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大學觀後感
⑴ 鍾齊鑫攀岩視頻 觀後感
不知不覺間,一學期的攀岩課已經快要結束了,回想起這段時光,有許多美好的回憶,收獲頗多,感觸頗多。
記得最開始報攀岩班的時候是抱著好奇的想法,覺得是攀岩一件很酷的事情。其實以前就有在電視中看過攀岩比賽,在岩壁上穿梭,不斷去挑戰新的高度,既能鍛煉自己的魄力,又能增加膽識。抱著這樣的想法,我參加了中國地質大學的攀岩班。
第一節課中,老師就給我們講解了攀岩的發展史與現狀,讓我對攀岩有了一定的了解。起初看著岩壁上一個個「抓點」,覺得攀岩不是一件難事,只要慢慢來,一步一步就能「爬高」。可當真正爬上去的時候,才發現真的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那麼小的「抓點」,很難用力。不僅需要好的抓力、臂力,還需要良好的平衡性。真的是個技術活。同樣,在攀岩中,嚴格的保護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這關乎到攀岩者與保護者的生命安全。在學會攀岩之前,先要學會如何保護他人。 攀岩課不僅讓我學會了一項技能,還讓我認識到了許多朋友。這里有來自北航、北語、北林、北信科、北體的朋友們,大家都是抱著對攀岩課的熱愛來到這里。接觸的時間雖短,但彼此間的友誼卻不淺,有說有笑的課堂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時光,我愛上了攀岩課,也不舍離去。
在快要結課的時候,我想對老師說,謝謝你認真負責的教導,讓我學會了如何攀岩,成為了一名攀岩的愛好者,加入了攀岩的隊伍。想對同堂的夥伴們說,謝謝你們的陪伴,讓攀岩課的時光更加美好,讓我學會了攀岩以外的許多知識。如果有機會,下一次我們還能一起同堂,感受攀岩給我們帶來的歡樂。
⑵ 有你真好情景劇(中國地質大學那個)求觀後感 拜託了 急!!!
自己想
⑶ 共和國的脊樑———《求是魂》觀後感
《求是魂》觀後感
昨日觀看以竺可楨老校長為原型的母校原創話劇《求是魂》,十分感動,期間多次熱淚奪眶而出,幾乎是我自投身戲劇觀摩與研究十數年來,從未有過的觀劇體驗。
這次中國科協與教育部共同主辦的「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由高校以本校著名科學大師為題材自主創作舞台劇,首期共有清華大學的《馬蘭花開》(鄧稼先)、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愛在天際》(郭永懷)、浙江大學的《求是魂》(竺可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大地之光》(李四光)。我個人以為,在這五部劇作的主人公中,竺校長的形象最為突出,理由有三:
一、五位主人公中,只有竺可楨是校長,而且他長校是在浙江大學發展最為困難甚至是差點取消建制的13年。
二、竺校長在民國時期是與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羅家倫等齊名的教育家,抗戰期間,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西遷雲南,組建西南聯合大學;浙大西遷貴州,都為未來中國保存、培養了大批人才,據我所知,各校西遷過程中,只有竺校長的夫人和幼子由於缺醫少葯,客死他鄉。可以這么說,論西遷期間做出的貢獻,竺校長堪與其他校長比肩,而若論西遷期間付出的個人代價,竺校長是最大的。
三、竺校長是老一輩留學西方,學成歸國(是舊中國而非新中國)的科學家,是現代中國其本學科的奠基人,在每一歷史時期都體現出了一個科學家、教育家獨立思考的可貴精神,他可以跟蔣介石說不,可以對「人定勝天」提質疑,也可以對「全球變暖說」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他的浙大校長繼任者馬寅初先生犯言直諫的性格不同,竺校長更為溫婉,但尤為堅定。
之所以有難得的觀劇感動,也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一是上述幾點對竺校長的一貫崇敬,二是家中幾代人都有浙大校友:我祖父是1930-1938年工學院教工,曾經參與西遷;夫人的祖父是1945級數學系校友,蘇步青、錢寶琮先生高足,兩位老人都曾經親身感受過竺校長的風范,並時常向後人津津樂道。巧的是,我的杭州老家至今仍在大學路附近,而夫人的祖父母家現仍住求是村。對母校與老校長的感情絕不只限於我個人的主觀體會。三是,《求是魂》完全由母校師生歷時數年創作完成,看得出,嚴謹的案頭研究,巧妙的創作靈感和編、導、演、音、美等各藝術部門的通力合作三者的結合嚴整、和諧,學術性、戲劇性、藝術性的交融極為自然。現在最流行的是追「逝去的青春」,我倒覺得,《求是魂》是以今天在校學子的青春向幾十年前學子青春的一次完美致敬。
另外還有幾點在觀劇過程中隨手寫下的印象:
1、竺校長在與馬一浮先生對話中,自稱「藕舫」恐怕不妥,舊時自稱稱名,稱呼別人稱字,似乎是個原則。
2、馬一浮先生的扮演者滿溢同學表演可圈可點,把這位國學大師至真可愛
的書生氣表現得很到位。尤使人感嘆的是,當時校長對這位先生的尊重,而馬先生可以隨便就直言校長的話「錯!」,今天這樣的故事恐不多見。
3、劇中人張雲峰(原型為浙大文學院院長張其昀,其子張鏡湖,系史地系1948屆校友,現為台灣中國文化大學董事長)有一句台詞:天降大任於斯人也,似乎念成了「是人也」,文意相同,但畢竟是引用孟子原文,還是准確些為好。
4、天幕打出浙大西遷期間教授們的研究成果時,《詞學》的作者誤為「孟承燾」,當為「夏承燾」。
5、最後一場竺校長手中的拐杖最好能加個膠墊,因為在沒有台毯的舞台地板上容易打滑,昨日演出就數次出現這種情況。
⑷ 助學政策,助我成才。觀後感 求篇觀後感,不用太多字的!
由教育部和財政部支持、中國教育電視台和中國青年報社主辦的《陽光•成長•成才&;—首屆“助學政策助我成才”系列報道暨徵文活動頒獎晚會》電視節目近日播出後,在各地師生中引起熱烈反響。師生們普遍反映,本台晚會以“陽光•成長•成才”為主題,通過朗誦、情景劇、舞蹈、歌曲等藝術表演形式,真實再現了在國家助學政策幫助下成長成才的一批優秀大學生的感人事跡,表達了廣大受資助學生對國家資助政策的感激之情。師生們認為,國家近年來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推進助學政策實施,使更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國家資助政策幫助下自立自強、成長成才。作為當代大學生,應心懷感恩,以更加優異的成績回報黨和政府,服務社會和人民。師生們普遍認為,晚會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節目精彩生動,氣氛熱烈溫暖,宣傳教育效果好。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吉林等地師生普遍反映,“助學政策助我成才”系列報道暨徵文活動頒獎晚會生動而感人,展示了國家助學政策的內容和意義,宣傳了在國家助學政策幫助下成長成才的優秀學生事跡,詮釋了國家助學政策“物質上幫助學生,精神上培育學生,能力上鍛煉學生”的內涵,使國家助學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教師表示,晚會觸人心弦,催人奮發,圍繞“感恩、自強、責任”展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堅韌品質和堅強毅力,深入挖掘了國家助學政策育人的這一核心理念,極大地激發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強不息的奮斗觀和感恩回報的責任感。中國傳媒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師生認為,晚會內容豐富,大氣磅礴,形式靈活,絢麗多彩,有力傳播了國家助學政策的聲音,傳遞了黨和政府的大愛,它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合唱、大匯演的形式,集中展示了近年來國家助學政策實施的巨大成效,令人振奮。中國礦業大學、江南大學、中山大學師生說,這台晚會像一首優美婉轉而又不失激情昂揚的歌曲,生動感人地向公眾講述了國家資助政策給受助學生生活及精神面貌帶來的巨大變化,“潤物細無聲”般滲透到每位學生的心靈深處,不少學生留下了感動的淚水。中國石油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復旦大學師生認為,整台晚會洋溢在濃濃的自強、感恩、奉獻的氛圍中,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朗誦的百篇優秀論文節選真情流露、感人肺腑,震撼著每個人的心靈。清華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師生反映,“助學政策助我成才”系列報道暨徵文活動的開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對國家助學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華東理工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師生認為,頒獎晚會是一種很好的感恩教育形式,通過這樣的宣傳,樹立了典型,指引了方向,引起了關注,凝聚了力量。四川大學師生認為,首屆“助學政策助我成才”系列報道暨徵文活動充分彰顯了關愛的責任、自強的精神、感恩的情懷,展示了國家助學政策實施的巨大成效,是對國家助學政策實施的一次大力推動。吉林等地教育部門和北京化工大學等高校師生堅信第二屆全國“助學政策助我成才”系列報道及徵文活動會取得更大成功,希望這種活動長期堅持下去,讓更多的人知曉國家的這個好政策,讓更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惠於這個好政策。師生們一致認為,國家助學政策體系覆蓋范圍廣,投入力度大,凝聚著黨和政府對億萬學生成長成才的關愛。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師生認為,國家助學政策體系的實施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無比關愛,充分顯示了黨和政府關注民生、力促公平、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堅定決心。中國葯科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高校師生普遍認為,2007年黨和政府決定建立新的助學體系,每年投入500億元,資助2000萬名學生。新的資助政策投入力度之大,覆蓋面之廣,前所未有,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充分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一項眾人皆贊的民心工程。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建築工程學院、重慶大學等高校師生認為,國家助學政策是一項意義深遠的青年政策,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目前國家實行的新的資助政策體系,既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困,又激勵優秀學生成才,還鼓勵學生學習國家最需要的專業或接受職業教育。對國家最需要的農林水地礦油核醫等專業的畢業生,志願到中西部地區縣及縣以下基層單位工作的,國家還實行學費返還或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這樣就把青年學生個人的發展和國家的需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上海財經大學、東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長安大學師生認為,新的資助政策既保障了學業,又減輕了家庭負擔,極大地增強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是一項得人心、暖人心的好政策。北京交通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學生認為,國家助學政策為無數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通過這扇窗,他們看到希望和夢想,看到美好的明天。浙江師范大學學生全芳芳先後失去了爺爺奶奶和父母,在談到國家助學政策時,她激動地說,“我是不幸的,因為我失去了所有的至親;但我又是幸運的,因為國家、社會、學校沒有拋棄我,國家助學政策不僅給了我讀書的機會,還讓我有了奮斗的目標”。吉林大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辛彩煥通過綠色通道順利入學並靠國家助學貸款完成學業,三次獲得國家獎學金。他在觀後感中寫道:“國家助學政策改變了我的命運,改變了我的人生,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溫暖,感受到了愛,讓我看到了希望,讓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勵著我刻苦學習,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說:謝謝您,國家助學政策!”各地各高校積極組織師生收看晚會實況,把收看晚會和參加徵文活動作為宣傳國家助學政策,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上海、江蘇、吉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地教育部門向本地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發出通知,要求認真組織師生收看頒獎晚會實況,通過收看節目對學生進行一次集中的自強自立教育,並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第二屆“助學政策助我成才”系列報道暨徵文活動。浙江省教育廳要求各校以主題班會、座談會、寫觀後感等形式,組織學生討論國家助學政策的突出作用,使學生增強“感恩、自強、責任”的意識。同時要求各校通過板報、電視、廣播、校園網等形式,廣泛宣傳國家助學政策和“助學政策助我成才”的感人事跡,深入挖掘身邊的先進典型,使學生們感受到國家助學政策就在身邊。為擴大宣傳范圍,深化教育效果,中國政法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東華大學、廈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將晚會實況錄像刻錄成光碟,隨時供師生收看。北京大學整理了頒獎晚會的文字實錄在校園BBS上發布。東北大學在校園上發布了晚會視頻,“助學政策助我成才”成為學校校園網論壇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東北林業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將收看晚會作為宣傳國家助學政策,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長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湖南大學、新疆兵團警官高等專科學校收看晚會實況後,組織了多場國家助學政策助我成長的講座和演講大會,讓國家助學政策受益學生向全校師生匯報自己的親身感受。武漢大學目前正在積極組織策劃本校“助學政策助我成才”徵文演講比賽。重慶大學近期將在受助學生中開展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動,並在畢業生中開展“學業誠信、做人誠實、工作誠懇”的“三誠”倡議簽名活動。廣大師生特別是受助學生表示一定不負關懷,勤奮進取,知恩圖報,以實際行動傳遞溫暖,為祖國富強和民族振興貢獻力量。各地高校師生紛紛表示,要做國家助學政策的義務宣傳員,鼓勵家人和朋友共同關注、真心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他們共享黨的陽光雨露。上海、浙江、吉林等地高校學生輔導員表示,要大力宣傳國家助學政策,在工作中落實好助學政策並做好育人工作,使國家助學政策發揮最大效應。北京高校學生表示,要學習優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目標遠大、理想堅定的人生追求,刻苦學習、勇於創新的進取精神,自強自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刻苦鑽研科學文化知識,將來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才。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上海水產大學、長春工業大學學生談到,國家助學政策不僅是物質上的幫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勵,我們要把國家的關懷化為前進的動力,努力學習,自信自立踐諾,積極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回報社會。東北林業大學受助學生表示,“把自信寫在臉上,把理想裝在心中,把感激化為行動,把回報貫穿人生。”北京大學學生馬秀娟通過國家助學貸款解決了四年學費問題,她表示畢業後一定辛勤工作,按時足額償還貸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奉獻青春。天津大學國家獎學金獲得者馬勇打算將畢業後的第一份工資捐贈給在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四川大學一名研究生說:“曾經的苦難和來自國家、社會、學校各方面的幫助讓我擁有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份財富中有堅強,有奮進,有對黨對祖國的熱愛,有對生命意義的正確認識。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無論今後走上何種崗位,我一定盡最大努力去幫助那些像我一樣需要幫助的人,以自己的所學回報社會,報效國家
⑸ 周口店觀後感
網路一下啊!
要不先寫年月日,參加的人,組織的目的
然後寫景區先參觀回的哪,後參觀的那,都有什答么
最後總結一下,嗯人類原來是這么發展來的,經過了漫長的進化才有了今天的文明。我們要做新世紀的文明人,把北京精神那六個字也寫上。。。。就差不多了
⑹ 電影共和國的脊樑之求是魂觀後感
《求是魂》觀後感
昨日觀看以竺可楨老校長為原型的母校原創話劇《求是魂》,十分感動,期間多次熱淚奪眶而出,幾乎是我自投身戲劇觀摩與研究十數年來,從未有過的觀劇體驗。
這次中國科協與教育部共同主辦的「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由高校以本校著名科學大師為題材自主創作舞台劇,首期共有清華大學的《馬蘭花開》(鄧稼先)、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愛在天際》(郭永懷)、浙江大學的《求是魂》(竺可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大地之光》(李四光)。我個人以為,在這五部劇作的主人公中,竺校長的形象最為突出,理由有三:
一、五位主人公中,只有竺可楨是校長,而且他長校是在浙江大學發展最為困難甚至是差點取消建制的13年。
二、竺校長在民國時期是與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羅家倫等齊名的教育家,抗戰期間,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西遷雲南,組建西南聯合大學;浙大西遷貴州,都為未來中國保存、培養了大批人才,據我所知,各校西遷過程中,只有竺校長的夫人和幼子由於缺醫少葯,客死他鄉。可以這么說,論西遷期間做出的貢獻,竺校長堪與其他校長比肩,而若論西遷期間付出的個人代價,竺校長是最大的。
三、竺校長是老一輩留學西方,學成歸國(是舊中國而非新中國)的科學家,是現代中國其本學科的奠基人,在每一歷史時期都體現出了一個科學家、教育家獨立思考的可貴精神,他可以跟蔣介石說不,可以對「人定勝天」提質疑,也可以對「全球變暖說」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他的浙大校長繼任者馬寅初先生犯言直諫的性格不同,竺校長更為溫婉,但尤為堅定。
之所以有難得的觀劇感動,也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一是上述幾點對竺校長的一貫崇敬,二是家中幾代人都有浙大校友:我祖父是1930-1938年工學院教工,曾經參與西遷;夫人的祖父是1945級數學系校友,蘇步青、錢寶琮先生高足,兩位老人都曾經親身感受過竺校長的風范,並時常向後人津津樂道。巧的是,我的杭州老家至今仍在大學路附近,而夫人的祖父母家現仍住求是村。對母校與老校長的感情絕不只限於我個人的主觀體會。三是,《求是魂》完全由母校師生歷時數年創作完成,看得出,嚴謹的案頭研究,巧妙的創作靈感和編、導、演、音、美等各藝術部門的通力合作三者的結合嚴整、和諧,學術性、戲劇性、藝術性的交融極為自然。現在最流行的是追「逝去的青春」,我倒覺得,《求是魂》是以今天在校學子的青春向幾十年前學子青春的一次完美致敬。
另外還有幾點在觀劇過程中隨手寫下的印象:
1、竺校長在與馬一浮先生對話中,自稱「藕舫」恐怕不妥,舊時自稱稱名,稱呼別人稱字,似乎是個原則。
2、馬一浮先生的扮演者滿溢同學表演可圈可點,把這位國學大師至真可愛
的書生氣表現得很到位。尤使人感嘆的是,當時校長對這位先生的尊重,而馬先生可以隨便就直言校長的話「錯!」,今天這樣的故事恐不多見。
3、劇中人張雲峰(原型為浙大文學院院長張其昀,其子張鏡湖,系史地系1948屆校友,現為台灣中國文化大學董事長)有一句台詞:天降大任於斯人也,似乎念成了「是人也」,文意相同,但畢竟是引用孟子原文,還是准確些為好。
4、天幕打出浙大西遷期間教授們的研究成果時,《詞學》的作者誤為「孟承燾」,當為「夏承燾」。
5、最後一場竺校長手中的拐杖最好能加個膠墊,因為在沒有台毯的舞台地板上容易打滑,昨日演出就數次出現這種情況。
《求是魂》是浙江大學創作的校園原創話劇。它反映了竺可楨秉持科學救國夢想,在美國留學期間轉投氣象專業,成為中國第一位氣象學博士,學成之後毅然回國,開創中國氣象事業、推進高等教育事業、開展科學研究的感人故事。特別是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中,他臨危受命,帶領浙江大學輾轉西遷,五易校址,始終倡導「求是」學風,培育大批傑出人才。耳順之年,他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職務,奔波大江南北,萬里躬行,創造了中國氣象研究事業的輝煌。
中國科學院、海淀區文化委員會等部門的負責人,浙江大學的傑出校友,青年科學家代表,來自科研、生產、教學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科協所屬各學會代表、新聞記者共800餘人出席觀看。
「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匯演活動由中國科協和教育部共同主辦,自2013年4月26日至5月5日,在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分別演出以鄧稼先、錢學森、郭永懷、竺可楨和李四光的生平事跡為主題創作的話劇或音樂劇。演出主要面向大學師生、中學生和社會公眾,通過科學家主題宣傳,大力塑造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充分展示共和國脊樑的崇高形象,引導廣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宏偉事業中來。
⑺ 200字的《大國崛起》觀後感
觀看《大國崛起》,讓我揪心。在我們讀過的書本中,常說偉大的中國上下專五千年,歷史悠久屬,地大物……,多少年來,我們為此陶醉。看過此片,對照十五世紀以來中國所走過的道路,我們如夢初醒,不無遺憾!說有遺憾,因為在人類地理大發現的時代,我們的祖先曾經有過領先世界的輝煌,有過崛起的機遇。早在1405年鄭和的船隊就已經乘風破浪,遠航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比葡萄牙人早了近一個世紀。只是當年的鄭和帶領著大船隊,只是去宣揚我泱泱大國的實力的,宣揚過後,就回來了,啥事都沒干。而西班牙和葡萄牙這些小國卻是帶領著堅船利炮,掠奪著各地的財富回去把他們的國家建設成「大國」。人類進步的機遇是有限的,誰能抓住,誰就會搶得先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德國、英國、這些彈丸小國之所以稱之為大,正是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抓住了機遇。
歷史像一面鏡子照映這我們的今天。時至今日,國家在崛起,地區在發展。如何在南京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又快又好發展中使建鄴進入前列,關鍵是抓住新的區域調整這個關鍵機遇期。
⑻ 求一片讀後感
我看了一本老舍的代表作《駱駝祥子》,講的是一位舊北京人力車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個理想:擁有自己的洋車。於是他憑著勤勞和堅忍省吃儉用,終於如願以償。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他的洋車就被士兵搶走。但他沒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買了一輛洋車。不過他實在太倒霉了,辛辛苦苦的積蓄又被洗劫一空。就這樣反復了三次,祥子再也無法鼓起生活的勇氣。他開始游戲生活,吃喝嫖賭,徹底墮落為城市的垃圾。
這故事是一個悲劇,徹徹底底的悲劇。一個曾經勤勞堅忍,有著自己目標的人最後卻淪為了社會垃圾。從前的祥子善良淳樸,正直誠實,對生活有著像駱駝一般積極和堅韌。周圍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鍾,而祥子卻不安於現狀,他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奮斗,他寧願冒著極大的風險去賺多一點的錢,來達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斷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這樣,也終究沒有改變他最後的悲慘結局。
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奮斗,最終卻不一定能夠真正獲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樣,他努力,就是為了尋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結局卻是那樣得悲慘。
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也許是因為社會的極度黑暗,也許是因為個人的因素。不管怎樣,環境對人的改變至多至少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當時的社會治安好一點,祥子也許就能實現他的理想,也許就不會變成一具行屍走肉。人離不開社會,而社會又決定著人,如果無法處理好現實與理想、社會與自己的關系,很有可能就會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但是要因人而異,因社會而異。如果總是無法實現理想,那麼就有可能變成「祥子」,墮落、衰敗,厭惡生活。畢竟能夠一生都堅忍不拔的人是少數。追求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然而這一過程會很復雜,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會迷失方向,甚至墮落。
明天會怎樣?我不得而知。而現在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
⑼ 讀《地球只有一個》有感 500—600字
上了《只有一個地球》這一課後,同學們的眼眶都濕潤潤的。的確,學了這一課,我受益匪淺。這篇文章主要寫地球在宇宙中很小,她的資源是有限的,資源枯竭後,我們別無去處。文章要我們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它的生態環境。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掩卷沉思,地球是可愛的,同時也太容易破碎了。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她在宇宙中是這樣渺小,但是她又是那樣的美麗。她雖然渺小,但是她慷慨地給人類提供資源,盡自己的全力來培養我們這70多億貪婪的人們,她又是多麼偉大!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每個人都是地球媽媽的孩子。媽媽的草地是溫暖的搖籃,媽媽的天空是慈祥的笑臉,媽媽的河流是愛的源泉。媽媽,她給了我們優良的生存環境,她從來不懂得什麼叫吝嗇,總是盡可能地給我們提供資源,滿足貪婪的孩子。
但是貪婪的孩子們不斷地向地球媽媽索取。我們既是自然資源的索取者,又是自然環境的改造者。母親在提供人類生存發展的環境資源時,又遭受到孩子們極大的破壞。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700公頃森林因亂砍濫伐而消失,只聽到鋸子聲,一棵大樹便倒下,就連遠處的綠葉也在顫抖。每年,600萬公頃土地因沙漠化和水土流而失去了生產能力。就拿黃河來說吧,以前黃河是人類的母親河,現在她卻成了我們的災難河。黃河上游的水是比較清澈的,在流經黃土高原後,水裡的泥沙才多起來,水也變黃了。因此,必須努力保持水土,減少流失,這是關繫到人類生存的大事。全世界十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水荒中,13億人口幾科乎與潔凈水無緣。人們將不用的污水排入江河,污染了河水。
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總以「地大物博」為驕傲。現在我們已經逐漸認識到中國「地大」卻並不「物博」,而是「地大物薄」。按照有關的數據分析,中國13億人口,許多重要資源人均數遠遠達不到世界人均水平,如中國的人均耕地不到0.1公項,約佔世界人均數的四分之一;森林資源人均佔有量為世界的九分之一。
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必然造成山不再青,水不再綠,空氣不再清新,美好的家園面目全非,傷痕累累。我們應植樹造林,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不要把草地毀壞,讓媽媽心酸;不要向天空吐煙,讓媽媽難堪;不要住河裡排放臟水,把媽媽心靈污染……我們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還祖國一片藍天白雲。每個人都來營造一方凈土,世界將變成「天上人間」!
人類關心自己的未來,就必須保護我們的「衣食父母」——自然環境。
我們作為新世紀的少年兒童,我們要增強環保意識,探索新的生存方式,讓21世紀天空更藍,青山更綠,河水更清。
2、
地球,人類的母親;地球,生命的搖籃;地球,無私的貢獻者;地球,世界的綠洲。
沒有了地球就沒有人類,按理說,地球是我們的恩人,是它給予了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應該感謝它,可是,如果人們隨意破壞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球就會破碎,人類別無去處,所以我們一定要精心保護我們的地球!
是啊!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能去那裡生存?科學家已表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盡管科學家已表明,但現在還有一些人沒領悟到這一點,依然不顧後果的濫用化學品來損害地球,本來可以給人類做貢獻的許多自然資源,不但不能再生,還給人類的生命帶來威脅。作文
當我讀到\"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 時候,我感慨萬千:假如世界上的自然資源都浪費光了,我們怎樣生存呢?我不僅想到了自己:自己的作業本用了沒幾頁,隨手一扔;隨意在課桌上亂刻亂畫……爸爸媽媽也是這樣:電腦電視開著,家裡沒人…… 我們的社會也是這樣的:賣麵皮,賣涼粉的都是用的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 …… 白色垃圾袋滿天飛 ……我們的行為太可恥了!
從現在開始: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去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讓我們人類唯一的家園—— 地球得到更好的保護,讓地球上的生態環境更好的造福於人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