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薄片鑒定地質大學
⑴ 哪能檢測岩石種類
簡測岩石種類屬於薄片鑒定和光片鑒定的工作,需要有甲級資質的化驗室來做的,才有權威效力。我就是乾地質的,內蒙境內好的單位六院、局化驗室。你可以咨詢。
⑵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學到礦物薄片鑒定的是什麼專業啊
資源勘查工程啊。
⑶ 岩石薄片鑒定和普通薄片鑒定的區別
光片和薄抄片的區別如下襲:
1、切片方式不同
薄片要把岩石切至0.3mm以下,用樹膠貼在載薄片下便於觀察岩石的礦物組成等岩相學和
岩組學特徵。
光片不需要載薄片或是蓋玻片,只需要把岩石表面拋光
2、實驗儀器不同
薄片:主要用透射光顯微鏡
光片:用反射光顯微鏡
不過現在高級的顯微鏡同時配備有透射和反射光路。
3、磨片目的不同
薄片:主要是對岩石中的透明礦物進行觀察,適用於一般岩石。但是若岩石中含有金屬
礦物,等無法判別。
光片:適用於礦石中礦石礦物(方鉛礦、黃銅礦等)的判別
⑷ 實驗五 岩石薄片分析
【目的要求】
掌握岩漿岩類一般鑒定特徵、分類命名方法及薄片版分析的基本方法。
【實驗內容權】
1.觀察與描述標本、薄片的一般岩石特徵,確定岩石詳細名稱:
——輝長岩(Id10.4,四川力馬河,岩床,因蝕變斜長石呈淡綠色調)
2.確定礦物共生組合;分析和歸納礦物成因類型及組合。
3.初步判別礦物生成順序並說明依據;進行岩石結晶成岩過程的簡要分析。
【教學提示】
1.本次實驗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標本和薄片鑒定,確定岩石名稱。
2.教師通過總結,引導學生對組成岩石的造岩礦物進行成因歸類,並結合礦物特徵和礦物的相互關系,初步分析岩石的形成過程。
⑸ 變質岩鑒定報告是怎樣的
變質岩鑒定報告的內容主要有,手標本鑒定、顯微鏡岩石薄片鑒定和顯微照片。
一、手標本鑒定1.標本編號和產地2.岩石的顏色新鮮面和風化面的顏色。
3.礦物變質岩石的主要礦物、特徵變質礦物、次要礦物。描述礦物的顏色、晶形、解理、硬度等,粒徑大小(mm)和百分含量。
對上述礦物特徵的描述只需要選擇該礦物最具有特徵的幾項內容,但對其主要礦物含量的估計應盡可能接近實際,它是確定岩石名稱的主要依據之一。對特徵變質礦物的描述內容要相應全面些。
4.結構觀察和描述變質岩石的主要結構特徵。
5.構造據礦物在岩石中空間排列分布特徵,確定變質岩的構造。
6.岩石的肉眼命名二、顯微鏡岩石薄片鑒定1.薄片編號和產地2.礦物
首先區分出岩石中的主要礦物、特徵變質礦物、次要礦物和副礦物等,然後按上述順序分別描述礦物在顯微鏡下的光性特徵,粒徑大小(mm)和含量。應注意描述岩石中礦物之間的接觸關系,如相互之間的包裹關系、變質反應關系、交代置換關系等。
顯微鏡下觀察礦物光性特徵的內容有:單偏光系統下觀察晶形、顏色、突起、解理特徵(解理有幾組,其發育程度和解理夾角等);正交偏光系統下觀察礦物的最高幹涉色級和色序、消光類型、延性符號和雙晶等。對未知礦物還需在錐光系統中測定礦物的軸性和光性。
應強調的是,對大多數礦物一般只需在單偏光和正交偏光系統下描述該礦物最主要的幾種光性特徵,並不需要按上述內容逐項描述。
可使用顯微鏡的目鏡微尺測定主要礦物粒徑大小(mm)。估算礦物的百分含量時,最好是在低倍鏡下選擇岩石中礦物分布較均勻的視域中進行估計。
3.結構
大多數變質岩的主要結構是變晶結構,以岩石的主要礦物的粒徑大小、晶形特徵及其在岩石中含量多少按變晶結構的內容描述。對變質的沉積岩和火成岩類,其主要結構是變余結構,而碎裂結構是碎裂岩的主要組構、糜棱岩的主要結構是糜棱組構。但對於變形程度較低的碎裂××岩和部分初糜棱岩的主要結構是原岩結構,而岩石中的糜棱結構和碎裂結構則成為其局部結構。
局部結構大多隻發育在變質岩的礦物之間,如交代結構、變質反應結構、包含變晶結構(包含嵌晶變晶結構、篩狀變晶結構、殘縷結構、旋轉結構等)和顯微變形結構等。而在以變晶結構為主的岩石中有少量變余結構,或以變余結構為主的岩石中有變晶結構等這些次要的結構都屬局部結構。在這些局部結構中常提供變質岩礦物之間形成的次序,變質條件改變的信息和變質岩的原岩類型,是研究變質岩成因和演化歷史的重要岩相學的標志,應加以重視。
4.構造
據岩石中礦物在空間排列分布的特徵,確定岩石的構造類型。
5.岩石定名
據上述內容按變質岩的命名原則詳細定名。
6.分析與判別
據岩石中礦物之間的關系,劃分礦物形成的次序,確定礦物共生組合,初步分析岩石的變質條件(低級及很低級、中低級、中級、中高級和高級變質)。如有壓力標志礦物存在時,也可加以低、中、高壓等。
對變質條件的初步分析時,需要變質岩石的礦物組合能反映變質條件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如岩石全由石英或方解石組成的石英岩和方解大理岩,它們在各種變質條件下均能穩定存在,其變質條件只能據與其共生的能反映變質條件的其他變質岩石來確定。
根據岩石中礦物及含量來判別該變質岩所屬的化學類型變質岩類(屬泥質、長英質、鈣質、鈣鎂硅酸鹽、鎂鐵質和超鎂鐵質變質岩)。如岩石中有變余組構存在時,則可進一步恢復變質岩的原岩類型(最好與岩石的地質產狀相結合)。
應特別強調的是,並不是每一種變質岩石都能恢復其原岩類型,特別是一些長英質變質岩石,其原岩可能是中酸性火成岩類或沉積岩的碎屑岩類,如岩石中變余組構不存在,那就不可能恢復其原岩類型。因而可以說,對每一變質岩石均要求恢復其原岩類型是不可能的,只有在變質岩石中有變余組構存在的情況下,同時也要有岩石的野外產狀等相關資料才有可能恢復其原岩類型。
在變質岩石的鑒定報告中,描述內容符合要求,變質岩石的命名准確,達到了鑒定報告的要求。而分析和判別的具體內容,只能根據岩石的實際情況而定。
三、顯微照片
對鑒定的每一類岩石應附有具有代表性的顯微照片,照片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顯示岩石全貌和特徵的照片,應選擇變質岩的礦物,結構構造具有典型的視域以合適的放大倍數,拍攝顯微照片。如果岩石成分復雜或礦物分布不均勻,可拍攝其他照片互相補充,使之能在顯微照片上較全面反映該岩石的主要特徵。另一類是呈現岩石局部特徵的照片,選擇岩石中特殊的礦物,重要的組構特徵和礦物之間的關系等現象可放大拍攝,使其特徵更為清晰。
在所附的顯微照片中應有礦物代號和比例尺。並附有下列說明:該照片的薄片號、礦物代號的礦物名稱、岩石名稱或照片的內容說明、偏光類型和產地等內容。
四、變質岩鑒定報告實例1.手標本描述
××號,產地:山西省五台山
岩石的顏色 銀白色,風化麵灰黃色
礦物 主要礦物為白雲母、石英,特徵變質礦物為十字石、石榴子石,次要礦物為黑雲母,後三種礦物在岩石中呈變斑晶產出。
白雲母 呈銀白色、片狀,一組解理完全,在岩石中連續定向分布,粒徑小於1mm,含量為55%。
石英 無色、粒狀,粒徑細小,含量在30%。
十字石 暗褐色,短柱狀,橫斷面有時呈六邊形和尖菱形,有時可見呈十字形貫穿雙晶,晶體可達1~4cm,含量為3%~5%。
石榴子石 暗紅褐色,粒狀,粒徑為0.3~1mm,含量5%左右。
黑雲母 暗褐色,片狀,一組解理完全,粒徑為1~3mm,含量5%左右。
結構 斑狀變晶結構,基質結構,細粒粒狀片狀變晶結構(也可寫成斑狀細粒粒狀片狀變晶結構)。
構造 白雲母連續定向分布,形成片狀構造。
岩石定名 十字石榴白雲母片岩。
2.顯微鏡鑒定描述
薄片號和產地(同手標本)。
礦物 主要礦物為白雲母、石英,呈變斑晶產出的特徵變質礦物有石榴子石和十字石,次要礦物為黑雲母、斜綠泥石,副礦物有電氣石和不透明礦物,晚期退化變質礦物為葉綠泥石。
白雲母 細小片狀,無色,一組完全解理,閃突起明顯,干涉色鮮艷可達二級紅,平行消光,粒徑為0.1~0.3mm之間,含量在50%左右。白雲母在岩石中連續定向分布。
石英 無色,粒狀,正低突起,無解理,干涉色一級黃白,粒徑0.2~0.05mm,含量在35%左右。
十字石 具有無色—金黃色多色性,短柱狀,橫斷面呈菱形和六邊形,正高突起,干涉色一級橙黃,柱面為平行消光,正延性。在十字石晶體中含有數量很多的無方向分布的細小石英包裹體,形成篩狀變晶結構,有時石榴子石和黑雲母也在十字石晶體中呈包裹體產出。由於十字石晶體很大,在視域中不能測定其粒徑大小和估計其含量。
石榴子石 粒狀,半自形,淺褐色,正高突起,均質體礦物,沿其晶體邊緣和裂紋中有少量葉綠泥石分布。粒徑為0.34~2mm,在石榴子石晶體中有少量無方向分布的石英包裹體,形成包含嵌晶變晶結構,含量在5%左右。
黑雲母 片狀,具淺黃色—暗褐色,多色性明顯,一組極完全解理,干涉色達四級紅,平行消光。黑雲母中也有少量石英包裹體,無方向分布,形成包含嵌晶變晶結構。沿黑雲母邊緣和解理有少量葉綠泥石。其粒徑為1~2.5mm,呈變斑晶產出,含量約5%。
斜綠泥石 片狀,淺綠色,一組完全解理,干涉色呈一級綠灰色(綠色是其本身顏色影響所致),斜消光,具聚片雙晶。斜綠泥石斜切片理生長,其晶體中含有少量定向分布的石英包裹體,與片理方向一致且相連,呈殘縷結構。上述特徵顯示斜綠泥石形成於片理之後。斜綠泥石粒徑為0.5~1mm,在岩石中呈變斑晶產出,數量很少。
副礦物有電氣石和黑色不透明礦物。電氣石呈柱狀,橫斷面呈球面三角形,具無色—綠褐色,多色性明顯,正中突起,干涉色達二級,平行消光,負延性。黑色不透明礦物呈不規則粒狀,零星分布於岩石中,兩者含量很少。
葉綠泥石 片狀,淺綠色,呈灰藍色異常干涉色,多分布於黑雲母邊緣和石榴子石的裂紋中,是由黑雲母和石榴子石部分轉變而成,數量較少。
結構 斑狀變晶結構,基質結構,細粒粒狀片狀變晶結構(或斑狀細粒粒狀片狀變晶結構)。
十字石變斑晶中的篩狀變晶結構,石榴子石、黑雲母晶體中的少量無方向分布的石英包裹體形成包含嵌晶變晶結構,斜綠泥石晶體中石英定向分布的包裹體,形成殘縷變晶結構,而葉綠泥與石榴子石和黑雲母關系形成交代結構。上述這些結構都屬局部結構。
構造 由白雲母連續定向分布形成片狀構造。
岩石定名 細粒十字石榴白雲母片岩。
分析與判別 據岩石中礦物白雲母、石英、十字石、石榴子石和黑雲母都互相接觸,它們應屬於同一個礦物共生組合,其變質程度相當於低角閃岩相,中溫中壓的變質條件(在另一薄片中曾有藍晶石與十字石和石榴子石共生)。少量的葉綠泥石只分布於石榴子石的裂紋和黑雲母的邊緣,它是晚期低溫綠片岩相的產物。但退化變質作用的程度比較弱。至於岩石中的斜綠泥石未與葉綠泥石、十字石、石榴子石和黑雲母接觸,它與葉綠泥石是否屬同一世代的礦物還不能肯定。
據上述礦物的特徵,顯示岩石應屬於泥質變質岩。
附岩石顯微照片。
⑹ 地質學中的薄片鑒定具體操作方法是怎樣的
薄片技術是保護油氣層的岩相學分析三大常規技術之一,也是最基礎的一項分析。應用光學顯專微鏡觀察薄片,屬由鑄體薄片獲得的資料比較可靠。製作鑄體薄片的樣品最好是成形岩心,不推薦使用鑽屑。薄片厚度為0.03mm,面積不小於15mm×15mm。未取心的情況除外,建議少用或不用鑽屑薄片,因為岩石總是趨於沿弱連接處破裂,膠結緻密的岩塊則能保持較大的尺寸,這樣會對孔隙發育及膠結狀況得出錯誤的認識。
⑺ 沉積岩薄片鑒定要點
沉積岩薄片鑒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室內鑒定工作,它可以為沉積相的確定提供必要的微觀證據,同時為最終編圖工作提供定性、定量的數據。
為了使野外和室內工作、宏觀和微觀研究緊密結合,提倡野外人員要自己鑒定薄片、室內鑒定人員也要參加主要剖面的測量工作。
1.砂岩薄片鑒定
砂岩主要由碎屑、膠結物、雜基和孔隙四部分組成。砂岩薄片鑒定包括組分、結構、顯微構造及成岩後生變化四部分。
砂岩碎屑組分的研究,應注意統計碎屑石英(Q)、長石(F)和岩屑(R)的質量分數,並據以計算穩定碎屑組分和不穩定碎屑組分的比值,即Q/(F+R)。這個比值反映了砂岩的成分成熟度,並可作為判斷沉積環境、母岩區構造性質和碎屑搬運、沉積歷史的重要參數。此外,應對石英、長石和重礦物進行研究,用以判斷母岩區特徵、距離遠近以及氣候條件等(見圖5-2,圖5-3;圖版Ⅰ-25)。
砂岩中的雜基是指與碎屑顆粒一起機械沉積下來的較細粒物質,主要是黏土物質,還有細粉砂和碳酸鹽灰泥等。雜基的含量具有重要的環境意義,超過15%時則稱為雜砂岩。雜基含量多的岩石分選差,結構成熟度低,表明流體的密度和黏度較大。根據雜基含量的多少,還可以區別砂岩是雜基支撐還是顆粒支撐,前者反映重力流體性質,如濁流沉積;後者則為牽引流搬運,如河流、波浪等流體作用形成的岩石。
砂岩的結構包括顆粒的結構特徵(粒度、形態、表面特徵等)以及膠結組構(顆粒間的接觸關系、支撐類型、膠結類型)。砂岩顆粒的粒度大小受搬運介質作用強度的控制,與沉積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粒度分析方法廣泛應用於砂岩沉積環境研究。粒度分析的數據可以通過篩析法、薄片法或沉速法獲得。資料整理包括各種粒度分析圖(常用的有頻率曲線、累積曲線和概率累積曲線)的各種參數計算(包括平均值、標准偏差、偏度、峰度、尖度),以及粒度或粒度參數圖(如C-M圖、離散圖等)的編制。
成岩後生作用研究包括成岩作用類型、成岩作用階段及其成岩作用演化等。這些對砂岩孔隙度和滲透性能影響極大,對油氣勘探或某些後生金屬礦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2.碳酸鹽岩薄片鑒定
首先,研究碳酸鹽岩的礦物成分,常見的有方解石、白雲石、陸源碎屑、黏土及有機質等。鑒定時應注意它們的相對含量,非碳酸鹽組分的成分和含量對環境的解釋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研究碳酸鹽岩結構,包括顆粒、灰泥基質、膠結物和孔隙四個部分。鑒定時要注意:①正確確定顆粒的類型,確定生物骨骼顆粒是破碎的還是完整的。非生物骨骼顆粒包括鮞粒、內碎屑、球粒、藻粒等(圖版Ⅰ-19~圖版Ⅰ-21)。②要取得幾個重要數據,即不同類型顆粒的相對含量、灰泥基質的含量、亮晶膠結物的含量、顆粒總量/基質含量、基質含量/亮晶膠結物含量等,它們是環境解釋的重要參數。③對生物碎屑要詳細研究,主要根據生物骨骼的顯微結構特徵確定其所屬門類及其相對含量,結合野外的宏觀觀察,了解生物組合及其相對豐度、生態特徵等。
最後,研究碳酸鹽岩的成岩後生作用。對於白雲岩,應確定其生成時期,是准同生期、成岩期還是後生期,通常以其粒度大小和晶形特徵,結合野外產狀和其他因素加以確定。除准同生白雲岩化外,其餘的不具有環境意義。因此對成岩白雲岩或後生白雲岩,應採用多種手段恢復其原岩特點,最終確定其沉積相類型。
3.泥質岩的研究
泥質岩顆粒很小(圖版Ⅰ-34),所以必須配合其他方法和手段進行研究。泥質岩研究一般是觀察其顏色及原生沉積構造(紋理、層理、頁理、生物擾動構造)、礦物成分及含量、有機質含量、生物化石等。其中,頁理如圖8-1所示。
圖8-1 油頁岩中的頁理
⑻ 岩石光、薄片鑒定鑒定價格行業標准
光片和薄片的區別如下:1、切片方式不同 薄片要把岩石切至0.3mm以下,用樹膠貼回在載薄片下便於答觀察岩石的礦物組成等岩相學和岩組學特徵。 光片不需要載薄片或是蓋玻片,只需要把岩石表面拋光2、實驗儀器不同 薄片:主要用透射光顯微鏡 光片:用反射光顯微鏡 不過現在高級的顯微鏡同時配備有透射和反射光路。3、磨片目的不同 薄片:主要是對岩石中的透明礦物進行觀察,適用於一般岩石。但是若岩石中含有金屬礦物,等無法判別。 光片:適用於礦石中礦石礦物(方鉛礦、黃銅礦等)的判別
⑼ 實驗十一 岩漿岩岩石綜合鑒定
一、實習目的
1)掌握岩漿岩各種岩石特徵。
2)掌握各岩石類型的礦物組合及結構、構造特徵。
3)學會岩漿岩岩石的鑒定步驟。
二、實習內容及方式
1.常見的岩漿岩岩石類型
超基性岩類、基性岩類、中性岩類、酸性岩類、偏鹼性岩類以及火山碎屑岩類等各類岩石的手標本及對應薄片。
2.實驗方式
課堂綜合型實驗。
三、使用儀器設備
偏光顯微鏡、放大鏡、小刀、三角板。
四、鑒定步驟
(一)手標本(野外露頭)觀察
手標本的鑒定主要是觀察岩石的宏觀特徵,通常可以分四步完成,即顏色、組構、礦物成分和命名。不同的岩石,其特徵不同。
第一步,觀察顏色,見表11-1。
表11-1 岩漿岩的顏色
第二步,觀察組構,見表11-2。
表11-2 岩漿岩的組構
第三步,觀察礦物成分,見表11-3。
表11-3 岩漿岩的礦物成分
第四步,岩石定名,見表11-4。
表11-4 岩漿岩岩石定名
手標本鑒定岩石時,岩石的具體特徵如下。
1.岩石的顏色
岩漿岩岩石的顏色或色率是鑒定岩石的主要依據之一,也是人們對岩石的第一感觀。如侵入岩主要採用色率描述,一般來講,橄欖岩的平均色率為90,輝長岩平均色率為50~90,閃長岩平均色率為15~50,花崗岩色率小於15。暗色礦物含量越高則顏色越深。噴出岩主要採用顏色描述,如基性、超基性岩呈灰黑色,中性岩呈褐灰色、灰色、紫色,酸性岩呈灰白色、紫紅色,玻璃質岩石呈黑色。
根據顏色和色率可以初步判斷岩石的類型,即:超基性岩類、基性岩類、中性岩類和酸性岩類。
2.岩石的組構
岩石的組構特徵是鑒定岩石類型的另一個重要依據,也是觀察岩石時最易鑒別的特徵。
全晶質岩石形成於侵入岩;半晶質岩石形成於淺成岩和噴出岩;隱晶質和玻璃質岩石形成於噴出岩。
中粗粒結構的岩石形成於深成侵入岩;細粒結構的岩石形成於淺成侵入岩。
似斑狀結構的岩石形成於深成侵入岩;斑狀結構,基質為細粒結構的岩石形成於淺成侵入岩,基質為隱晶質、玻璃質結構的岩石形成於噴出岩。
塊狀構造、帶狀構造、斑雜構造等為侵入岩的構造特徵,而氣孔、杏仁和流紋構造為噴出岩的構造特徵。
根據以上特徵初步判斷岩石是侵入岩、淺成岩、噴出岩等。
3.岩石的礦物成分
肉眼鑒定的礦物主要是中粗粒結構的岩石和具有斑狀結構的岩石,而細粒結構的礦物僅靠肉眼較難區分。鑒定礦物的主要依據為顏色、晶形、解理、光澤、雙晶等性質。
岩漿岩中主要有七種礦物,即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石英、鉀長石和斜長石。鑒定時:首先區分暗色礦物與淺色礦物。其次區分橄欖石(橄欖綠色,粒狀)、輝石(黑綠色、灰黑色,短柱狀)、角閃石(墨綠色,長柱狀、針狀)、黑雲母(褐灰色,解理發育,珍珠光澤,硬度低)。再區分長石與石英,長石為灰白色或肉紅色,玻璃光澤,有解理,偶見雙晶;石英為無色,粒狀,油脂光澤。最後區分鉀長石和斜長石,鉀長石多呈肉紅色,寬板狀,卡式雙晶;斜長石多呈灰白色,板狀、長條狀,聚片雙晶。
此外,斑晶成分是肉眼鑒定淺成岩和噴出岩的重要依據。如:橄欖石斑晶主要出現在苦橄(玢)岩和玄武岩中,前者基質為細晶結構,後者基質為隱晶質結構。輝石斑晶主要出現在玄武岩和安山岩中,玄武岩中常與橄欖石共生,基質為微晶結構;安山岩中常與斜長石斑晶共生,基質中斜長石呈微斑晶分布在隱晶質基質中。角閃石和黑雲母斑晶主要分布在安山岩中,具有褐鐵礦紅色邊緣,並與斜長石斑晶共生。斜長石斑晶主要分布在安山岩中,具有環帶構造,與輝石、角閃石、黑雲母等斑晶共生。鉀長石斑晶出現在正長斑岩、粗面岩、花崗斑岩、流紋岩中,其中粗面岩、流紋岩中可出現透長石。石英斑晶主要出現在花崗斑岩、流紋岩中,前者與正長石共生,後者與正長石、透長石共生。
礦物成分是鑒定岩石的根本,礦物種類及含量是岩石命名的重要依據。
4.野外產狀
岩石的野外產狀是鑒定岩石類型的直接證據,如呈脈狀產出的,通常是淺成岩;呈岩基、岩株產出的為深成岩。有時結構相近的岩石不好區分,就需要通過野外產狀來確定,如閃長玢岩和安山岩不易區分時,就要考慮野外產狀,脈狀產出的是閃長玢岩,層狀產出的就是安山岩。
5.次生變化特徵
岩石各種次生變化的特徵,也是鑒定岩石的參考特徵。如蛇紋石化的岩石肯定不是花崗岩,蛇紋石化是橄欖岩和輝石岩的蝕變特徵。綠泥石化、綠簾石化或鈉黝簾石化是基性岩的主要蝕變特徵。青磐岩化或鈉黝簾石化是中性岩的蝕變特徵。鈉長石化、雲英岩化、絹雲母化、硅化是酸性岩的蝕變特徵。
6.定名
根據岩石的礦物成分及含量、結構和構造,結合岩漿岩分類方案,進行岩石的初步定名。
7.鑒定報告編寫
岩石鑒定報告的編寫,是為了詳細記錄岩石的鑒定特徵和結構。報告是給同事看的,要求科學詳細、真實可靠、依據充分。對於有經驗的地質工作者,鑒定岩石非常簡單,如根據石英、長石、黑雲母的有無及其含量,無片麻狀構造,就可以確定這種岩石是花崗岩。但我們編寫報告時,卻不能如此簡單,需要詳細描述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的基本特徵。因此,岩石鑒定和鑒定報告的編寫是兩項基本技能,而且它們是相互關聯的統一體,岩石鑒定是報告編寫的基礎。
(二)薄片鑒定
手標本鑒定岩石是初步的,它反映的是岩石的宏觀特點,要詳細鑒定岩石還要利用偏光顯微鏡等儀器。顯微鏡下鑒定岩石,主要是觀察岩石的微觀特徵,也就是手標本的尺度觀察不到的特徵,或不能准確確定的特徵,要具體的鑒定礦物種類、礦物間的關系、礦物含量以及岩石的准確定名,需要進行薄片鑒定,通常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岩石的結構
顯微鏡下觀察和鑒定岩石的結構主要是指能在視域中觀察到的結構類型和特徵。一方麵包括按晶粒大小、結晶程度、顆粒形態進行劃分的結構類型,這些結構特徵的鑒定可參考手標本的觀察內容,顯微鏡下觀察是在微觀尺度下,詳細測量和觀察晶粒大小、形態和結晶的先後順序;另一方面是一些只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特殊結構類型,如玄武岩基質的粗玄結構、拉斑玄武結構、間隱結構,安山岩基質的交織結構,粗面岩基質的粗面結構,以及可以在手標本及顯微鏡下同時觀察到的花崗岩的花崗結構,輝長岩的輝長結構,輝綠岩的輝綠結構,煌斑岩的煌斑結構等,這些結構特徵無疑是鑒定岩石類型的重要特徵。
礦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是顯微鏡下鑒定的重點,它是岩漿結晶、岩漿演化的證據,是分析岩漿岩礦物結晶順序的依據。如:反映礦物同時結晶的結構——輝長結構、文象結構、蠕蟲結構;反映礦物生長有先後的結構——花崗結構、斑狀結構、包含結構、填隙結構、輝綠結構、環帶構造;反映次生變化的結構——溶蝕結構、次變邊結構、暗化邊結構等。
(1)岩漿結晶演化形成的結構
共結結晶形成的蠕蟲結構,反映了鉀長石和石英岩漿期符合共結比時形成。
岩漿演化形成的反應邊結構,反映了早期結晶的礦物與熔漿反應的過程,如橄欖石的頑火輝石邊、單斜輝石的角閃石邊、角閃石的黑雲母邊、鹼性長石的奧長石邊或奧長石的鹼性長石邊等。
結晶作用形成的環斑結構、環帶構造,反映岩漿化學成分演化的過程。
結晶作用形成的包含結構、嵌晶含長結構,反映岩漿結晶演化的順序。
固溶體出溶形成的條紋長石,反映鉀長石結晶早於條紋長石(鈉長石)。
(2)交代作用、蝕變作用形成的結構
交代作用形成的條紋長石,反映鉀長石被岩漿晚期鈉質的交代作用。
交代作用形成的蠕蟲結構,反映鉀長石被岩漿晚期鈉質的交代析出多餘的SiO2 形成蠕蟲石英。
交代形成的次變邊結構,是岩漿期後次生礦物交代形成的,如橄欖石的伊丁石邊。
一個岩石薄片可以有幾種結構。對斑狀岩石,應對斑晶、基質的結構分別進行描述。
2.礦物成分
先在低倍鏡下瀏覽整個薄片,了解大致有幾種礦物。再根據瀏覽結果,按照礦物類型進行鑒定,根據礦物含量確定主要礦物、次要礦物、副礦物;同時根據礦物的次生變化確定次生礦物。
顯微鏡下首先要鑒定礦物的類型,如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斜長石、鉀長石、石英,然後再詳細區分各種礦物的種類,如普通輝石、透輝石、紫蘇輝石等,這是初學者必須掌握的內容。進一步鑒定時,要注意尖晶石、榍石、鋯石、磷灰石、金紅石等礦物;還要注意鉻鐵礦、磁鐵礦、鈦鐵礦等不透明礦物;電氣石、螢石等岩漿晚期礦物;蛇紋石、綠泥石、綠簾石、伊丁石、高嶺石、絹雲母等次生礦物。
鑒定礦物時,要以光性礦物學為指導,特別注意每種礦物的特殊光性特徵。如黑雲母的顏色、吸收性、解理,方解石的閃突起和高級白乾涉色等。主要觀察顏色、多色性、晶形及表面特徵、晶粒大小、解理及解理交角、突起、干涉色、消光類型及消光角、雙晶、與其他礦物間的關系、蝕變特徵等。
各種礦物的鑒定特徵及方法見「岩漿岩鑒定指導」。
3.次生變化
岩石的次生變化反映了其成岩以後的變化歷史,一般和礦物鑒定同時進行,或者描述在礦物特徵之後。當次生礦物含量較高時,可以像主要礦物一樣進行單獨描述。
一般情況下,橄欖石易發生蛇紋石化、透閃石化、伊丁石化、滑石化;輝石易發生纖閃石化、蛇紋石化、絹石化、綠泥石化、方解石化;角閃石易發生綠泥石化、綠簾石化、方解石化;黑雲母易發生綠泥石化;斜長石易發生絹雲母化、高嶺石化、方解石化、黝簾石化、綠簾石化;鉀長石易發生高嶺石化、鈉長石化、絹雲母化;霞石易發生鈣霞石化、細分散狀赤鐵礦化、水鋁氧石化。
岩石次生變化類型可以很多,可以是一種類型,也可以是多期次生變化類型的疊加,多種次生變化疊加時,要判斷次生變化類型的先後,並寫出判斷依據。
4.礦物結晶順序
確定礦物結晶順序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要觀察整個薄片,確定岩漿期結晶礦物和岩漿期後礦物,如交代、熱液和氣成礦物。根據礦物的相互關系確定岩漿期的礦物生成順序、岩漿後期結晶的礦物生成順序、岩漿期後次生蝕變礦物的結晶順序。
分析礦物生長順序的基本原理參見「岩漿岩鑒定指導」中的「礦物結晶順序」部分。
5.岩石定名
岩石定名的基礎是岩漿岩岩石分類表,採用分類表不同,岩石名稱略有不同。為了便於交流,有時要明確採用的分類方案。定名時,礦物含量和礦物組合、結構和構造是岩石命名的依據。
6.素描圖
素描圖能夠反映岩石類型、特殊礦物、特殊結構等主要內容。素描圖各要素須明確說明,如圖名、放大倍數、單偏光或正交偏光、礦物注釋。素描圖具有目的明確、重點突出的特點。
(1)素描順序
1)先畫大的主要礦物和次生礦物,再畫小的礦物;
2)先繪斑晶,後畫基質;
3)先畫格架礦物,後畫充填礦物(如粗玄岩的粗玄結構、花崗岩中的填隙石英等)。
4)先畫自形的礦物,後畫他形的礦物;
5)先畫輪廓,後填內容(礦物的輪廓、結構的輪廓、顯微構造輪廓)。
(2)注意事項
1)根據岩石的結晶程度,選用適當的放大倍數,以便得到一個寬廣而清晰的視域。除特殊需要外,通常使用低倍鏡或中倍鏡。
2)選擇一個合適的視域區,既能代表岩石的結構,又能包括主要礦物。
3)根據情況,加入或推出分析鏡。一般為單偏光。
4)繪圖一定要忠實於原有形象,不得任意拼湊或修改,但可適當簡化。
5)繪圖後,還要在圖下有重點地說明圖的中心內容,同時註明放大倍率、光學裝置(單偏光或正交偏光)及礦物代號。
⑽ (一)顯微鏡薄片鑒定
自Henry Clifton(1849)創立「顯微鏡岩相學」這個地質學新的分支學科以來,偏光顯微鏡已成為岩石學研究的必備工具。今天,顯微鏡薄片鑒定法仍是研究沉積岩最基本的方法,作為一個沉積學工作者,必須熟練掌握和充分利用此方法。不管是基礎沉積學研究還是沉積岩(區)地質調查,職業研究人員一般都應該親自完成采樣、確定標本切片方向、製作薄片(這一環節也可由專門技術人員完成)、薄片鑒定、沉積岩定名及成分-結構成因分析的全過程。
1.基本原理
選擇光譜的可見光部分(380~760nm波長范圍)為光源,經起偏器形成偏振光,偏振光通過非均質礦物(具有雙折射特性)時形成常光和非常光,出現雙折射產生光程差,進而呈現不同級序的干涉色。在單偏光鏡下可觀察到礦物的形態、解理、糙面及結構等特徵,在正交偏光下可觀察到礦物的干涉色等特徵。
2.樣品要求
(1)薄片厚度不能超過0.03mm,否則會影響光性特徵。
(2)觀察時保持蓋玻片清潔,否則影響觀察質量。
3.地質應用
通過對礦物的形態、解理及干涉色等的觀察,完成岩石中礦物成分、結構的定性分析,進而為岩石的定名提供依據;通過礦物鑒定及組構特徵觀察,開展沉積岩分類、沉積微相分析、成岩後生變化及成岩作用分析、岩石各類空隙特徵及含量分析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