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水地質大學
⑴ 礦山地質環境多級模糊識別模型評價方法研究
——以小秦嶺礦區為例
邢永強1鄭釗2宋鋒1薛良偉1王衛1
(1.河南省國土資源科學研究院,鄭州 450016;2.天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天津 300072)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文章編號:1003-0972-(2008)-02-0240-03
摘要 應用多級模糊識別模型進行礦山地質環境評價,克服最大隸屬度原則所不適用的地方,而且以相對隸屬度、隸屬函數為基礎,使隸屬度、隸屬函數的計算更加容易。建立了礦山地質環境評價模型,並應用於小秦嶺礦區地質環境質量綜合評價中,評價結果顯示,該方法對礦山地質環境評價可行、可靠。
關鍵詞多級模糊識別模型 地質環境評價 小秦嶺
礦山地質環境評價的數學方法有多種,如地理信息系統(GIS)、BP人工神經網路、灰色系統理論、模糊數學方法等都是較為常用的評價方法,這些方法各有其優缺點(田婧等,2007)。礦山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是解決評價對象的多指標模式識別和排序問題,模糊數學理論中的最大隸屬度原則在此問題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最大隸屬度原則有時忽略某些信息,導致結果失真。陳守煜(1998)提出的多級模糊識別模型以相對級別特徵值作為判斷或識別的依據,克服了最大隸屬度原則所不適用的地方,使隸屬度、隸屬函數的計算更容易。因此,筆者採用多級模糊識別模型來評價某典型礦山的地質環境狀況。
1 模糊識別模型介紹
1.1 指標相對隸屬度公式
設某樣本需要對模糊子集A進行識別,樣本m個指標組成的特徵向量為X=(x1x2…xixm)T,其中:xi為樣本指標i 的特徵值,i=1,2,…,m。
如樣本依據m個指標c個級別的已知指標標准特徵值進行識別,則有指標標准特徵值矩陣:
環境·生態·水文·岩土:理論探討與應用實踐
式中:yih為指標i級別h的標准特徵值,h=1,2,…,c,i=1,2,…,m。
通常將從1級至c級指標標准特徵值減小稱為指標遞減型;從1級至c級指標標准特徵值增加稱為指標遞增型,則遞減型指標對A的相對隸屬度(隸屬函數)為
環境·生態·水文·岩土:理論探討與應用實踐
h級指標標准特徵值對A的相對隸屬度為
環境·生態·水文·岩土:理論探討與應用實踐
遞增型指標對A的相對隸屬度(隸屬函數)為
環境·生態·水文·岩土:理論探討與應用實踐
h級指標標准特徵值對A的相對隸屬度為
環境·生態·水文·岩土:理論探討與應用實踐
1.2 模糊識別模型的建立
通過隸屬度分別把指標與指標標准特徵值矩陣變換為A的指標與指標標准特徵值的相對隸屬度矩陣:
R=(r1r2… rm)T=(ri)
環境·生態·水文·岩土:理論探討與應用實踐
設樣本A的各個級別相對隸屬度矩陣為
U=(u1u2…uc)T=(uh)
式中:uh為樣本對A的級別h相對隸屬度,h=1,2,…,c。
由樣本在級別區間[a,b]范圍內,故矩陣U應滿足規一化約束條件:
為了求解樣本對模糊概念A的級別h的最優相對隸屬度,建立目標函數:
環境·生態·水文·岩土:理論探討與應用實踐
求解
環境·生態·水文·岩土:理論探討與應用實踐
求得模糊識別模型為
環境·生態·水文·岩土:理論探討與應用實踐
1.3 相對級別特徵值的求解
設級別變數h以對應的相對隸屬度為權重,其總和H(u)=
相對級別特徵值H(u)是一個描述狀態或級別的無量綱數,且1≤H(u)≤c,相對級別特徵值由於利用了全部相對隸屬度信息,其判斷結論比最大隸屬度原則更符合實際情況。據此,可應用相對級別特徵值H(u)反饋得到相應的級別,對樣本作出歸屬何種級別的判定。
2 應用實例
2.1 研究區概況
小秦嶺礦區位於河南省西部靈寶市境內的豫、陝、晉三省交界處,礦業經濟發展很快,礦區內有國家和地方黃金企業數十家,礦山坑口數千個,礦業已成為靈寶市的支柱產業。然而,由於當地礦業資源的管理、開發體制不健全,小秦嶺礦區礦業資源又作為淘金者的首選目標,該地區在淘金者的亂采濫挖下,不可再生的礦業資源和礦區地質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此外,人為的破壞還給該地區帶來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因此,運用適當的方法對小秦嶺礦區地質環境進行綜合評價,對以後礦山恢復治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2 評價單元劃分
結合對小秦嶺礦區的實地調研結果,並遵照客觀、公正、科學地反映礦區地質環境區域差異的原則,將評價區劃分了87個評價單元。採用先定性分析礦區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並綜合考慮地形地貌特徵、水系發育特徵、人類活動強度等因素,對礦區內問題比較突出地區劃定評價單元網格;對於其餘地區,則按照3km×3km的正方形網格來劃分評價單元,在單元劃分的同時還注意與行政界域、水系界域的相互包容以及對邊緣單元、小單元的適當合並。此外,在遵循地質環境客觀特徵的基礎上,還考慮到兼顧局部特殊要求的情況,如在豫陝兩省交界的地區則按照行政分區邊界來劃定。劃分結果如下:單元dx1和dx2為大西峪區間;w1~w4為文峪區間;單元z1~z3為棗香峪區間;單元dh1~dh3為大湖峪區間;單元zy為藏馬峪和閻家峪區間;單元f為夫夫峪區間;單元g為觀音峪區間;單元j為荊山峪區間;單元i1~i10為蒼珠峪、白花峪、槍馬峪、楊砦峪、朱家峪相應的區間;單元1~61是按照正方形網格與各類界域邊界交匯並進行適當合並或裁減的評價單元。
2.3 礦區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指標分級
在綜合比較成天翔等(2007)、徐友寧等(2003)、蔡斌等(2006)關於選取評價指標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小秦嶺礦區地質環境現狀條件出發,綜合考慮研究區自然條件、人類活動影響、資料收集情況等因素,選擇了地表坡度、岩土體抗侵蝕性、植被覆蓋率、年降水量、地質災害、水土流失、地表水污染、人類工程活動強度、礦渣堆積量9個評價指標。
對於選取的評價指標,按照地質環境質量「優」、「良」、「中」、「差」、「極差」劃分為5個級別,各級別相應指標的標准值如表1所示。
表1 小秦嶺礦區地質環境評價指標分級標准Table1 Index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geology environmental in Xiaoqinling field
2.4 確定權重系數
目前系數確定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為德爾菲、層次分析等主觀賦權法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客觀賦權法,運用主觀賦權法摻雜了決策者的主觀隨意性,而運用客觀賦權法卻缺乏決策者的意願,故本次研究採用主觀賦權與客觀賦權相結合的方法,先由主成分—因子分析賦權法計算出一組初始權重,再帶入評價模型進行計算,如果計算結果合理則直接採用該指標權重,如果計算結果差別較大,則在初始權重的基礎上再進行適當微調,最終求出一組合理的權重系數,如表2所示。
表2 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Table2 Weighing coefficient of evaluation index
2.5 小秦嶺礦區地質環境評價結果及分析
用VB語言編制相應的計算程序、開發評價模型,結合各單元評價指標的量值和小秦嶺礦區實地調研情況,給定地質環境質量評價的最終結果,見表3和圖1。
表3 小秦嶺礦區地質環境質量評價結果Table3 Evaluative result of geologic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Xiaoqinling field
圖1 小秦嶺礦區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效果圖
將該評價結果與已知物元分析法評價結果相比較,僅有39號、55號、58號、dx2號、i5號、dh3號單元評價結果有偏差,且偏差在允許范圍內。
3 結論
多級模糊識別模型分析較物元分析、模糊理論分析等方法計算簡便,又克服了最大隸屬度原則所不適用的地方。該方法用於礦山地質環境評價,對屬於相同級別的檢測單元間的差別亦可分區,可以直接看出各單元環境質量的優劣程度,從而為環境治理工作提供更直接的信息。實踐證明,用該方法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評價可行、可靠。
參考文獻
蔡斌,胡卸文.2006.模糊綜合評判在綿陽市環境地質風險性分區評價中的應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67~74.
陳守煜.1998.工程模糊集理論與應用.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成天翔,張駿,杜東菊.2007.天水地區斷裂活動性與地質災害的相關性研究.工程地質學報,15(1):33~37.
田婧,韓秀麗.2007.工程地質環境評價方法.河北理工大學大學學報,29(1):125~128.
徐友寧,袁漢春,何芳,陳社斌,張江華.2003.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地質通報,22(10):829~832.
Research of Multi-Classification Fuzzy Pattern Recognition Model in Mine Ge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The Case of the Mine in Xiaoqinling Field
Xing Yong-qiang1,Zheng Zhao2,Song Feng1,Xue Liang-wei1,Wang Wei1
(1.Henan Land and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Zhengzhou 450016;2.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
Abstract:Based on the relative membership degree and function,the model of multi-classification fuzzy pattern recognition is applied in assessment of mine geo-environment quality,which counteracts the defects of maximum membership degree law and makes it easier to calculate the relative membership degree and function.The paper has established assessment model of geo-environment quality and uses it to assess the mine geo-environment quality of Xiaoqinling field.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method is feasible and reliable.
Key words:multi-classification fuzzy pattern recognition model;ge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Xiaoqinling field
⑵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職工總數534人,其中在職職工310人,離退休職工224人;博士生導師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4人。專業技術人員中,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正高級職稱40人,副高級職稱46人,中級職稱125人。內設8個綜合管理部門、16個技術業務部門、3個科研業務保障部門。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中國國家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地熱專業委員會、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河北省礦泉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掛靠所內。
發表論文122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1篇、EI檢索論文23篇。出版專著5部,獲得專利29項,1項專利技術實現轉讓,獲著作權1部。獲批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石建省研究員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盧耀如院士再獲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獎,石建省、王貴玲研究員受聘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有機物污染水樣泵管口采樣器」成功轉化為產品,投入批量生產。榮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1項,中國地質學會2014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1項。
獲獎證書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黨委書記石建省,副所長張永波、張兆吉、李援生,紀委書記張民福。
所長、黨委書記石建省(中),副所長張永波(右二),副所長張兆吉(左二),副所長李援生(右一),紀委書記張民福(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我國地下水污染調查建立全流程現代化取樣分析技術體系。成功研製系列取樣器並解決痕量組分採集技術難題,發展高效實用的現場調查技術及離線萃取技術,快速准確地查明了重點地區地下水污染狀況;通過高解析度遙感解譯調查土地利用類型與污染源分布;構建了有機分析實驗平台,對全國33個實驗室實現網路遠程質量監控。
大型盆地和東南沿海典型地區深部水文地質調查與綜合評價取得地熱資源勘查重大突破。在高溫地熱資源以及乾熱岩勘查、水熱型地熱資源調查評價、省會城市及地級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多處高溫地熱異常。西藏古堆高溫地熱顯示區地熱鑽探230米深度溫度達195 ℃,為我國目前地熱勘探中同深度溫度最高鑽井,川西地區高溫地熱鑽探填補了理塘、巴塘地熱鑽探空白。首次開展乾熱岩科學開發利用試驗研究,東南沿海地區乾熱岩鑽探選址取得進展,完成東南沿海乾熱岩資源潛力區地球物理勘查。
貴德縣扎倉溝乾熱岩鑽孔現場
中國地質調查局王學龍副局長聽取項目匯報
熱坑間歇噴泉
熱水塘沸噴泉
城市發展中的地質環境風險評估與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以甘肅蘭州、天水的滑坡、泥石流為研究對象,攻克了滑坡、泥石流發生概率難以計算的難題,建立了滑坡、泥石流風險評價技術方法體系。以鄭州地面沉降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地面沉降發生原因與機理,為中原城市地面沉降風險評價技術研究奠定了基礎。以石家莊、北京、洛陽為研究區域,研究了污染物在這些地區包氣帶中的遷移規律與包氣帶的防污能力,改進了地下水污染防污能力的評價方法技術,為地下水污染風險評估奠定了基礎。
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戰略研究。查明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的分布范圍、農業種植現狀及其灌溉用水對地下水依賴狀況與趨勢、各糧食主產區地下水資源保障農田生產用水能力。首次查明地下水超采與灌溉農業之間關系、小麥、玉米等秋糧作物及蔬菜和耗水型果林用水對地下水超采影響程度和應調控閾以及節水灌溉與地下水資源優化配置機制。提出相對農民模式的綜合優化節水灌溉方案和實施對策,示範應用取得顯著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效益。創編了我國「國家主要含水層圖工作大綱與技術要求」,全面完成《我國水工環地質工作發展史》出版稿,對發展我國水工環地質事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國家糧食主產基地黃淮海區灌溉農業的用水強度、對地下水依賴程度和地下水保障能力分布圖
祁連山大型煤炭基地土地覆蓋現狀解譯圖
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完成我國重要能源基地1∶5萬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工作總體部署。先後開展了「青海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質調查」、「神東煤炭基地水文地質調查與老空區普查」和「晉東能源基地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完成6個1∶5萬標准圖幅調查(面積約2520km2);實施一批探采結合井,總出水量約14736m3/d,有力地解決了礦區缺水問題。在多年凍土區融區控水規律、鄂爾多斯盆地直羅組強富水特性、典型岩溶泉域強徑流帶分布與演變、採煤條件下上覆含水層疏干破壞機理、礦區含水層保護理論技術、老空區老空水普查技術方法和1∶5萬水文地質編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巴丹吉林沙漠1∶5萬水文地質調查。完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集中分布區野外調查任務,填補了我國沙漠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空白。調查湖泊窪地133個、泉點29個、機民井88個,人工揭露地下水73處。初步查明沙漠東南部第四系沉積基底特徵和湖泊、地下水分布的規律。首次在沙漠腹地完成350米水文地質鑽探,揭露了第四系沉積基底和含水層結構,並首次獲取巴丹吉林沙漠水文地質參數,為沙漠區水文地質條件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通過全球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數據,對我國各類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以及開發利用用途進行分析總結,圈定具有開發利用前景的高溫、中低溫地熱區(田),提出地熱發電規模及遠景布局。查明我國乾熱岩資源分布,圈定若乾乾熱岩遠景分布區,提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集約化目標及方向。開展了地下熱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趨勢研究,制定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路線圖,為地熱資源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群礦採煤驅動下含水層結構變異對區域水循環影響機制研究。初步查明采空區覆岩三帶宏觀分布規律,采場應力分布對覆岩裂隙發育特徵的影響特徵、關鍵層分布對覆岩裂隙發育特徵影響機理,分析總結了采動裂隙發展與含水層結構變異演化規律,基本掌握采空區裂隙發育特徵及滲透性變化規律,建立了典型礦區含水層空間結構變異數值模型,創造性提出采空區滲透性躍變曲面「橢拋凹形體」概念。
華北平原典型地區地下水回灌關鍵技術與工程示範。應用GMS軟體初步建立了試驗場三維地層結構圖,建立了勘察回灌區水文地質參數系列。建立完善了地下水回灌三維水流模型,發展了地下水高精度模擬技術和優控管理信息技術。完善了滹沱河沖洪積扇三維地下水流模型,採用嵌套技術建立區域模型與示範區模型的耦合模型;建立示範區地下水回灌主要污染組分的溶質運移模型,進行了地下水管理模型的演算法研究,初步形成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統。
沙漠腹地水文地質鑽探
含水層結構破壞物理模擬試驗
地下水回灌試驗場立體圖
⑶ 張金昌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張金昌 ,男,漢族,中共黨員,河北唐縣人,1959年1月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兼職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所長,黨委副書記,兼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專業核心期刊《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編委。教育及工作經歷 :
1981年畢業於河北地質學院探礦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4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探礦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
1985年1月分配到勘探所鑽機三室從事科研工作。1987年7月任工程師專業技術職務。
1987年6月---1991年12月在勘探所從事科研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
1992年1月---1994年8月在勘探所從事科研工作。
1992年12月被評聘為高級工程師。
1994年9月---1995年9月到美國進修學習。
1995年10月---2000年3月在勘探所設備工程室從事科研工作。
1996年7月--2000年3 月任研究室主任(正處級),並擔任黨支部書記。
2000年4月至2009年1月,任勘探所副所長(副司局級)、黨委委員,分管所科研管理工作。
2001年12月被評聘為探礦工程專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2001年1月---2005年12月任第七屆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6年1月起任第八屆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
2003年7月起任全國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2006年5月---2006年7月在國家行政學院參加第七期國土資源廳局長培訓班。
2006年8月起任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及重大項目評審專家。
2006年12月被廊坊市委、市政府聘為廊坊市第三屆專家咨詢服務委員會委員。
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任勘探所副所長(主持工作)、黨委委員。
2010年12月至今,任勘探所所長、黨委副書記 。 研究方向:
從事地質岩心鑽探、水文水井和工程施工設備設計、工藝研究以及科研管理工作。 主持或參與完成的科研項目達16項,其中部級課題10項。
國家863重點項目:2000m地質岩心鑽探關鍵技術與裝備 負責人
地質調查科研計劃項目:2000m以內地質鑽探技術研究和應用示範 負責人
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科學超深井鑽探技術方案預研究 負責人 作為主要成員先後參加或主持完成了部、院、所及橫向市場科研項目16項,其中獲部科技成果三等獎一項、二等獎二項、一等獎一項。參與完成的「水文水井氣舉鑽探新技術」研究成果推廣應用到全國30個省、市、區,並廣泛應用於國外水井鑽進工程中,產生經濟效益數十億元,1993年度獲得原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排名第六);主持完成的「CG1900型全套管沖抓成孔設備、器具及施工工藝研究」項目,是原地質礦產部「九五」地勘高新技術研究開發項目,已於2001年通過部級鑒定。該項研究成果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台大口徑全套管沖抓施工設備,成果總體水平達到了國際同類技術先進水平,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樁基施工中。2005年「CG型全套管沖抓成孔設備」入選國家重點新產品。2006年以來,又研製成功四種型號的旋挖搓管機,並出口俄羅斯、烏克蘭等國,2011年又成功進入北美市場。
2001年5月,擔任編委副主任編輯完成的《天然氣水合物勘探與開發技術譯文集》是我國第一部主要介紹天然氣水合物勘探與開發技術的譯文集,對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探開發研究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08—2009年,在青海省木裏海拔4200米的高原凍土區成功實施「祁連山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DK-1—DK-4科學鑽探實驗孔」,在130-170米之間發現了3個天然氣水合物層。在高原凍土地區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在世界上尚屬首次,標志著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研究和取樣鑽探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06—2007年開始擔任863重點項目「2000m地質岩心鑽探關鍵技術與裝備」及地質調查計劃項目「2000m以內地質鑽探技術研究和應用示範」負責人。帶領課題組,利用「2000米地質岩心鑽探關鍵技術與裝備」在山東乳山金青頂金礦區成功實施一傾角80度終孔深度達2212.8米的生產示範孔,標志著我國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000m深孔全液壓動力頭地質鑽機系統研製成功,其中多項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將大幅度提升我國深部岩心鑽探裝備設計、製造和配套實力,打破西方少數國家對深部地質岩心鑽探裝備市場的壟斷。這兩個項目的成功實施,使我國2000m以內全液壓動力頭鑽機形成了系列化(300米—2000米),解決了長期制約我國地質岩心鑽探效率提高的關鍵工藝技術問題,使我國地質岩心鑽探技術和裝備水平上了一個大台階。
籌劃「十二·五」2000—5000m地質岩心鑽探技術與裝備相關課題的研究工作。負責的「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課題12000—15000m「科學超深井鑽探技術方案預研究」進展順利。
1、兀型鑽架(桅桿)靜動載及穩定性研究。
2、SPC-150型水文水井鑽機。
3、SHB140/100氣舉反循環雙壁鑽具。
4、SPJC-300型水文水井鑽機。
5、水文水井氣舉鑽探新技術研究。
6、SJ-1500型水文水井鑽機。
7、CG1900型全套管沖抓成孔設備及施工藝研究。
8、高壓旋噴注漿技術研究與開發。 1 全液壓動力頭水井鑽機國產化若干問題 臧臣坤; 張金昌; 馮起贈 探礦工程 2009-02-25
2 地質岩心鑽探技術及其在資源勘探中的應用 張金昌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 2009-08-25
3 2000m地質岩心鑽探成套裝備研製工作進展 張金昌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 2009-06-15
4 CG型全套管搓管成孔設備的研究和應用 宋志彬; 馮起贈; 和國磊; 王年友; 張金昌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 2009-06-15
5 再接再厲,創新鑽掘技術 甘行平; 傅秉鋒; 張金昌; 劉三意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 2006-02-25
6 回顧與展望 甘行平;張金昌; 劉三意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 2007-09-25
7 鑽探技術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和新任務 張金昌; 冉恆謙; 劉芳霞 探礦工程 2007-09- 25
8 CG型全套管沖抓成孔設備及施工工藝 宋志彬; 馮起贈; 王年友; 張金昌 探礦工程 2007-09- 25
9 國產旋挖鑽機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建議 周紅軍; 蔣國盛; 張金昌 探礦工程 2008-08-26
10 岩溶地區水文水井鑽探新技術 張金昌; 宋志彬; 馮起增 西部探礦工程 2005-12-30
11 我國水文水井鑽機發展綜述 張金昌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 2005-09-30
12 防滲加固高壓旋噴注漿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宋志彬; 張金昌; 馮起增; 楊大根; 孫正基; 王年友 探礦工程(岩土鑽 掘工程) 2003-01-25
13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技術與可持續發展 張金昌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 2004-02-25
14 江河堤壩垂直防滲高壓噴射灌漿技術 張金昌; 宋志彬; 楊大根; 王年友 探礦工程 2000-09-25
15 CG1900型全套管沖抓成孔設備、器具及施工工藝的研究和應用 張金昌; 宋志彬; 王年友; 楊大根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 2001-11-25
16 我國水文水井鑽機發展綜述 張金昌 第十三屆全國探礦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 2005-09-01
17 2004年亞、非、拉水文水井鑽探技術培訓情況介紹 張金昌; 冉恆謙; 孟慶鴻; 張林霞 「十五」重要地質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礦成果交流會材料四——「十五」地質行業重要地質科技成果資料匯編 2006-12-01
18 鑽探技術新進展 張金昌 第十四屆全國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7-10-01
19 全液壓動力頭水井鑽機國產化若干問題 臧臣坤 張金昌 《探礦工程》2009年2期 2009-02-01
20 地質岩心鑽探技術及其在資源勘探中的應用 張金昌 《探礦工程》2009年8期 2009-08-01
21 中國地質鑽探技術的發展及應用 張金昌 《礦業裝備》2009年10月號 2009-10-01
22 2000m地質岩心鑽探成套裝備研製工作進展 張金昌 《探礦工程》增刊 2009-10-01
23 科學超深井鑽探技術國內外現狀 張金昌《地質學報》2010年6期 2010-06-01 1.1993年度獲得原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2.2003年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優秀留學回國人才」。
3.2008年、2010年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各一項。
張金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張金昌,甘肅天水人,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智澤華軟體公司董事長。先後出版《財務分析與決策》、《現代企業經營理財》、《企業經濟學》(合著)、《21世紀的企業治理結構和組織變革》(合著)、《國際競爭力評價的理論與方法》、《打造國際競爭力》、《財務分析學教程》等專著。主持「加強我國企業競爭力研究」、「21世紀公司治理結構和企業組織變革展望」、「企業資金鏈斷裂的成因和對策研究」等課題研究,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重要論文100多篇,其中 「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戰略思考」(香港,《中國評論》雜志,2000年6期)、「中國養老保險部分積累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Ma. USA VOL. 53,2000 No.4〉、「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是高還是低?」(USA-China Economics Review,2002.vol.2, New york,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4期)等論文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反響。主持開發了《智能化財務分析系統》(2001)、《中國建設銀行財務顧問專家系統》(2008)、《財務危機預警系統》(2006)、《中國農業銀行財務風險分析預警系統》(2009)等軟體。
1986年畢業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管理工程專業,1986-1993年在首都鋼鐵公司從事企業管理專業工作,期間考入南開大學研究生班並派往法國尼斯大學深造,獲得法國DESS-CAAE學位。1993年回國到社科院從事企業管理、財務分析、競爭力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企業管理、國際競爭力與社會保障問題。2001年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2008-2009在美國布魯克大學以研究教授級訪問學者名義進行國際合作研究。
⑷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詳細地址
甘肅省天水市羲皇大道中段。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具有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普通高等院校。學院前身是始建於1979年的天水地質學校,1992年更名為西北工業學校。
2001年經甘肅省高校設置評審委員會評審、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西北工業學校的基礎上設立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04年被教育部、建設部確認為國家建設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試點高校。2017年8月,學院入選為教育部第二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
根據2016年4月學院官網顯示,學校位於甘肅省天水市,佔地548畝,校舍建築總面積13萬平方米。
(4)楊天水地質大學擴展閱讀:
根據2016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有教職工545人(含外聘教師254人), 其中教授、副教授(研究員、高級實驗師)63人,講師(工程師)104人,「雙師型」教師182人,甘肅省教學名師2人,甘肅省省級教學團隊3個。
根據2016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有書畫協會、武術協會、電子協會、晨光地學社、音樂協會、記者協會、排球協會、計算機協會、乒乓球協會、羽毛球協會、測繪技術協會、春使者環保協會、數學愛好者協會。
普通話禮儀協會、晨曦文學社、重華文學社、激浪文學社、棋類俱樂部、信息騰訊團、口語俱樂部、五彩苑藝術社、新聞知識服務社、遠航旅遊服務社、時代先鋒學習社、春風服務社25個學生社團, 學院每年11月都要舉辦學生社團活動月活動。
⑸ 在甘肅天水的大學有哪些
1,天水師范學院 (本科)
天水師范學院(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是省屬普通本科院校、甘肅省首批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發展試點院校。
學校2000年由天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天水師范學院,開始本科招生。2007年5月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1年10月,被教育部列為培養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工作建設單位,2013年開始招生培養教育碩士。2015年,被甘肅省列為首批轉型發展試點院校。
2,天水廣播電視大學 (專科)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天水市分校是運用廣播、電視、文字和音像教材、計算機課件及網路等多媒體,進行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新型地方高等學校,是我市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
2004年3月經省教育廳批准,依託該校成立了甘肅省津隴教育信息化培訓中心,2006年5月經市教育局批准成立了天水市電子信息工程職業學校。
3,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專科)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Gansu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位於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市,由甘肅省教育廳和甘肅省林業廳共建,是中國西北地區一所獨立設置的林業類高等職業院校。
先後入選「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單位、國家建設類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試點高校、甘肅省人民政府確定的國內高職院校建設單位,牽頭甘肅省現代林業職教集團,先後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等稱號。
4,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專科)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具有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普通高等院校。學院前身是始建於1979年的天水地質學校,1992年更名為西北工業學校。
2001年經甘肅省高校設置評審委員會評審、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西北工業學校的基礎上設立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8月,學院入選為教育部第二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
⑹ 有哪位大蝦知道地大(北京)構造專業那個導師(研究生導師)好謝謝!!!!!
070904構造地質學
01大地構造與地球動力學 金振民 王宗起 楊天水 張世紅 尹 安
02區域構造與構造年代學 李榮社 李亞林 劉俊來 王根厚 王果勝 余心起 張長厚 周志廣
03顯微構造與構造物理學 胡 玲 金振民 劉俊來
04構造地球化學 顏丹平 張壽庭
05新構造與活動構造 汪新文尹 安
07盆地構造分析 劉劍平 劉少峰 汪新文 顏丹平 張傳恆
08應用構造地質學 胡 玲 劉文燦 呂古賢 王根厚 吳淦國 余心起 張 達 張長厚 張世紅 張維傑 張壽庭 趙國春 周志廣
⑺ 緬懷中國地質事業百年發展史上位「殉難」的地質學家
吳鳳鳴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一、引言
中國地質事業起步較晚,基本上是從西方引進而來。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典型半殖民地性質;二是民族礦業基礎薄弱,發展緩慢,生產技術落後,規模不大。
早期中國地質礦產事業發展進程中,突出三個特點:①近代的學理論思想的引入;②借鑒與吸收外國地質學家來華進行地質調查的經驗和成果;③派留學生去國外「取經」,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起到了「名師出高徒」效應。
截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僅有 2~3 種礦已探明儲量,地質礦產專家近 200~300人。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恢復,實施與連續完成《宏偉的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努力,在20世紀中期,中國地質礦產事業已從弱到強,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形成了各學科配套、各兵種齊全的百萬大軍;在自然礦產利用方面,截至20世紀末,我國已發現礦產170餘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160餘種,擁有礦產基地12萬多處,創建礦業城市300餘座;其中A、錫、銻,以及稀土元素礦等居世界儲量第一位,礦產開采總量居世界第二位;而鐵、銅、鉛、鋅、鋁土礦等金屬礦雖然也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水平的58%,多為貧礦,實際利用率偏低;在能源方面:煤炭產量是我國突出優勢,已早有共識,石油產量,在20世紀60年代就從「貧油國」進入產油大國,據我國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資料:全國石油資源總量1086億t,天然氣56萬億m3,由於我國目前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較低,估計可找到的石油量為650億t,的資源量25萬億m3,探明率僅為24.6 %。
在地質科學理論研究方面:中國大地構造學理論的創立及其學派的形成,早為國際同行所共識,近期在令人矚目的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大陸動力學,造山帶深部構造演化等都有突破性的成就;在中國成礦理論方面,新的區域成礦論,指導與促進找礦的突破,中國陸相生油理論,為石油地質學理論的發展增添了強勁活力……
在野外地質調查與勘探技術方面,早已實施引進與創新相結合,實現運用先進科技成果:航空遙感、衛星、GPS、紅外光譜、遠程會商等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
綜觀上述,當前我國地質事業已從地質大國向地質強國跨越,在展示輝煌成就的同時,深切緬懷曾為中國地質事業快速發展,嘔心瀝血、篳路藍縷,乃至「殉難」捐軀的老一輩地質學家英勇事跡,以A繼承和發揚他們的艱苦奮斗,勇於犧牲的精神,就更具有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筆者基於這一目的,花費近半年的時間查尋史料,選定10位「殉難」的地質學家作如下的簡介,限於所掌握史料,敬請同行補充和指正!
二、1912年「北方革命軍」參謀長《地學雜志》主編白雅雨
白雅雨(1868~1912)(照片1)是近代地理學家、中國地學會的創建人之一(1909)、《地學雜志》主編。
照片1 白雅雨(1868~1912)
白雅雨1868年生於南通,1904年投身於辛亥革命,1908年在天津高等女師學堂北洋法政學堂任教,是李大釗同志在法政學堂的老師,多有影響;武漢起義後在北方發起「灤州起義」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擔任北方革命軍參謀長,進軍京津途中被叛徒出賣,在古冶被捕,堅貞不屈,慘遭殺害,1912年1月7日殉難,享年44歲。
1915年工商部主持,由張謇書寫墓誌銘:「白烈士雅雨之墓」,1936年在北京西北郊顯龍山灤州革命紀念園內,建有白雅雨烈士衣冠冢,1937年國民政府授予國葬,追贈為上將,並決定在北京和泰山建造紀念碑。
三、中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區域地質學家趙亞曾
照片2 趙亞曾(1898~1929)
趙亞曾(1898~1929)(照片2),字予仁,生於河北蠡縣,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期間勤奮努力,思想進步,深得葛利普、李四光教授等的賞識。在校期間,「五四」新文化運動,在當時進步刊物《晨報》副刊「科學世界」專欄上,連續發表地質古生物基本理論知識25篇論文,顯示出才華「初露鋒芒」。1923年進入地質調查所,歷任調查員、技師、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等,在所6年間,遍及大江南北以及邊遠山區,進行野外地質調查與研究,取得優異成績,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一等科學研究獎勵金。6年間發表論文和專著20餘篇(部),共百餘萬字,主要有:《中國長身貝科化石》,《中國石炭紀及二疊紀石燕化石》,《中國北部太原系之瓣鰓類化石》等,被古生物學同行奉為奠基性經典之作;在地層方面:專著《華北古生代煤地層的分類和對比》,對建立華北含煤的層序、時代歸屬和對比奠定了基礎;《揚子江峽谷的中生代》、《中國北部太原群的時代》、《秦嶺及四川之地質研究》(與黃汲清合作)等都是開創性的成就;在大地構造方面,發現阿爾卑斯型「飛來峰」構造,揭開了龍門山深斷裂的奧秘。
1929年,由丁文江組織的「川廣鐵路沿線地質考察」大型專業考察隊,同黃汲清由陝西越秦嶺入四川,明知沿途土匪猖狂,路途艱險,老一輩地質學家們為中國地質事業,不畏艱險,顯現出勇於犧牲的精神。趙亞曾11月15日進入昭通縣境25里閘心場住入佛德盛客棧,夜間遭遇土匪搶劫,為保護已獲得的沿途考察地質礦產資料和圖件,與匪徒進行了周旋和斗爭,不幸慘遭殺害,獻出了年僅31歲年輕有為的生命。噩耗傳出,地質學界一片悲憤,許多老一輩地質學家,諸如:李四光、丁文江、翁文灝等,都為這位頗有造詣的年輕地質學家的不幸犧牲,痛心而惋惜,並留下許多輓詞與詩篇!中國地質學會為表彰與紀念趙亞曾為地質考察殉難,特設趙亞曾研究補助基金,獎給對中國的質古生物學作出貢獻的學者,從1932~1949年,已有22人獲得獎金,其中包括黃汲清院士等十餘名院士在內。
趙亞曾殉難後,在原地質調查所舊址(北京兵馬司15號院內)樹立有「趙亞曾墓碑」;2007年10月5日在遼寧本溪市標准地層剖面前樹立「趙亞曾漢白玉雕像」,以緬懷他在1926年創建的本溪牛毛嶺中石炭統本溪組地層剖面。
四、中國地質事業創建者、多維學者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照片3)是一位多維科學家,地質學界譽為「地學泰斗」;1934~1936年出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對中國早期科學建設多有貢獻,特別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科學與玄學論戰」中,以4篇《科學與玄學》戰斗性論文戰勝玄學派,為弘揚科學思想,捍衛科學精神作出貢獻。
照片3 丁文江(1887~1936)
丁文江(1887~1936)江蘇泰興人,字在君,5歲時進私塾館,寓目成誦,喜愛詩詞,11歲撰成《漢高祖明太祖優劣論》,13歲時以一篇《漢武帝通西南論》考得秀才。1901赴日本留學,1904年轉赴英國,1908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動物學和地質學,1911年畢業回國,獲得「格致科進士」;1913~1916年任地質科長,創辦地質研究所和地質調查所,建造了培育出中國第一代地質學家的搖籃,拉開中國地質礦產調查的序幕。
他是中國地質礦產調查早期的先驅者,1911年回國途中,進入雲南,取道滇黔湘驛道進行地質礦產考察,1913年對正太鐵路沿線附近地質礦產作了系統調查,發表《調查正泰路附近的質礦務報告》;1914年再去西南邊緣地區進行地質礦產考察,重點考察了個舊錫礦和東傳統礦區;1928年受鐵道部的委託,對川廣鐵路線地質做過調查;1929年組織大規模考察隊,進行更系統的考察,取得豐碩成果。1935年,按照南京政府緊急礦藏勘探計劃,受鐵道部部長顧夢余的特別邀請,對粵漢鐵路沿線煤礦資源狀況進行調查,12月份抵達湖南,湖南地質調查所派王曉青協同,連續在長沙、衡陽一帶進行野外地質調查,堅持親下礦井,直到礦洞勘測,特別是對湘潭譚家山煤礦進行了更細致的勘測;在這次考察中,勘測了南嶽的高度,憑吊了恩師龍璋紀念亭(詠詩一首)。當晚住入粵漢株韶段路局賓館,由於連日野外勘察,過度勞累,又患傷風感冒,睡前服了安眠葯片,壁爐煙筒不暢,不幸煤氣中毒,治療過程,肋骨骨折,化膿後,引起發燒,經20餘天的搶救與治療,終無回天之力,於1936年1月5日,一代宗師丁文江英年早逝,享年49歲。噩耗傳出後學界一片哀悼,一些學界名流在不同報刊上發表激情悼念文章,特別是地學界《地理學報》、《地質論評》發表了悼念專刊,其中作為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的翁文灝《追念丁在君先生》長詩,感人肺腑,激動人心!
由於丁文江是地學界的一代宗師,早有《丁文江傳》、《丁文江年譜》等專輯出版;在100歲誕辰、120歲誕辰時都舉辦過隆重的紀念會和學術討論會,2009年,中國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專門舉辦了丁文江120 歲誕辰學術研討會,筆者在會上作了《丁文江在新文化運動中是科學派的主將》學術報告,編入《地質學史論叢》第5號,地質出版社,2009出版這里就不再贅述。
值得追記的是,初步認定:湖南煤資源豐富,尤以譚家山、耒陽馬田墟、宜章楊梅山、粵之樂昌狗牙洞等最有價值。其中譚家山為煙煤,可煉焦,而馬田墟一帶為華南最大煤田,均為無煙煤,楊梅山和狗牙洞兩處煤田尚待進一步勘查,這些煤田距路線較遠,運輸不便。雖然是短短數日,基本上解決了粵漢鐵路沿線煤礦資源分布情況,為此「殉難」,他也付出了年僅49歲的寶貴的生命!
五、西南地質礦產學者吳希曾
吳希曾(1910~1938)(照片4),字亦魯,江蘇淮陰人,1931年考入中央大學,初攻農業化學,一年後轉入地質系,主攻礦物學和礦床學,1935年畢業,考入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同年,隨同王曰倫、熊永先借調於貴州地質調查所,曾入巫峽,溯綦江,以至黔中;登梵浄,涉烏江,深入苗寨,遍歷黔東各縣,除沿途測制路線圖與地質考察外,更側重於金屬礦藏的勘測,經他研究過的有:溪萬山場、大喇峒,晃縣酒店塘、八寨、三河等處的硃砂礦,獨山苗林、三河苗龍場、榕江八蒙、江口梵浄山等處之銻礦;下江宰便之磁黃鐵礦,三合野竹、丹江蜂塘寨、鎮遠等處的鉛鋅礦,清溪、平遠、八寨、獨山、三合永從等之鐵礦,梵浄山之金礦,以及盧山翁項之油田。相繼進行南嶺地質調查,兩涉融江、沅水,又赴桂北和湘西進行地質礦產考察。
照片4 吳希曾(1910~1938)
1938年,奉命赴湘西辰溪芷江一帶開發煤田,2月8日他偕資源委員會專門委員王德森、測繪員李玉,從長沙出發,乘公路局客車,偱京滇國道前往。不意行至益陽縣境山青鋪(西距長沙約80km),軍車橫沖直撞,客車竟被顛覆,燃起大火,吳等三人,同歸殉難,年僅29歲,以逾花甲老父地質噩耗,痛不欲生。
逝世後,地調所所長翁文灝、黃汲清等,特在《地質論評》撰寫悼念專文,並高度評價他長期在西南邊緣地區進行地質調查,對貴州東部地質礦產,特別是對震旦紀及下古生代變質岩研究,多有貢獻。
在王曰倫先生指導下,總結有關貴州地質礦產資源考察報告多篇:諸如《貴州東部地質礦產簡報》,《貴州東部銻礦報告》(1938),《貴州東部鉛鋅礦報告》,《貴州東部鐵礦報告》,《貴州東部硃砂礦》,《貴州梵浄山金礦》,以及《貴州爐山翁頂之油田初勘報告》等;還參與了貴州汞礦的調查與研究,湘西地質礦產調查等。
六、著名地礦師王德森
王德森(1859~1938),湖南嶽陽人,自幼勤苦,岳陽中學畢業後,考入公立工業專門學校采礦科,1921年畢業,考入東南大學,專攻地質學,從師湛溪礦師。1928年創「中華礦學社」主編《礦業周刊》,篳路藍縷,多遇艱難,而成效斐然。1930年出任湖北農礦廳技師,主掌湖北礦產,以煤鐵礦為主,兼任象鼻山鐵礦處長,終日銳意操勞,成績尤佳。1935年反對湖北當局出售鐵砂給日本,辭職而去,儀表抗議,可見其高風亮節之美德。後受老師湛溪先生之邀,出任貴州公路處處長,風餐露宿於曫煙瘴雨之境,雖非自己專業特長,工作勤奮努力,深得諶先生之嘉獎。
1936年夏,受資源委員會之聘,以專門委員之名,擔任湖北靈鄉鐵礦探礦與開發之責,在任期間,常困於匪,幾遭不測,均不顧自己安危,勘探開發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成績卓然。
1938年靈鄉鐵礦工作結束後,奉資委會之命,赴湖南籌備辰溪煤礦,經長沙,同吳希曾等乘公路局汽車赴常德,行至益陽山青鋪,被軍車撞翻起火,同吳希曾等一齊「殉難」,終年43歲。
王德森從事地質礦業十年,公而忘私,勤奮廉潔,充分發揮了地勘專業特長,受到廣泛尊重。
七、我國少數地質礦產與礦冶采礦兼優的知名專家閆增才
閆增才(1901~1940),字立三,河南淇縣人,自幼勤奮好學,性格爽朗、坦盪,最早考入焦作福中礦務大學,後轉入南開大學,專攻礦床學、采礦學、冶金學,1926年畢業,獲得礦冶工程學士學位。先後在六河溝煤礦、山東華實煤礦、漢口揚子鐵礦任工程師、總工程師;1929年參與創辦東北大學采冶系。1931年赴比利時,就讀於列日大學(Universite de Lige),從師Formarier P.和Lenier教授,專攻地質學與古生物學,1935年畢業,在我國礦冶采礦與地質礦產兼優者實屬鳳毛麟角。
回國後,先在中福公司任職,後為開發焦作新煤井做了地層與構造的調查與研究,「七七」事變後,隨同孫越琦在湖南湘潭煤礦從事煤礦開采,1938年在四川勘查犍為煤田,為嘉陽煤礦開發奠定了基礎。1939年任西南經濟建設研究所礦業研究員,擬定《西南煤鐵研究計劃》偕同李邦華、趙家驤調查川康煤鐵礦產,足跡遍及宜賓地區28個縣,編撰成《大宜賓區煤鐵礦產調查報告》。
野外調查歸來,身患重病未愈,由於公務需要,急赴重慶,船行至中途翻覆,遂不幸殉難,終年39歲。綜其短短39年的一生,學貫中西,學識超群,勤奮努力,任勞任怨,是我國礦冶界與地質界不可多得的英才,而竟賚志以歿,實可惋惜。
八、我國早期工程地質專家林文英
林文英(1910~1942),祖籍中原,數度南遷,後居廣東蕉嶺,祖父輩兩世僑居爪哇巴達維島(今雅加達),經商,1910年生於巴達維島,三歲喪母,送回原籍,由祖母撫養,梅縣廣益中學畢業後,入上海暨南大學,後轉入南京中央大學,專攻地質學,1933年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由於喜愛游覽祖國的大山大川,在校期間,遍及寧鎮山脈,考察了地層與構造;攀登過太行太華,以及一些地質勝境。
畢業後,在全國經濟委員會公路處任職,從事於工程地質工作,最早參加四川地質考察團,相繼參加西北考察團,赴陝、甘、寧、青、綏五省公路沿線地質工作;1937年,參加京滇公路周覽團,1938年,調查滇緬公路沿線地質,考察伊洛瓦底江之航運,皖町八莫間之陸運;1939年勘查宜賓昆明間沿線地質礦產,1940年沿川滇東路(濾縣至曲靖)及樂西公路(樂山至西昌)調查地質,1941年調查黔桂鐵路沿線地質,對河池、南丹、獨山等縣境內隧道及涵洞施工計劃,多有貢獻。
同年,參加中印勘測隊,由西昌出發經由雲南之中甸入藏,順探南墩之石油。
1942年,出任寶天鐵路局專員親赴寶雞天水間研究隧道工程地質工作,行至徽縣遭遇車禍,不幸殉難,年僅32歲。
值得提及的是,早年我國鐵路線和公路線的勘測選線,沿線的橋梁與隧洞的設計,多半都處於他的手,是一位頗具潛力的工程地質的開拓者。同時對理論地質學也頗有造詣,如對全國12個自然區域的劃分,河流襲奪與氣候變遷的探討,岩石與土壤之物理性質研究等。
林先生著述共約50種,1938年在《地質論評》上發表的《中國公路地質概論》,是其代表作,文中涉及朔漠區域、江淮平原、魯東丘陵、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閩浙山區、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橫斷山區、青藏高原等各區域的工程地質特徵;就是考察報告,也是十分精湛,諸如《甘新公路地質調查報告》等。
林先生畢生喜愛旅遊,走遍全國23個省區,行程30餘萬里,是一位獨具風格的年輕地質學家,英才早逝,實乃地質學界的一大損失,更是工程地質學界的損失!
九、我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許德佑
許德佑(1908~1944)(照片5),江蘇丹陽人,蘇州中學畢業(1927),青年時代愛好文藝活動,曾參加田漢、洪深主辦的「南國劇社」並擔任導演和編劇。1930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獲得文學學士;旋即赴法國巴黎留學,1931年進入巴黎蒙伯里大學地質系,從師著名古生物學家喬納德(Jolend)專攻甲殼化石,從師門契柯夫(Men-hikoff)專攻珊瑚化石,成績尤佳,被吸收為法國地質學會會員,1935年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在校期間,在法國地質學會會刊上就已發表兩篇論文,受到稱贊。
照片5 許德佑(1908~1944)
1935年學成歸國,進入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任技士,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專事古生物研究,1936年晉升為技正,專攻三疊紀地層古生物研究,頗有造詣。
曾被選為中國地質學會助理書記(1942),《會志》編輯(1937~1944),1941年兼任復旦大學史地系教授等職。
1944年4月,偕同陳康、馬以思到黔西從事地質調查途中,在貴州盤縣啨隆黃廠附近不幸遇匪,三位地質學家同時「殉難」,許德佑年僅36歲。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1945~1949年獲獎者有:趙金科(院士)、米泰恆、趙家驤、顧知微(院士)、黃懿。
許德佑短短十年間,足跡諞及江蘇、湖北、湖南、廣西、雲南、四川,特別對貴州有關地質古生物調查與研究更深,著述豐厚,達74種(89篇)之多,其主要成就為地層古生物,諸如:《中國南部三疊紀化石新材料》(1938)《中國南部海相三疊紀化石之研究》(1939)《貴州之三疊紀地層》等。
2006年9月30日,在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開園會上,特別追念了1944年許德佑、陳康、馬以思在關玲發現化石群,找到海百合化石標本,1949年經穆恩之院士鑒定後,定名「許氏創孔海百合化石」。
十、年輕有為的地質學家陳康
陳康(1916~1944)(照片6),字劻之,廣東番禺人。1941年畢業於廣東省文理學院博物系,其畢業論文《廣東連縣東部地質》,曾受聘於兩廣地質調查所,隨同莫柱蓀等赴樂昌九峰一帶進行地質調查,發表《樂昌九峰地質》,經楊鍾健審閱,特加贊賞,又經黃汲清、李承三的推薦,1942年進入中央地質調查所,隨同許德佑研究貴州西南之三疊系,發表《貴州西南部三疊紀》、《貴州青岩化石之探討》等。1943年響應黃汲清的倡導,參與了地質調查所化石標本的整理,做了大量而艱巨的工作。1944年在貴陽參加了第20屆中國地質學會年會後,隨同許德佑等赴黔西進行地質調查,中途遇匪慘遭殺害,年僅29歲。
照片6 陳康(1916~1944)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1945~1949年獲獎者有:趙金科(院士)、米泰恆、趙家驤、顧知微(院士)、黃懿。
十一、在校期間曾獲得「朱森」獎學金的女地質學家馬以思
馬以思(1919~1944)(照片7),原籍四川成都,生於黑龍江,「九一八」後遷回內地——上海。自幼好學聰慧,就讀於同濟高中,抗戰後,隨母返川。1939年中學畢業,以優異成績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地質系。1943年以全班之冠的優異成績畢業,考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在尹贊勛、許德佑的指導下,從事地質古生物研究,曾發表《黔北桐榟縣三疊紀動物群》。
照片7 馬以思(1919~1944)
馬以思女士自幼學習日文,通曉英、德、法、俄幾國文字,經歷學校考試,有28次獲得第一名,實堪稱著。因此,曾獲得上海銀行獎學金,林 森(主席)獎學金,是一位出類拔萃女傑。1944年隨同許德佑等赴黔西進行地質礦產考察,中途遇難,年僅25歲。
中國地質學會特在《地質論評》上刊出《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專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質學家的靈柩,運往貴陽,安葬於貴陽市花溪公園內,並建立許德佑、陳康、馬以思紀念獎金,獎給作出貢獻的地質學家(其中突出女地質學家),從1944年起獲得殊榮的女地質學家有:侯佑堂、池際尚(院士)、郝詒純(院士),以及唯一男性劉東生(院士)。
十二、兼具地礦和管理才能的地質學家張莘夫
張莘夫(1898~1946)(照片8),原名張春恩,出生於吉林德惠(今九台縣六台村),其父張雅南貢生出身,攻讀憲政學院法律專業,民國肇興年間,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後曾任徐世昌總統府顧問、國會眾議院議員、國務院議員。受家庭影響,1919年到北平就讀於北京大學文學系,曾與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的毛澤東相識,常在一起暢談救國的道理,「五四」運動中,他積極參與北平青年學生上街遊行示威,執旗領隊,帶頭呼喊口號,頗有氣勢。1920年通過留美官費考試合格,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學習經濟,後又進入密歇根工科大學專攻礦冶,畢業後獲得地質學博士學位。
照片8 張莘夫(1898~1946)
1929年學成歸國,由於熱愛設家鄉,主動要求去吉林穆棱煤礦(今屬黑龍江),出任礦長兼總工程師,由於他的地礦理論和管理才能,使俄國人撤離後幾乎停產的煤礦,得以很快地恢復生產,日益振興。1931年「九一八」事變,被迫流亡關內,歷任河北唐山工程學院教授,河南焦作煤礦總工程師,甘肅天水煤礦礦長兼總工程師、河南中福公司李河煤礦礦長、山西大學校長、中央實業部長、經濟總署副主任等職;抗戰期間,出任金屬礦產管理處處長等職務,主持內地汞、錫、A等的金屬生產,成績卓越,展現出是一位頗有才能的地質學家。
1945年日本投降後,張莘夫被國民黨政府任命為經濟部東北行營工礦處副處長,負責東北工礦接收事宜,1946年1月16日帶領技術人員(7人)赴撫順,交涉接收撫順煤礦,當時撫順由民主聯軍管轄,接收未成,在返回沈陽途中,行至撫順以西李二石寨車站被劫往南山槍殺,終年48歲。
有資料說:毛主席得知張莘夫被害後,曾惋惜地說:張是世界上少數地質專家中之一(大意)。張莘夫在1919年「五四」運動時,多次去北大圖書館共同探討救國之道。
事件發生後,蘇聯、國民黨政府、民主政府各有完全相反的說法,由於當時東北地區處於蘇軍佔領,內地各界對蘇軍拆遷工礦設備、機械行為,早有不滿,加之,又揭露出損害中國利益的《雅爾塔協定》的秘密簽訂,於是在2月11日內地各大城市:重慶、上海、南昌、北平、漢口、杭州等舉行反俄示威大遊行,要求蘇軍如期撤軍。
張莘夫之子 張立剛現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經常在國內進行學術交流。
另有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朱森(1902~1942)雖然不是死於地質礦產考察途中,但從追悼會上的眾多輓聯和輓詞,以及悼念文中反映出有被迫害因素,筆者也就藉此對他做點滴介紹。
十三、朱森
朱森(1902~1942)(照片9),湖南郴縣,自幼聰慧,喜讀中國古典詩詞,奠定下良好的文學素養。192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在校期間學習到李四光教授的岩石學與構造地質學,葛利普教授的古生物學和的史學,教師中還有何傑、王烈、趙亞曾等,指導地質實習的還有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教授,得到了良好的地質基礎教育。在校三年級時,發表了處女作《湖南郴縣瑤林之古生代地層及動物群》(《會志》),博得好評。
照片9 朱森(1902~1942)
1928年北京大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在研究所六年間,曾去鄂北、豫北考察秦嶺東段地質,南嶺地質,南京附近地質,相繼發表10餘篇論文。
1934年,得到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的資助,赴美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在地文學方面從師約翰遜(D.W.Johson),在地史學方面,從師凱伊(G.M.Kay),利用暑假,去耶魯大學,從師舒赫特(C.Schuchert),學習古生物學。1936年獲得理學碩士學位,同張更結伴,自駕車「汽車地質」歷時兩月,行程19560km,他們橫穿阿巴拉契亞山脈,考察了大半個美國,了解認識各地地層與構造,還特別研究了科羅拉多大峽谷、黃石公園、大鹽湖等地質名勝。
十四、結語
以上12位地質學家(除朱森外),都是在地質礦產考察中不幸被害遇難的,其中有的是年僅20餘歲的初露頭角地質學家,為國家勘查礦產資源,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回顧我國地質礦產事業近百年發展史之際,用最簡要的文字,介紹一下他們的事跡,一方面表達對他們的深切緬懷,更重要的是傳承他們當年艱苦創業精神,發揚他們勇於承擔任務,不怕犧牲的美德。這也是筆者花費近半年的時光,搜集史料,撰成此文的中心目的。
⑻ 王烈教授在北京大學
於 洸
( 北京大學)
2009 年,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將迎來它的 100 周年誕辰,在慶祝建系 100 周年之際,人們很自然地十分緬懷為地質學系的建設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王烈教授。
王烈 ( 1887 ~1957) ,字霖之,浙江蕭山人,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1909 年京師大學堂 ( 北京大學前身) 創設地質學門,王烈是第一屆學生。1913 年 2 月畢業前不久,王烈赴德國留學。1914 年畢業後回國,先後任教於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農商部地質研究所。1919 年 8 月受聘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此後,他從未離開過北大,從未離開過地質教育崗位,從事地質教育 40 多年,是在國內學習地質學並終身從事地質事業的第一人。1924 ~ 1927 年及 1928 ~ 1931 年,兩度擔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系主任。1929 ~ 1933 年間,先後任北大學院第二院 ( 理學院) 代理主任、北大學院總務長兼第二院主任,北京大學秘書長。王烈先生畢生從事地質事業,特別是地質教育事業,為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的建設和發展,為我國地質科學人才的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
王烈,字霖之,1887 年 11 月 10 日 ( 清光緒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 出生於浙江省蕭山縣臨浦鎮。10 歲時到省城杭州讀書,聰慧勤奮。1906 年被選送到京師大學堂預備科學習,1909 年夏畢業。1909 年8 月3 日 ( 清宣統元年六月十八日) ,學部奏請京師大學堂畢業生給獎折,其中,預備科 80 分以上為最優等,共 8 人,王烈名列第三,畢業平均分數八十八分三厘四毫。京師大學堂於 1909 年開辦分科大學,格致科大學首批設立的有地質學門。它是我國高等學校中設立的第一個地質學系,是我國高等學校中培養地質人才的肇始。當時規定,格致科大學以預備科德文班學生升入,當年入地質學門的有王烈等 5 人,他們是地質學門的第一屆學生,也是我國大學中學習地質學的第一批學生。當時在地質學門任教的主要是德國地質學家梭爾格博士 ( Dr. F. Solgar) 。1912 年 5 月 3 日,國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呈請,將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該班學生於 1913 年 5 月畢業。畢業前不久,王烈考取公費留學,1913 年 2 月,王烈赴德國勿蘭堡大學繼續攻讀地質學。當時,德國正忙於准備與英、法、俄 「協約國」的戰爭,國內形勢緊張混亂,1914 年 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王烈於畢業後就匆匆回國了。
回國後,王烈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 ( 北京師范大學前身) 博物部任教。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於 1913 年 6 月成立,前兩年附設於北京大學,是我國自辦的一所三年制地質專科學校。北京大學地質學門第一屆學生、留學德國的王烈也在地質研究所講授構造地質學和德語,並兼任地質調查所工作。1916 年 7 月,地質研究所 22 人結業,其中獲畢業文憑的18 人,13 人入地質調查所工作。自此,我國的地質調查工作才真正開始起步,並為以後地質工作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王烈為這批地質人才的培養也作出了貢獻。
二
地質研究所結束後,1917 年秋季,北京大學地質學門恢復招生,1919 年秋改稱地質學系。1919 年 8 月,王烈受聘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直至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一直在北大任教,先後擔任礦物學、礦物學實習、高等礦物實驗、地質學、岩石學及實習、高等岩石學及實習、地形測量及實習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往往同時上三四門課,每周多達15 學時以上,並專門安排出時間給學生答疑,還要指導學生野外實習。王烈所授的課程涉及許多不同學科,知識面廣,他的講課很受學生歡迎。1928 年還兼任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 ( 原北洋大學) 采礦冶金門地質學教授。
20 世紀 20 年代初期,我國中文地質文獻很少,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著的幾大部《中國》( Das China) 是重要的參考文獻之一。但當時能閱讀德文的人很少,王烈不辭辛苦,用筆譯或口譯向學生傳授。1920 年 10 月,美籍德裔地質、古生物學家葛利普應聘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講授古生物學、地史學等課程,他用英語和德語講課,初期由王烈口譯。葛利普教授為我國培養出一批著名的地質、古生物學家,人們都認為,王烈曾起過不少的協助作用。
1924 年 10 月至 1927 年 4 月及 1928 年 9 月至 1931 年 9 月,王烈兩度擔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系主任。在這段時間里,地質學系的師資隊伍有很大加強,何傑、溫宗禹、孫瑞林、王紹瀛、葛利普、李四光、朱家驊、孫雲鑄等教授都先後在系裡任教,特別是葛利普、李四光兩位教授 1920 年到系任教,對教學工作、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都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一時期課程設置不斷改進,課程分必修科目與選修科目,普通科目與高等科目。從 1923 年秋季學期開始,三、四年級分礦物岩石學門、經濟地質學門、古生物學門三個學門,供學生選習。教師們傾心教學; 教學內容豐富,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培養青年既嚴格要求,又熱情關心。重視野外實習。科學研究工作有很大進展。王烈對此作出重要貢獻。
王烈對青年人的成長是很關心的。1920 年 9 月,地質學系二年級學生楊鍾健等發起成立地質研究會,其宗旨是 「本共同研究的精神,增進求真理的興趣,而從事於研究地質學」。10 月 10 日舉行成立大會時,王烈因事未能參加。但他與其他教授都積極支持該會的活動。1920 年 11 月 28 日,研究會舉行講演會,王烈發表了 「中國之支那海侵時代及昆侖海侵時代」的講演,他從地質歷史、海陸變遷講起,並運用圖、表,著重介紹了中國地區寒武紀、奧陶紀的 「支那海侵」和志留紀、泥盆紀的 「昆侖海侵」的分布特徵,並講述了古地理、海陸變遷的研究方法,對學生很有啟發。這次講演的記錄稿刊登在《國立北京大學地質研究會年刊》第一期 ( 1921 年 10 月 10 日出版) 上。地質研究會《簡章》規定會務有四項,即: 敦請學者講演,實地調查,發刊雜志,編譯圖書。1920 年12 月 12 日,研究會召開茶話會,敦請老師參加,徵求學會如何開展活動的意見。翁文灝、葛利普、何傑、王烈等教授與會,並發表了意見。王烈對研究的方針提出建議,他說: 「( 一) 注意理論,不急於速求應用; ( 二) 科學上新說可以把舊說代替,故不必存絕對的觀念; ( 三) 應該用科學的方法把當時尚凌亂的中國地質調查報告加以整理」,「至於實地調查,可利用暑期假回家時去做。現在就能辦到的先辦。」地質研究會要按上述四項內容開展活動是有不少困難的,其中之一就是經費。王烈在茶話會上說: 「可以先向地質系的教員呈請捐助,也可以像葛利普教授所說的那樣,向國外人募集。」會後,系主任何傑教授發起地質學系教員捐助,至 1921 年初即募得 125 元,支援了研究會的活動。
王烈從多方面支持地質研究會的活動,並對他們做出的成績加以鼓勵。《國立北京大學地質研究會會刊》第三期 1928 年 7 月出版,王烈寫了 「卷頭語」,從礦業、工業、農業、水利、災害、商業、軍事等方面論述了 「近代地質學之關於近代文明者至深且巨」,但 「吾國人每以此為理論科學而漠然視之」, 「吾校地質系同人組織之地質研究會,歷有年所,年出會刊,將平日調查研究之所得貢獻於世,藉以喚起國人之注意,本屆循往例而刊行,其意仍猶是也。」1929 年 11 月 26 日,地質研究會全體會員大會議決改名為 「北京大學地質學會」。《國立北京大學地質學會會刊》第五期於 1931 年 4 月出版,王烈又寫了「卷頭語」,指出 「比年以來,吾國人士常自憾出版品的寥落,而尤疚心於科學論著之罕覯。今吾校地質學會會刊又將付梓矣,斯刊梓行後,其貢獻於學術界者或至微渺,而足供今中國人及肄習斯學者觀摩之資,則彰彰明甚。循是焉,而益求深詣,其前程固未可量也。」
三
王烈在主要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還從事地質調查和科研工作。王烈回國時,我國地質工作還處於籌備草創時期,他所著 《河北省懷來縣八寶山煤田地質報告》,是我國早期的地質報告之一。1920 年 10 月 16 日晚,甘肅東部海原、固原 ( 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發生里氏 8. 5 級大地震,災害嚴重,死亡 20 多萬人,房屋、牲畜、農田等損失不計其數。1921 年 2 月 15 日,教育部訓令北京大學教授王烈、測量助教楊鐸會同內務、農商兩部派員,前往陝甘地震災區調查。這是民國以來組織的第一次地震調查。王烈與翁文灝、謝家榮等 6 人於 1921 年 4 月 15 日出發,乘京綏車至綏遠,由綏遠取道寧夏至皋蘭,繼經固原、平涼、天水至蘭州,震災之重要地點都進行了調查。此行目的,尤注意於科學之研究,除調查震災狀況,勘察山崩、地裂等現象外,更注意地質之考察,以便了解此次震波之起源及與地殼之關系。此次地震甘肅海原、固原等地災情最為嚴重,其次為陝西西部與甘肅交界處,此外,山西、河南、直隸 ( 今河北) 、山東、湖北、安徽等省皆覺有震,但未成災。這次調查歷時近 4 個月,嗣後,謝家榮留該地繼續調查。這次調查後,翁文灝、謝家榮均發表了有關論文,謝先生在文中還寫道 「余師翁詠霓 ( 翁文灝) 、王君霖之 ( 王烈) 皆為赴甘之委員,同行時,對於調查材料,互相討論,獲教之處甚多。」此次調查後,王烈又向南至甘肅省南部之武都、陝西省南部之漢中等地調查。他在漢中的葯鋪中購得石燕貝化石,回京後請葛利普教授研究,經追索查明,該化石原產於廣西 ( 在湖南也有很多同類者) 。後來葛利普發表了 《中國古生物志》專著之一 《中國泥盆紀腕足類化石》,其中定了一個新種,命名為 「王烈石燕」,以示對王烈的敬仰。
四
王烈積極參加地質科學的學術交流活動。王烈是中國地質學會 26 名創立會員之一。1922 年 1 月 27 日,26 位地質學界人士應邀在北京地質調查所新建圖書館的會議室開會,逐條討論了學會章程草案。會議主席丁文江提議由 5 人組成籌備委員會,負責推舉學會職員候選人,章鴻釗任主席,王烈是籌委會委員之一 ( 另三人是翁文灝、李四光、葛利普) 。2 月 3 日召開會員大會,通過了章程,選舉了職員,宣布中國地質學會正式成立。王烈當選為首屆評議員 ( 相當於以後的理事會理事) 。
1922 ~ 1924 年,王烈連任了三屆評論員。1925 年 1 月 3 ~ 5 日,中國地質學會在北京舉行第三屆年會,1 月 4 日在北京大學二院大禮堂舉行大會,大會由王烈主持,會長翁文灝發表演說,題為 「理論的地質學與實用的地質學」。葛利普作學術報告,題為 「Misun-derstood Factors of Organic Evolution」。以後,王烈又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 ( 1926 ~1927 年度) 和第七屆 ( 1929 年度) 評議會副會長。
五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王烈還參加了北京大學的一些管理工作。1924 年即擔任學校庶務委員會委員。1928 年 9 月 21 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設立北平大學區,將北京大學等北平九所國立高等學校及天津、河北的國立高等學校合組為北平大學。這一決定遭到北大師生的強烈反對,要求恢復北京大學。1929 年 1 月,南京政府教育部作出讓步,確定學校名稱為北平大學北大學院,包括第一院 ( 文學院) 、第二院 ( 理學院) 、第三院 ( 社會科學院) 。對外仍譯用國立北京大學 ( The Peking National University) 。北大被迫停課九個多月之後,於 1929 年 3 月 11 日重新開學。1929 年 1 月 22 日,王烈任北大學院第二院代理主任。3 月 11 日,王烈任北大學院總務長兼第二院主任。3 月 17 日北大學院舉行評議會評議員選舉,王烈等 7 人當選為評議員。4 月 13 日還被聘任為財務委員會委員長,聘任校舍委員會委員和自然科學季刊委員會委員,研究所自然科學門委員。8 月 3 日,王烈致函北大學院陳大齊院長,請辭總務長及二院主任,陳院長請王烈打消辭意,職務照舊擔任至北大學院結束。8 月 8 日,王烈致函陳院長,表示暫不辭職,共任時限。
1929 年 7 月 1 日,北平大學區停止試行。8 月 6 日,國民政府決定,北平大學北大學院脫離北平大學,正式恢復國立北京大學名稱。8 月 8 日,北大學生會致電教育部,請頒令任蔡元培校長,並函陳大齊暫行繼續維持校務。8 月 23 日,北大全體教職員工緻電蔡元培先生: 北大幸得恢復,校長一席非先生莫屬,務乞北返主持,以慰眾望。並推舉王烈、劉復兩位先生赴滬敦請。王烈、劉復及學生會代表隨即赴滬敬勸蔡元培先生返校。蔡先生表示: 「深感諸先生維護北大,愛重鄙人之盛情。」9 月 16 日,國民政府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在蔡未到任以前,以陳大齊代理。
1929 年 10 月,王烈任北京大學評議會評議員 ( 共 13 人) ,校舍委員會委員長,財務、聘任、庶務、學生事業委員會委員。1930 年 9 月,北京大學取消原來的評議會,改設校務會議,決定學校的方針大政。1931 年9 月至1937 年9 月,王烈都是校務會議會員。1931 年 7 月至 1933 年 12 月,王烈任北京大學秘書長。此外,1931 ~ 1937 年還任圖書、儀器委員會委員,1931 ~1933 年任財務委員會委員,1932 ~1933 年任學生事業委員會委員。王烈在上述職務崗位上,為北京大學的建設和發展貢獻了力量。
在 《國立北京大學同學錄》( 1930) 中,王烈書寫了前言,對同學們提出希望。他寫道: 「在我國這種風雨飄搖的教育狀況之下,諸君居然完成了大學教育,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回憶這六年中,我校經過了多少困難,才得到今日這樣的地位。現在諸君畢業了。我一方面很榮幸地來慶賀你們; 一方面還希望諸君在學業上,本著精益求精的宗旨,去繼續研究,在服務上,本著我校飽受困苦的經驗,百折不回的精神,去繼續為社會為國家奮斗,發揚北大的光榮於全國。諸君前途無量,願各好自為之。」
王烈曾幾次請辭秘書長職務。1931 年 12 月 18 日,王烈致函蔣夢麟校長,寫道: 「烈素耽教學,不習庶事,前承畀以秘書長重任,屢次請辭,迄未獲許,荏苒數月,貽誤實多。近以同學赴京示威,承校務會議推舉,南下照料,舟車勞頓,舊症復發,實難再膺繁劇,務懇辭去秘書長職務,俾資休養,無任感荷。」12 月 24 日,校務會議議決: 在蔣校長未回校以前,仍請王秘書長照常繼續職務。王烈顧全大局,繼續履行職務,直至 1933年 12 月 6 日新任秘書長到任。
六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了盧溝橋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7 月 29 日北平失守,7 月 30 日日軍佔領天津。北平、天津淪陷後,國民政府命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湖南長沙,合組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 年初又遷往雲南昆明,4 月,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王烈一生熱心教育工作,無論在軍閥混戰時期,或在抗日戰爭時期,他都堅持教育崗位。日本帝國主義佔領北平後,年逾半百的王烈,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不顧體衰,離別家庭,長途跋涉,顛沛流離,先至長沙,後到昆明,繼續為培養地質青年而努力。這種崇高的民族氣節,感動了不少滯留在淪陷區的教育界知識分子,他們以王烈等人的愛國情懷為榜樣,相繼走向大後方。
王烈任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教授,一直講授礦物學、光性礦物學,也教過岩石學和測量學。他是我國最老一輩的礦物、地質學家之一,在地質地理氣象學系教授中也是年紀最長的一位。學生們對他上課時的情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教學經驗豐富,講課時不看講稿,常把老花鏡推到額頭上,許多數字都能背到小數點後第三四位。他作風嚴謹,往往講完一個段落,就摸出懷表來看看,下課鈴聲響起,他的講課也就告一段落了。當學生們拿著礦物、岩石標本問他時,他便拿起放大鏡,或用簡單的測試方法測試標本,很快就解答清楚了學生的問題。他指導學生鑒定岩石薄片時,在偏光鏡下轉幾下,就能准確定出礦物名稱。大家公認他是礦物學、岩石學方面實踐經驗相當豐富的老權威。在西南聯大期間,他還積極參與各種學術活動,他曾應邀為全系師生作 「中國地質教育史」的報告。
1945 年 8 月,抗日戰爭勝利。1946 年夏,北京大學復員北平。王烈不辭遠途勞累,首先由昆明回到北平,籌備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的復員工作,他雖年近花甲,但仍精神飽滿地為復員工作的大小事務操勞。1946 年 10 月開學後,他仍擔任普通地質學和普通礦物學的教學工作。1948 年秋,國民政府實行所謂 「幣制改革」,王烈因此精神受到強烈刺激,健康狀況嚴重惡化。
1950 年以後,先生年老多病,不堪教書之勞,退休在家,但仍然關心教育工作。先生平時忙於教學和行政工作,著述不多,退休後體病力衰,但病情稍愈、精神好轉時,即潛心從事礦物學、岩石學書籍的譯著工作,為地質科學事業發揮余熱,幾年中完成數卷。惜這是病中所作,精神不夠貫注,出版問世尚需加工,但書未完成,先生即仙逝了。
王烈晚年所患疾病主要在神經系統方面,時輕時重。1956 年底病情轉劇,入北京協和醫院治療,於 1957 年 2 月 2 日與世長辭,終年 70 歲。
先生故後,移靈於東城賢良寺。1957 年 2 月 10 日,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教授、北京礦業學院副院長何傑教授 ( 王烈的老友,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第一任系主任) 主持了王烈的公祭大會,王烈的同事、學生和親友參加了公祭大會,正在舉行的中國地質學會第二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部分代表、學會理事和會員也參加了公祭大會。王烈先生的遺體安葬於北京西郊萬安公墓。
王烈教授在地質教育戰線辛勤耕耘了 40 幾個春秋,在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工作了 30 多年,為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地質科學人才。他為我國地質事業,特別是地質教育事業所作的貢獻,功不可沒,他執著的工作精神,永遠值得北大和地質學界的晚輩們學習和弘揚。
參 考 文 獻
[1] 高振西 . 王烈 ( 霖之) 先生小傳 . 地質論評,1957,17 ( 2) : 204 ~206
[2] 潘雲唐 . 載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王烈,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 理學編地學卷 2.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 ~ 5
[3] 於洸,王烈 . 中國地質 1992 ( 7) 「地學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主辦 . 北京: 地質出版社,1992,33
[4] 王學珍等 . 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 ( 1912 ~1937)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 王學珍等 . 北京大學紀事 ( 1898 ~1997)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第二版
⑼ 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90221電子班 我想聯系我們班的大學同學
很榮幸能為你解答!
這個往年的都不定!現在關鍵的就是打好基礎,我也是剛剛才考完藝術高校的,聲樂可以但小三門過不了關。去考中央音樂學院第二試就被刷下來了,總而言之考中央音樂學院、沈音、川音、上海新疆、天津、西安音樂學院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因為這些學校將來的就業及其發展等等其它都比較好。文化課有的只有大概300多,有的需達到400多分,不管怎樣,具備實力是第一。你現在才高一文化課專業得兩頭抓!天分+努力=成功!師范類的也有,你按序參考一下吧!具體的如下:中國大學藝術學總排名
1 北京電影學院2 中央音樂學院3 上海音樂學院4 福建師范大學
5 上海戲劇學院6 武漢音樂學院7 北京廣播學院8 北京師范大學
9 中國音樂學院10 清華大學11 湖北美術學院12 廈門大學
13 南京藝術學院14 西南師范大學15 中央美術學院16 上海大學
17 中國美術學院18 中央戲劇學院19 西北師范大學20 華東師范大學
21 南京師范大學22 浙江大學23 北京大學24 天津音樂學院
25 上海師范大學26 首都師范大學27 中央民族大學28 廣州美術學院
29 華南師范大學30 山東師范大學31 雲南藝術學院32 安徽師范大學
33 陝西師范大學34 東北師范大學35 山西大學36 華中師范大學
37 魯迅美術學院38 江西師范大學39 河北大學40 西安音樂學院
41 南昌大學42 深圳大學43 湖南師范大學44 星海音樂學院
45 西北大學46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47 四川美術學院48 山東大學49 蘇州大學
50 武漢大學51 四川師范學院52 寧夏大學53 杭州師范學院54 山東藝術學院
55 西安美術學院56 內蒙古師范大學57 湖北大學58 四川大學
59 哈爾濱師范大學60 荊州師范學院61 南開大學62 河南師范大學
63 山西師范大學64 齊齊哈爾大學65 西北民族學院66 海南大學67 河南大學
68 河北師范大學69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70 阜陽師范學院
71 貴州民族學院72 新疆藝術學院73 湛江師范學院74 黑龍江大學
75 北京舞蹈學院76 廣西藝術學院77 聊城師范學院78 青海師范大學
79 湘潭師范學院80 青島大學81 三峽大學82 遼寧大學83 廣州大學84 雲南大學
85 汕頭大學86 安徽大學87 沈陽音樂學院88 鄭州大學89 衡陽師范學院90 四川師范大學
91 徐州師范大學92 吉林大學93 揚州大學94 內蒙古大學95 貴州大學96 天水師范學院97 肇慶學院
98 中國戲曲學院99 四川音樂學院100 南陽師范學院
101 溫州師范學院102 鹽城師范學院103 淮陰師范學院104 岳陽師范學院
105 曲阜師范大學106 重慶大學107 吉林藝術學院108 紹興文理學院
109 沈陽師范學院110 湖南大學111 遼寧師范大學
112 太原師范學院113 中國人民大學114 重慶師范學院
115 廣西師范大學116 天津美術學院117 西藏大學
118 安慶師范學院119 蘭州大學120 江蘇大學
121 哈爾濱工業大學122 華僑大學123 吉首大學
124 南通師范學院125 浙江師范大學126 山東工程學院
127 貴州師范大學128 信陽師范學院129 天津大學
130 同濟大學131 西安工業學院132 鞍山師范學院133 合肥工業大學
134 黃岡師范學院135 新疆師范大學136 韓山師范學院137 集美大學138南農業大學
139 商丘師范學院140 臨沂師范學院141 西南民族學院142 南京經濟學院
143 內江師范學院144 青海民族學院145 武漢理工大學146 安陽師范學院
147 海南師范學院148 湖北民族學院149 桂林工學院150 洛陽師范學院151 淄博學院152 安徽機電學院
153 安徽建築工業學院154 寶雞文理學院155 北方工業大學
156 北華大學157 北京服裝學院
158 北京工商大學159 北京理工大學160 北京聯合大學161 北京林業大學162 北京印刷學院
163 長安大學164 長春大學165 長春師范學院166 長沙交通學院
167 常德師范學院168 常州技術師范學院169 成都理工大學170 大連大學
171 大連輕工業學院172 大連外國語學院173 大連醫科大學
174 德州學院175 電子科技大學176 東北大學177 東北電力學院
178 東北林