比較普遍,含棉系數平均為60%左右,但礦化不均勻,富棉帶中局部含棉率高達22.46%;中間帶礦化比邊緣帶強;兩組斷裂交會處,滑石菱鎂片岩比較發育,礦化較好。
岩體礦化受岩性、構造和蝕變作用的控制。礦體平均厚度為26m 左右,最大78.4m,最薄僅幾米。礦體沿走向和傾向都不穩定。
由於區域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具有多期性,超基性岩形成之後,經歷了多次疊加的自變質和蝕變作用,岩體先是蛇紋石化,其後是滑石化、碳酸鹽化。岩體的蛇紋石化,幾乎是完全的。
礦區的溫石棉以網狀脈為主,其次是細脈、塗敷狀脈。網狀脈纖維長度一般為0.5~12mm。多為3~7mm。棉脈長度大於0.5mm,其品位為5%~8%,最高可達20%以上;細脈狀棉脈呈單式密集分布,纖維長度為1~1.5mm。棉脈長度小於0.1m,一般品位為6%~12%。在塗敷狀棉脈中,纖維塗敷礦石葉理面上,以斜纖維產出,纖維短,品位低。
茫崖所產石棉纖維,結晶度好,成分接近理論值,物理化學性能接近或優於正常值。礦床規模巨大,儲量豐富,品位較富,是我國主要石棉礦產地。青海茫崖石棉礦床中礦體各級棉所佔比例見表17-8。
表17-8 青海茫崖石棉礦床中各級棉所佔比例
(據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勘中心陝西地質總隊,1999b)
青海茫崖石棉礦的化學成分如表17-9所示,主要成分SiO2,MgO,H2O+含量接近理論值。
表17-9 青海茫崖石棉礦床石棉的化學成分
(據朱訓,1999)
礦床實例2:四川石棉縣石棉礦
該礦床屬水鎂石-蛇紋石石棉礦床。礦床含棉超基性岩體沿東西向斷裂侵入,由於後期受南北向構造的改造作用,因此不但使超基性岩體完全蛇紋石化,而且還改變了蛇紋岩體的形態。含棉岩體由緻密塊狀蛇紋岩和殘斑晶蛇紋岩組成,前者的原岩為純橄岩,後者原岩為輝欖岩。含棉蛇紋岩體呈北東向延伸,長7.5km。由於被南埡河斷層切割,因此成為相距8km的南、北兩個岩體。北礦體稱為四川石棉礦(簡稱川礦),岩體長5km,寬0.3~1.5km,岩體形態呈帚狀,由一系列壓扭性斷層所組成,構造裂隙特別發育,形成富水的網路系統,為水鎂石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環境,最終形成水鎂石-纖蛇紋石石棉礦床。南礦體稱為新康石棉礦(簡稱康礦),岩體長2.5km,寬0.2~0.8km,岩體形態呈紡錘狀,是在擠壓作用特別強的條件下形成的。尤其是兩端擠壓作用更強烈,其結果不但裂隙發育受到限制,裂隙網路不發育,而且以壓性裂隙為主,不利於地下水活動,富水條件差,不利於水鎂石形成,所以形成纖蛇紋石石棉礦床。兩礦均以產縱纖維棉為主。
四川石棉礦礦區位於康滇台背斜之西翼,礦床產於早震旦世超基性岩體中。超基性岩的成礦母岩為純橄欖岩、橄欖岩、含輝橄欖岩。呈北東向分布,共有5個礦體,在平面上呈帚狀構造,在垂直空間呈「S」、反「S」形構造,即岩體下部為東西走向,上部逆時針扭轉後走向轉為北東60°,顯然岩體在蛇紋石化時還伴有一個受扭力作用的塑性變形過程,由於棉脈多產在扭性裂隙中,因此以縱棉為主。
四川石棉礦的蛇紋石化有兩期,形成不同石棉成因類型,早期蛇紋石化形成的纖蛇紋石石棉,棉脈以橫纖維石棉為主。第二次蛇紋石化所形成的石棉,屬於水鎂石-纖蛇紋石石棉,以縱纖維石棉為主。也是礦區主要的工業用棉,縱纖維石棉切割橫纖維石棉現象普遍。橫纖維石棉中不含水鎂石、方解石。縱纖維石棉中富含水鎂石,也有方解石。在同一條棉脈中,這兩種不同成因類型的石棉相伴生長。第一期形成橫纖維石棉與礦體附近的鹼性花崗岩有關,這類棉一般分布在蛇紋岩體的邊緣靠近花崗岩接觸帶之處。而第二期所形成的水鎂石-纖蛇紋石石棉受帚狀構造變形,即一系列與岩體走向相一致的壓扭性裂隙與之伴生的深部碳酸水作用所控制,第二期礦化作用是在高溫高壓富水條件下進行的。在四川石棉礦,含水鎂石較普遍,在現開采區分析的72個地質棉樣中含水鎂石有45個,佔62.5%。在平面上分布,集中於礦區東北端中部,個別點含量高達81%。據統計,含水鎂石樣品中有64.4%的樣品水鎂石含量不超過20%;有26.7%樣品含量在21%~40%,只有8.9%的樣品含量大於40%。一般長棉中含水鎂石較多,也普遍。其含量一般在20%~30%,個別棉含量高達75%。石棉中因含水鎂石,抗張強度中等,並隨水鎂石增多而強度下降;含磁鐵礦增多,電絕緣性較差;含有方解石、白雲石時使纖維變粗、硬、脆;隨碳酸鹽含量的增多,酸蝕量隨之增大。四川石棉礦中所有共、伴生礦物,對纖蛇紋石石棉而言,都是有害雜質。
2.碳酸鹽岩型石棉礦床
中國碳酸鹽岩型石棉礦床均為中小型規模,其儲量總和僅佔全國石棉礦產總儲量的3%,但主要分布在經濟基礎相對較好,工業相對較發達,交通較方便的東北、華北地區,仍有一定的工業利用價值,況且此類石棉礦床品位、厚度均較穩定,棉質較好,適於地方開采。此類礦床主要有遼寧金州石棉礦、河北淶源石棉礦、山西方山石棉礦、吉林集安石棉礦、遼寧朝陽石棉礦、內蒙古土默特左旗石棉礦、四川彭縣石棉礦、雲南武定石棉礦等。
中國碳酸鹽岩型石棉礦床均產於古老地塊內部或地塊邊緣的富鎂質的碳酸鹽岩地層中,受層間裂隙的控制,往往成為層控礦床。這些地層的時代,幾乎都是寒武紀以前的。與此類石棉礦床有關的地塊,一是以前寒武系及古元古界為基底的揚子地塊;二是以震旦系—古元古界、太古宇為基底的塔里木-中朝地塊。
中國碳酸鹽岩型石棉礦床的形成,是由於華力西期或燕山期的酸性、基性岩漿(富含SiO2)侵入於富鎂質的碳酸鹽岩地層中,發生熱液接觸蝕變而成,地層中的白雲質灰岩、白雲岩、大理岩等發生強烈的蛇紋石化;或與超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有關,基底地層多變質為片麻岩、大理岩、變粒岩、混合岩等。由於受長期的大地構造運動的影響,碳酸鹽岩型石棉礦床的分布,同它所在的區域構造方向相同或相近,並且受後期斷裂構造的影響,有時礦體被錯斷甚至錯失。
礦床實例:河北淶源石棉礦
該礦床屬中溫熱液交代充填白雲岩型的橫纖維溫石棉礦床。位於燕山准地槽與山西地塊接壤處,石棉礦床賦存於大理岩-蛇紋石化熱液蝕變帶中,呈脈狀充填於蛇紋岩與白雲岩交界面及其旁側裂隙中(圖17-3),石棉礦床的形成嚴格受岩性、構造及岩漿等因素的控制,形成一定規模的含礦帶,每一含礦帶由若干個或數十個礦體組成。全區有11個礦體群,有280個礦體,長數百米到1200m,厚1.26~7.8m,延深50~280m,傾角30°~60°。本區礦石為橫纖蛇紋石石棉,多呈白色、褐色、棕色纖維狀集合體。呈脈狀穿插於脈石中,脈石礦物主要為白雲石、方解石、各種蛇紋石。有少量透輝石、透閃石、滑石等。全區平均品位為2.24%,其中AA-Ⅲ級佔2.87%,Ⅳ—Ⅵ級佔60.67%,Ⅶ級佔36.46%。
圖17-3 河北淶源煙煤洞石棉礦床125號勘探線剖面圖
(朱據訓,1999)
1—薄層及條帶狀白雲岩夾巨厚層狀及硅質白雲岩;2—薄層及條帶狀白雲岩夾厚層狀白雲岩;3—微晶閃長岩;4—表內礦體;5—表外礦體;6—礦化帶;7—推測及實測斷層;8—鑽孔及編號;9—坑道及編號
三、資源分布及成礦規律
中國溫石棉礦床分布於15個省、市自治區,保有儲量最多的是青海省,佔全國石棉總儲量的64%;其次是四川省,占總儲量的18%,陝西省占總儲量11.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占總儲量的3%,這四省區石棉合計的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96.4%;其他地區的石棉礦分布零散,儲量少。
綜上所述,中國石棉礦集中分布於西北、西南交通不便的邊遠高山地區,自然條件差,開發利用有一定難度。而東北、華北也有成礦條件,礦化點較多,積極開發地質工作,找到有應用價值的石棉礦床是有希望的。
中國大、中型溫石棉礦床產地分布見圖17-4。
超基性岩型石棉礦的主要成礦規律,根據形成地質特徵、控礦因素,有如下規律:
超基性岩的形成,是石棉礦床形成的地質基礎。岩體的大小,對礦床規模有一定的影響,礦床產在蛇綠岩套的超基性岩中是一個普遍的規律。
成礦具有專屬性,礦床只賦存於一定時期的超基性岩中。礦床多產在傾伏很深、地質時代較古老的優地槽褶皺帶中,該地區一般經歷過較復雜的地質構造史,礦床賦存於俯沖帶一側的蛇綠岩套中。有利於成礦的母岩為富鎂質超基性岩系列和鎂鐵質超基性岩系列。岩石的鎂鐵比大於7時有利於成礦。
礦床形成的過程具有多期性、復雜性。蛇紋石化一般有兩期:早期為自變質階段,岩體蝕變普遍;晚期蛇紋石化是在早期蝕變的基礎上進行的,一般有交代作用和重結晶作用。
礦體形成過程和機制相同,棉脈類型因控礦裂隙性質不同而不同。棉脈的富集與次級構造裂隙發育程度有關,網狀棉脈的品位尤富。前寒武紀和海西期是最重要的成礦時代;燕山期成礦時代雖新,也有中型礦床。礦體形態簡單,多為似層狀、透鏡狀和脈狀。
圖17-4 中國溫石棉礦分布圖
碳酸鹽岩型石棉礦床的成礦規律根據成礦地質特徵和控礦因素有如下幾點:礦床賦存於地質年代古老的具條帶狀、透鏡狀構造的薄—中厚層的富含鎂質的白雲質岩、白雲岩、大理岩等碳酸鹽岩地層中;海西期、燕山期酸性岩漿和基性岩漿是成礦的熱液來源;該類礦床受層間裂隙控制明顯,礦體形態、產狀與圍岩一致;與酸性侵入岩有關的礦床,其侵入體與礦床的距離從200~1000m 不等(最遠不超過10km);而與基性侵入岩有關的礦床,則在空間上同侵入體密切相關,其距離僅1m 至數十米;礦化富集主要在次級構造中,如層間裂隙、節理裂隙、向斜軸部、背斜核部等;蛇紋石化較強地段,一般有利於石棉礦化;但個別地區蛇紋石化十分強烈,而石棉礦化並不發育;單式或復式棉脈組,石棉纖維一般較長(大於8mm),平行細脈或隔板發育的棉脈則纖維較短。
Ⅳ 四川是在地震帶上嗎
四川離地震帶不遠 印度洋板塊和亞洲板塊的沖撞區。
Ⅳ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
石棉縣礦藏資源十分豐富,現已開採石棉、煤、鉛、鋅、銅、金、大理石、花崗石、石英內石、輝容碲鉍礦等10餘種,尤其是大理石質地優美,儲量豐富,全縣大理石礦產地質儲量達14880.39萬立方米,可與雲南大理石媲美。紅色花崗石已有25年的開采歷史,「石棉紅」花崗石先後被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北京國貿大廈、成都火車站等大型建築選用。石棉生產也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北京地質博物館陳列的2.19米長的「石棉王」就產於該縣。
Ⅵ 關於賴寧的故事
1.目標明確
賴寧來在校品學兼優,源全面發展,雖然年紀小,但志向明確,立志長大要成為一名和李四光一樣的偉大的地質學家。
2.全面發展
賴寧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少先隊小主席和優秀少先隊員,曾獲省紅領巾讀書讀報獎章活動一等獎,地區少年兒童繪畫比賽二等獎和縣兒童書法比賽一等獎。
3.學習優異
小學畢業考試,賴寧在石棉縣5264名小學畢業生里以全縣第一名(小主席)的成績考入重點中學——石棉中學。
4.社會責任感強
賴寧從小擁有著極強的社會責任感。10歲那年就曾致信石棉縣人民政府強烈要求打擊大渡河邊的非法捕撈行為。
5.救火
賴寧的家鄉石棉山區是火險區。 賴寧讀小學的時候曾3次上山滅火。1988年3月13日下午3點38分左右,石棉縣海子山因電線短路發生山林火災。火借風勢,剎那間山上一片火海。大片森林、衛星電視轉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庫,都面臨著巨大的威脅。雖然被大人一次次拉走,但是賴寧還是偷偷溜回去繼續撲火,大火終於撲滅了。可賴寧卻離開了。
Ⅶ 石棉自然鉑礦床的發現過程和勘查現狀
大河壩自然鉑礦床位於四川省石棉縣安順鄉大河壩(也稱為鎮龍溝自然鉑礦),距石棉縣城約15km,距成都約340km。沿石棉縣到安順場的公路,在約10km處拐進小水河,再沿簡易公路上行15km左右即可到達礦區,由礦區至礦點約有1.6km長的小路可步行,交通比較方便。礦區海拔1760~2240m,區內水電資源豐富,開發條件好。行政區位置屬於四川省石棉縣安順鄉小水河麂子坪村,礦區地理坐標是:東經102°16′58″~102°17′04″,北緯29°09′09″~29°09′36″。
該礦床是由四川405地質隊在石棉縣鎮龍溝普查金礦的過程中發現的。當時發現基性岩之後,按照局總工指示取樣作了Pt、Pd分析,幾件樣品Pt+Pd含量為0.83~0.92g/t(四川省化探隊實驗室分析)。其後,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與開發局地礦處多次派人對兩個礦化露頭(其中一個礦體產於前震旦紀含釩鈦磁鐵礦層狀輝長岩體中的構造蝕變帶中,經光薄片鑒定命名為次閃石化輝石岩型鉑礦石;另一個礦體產於構造劈理化輝長岩中,經光薄片鑒定命名為輝長岩型鉑礦石)進行重點檢查,並先後採集了揀塊樣和刻槽樣。PGE分析結果為:輝石岩型鉑礦石Pt含量2.54~35.5g/t,鉑族其他元素含量均很低;輝長岩型鉑礦石Pt含量1.45~39.Og/t,鉑族其他元素含量也很低。由此初步推測該類礦石中Pt很可能是以自然鉑或鐵鉑礦的形式存在的 四川省地礦局地礦處。石棉縣安順鄉大河壩鉑礦石人工重砂報告。2002年9月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與開發局405地質隊通過調查,初步查明目前發現的含鉑岩體主要分布在石棉縣麂子坪村,在以往的1:20萬等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填圖中沒有注意到該岩體,因為礦區地表為第四系殘坡積層覆蓋。四川地質勘查與開發局隨即組織人員進行了3次野外調查和採集重砂樣品,到2002年9月8日已經用人工重砂的辦法挑選出1456粒自然鉑。能從35.8kg的岩石樣品中挑選出這么多自然鉑樣品,在國內外均是少見的。
2002年10月,中國地質科學院王登紅與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與開發局何虹總工程師及李雲泉、肖文才高級工程師一起,在四川405地質隊的協助下,對含礦岩體進行了系統的采樣,初步證實,在原先發現的露頭之上的第四系殘坡積層中還含有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岩滾石,而輝石岩在上、輝長岩在下的層序(尚未發現岩層倒轉的跡象),說明基性超基性岩是多旋迴岩漿活動的產物,在輝石岩之上可能還有輝長岩(已剝蝕)、在輝長岩之下還有輝石岩。這對於地質找礦具有重要意義,至少表明含礦層的厚度要大於目前露頭上所見的厚度,因此可以擴大含礦層位的找礦方向。有鑒於此,當時認為,通過鑽探查明基性超基性岩岩體的厚度是當務之急。同時,我們對切割礦區含礦岩體的3條溪流,在位於含礦岩體西側的水系堆積物中(即下遊方向)分別採集了3個自然重砂樣品,由肖文才高工帶回成都岩礦測試中心進行重砂礦物分離,結果在兩個樣品中均獲得了自然鉑顆粒。
經過2003年的野外工作,四川405地質隊與四川物探隊一起,通過對3條水溝中切割出來的岩體露頭的調查,基本查明含礦的岩體走向NNE、向東緩傾斜,傾角10°~20°。經地面磁測圈定的岩體走向長大約3km,面積至少1.5km2。比較清楚的含礦露頭雖然只有兩處,但岩體內見有多層的礦化。其中,鎮龍溝Ⅰ號露頭自上而下為:第四系殘坡積層→輝石岩→輝長岩。整個基岩露頭寬20m,高1.8m(實測),其餘均為第四系覆蓋。
隨後(2003年8月),福建紫金礦業公司與四川405地質隊合作成立了四川石棉縣紫金鉑業有限公司,公司辦公地點設在石棉縣長征路,總經理李逢瑞。公司成立後,加大了勘查力度,先後開展了槽探和鑽探工作,但結果每每不盡如人意。
2003年10月,王登紅研究員 王登紅.關於四川石棉鎮龍溝鉑礦的工作建議.2003年10月16日提交給紫金公司
期間,課題組成員先後3次深入礦區進行調查采樣,包括採集重砂大樣和大量的岩石、礦石樣品。通過室內外的工作,也發現了一系列問題,比如反復多次無論是光薄片還是重砂中都未再找到鉑礦物,化學分析也未見到鉑礦化的跡象,礦物成分非常特殊等。這些問題將在下文進一步討論。
Ⅷ 為什麼四川多地震
5月15日以來,中來國地質源調查局召集國內權威專家,對四川特大地震進行「會診」,初步形成三個結論。
一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地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二是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第一,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第二,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第三,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三是淺源地震。四川特大地震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持續時間較長,因此破壞性巨大。
Ⅸ 四川綿陽有哪些縣
截至2016年,綿陽市轄5個縣:三台縣、鹽亭縣、梓潼縣、平武縣、北川羌族自治縣。以及3個區:涪城區、遊仙區、安州區;代管1個縣級市:江油市。
綿陽,別稱「中國科技城」,四川省地級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帶。東鄰廣元市的青川縣、劍閣縣和南充市的南部縣、西充縣;南接遂寧市的射洪縣;西接德陽市的羅江區、中江縣、綿竹市;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肅省的文縣接壤。介於北緯30°42′—33°03′、東經103°45′—105°43′之間,總面積20248.4平方千米。
自漢高祖二年(前201年),西漢設置涪縣以來,綿陽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歷來為州郡治所,後因城址位於綿山之南而得名「綿陽」。
(9)四川石棉縣地質局擴展閱讀:
綿陽的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
綿陽市地貌受區域地質格局的控制而分屬於四川三個不同的地貌單元:安縣雎水鎮到江油馬角壩鎮一線以北屬龍門山山地區;東南部鹽亭縣、梓潼縣屬盆北低山區;西南三台縣、涪城區、遊仙區等屬盆中丘陵區。綿陽市地貌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也由山地向丘陵過渡。
2、氣候特徵
綿陽市屬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區。2016年,平均氣溫17.9C,空氣優良天數279天,年平均降水量823.3毫米。
3、水文概況
綿陽市受地貌影響,降水豐沛,徑流量大,江河縱橫,水系發達。全市境內有大小河流及溪溝3000餘條。所有河流、溪溝都分別注入嘉陵江支流涪江、白龍江與西河,全屬嘉陵江水系。涪江是嘉陵江右岸的最大支流,也是市境最主要的河流,它在市境的流域面積佔全市幅員面積的97.2%,對市境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和經濟發展產生著重大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綿陽
Ⅹ 石棉是在龍門山斷帶上嗎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龍門山斷裂帶突然發作,大地撼動,震級7.8級,從而造成四川地震。
龍門山、龍門山斷裂詳解
龍門山介紹
沱江和岷江的分水嶺,四川省著名地震帶。四川東、西部主要氣候界線之一。龍門山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指龍門山前緣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廣義還包括後緣部分,兩者以北川至青川深斷裂為界,北起廣元,南達都江堰市,全長約350公里,包括龍門山、九頂山和茶坪山,為岷山東南延伸部分。廣義龍門山山脊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九頂山主峰獅子王4984米。構造上為北東向褶斷帶,逆掩斷層發育,組成疊瓦式地貌,如白鹿頂、天台山、天麻坪等一系列二疊紀「飛來峰」。岩性多樣,從古生代的片岩、板岩、千枚岩、石灰岩到中生代的紅色砂泥岩、櫟岩都有分布。此外有花崗岩,為四川省各時代地層發育最全的山脈,也是中國泥盆系地層沉積的典型地區。山體東陡西緩,東坡多以斷崖與盆地底部相接。龍門山是四川強烈地震帶之一。自公元1169年以來,共發生破壞性地震25次,其中里氏6級以上地震18次。龍門山東部迎風坡雨澤充沛,是四川著名的鹿頭山暴雨區所在地。西部背風坡岷江河穀雨水稀少,氣候十分乾燥。龍門山東、西坡民族也不同,東坡是漢族分布區,西坡為羌族聚居地。龍門山也為大熊貓和多種珍稀動物產地,已建有北川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面積不足1萬公頃,保護對象為大熊貓、金絲猴和綠尾虹雉等。龍門山的煤、鐵、銅、硫鐵礦、磷、石棉、水泥用灰岩也很豐富。
龍門山斷裂帶科學探源
從成都向西北方向159公里便是有「川西鎖鑰」之稱的汶川縣。昨天下午14時28分,7.8級的強烈地震猝然降臨這里。
汶川縣「因縣西汶水為名」,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而汶水即為岷江。如果可以鳥瞰這里,蜿蜒的岷江由縣北部入境,貫穿東部,長達88公里。你也會發現,這里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更高為6250米,東南部岷江出口處海拔則僅為780米。相對高差大,地形坡度陡, 臨空面發育,溝谷縱橫,切割強烈。西南部受制於邛崍山系,東北部為龍門山脈所控。
據有關專家介紹,全球7級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級以上1~2次。我國受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地震活動比較頻繁。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告訴新華社記者,從大的方面來說,汶川地處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於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涉及地區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屬於我國的地震密集帶。從小的方面說,汶川又在四川的龍門山地震帶上。因此,這里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
斜跨北東南西方向的龍門山斷裂帶,位於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東緣之間,其規模大而位置特殊。該地震帶長約400公里,寬70公里。
變化多端的地形地貌是大地構造活動與地表共同孕育的結果。龍門山形成於中生代和早新生代。
現今龍門山最顯著的地貌特徵就是南北分段性:北段海拔普遍處在1 000 m至2 000 m之間。沿北東方向,龍門山北段和四川盆地之間界限逐漸模糊;南段地形陡峭,盆山界限清楚。
龍門山地區宏觀上看構造性質相似,受力環境一致,地質學家近年來進行了不少整體研究。汶川縣處於九頂山新華夏構造帶,地質構造復雜, 斷層、褶皺發育,構造對岩土體的改造強烈。同時,區域構造運動應力場的作用使岩體節理裂隙發育,岩性破碎, 結構面發育,從而使岩體力學性質大為變化,為地質災害的發育提供了條件。
1610~1900年龍門山地震帶只有2次強震記載,而1900年後的階段較為活躍,1900年至2000年這100年間5級以上地震則比較完整,共發生14次地震,即1900年邛崍地震、1913年北川地震、1933年理縣和茂縣地震、1940年茂縣地震、1941年康定地震、1949年康定地震、1952年康定和汶川地震、1958年北川地震、1970年大邑地震和1999年綿竹地震等。
四川省地震局成都基準台江道崇曾詳細研究了龍門山地震帶地震活動特徵,他指出,1960年以來大於等於4.5級的地震有明顯「成組」發生特徵,可以把此間(1960~1994)14次地震劃分成7組,除了第6組為次地震外,其餘各組均成對出現。1995年,有研究表示,該帶強震頻度不高,中等地震相對活躍。強震活動的盛衰變化沒有明顯規律,其主體活動地段為汶川-茂縣一北川段和天全一寶興段,二者的強震具有交替發生的特點。
不過汶川縣地震台的陳曉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研究發現了一些變化,龍門山地震帶(中南段)中強地震具有明顯的遷移特徵。即1900年前的中強地震的遷移規律是由北(北東)往南(南西)遷移;1900年以來的中強地震的遷移規律正好相反,即由南(南西)往北(北東)遷移。
根據美國國家地震調查局(USGS)的測量數據,昨天的大地震震源深度約為10公里。《財經》雜志引述研究人員的話指出,且不論美國國家地震調查局的數據是否准確,但此次大地震屬於淺源地震,當無疑義。通常,震源位於地下70公里之內的,都稱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越淺,地震能量越大。」
本報記者在《四川地震》2007年6月期上查到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監測研究所對當年1~3月的全省地震月報目錄(里氏震級ML ≥3.0),共有22處,其中2007年2月12日的那次地震震中也為汶川,震級3.2級,深度8公里。
四川省地礦局攀西地質大隊胡炎認為:X形活動斷裂帶控制著川、滇兩省大多數主要地震的發生,如「蹺蹺板」兩端之互動。據已發生過的破壞性地震資料看,一般情況下, 南東向組發震時,北西向組在休息,反之亦然。
有關專家告訴新華社記者,在地震學中,一般發生的震級越高,其破壞力度越大。這次汶川地震7.8級,其震中地區的破壞力度在10度左右,會造成房倒屋塌、地質滑坡和地面裂縫等災害。由於一般地震不可能一次釋放所有能量,因此四川周邊地區有可能發生餘震。
斷裂帶(fault zone)
亦稱「斷層帶」。有主斷層面及其兩側破碎岩塊以及若干次級斷層或破裂面組成的地帶。在靠近主斷層面附近發育有構造岩,以主斷層面附近為軸線向兩側擴散,一般依次出現斷層泥或糜棱岩、斷層角礫岩、碎裂岩等,再向外即過渡為斷層帶以外的完整岩石。斷層帶的寬度以及帶內岩石的破碎程度,決定於斷層的規模、活動歷史、活動方式和力學性質,從幾米至幾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一般壓性活壓扭性斷層帶比單純剪切性質的斷層帶寬。在一些大型的斷層帶中,由於被後期不同方向的斷層切錯,和夾有一些未破碎的大型岩塊,只是斷層帶的結構趨於復雜化,從而在近代的斷層活動中容易形成運動的阻抗,是應力易於積累和發生地震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