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第九屆亞洲海洋地質大會
㈠ 人是不是上帝創造的
不是!你你媽媽跟你爸爸創造的
㈡ 同濟大學與東南大學哪個好
同濟大學與東南大學,都是985工程院校,相差不大。
在《 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5中國大學排行榜700強》中,東南大學排名前於同濟大學1位;在《武書連2015年中國734所大學綜合實力分省排行榜》中,東南大學排名後於同濟大學5位。
哪個好,要觀看具體專業:
一、東南大學優勢專業:
(一)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
1、電子科學與技術(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2、信息與通信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
3、建築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建築技術科學)
4、交通運輸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5、生物醫學工程(不分設二級學科)
(二)二級學科重點學科(5個)
藝術學,熱能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結構工程
(三)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四)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期項目立項學科(群)(11個)
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醫學技術、新材料及其應用(主要依託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新能源發電與利用(主要依託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
(五)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14個)
哲學、數學、生物學、 統計學、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藝術學理論
二、同濟大學優勢專業:
(一)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
1、建築學(含4個二級)
建築歷史與理論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城市規劃與設計(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建築技術科學
2、土木工程(含6個二級)
岩土工程
結構工程
市政工程
供熱、供燃料、通風及空調工程
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
橋梁與隧道工程
3、交通運輸工程(含4個二級)
道路與鐵道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二)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
海洋地質
工程力學
機械設計及理論
材料學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環境工程
(三)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3個
基礎數學
凝聚態物理
車輛工程
㈢ 同濟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甘其食的創始人——童啟華。
2009年,甘其食彷彿是一夜爆紅,杭州幾乎每條大街小巷都能找出一家甘其食包子店。而這家連鎖店的掌門人童啟華,顯然比甘其食更具傳奇色彩。他是典型的理工科高才生,同濟大學1995級,畢業於自動化控制專業,從不懂餐飲到做出極致的包子,童啟華花了四年時間。在長三角颳起「甘其食」風暴後,他還把包子店開到了美國哈佛大學旁邊。
李國豪先生值得我們每個同濟人引以為傲。
謝謝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㈣ 同濟大學的海洋地質專業的研究生好考么(每年只會招10幾個,但聽說同濟的海洋本科生基本都保研了,
海洋地質是同濟的王牌專業之一,有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汪品先院士最近又拿了好幾億的項目。非常牛。考研的話,應該不是太難的。最好能保送過來。
㈤ 同濟大學在哪如何
在中國上海,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高校,很好。
同濟大學前身是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並,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濟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中國最早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
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36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2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6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2人,「青年長江」「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四類優秀青年人才162人。
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8個,教育部創新團隊9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入選科技部「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㈥ 同濟大學和天津大學哪個名氣大
一看就知道樓上的回答者有強烈的「護校情結」。讓我這個外人來說句話吧。
同濟和天大在我們這里都很出名,錄取分數同濟略高過天大(整體來說),同濟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同濟的地理位置優越(天津不比上海差多少),主要是同濟的幾個王牌專業很有吸引力:建築學,土木工程,車輛工程,在我們那裡,如果想學建築學和土木工程,考不上清華的,基本上都把目標指向同濟,於是很多高分考生都往同濟走了。而以工學實力強著稱的天津大學,其實它的好專業也多,天大的建築學同樣是國家重點學科,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宣傳得不好,報考熱度比不上同濟,久而久之,人們看到高分往同濟跑了,也就以為同濟好了,實際上是差不多的。
同濟大學綜合實力:
3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
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
7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
海洋地質 工程力學 機械設計及理論 材料學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環境工程
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基礎數學 凝聚態物理 車輛工程
218個碩士點、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博士點94個,16個博士後流動站
天津大學綜合實力:
7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
光學工程
儀器科學與技術
材料科學與工程
建築學
水利工程
化學工程與技術
管理科學與工程
8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
流體力學
機械設計及理論
動力機械及工程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結構工程
19 個博士後流動站,20 個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92 個博士點,151 個碩士點
最後說一下所謂的地域優勢,你知道,上海有復旦和上海交大,其實同濟在上海的影響力被那兩所大學削弱了不少,反觀天津大學,雖然南開號稱天津最好的大學,不過南開工科實在太弱,這就使得天大與南開各佔半壁江山。(個人愚見,如有冒昧,希望護校情結的同學原諒)
㈦ 亞洲海洋會議在以下哪個城市召開
第4屆亞洲海復洋地質學國制際會議將於1999年10月10日至14日在青島召開.亞洲地質學國際會議每4年舉辦一次,本次會議主辦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青島市科學技術協會,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國土資源部海洋地質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島海洋大學協辦.大會組委會主席秦蘊珊院士、秘書長高抒研究員.汪品先院士擔任大會的國際委員會主席,眾多的國際委員將出席會議,
㈧ 同濟大學為什麼沒有進C9,實力不強嗎,為什麼網上大學排名把同濟拍的很靠後
鄙人同濟的
在大部分省 同濟報考分數線超過西安交大和哈工大很多分版。
主要歸功於
1.同濟權的國際化在一份外媒的評選中是最高的(那份榜單同濟貌似憑借國際化分數排在了第7)
同濟與德國有著十分廣泛的聯系,與美國,義大利,芬蘭,瑞典等均有相應聯系。
2.同濟工科實力整體比較強,和哈工大,西交差不多,但土木(第一) 建築(曾經收到過狀元) 汽車 在國內均處於領先位置,其他工科都不錯,可以說沒有弱的,文科德語很好,理科物理還行。
3.同濟地處上海,具有先天的地理優勢,找工作方便,薪酬不錯,出國機會多。
所以在招生方面 同濟很熱門。
學風上,哈工大競爭壓力 大,有同學說比高中還累。(題目做的多),同濟的話學風不錯,比較自覺,無晚自習,老師也不太督促,全靠自己,西交,天大 不清楚,估計也和哈工大差不多。
最後祝願樓主好好高考,成功考到同濟來!
㈨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學系 都有哪些教授
同濟的化學其實不是很好,全國排名50開外,不屬於同濟的優勢學科。
就業情況還行。
同濟大學化學系始建於1937年,歷史悠久,成績卓著,首任院長為王葆仁先生,曾經涌現出眾多的優秀師生,曾經在該系任教或就讀的中科院院士有唐有祺、盧佩章、黃志鏜、曹楚南、鄧景發、戚正武等。1952年,院系調整,化學系並入復旦大學、華東化工學院等高校。1953年,同濟大學成立化學教學小組,承擔基礎化學課程的教學任務。1958年起,又重辦應用化學專業,1958~1964年間連續招收和培養了三屆應用化學專業學生;後因國家整體經濟調整,停辦應用化學專業。1982年,同濟大學重建化學系,開始重新招生,設立應用化學專業。改革開放以後,化學系得以恢復,學科建設發展迅速,在科研和教學均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九十年代以來相繼獲得了分析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應用化學等碩士點,2003年獲得了無機化學二級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又取得化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經過幾代化學人的共同努力,化學系學科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為新一輪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化學系擁有一支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合理、團結協作、學術思想端正活躍的學術隊伍。現有教職工90餘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7人。化學系還聘請了唐有祺、黃維垣、盧佩章、黃志鏜、鄧景發、曹楚南、王志勤、姚守拙、鄧家祺、戚正武、陳念貽及A.Haas.B.Giesse等國內外知名化學家擔任名譽教授或兼職教授。化學系現有本科生300餘人,研究生280餘人。年青的師資隊伍加上思維活躍的學生,化學系師生在濃厚的科研氛圍與開放的探索環境中學習、研究。
㈩ 地球資源問題的文章
九、地球資源
「生命地球」報告:資源破壞地球透支
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高峰會(WSSD)即將開幕的前50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名為2002年「生命地球」的報告中指出:「到2030年,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將出現衰退,除非人類從現在開始就減少使用地球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
這份報告稱人類目前對地球資源的掠奪性使用,已經以20%的比例超過了地球的承受能力,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還在不斷地增加。根據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技術革新所作出的預測顯示,到2050年,人類將消耗掉地球上的180%到220%的生物生長能力。根據這份報告,這就意味著,除非各國政府立刻採取相應的措施,否則,到2030年,以人類平均壽命、教育程度和世界經濟為代表的指數會顯示,人類的社會福利將會下降。
「事實上,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源豐富的星球上,但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一事實對所有參加此次全球可持續發展高峰會的各國首腦都是一個挑戰,」WWF總幹事克勞迪·馬丁博士指出,「解決保障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源,並改善世界上最貧窮人口的健康與生活,必須要保持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除非我們能夠保障這些生態系統的完整,我們將永遠無法保證向全球大部分人口提供一個合理的生存標准。」
根據該份報告,地球擁有114億公頃可利用的土地和海洋,換言之,全球60億人口中,每人擁有1.9公頃的可利用土地。每個人對全球生態范圍的影響——或者說是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達到2.3公頃。然而,在1999年,每個非洲人或亞洲人所產生的生態影響還不足1.4公頃,而西歐人則已達到約為5.0公頃,北美則是9.6公頃。
同時,根據幾百種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和魚類數量的發展趨勢而得到的生命地球指數來看,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人類的消費壓力是不可承受的。過去的30年中,地球指數降低了35%。其中,淡水魚類尤為突出,195種生活在江河和濕地生態系統中的物種減少了54%,海洋中的217種物種減少了35%,森林中282種物種減少了15%。
WWF確信,如果政府能夠解決一些關鍵問題,將會扭轉一些這樣的負面發展趨勢,從而促使人類重新回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這包括提高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所需的資源使用效率,特別是要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供給,推動節能技術,改善建築和交通運輸系統;鼓勵合理、可持續的消費模式,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以保持其生物生產能力和多樣性。
「目前我們無法確定地球資源這樣巨大的透支將會帶來的結果。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我們最好還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聽憑命運的擺布」。生命地球報告的作者約翰森·路說,「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高峰會上,各國首腦將有機會解決那些造成阻礙可持續發展的根源問題,使我們能夠走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來。」
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9月2日至4日舉行了首腦會議,包括104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內的192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大會。會議最後通過了《執行計劃》和《政治宣言》兩個基本文件。這是繼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後又一次具有廣泛影響的會議,它表明人類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又向前邁出了一步。
在這之前不久,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國際學者發表報告稱,人類正在過量地消耗著地球資源,需要在地球上設置一個「緩沖區」,以減少資源消耗,並保護其他生物和生態環境。在報告中,他們把人類對環境的需求轉化成人類需要多少地球面積來產生食物和其他物品,以及容納廢棄物品。報告從1961年開始逐年評估人類對資源的消耗情況,即根據人類的資源消耗量、廢棄物產生的數量來衡量需要多少地球面積來維持目前的人類活動。此次報告顯示,1961年,人類使用了70%的地球生物圈資源;1999年,這一比例上升到了120%。也就是說,到1999年,人類實際上需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