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核工業西北地質局演化

核工業西北地質局演化

發布時間: 2021-02-11 03:37:30

A. 核工業中南地質局的介紹

核工業中南地質局的前身是原第二機械工業部三局309隊,組建於1955年,是我國第一支專鈾礦地質專業屬隊伍。當時,309隊的工作區域遍及長江兩岸的11個省(區)。後經幾次部署調整,到1964年找礦地域穩定在豫、鄂、湘、桂四個省(區)。1973年,在309隊的基礎上組建湖南省第二機械工業局,統管在湘的鈾礦地質隊、礦山和冶煉廠,豫、鄂、桂的地質隊直屬部三局領導,1979年,省二機局被撤消,分別設立中南地勘局和湖南礦冶局,1996年中南地勘局改名為中南地質局。

B. 中核集團和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什麼關系

了衛國

C. 核工業地質局和核工業地質勘查院有什麼區別

核工業 地質局屬於政府管理部門,核工業地質勘查院屬於國家事業單位,兩者的關系是上下級和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

D.  本區及鄰區火山盆地鈾礦主要類型及其特徵

迄今為止,在燕遼成礦帶業已發現若干具有工業意義的火山盆地鈾礦床和一批鈾礦點,礦化點、異常點帶及遠景片。其中,具有典型意義的460鈾鉬礦床、534鉬鈾礦床和781鈾礦點分布在本區內,而433、434鈾礦床及702鉬鈾礦床,則分布在與本區相毗鄰的燕遼成礦帶中段。下面將依次概述這些典型礦床、礦點的基本地質特徵。

圖5—1460礦區地質略圖

1—第四系沉積物;2—早白堊系花吉營組安山玄武岩;3—上侏羅統張家口組三段流紋質酸性火山岩;4—上侏羅統張家口組二段粗面質火山岩;5—次流紋斑岩體;6—斷裂構造及編號;7—鈾礦床及礦化點

一、460鈾鉬礦床

該礦床產在沽源火山斷陷盆地北部蔡家營—大官廠NE向次級火山斷陷盆地西段北緣,NE向F45深斷裂、NNE向F49斷裂和NW向東米克圖—四道溝斷裂夾持的三角區中(圖5—1),礦床定位受F45及其上盤次級NW向F3控制的次流紋斑岩復合部位所控制(圖5—2),鈾鉬礦體主要產在向NE陡傾的次流紋斑岩體的拐彎膨大部位內部,特別是岩體頂部隱爆岩及岩體內接觸帶的傾向與岩體一致的陡傾構造裂隙帶中,在岩體外接觸帶層狀圍岩的構造裂隙帶中也有部分礦體產出(圖5—3)。蔡家營—大官廠NE向次級火山斷陷盆地最初是受其北緣生長正斷層F45控制的向NW傾斜的箕狀單斷式盆地,由於拖拽作用導致緊靠其北緣的地層局部傾向南東,而形成軸線靠近北緣的不對稱的向斜式盆地。隨著盆地的進一步發展,由於南緣NE向斷裂F46的形成,才形成現今雙斷地塹式不對稱箕狀向斜盆地的面貌。盆地基底為強鉀質混合岩化的新太古界紅旗營子群變質岩系,主要為相對富鈾、鉀的均質混合岩和混合花崗岩。盆內出露的蓋層為由三個噴發韻律層組成的富鈾、鉀的J3z3酸性火山岩及侵入其中的次流紋斑岩體,盆地外側出露J3z2粗面岩。460礦床的構造、蝕變和礦化均具有多期多階段的特點和分帶性,特別是垂向分帶性尤為明顯。從深部向淺部依次為黑色脈體伴隨強烈紅化的脈狀充填型礦化、質地較硬的黑色浸染狀礦化,近地表淺部質地較軟的藍黑色浸染狀礦化和地表的強烈硅化、褐鐵礦化、退色的氧化帶(圖5—4及圖5—5)。根據地質、地球化學、數學地質和同位素地質綜合研究和測定資料,確定該礦床經歷了岩體侵入和隱爆、礦前廣泛而強烈的水雲母化蝕變(115Ma)、燕山晚期斑岩型浸染狀鈾礦化(90Ma)、燕山晚期斑岩型浸染狀鉬礦化(90Ma)、喜馬拉雅期脈狀充填型鈾鉬礦化(24Ma)和近代表生淋積型鈾鉬礦化等六個主要地質事件才最後形成的(圖5—6和圖5—7)。次斑岩體的侵位和隱爆,為後期的廣泛強烈水雲母化礦前熱液蝕變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通過廣泛強烈的礦前水雲母化作用,既增加了岩石的孔隙度和滲透性,又使岩石中的成礦元素得以活化,為後期的成礦作用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前提條件。燕山晚期斑岩型浸染狀鈾礦化以超顯微狀鈾礦物均勻浸染於次流紋斑岩體中,形成分布均勻,但以品位較低的礦化為特徵。燕山晚期斑岩型浸染狀鉬礦化以顯微膠狀膠硫鉬礦為特徵,主要均勻富集於1349m標高之上的隱爆岩發育部位,形成高品位的鉬礦化,使礦石呈現黑色。燕山晚期這兩次成礦作用形成的斑岩型黑色浸染狀鈾鉬礦石(圖版Ⅱ—1、2),其礦物共生組合較為簡單,主要有膠硫鉬礦、黃鐵礦、超顯微狀瀝青鈾礦及少量閃鋅礦、白鐵礦,還有較多的紫黑色螢石。從礦石元素組合看,以富As、Hg、S、F、Mo和Au為特徵。根據該類型礦石組合水冶大樣分析結果,鈾和鉬均達高品位,金平均含量達0.67×10-6,礦石加工性能良好,具有耗酸量低,鈾鉬浸出率高和分離系數高等特點。礦石與圍岩無明顯界線,呈過渡關系。根據穿越礦體剖面元素含量變化曲線及礦化蝕變岩石化學分析數據的對應分析和聚類分析研究,鈾鉬礦化為同期不同階段的產物,故不具正相關關系。該期礦化伴隨的近礦圍岩蝕變具有明顯的垂向分帶性,自下而上,依次為2M1型水雲母化帶、紫色膠狀螢石化帶、硅化帶(圖5—8)。鈾鉬主要富集在水雲母和螢石化帶中,而在上部硅化帶中,有釷和重稀土元素的相對富集。根據礦石全岩鈾鉛同位素年齡測定結果,成礦年齡為90Ma,為燕山晚期的產物。喜馬拉雅期脈狀充填型鉬鈾礦化產出范圍標高比前者偏低,從1476—1067m,主要受岩體內接觸帶F3上盤次級構造裂隙帶所控制,黑色的礦脈旁側伴隨著紅化,並穿插於早期的黑色浸染狀礦石之中(圖版Ⅱ一3、4)。在早期浸染狀礦化范圍的下部形成二者的疊加型富礦。該期礦石具脈狀和角礫狀構造,礦石與圍岩界線明顯,礦石的礦物共生組合較早期礦化復雜,鈾礦物為瀝青鈾礦,呈膠球狀與膠硫鉬礦密切共生(圖版Ⅱ—5、6,Ⅲ—1),二者包裹或交代生成較早的閃鋅礦和方鉛礦(圖版Ⅲ—2、3、4、5)。金屬礦物還有少量黃鐵礦、黃銅礦、黝銅礦、白鐵礦、輝鉬礦、辰砂及赤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灰黑色、暗紅色玉髓和紫黑色螢石。該類礦石除鈾鉬達到工業品位外,Ag、Pb、Zn、Hg、V、Cu等金屬元素含量也較高,並以富鈾貧釷為特徵。該期礦化伴隨的近礦圍岩蝕變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從下至上,從礦化中心向兩側,依次為長片狀水雲母化帶,赤鐵礦-綠泥石化帶、蒙脫石化帶(圖5—9)。與燕山晚期的蝕變分帶相疊置,造成礦床現今復雜的分帶面貌,但總體上表現出下鹼上酸的分帶規律,反映在礦床地球化學分帶上,K2O自下而上逐漸降低,由500m深部的7.55%降低到地表的1.77%,而SiO2則恰好相反,即從500m深部的74.32%向上逐漸增加到地表的85.02%。這表明礦床深部經歷了強烈的鉀質鹼性溶液的交代作用,隨著深部鉀的帶入,而發生去硅作用,隨著硅質的遷出和向上遷移,成礦物質也發生向上遷移而富集於水雲母化帶和沸石、蒙脫石化帶中,而在近地表則形成強硅化帶。根據脈狀充填型礦石的瀝青鈾礦鈾鉛同位素年齡測定結果,礦化年齡為24Ma,為喜馬拉雅晚期產物。根據穿越礦體剖面元素含量變化曲線和礦化蝕變岩石化學分析數據的對應分析和聚類分析研究,鈾鉬礦化為同期的共生關系,鈾鉬具有很高的正相關關系,與顯微鏡下觀察的瀝青鈾礦與膠硫鉬礦緊密共生關系相一致。

圖5—2460礦床地質略圖(據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7大隊.1986)

l—第四紀坡積物;2—張家口組三段流紋斑岩;3—張家口組三段集塊熔岩;4—張家口組三段角礫凝灰岩;5—張家口組三段流紋岩;6—張家口組三段角礫凝灰岩;7—張家口組三段鉀質流紋岩;8—張家口組三段熔結凝灰岩;9—張家口組三段晶屑凝灰岩;10—粗面岩;11—次流紋斑岩;12—斷裂構造

圖5—3460礦床20號線剖面圖(據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7大隊馬瑞冬報告插圖改編,1986)

1—第四紀坡積物;2—張家口組三段流紋斑岩;3—張家口組三段集塊熔岩;4—張家口組三段角礫凝灰岩;5—張家口組三段流紋岩;6—張家口組三段角礫凝灰岩;7—張家口組三段鉀質流紋岩;8—張家口組三段熔結凝灰岩;9—張家口組三段晶屑凝灰岩;10—張家口組二段粗面岩;11—次流紋斑岩;12—斷裂構造;13—鈾礦體

圖5—4460礦床礦體分帶圖

1—紅礦范圍;2—黑礦范圍;3—次生疊加黑礦范圍

圖5—5460礦床蝕變岩空間分布圖

圖5—6460礦床鈾礦化時代

此外,在地下潛水面(1508m標高)上下,還見有藍黑色質地松軟的次生淋積型鉬鈾礦化,疊加在燕山晚期黑色浸染狀鈾鉬礦化之上,經電子探針研究,鈾主要以多水鉬鈾礦形式產出,還見有藍鉬礦和少量自然鎳分布其中。由氧化-還原帶的鈾鉬次生淋積富集帶向上逐漸向氧化帶過渡,硫化物及原生鈾礦物均氧化淋失,主要發育褐鐵礦,形成鐵帽,並見有藍鉬礦、彩鉬鉛礦、砷鉬鈣鐵礦、砷鈾雲母和水鈾礬等礦物。

圖5—7460礦床成礦演化及礦化蝕變分帶模式

綜上所述,根據脈體和礦物的相互穿插、膠結和交代關系,結合礦石同位素年齡測定結果,可將460礦床形成演化過程列成圖表(圖5—10)。

根據包體測溫資料,礦前期為300℃,成礦期300—150℃,礦後期為150—100℃(表5—1)。

根據穩定同位素研究資料,成礦熱水為原生水和大氣降水混合成因,並以大氣降水為主(圖5—11)。δ18OH2O值波動在—4‰—-15‰之間,高溫階段原生水混入較多,中低溫階段則基本為大氣降水。礦石中硫化物中的硫的δ34S值波動在-3‰—-24‰之間(圖5—12),說明硫是來源於淺部的富含生物硫的沉積殼層。根據基底和蓋層岩石原始鈾含量及供鈾能力的同位素地質研究,礦石中的鈾主要來自含礦的火山岩建造J3z3流紋岩及相應的次流紋斑岩(表5—2)。

圖5—8浸染狀礦化期蝕變分帶示意圖

圖5—9脈狀礦化期蝕變分帶示意圖

表5—1460礦床成岩成礦溫度表

(據陳安福,1990)

二、534鉬鈾礦床

該礦床產在沽源火山斷陷盆地東緣,蔡家營—大官廠NE向次級火山斷陷盆地東段北緣,NE向盆緣深斷裂F45(礦區編號為FHI(I)1)、與其上盤平行、傾向相反的次級NE向斷裂FH(Ⅱ)2、NW向FH(I)1和NNE向FX(Ⅱ)1等四條斷裂的夾持區,礦床產在F45和FH(Ⅱ)2相夾的,傾向南東的箕狀地塹的南緣,FH(Ⅱ)2的上盤(圖5—13)。基底為強鉀質混合岩化新太古界紅旗營子群變質岩,蓋層為J3z3粗面岩和J3z3酸性火山岩,在礦區南部尚出露K1h玄武岩、安山玄武岩。J3z3酸性火山岩可劃分三層,自下而上為:J3z3-1凝灰質粉砂岩、砂岩夾砂礫岩,厚度6230m;J3z3-2凝灰岩、熔結凝灰岩,厚度10300m;J3z3-3鉀質流紋岩,厚度大於300m,為礦區含礦主岩(圖版Ⅲ—6)。岩層呈單斜層產出,傾向SSE,傾角20°—30°。由於FH(Ⅱ)2的活動,導致在J3z3-3鉀質流紋岩內靠上下部位形成順層構造裂隙帶,有一次流紋斑岩體沿FH(Ⅱ)2侵入,並貫入J3z3-3鉀質流紋岩底部的層間構造中,從而形成Y字型岩體(圖版Ⅳ—1、2)。目前揭示的礦體主要受J3z3-3上下部的順層構造裂隙帶控制而呈似層狀或平

圖5—10460礦床礦物生成順序表

計算公式:△U(得失量)=

×100%(WB)

其中U1——自成岩到成礦期間由積累的放射成因鉛反算岩石中應有的U量;

U2——岩石中現在測定的U含量;

ΔU——負者為丟鈾(即供鈾),正者為得鈾(即集鈾)。

表5—2460地區岩石可能供鈾情況(初步結果)(U-Pb同位素體系演化計算

註:混合岩化的Ar岩石鈾含量增高,可能丟鈾,未作專門測定。

圖5—11我國部分地區高嶺石礦物的δD-δ18O相關圖(據王聯魁等,1987)

1—高嶺石或地開石;2—埃洛石;3—高嶺石+埃洛石;4—現代大氣降水;5—地熱水;6—華南伊利石;7—沽源水雲母(本研究分析點)

緩的順層透鏡狀產出(圖5—14和圖5—15)。礦區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主要發育SN、NEE、NNW和NNE四組斷裂構造,534礦床就是產在NEE向F45和SN向深斷裂帶的交匯復合部位。礦區被F45上盤與之平行的一系列NEE向次級斷裂分割為若乾地塹地壘構造,又被NNW和NNE向斷裂切割為若干斷塊,該礦床正是處在其中的一個箕狀地塹式斷塊中。根據彩紅外、側視雷達等航空遙感圖像解釋資料,揭示出本區十分發育的環形構造形跡,經地面地質路線觀測,確定了一個隱伏的火山塌陷和一個火山穹隆構造,它們受NEE向斷裂控制而呈串珠狀分布,且定位於NEE向斷裂及與之配套的NNW和SN向斷裂的交切復合部位。其中,534礦床深部存在一小型火山穹隆構造,與次流紋斑岩體的侵入有成因聯系,對鈾鉬礦化有重要的控製作用。根據對礦石和蝕變岩石的顯微鏡及電子探針研究結果,依據脈體和礦物的穿插,膠結和交代關系,將534礦床的形成過程劃分為:礦前蝕變期,浸染狀礦化期,脈狀充填型礦化期和表生期及若干成礦階段,並列圖表示之(圖5—16),表明本區礦化蝕變具有與460礦床十分相似的多期、多階段的特點。礦前期主要發育深部的鹼性長石化和廣泛分布的水雲母化作用,除對成礦元素起到活化作用外,也增加了岩石的孔隙度和滲透性,為後期成礦作用創造了有利的前提條件。浸染狀礦化期主要金屬礦物為分散浸染狀鈦鈾礦和輝鉬礦,並見有少量黃鐵礦、閃鋅礦、白鐵礦等硫化物,還伴隨著水雲母化、螢石化、硅化和赤鐵礦化等蝕變。脈狀充填型礦化(圖版Ⅳ—3、4)主要金屬礦物為瀝青鈾礦和少量的輝鉬礦、黃鐵礦、閃鋅礦和白鐵礦(圖版Ⅳ—5、6),脈石礦物主要是水雲母、紫黑色螢石、玉髓、綠泥石(圖版V—1)和礦後的石英、螢石、方解石。伴隨脈狀充填型礦化的蝕變為赤鐵礦化,綠泥石化、螢石化、水雲母化和硅化。在礦床氧化帶中主要發育表生期的高嶺石化和褐鐵礦化。據電子探針分析資料,浸染狀礦化期形成的星散狀鈦鈾礦多被晚期的脈狀充填型礦化期的瀝青鈾礦所交代(圖版V—2、3、4),充分證明兩個成礦期的先後關系。由於早期的星散狀鈦鈾礦與晚期的瀝青鈾礦粒度較細而難以分離,故只測得礦石全岩的鈾鉛同位素年齡為46Ma(圖5—17),由於早期的鈦鈾礦含量很少,故該年齡值主要反映脈狀充填型礦化的時代,為喜馬拉雅期的產物。534礦床的礦化蝕變還具有明顯的垂向分帶性,總體顯示下鹼上酸的分帶規律。根據礦化蝕變岩石的Q型聚類分析譜系圖(圖5—18),將礦區樣品分為三組,大致以0號勘探線為界,主礦段可分為東西兩段,三組樣品分別為主礦段東段淺部中等鉀化富鈾鉬礦石、主礦段東段深部強鉀化鈾鉬礦石和主礦段西段深部強硅化鉬鈾礦石。對三組樣品分別進行R型聚類分析(圖5—19、5—20、5—21)和對應分析(表5—3、5—4、5—5和圖5—22、5—23、5—24),然後分別進行地質解譯列成圖表(表5—6),可以看出三組樣品具有十分不同的地球化學特徵,將各自的主要地球化學特徵提出,並按其空間部位繪成圖(圖5—25),從中可以看出,東段深部的礦化蝕變特徵表明具有礦根相的特徵,東段淺部具有礦身相特徵,而西段深部具有礦頂相特徵。據此,可以進一步推斷,西段深部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應當進行深部鑽探揭露,以尋找富大礦體。

圖5—12460礦床黑色浸染狀礦石中脈狀黃鐵礦硫同位素直方圖

圖5—13534地區北段中段地形地質圖(據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

圖5—14534地區北段15號勘探線剖面圖(據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

圖5—15534礦床2號縱剖面(9—19勘探線)兩類礦石分帶圖(據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

圖5—4礦床成礦期段及礦物生成順序表

圖5—17534礦床鈾礦化年齡(礦石全岩)(原始數據據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和本院陳志勇)

N=6

R=0.9999869

t1=4588.5+58.3Ma-55.9M8

t2=46.7+12.7Ma-12.7Ma

三、781礦點

該礦點的大地構造部位處在赤城—哈叭嘎SN向區域深斷裂帶與張北NE向區域深斷裂帶的交匯復合部位,寶昌火山斷陷盆地東部石硼溝次級火山塌陷盆地的東緣(圖版V一5)。該礦點定位受盆緣NE向斷裂F1的次級SN向斷裂F2與次霏細岩體的復合部位控制(圖5—26),礦化主要產在岩體分叉部位外帶的粗面岩中(圖5—27)。寶昌盆地基底岩石主要為新太古界烏拉山群變質岩和海西花崗岩,蓋層為J3z2粗面岩和J3z3酸性火山岩。礦區主要分布J3z2粗面岩(圖版V—6)和J3z3底部流紋岩,以及侵入其中的次霏細岩和次流紋斑岩。地層總體產狀由於處在石硼溝火山塌陷盆地東緣而向西傾斜於盆地中心,但礦區局部由於受盆緣斷裂NE向F1逆斷層的影響而傾向SE。礦區斷裂構造主要發育NE向F1和與之平行的隱伏斷裂F3,SN向次級斷裂F2和近EW向F4。F2具有多期活動特徵,既控制了次霏細岩的侵入,又控制了後期熱液蝕變和礦化。次霏細岩沿F2侵入於粗面岩和流紋岩中,其產狀陡立,形態復雜,有較多的枝叉,由於次霏細岩斑晶很少,故構造破碎和蝕變不發育,質地堅硬,因而後期構造破碎和蝕變礦化主要發育在其外接觸帶F2的構造裂隙帶中,礦體呈不規則的小型囊狀。礦石具分散浸染狀構造(圖版Ⅵ—1、2)。根據礦石的顯微鏡和電子探針研究結果,礦化蝕變具有多期多階段的特點(圖5—28),礦前期主要發育鹼交代作用,除鉀鈉長石化外,主要發育水雲母化,並伴隨黃鐵礦化和赤鐵礦化。成礦期可明顯分為兩個成礦階段,即早期的鈦鈾礦階段,與之共生的尚有少量的黃鐵礦、白鐵礦、閃鋅礦,並伴隨著水雲母化、綠泥石化和赤鐵礦化等近礦圍岩蝕變;晚期的瀝青鈾礦階段,伴隨有硅化和螢石化等近礦圍岩蝕變,在電子探針的成分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晚期瀝青鈾礦交代早期鈦鈾礦的現象(圖版Ⅵ—2、3、4、5、6)。礦後期主要發育硅化、螢石化、高嶺土化和碳酸鹽化等蝕變。由於鈾礦物呈浸染狀產出,且粒度細小,難於分選,故只測得礦石全岩鈾鉛同位素年齡為60Ma(圖5—29),考慮到早期鈦鈾礦含量較低,礦化以晚期瀝青鈾礦階段為主,故該礦化年齡主要代表瀝青鈾礦階段的成礦年齡,為喜馬拉雅期的產物,對礦區礦化蝕變岩石進行的聚類分析和對應分析的結果(圖5—30、5—31、表5—7、圖5—32)證實了這點。礦點屬火山熱液鈦鈾型與單鈾型的疊加類型。

圖5—18534礦床礦化蝕變岩石聚類分析Q型譜系圖

圖5—19534礦區主礦段東段淺部礦化蝕變岩石R型聚類分析譜系圖

圖5—20534礦區主礦段東段深部礦化蝕變岩石R型聚類分析譜系圖

圖5—21534礦區主礦段西段深部礦化蝕變岩石R型聚類分析譜系圖

表5—3534礦區主礦段東段淺部礦化蝕變岩石對應分析結果

對應分析結果(R型),文件名:W19×23.DAT

R型因子值表

表5—4534礦區主礦段東段深部礦化蝕變岩石對應分析結果

對應分析結果(R型),文件名:W16×23.DAT

R型因子值表

表5—5534礦區主礦段西段深部礦化蝕變岩石對應分析結果

對應分析結果(R型),文件名:W10×23.DAT

R型因子值表

圖5—22534礦區主礦段東段淺部礦化蝕變岩石對應分析R型圖解(F1-F4

表5-6534礦區主礦段礦化蝕變岩石化學成分對應分析(R型)結果判譯圖表主礦段東段淺部礦化(ZK9—2,94—162m;ZK15—0,130—177m,ZK11—2,108.5—145m)

圖5-23534礦區主礦段東段深部礦化蝕變岩石對應分析R型圖解(F1-F3

圖5—24534礦區主礦段西段深部礦化蝕變岩石對應分析R型圖解(F1-F2

圖5—25534礦區主礦段礦化蝕變分帶特徵

圖5—26781礦點地質圖(據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略加修改)

1—流紋岩;2—蝕變粗面岩;3—粗面岩;4—粗面質熔結凝灰岩;5—實測斷裂及產狀;6—霏細岩;7—次流紋斑岩;8—花崗岩;9—斜長片麻岩、變粒岩;10—推測斷裂

圖5—27781礦點15號勘探剖面圖(據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

圖5—28781礦點成礦期段及礦物生成順序表

圖5—29781礦點礦石全岩年齡測定結果(等時線法)

四、702鉬鈾礦床

該礦床位於本區北東毗鄰地區,沽源—多倫火山盆地系的北東延伸部位,其大地構造部位處在天山—陰山EW向復雜構造帶與大興安嶺NNE向火山岩隆起帶的交切復合部位,紅山—五分地復背斜南端西翼近軸部分與廣德公—烏墩套和西拉木倫兩EW向構造帶夾持區的交切復合部位,礦床產在由上侏羅統火山岩組成的次級,NNE向寬緩向斜的兩翼,礦化均賦存於夾在上下火山岩組之間的中部粗面岩中。向斜西翼的礦化受走向NNE、傾向SE130°、傾角50°—70°的縱向主幹斷裂及其派生的順層構造控制,礦體呈透鏡狀;東翼的礦化受中部粗面岩底部發育的順層構造所控制,礦體呈順層的透鏡體群產出。礦化在成因上與侵入於向斜軸部的次流紋斑岩體密切相關(圖5—33)。熱液蝕變和礦化具有明顯的多期多階段的特點(圖5—34),礦前期主要以鈉長石化為主,成礦期可劃分兩個成礦階段;早期為單鈾型成礦階段,瀝青鈾礦伴隨少量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並伴隨鈉長石化、綠泥石化和赤鐵礦化等蝕變,該階段礦石全岩鈾鉛同位素年齡為156Ma;晚期鉬鈾礦化階段,瀝青鈾礦與輝鉬礦及其它硫化物相共生,該階段瀝青鈾礦鈾鉛同位素年齡為132Ma,全岩鈾鉛同位素年齡為117Ma。礦後期主要發育綠泥石化、水雲母化、硅化和螢石化等蝕變。礦床屬火山熱液鈉交代單鈾型和鉬鈾型疊加的類型。

圖5—30781礦點礦化蝕變岩石R型聚類分析譜系圖

圖5—31781礦點礦化蝕變岩石Q型聚類分析譜系圖

表5—7781礦點礦化蝕變岩石對應分析結果

對應分析結果(R型),文件名:WY26×18.DAT R型因子值表(%)

燕遼成礦帶西段火山盆地鈾成礦條件及遠景評價

燕遼成礦帶西段火山盆地鈾成礦條件及遠景評價

圖5—32781礦點礦化蝕變岩石對應分析(R型)圖解(F1-F5

圖5—33702礦床綜合地質剖面示意圖

圖5—34702礦床礦物生成順序表(據核工業部北京三所、基建工程兵603團聯合科研組,1978)

註:156Ma單鈾型礦石全岩U-Pb同位素等時線年齡;132Ma鈾鉬型礦石瀝青鈾礦U-Ph同位素等時線年齡;117Ma鈾鉬型礦石全岩U-Pb同位素等時線年齡

五、433和434鈾礦床

該二礦床地處山海關古隆起和燕遼沉降帶交接部位的建昌中生代盆地南部干溝EW向次級火山斷陷盆地的南緣(圖5—35),太古宇混合岩、混合花崗岩、片麻岩及元古宇長城系石英砂岩、片岩和灰岩組成盆地的基底和蝕源區。盆地蓋層為侏羅系陸相沉積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積岩、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建造。含礦層為蓋層底部的中侏羅統海房溝組陸相碎屑沉積岩和火山碎屑沉積岩,按其岩性可分為三個岩性段,即下段J2h1山前洪積、殘積、坡積相和河流相的紫色和灰色花崗質礫岩夾砂岩透鏡體,為434礦床和石蓋子礦點的主要含礦層位;中段J2h2河床相、河湖窪地相和濱湖相富含有機質的凝灰質復成分礫岩、砂礫岩,為433礦床的主要含礦層位,其鈾含量一般為(20—30)×10-6;上段J2h3湖相和濱湖相層凝灰岩、凝灰角礫岩,為433礦床的次要含礦層位。上覆於含礦層之上的是J2l蘭旗組安山岩、安山集塊岩、安山玢岩夾凝灰質復成分礫岩和凝灰質粉砂岩。區內斷裂構造發育、區域性EW向深斷裂控制著盆地的形成、發展、演化及礦體的展布,同與之呈入字型相接的NE向分支斷裂一起構成的三角斷塊,控制著礦床,而次級NE向斷裂則控制著礦體定位。各礦床的主礦體都賦存於靠近盆地基底不整合面之上的淺色礫岩、砂礫岩之中。礦體以似層狀、卷狀為主,部分呈順層的扁豆狀或透鏡體狀(圖5—36)。礦體不僅受層位控制,同時,主要分布在盆緣半封閉的基底古地形的低窪處及河流入湖口部位,而富礦體又受NE向斷裂控制。鈾以分散吸附形式為主,少量呈顯微、超顯微粒狀或細網脈狀瀝青鈾礦形式產出,與之伴生的有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和赤鐵礦等。鈾與黃鐵礦和有機質關系密切。近礦圍岩蝕變主要發育有碳酸鹽化、綠泥石化、水雲母化和地開石化。貧礦石全岩鈾鉛同位素年齡為160—150Ma,代表成岩期礦化年齡;富礦石年齡為140—130Ma和120—110Ma,瀝青鈾礦鈾鉛同位素年齡為80—70Ma,後兩者代表兩期後生火山熱液改造成礦時代,說明該礦床是經過成岩作用和後生火山熱液改造作用疊加而形成的復成因礦床類型。

圖5—35433礦田區域地質略圖(據周樹宣,1985年)

1—建昌組粗安岩;2一義縣組安山岩、安山集塊岩;3—張家口組流紋岩凝灰熔岩;4—土城子組紫色砂礫岩;5一蘭旗組安山岩、火山碎屑岩;6—海房溝組凝灰岩、砂礫岩;7—長城系石英砂礫岩、灰岩;8—單塔子群黑雲母斜長片麻岩;9—石英正長斑岩;10—英安班岩;11—流紋斑岩;12—細粒花崗岩;13—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14—混合花崗岩;15—斷層;16—地質界線;7—礦床;18—礦點;19—異常點;20—鈾釷混合異

圖5—36433礦床地質剖面示意圖(據周樹宣,1985年)

1—土城子組紫色礫岩;2—蘭旗組安山岩、安山集塊岩;3—海房溝組第三岩段凝灰岩;4—海房溝組第二岩段礫岩;5—海房溝組第一岩段花崗質礫岩;6—石英正長斑岩;7—輝綠岩;8—似斑狀花崗岩;9—礦體

E. 有誰了解陝西核工業地質局的工作情況和待遇情況啊,麻煩給指點下,謝謝。

我知道些。本人就在這個局工作。但不知你是問局待遇還是問下屬地質大隊待遇。有好有壞。

F. 內蒙古塔木素特大型鈾礦床

侯樹仁彭雲彪

(核工業二〇八大隊,內蒙古包頭014010)

[摘要]塔木素鈾礦床的落實經過了編圖預測研究、調查評價、區域評價、預查和普查等勘查階段,歷經10年發展成為特大型鈾礦床,取得了巴音戈壁盆地鈾礦找礦的重大突破。礦床賦礦層位為下白堊統巴音戈壁組上段,受扇三角洲前緣與層間氧化帶的控制,礦體具有規模大、局部較富集的特點,屬「同生沉積-層間氧化-熱液疊加改造」復成因鈾礦床。

[關鍵詞]塔木素;特大型;復成因;鈾礦床

塔木素鈾礦床行政區劃屬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管轄,位於塔木素蘇木境內,交通便利。礦床為處於巴丹吉林沙漠的東部邊緣地帶,為內蒙古高原西部沙漠地貌景觀,地形平坦。

1發現和勘查過程

巴音戈壁盆地鈾礦地質工作始於1959年,主要工作集中分布於盆地東部(東經104°以東)。內蒙古三隊、原二機部西北一八二大隊五分隊、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和地礦部102隊、901航測隊在盆地東部開展了第一輪地面伽馬和航空放射性測量工作。20世紀80年代,核工業二〇八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二一七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二一三大隊、核工業二〇三研究所、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及北京鈾礦地質研究院先後在盆地東部開展了地面伽馬、伽馬能譜、活性炭、釙法、航空放射性測量及放射性水化學測量等工作。在蘇紅圖地區發現了3160、3098和3025等熱液型鈾礦化點,邁馬烏蘇地區發現了159、160、161砂岩型鈾礦化點,恩格爾烏蘇地區發現了T77-1等砂岩型鈾礦化點,本巴圖地區發現了604、5-101、5-382、5-453、5-460砂岩型鈾礦化點,銀根地區發現了601、602泥岩型鈾礦化點。核工業西北地質局二一七大隊在測老廟地區落實了1個小型泥岩型鈾礦床。

盆地西部塔木素地區因位於巴丹吉林沙漠東部邊緣,鈾礦地質工作為空白。其鈾成礦的鈾源條件、目的層岩性岩相條件、後生蝕變條件、水動力條件、盆地開闊背景等方面均要優於盆地東部。基於上述條件的對比分析,2000年開始核工業二〇八大隊對盆地宗乃山至沙拉扎山中央隆起以南進行了小比例尺鈾成礦綜合編圖預測研究,歷經10年的調查評價、區域評價、預查和普查等幾個勘查階段,發展成為塔木素特大型鈾礦床。

1.1綜合編圖與研究

2000~2001年,核工業二〇八大隊承擔了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下達的《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地區—阿拉善左旗銀根地區1∶25萬鈾礦區調》項目,按照尋找層間氧化帶型砂岩鈾礦的找礦思路,對巴音戈壁盆地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地區—阿拉善左旗銀根地區開展綜合編圖與研究。通過編圖研究,認為塔木素蝕源區宗乃山隆起花崗岩鈾遷出明顯,盆地巴音戈壁組上段砂體較為發育,泥—砂—泥結構良好,發育北東向延伸的長約70km的層間氧化帶前鋒線,並在層間氧化帶前鋒線附近存在3處伽馬異常、大面積210 Po偏高帶、5個210 Po異常點及較多鈾水異常暈,為後期鈾礦勘查的提供了很好的找礦線索。

1.2調查評價

2003年,核工業二〇八大隊承擔了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的《內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地浸砂岩型鈾資源調查評價》項目(2003~2007年),找礦思路為層間氧化帶砂岩型,共施工了29個鑽孔,完成了11000m鑽探工作量。2004年首次發現1個工業鈾礦孔,2005年發現了3個工業鈾礦孔,落實了塔木素鈾礦產地。對找礦目的層沉積相重新進行了定位,認為巴音戈壁組上段為扇三角洲沉積體系,初步控制到3層對成礦有利的砂體,砂體單層厚度一般在15~30m之間,砂體延伸穩定,扇三角洲平原亞相和前緣亞相是鈾成礦的主要空間場所。鈾礦化受層間氧化作用明顯,大致控制層間氧化帶3條,長10~15km,鈾礦帶長3.2km,預示塔木素地區具良好的鈾成礦前景。

1.3區域評價

2006~2007年,核工業二〇八大隊承擔了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下達的《內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銀根地區1∶25萬鈾資源區域評價》項目,完成鑽探工作量13300m,施工了28個鑽孔。發現有兩種鈾礦化類型,即砂岩型和泥岩型,由於礦化砂岩膠結較緻密,密度較大,因此按常規開採的思路,泥岩和砂岩均按邊界品位0.0300%、邊界米百分值0.021 m%、最低工業品位0.0500%的一般工業指標估算鈾資量,有工業鈾礦孔5個、鈾礦化孔11個,顯示了好的找礦前景。巴音戈壁組上段層間氧化帶前鋒線的含礦性得到進一步擴大,礦帶長度擴大到4.8km,礦帶連續性較好,334?鈾資源量達中型鈾礦床規模。

1.4鈾礦預查

2008~2009年核工業二〇八大隊承擔了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下達的《內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地區鈾礦預查》項目,完成鑽探工作量9500m,施工了20個鑽孔,新發現工業鈾礦孔 9個、鈾礦化孔3個。進一步查清了巴音戈壁組上段發育紅色和黃色兩種層間氧化帶,也是主要的岩石地球化學找礦標志,砂岩型鈾礦化受兩種層間氧化帶前鋒線控制明顯。鈾礦化主要以層間氧化帶型成礦為主,少量同生沉積型。泥岩型鈾礦化具有面積大、層位穩定的特點。鈾礦帶長度擴大到5.6km,寬100~400m,礦帶連續性較好,334?鈾資源量已達大型鈾礦床規模。礦化砂岩中發現了硒鉛礦、硒銅鎳礦等硒礦物和方鉛礦、閃鋅礦等金屬硫化物,它們常形成於中—低溫物理化學條件,特別是已經發現的硒鉛礦均形成於中—低溫熱液礦床[1],也就意味著鈾礦形成可能經歷了中—低溫熱液作用。

1.5鈾礦普查

2010~2013年核工業二〇八大隊承擔了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下達的《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鈾礦床普查》項目,完成鑽探工作量86800m,施工了129個鑽孔,新發現工業鈾礦孔95個,累計見112個工業鈾礦孔、鈾礦化孔19個。鈾礦帶總長約5.8km,寬約1.3km。向盆地中心厚度大、品位高的礦體逐漸增多,單工程礦段最大厚度為8.96m,品位最高為0.7075%。按常規砂岩型鈾礦一般工業指標估算333鈾資源量已達特大型規模。

2 礦床基本特徵

2.1構造特徵

淺層地震解譯見有3條斷裂,均呈北東向展布。F1斷裂傾向北西,表現為壓性逆沖斷層特點。F2斷裂距F1斷裂1~3.5km,傾向北西,表現為正斷層特點。F3斷裂傾向南東,表現為正斷層特點。3條斷裂延伸均在40km以上。北東向斷裂孕育於燕山早期,在燕山中、晚期達到鼎盛,喜馬拉雅早期仍有一定的繼承活動。早期表現為擠壓特點,中期發生大規模的伸張走滑,後期構造性質反轉,表現為斜壓走滑性質[2]。鈾礦化主要集中分布於F1和F2斷裂組成的夾持區域(圖1)。

2.2地層特徵

蝕源區由志留紀至三疊紀岩漿岩組成,二疊紀花崗岩分布最為廣泛。沉積蓋層由中下侏羅統、下白堊統巴音戈壁組下段和上段、上白堊統及第四系組成。下白堊統是盆地蓋層的沉積主體,巴音戈壁組上段為含礦層位,厚度大於911m。礦床內巴音戈壁組上段出露地表,缺失上白堊統,第四系風成沙土沉積很薄。

巴音戈壁組上段可以分為上、中、下3個岩石地層結構,下部岩性以深灰色、灰色泥岩為主,為一區域性一級標志層。中部岩性以淺紅色、紫紅色、褐黃色、黃色、灰色砂岩、粉砂岩為主,夾薄層泥岩和泥灰岩,整體粒度較粗,砂岩厚度大,內部可識別出4個較為明顯的湖泛事件。上部以灰色、深灰色、灰綠色泥岩、粉砂岩為主,夾砂岩薄層,整體以細粒沉積物為特徵,為一區域性一級標志層。各湖泛事件岩性主要為灰色、淺灰色泥岩、泥灰岩、泥質粉砂岩及粉砂岩,湖盆區湖泛事件形成灰色、深灰色泥岩,厚度大;湖盆邊緣由於相變,湖泛事件時主要發育粉砂岩、細砂岩。根據區域性2個標志層以及4個湖泛面,將巴音戈壁組上段分為6個小層序組,即6個岩段(圖2)。

2.3水文地質特徵

礦床地下水主要受地質構造、地貌、岩性、氣候和古地理等條件控制和影響。巴音戈壁組上段含水岩組為礦床內主要的含水層,上部有穩定的隔水層,平均厚度為428.20m,以粉砂岩和泥岩為主。含水層受岩相控制明顯,北部厚度大,南部厚度逐漸變薄並尖滅,為含水層的邊界,含水層平均厚127.90m,鑽孔單位涌水量平均為0.295L/s·m。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以Cl·SO4-Na型為主,水文地球化學類型屬氯型水,礦化度平均為26.05g/L。地下水埋深較深,但承壓水頭高,水文地質條件較為復雜。

圖1 塔木素鈾礦床斷裂構造平面展布圖

1—壓扭性逆斷層及編號;2—壓扭性正斷層及編號;3—勘探線編號及鑽孔編號;4—工業鈾礦孔;5—鈾礦化孔;6—鈾異常孔;7—無礦孔

圖2 塔木素鈾礦床巴音戈壁組上段綜合柱狀圖

2.4層間氧化帶發育特徵

層間氧化帶的發育程度受岩石滲透性控制,不同岩段不同砂體中,氧化帶的厚度、埋深差異較大。氧化帶多沿河道呈多層帶狀發育,早期主要發育紅色氧化帶,晚期發育黃色氧化帶,紅色氧化岩石部分進一步被氧化成黃色。總體上,層間氧化帶在剖面上具有由北西向南東厚度由大變小、埋深由深變淺的特徵(圖3)。鈾礦(化)體主要產於氧化砂岩與灰色砂岩或灰色泥岩相鄰部位,部分產於還原帶的灰色砂岩中。平面上層間氧化帶前鋒線多呈蛇曲狀展布,氧化還原過渡帶離蝕源區的距離大約12~14km,鈾礦(化)體基本上分布於過渡帶內(圖4)。個別鈾礦(化)體位於完全氧化帶靠近過渡帶位置,其礦化與氧化砂岩所夾的灰色細碎屑岩關系密切,礦化位於砂岩與泥岩的界面附近。

圖3 塔木素鈾礦床H32號線剖面圖

1—地形線;2—巴音戈壁組上段岩段編號;3—岩段界線;4—岩性界線;5—深灰色、灰色泥岩;6—灰色砂體;7—氧化砂體;8—鈾礦體;9—鈾礦化體;10—鑽孔、孔號、孔深(m)

圖4 塔木素鈾礦床巴音戈壁組上段第三岩段岩相及岩石地球化學圖

1—辮狀分流河道;2—分流間灣;3—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4—決口扇及決口河道;5—水下泥石流;6—前緣泥;7—濱淺湖;8—主流線;9—岩相界線;10—氧化帶/還原帶界線;11—勘探線編號及鑽孔編號;12—工業鈾礦孔;13—鈾礦化孔;14—鈾異常孔;15—無礦孔

2.5礦體特徵

鈾礦帶總長約5.8km,最大寬度為1.3km。礦體形態呈層狀、板狀或透鏡狀,礦體層數多,共劃分了52個礦體。333資源量≥100t的共有19個礦體、22個塊段,≥200t的共有9個礦體(圖5),≥500t的共有5個礦體。礦體產狀平緩,一般3°~5°,扇三角洲前緣靠近前扇三角洲一帶地層坡度較大,產狀在10°左右。33號主要礦體長約2300m,寬50~750m(長寬均未封邊)。

圖5塔木素鈾礦床主要礦體疊合圖

1—工業鈾礦孔;2—鈾礦化孔;3—鈾異常孔;4—勘探線編號及鑽孔編號;5—13-1號礦體及范圍;6—14-1號礦體及范圍;7—28-1號礦體及范圍;8—33-1號礦體及范圍;9—37-1號礦體及范圍

礦床平均厚1.54m,平均品位0.0997%。其他參數見表1、表2。

表1 單工程礦體埋深、厚度及品位特徵一覽表

表2 主要礦體厚度、品位特徵一覽表

2.6礦石特徵

砂岩礦石物質成分見表3,泥岩礦石黏土礦物主要為伊利石,次為高嶺石,泥灰岩礦石中碳酸鹽主要為方解石。

表3 砂岩礦石與圍岩主要物質成分統計

硅酸鹽化學全分析含礦岩石中的燒失量、TFe2O3、FeO、CaO、P2O5、K2O 含量略高於無礦岩石,SiO2、Al2P3、MgO、Na2O含量則低於無礦岩石(表4)。

表4 硅酸鹽化學全分析(平均值)一覽表

砂岩礦石多為塊狀構造,局部可見斜層理構造、砂狀結構。大多為顆粒支撐類型,孔隙式膠結,部分基底式膠結。泥岩類礦石可見水平紋層理構造、泥狀結構、炭質泥狀結構等。

礦石主要蝕變有赤鐵礦化/褐鐵礦化/針鐵礦化/黃鉀鐵礬化、碳酸鹽化、石膏化、黃鐵礦化、瀝青化、綠泥石化和螢石化。黃色岩石為黃鉀鐵礬所致,碳酸鹽礦物有方解石、白雲石和鐵白雲石[3]等成岩改造的產物,石膏呈順層、穿層均勻分布在砂岩膠結物中。此外,礦石中還見到方鉛礦、閃鋅礦等鉛、鋅硫化物和硒礦物,硒礦物有硒銅鎳礦、斜方硒鐵礦、含硒黃銅礦、硒鉛礦、硒銅藍及未知的Se-Cu-Pb礦物。

礦石中鈾的存在形式有兩種,即獨立鈾礦物和吸附態。獨立鈾礦物主要為瀝青鈾礦,其次為鈾石和含鈦鈾礦物[4]。大部分獨立鈾礦物分布在黃鐵礦和有機碳屑的邊緣或中間,有時也分布在碎屑礦物石英和長石的裂隙或溶蝕的空洞中。吸附形式的鈾吸附劑為黏土化長石、褐鐵礦及雜基中黏土礦物(圖6)。

圖6 鈾的存在形式

A—瀝青鈾礦分布在鈉長石(Ab)空洞內,且與片狀黃鐵礦(Py)共生;B—鈉長石(Ab)「溶蝕」空洞發育,黃鐵礦(Py)和鈾石發育在鈉長石的空洞中;C—含鈦鈾礦物以顆粒形式與鹼性長石(Kfs)、鈉長石(Ab)共生,邊緣黑色部分為砂岩孔隙,含鈦鈾礦物與含鈦金屬礦物或氧化鈦交替生長;D—雜色不等粒長石砂岩放射性照相鈾主要以吸附形式存在,吸附劑為黏土化長石、褐鐵礦及雜基中黏土礦物。4U、6U、10U代表電子探針測量點號

3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3.1主要成果

1)在巴音戈壁盆地西部的大面積空白區發現了第一個特大型鈾礦床,並且具有進一步擴大的前景。

2)大致查明了目的層沉積體系特徵及後生蝕變發育特徵。巴音戈壁組上段為扇三角洲沉積體系,早期發育紅色層間氧化帶,晚期發育黃色層間氧化帶。扇三角洲前緣亞相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及分流間灣泥岩和層間氧化-還原過渡帶常聯合控礦。

3)大致了解了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對礦床開展了5個水文孔單孔抽水試驗,巴音戈壁組上段含水岩組的單位涌水量為0.013~0.830L/s·m,水文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以Cl·SO4-Na型為主,礦化度6.76~45.30g/L,水質較差。岩體普遍較完整,岩體多為塊狀,緻密堅硬,抗壓強度高,抗風化能力強,岩體多屬Ⅱ、Ⅲ類,穩定性中等—較好,工程地質條件屬較簡單類型。礦區地震烈度區劃為Ⅶ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地震活動較弱,發震次數少,震級小,發生大規模地震的可能性很小,礦區穩定性較好。

4)基本查明了礦床礦體特徵,礦體呈多層產出,呈層狀、板狀或透鏡狀,產狀近於水平,受扇三角洲前緣與層間氧化帶的控制,礦體具有規模大、局部較富集的特點。

5)基本查明了砂岩礦石和泥岩礦石的物質成分,鈾的存在形式有瀝青鈾礦、鈾石、含鈦鈾礦等獨立鈾礦物和吸附態兩種,並見方鉛礦、閃鋅礦等鉛、鋅硫化物和硒礦物等中—低溫熱液礦物組合。

3.2主要創新點

1)提出了塔木素鈾礦床為熱液參與的層間氧化作用鈾成礦模式,即「同生沉積—層間氧化—熱液疊加改造」復成因鈾成礦模式。層間氧化作用貫穿了鈾成礦的全過程,局部熱流體的參與可能使鈾進一步得到富集,也生成了一些新的礦物,同時後期油氣的參與增強了地層的還原能力。該模式的建立對巴音戈壁盆地其他地區的找礦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塔木素鈾礦床鈾成礦作用包括早期鈾預富集和同生沉積型鈾成礦、中期層間氧化作用鈾成礦和晚期熱流體疊加改造作用鈾成礦3個階段。

早期鈾預富集和同生沉積型鈾礦形成階段:巴音戈壁組上段扇三角洲平原間灣沼化窪地及前緣湖沼窪地富含的有機碳、黃鐵礦等還原性物質是鈾成礦的必要物質條件。在沉積的同時砂體也逐漸接受來自於蝕源區的含氧含鈾地下水的滲入,在氧化-還原界面(潛水氧化還原和層間氧化-還原界面)附近鈾初始富集,形成鈾異常暈(圖7A)。巴音戈壁組上段在整個沉積過程中存在多期次的沉積間斷,盆地間歇性的蒸發濃縮使水中鈾不斷聚集濃度加大,岩石中的植物碎片、炭屑、黃鐵礦等同時對鈾進行吸附,最終在細碎屑岩中形成同生沉積型鈾異常或鈾礦化。薄層泥灰岩的出現說明當時水體很淺,而沉積作用的時間相對較長,這樣有利於鈾進一步富集成礦,形成不同深度、不同規模的面狀成礦帶。當早期沉積物被晚期沉積物完全覆蓋時,早期所形成的深部鈾異常或鈾礦化在地層壓實過程中隨著壓榨水的不斷排出,泥岩、粉砂岩再次對水中所含的鈾進行吸附使鈾不斷聚集。隨著物源的不斷供給,這一沉積過程和鈾富集過程不斷重復進行。

中期層間氧化作用鈾成礦階段:巴音戈壁組上段沉積之後處於長期抬升剝蝕階段,含氧含鈾地下水沿層間砂體源源不斷滲入,隨著氧的不斷消耗,鈾在氧化-還原界面附近不斷聚集,最終形成工業鈾礦化或鈾礦化體(圖7B)。

晚期熱流體疊加改造作用鈾成礦階段:早白堊世晚期即蘇紅圖期熱流體具備區域上的構造-岩漿活動條件,熱流體活動在時間上與斷層和區域構造活動相一致。此時期大量的岩漿噴發,使得整個盆地范圍內的溫度升高,成岩、成礦物質活動頻繁。鈾礦石中發現的硒鉛礦、硒銅鎳礦等硒礦物均形成於中—低溫物理化學條件。方鉛礦與閃鋅礦等金屬硫化物的出現也可能是中—低溫熱液作用形成的[1]。石膏-黃鐵礦S同位素溫度測量獲取的溫度也屬於低溫熱液范圍[4]。熱流體改造可能使鈾礦化進一步得到富集,同時來自於深部層位的還原劑如瀝青增強了地層的還原能力。在此過程中層間滲入成礦作用一直在持續進行,這可以從早白堊世和新近紀兩期成礦年齡得到驗證。

圖7 塔木素鈾礦床鈾成礦模式

1—砂質礫岩、含礫砂岩;2—砂岩;3—泥岩;4—灰色岩石;5—紅色岩石;6—黃色岩石;7—地層界線;8—岩性岩相界線;9—黃鐵礦、有機質等還原介質;10—鈾異常暈;11—控制及推測礦體;12—層間氧化帶前鋒線;13—斷層(逆斷層和正斷層);14—基底岩石;15—含氧含鈾水及運移方向;16—油氣運移方向;17—中低溫熱液運移方向;18—巴音戈壁組下段;19—巴音戈壁組上段;20—第四系

取的溫度也屬於低溫熱液范圍[4]。熱流體改造可能使鈾礦化進一步得到富集,同時來自於深部層位的還原劑如瀝青增強了地層的還原能力。在此過程中層間滲入成礦作用一直在持續進行,這可以從早白堊世和新近紀兩期成礦年齡得到驗證。

2)運用層序地層學原理建立了目的層等時層序地層格架,將巴音戈壁組上段從下到上劃分了6個岩段[4] ,第二至第五岩段為砂岩段,也是主要的含礦段,下部的第一岩段和上部的第六岩段為泥岩段,見有少量同生沉積型鈾礦體。巴音戈壁組上段主要為扇三角洲沉積體系,鈾礦化主要分布於前緣亞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間灣泥岩中,同時與層間氧化-還原過渡帶關系密切。

4開發利用狀況

礦床還處於普查階段,目前對礦床僅僅進行了開采水文地質條件初步研究和礦石加工技術工藝的室內條件試驗研究。

礦床水文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工程地質條件屬較簡單類型,礦床穩定性較好。根據礦石加工技術實驗結果,無論是砂岩礦樣、泥岩礦樣還是混合礦樣,採用酸法攪拌浸出工藝實驗,鈾渣計浸出率均大於90%[5],礦石工業利用性能良好。

5結束語

礦床目前局部達到普查工程網度,礦體大多沒有封邊。礦體多集中在300~530m深度范圍,垂向上礦體具有多層性,且厚度適宜,品位較好。向盆地中心礦體厚度有明顯增大、品位明顯增高的趨勢,如盆地中心的ZK H 32-19號鑽孔中的6層礦體品位均在0.1%以上,最高0.6770%,最大厚度6.53m。礦床資源潛力巨大。

塔木素西部為一大型斜坡帶,長度達70km。由於地表沙化強烈未開展鈾礦工作。蝕源區主要為志留紀至三疊紀花崗岩體,受印支期、燕山期等構造運動強烈影響,岩體內部及邊緣斷裂縱橫交織,斷裂帶附近片理、片麻理頗為發育,岩體風化,對鈾後期淋濾及遷移非常有利。礦床一帶盆地寬度不超過30km,而西部地域開闊,形成了寬緩向斜。衛星圖像顯示巴音戈壁組上段由多個沖積扇組成,扇中和扇端往往是鈾成礦的良好空間場所。湖盆中心的湖泊、沼澤、泉水及鹽漬化主要受斷裂構造控制,進而控制了地下水的徑流和排泄。特別是目的層形成後地下水一直保持了原來的徑流狀態,利於形成一定規模的層間氧化帶。因此西部具備形成層間氧化帶型鈾礦的條件,前景廣闊。

前面所述鈾礦化主要集中分布於地震解譯的兩條北東向斷裂所夾持的區域。由於沉積岩特別是砂岩在鑽進過程中結構構造極易破壞,即使存在構造在岩心中也很難觀察到這些現象。這些構造是否存在?構造對鈾成礦起什麼作用?構造是否使上下地層存在一種水力聯系?這是目前所面臨的需要攻關的科技問題。

參考文獻

[1]潘家永,等.內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鈾礦床礦石的物質組成初步研究[C].東華理工大學,2007:1-68.

[2]王利民,等.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地區淺層地震勘探報告[R].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2003:12-56.

[3]聶逢君,等.巴音戈壁盆地構造演化、沉積體系與鈾成礦條件研究[C].東華理工大學,2011:5-165.

[4]焦養泉,等.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地區含鈾岩系層序地層與沉積體系分析[C].中國地質大學,2011:11-187.

[5]塔木素鈾礦攪拌浸出試驗報告[C].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2012:1-126.

我國鈾礦勘查的重大進展和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發現和探明的鈾礦床實例

[作者簡介]侯樹仁,男,1968年生,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992年開始在核工業二〇八大隊從事鈾礦地質勘查工作,2012年8月任中核集團地礦事業部重大項目總地質師。先後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核集團公司鈾礦找礦二等獎、中核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鈾礦地質成果一等獎、中國地質學會「中國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

G. 遼寧省核工業地質局怎麼樣

簡介:遼寧省核工業地質局是遼寧省人民政府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遼寧省核工業地質局前身為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組建於1957年2 月。是一支專業的鈾礦地質隊伍,承擔東北全區、冀、魯、內蒙古東部鈾礦地質工作。

H. 花都區省核工業地質局禹公務員單位嗎

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
公務員待遇
公務員實行國家統一的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工資制度。公務員工資制度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體現工作職責、工作能力、工作實績、資歷等因素,保持不同職務、級別之間的合理工資差距。
公務員工資包括基本工資、津貼、補貼和獎金。
公務員按照國家規定享受地區附加津貼、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崗位津貼等津貼。
公務員按照國家規定享受住房、醫療等補貼、補助。
公務員在定期考核中被確定為優秀、稱職的,按照國家規定享受年終獎金。
公務員的工資水平應當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與社會進步相適應。
國家實行工資調查制度,定期進行公務員和企業相當人員工資水平的調查比較,並將工資調查比較結果作為調整公務員工資水平的依據。
公務員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福利待遇。國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公務員的福利待遇。
公務員實行國家規定的工時制度,按照國家規定享受休假。公務員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應當給予相應的補休。
國家建立公務員保險制度,保障公務員在退休、患病、工傷、生育、失業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
公務員因公致殘的,享受國家規定的傷殘待遇。公務員因公犧牲、因公死亡或者病故的,其親屬享受國家規定的撫恤和優待。

I. 陝西省核工業地質局怎麼樣

陝西省核工業地質局,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陝西省核工業地質局更多信息和資訊。

J. 遼寧省核工業地質局是什麼編制,待遇怎麼樣!!這個單位有發展前景么感謝回答!

遼寧核工業地質隊仍然屬於部級事業單位,待遇可以參照同級別公務員工資水平,至於津貼與獎金都是自苦。核工業民用以後前景應該很不錯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