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囯地質大學研究生院陳紅漢
Ⅰ 地質系有什麼好大學詳細一點,非常感謝
地質系好大學很多,比較出名的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兩個學校)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質學院的礦產地質與勘探系。擁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湖北省重點學科、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資源定量評價與信息工程實驗室」、湖北省「油氣勘探開發理論與技術」實驗室)和1個中石化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是 「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體建設單位之一。學院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10個博士學科點和12個碩士學科點(涉及5個一級學科領域:地質工程和資源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海洋科學、地質學、公共管理學)。下設資源科學與工程系、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系、土地資源管理系、海洋科學與工程系、煤及煤層氣工程系、沉積盆地與沉積礦產研究所、國土資源信息系統工程研究所、數學地質與遙感地質研究所等教學和科研單位,為學院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資源勘查類學科群是學校的優勢學科群,目前形成了以趙鵬大院士和胡光道教授為首的"礦產資源定量預測及勘查評價"、姚書振教授、胡明安教授、魏俊浩教授為首的"礦產普查與礦床學"、李思田教授、解習農教授、王華教授為核心的"沉積盆地與沉積礦產"、費琪教授、郝芳教授、梅廉夫教授、陳紅漢教授為核心的"油氣勘探開發新理論、新技術"、吳沖龍教授為首的"地礦信息系統與地質過程模擬"五大科研群體,取得了非常多的具有顯示度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很高的影響力。同時以李江風、王占岐教授為核心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以其特色鮮明的學科特點在國內享有較高聲譽。近五年來,我院科研在學校一直保持領先地位,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連續增長,年均經費3000萬;發表文章1600餘篇,其中44篇被SCI檢索、92篇被EI檢索、54篇被ISTP檢索,編撰科技專著共90 部。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以地質、資源為主要特色,以理為主,理工結合的學科專業體系。學院目前有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地球化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等18個學科,其中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地球化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礦產普查與勘探,構造地質學5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第四紀地質學,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2個學科為省部級重點學科。本科招生有3個專業:地質學、地球化學、資源勘查工程(固體礦產)。學院下屬7個教研室,包括地層古生物教研室,構造地質教研室,地球化學教研室,礦物岩石教研室,礦床與勘探教研室,遙感與地學信息教研室,第四紀教研室。學院有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3個博士後流動站。學院在16個學科150個研究方向招收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此外根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11工程」建設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學科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重點實驗室的配套建設,學院在戰略上重點發展地球動力學及全球事件勘查評價與地學信息3個學科群。學院現有在校學生3994人。其中博士生728人,碩士生1329人,工程碩士723人,本科生1214人。學院在地球動力學、地球節律與全球地質事件、岩石探針與深部過程、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成礦系統與區域成礦學、非傳統礦產資源發現與開發、地質系統的復雜性、地球化學動力學及造山帶研究等方面已經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行列。近年來,學院教師承擔國家973項目、863項目、科技公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年均發表三大檢索文章50多篇。學院現有北京市基礎地學實驗教學中心1個,地球化學實驗室(包括流體包裹體實驗室、原子吸收室、化學處理室和儀器室)、遙感與地學信息技術實驗室(地學信息技術實驗室和遙感實驗室)、第四紀生態環境實驗室、資源勘查工程實驗室(包括礦石學與礦相學實驗室、地質學實驗室和資源勘查評價數字化實驗室)。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學在國內是最強之一,應該毫無疑問,當然南京大學可以與他一決雌雄。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是我國歷史最久的地質學教育機構之一,至今已培養了大批優秀地學人才,其中兩院院士有23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4名。在八十餘年的歷史中,辦學傳統和特色可以概括為四句話:愛國奉獻,真誠團結,科學民主,求實創新。現每年招收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水文與水資源及地質工程共5個專業。設有理科「
地質學」和工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涵蓋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水文學及水資源、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共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每年招收約90名碩士研究生和40名博士研究生。此外,還設有「地質學」博士後流動站。 擁有「地質學」一級國家重點學科和「水文學與水資源」專業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水文學與水資源」專業又屬江蘇省重點學科。有「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隸屬於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是中國高等學校中設立的第一個地質學系。1909年創辦時稱京師大學堂地質學門。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稱國立北京大學。1913年地質學門暫停招生。1917年恢復招生。1919年改稱地質學系。1937年北京大學南遷至長沙﹐1938年在昆明﹐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西南聯合大學﹐設地質地理氣象學系。1946年遷回北平後仍稱地質學系。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地質學系與清華大學等校有關系科﹐組建了北京地質學院(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設地質地理學系﹐1955年地質學專業恢復招生﹐1978年恢復單獨設立地質學系。何傑﹑王烈﹑王紹瀛﹑李四光﹑謝家榮﹑孫雲鑄等曾任系主任。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譚錫疇﹑袁復禮﹑楊鍾健﹑侯仁之﹑樂森潯﹑何國琦等諸多地質學家都曾在該系任教。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於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新組建的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由原北大地質學系、地球物理學系的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空間物理學專業、北大遙感所以及城市與環境學系的GIS等專業組成。新成立的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設有5個本科生專業(地質、地球化學、固體地球物理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系統)、3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權點,並設有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理學、測繪學四個博士後流動站;學院共有教授5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7名,長江特聘教授5名)、副教授40人;設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地質學),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1個(地球物理學),國家重點學科3個(構造地質學、固體地球物理學、地理信息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造山帶與地殼演化重點實驗室),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個(空間信息集成與3S工程應用),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空間物理學)。它是我國地球科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承擔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輸送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空間科學、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測繪科學與技術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重任,是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一支重要力量。
地質學好大學還有西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成都地質學院更名,原五大地院之一)、吉林大學(原五大地院之一的長春地質學院並入)、浙江大學(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前身是1936年由時任校長竺可楨先生創辦的史地系)、中國石油大學(看名字就知道其地質主要偏向了)、中國礦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長安大學(原五大地院之一的西安地院並入)、中山大學、蘭州大學、西南大學、長江大學(也是偏石油地質的)等等
還有海洋地質專業,最強的當屬同濟大學,有汪品先領銜的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實力堪稱一絕;海洋地質還有中國海洋大學也可以
受篇幅限制,先介紹這么多吧,歡迎追問!
Ⅱ 陳紅漢的論文專著
第一作者
1、Honghan Chen, Changmin Chen, Xiong Pang, Jiahao Wang, Wanzhong Shi. Natural
gas source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shallow water area of the Panyu
lower uplift: An insight into the deep water prospects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6, 89(1-3): 47-52
(SCI)
2、Honghan Chen, Jiahao Wang, Yuhong Xie & Zhenfeng Wang. Geothermometry and geobarometry of overpressured environments in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Geofluids, 2003, 3(3): 177-188(SCI)
3、Honghan Chen, John Parnell, Zaisheng Gong and Sitian Li. Observation of catastrophic degassing from the mantle-crust in Yinggehai basin, South China Sea.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4, 15(3): 295-305(EI) 4、Honghan Chen, John Parnell, Zaisheng Gong. Large-scale seismic thermal anomaly linked to hot fluid expulsion from a deep aquifer.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6, 89(1-3): 53-56(SCI)
4、Honghan Chen, Li Sitian, Sun Yongchuan et al.. Two petroleum systems charge YA13-1 gas field in Yinggehai and Qiongdongnan Basins, South China Sea, AAPG Bulletin, 1998, 82(5A): 757-772(SCI)
5、Honghan Chen, Shuzhen Yao, Jiahao Wang & Chunquan Li. The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fluid-bearing natural gas inclusions for geothermometer & geobarometer of overpressured environments in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2, 13(3): 240-247(EI)
6、Honghan Chen, Sun Yongchuan, Zhang Qiming et al.. Calculation of potential gas amount using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5, 40(20): 1729-1733 (SCI)
7、Honghan Chen, Zhang Qiming, Shi Jixi. Evidence of fluid inclusion for thermal fluid-bearing hydrocarbon movements in Qiongdongnan Basin,South China Se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1997, 40(6): 648-655(SCI)
8、陳紅漢, 董偉良, 張樹林, 等. 流體包裹體古壓力模擬技術在成藏動力學研究中的應用.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02, 23(3): 207-211
9、陳紅漢, 龔再升, John Parnell. 碎屑石英顆粒繼承性裂紋和空隙膠結物中同生流體包裹體——獲取古環境溫度和鹽度又一新途徑. 天然氣工業,2002, 22(1): 9-13(EI)
10、陳紅漢,地質流體:多學科技術和概念的相互滲透——第二屆國際沉積盆地和造山帶流體演化、運移和相互作用大會簡介,地球科學進展,1998,13(2):204-206
11、陳紅漢,李純泉, John Parnell. 流體包裹體地層學及其在斷層封閉性定量評價中的應用.
地球科學,2002,27(增刊):329-332
12、陳紅漢,李思田,活動熱流體與成藏、成礦動力學研究進展,地學前緣,1996,3(3-4):259-262
13、陳紅漢,孫永傳,李思田,沉積盆地異常超壓與岩石破裂耦合動力學模型綜述,地質科技情報,1994,13(4):65-71
14、陳紅漢,孫永傳,李思田等,鶯—瓊盆地烴類氣源岩判斷及評價,「八五」地質科技重要
成果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選集,中國地質學會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15、陳紅漢,孫永傳,葉加仁,鶯—瓊盆地的獨特埋藏史,中國海上油氣(地質),1994,8(5):329-336
16、陳紅漢,孫永傳,張啟明,運用δ13C瑞利模型判斷氣藏運聚過程,石油勘探與開發,1995,22(2):29-33
17、陳紅漢,孫永傳,張啟明等,運用穩定碳同位素比值評價氣源岩理論潛在生氣率,科學通報,1995,40(10):924-927
18、陳紅漢,楊甲明等,鶯—瓊盆地YA13-1氣田成藏過程分析,石油學報,1997,18(4):
32-37(ISR)
19、陳紅漢,張啟明, 施繼錫. 瓊東南盆地含烴熱流體活動的流體包裹體證據. 中國科學(D輯),1997,27(4):343-348
20、陳紅漢. 沉積盆地C-He天然氣系統研究進展. 中國海上油氣(地質), 2001, 15(4):
295-298
21、陳紅漢. 第三屆國際地質流體大會簡介. 地球科學進展, 2001, 16(2): 288-289
22、陳紅漢. 油氣成藏年代學研究進展.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07, 28(2): 143-150
23、陳紅漢. 運用系統熵折衷法選擇最佳分組組間距的嘗試. 地質科技情報,1988,8(3):
109-114
第二作者
1、Gong Zaisheng; Honghan Chen, Sun Yongchuan. Coupling processes between self-
oscillation of formation pressure and periodic migration-accumulation of natural
gases in Yinggehai Basin, South China Se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0, 43
(5): 494-500(SCI)
2、John Parnell & Honghan Chen et al. Significance of fibrous mineral veins in hydrocarbon migration: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0, 69-70: 623-627(SCI)
3、John Parnell & Honghan Chen.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to understanding oil charge, Pre-Salt succession, offshore Angola.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7, 2003:275-283 (SCI)
4、John Parnell & Honghan Chen.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to understanding fluid migration, including oil charge, Pre-Salt succession, offshore Angola. Petroleum Systems and Evolving Technologies in African E & P. 2000, Elsevier, UK
5、John Parnell and Honghan Chen. Hot oil in the Russian Arctic: Precipitation of vanadiferous bitumens, Novaya Zemlya. Mineral Deposi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th Century, Piestrzynski et al. (eds.), 2001: 71-74(SCI)
6、LI Chun-quan, Honghan Chen, Li Sitian. Hydrocarbon charging histories of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 in the Tahe oil field, Tarim Basin, China.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4, 5(8): 976-978
7、SHI Wangzhong, Chen Honghan, Zhang Ximing and Chen Huichao. Prediction of overpressure contributed mainly by structural compression using impedance inversion in Kuqa depression, Tarim basin.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4, 15(3): 341-348(EI)
8、SHI Wanzhong, CHEN Honghan, CHEN Changmin, PANG Xiong, ZHU Ming. Pressure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China.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 2007, 1(2): 241-250(SCI)
9、Wanzhong Shi, Honghan Chen, Ximing Zhang and Huichao Chen. Prediction of Overpressure Contributed Mainly by Structural Compression Using Impedance Inversion in Kuqa Depression, Tarim Basi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 2004, 15(3): 341-348
10、高秋麗, 陳紅漢. 鶯歌海盆地LD8-1構造古壓力熱動力學模擬. 中國海上油氣(地質), 2005, 17(2): 84-88
11、龔再升, 陳紅漢, 孫永傳. 鶯歌海盆地流體壓力自振盪與天然氣幕式成藏的耦合特徵. 中國
科學(D), 1999, 29(1): 68-73
12、郝雪峰, 陳紅漢, 高秋麗, 宋國奇. 東營凹陷牛庄砂岩透鏡體油氣藏微觀充注機理.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06, 31(2): 182-190(EI)
13、李純泉, 陳紅漢, 張樹林. 瓊東南盆地壓力場及其演化特徵. 新疆石油地質,2002, 23(5): 389-391
14、李純泉, 陳紅漢, 張希明, 等. 塔河油田奧陶系儲層流體包裹體研究. 石油學報, 2005,
26(1): 42-46
15、李純泉, 陳紅漢. 徐家圍子斷陷火山岩儲層流體包裹體研究. 天然氣工業,2007, 27(8): 20-22(EI)
16、劉建章, 陳紅漢, 李劍, 等. 伊-陝斜坡山2段包裹體古流體勢恢復及天然氣聚集條件.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07, 32(1): 94-98(EI)
17、劉建章, 陳紅漢, 李劍, 等. 運用儲層流體包裹體確定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氣成藏期次和
成藏時期. 地質科技情報, 2005, 24(4): 60-66
18、石萬忠, 陳紅漢, 陳長民, 等. 珠江口盆地白雲凹陷地層壓力演化與油氣運移模擬.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06, 31(2): 229-236(EI)
19、石萬忠, 陳紅漢, 陳長民, 龐雄, 朱明. 珠江口盆地白雲凹陷地層壓力演化與油氣運移模擬.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06, 31(2): 229-236. (EI)
20、石萬忠, 陳紅漢, 何生. 庫車坳陷構造擠壓增壓的定量評價及其超壓成因. 石油學報, 2007, 28(6): 59-65(EI)
21、石萬忠, 陳紅漢, 張希明, 陳惠超. 陽霞凹陷超壓成因及與油氣成藏關系探討. 地球科學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05, 30(2): 221-227(EI)
22、石萬忠, 陳紅漢, 張希明, 等. 陽霞凹陷超壓成因及與油氣成藏關系.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05, 30(2): 221-227(EI)
23、孫永傳,陳紅漢, 李惠生. 鶯—瓊盆地熱流體活動與有機/無機成岩響應,地球科學,1995,20(3):276-282
24、孫永傳,陳紅漢,石油地質動力學的內涵與展望,地學前緣,1995,2(3):9-4
25、王碧維, 陳紅漢, 宋國奇. 准噶爾盆地腹部地區油氣成藏期次劃分. 新疆石油地質, 2007, 28(1): 33-35
26、王存武, 陳紅漢, 陳長民, 等. 珠江口盆地白雲深水扇特徵及油氣成藏主控因素.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07, 32(2): 247-252, 266(EI)
27、王存武, 陳紅漢, 陳長民, 等. 珠江口盆地深水扇識別和油氣成藏關鍵要素.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 2007, 29(3): 12-16
28、王存武, 陳紅漢, 施和生, 等.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天然氣成因研究. 天然氣工業, 2005, 25(8): 6-8(EI)
29、王家豪, 陳紅漢, 王華, 等. 前陸盆地二級層序內可容納空間發育演化及三級層序對比.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05, 30(2): 140-146(EI)
30、王樹昆, 陳紅漢, 徐興永. 塔巴廟區塊下石盒子組盒一段儲層岩石成分和成岩作用對物性的影響. 南方油氣, 2006, 19(1): 20-23
31、楊香華, 陳紅漢, 葉加仁, 等. 渤中地區大型湖泊三角洲地發育特徵及油氣勘探前景. 中國海上油氣(地質), 2000, 14(4): 226-231
32、姚光慶, 陳紅漢, 何仕斌等. 渤中地區第三系儲層地質特徵. 中國海上油氣(地質), 2001, 15(4): 249-253
第三作者
1、John Parnell, Mazzini A and Honghan Chen.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of
chemosynthetic carbonates: Strategy for seeking life on Mars. Astrobiology, 2002,
2(1): 43-57(SCI)
2、John Parnell, Middleton D and Honghan Chen et al. The use of integrated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in constraining oil charge history and reservoir compartmentation: examples from the Jeanne d』Arc Basin, offshore Newfoundland.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1, 18:535-549(SCI)
3、John Parnell, Middleton D and Honghan Che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reservoir compartmentation in the Jeanne d』Arc Basin, offshore Newfoundland: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 stratigraphy. Calgary in Canada, 2000 (not in paginated) (SCI)
4、John Parnell, Watt G, Honghan Chen, Wycherley H et al.. Kaolin polytype evidence for a hot-fluid pulse along Caledonian thrusts ring rifting of the European Margin. Mineralogical Magazine, 2004, 68(3): 419-432(SCI)
5、Jorden Kelly, Parnell J & Honghan Chen.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to studies of fractured sandstone reservoirs.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0, 69-70: 705-709(SCI)
6、單秀琴, 李劍, 胡國藝, 陳紅漢, 等. 利用流體包裹體分析和計算油氣的充注史和古流體勢——以鄂爾多斯盆地榆林地區上古生界為例.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07, 28(2): 159-165
7、杜靈通, 呂新彪, 陳紅漢. 濟陽坳陷二氧化碳氣藏的成因判別. 新疆石油地質, 2006, 27(5): 629-632
8、郭小文, 何生, 陳紅漢. 甲基雙金剛烷成熟度指標討論與應用. 地質科技情報, 2007, 26(1): 71-76
9、石萬忠, 何生, 陳紅漢. 多地震屬性反演在地層壓力預測中的應用. 石油物探, 2006, 45(6): 580-585
10、馬紅強,陳強路,陳紅漢. 鹽水包裹體在成岩作用研究中的應用-以塔河油田下奧陶統碳酸鹽岩為例[J]. 石油實驗地質,2003, 25(增刊): 601-606
11、龐雄, 陳長民, 陳紅漢, 等. 白雲深水區油氣成藏動力條件研究. 中國海上油氣, 2008,
20(1): 9-14
12、湯華雲, 鄭建平, 陳紅漢, 等. 山東半島第三紀基性火成岩He-Ar同位素與岩漿起源. 中國科學 (D輯): 地球科學, 2007, 37(4): 451-459(SCI)
13、汪立君, 郝芳, 陳紅漢, 等. 中國淺層油氣藏的特徵及其資源潛力分析. 地質通報,
2006, 25(9-10): 1079-1087
14、王家豪, 王華, 陳紅漢, 等. 前陸盆地的構造演化及其沉積、地層響應——以庫車坳陷
下白堊統為例. 地學前緣(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北京大學), 2007, 14(4): 114-122
15、王家豪, 王華, 陳紅漢, 等. 一幕完整的前陸盆地構造演化的地層記錄:庫車坳陷下白堊統. 地質科技情報, 2006, 25(6): 31-36
16、楊計海,羅曉容,陳紅漢,何麗娟,汪集暘. 鶯歌海盆地中央泥拱帶天然氣成藏動力學模式分析.
Ⅲ 姚光慶的專著
1、姚光慶,蔡復忠賢 編著,制油氣儲層地質學原理與方法,2005,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姚光慶,孫尚如 周鋒德 著,非常規陸相沉積油氣儲層,2004,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3、姚光慶,王華,蘭廷澤 主編,提高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措施與途徑研究,2003,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4、姚光慶,油氣儲層地質學(校內教材),1998,中國地質大學教材科
5、張博全,關振良,姚光慶等,油藏開發早期描述──以一個中生代砂礫岩油藏為例,1995.12 ,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武漢。
6、趙彥超,姚光慶,陳紅漢,油藏描述(校內教材),1994,中國地質大學教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