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地質大學鄭州研究院

地質大學鄭州研究院

發布時間: 2021-02-11 23:19:20

⑴ 築波大學的學術科研

截至2015年2月,築波大學有國際聯合共用設施4個、校內共用教育研究設施(科學研究類)18個、世界先端研究開發支援組織2個。
國際聯合共用設施(4個):計算科學研究中心、下田臨海實驗中心、遺傳基因實驗中心、等離子體研究中心
世界先端研究開發支援組織(2個):生物體機器人研究中心、分子行動科學研究中心
校內共用教育研究設施(科學研究類)(18個):生命領域跨學科研究中心 (TARA)、農林技術中心、生命科學動物資源中心(舊:動物實驗中心)、菅平高原實驗中心、大學研究中心、質子線醫學應用研究中心、產學結合共同研究中心 、教育開發國際合作研究中心、知識型社會基礎研究中心、跨學科物質科學研究中心(TIMS)、特別支援教育研究中心、北非研究中心、學術信息媒體中心、研究基礎綜合中心、同位素環境動態研究中心、放射線安全管理部(舊:同位素綜合中心)、陸域環境研究中心(舊:水理實驗中心)、次世代醫療研究開發教育統合中心(CREIL) 、半機器人(Cybernics)研究中心 、風險企業實驗室 科研概況 平成18-24年科學研究經費一覽年度平成18年平成19年平成20年平成21年平成22年平成23年平成24年項目數 1061 1075 1078 1157 1269 1366 1433 總金額(単位:千丹) 3309310 3359123 3275771 3759909 3399760 3882068 4134265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2月築波大學官網) 世界先端研究開發支持項目名稱主要研究者單位為健康長壽型社會服務的支援人類技術最先端研究項目山海嘉之人・機器人・信息一體化融合研究核心探索高級神經活動的分子基礎及控制方法柳澤正史分子行動科學研究核心備註:研究期間為2010年3月10日~2014年3月31日(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2月築波大學官網)
影響因子 根據2014年3月《自然》發布的年度自然出版指數(日本機構排名)報告,築波大學2013年《自然》雜志高質量論文的貢獻指數位列第15名。 研究文章排名(日本機構)機構CC2Articles31日本東京大學(UTokyo)56.11542物理和化學研究所(理),日本32.691223日本京都大學29.12774日本大阪大學19.79755日本東北大學12.99516日本東京理工學院11.06307日本九州大學9.99438日本名古屋大學7.64369日本北海道大學7.392210日本NTT集團6.871111國家先進工業科學技術(產業),日本6.22612日本國家材料科學研究所(凈利)5.832513日本海洋地球科技機構(JAMSTEC),日本5.351614日本橫濱市立大學(YCU)5.271515日本築波大學4.2311備註:以上為1-15名的名單,詳細名單請參考資料 中國科學院大學(舊: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5.07
浙江大學
2007.11
南開大學
2007.12
吉林大學
2008.02
西安交通大學
2008.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08.02
廈門大學
2008.05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09.04
東北師范大學
2009.04
北京師范大學
2011.04
北京大學
2011.10
華東師范大學
2012.07
大連民族學院
2013.03
吉林農業大學
2004.02
湖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
1996.03
上海交通大學
1997.02
上海圖書館
1999.10
清華大學
2002.02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2002.08
沈陽農業大學
2004.02
清華大學
2005.05
中國地質大學
2005.11
鄭州大學
2005.11
大連大學
2007.02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資源研究所
2007.04
雲南大學
2008.03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
2008.04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
2008.05
中國美術學院
2008.05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2009.01
江南大學 生物工程學院
2010.09
中國科學院
2010.12中國人民大學
2013.06浙江科技學院
2013.07
南京農業大學
2014.02
復旦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2014.03 澳門大學 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
2010.03
香港理工大學
2014.11
香港中文大學
2015.02 國立台灣大學
2007.11
國立台灣大學
2015.04(更新)
國立清華大學
2007.11
國立台灣師范大學
2012.12
輔仁大學
2014.04
國立成功大學
2014.05
國立台灣芸術大學 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造形芸術研究所
2005.07
國立政治大學 文學院 ,社會科學院 ,外國語文學院 ,法學院
2006.06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2008.09
國立交通大學 電機學院
2010.08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2011.11
國立彰化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
2013.03
國立防災科學技術中心
2013.10
高雄醫學大學
2014.09

⑵ 哪些學校有設計或美學相關專業的博士點呢

帶Z者為一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覆蓋的二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

國家重點學科
清華大學

博士點
北京師范大學 Z
湖南大學
南京藝術學院 Z
清華大學
蘇州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Z
中國美術學院
中國藝術研究院 Z
中央美術學院
碩士點
安徽工程科技學院
北方工業大學
北京電影學院 Z
北京服裝學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Z
北京印刷學院
北京郵電大學
長春工業大學
大連輕工業學院
東北大學
東北電力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Z
東華大學
東南大學 Z
福建師范大學 Z
福州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廣西藝術學院
廣州美術學院
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理工大學
哈爾濱師范大學 Z
杭州師范學院
合肥工業大學
河北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河北科技大學
河北理工大學
河南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湖北美術學院
湖南大學
湖南工業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 Z
華東理工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Z
華南理工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吉林大學
吉林建築工程學院
吉林藝術學院
江南大學
江蘇大學
江西師范大學
景德鎮陶瓷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
遼寧師范大學
魯迅美術學院
內蒙古農業大學
內蒙古師范大學
南昌大學
南京大學 Z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Z
南京藝術學院 Z
南開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青島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
清華大學
山東大學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山東建築大學
山東輕工業學院
山東師范大學 Z
山東藝術學院 Z
山西大學 Z
陝西科技大學
陝西師范大學
汕頭大學
上海大學 Z
上海交通大學 Z
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戲劇學院 Z
深圳大學
沈陽航空工業學院
沈陽建築大學
沈陽理工大學
四川大學 Z
四川美術學院 Z
蘇州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天津大學 Z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美術學院
天津師范大學
同濟大學
武漢大學
武漢科技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
西安工程科技學院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西安美術學院
西北工業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西南林學院
廈門大學
燕山大學
雲南藝術學院
浙江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
浙江林學院
鄭州輕工業學院
中國傳媒大學 Z
中國地質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美術學院 Z
中國人民大學 Z
中國藝術研究院 Z
中南大學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中山大學
中央美術學院 Z
中原工學院
重慶大學 Z

⑶ 中國地質大學工業工程專業怎麼樣

中國地質大學是211工程國家重點建設大學,其工業工程專業很好的。
中國地質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簡稱「地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國土資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的理、工、文、管、經、法、教、哲、農、藝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院校,入選「111計劃」、「卓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截至2013年10月,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導的學科體系初步建成。勘查技術與工程、資源勘查工程等兩個專業全國排名第一,被列為自然科學、理學A級以上學校。學校現有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其中「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與「地質學」2個一級學科全國排名第一;有17個學院(課部)、60個本科專業;擁有國家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土資源部地質工科人才培養基地;擁有碩士學位授予點120個,博士學位授予點3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2個;具有高校教師碩士學位授予權;有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藝術碩士(MFA)、法律碩士(J.M)、資產評估碩士、翻譯碩士、會計碩士、旅遊管理碩士和工程管理碩士等10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其中工程碩士包含19個專業工程領域。2005年,新增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博士點,在文科博士點申報方面取得了突破。

⑷ 考研的abc區的學校分別是

一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省(市); 二區包括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重慶、四川、陝西等10省(市); 三區包括內蒙古、廣西、海南、貴州、雲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0省(區)。 ::: 2010年考研初試成績查詢 (藍色字體表示查分信息已公布 紅色字體表示查分已開通 灰色字體代表往年查分信息) ::: 北京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中科院研究生院 社科院研究生院 首都師范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電影學院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北京化工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舞蹈學院 外交學院 國際關系學院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北方工業大學 首都體育學院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北京服裝學院 中共中央黨校 中國戲曲學院 北京中醫葯大學 北京農學院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北京聯合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印刷學院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葯品生物製品檢定所 北京物資學院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 軍事醫學科學院 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化工研究院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中國藝術研究院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 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央美術學院 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 中央戲劇學院 天津 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財經大學 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商業大學 中國民航大學 天津中醫葯大學 天津外國語學院 天津醫科大學 工程師范學院 天津城建學院 天津體育學院 天津音樂學院 天津美術學院 天津農學院 理化工程研究院 軍事交通學院 航天科工8357所 航天科工8358所 航海儀器研究所M 海洋技術中心 天津地質研究院 河北 河北大學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醫科大學 河北科技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燕山大學 河北經貿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河北師范大學 河北工程大學 河北理工大學 科技師范學院 石家莊鐵道學院 石家莊經濟學院 華北煤炭醫學院 承德醫學院 河北北方學院 通信測控技術所 煤科總院唐山院 陸軍指揮學院 武警部隊學院 炮兵指揮學院 軍械工程學院 邯鄲凈化設備所 河北半導體所 黑龍江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佳木斯大學 哈爾濱理工大學 哈爾濱醫科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大學 八一農墾大學 中醫葯大學 黑龍江省科學院 黑龍江省社科院 中醫研究院 黑龍江省委黨校 工程力學研究所 焊接研究所 船舶渦輪研究所 航工空動研究院 焊接研究所 黑龍江科技學院 哈爾濱商業大學 牡丹江師范學院 哈爾濱體育學院 大慶石油學院 四川 四川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瀘州醫學院 西南交通大學 四川師范大學 成都中醫葯大學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 成都理工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四川理工學院 川北醫學院 西南民族大學 西華大學 西華師范大學 成都體育學院 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山地所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 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廣西 廣西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廣西醫科大學 廣西工學院 桂林醫學院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廣西藝術學院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師范學院 廣西中醫學院 桂林理工大學 吉林 吉林大學 吉林農業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延邊大學 東北電力大學 長春稅務學院 長春中醫葯大學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吉林藝術學院 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長春理工大學 吉林建築工程學院 長春理工大學 吉林師范大學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大學 太原科技大學 山西師范大學 中北大學 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 山西農業大學 山西醫科大學 中國日用化學工業研究院 山西省中醫葯研究院 山西財經大學 北方自動控制技術所 山西中醫學院 江西 南昌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江西財經大學 江西理工大學 江西農業大學 江西師范大學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 東華理工大學 景德鎮陶瓷學院 江西中醫學院 南昌航空工業學院 贛南師范學院 山東 山東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山東師范大學 聊城大學 曲阜師范大學 山東輕工業學院 魯東大學 山東建築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濰坊醫學院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山東理工大學 青島大學 煙台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山東中醫葯大學 青島農業大學 山東藝術學院 濟南大學 山東財政學院 山東體育學院 泰山醫學院 山東經濟學院 山東省委黨校 安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醫科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大學 安徽師范大學 安徽醫科大學 安徽工業大學 安徽農業大學 安徽財經大學 安徽理工大學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 安徽建築工業學院 安慶師范學院 蚌埠醫學院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安徽工程科技學院 皖南醫學院 重慶 重慶大學 西南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醫科大學 重慶第三軍醫大學 重慶師范大學 四川外語學院 四川美術學院 重慶郵電大學 重慶工商大學 重慶交通大學 重慶煤科研究院 重慶市委黨校 重慶通信學院 後勤工程學院 重慶工學院 江蘇 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揚州大學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江蘇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河海大學 江南大學 中國葯科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南京體育學院 南通大學 徐州師范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南京財經大學 南京中醫葯大學 南京郵電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 南京醫科大學 徐州醫學院 江蘇工業學院 南京藝術學院 蘇州科技學院 解放軍理工大學 解放軍海軍指揮學院 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解放軍陸軍指揮學院 天文儀器研製所 船舶雷達研究所 徐州空軍學院 工程兵指揮學院 江蘇省委黨校 地理湖泊研究所 江蘇植物研究所 電子器件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天文光技研究所 血吸蟲病防治所 電子技術研究所 自動化研究院 紫金山天文台 地質古生物所 水利科學研究院 總參第56研究所 船舶科研中心 自動化研究所 航空研院609所 河南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洛陽船舶材料研究所 耐火材料研究院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師范大學 信陽師范學院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新鄉醫學院 河南中醫學院 河南農業大學 河南財經學院 鄭州煙草研究院 河南工業大學 中原工學院 鄭州輕工業學院 航空工業總公司613所 廣東 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深圳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廣州大學 廣州醫學院 廣東工業大學 廣東商學院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汕頭大學 廣州體育學院 廣州中醫葯大學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廣東葯學院 廣州美術學院 廣州海洋大學 廣州能源所 廣東醫學院 雲南 雲南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西南林學院 雲南中醫學院 昆明醫學院 雲南師范大學 雲南農業大學 雲南財經大學 大理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 雲南藝術學院 昆明植物研究所 昆明動物研究所 西雙版納植物園 雲南天文台 貴金屬研究所 昆明物理研究所 上海 復旦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同濟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中醫葯大學 上海戲劇學院 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大學 上海電力學院 上海海事大學 東華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體育學院 第二軍醫大學 工程技術大學 對外貿易學院 上海音樂學院 光學精密機械所 上海天文台 硅酸鹽研究所 計算技術研究所 醫葯工業研究院 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 發電設備設計院 上海煤科研究院 應用物理研究所 生命科學研究院 技術物理研究所 聲學所東海站 上海香料研究所 生物製品研究所 上海社會科學院 華東計算技術所 船舶設備研究所 國際問題研究所 船舶海洋工程所 船用柴油機所 船舶電子設備所 電信科技第一所 上海化工研究院 船舶運輸科學所 航天技術研究院 上海材料研究所 微系統與信息所 內燃機研究所 核工程研設院 航空研究院640所 上海葯物研究所 上海生科院 青海 青海大學 青海師范大學 青海民族學院 中科院鹽湖所 中科院西高所 湖南 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農業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湘潭大學 南華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國防科技大學 林業科技大學 吉首大學 湖南中醫葯大學 湖南省委黨校 中南林學院 湖南工業大學 長沙礦冶研究院 農業生態研究所 長沙礦山研究院 航動機械研究所 福建 廈門大學 福州大學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醫科大學 福建中醫學院 漳州師范學院 華僑大學 福建農林大學 福建物構所 集美大學 新疆 新疆大學 新疆師范大學 石河子大學 新疆農業大學 塔里木大學 新疆醫科大學 喀什師范學院 烏魯木齊天文站 新疆財經大學 伊犁師范學院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 中科院新疆生態地理研究所 貴州 貴州大學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民族學院 貴州財經學院 遵義醫學院 貴陽中醫學院 貴陽醫學院 浙江 浙江大學 浙江師范大學 溫州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財經大學 寧波大學 中國計量學院 溫州醫學院 浙江理工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 杭州師范大學 浙江林學院 浙江中醫葯大學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浙江省委黨校 浙江海洋學院 醫學科學院 第二海洋研究所 中國美術學院 應用聲學研究所 魯迅美術學院 陝西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 長安大學 陝西科技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陝西師范大學 西北大學 西安應用光學研究所 西安理工大學 西安郵電學院 第四軍醫大學 西安工業大學 陝西中醫學院 陝西理工學院 西安財經學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安外國語大學 西安工程大學 水土保持研究所 西安科技大學 延安大學 西安石油大學 湖北 湖北公共課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 長沙科學院 三峽大學 武漢科技學院 湖北中醫學院 湖北美術學院 武漢安全環保研究院 湖北大學 武漢體育學院 長江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武漢音樂學院 武漢病毒研究所 武漢植物園 >水生生物研究所 湖北師范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武漢工業學院 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武漢物理與數學所 測量與地球物理所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湖北民族學院 武漢岩土所 遼寧 東北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遼寧大學 大連交通大學 遼寧工業大學 中國醫科大學 遼寧師范大學 大連醫科大學 大連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沈陽葯科大學 沈陽理工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大連水產學院 東北財經大學 遼寧醫學院 渤海大學 沈陽建築大學 沈陽師范大學 沈陽農業大學 沈陽工業大學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大連外國語學院 金屬研究所 遼寧科技大學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 遼寧中醫葯大學 沈陽大學 沈陽化工學院 沈陽音樂學院 沈陽體育學院 大連工業大學 寧夏 寧夏大學 寧夏醫學院 北方民族大學 海南 海南大學 海南師范大學 內蒙古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農業大學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科技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內蒙古醫學院 內蒙古財經學院 內蒙古民族大學 金屬材料研究所 甘肅 蘭州大學 蘭州交通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 西北師范大學 甘肅政法學院 蘭州商學院 甘肅農業大學 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寒旱所 蘭州生物製品研究所 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西藏 西藏大學 西藏民族學院 西藏藏醫學院>

⑸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的理事成員

會 長 楊開忠 北京大學副 會 長 郝壽義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現任理事長 孫久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侯任理事長 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
副理事長
樊傑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高新才蘭州大學金祥榮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李國平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梁 琦 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石敏俊 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研究中心肖金成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張建清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趙昌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趙作權 中國科學院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成金華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殷存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灣研究所趙曉雷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劉秉鐮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鄧 翔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王桂新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人口研究所韓增林 遼寧師范大學秘書長
沈體雁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常務理事( 68名,按姓氏拼音排序)1 安虎森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2 安 實 哈爾濱工業大學3 白國慶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4 白永秀 陝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5 陳 銳 中國科學院北京城市運行與發展研究中心6 陳建軍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7 成金華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8 蔡滿堂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9 鄧宏兵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區域經濟與投資環境研究中心10鄧 翔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11豆建民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12樊 傑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13方創琳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14馮長春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15高國力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16高新才 蘭州大學17郭愛君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18韓增林 遼寧師范大學 19郝壽義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20賀燦飛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21侯水平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2黃志亮 重慶工商大學23江曼琦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24姜四清 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 25金祥榮 浙江大學玉泉校區經濟學院26李 偉 北京榮邦瑞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7李誠固 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院 28李國平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 29梁 琦 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30梁進社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學院31林木西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32劉安國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33劉秉鐮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34劉耀林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35陸 軍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36呂 斌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37欒貴勤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38羅雲兵 泛華集團城市發展研究院 39馬 波 青島大學旅遊學院40倪鵬飛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41歐曉理 國家發展改革委西部司42秦尊文 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43沈滿洪浙江理工大學44沈體雁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45沈正平 徐州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46石敏俊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研究中心47宋玉祥 東北師范大學中國東北研究院48孫久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經濟研究所49王桂新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人口研究所 50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51吳殿廷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學院 52肖金成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53薛 領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54楊開忠 北京大學 55楊蔭凱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56姚 飛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57殷存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灣研究所58曾 剛 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59張 強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60張建清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 61張可雲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62張召堂 河北滄州臨港化工產業園區管委會63趙 弘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64趙昌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65趙景華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66趙儒煜 吉林大學區域經濟所 67趙曉雷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 68趙作權 中國科學院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69周金堂 江西省教育廳
理事
1 安海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2安虎森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3 安樹偉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4 安 實 哈爾濱工業大學5白 彥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6 白國慶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7 白泉涌 民建北京市西城經濟委員會8 白永秀 陝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9 鮑曙明 密西根大學中國信息研究中心10蔡滿堂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 11曹 華 雲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12陳 璟 交通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13陳 耀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14陳 斐 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5陳建軍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16陳俊偉 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17陳良文 天津濱海新區科委高新技術處 18陳秋玲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19陳銳 中國科學院北京城市運行與發展研究中心 20陳志剛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21成金華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2仇方道 江蘇師范大學淮海發展研究院23戴勁松 湖北支點雜志24鄧 翔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25鄧宏兵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區域經濟與投資環境研究中心26董鎖成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7豆建民 上海財經大學統計與管理學院 28竇文章 北京大學戰略研究所29杜鳳蓮 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30樊 傑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31方創琳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32封志明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33馮長春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34傅春 南昌大學中部經濟經濟中心35高國力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36高建民 中共河北省委省直機關工委37高啟傑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38高新才 蘭州大學39葛建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40耿慶匯 青島大學旅遊學院41谷國鋒 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42穀人旭 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43郭愛君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44郭清根 河南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45韓增林 遼寧師范大學 46郝壽義 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47何鳳君 寧夏大學農學院48何艷玲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49賀燦飛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50侯水平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51黃志亮 重慶工商大學52江曼琦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53姜四清 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 54姜 玲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55焦華富 安徽師范大學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56金祥榮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57雷 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 58李 偉 北京榮邦瑞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59李誠固 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院 60李國平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 61李平原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62李天籽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63李文亮 國務院參事室中國國學中心 64李秀敏 東北師范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 65梁 琦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66梁進社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科學學院 67梁雙陸 雲南大學雲南發展研究院68劉 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製造業發展研究院69劉安國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70劉秉鐮 南開大學71劉傳江 武漢大學經濟研究所72劉廣珠 青島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73劉曙光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74劉耀林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75劉雲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76劉澤宇 兩岸經合(北京)文化交流中心77欒貴勤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78陸 軍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79陸根堯 浙江理工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80陸傑華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81路 征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82林木西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83呂 斌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84呂拉昌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城市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85羅雲兵 泛華集團城市發展研究院 86駱玲 西南交大四川省產業經濟發展研究院87馬 波 青島大學旅遊學院88馬曉冬 江蘇師范大學科技處89毛艷華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90倪鵬飛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 91歐曉理 國家發展改革委西部開發司92潘中藝 中國五礦集團93彭澤賢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政法學院 94祁述裕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95秦尊文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96任建蘭 山東師范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學院 97任宗哲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98沈滿洪 浙江理工大學99沈體雁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100沈正平 徐州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101石敏俊 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研究中心 102宋玉祥 東北師范大學中國東北研究院103孫才志 遼寧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104孫久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經濟研究所105孫鐵山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106覃成林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107譚善勇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管理系 108田艷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信息學院109田 莉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110王廣州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所 111王桂新 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 112王海平 河北建設集團113王家庭 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114王金營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115王 磊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 116王曉鋒 吉林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研究所 117王興平 東南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所 118王學峰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城市和區域發展研究中心119王學軍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120王燕祥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 121王業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 122韋海鳴廣西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123韋文英 中共中央編譯局中國現實問題研究中心 124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125溫鋒華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126文余源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 127翁 瑾 復旦大學旅遊學系128吳 浙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129吳必虎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130吳傳清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131吳殿廷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學院 132吳巧生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133吳玉鳴華東理工大學空間經濟發展研究中心134武曉慶 天津濱海綜合發展研究院 135象偉寧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城市化生態過程與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136肖金成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137熊國保 東華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138徐 鴻 東華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139徐殿龍 新華社經濟參考報140徐菊鳳 北京聯合大學旅遊發展研究院141徐築燕 貴州財經學院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院142許 峰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旅遊管理系143許立勇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144薛 領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145薛德升 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146楊軍 山西大學147楊毅貴州六盤水市商務糧食局148楊開忠北京大學149楊明洪四川大學社會發展與西部開發研究院150楊樹旺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區域經濟與投資環境研究中心151楊蔭凱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152葉興岳 美國肯特州立大學計算社會科學實驗室153葉一劍 鳳凰網城市與旅遊頻道154葉裕民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155易可君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 156殷存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灣研究所157虞義華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158姚飛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59原 新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160曾 剛 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161曾道智 日本東北大學162張波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163張 璞 內蒙古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學術院164張 強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165張雁 光明日報理論部166張春曉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 167張貴祥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 168張合林 鄭州大學商學院鄭州大學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中心169張宏岩 青海大學財經學院170張建清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 171張軍濤 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172張可雲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173張滿銀 北京科技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174張明之 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175張學良 上海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176張耀軍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所 177張占倉 河南省科學院 178張召堂 河北滄州臨港化工產業園區管委會179趙 弘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 180趙 堅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城鎮化研究中心181趙昌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182趙景華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183趙儒煜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184趙曉雷 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 185趙作權 中國科學院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186趙德啟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187鄭長德 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188周 江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189周金堂江西省教育廳190周麗敏中國經營報191周文興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192朱春奎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193朱 舜江蘇師范大學中俄學院 194朱顯平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 195祝爾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 196左 停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⑹ 中國地質大學的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怎麼樣

首先,告訴你這個專業在地大還不錯,分比較高。至於說什麼努力了就能感到什麼快樂啊,這個是肯定的,不管什麼學校和專業都是。但是,極少數很努力,大部分將就的過,還有幾個掛n科的。

⑺ 科學院 工程院新增選院士名單

中國工程院2011年當選院士名單(54人)

1、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8人)

姓名 年齡 工作單位
丁榮軍 49 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
甘曉華 54 空軍裝備研究院
郭東明 52 大連理工大學
林忠欽 53 上海交通大學
劉連元 70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
唐長紅 52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
楊紹卿 70 中國兵器工業第二〇三研究所
朱英富 70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

2、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6人)

姓名 年齡 工作單位
陳志傑 48 空軍裝備研究院
段寶岩 56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高 文 55 北京大學
李天初 66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
呂躍廣 47 總參謀部第五十四研究所
吾守爾·斯拉木 70 新疆大學3、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7人)

姓名 年齡 工作單位
陳祥寶 55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李言榮 49 電子科技大學
錢旭紅 49 華東理工大學
邱冠周 62 中南大學
譚天偉 47 北京化工大學
王海舟 71 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徐惠彬 5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4、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6人)

姓名 年齡 工作單位
李曉紅 52 武漢大學
蘇萬華 70 天津大學
孫龍德 49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徐 銤 74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張玉卓 49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趙憲庚 57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5、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7人)

姓名 年齡 工作單位
崔 愷 54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龔曉南 67 浙江大學
李建成 46 武漢大學
劉加平 54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繆昌文 54 江蘇省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 超 53 河海大學
周緒紅 55 蘭州大學6、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4人)

姓名 年齡 工作單位
段 寧 62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潔生產中心
瞿金平 54 華南理工大學
王如松 64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謝劍平 52 中國煙草總公司鄭州煙草研究院7、農業學部(6人)

姓名 年齡 工作單位
陳劍平 48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康紹忠 49 中國農業大學
李 堅 68 東北林業大學
吳孔明 47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喻樹迅 58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朱有勇 55 雲南農業大學8、醫葯衛生學部(7人)

姓名 年齡 工作單位
叢 斌 54 河北醫科大學
郎景和 71 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院
沈祖堯 52 香港中文大學
王學浩 69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徐建國 59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
於金明 53 山東省腫瘤防治研究院
詹啟敏 52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9、工程管理學部(3人)

姓名 年齡 工作單位
胡文瑞 61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趙曉哲 48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鄭靜晨 52 武警部隊總醫院10、外籍院士名單(略)

中國科學院2011年當選院士名單(51人)

1、數學物理學部(9人)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王廣厚 71 原子分子與團簇物理 南京大學

張維岩 55 激光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理論物理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張肇西 70 粒子物理理論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陳永川 47 應用數學 南開大學

武向平 50 天體物理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袁亞湘 51 運籌學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高鴻鈞 47 凝聚態物理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鄂維南 47 數學 北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

潘建偉 41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與光物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化學部(7人)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田 禾 48 精細化工 華東理工大學

劉忠范 48 物理化學 北京大學

嚴純華 50 無機化學 北京大學

張俐娜(女) 70 天然高分子與高分子物理 武漢大學

李亞棟 46 無機化學 清華大學

楊學明 48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趙進才 50 環境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3、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9人)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朱玉賢 55 植物生理學 北京大學

張學敏 47 醫學 軍事醫學科學院

張明傑 44 結構生物學 香港科技大學

李 林 50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趙玉沛 56 外科學(普通外科) 北京協和醫院

康 樂 52 昆蟲學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黃路生 46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 江西農業大學

舒紅兵 44 細胞生物學 武漢大學

葛均波 48 心血管內科 復旦大學

4、地學部(10人)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萬衛星 52 空間物理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石廣玉 68 大氣物理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劉叢強 55 地表地球化學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周忠和 46 古生物學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郭華東 60 遙感科學與應用 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

高 山 49 地球化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龔健雅 54 測繪科學與技術 武漢大學

傅伯傑 53 自然地理學、景觀生態學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焦念志 48 生物海洋學 廈門大學

舒德干 65 古生物學及進化生物學 西北大學

5、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李樹深 48 半導體器件物理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楊學軍 48 計算機體系結構與系統軟體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鄭建華 54 密碼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保密委員會技術安全研究所

金亞秋 64 電磁散射與空間遙感信息 復旦大學

徐宗本 56 智能信息處理 西安交通大學

梅 宏 48 計算機軟體 北京大學

黃 維 48 有機光電子學 南京郵電大學

6、技術科學部(9人)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朱 荻 57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張統一 61 力學 香港科技大學

沈保根 58 磁性材料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鄭 平 75 工程熱物理 上海交通大學

南策文 48 復合材料 清華大學

賴遠明 48 土木工程(寒區工程)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翟婉明 47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學

雒建斌 49 機械設計及理論 清華大學

魏炳波 47 材料科學與工程 西北工業大學

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fe65c30102dy3u.html

⑻ 有沒有化學工程與技術的研究生

研究方向:01綠色化學與精細有機化工、02工業催化與納米科學、03膜科學與化工分離技術、04材料化學理論與應用、05電化學理論及應用等
化學工程與技術考研院校:
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服裝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化工研究院、天津工業大學、河北工業大學、河北聯合大學、河北科技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遼寧科技大學、沈陽化工大學、大連工業大學、東北電力大學、長春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石油大學、齊齊哈爾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蘇州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江南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南昌大學、東華理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島科技大學、濟南大學、山東輕工業學院、山東理工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河南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武漢工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理工大學、航天化學動力技術研究院42所、湘潭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五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桂林理工大學、海南大學、重慶大學、後勤工程學院、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科技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陝西科技大學、西北師范大學、新疆大學。

⑼ 中國地質類的研究所有那些,在那些地方,有誰知道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6.中國海洋大學(原山大地礦系)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總之,地質專業還不錯,本人也是學地質勘查的。還有疑問,加一下人人網的「地質」公共主頁,相信裡面的東西會對你有幫助

⑽ 研究院是事業單位嗎

1、不是。
2、760研究所屬於國企。
3、事業單位一般都是公益性組織單位,不以盈利為目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