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地質系
1. 中國以及考古發掘或地質類的大學哪所最好
中國地質大學當之無愧!特別是武漢地大,新秀很多,北京的都是些老革命在撐腰!
2. 劍橋大學天文學系
劍橋大學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英國最古老的高等學校之一。校址在劍橋市卡姆河畔 。1209年由牛津大學的部分師生移居劍橋創辦。1284年該校建立第一所學院棗彼得豪斯學院。1318年得到教皇約翰二十二世的正式認可。劍橋大學模仿牛津大學和巴黎大學的模式,於1571年正式將各學院合並成為大學。開設的主要課程以傳統的3藝(語法、修辭、邏輯)和4藝(算術、幾何、音樂 、天文)為基礎。學習高級課程以後,可獲得神學、法律、醫學學位。1669年物理學家和數學家I.牛頓前來教授數學,大大提高了劍橋的學術地位。劍橋大學開始形成在數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傳統。1873年,成立該大學第一所女子學院棗格頓學院。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學者名流在劍橋任教。學校實行學院制和導師制。所屬學院均為獨立的實體,負責各自的行政、財務、教學、科研,並在學習與生活上管理各自的學生。設有建築和藝術史、古典學科、神文、英文、語言、音樂、東方學、經濟與政治 、教育、 歷史、法律、哲學、工程、地理與地質、數學、物理、化學、考古與人類學、生物和臨床醫學等20餘個學系。另有天文台,斯科特極地研究所,以及非洲研究、拉美研究、南亞研究、國際研究等中心。劍橋大學為英國培養了不少人才,在英國的政治、經濟界有較大的影響。已有62位劍橋畢業生獲諾貝爾獎。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劍橋大學
校訓: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
(拉丁語:此地乃啟蒙之所,智識之源)
現任校長 愛丁堡公爵
現任副校長 愛麗森·理查德(Alison Richard)
學校類型 公立
宗教關系 基督教聖公會
建立時間 1209年
所在地 英國劍橋
學生數量 16,500
教師數量 8,000
世界大學排名 世界第三
資產 13.22億英鎊(2003年)
校園環境 市區
</td></tr>
劍河上的數學橋
劍橋大學(<noinclude>,簡稱<noinclude>),位於英格蘭的劍橋鎮,是英國也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之一。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noinclude>)齊名為英國的兩所最優秀的大學,被合稱為「Oxbridge」,英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作家、政治家都來自於這所大學。劍橋大學也是誕生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高等學府,大約有80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在此執教或學習,70多人是劍橋大學的學生。劍橋大學還是英國的名校聯盟「羅素集團」(<noinclude>)和歐洲的大學聯盟科英布拉集團(<noinclude>)的成員。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組織結構
3 學院列表
4 相關組織
5 著名校友
6 外部鏈接
[編輯]歷史
據傳說,劍橋大學成立於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為躲避毆斗而從牛津大學逃離出來的學者建立的。亨利三世國王在1231年授予劍橋教學壟斷權。
大學的31所學院都是獨立的教學機構,享有很大的自治權。例如,各學院可自行決定錄取學生(雖然這項政策在2003年曾被重新檢討過),並對學生和教職人員的福利及教學安排自主安排。他們可以任命自己的研究員或教授。很多學院都比較或非常有錢,但是劍橋大學本身卻資金短缺。
劍橋大學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學院於1284年建立,其他的學院在14世紀和15世紀陸續建立,完整的列表見下,但是還有一些已經合並或不存在了。
1536年,實行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下令學校解僱其研究天主教教規的教授們並停止教授「經院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從此劍橋大學的教學和研究重點從宗教和神學轉為希臘和拉丁經典、聖經和數學。今天的劍橋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的科學、人文學科。
最早為女性所設立的學院是1869年的格頓學院和1872年的紐納姆學院。第一批女學生在1882年參加了學校的考試,但是直到1947年女性被接納為學校的正式學生,而牛津大學在20年前就已經這么做了。在所有的31所學院中,目前有3所學院只收女生:露西·卡文迪什學院、新大廳學院和紐納姆學院,還有4所學院只收研究生:卡萊爾大廳學院、達爾文學院、沃爾森學院和聖埃德蒙學院。
劍橋的文學士學位(Bachelor of Arts degree)考試被稱為「Tripos」。今天的劍橋在許多學科領域都有很好的成績,不過直到19世紀早期,數學一直是劍橋的最強項,而且當時數學是所有學生的必修課。數學畢業考試是所有考試中最難的,但因此也產生了英國科學史上幾個最響亮的名字,包括開爾文爵士、喬治·斯托克斯和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不過也有很多來自劍橋的著名學者(如哈代)反對這項制度,認為學生學習數學只是為了學分,而不是因為喜歡數學本身。
Image:KingsCollege.jpg
劍河邊的國王學院劍橋大學的學生參與多種業余活動,其中劃船是最流行的體育運動,劍橋大學各學院間經常比賽,而且劍橋大學每年都會與牛津大學舉行劃船比賽。各學院間還舉行其他各種體育比賽,包括橄欖球、板球、國際象棋等。
劍橋大學還流傳著許多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是有關王後學院的數學橋(見上面的圖片)的。傳說中該橋由牛頓所建,整座橋原本沒有使用一個螺絲,但是後來一個好奇的學生把橋拆掉研究,卻無法按原樣裝回去,只能用螺絲釘重造了這座橋。這個故事是假的,因為數學橋是在牛頓死後22年才建起來的。真正的情況是,該橋最早是用鐵釘連接,比較不明顯,但是現在新造的這座用的是螺絲。(不過這座橋似乎確實是被一名好奇的學生拆開來,然後再重新裝回去的)
劍橋大學所處的劍橋是一個擁有10萬居民的英格蘭小鎮,這個小鎮有一條河流穿過,被命名為「劍河」(River Cam,也譯作「康河」),絕大多數的學院、研究所、圖書館和實驗室都在這個鎮上,此外還有20多所教堂。
[編輯]組織結構
劍橋大學實際上只是一個組織鬆散的學院聯合體,各學院高度自治,但是都遵守統一的劍橋大學章程,該章程是由大學的立法結構起草通過的,每年還會修訂。劍橋大學只負責考試與學位頒發,而招收學生的具體標准則由各學院自行決定,並自行招生。
劍橋大學的校長是由學校參議院選舉產生的,一般都由社會上受人尊敬、有名望的人擔任。校長一職是象徵性的,校長很少介入大學事務,一般只負責頒發榮譽學位和出席學校的各種慶典等,雖然他也可以給副校長和大學管理人員提供建議。真正負責大學日常事務的是副校長,由大學會議(Council)提名,劍橋攝政院(Regent House)投票任命。副校長下面還有多位助理副校長,負責專門的領域,協助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
攝政院是大學最高立法與權力機關,由各學院的教職人員組成,有大約3,000名成員。他們可以制訂或修改學校規章、章程,投票任命副校長、大學會議成員、頒發學位和榮譽學位。決策的制定分兩種:第一種是較簡單、意見同意的動議(如任命校長和大學人員),一般都由大學會議提出,發表在劍橋校刊上發表公告,如果在10天內沒有一定數目的攝政院成員反對,就算通過。而如果是由大學會議以外人士提出的比較復雜、重大的動議,則也是由提案人先將動議發表在校刊上,然後舉行公開辯論,最後在提案人考慮過所有意見後,建議攝政院修改提案,然後再發表在校刊上,如10天內無一定數目的攝政院成員反對就算通過。但如果有一定數量的成員認為有必要,則攝政院需舉行投票。投票是通過郵寄方式完成的。當攝政院召開會議時由校長主持,如果校長不在則由副校長主持,如副校長也缺席則由其指定的某一學院院長主持。現在幾乎所有的事務都不必開會就可解決,但每年6月份必須召開4次會議,核准學位的頒發。此外如果劍橋大學需要頒發榮譽學位之前攝政院也需開會表決。
劍橋大學參議院曾經是最高立法機關,但是目前唯一的職責是選舉校長。參議院成員包括所有獲得劍橋大學碩士以上學位的學生或教授。
大學會議全稱參議院會議,負責日常行政工作,成員共21人,包括校長(但一般不出席)、副校長和19名由選舉產生的成員。19人包括4名學院院長代表、4名教授代表、8名來自攝政院的其他成員和3名學生代表(其中至少有1名是研究生)。前三類成員由攝政院選舉產生,學生代表則由學生選舉產生。
[編輯]學院列表
劍橋大學基督學院(Christ's College, Cambridge,1505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Churchill College, Cambridge,1960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卡萊爾學院(Clare College, Cambridge,1326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卡萊爾大廳學堂(Clare Hall, Cambridge,1965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聖體學院(Corpus Christi College, Cambridge,1352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達爾文學院(Darwin College, Cambridge,1964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唐寧學院(Downing College, Cambridge,1800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Emmanuel College, Cambridge,1584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學院(Fitzwilliam College, Cambridge,1966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格頓學院(Girton College, Cambridge,1869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 Cambridge,1348年)網站
劍橋大學哈默頓學院(Homerton College, Cambridge,1976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休斯大廳學堂(Hughes Hall, Cambridge,1885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耶穌學院(Jesus College, Cambridge,1497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Cambridge,1441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露西·卡文迪許學院(Lucy Cavendish College, Cambridge,1965年)網站
劍橋大學麥格達倫學院(Magdalene College, Cambridge,1428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新大廳學堂(New Hall, Cambridge,1954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Newnham College, Cambridge,1871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 Cambridge,1347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彼得學院(Peterhouse, Cambridge,1284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王後學院(Queens' College, Cambridge]],1448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羅賓森學院(Robinson College, Cambridge。1979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聖凱瑟琳學院(St Catharine's College, Cambridge,1473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聖埃德蒙學院(St Edmund's College, Cambridge,1896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1511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塞爾文學院(Selwyn College, Cambridge,1882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Sidney Sussex College, Cambridge,1596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1546年建立)網站
劍橋大學三一大廳學堂(Trinity Hall, Cambridge,1350年建立)Website
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Wolfson College, Cambridge,1965年建立)網站
[編輯]相關組織
聖約翰學院的嘆息橋與劍橋大學有關的組織包括:
劍橋大學學生聯合會(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Students Union,CUSU)
劍橋聯合會(The Cambridge Union Society)
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劍橋大學圖書館(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編輯]著名校友
魯珀特·布魯克(國王學院)
拜倫(三一學院)
亨利·卡文迪許(彼得學院)
格雷厄姆·查普曼(伊曼紐爾學院)
愛德華·柯克爵士(三一學院)
塞繆爾·柯立芝(耶穌學院)
托馬斯·克蘭默(耶穌學院)
奧利弗·克倫威爾(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
查爾斯·達爾文(基督學院)
約翰·戴登(三一學院)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國王學院)
邁克·弗賴恩(伊曼紐爾學院)
喬治六世(三一學院)
珍·古道爾(達爾文學院)
托馬斯·格雷(彼得學院)
約翰·哈佛(伊曼紐爾學院)
弗雷德·霍伊爾(伊曼紐爾學院)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國王學院)
C·S·劉易斯(麥格達倫學院)
瑪格麗特二世(格頓學院)
李國鼎(伊曼紐爾學院)
克里斯托弗·馬洛(聖體學院)
托馬斯·馬爾薩斯(耶穌學院)
約翰·彌爾頓(基督學院)
艾迪梅爾·納布可夫(三一學院)
伊薩克·牛頓(三一學院)
塞繆爾·佩皮斯(麥格達倫學院)
希爾維亞·普拉斯(紐納姆學院)
尼古拉斯·雷德利(國王學院)
薩爾曼·拉什迪(國王學院)
伯蘭特·羅素(三一學院)
歐內斯特·盧瑟福(三一學院)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三一學院)
埃瑪·湯普森(紐納姆學院)
艾倫·圖靈(國王學院)
約翰·沃利斯(伊曼紐爾學院)
弗蘭西斯·華興漢(國王學院)
詹姆斯·沃森(卡萊爾學院)
安德魯·維爾斯(卡萊爾學院)
維特根斯坦(三一學院)
威廉·沃茲沃斯(聖約翰學院)
3. 請問:地質學專業排名前十的大學有那些要國外大學!
地質學沒有特別通用的排名,畢竟不是熱門學科。而且地質學下面也細分了許多許多類,比如構造、古生物、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沉積地質、礦學等等,有的大學強於某一項卻不擅長另一項,因此排在一起並不能完全體現學校的實力。下面是其中一種美國地質類名院的排法,僅供參考。
Top 50 Geosciences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密歇根(UMich);
亞利桑那(UAz);
賓州州立(PSU);
斯坦福(Stanford);
麻省理工(MIT);
加州理工(Caltech);
德州奧斯丁(UT Austin);
威斯康辛麥迪遜(UWisc Madison);
加州伯克利(UC Berkeley);
哈佛(Harvard);
科羅拉多波爾德(CU Boulder);
哥倫比亞(Columbia);
加州洛城(UCLA);
康奈爾(Cornell);
明尼蘇達雙城(UMinn);
亞利桑那州立(ASU);
耶魯(Yale);
西北(Northwestern);
伊利諾伊香檳(UIUC);
華盛頓(UW);
普林斯頓(Princeton);
科羅拉多礦校(CSM);
加州聖巴巴拉(UCSB);
印第安納(IUB);
德州農機(TAMU);
萊斯(Rice);
芝加哥(UChi);
俄勒岡州立(Oregon State);
雪城(Syracuse);
堪薩斯(Kansas);
紐約石溪州立(SUNY SBU);
普度(Pure);
俄亥俄州立(Ohio State);
北卡教堂山(UNC);
猶他(Utah);
俄克拉荷馬(OU);
俄勒岡(Oregon);
加州河濱(UCR);
佛羅里達(UF);
華大聖路易斯(WUSTL);
塔爾薩(TU);
杜蘭(Tulane);
賓大(UPenn);
霍普金斯(JHU);
馬里蘭(UMd);
愛荷華州立(ISU);
內華達(Nevada);
德州厄爾帕索(UTEP);
孟菲斯(Memphis);
休斯敦(UH)。
4. 達爾文為什麼會在劍橋遇到了亨斯洛
1809年2月12日,達爾文出生在英國塞文河畔的希魯茲伯里小鎮上。他的父親羅伯特·達爾文是當地名醫。他的祖父伊拉茲馬列斯·達爾文也是位名醫,對於生物學的研究極有興趣,並且還是個提倡生物進化觀念的先驅者。
達爾文可能受他祖父的影響,從小愛好自然。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想知道各種樹木的名稱,從10歲開始又搜集各種昆蟲、貝殼、鳥蛋和礦石。他對學校里教條式的課程幾乎不感興趣,就和哥哥一起做化學實驗,讀課外書。有一本名為《世界奇觀》的書,描述了古代七大奇觀,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做夢都想到那遙遠的地方去親眼看一看古代的奇跡,以及現有的珍貴植物。
16歲那年,達爾文和他哥哥一起進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但是,他對醫學毫無興趣,只讀了兩年就轉學了。在這兩年裡,他自己研究動植物學,和幾個志同道合的青年經常去潮水退落的沙灘上揀取動物,有時候就一起進行解剖。在暑假裡,達爾文和朋友們去旅行和打獵,使他進一步學會了觀察和搜集動植物的本領。
達爾文父親不理解自己的兒子,認為他不好好學醫卻終日游手好閑,不求上進,將來一事無成,會給家裡丟臉,就讓他進了劍橋大學基督學院。
父親原本是希望兒子安分一些,所以讓他在神學院受點「正統教育」。可是,正是父親的這一舉動,讓達爾文站在了人生的轉折點上——在劍橋大學期間,他巧遇「伯樂」——有名的植物學教授亨斯洛。亨斯洛精通植物學、昆蟲學、化學、礦物學和地質學,長期不斷地觀察和研究自然。達爾文正是由於他的幫助和指導,才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然科學家。
在劍橋大學的最後一年裡,有兩件事大大地影響了年輕的達爾文。一是他讀了兩部書:德國自然科學家洪堡著的《南美旅行記》,以及英國天文學家約翰·赫歇耳著的《自然哲學入門》。這兩部著作激起了達爾文火一般的熱情,他很希望自己能在自然科學的宏大建築上添加一磚一瓦。
另一件事是,亨斯洛教授因勢利導,鼓勵達爾文努力鑽研地質學。達爾文聽從他的意見,讀了好幾本地質學著作,並且在短時期內考察了家鄉附近的地質情況,繪制了一套彩色地圖。
達爾文快畢業時,亨斯洛介紹他跟隨劍橋大學地質學教授塞奇威克去北威爾士旅行,考察那裡的古岩層地質。在這次旅行考察中,達爾文學會了發掘和鑒定化石,學會了整理和分析科學調查的材料,並且總結出一條十分有益的經驗:某些現象如不注意觀察,即使有顯著的特徵也極容易被忽略掉。後來的事實證明,物種的起源和進化,就是一個顯著而歷來被人們所忽略的現象。這次北威爾士之旅只是達爾文後來環球旅行的一個鋪墊,而後者導致了一場偉大的革命——生物進化論的創立。
達爾文的成才走的是一條獨特的道路。他雖然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但是他「所學到的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是從自學中得來的」。這里所說的自學,首先的和主要的就是向大自然學習。
5. 地質學專業排名靠前的有哪些學校
地質學專業開設院校: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內、南京大學、容浙江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大學、蘭州大學、成都理工大學、長安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長江大學、安徽大學等。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地質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踐訓練,掌握地質調查、科學研究、資源開發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地質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相關學科基礎知識,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研究、教學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機構、學校從事地質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在地礦、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環境、基礎工程、旅遊開發從事技術開發與技術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6. 地質大學出過什麼傑出人士或名人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7. 劍橋大學創建於什麼時間哪些名人曾經在那裡求學
17~18整整兩個世紀,創橋沒有再能建立新的學院。但是劍橋校史上最重要的變化是自然科學獲得了地位。早在16世紀的晚期,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自然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先是就讀於三一學院,然後在劍橋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後來擔任皇室大臣主張學校教育應傳授網路全書式的知識,反對束縛思想的經院哲學,主張用理性的思考來整理經驗材料,反對盲從附和。這是一個時代交替的世紀,培根的思想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對科學和真理的追求。培根以後,數學、化學、天文學、解剖學、植物學、幾何學、實驗哲學和礦物學等教授職位都迅速建立起來;與之相應的阿拉伯語、道德哲學、音樂學、欽定的近代史學、神學和法學等教授職位也相繼建立。特別是數學,由於牛頓的天才成就,使劍橋的數學進入最輝煌的時期。牛頓在1660年進三一學院學習,26歲時成為數學教授,牛頓等人及其追隨者,使數學成為劍橋最重要的學科,並推動了整個大學自然科學的研究。1750年起,數學成了劍橋學生的必修課。牛頓和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各自獨立發明的微積分學,是整個高等數學的基石;他在力學方面的貢獻,包括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力學三定律,使他成為經典力學的偉大奠基人。
這一時代的傑出人物還有:英國大詩人斯賓塞,他1569年進入潘布魯克學院,他對英國詩歌格律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1637年移民去美洲的清教徒約翰·哈佛,他是伊曼紐爾學院的文學士,1638年逝世時,將自己遺產的一半和圖書捐贈給正在創建中的哈佛大學,他的名字成為哈佛永久性紀念的標志。詩人、政府家約翰·彌爾頓,1625年入基督學院,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用拉丁語和英語寫詩,共和時期,1649年,彌爾頓擔任過克倫威爾政府的拉丁文秘書,他的詩篇有《為英國人民申辯》、《失樂園》、《復樂園》等。此外,劍橋還出了像丹尼爾·笛福這樣的科學幻想作家,他的名著《魯濱遜漂流記》比他本人更著名。
19世紀劍橋的名人有:詩人拜倫,他於1805年進入三一學院;歷史學家麥考萊,他於1818年也進入三一學院;現代遺傳學和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他於1825年進基督學院。1873年,卡文迪什實驗室建立後,又出了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近代物理學家,他們有麥克斯韋爾、瑞萊、湯姆生等,近代物理學的許多成就幾乎都與這個實驗室有關。進入20世紀以後,著名物理學家上瑟福擔任實驗室主任,該實驗室在實驗物理學,特別是原子核結構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突破,其中包括在量子力學方面取得成就的莫特,在生物的分子結構方面取得許多研究進展的布拉格父子,以及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桑格等。迄今,卡文迪什實驗室先後共有25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1986年5月5日,《亞洲華爾街日報》選出的「在亞洲學者心目中全世界的10名頂尖大學」,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並列第二,僅次於美國的哈佛大學。實際上,長久以來,它一直是各國學者嚮往的世界一流的少數幾所高等學府之一。
目前,劍橋大學共有31所學院,它們是彼得豪斯書院(Peter House),建於1284年,因在聖彼得教學旁邊而得名;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原為1324年建立的邁克爾豪斯書院(Michael House),後於1546年改為現名,本科生人數居於各學院之首,1991年在校本科生約700人;卡萊爾學院(Clare College),建於1326年;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建於1347年;岡維爾與凱斯學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建於1348年;三一大廳學堂(Trinity Hall),建於1350年;考波斯·克里希蒂學院(Corpus Christi College),建於1352年;皇家學院(King』s College),建於1441年;王後學院(Queen』s College),建於1448年;聖凱瑟琳學院(St Catharine』s College),建於1473年;耶穌學院(Jesus College),建於1496年;基督學院(Christ』s College),建於1505年;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建於1511年;麥格達倫學院(Magdalene College),建於1542年;伊曼紐爾學院(Emmanuel College),建於1584年;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Sidney Sussex College),建於1596年;唐寧學院(Downing College),建於1800年;哈默頓學院(Homerton College),建於1824年;格頓學院(Girton College),建於1869年,是第一個女生住院的學院;紐納姆學院(Newnham College),建於1871年,是第二個女生住院的學院,現只住女本科生和研究生,但以本科生為主,是劍橋大學本科女生最多的學院,1991年在校女本科生有420人;塞爾文學院(Selwyn College),建於1882年;休斯大廳學堂(Hughes Hall),建於1954年,是劍橋史上第三所女生學院,目前仍只招女本科生和研究生;邱吉爾學院(Churchill College),建於1960年;露西·卡文迪什學院(Lucy Cavendish Collegiate society),建於1964年,是一所只招男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學院,這恐怕是劍橋大學最小的一所學院,1991年在院學生人數還不到80人;達爾文學院(Darwin College),也建於1964年,基本上只招研究生,男女同院,是劍橋大學研究生最多的學院,1991年,有研究生277人;沃爾森學院(Wolfson College),建於1965年;菲茨威廉學院(Fitzwilliam College),建於1966年;卡萊爾大廳學堂(Clare Hall),建院年代同前;魯濱遜學院(Robinson College),建於1977年。以上學院除特別指明的外,均為男女本科生、研究生同院學習。
劍橋大學的學術活動,包括全校性的教學和研究,都由作為大學行政機構的幾個學院(School)來組織,它們包括自然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院、臨床醫學院等。此外,還有一個與這些學院相似的跨越藝術和人文科學各系之上的系際委員會。學院之下,還有系一級的組織(Eaculty),再以下則是部(Department)。所覆蓋的學科包括:盎格魯棗撒克遜語、挪威語和凱爾特語,考古學和人類學,建築、化工、教育學、古典文學、工程學、地理學、歷史學、藝術史、土地經濟學、法學、數學及計算機科學、醫學、近代和古世紀語言、物理、植物、化學、遺傳學、地質科學、材料科學、冶金學、近代和中世紀語言、物理、植物、化學、遺傳學、地質科學、材料科學、冶金學、葯學、動物學、東言研究、哲學、社會和政治科學、神學、獸醫、電子和信息科學、生物化學、音樂等。屬於理科性質的系、部共32個,屬於文科性質的系和部共33個。通向榮譽學位的考試課程約420種,包括自然科學、工程、計算機、建築、管理、醫學、經濟、考古、法律、哲學、教育、藝術等各個方面。
大學還有兩名高級職員,稱為學監,他們經常身著黑色長袍,儀態威嚴地巡查學校內外,專注學生違反校風校紀的情況。學監由高級院士中選出。這個制度已實行了幾百年,至今還很令人敬畏。大學還有不少其它的官位和儀典規制,大都起源於中世紀,變化不多,這也是劍橋的一大特色。
更早一些時候的副校長是曾任職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的官員、英國科學促進會主席的愛立克·阿什比,他是一位國際知名的高等教育專家和學者。他在《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一書中,提出了大學像生命有機體一樣地向前進化的著名觀點。認為,「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這很有助於我們了解大學的內在發育邏輯和它對社會的相互作用的關系。在展望大學的未來時,阿什比指出:「今天,各國大學都面臨著一種共同的危險,就是能否成功的危險。在過去,每所大學都有獨立的有機體,各按其內在規律去吸收營養和發育成長。如今的大學已成為經濟發展和國家生存絕對不可缺少的事物。過去在封建王朝和教會主教的羽翼下,大學被培養成美麗的花朵,它並不比宮廷中的樂師具有更多的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今天,在政府的安排下,大學好似高產的農作物,國家竭力給它施加充分的肥料,以求獲得豐產,從而促進國家的繁榮。……它在向前演化的進程中,正經歷著遺傳體系經常遇到的困境:一方面它們本身必須改變以適應社會的新形勢,否則將受到社會的拋棄;另一方面,它們在適應社會的改變中,又不能破壞大學的完整性,不然就將無法完成它們所承擔的社會職責。」
20世紀以來,劍橋仍舊是人才輩出,包括60多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三任英國首相。著名學者和名人中,有凱恩斯經濟學派的創始人凱恩斯,有數學家和分析哲學的創始人羅素,傳記家和評論家史特拉賽,短篇小說家福斯特,生物化學家和科學史家李約瑟、中國學者蔡翹、趙忠堯、王竹溪、華羅庚、戴文賽、王應睞、伍連德、丁文江、曹天欽等,中國作家肖乾、葉君健、徐志摩等。印度前任總理尼赫魯、拉吉夫·甘地,馬來西亞前總理赫曼,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等都是劍橋校友。劍橋的名人是難以枚舉的。
8. 學地質的話哪個國家比較好(日本怎麼樣)
學地質的話日本不怎麼樣,歐洲的大學地質專業比較好,比如德國、英國、俄羅斯,美國一些大學地質專業也很好的,香港大學的地質也可以
9. 劍橋大學怎麼樣
劍橋大學超級厲害啊。
成立於1209年的劍橋大學是一個學院聯合體。
整個大學是由學校的主要系部和一部分學院聯合運作的。其中主要系部負責學術研究和授課,而學院負責內部管理和師生福利。學院是學生主要的社交場所。劍橋是一座小城鎮,有一條劍河通過。許多地方保留著中世紀的風貌。
劍橋大學以其高素質的教學和研究水準而聞名。
目前學生人數約為18,000人,其中研究生6,000人,海外留學生佔13%。其中,人類學、建築學、英語、化學、地理、法律及電腦科學在教學品質評估中更榮獲優級。幾乎所有的系在研究評估中都獲得最高分5*級。劍橋大學的學術活動,包括全校性的教學和研究,都由作為大學行政機構的幾個學院(School)來組織,它們包括自然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院、臨床醫學院等。此外,還有一個與這些學院相似的跨越藝術和人文科學各系之上的系際委員會。學院之下,還有系一級的組織(Faculty),再以下則是部(Department)。所覆蓋的學科包括:盎格魯棗撒克遜語、挪威語和凱爾特語,考古學和人類學,建築、化工、教育學、古典文學、工程學、地理學、歷史學、藝術史、土地經濟學、法學、數學及計算機科學、醫學、近代和古世紀語言、物理、植物、化學、遺傳學、地質科學、材料科學、冶金學、近代和中世紀語言、物理、植物、化學、遺傳學、地質科學、材料科學、冶金學、葯學、動物學、東言研究、哲學、社會和政治科學、神學、獸醫、電子和信息科學、生物化學、音樂等。屬於理科性質的系、部共32個,屬於文科性質的系和部共33個。通向榮譽學位的考試課程約420種,包括自然科學、工程、計算機、建築、管理、醫學、經濟、考古、法律、哲學、教育、藝術等各個方面。
劍橋大學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十大名校之一,以優異的教育質量著稱於世。英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作家、政治家都來自於這所大學。劍橋大學也是誕生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高等學府,歷年來,有88位諾貝爾獎得主出自此校。劍橋的畢業生遍布政界、商界和學術界。2011年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和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聯合發布的US NEWS-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位。
10. 達爾文畢業於哪 所大學
1825年16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
因為達爾文無意學醫,進到農學內院後,他仍然經常容到野外採集動植物標本並對自然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父親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一怒之下
於 1828年又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這樣,他可以繼續他對博物學的愛好而又不至於使家族蒙羞,但是達爾文對自然歷史的興趣變得越加濃厚,完全放棄了對神學的學習。在劍橋期間,達爾文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植物學家J.亨斯洛和著名地質學家席基威克,並接受了植物學和地質學研究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